综合管理部的职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管理部的职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管理部的职能

综合管理部的职能范文1

关键词:分布式系统;综合化;动态化;前期仿真

1 引言

智能建筑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信息、资源和任务的综合共享与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它实现的核心是系统集成,也就是说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综合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多快好省和高效的目的。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和受人们对经济日益国际化趋势的认同,智能建筑必将呈现出新的态势,这种态势体现在进行系统集成的同时,考虑建筑物的异构性、分布性、动态性和碎片性等因素的影响,应充分体现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和智能化,这是建筑智能化进程中一个必须重视的战略性问题。另外,任何工程对方案的考核是很重要的,就智能大厦而言,对方案的考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对设计方案的前期仿真很有必要。

2 一体集成的分布化

智能大厦的系统一体化集成实质上是建立在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多种集成的基础上的一门高新技术。智能一体化集成化的本质是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传统的集成式网络管理系统难以适应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网络元素日益复杂的楼宇智能化要求,需要引入分布式管理方法。

分布式管理就是将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分布于多个管理实体,以便有效、及时地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约束和控制,提高响应效率和扩展功能,更好地实现网络管理目标。一个实际的网络系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按照地域、功能子系统、网络等定义相对独立的管理域并选定其管理者;各管理域通过管理者的交互实现全局管理目标。管理者之间的交互有两种结构:层次的和全分布的。层次结构是通过上层管理者与下层管理者的交互来完成各管理域的管理者之间的协调。全分布式结构是一种对等结构。采用该方式的管理者之间能直接对等通信。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管理的分布化的过程就是将管理应用功能由集中式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转移到分布式计算平台的过程。

当前支持分布式计算主要有两类环境:基于过程的分布式计算和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目前的主流是后一类。如基于CORBA(Common ObIect Request Broker Archl-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和Ja-va的计算,它们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提供对象式的应用编程接口,主要是针对重用和异构环境下的操作问题,这对相对庞大和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是非常适用的,目前CORBA技术已引起业界的关注和重视。CORBA是一个开放式跨平台的、语言独立的分布式标准,它引入的概念屏蔽了下层的网络传输,利用面向对象概念,实现分布式应用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既大大简化了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又便于异构环境下的集成,具有更高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的优点。

3 一体集成的综合化

网络是建筑物智能化的基础,系统一体化是以网络为支撑的。网络信息来源于不同实体,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深化,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数量、对象的种类、组织的异构性、物理分布、参与组织的单元的数量、服务综合的程度等,这时,由传统的相对单一的网络管理扩展为基于分布化的网络综合管理是环境的必然要求。

4 一体集成的动态性

事物的发展是相对稳定的,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需要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智能建筑系统一体化集成的动态性是基于分布式的管理系统,也只有分布式的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动态化。

动态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故障的检测与动态重组恢复;其二是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分布式系统具有故障诊断软件包,采用互查技术来检测系统发生故障的部位,并进行处理,动态地分配或重组系统,使系统工作于可靠状态。分布式系统采用并行处理技术,可满足智能大厦分阶段建筑使用的要求,边组织,边开通,从而减少了一次性开通的难度和避免了一次性投资的方式。另外分布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都是模块化的,模块的连接嵌入比较方便,能够很好地配合日益扩大的系统需求,便于提高和完善系统的性能,保障了系统的动态先进性。

5 前期仿真

智能大厦的建设除了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即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建立先进、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节省能源和降低成本,还要达到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减少投资。这就需要在工程实施前对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功能进行考核,以便查漏补缺和修正。另外,因为智能大厦的网络集成不同于研究试验网,网络的可靠性、开放性等要素对大厦的智能化管理和提高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智能大厦的前期仿真就显得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综合管理部的职能范文2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发展趋势

回顾高校内部审计发展历史,自从20世纪80年代高校开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以来,高校的内部审计就自然的被赋予了监管职能。由于这种监督、维护财经法纪的职能是在政府的直接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而不是高校根据实际需求建立的,所以一直被内部审计业界视为国家审计的延伸。但是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大和各高校筹集资金的多元化,这种“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下高校发展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同上层的使命、目标的协调性上,而且体现在对下层的机构设置和内部审计职责和职权的指导上,更重要的是无法满足高校对管理审计、教育效益审计、教育质量审计等新的审计需求。

