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1
中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一方面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获得适应未来社会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还应指导学生积极融入班级,适应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社会化的内涵
社会化主要指个体从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著名社会学家先生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即指个人在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接受社会文化和规范,使自己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并形成独特自我的过程。
对于中学生来说,虽然社会化途径众多,但很难自己选择有效的、合理的社会化途径。中学是中学生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的必经阶段。因此,学校要积极为中学生提供有效的、合理的社会化途径,帮助中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教育,为其升学、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地方,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语文课堂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培养学生们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为走向社会练好良好的基本功。
在语文课堂上,广大语文教师要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们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探索。教师应给予学生们客观合理的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教师在评价的同时还应体现出一种师爱,这样,即使是指出学生们缺点的评论,学生们也乐
于接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才能真正地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质。
在语文课堂中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教师努力设置宽松的课堂氛围,将语文课本中的问题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现实生活气息的情景,让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景中的问题。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们质疑问题的精神。
总之,对于中学生来讲,在学校的多一半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养成的习惯和培养的兴趣,不仅对语文的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形成的自我认知对其社会化过程中的自我发展有着重要的潜在作用。因此,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的方法。
三、作文与阅读在中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
语言文字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理性标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广泛的阅读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必经之路。中学生不仅要学好课堂规定的内容,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并不断进行作文的训练。
通过作文和阅读可以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是非观念的形成。学生们在阅读和作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的过程。阅读和写作要伴随一个人一生的过程,而中学阶段对读书和写作的认识与思考,会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社会实践在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语文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生活的了解。语文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们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惑和迷茫,此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和思考,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思考能力。社会实践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所在,而且对他们的个性的完善、是非的判断、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认识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校内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情况,积极和家庭沟通,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的课堂中学习和实践。只有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做到知行统一,才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最终,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师在中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阶段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特别强,但学生们的个性、自我认知和是非的判断都还很不完善。此时教师就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沟通能力,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要发挥好在教学中的辅助和引导作用,不仅要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而且还应充分利用当前的条件,组织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总之,中学生是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一群体社会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更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动态过程中推动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很多,而语文教学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因此,在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的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的作用,同时教师要主动地与家庭、学校及社会联系,共同推动学生的社会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社会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常言虎.中学生过度社会化的成因[J].教育教学论坛,2011(3).
[3]高怀玉.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11).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简笔画 低年级 语文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56
简笔画教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简笔画这一特殊形式的“教具”,配以栩栩如生的课堂讲述,在语文教学中形成独特的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生动、直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简笔画教学的优势,声像并茂地讲解课堂知识点,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1 “化抽象为具体”――直观教学事半功倍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他们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简笔画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低年级学生对语文抽象知识的学习,将相对深奥、复杂、难懂的内容以简笔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能够从小学生的角度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入。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学生认识事物与学字识词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更容易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汉字的意义。
例如,在讲解《草》这篇文章时,讲到“离离”的含义时,在黑板上简单画出了一片草原,让学生对草原进行体会和描述。学生根据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的草原,想象草原的样子,纷纷对草原这幅画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出草丛很高、很密、很茂盛的样子,进而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离离”的表达。同时,在讲解“野火烧不尽”时,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冬天草木枯黄,空气干燥,非常容易就可以把草烧光,为什么是‘烧不尽’呢?”然后用黄色粉笔在将刚才画的草原图上将草原涂黄,用红色粉笔在上面画出“野火”,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来思考,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野火把草原地表以上的部分烧光了,但是对地表下面根部却没有影响,使学生通过简笔画对这句话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
2 “创造课堂魅力”――活跃课堂积极踊跃
简笔画是一种绘画的形式,绘画又是美术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简笔画这种绘画的方式更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视觉上的美感。课堂教学中融入简笔画能够将文章的知识点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学生形成更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欣赏绘画过程中理解和强化语文的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文字教学方法而言,能够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魅力,让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气氛中来,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时,笔者先利用课前为大家简单描绘下冬天下雪后的场景,然后发问:“冬天来了,冬天会下雪,那么下雪后大地会出现哪些变化?当你在雪地走的时候,身后会有什么呢?”学生会异口同声的回答出:“脚印!”这时笔者在黑板上画出梅花、竹叶、枫叶和月牙,然后再向同学们发问:“大家猜猜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图案是什么动物在雪地里走过以后留下的脚印呢?”学生们对着黑板仔细观察,这时就会有同学很快说出:“小狗的脚印、小鸡的爪印、小鸭子的蹼印还有小马的马蹄印。”然后,接着问:“大家看看这些脚印像什么?”同学很快又会抢答出“梅花、竹叶、枫叶、月牙”。“那么,这些小动物一起在雪地里走会怎么样呢?他们是有意在雪地上画画吗?”同学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通过课文与插图让学生自己判断对错,同学们探究答案的欲望更为强烈,学习热情也特别高涨。
3 “激发课堂想象”――激趣创新引导思维
简笔画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形成直观的印象,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忆。亚里斯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来源,只有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想象课本中描述的画面,才能达到既能充分吃透教材所表述的内涵,又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了解仍然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对文章进行讲述,不能使文章内容更直观的体现,会造成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时印象不深刻。简笔画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实现课堂讲授模式的多样化,有助于烘托和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对课程知识记忆犹新。
例如,在讲解《画风》这篇课文时,学生们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怎么能画出来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性,这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这时,结合课文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有小朋友拿着旗杆,旗子在风中摇摆;也有小朋友拿着风车,风车在风中呼呼的转;同时还有小树被风吹弯,乌云被风推着疾驰等场景。如果仅仅根据课文讲解,学生很难想象是怎样的一种场景。这时,利用简笔画来将旗杆、旗子、风车、乌云、小树等在黑板上画出来,可以让学生对这些事物的认识更为直观化、感性化,在绘画过程中向学生提问“小树为什么会弯?”“风车为什么会转?”等问题,在问答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且让学生到黑板上自己想象事物来“画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今,传统教学中“之乎者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求,死记硬背也不再是最佳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必须要有创新意识,简笔画教学就是一种更为简单,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方法。简笔画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文章直观化、生动化,使学生在课堂学生中能够声像并茂的学习和理解课堂知识点,形成的记忆也更加深刻,能在教学实践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奎林.浅论非美术专业简笔画的教与学[J].大众文艺,2012,(7):273-274.