这些新的需求使得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必须跟上整个审计职能发展的趋势。而职能的发展趋势又会受到组织结构、职能存在的环境、组织的战略甚至组织的决策者的主观意识等多种因素影响,预测起来比较困难,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发展趋势也是如此。尽管对于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发展趋势进行精确预测起来比较困难,但整体的发展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一些高校内部审计已经试图适应环境变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在不断转变和开发在监督、评价、鉴证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建设、管理、控制、服务等职能。笔者将近几年高校在这方面的趋势进行仔细的总结,归纳出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明晰性

从公共事业视角来看,未来高校内部审计职能方面会变得更加明晰,这是既现代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发展的需求。由于现代内部审计逐步转向以风险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型审计,风险会对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和确保职能的实现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就需要有明晰的职能定位,进而准确的定位内部审计的职权和职责,以确保降低审计风险和高校发展中的风险。

这种明晰性可能会表现在,在涉及国家审计重合部分的职责如经济责任审计、法规法纪审计职能,会被逐步淡化或者逐步降低其在总职能中的地位。在所负责任方面,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此类审计结果不再负保证类责任。也就是说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不必再为没有查出高校的违规、违法而负失职的责任。在此类审计中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只负责向主管此类审计的国家审计部门提供正确、合法的、尽量充足的证据,至于定性或其他决定应该由国家审计做出。而涉及到鉴证性的职责则需要进行外包处理,如基建工程审计等,而内部审计部门过程中只负责对外包项目的成本、质量等进行控制。

通过上述职能调整,高校内部审计可以将精力集中在高校的战略审计、流程审计、内控审计、风险审计职能方面,还可以适当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审计等新的职能,最终形成职能、职权、职责明晰的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体系。不再会出现“该做的没有做好,不该做的到处伸手”的尴尬局面。

二、综合性

综合性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发展的另一个明显的特征。如果说明晰性是对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在“职”的方面的要求话,那么综合性就是在“能”这方面发展的一个趋势。尽管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在职权、职责方面力求明晰,尽量使自己置身于各项具体管理事项之外,最终到达独立客观的评价、审计效果。但并不影响高校内部审计“一专多能”的职能设计理念,而且从管理成本的角度来看,设置“一专多能”型部门职能也是合理的。为此最终形成两种综合性的发展趋势:一是技能和应用工具的综合性。也就是说,高校内部审计在履行职能时会综合应用到各种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技能和应用工具,以实现最终的审计目标。正如本文前面运用公共管理的分析工具一样。二是功能的综合性。为了高校最终发展的需求,高校内部审计可以将不同的职能加以整合,衍生出新的审计职能。例如可以将风险审计职能和流程审计职能相结,形成流程中的风险审计职能等。这种搭积木式的职能组合不仅为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极大的拓展了空间,更重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估、监控高校个方面发展情况,最终为高校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三、开放性

虽然内部审计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内向服务性。但随着整个社会共事性事务的公开、透明的趋势要求,高校作为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审计也很难在自我封闭中寻求自我发展。为此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向服务与开放性的统一构成了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中大挑战。但一些富有经验的高校内审部门通过设计有限的开放性模式来应对这个挑战。既通过职能和服务相剥离的方式来解决。也就是在职能定位上采取开放的方式,而在服务上采取局部内向性的方式。用职能的博采众长,来实现服务上的为我所用。在开放性的职能设计中,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一个形象比喻就是分水阀。它将有利于提升高校形象、公信力等,有利于鉴证信息向社会予以公布,而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管理层或决策层予以解决,并进行跟踪。新晨

采用这种形式避免了以往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只是言过不言功,或者只闷头做自己的工作情况。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同时职能上开放,使得高校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审计资源,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充分发展。

通过前面对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测,有利于高校内部审计自身对职能进行重新设计与定位,为高校提高其运营管理水平以及资源的运用效率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综合管理部的职能范文3

关键词 市政设施 管养体制 综合化 属地化 市场化

市政设施管养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都是由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承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化,传统的“事企一体、管养一体”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各地都进行了改革,总结梳理各地市政设施管养体制改革,主要都是围绕“综合化、属地化和市场化”方向进行,以此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增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市政设施管养水平。

一、综合化

(1)主要内容:综合化是适应和落实大部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体现,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部门的综合化,是将分属于政府各部门中相关的市政设施管养职能进行集中,打破部门界限,归属到一个综合部门进行统一承担。例如,将道路桥梁、排水、市容环卫等管养职能进行综合。二是以专业的综合化,以专业为主线,打破区域的界限,将同一事项归属由一个部门统一承担;如将道路设施统一整合到交通部门,将涉水的相关事务集中到水务部门。

市政设施包括城市道路、桥梁、河道、路灯等,广义上还包括绿化、环卫等设施,传统的管养模式,容易产生两方面问题:一是职能交叉,推诿扯皮。二是管养力量分散,成本增大。通过综合化改革,归并各类市政设施管理职能、整合管理、养护和执法资源,进一步明确责任,提高效率。

(2)实施措施:一是明确综合改革的原则。市政设施的综合化改革,涉及的部门较多,首先必须确立综合改革的原则,是以区域的综合化为主,还是以专业的综合化为方向,这决定了市政设施综合化改革的制度设计。二是建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综合化改革目的是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成效,因此在进行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明确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同时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机制,尽量避免管理环节和主体的多元,真正达到综合管理的成效。

(3)南京市的实施情况:2003年,按照管养体制改革的要求,南京市对道路、排水和路灯管养体制进行了改革,将三个专业的管理职能进行了集中,归并了管理资源,成立综合性的管理部门。2010年,按照大部制改革的精神,南京市进行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将市政、市容环卫及绿化设施管理职能进行了集中,统一归属于新成立的城市管理局,突破了部门界限,实现了更大程度上的综合。

二、属地化

(1)主要内容:属地化是指以设施所在地为界限,对市与区(县)之间的管养责任进行划分,由此进一步明确市、区(县)责任分工,转变职能,将市级部门的职能进一步转变到行业规划、服务指导、监督考核上来;突出辖区(县)政府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和积极性,增强属地政府的综合管理职能。

属地化所包括的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含了与设施相关的维护管理、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考核监督、资金安排等事项,体现了责权利的统一。市政设施有其自身属性,如河道、桥梁、泵站等结构性、流域性较强,加之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的影响,一直实行的市区两级管理模式,部分设施以市级管养为主。随着“事权下放,重心下移”的要求及财税体制的改革精神,市区两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都在推动着市政设施维护管理职能向属地化方向的转变。

(2)实施措施:一是制定整体实施方案。属地化工作涉及设施管养职能的调整,涉及市区责任分工,资金安排,为此应制定统一规范性文件,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意见和实施方案,指导和推动市区设施责任范围和划分,做到有序推进。二是加强力量投入。承接下放市政设施管养职能的政府和部门进一步理顺财税、管理体制,主动对接、制定和细化承接方案,强化制度建设,确保工作无缝交接。同时,加强管理和养护力量的投入,确保机构、人员、资金的投入,尽快承担起相应的管养责任。三是加大监督考核。事权下放后,市级部门应转变观念和职能,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协调服务和考核监督上来。改进工作方式,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督促各区完成好下放事项。

(3)南京市的实施情况:2012年,南京市制定了《关于实施综合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减少市区交叉,减少重复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原则,进一步加快了市政设施属地化进程,推进城市维护管理事权下放、同步对市级日常管理事权事项及对行政权力等事项也进行了下放,市政设施方面,道路除主要快速路、景观路外,其余道路均划归属地。桥梁除快、主干道上桥梁及大型、特大型及特殊结构桥梁外,其余均划归属地管理。河道全部划归属地;同时对城市排水许可等行政权力事项按责任范围也逐步进行了下放。

三、市场化

(1)主要内容:市场化是指利用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择优选择养护企业,承担相应的维护作业任务。建设部于2002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引入竞争机制,尽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政公用行业市场体系”。

(2)实施措施:一是推进管养分离。这是推进养护作业市场化的前提条件,将行业管理和维护作业分开,合理界定管理和养护职能,管理单位负责行业管理,维护单位负责设施养护,从而改变传统的“裁判员和运动员一体”模式。二是提高资金投入。长期以来市政设施维护定额标准较低,为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确保设施维护得到有效合理的投入,需要按照市场定价机制科学合理确定维护标准,保障资金投入。三是培育市场体系。总体上,市政设施的养护作业市场化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培育市场体系,特别是在养护企业的培育上、配套政策的制定上下功夫,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合理高效的市场体系。四是加强政府监管。市政设施作为城市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条件,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在实施市场化之后,政府部门要强化监管职能,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标准,严格奖惩,确保管养水平。