[2]杨湘涛.高师《简笔画》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1,(7-8):132-133.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3
>> 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情境的创设 重视情境创设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幼儿教学要重视幼儿礼仪教育 语文教学要创设语文“情境” 语文教学要创设情境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要善于创设情境 浅谈幼儿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 谈幼儿园教学情境创设 合理创设情境,优化幼儿数学教学 浅谈幼儿音乐教学情境创设 创设幼儿园教学情境初探 幼儿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析幼儿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 试论幼儿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幼儿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情境教学的特性 重视课堂情境创设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重视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培养创新人才 在教学中重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幼儿教学要重视情境创设 幼儿教学要重视情境创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创设趣味十足的教学情境,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环节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焕发课堂生命力,将课堂变成灵动课堂、趣味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赋予课堂教学无限的活力,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缔造高效课堂。 关键字:幼儿;情境;教学;高效
2014年我有幸参加了滨城区组织的全区幼儿教学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宋春兰老师执教的《小蜗牛》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宋老师通过创设小蜗牛与妈妈玩捉迷藏的故事情境,将教学内容与故事情境有机结合在一起,焕发了课堂生命力,将课堂变成了灵动课堂、趣味课堂,充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也呈现给听课老师一节视觉盛宴。现就参加这次优质课评选观摩活动的点滴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宋老师执教的是冯艳宏老师主编的《baby快乐诗画》中的《蜗牛》一课。这节课主要是学习蜗牛的画法,但宋老师没有只是简单地教授和训练幼儿蜗牛的画法,而是通过创设了蜗牛和妈妈玩捉迷藏的故事情境,将学画小蜗牛这一教学内容与故事情境有机整合在一起。
老师:“蜗牛妈妈领着小蜗牛到户外散步,天上飘来几朵乌云,雨点娃娃从天空中跳下来,小蜗牛和蜗牛妈妈赶紧藏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雨停了,蜗牛妈妈爬出来,小朋友注意观察蜗牛的画法”
宋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讲解、演示了蜗牛的画法。“螺旋花纹转转转,一条曲线向上弯,添上眼睛和触角,一只蜗牛真好看”。一个生动形象的蜗牛呈现在了黑板上。
老师:“蜗牛妈妈到处找它的孩子,可是蜗牛宝宝和妈妈玩起了捉迷藏,它们有的藏在大树上,有的藏在草丛里,有的藏在花丛里。孩子们!我们帮蜗牛妈妈找一找好吗?让我们拿起画笔把它画出来吧!看看你找到的小蜗牛藏在哪里?”。
由于幼儿之前已经学画了小草、大树、鲜花和雨点宝宝等内容,所以当孩子们听了宋老师的话后,他们兴高采烈地拿起手中的画笔在画纸上认认真真地画起了小蜗牛。有的幼儿把小蜗牛画在了草丛里,有的幼儿将小蜗牛画的藏在花丛里,还有的幼儿将小蜗牛画在了大树上等等。在幼儿学画完成后,宋老师又让幼儿向其他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展示作品的同时宋老师还鼓励幼儿用语言向同伴描述小蜗牛藏在了哪里。最后,宋老师还利用头饰和孩子一起玩了小蜗牛捉迷藏的角色模拟表演游戏。整堂课在小蜗牛捉迷藏的故事情境中呈现的声动、形象、自然、流畅,趣味十足,孩子们学得非常起劲。
在这节课中,宋老师通过创设小蜗牛捉迷藏的故事情境,达到了以下几个巧妙的效果。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动画;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伴随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动画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多媒体动画可以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实现声音与图像的有机融合,丰富学生的视听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语文学习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
一、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识字情境
多媒体课件的关键即为影像,其能够实现与教学环境的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动画,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丰富新颖。识字教学的核心是生字词的高效率识记,其突破点是找到汉字的构形规律,从而降低学生对于汉字的记忆难度[1]。多媒体动画通过解析字体及简化书写过程,通过具体形象的动画展现汉字的构形规律,从而达到这一核心要求,帮助学生识记汉字。通过多媒体动画,能够很好地解析字体。学生借助于多媒体动画,观看每一个汉字、每一个笔画的书写过程。在以往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板书的授课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会严重降低授课的效率与授课的质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多媒体动画能够从所学生字的结构入手,为学生展示运笔的过程,将原本比较抽象的书写过程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汉字。如果所学的生字较为难写,那么借助于多媒体动画能够实现对书写过程的简化,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正确地书写生字。通过多媒体动画呈现出来的汉字,相较于教师的板书,还具有字形规范的优势,相当于为学生展现了字帖,学生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同步练习汉字书写。除此以外,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动画开展游戏化教学,从而创设出良好的识字情境,加深学生对于汉字书写方式及书写规则的认识,帮助他们掌握汉字的规范写法,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猜笔顺”的游戏,具体的实施步骤是:教师先给出一个汉字,让学生对其书写笔顺进行猜测,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展现该汉字的正确书写笔顺。