(3)南京市的实施情况:1)2003年南京市市政行业进行了管养分离改革,将管理职能进行了剥离和集中,并对原承担管理和养护职能的单位进行了事改企改革,并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2)2014年,按照南京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等要求,将市政设施养护作业全面推向市场,实行招投标制度,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目前正按照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工作。

四、市政设施管养体制改革综述

综合管理部的职能范文4

【关键词】供电企业 综合计划管理 专项计划

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供电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市场压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实现供电企业经营管理变革变得尤为迫切。综合计划管理是电力企业加强对自身整体管控与协调各项管理活动能力的重要手段,综合计划管理有利于完善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引导供电企业提升专业服务质量。

一、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企业综合计划是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与宏观规划为指导,对企业内部的主要活动项目进行计划性整合与综合平衡、优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一定时期的综合发展计划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综合计划旨在实现企业内部的精益化经营方式,以系统化的设计与安排实现企业集约化发展目标。综合计划管理是基于企业目标管理理论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理论产生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主张将这两种基本理论统一运用到企业过程管理的实践中去,通过不断强化目标管理、流程再造、过程管理等基本理念,不断增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预见性与准确性。综合计划不仅是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的年度性发展目标,对供电企业提升内部管理质量与优化管控结构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统一性的计划编制与执行能够确保各项主要业务实现综合平衡,以全局目标统领企业年度发展过程,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二、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信息整合性较弱

综合计划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综合计划与年度发展计划报告两个部分。计划草案主要是对企业本年度计划指标的可能完成情形及下年度的计划指标等做出建议,尤其要对企业内部各专项计划进行详细论证与规划,并提出相应的规模控制、资源运作等相关对策。年度发展报告则主要涉及企业发展的总体方向与思路,在电力市场预测与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电力企业年度发展目标,以及由企业内部各主要职能部门根据本年度计划执行情形及实际执行数据编制的专项报告等。由于供电企业综合管理计划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项基本生产管理活动,同时也涵盖了各级职能部门间具有不同特点的具体计划方案。这种全过程的管理加大了综合计划执行的复杂性与执行难度,从而导致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数据信息整合性不强的现象。同时,由于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反馈工作机制,导致在计划制定与执行中缺乏应有的标准与规范,数据信息不对称现象显著。

(二)全面预控和监督工作不到位

统筹兼顾是供电企业强化综合计划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将企业内部生产计划、财务计划、服务计划等进行协调平衡的重要手段。从当前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成效看,企业集团内部缺乏系统完备的执行操作标准与责任监督机制,导致计划管理工作从上向下的传达执行路径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一般而言,供电企业的计划性指标都是遵循自上而下的执行路径,计划指标层级式的向下传达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执行偏差现象,下级职能部门实际执行成效最终决定着计划指标的落实程度,显然这其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假象。从计划指标的横向运作机制看,各职能部门普遍存在计划管理意识不强问题,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应有的主动沟通与协作机制,阻碍数据信息的有效整合与管理。

(三)龙头导向作用不明显

供电企业作为自然垄断性行业,其企业内部计划执行力及执行管控程度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因素,也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等重大问题。综合计划管理在供电行业经营管理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提升综合计划编制的质量关系到电力行业的长远发展。当前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编制中存在指令上的不衔接问题,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之间存在相互脱离的现象。各职能部门在根据本部门执行状况与未来规划编制专项计划时,只是机械的运用计划管理理念,缺乏对整体综合计划的把握,使得综合计划难以体现在相应的单个专项计划中,缺乏应有的指导作用,综合计划管理的作用很难得到有效发挥。

(四)执行过程中缺乏整体管控能力

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是以计划指标为核心,加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对企业内部管理职能的控制与管理,为企业内部各层级、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平台。但在实际运作中,纵向层次上的各部门缺乏目标管理意识,上级采取指令下达的形式强化对下级的管理,这种自上而下的计划编制与执行中蕴藏着大量的冲突与不合作;从横向的职能部门协作看,各职能部门在计划执行中缺乏整体意识,处处以本部门的利益为行动取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缺乏有效的执行管控机制,导致计划管理流于形式,很难发挥实际作用。

三、提高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明确综合计划管理的具体职责与分工

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是在综合计划基础上的管理执行与落实的过程,包括对综合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考评等全过程的管理。明确综合计划管理的具体职责,采取规范化的形式将其定义到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分工中,有助于实现计划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与集约化。具体而言,供电企业内部应该设置专门的综合计划管理机构,选聘专业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计划管理流程及各部门职责进行逐项分解与归总,使得各项计划能够具体落实到相应的部门或个人。通过对计划管理工作的有效分工实现各项计划编制与执行的监管与调控。

(二)建立系统刚性综合计划管理机制

综合计划管理需要企业配备以完善的管理机制,综合计划编制、审批、执行、调整、考评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以制度约束力保证落实的程度。当前供电企业计划管理工作中存在随意执行现象,相关人员缺乏系统的计划管理意识与专业素养,导致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执行成效不显著。供电企业需要依据综合计划实施中的数据采集、编制各种专项报告与报表、制定规范的评价与考核标准、计划管理工作的实施流程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制度建设,以系统刚性的计划管理机制保证计划指标的有效执行与完成,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效。

(三)细化管控和监督流程

从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流程看,公司内部重大经营管理项目如电网基建、电力生产技术改进、信息管理与维护、科研开发等专项计划都需要与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状况相适应,并能够将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各个相关环节纳入企业正规的计划项目编制与执行中去,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协调有效运行。尽管综合计划管理对供电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大意义,但其在具体执行中存在水平维度与垂直维度的双重阻碍。一方面,层级结构下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上级部门对下级单位的监控难度,另一方面,水平层次上各职能部门的不配合与不协作使得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脱节。细化综合计划的主要流程,并将各主要流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化,以绩效管理与考核的形式对相应的负责人员进行监督与管理,构建一整套标准明确、职责分明、奖惩制度合理的综合计划管控框架,对提升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有积极意义。细化综合计划监督管理流程,构建统一的企业计划管理监督机制与管控规则,能够较大限度的降低执行中的违规行为,提升综合计划管理的执行成效。

参考文献

[1]高喜利,晁阳.强化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思考[J].陕西电力,2009(05).

[2]谢意群.供电企业实施绩效管理考核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01).

[3]张桀.对市级供电企业扁平化管理的几点认识[J].中国电力教育,2009(16).

[4]郭强,张世懿.浅析小型供电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 2010(35).

[5]周剑,朱江蓉.综合计划管理在供电企业的实践[J].陕西电力,2010(12).

综合管理部的职能范文5

医院档案是医院各项活动的历史记录。档案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基础管理水平。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医院档案管理如何跟上医院发展的步伐,更好的服务于医疗、教学、科研,应成为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在卫生部制定的等级医院管理标准中,规定三级医院档案管理必须达到科技事业单位档案国家二级标准,因此档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医院建立综合档案室,就是将分散保存在不同职能部门的档案集中统一到综合档案室,实现档案资源的集中与整合,从而达到“多档合一”,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笔者就此谈一些思考,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当前医院档案管理格局

1.室藏结构不合理,服务层面单一

医院档案室保存的绝大部分都是文书档案,其主要来源于各级党委、政府及其各个部门,这样就导致了档案室的主要利用对象大都是党政职能科室工作人员,医护人员以及医院服务的主体——患者及其家属很少来查阅档案,正是由于档案室保存的档案类型过于单一,与医院主体以及服务主体息息相关的档案数量太少,造成医院档案室服务层面单一。

2.各门类档案分散保管,各自为政

一方面,档案的分散保管不利于档案实体的保护。由于历史以及体制的原因,医院档案大都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保管,而不是由档案室统一保管。文书档案由档案室保管、人事档案由人事科保管、病案档案由病案室保管,科技档案由科教科保管、财会档案由财务科保管等。由于各部门的保管条件不同,档案的保管情况不容乐观。例如,有的部门依旧使用铁皮柜保存档案;有的部门档案室位于地下室,阴暗潮湿,未采取有效的除湿措施,给档案的实体保护带来极大的挑战等,由于保管条件的参差不齐,必然会导致档案实体保护水平的不同。另一方面,档案的分散保管不利于档案的提供利用。作为基层档案部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便于提供利用。分散保管的各类档案给提供利用带来了极大地不便,可能查找关于同一问题的档案需要经过很多部门才能查找齐全,费时费力,同时由于档案人员的工作能力不同,给用户提供的服务也会有所区别,这可能会给查档工作带来一些阻滞,不利于档案的提供利用。

3.条线归口多元,职能区分重叠

一当面,医院各类档案归口管理部门五花八门,例如文书档案归口在院长办公室、病案档案归口在医务科;另一方面,医院档案职能区分相互交叉,功能重叠,容易造成相互推诿,例如执业医师档案,大多数医院职业医师的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医务科,但是职业医师档案包含的相关材料又与人事档案重叠,在提供利用的时候,容易相互推诿,给查找利用工作带来不便。

二、建立医院综合档案室探讨

医院综合档案管理就是集中统一管理全院所有档案,实现档案机构整合、档案资源共享、档案功能优化。

1.实体集中存放

整合医院各类档案机构,实现档案实体集中存放,就是将医院的文书档案、科技档案、财会档案、人事档案、病案档案等类型的档案统一纳入档案实体管理,成立“综合档案室”,在统一的保管标准和设备配置情况下,分门别类地对各类档案进行存放和保管,以维护档案实体安全、完整。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建医院,在规划和设计之初,就可以把档案中心纳入一并考虑,节约成本,便于提供利用。

2.信息资源共享

医院建设逐步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要求医院档案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充分运用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处置、保存、管理和提供利用等活动中,以期获得最佳的工作效率、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1]。因此,需要加大对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构建基于B2C平台的网络化档案信息管理平台,配备符合要求的网络版档案管理系统,实现通过Web网页直接访问并进行信息检索。对不同类别的档案,按照既有的档案分类方案,通过纸质文件数字化和电子文件档案化的信息化处理手段,实现实体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并根据权限在内部局域网直接访问档案服务器,查阅档案目录和全文,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档案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管理职能分工

从管理学上讲,对任何组织机构的设计,都要既明确规定其职责范围,又要赋予其完成职责所必须的权限。因此,在建立综合档案室的同时,也应该设立“虚体”档案职能机构——档案处,实行两块牌子、分头管理的管理体制,因为基层档案管理部门尤其是医院档案管理部门,提供利用服务是第一位的,是基础工作,信息服务职能是体现医院档案部门存在价值的重要手段,而不应该纠结于传统管理体制的局限。档案处可以虚拟存在,其内部管理职能的体现依旧依托相关职能部门,例如病案档案在条线归口上依旧属于医务科管理,这并不影响其档案部门作用的体现和职能的发挥;而档案职能机构的对外职能,可以通过“虚体”档案职能机构——档案处来实现[2],这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医院系统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不谋而合。

三、医院建立综合档案室的意义

1.有利于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室藏结构,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目前,医院档案室保存的基本上都是文书档案,而将其他门类的档案也集中保存,不仅优化了室藏结构,扩大了档案室的用户来源,大大丰富了室藏资源,也更有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

2.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档案实体的安全、完整,便于提供利用

以统一的保存标准,购置统一的保管设备,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工作培训等,必将有利于维护档案的实体安全、完整;将多种门类的档案集中保管,可以使档案的管理更加统一、规范、有效,有利于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3.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能

各种门类的档案集中保管,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建设,避免重复购置办公设备和档案装具以及档案室保存利用必需的档案专用设备,可以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从而节约行政管理开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档案工作效能。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本质与医院管理工作的本质是一样的,即便于“利用”。对于医院而言,各项管理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促进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则是为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就方向而言,可谓殊途同归。实现医院综合档案管理,创新档案管理模式,打破传统档案管理体制束缚,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广大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档案服务,符合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宗旨,也是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适应现代管理模式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综合管理部的职能范文6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研究

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相得益彰,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行政壁垒的阻碍,那么将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又将作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就目前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土资源领域遇到了一些典型的矛盾问题,这需要相关人员加快改革步骤,将矛盾化解,切实做好加强资源保护与保障发展的重要任务。

1.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趋势分析

1.1管理模式的改革转变

目前国土资源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协调型的垂直管理模式,部门的综合协调管理成为了改革趋势的总脉络,而且综合协调的管理体制,也将成为今后中国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进而对国土资源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管理体制由过去集权式管理,逐渐放下权力,刺激地方政府的发展活力。但逐渐的地方权力不断做大,保护主义等不正确的措施开始盛行,国家又先后对工商、审计、国土、安监等部门进行权力回收,进而实现垂直管理。但在垂直管理中由于垂直不彻底或垂直单位与地方存在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需要及时进行解决的问题。在大部门系统内部采取协调的措施进行管理问题的完善。政府的管理体制将向着综合协调为目标的改革方向发展的同时,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与发展也有了新的方向。

1.2管理职能的改革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调节经济、监督市场、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等。管理职能的改革主要是推动管理方式改革,实现政务公开,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当前管理职能改革的主要方向。在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中应重视以人为本,进而对社会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转变和履行政府职能,积极对国土资源领域的民生问题进行关注与回应,提倡社会管理与多种服务[1]。

1.3管理手段的改革转变

金融危机的出现,对我们提出了问题与思考。政府在进行职能设置上,一些政府不宜插手且专业性强的职能逐渐放开,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将政府的权力进行公开后,社会经济与发展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效益的作用,但对于问题过度放任,政府缺少有力的监管,又将产生混乱,甚至出现危机。因此,以政府部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是相当必要的。国家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使市场对资源起到基础作用。只有靠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才能使市场的供求关系发挥出效能。国土资源部门属于宏观调控的政府机构,应及时对市场规律进行把握,调整政策,进而对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进行有效的引导,将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1.4管理理念的改革转变

国土资源不仅属于资源也属于资产,资本,是一种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并重的资源。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土资源的价值形态的资本作用更显突出,市场上对国土资源进行投资及投机的行为越来越普遍。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土资源管理也行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将管理理念向资源、资产、资本三合一的管理转变。

2.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措施建议

2.1构建综合协调的大国土资源体系

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应结合国情出发,对国外的相关管理经验进行吸收,实施具备中国特色的国土资源管理。准确履行社会职能,规范部门职责,调整机构配置及优化职员结构,采取精简统一,效能强的原则,逐渐摸索统一职能、协调发展的大国土资源体系,完善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对国土资源系统内各个垂直部门及属地部门的体制管理进行科学的研究,进而将国土资源管理的分权管理与行政执行力等进行有机结合,对有效的改革途径不断摸索,将改革融入到职能的履行及提高效率当中。并充分的对各个支撑单位进行合理运用,结合直属机构的特性,合理的对单位职能进行配置,使得国土资源的管理得到有效的服务支撑[2]。

2.2制定完善的国土资源宣传应对机制

构建完善的国土资源问题应对机制,传播主体应设置为国土资源行政部门,部门内的系统专家及学者为传播的辅助主体,将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国土资源信息及热点新闻进行,进而实现国土资源部与社会群众的沟通。首先应制定健全的国土资源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或适宜的条件下对国土资源的相关规划及热点等问题,开展新闻会,并提出解决方案及部门的观点,制定公众咨询、问责等安排,以保证群众的知情权。

2.3明确国土资源对宏观调控的意义

加强资源管理,应先对管理方式进行改变,对资源开发的后端市场进行调查。其中包括矿山的开采、房地产价格、矿产进出口、资源加工等产业。合理利用现有的事业单位,合理的进行职能调整、机构重组、设置专项资金等方法,提高对资源开发产业的后端监管力度。对产业及流通环节的监管不是单纯的扩展权力,而是根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数据,使资源管理对于宏观调控得到重要的数据支撑。

2.4致力于构建资源、资产、资本的三合一管理模式

为了实现资源、资产、资本三合一的管理模式,关键是要将其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将资源管理的重心由行政管理转变为产权管理,结合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代表职能进行分离。首先应将资源管理行政分权的状态进行改变,使国有资源实现一体化;其次需要对产权管理职能与行业管理职能进行正确处理,进而形成部门分工,综合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在当前社会已呈必然趋势,为了使社会经济健全的发展,国土资源管理改革需要采取新型的管理模式。为了实现有效的改革转变,应结合上文所述观点,对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趋势进行分析,从管理的模式、职能、手段及理念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新型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 邓锋,石吉金,姚舜禹.国土资源管理改革的总体趋势与若干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05:30-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