二、利用多媒体动画,创设阅读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高昂、活泼、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强化知识信息的相互传递[2]。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方式,可以创造出这样的情境,为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改善学生的视觉体验,从而提高其阅读效果。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师生互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动画可以使阅读平台得以扩展,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除此以外,通过多媒体动画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审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恰当地利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播放桂林山水的相关视频。在播放动画视频的同时,教师进行同步讲解,指导学生进行分步骤的阅读,从而实现良好的师生沟通与互动。
三、利用多媒体动画,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进行不断的思考与探索,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主要是对于教材内容的讲解,以及对于教材中课文的文本分析;难点则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自主阅读和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是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新时期,教师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积极地发挥多媒体动画的作用,有效利用多媒体动画直观性、生动性与有效性的优势,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相关知识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教学过程中所讲授课文的内容脉络和思想内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掌握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从而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展示“北海的秋天”的相关图景,并播放《懂你》这首歌曲,通过气氛渲染,帮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内涵。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动画毕竟只是辅助教学手段,教师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导者。利用多媒体动画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的关键,是教师对教材中重难点所进行的有效思考。只有合理确定重难点所在,多媒体动画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否则,多媒体动画的应用就容易流于形式。
四、利用多媒体动画,营造古诗情境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具有优美的意境与精练的语言。然而,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少,知识积累有限,在学习古诗词时会面临很多困难,难以准确地把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深厚寓意与情感。而通过多媒体动画能够为学生还原古诗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展现古诗词中所描绘的美好风光,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意境,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内容与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领悟古诗之美。古诗之美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古诗的语言之美。引领学生理解和欣赏美的语言是欣赏古诗文的一项重要内容[3]。通过多媒体动画,可以多方面呈现古诗文的语言之美。首先,古诗文语言具有音韵美,其注重运用格律、押韵等手段,形成音韵上的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只有通过不断朗读,才能把握古诗文的语音语调,才能读出古诗文的韵味,才能让学生感受古诗文格律变化的美感。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音韵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播放专业的古诗文朗读视频。例如,在讲解《村居》这一首古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专业人士的朗读视频,让学生体会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湖堤杨柳醉春烟”中“天”(tian)和“烟”(yan)押韵形成的音韵美。其次,古诗文语言具有含蓄美,表现为古诗文在表达某一道理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巧妙地将道理寓于语言之中,需要读者在阅读时用心体会和感悟才能明白这些道理,获得启发。例如,教师在讲解《画》这一首古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与该首古诗相关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该首古诗通过画中景色与现实生活实际的对比,含蓄地说明了绘画所具有的永恒记录功能。通过多媒体画面,化抽象说理为具体形象,帮助学生体会这首古诗的含蓄美。再次,古诗文语言具有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借助各种景物意象所描绘的境界。意境之美是对意象之美的升华,往往能给学生带来超凡的审美享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播放西湖的优美景色,帮助学生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所呈现的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意境之美。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 语文审美化教学 审美情境 审美情趣 审美感知 审美情感
语文审美化教学,就是以美育的观点审视和处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使语文教学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佳状态,从而以美促教,以美育人。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将课文中美的内容、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和美的意境内化于学生的语感和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课文的深处,最终获得对课文美学蕴涵的把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必须明确: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审美化教学应该是回荡于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一、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
当今语文课堂往往缺乏审美情境。良好的审美情境很大程度取决于语文教师的创设。
1.教师本人的审美情趣。要使课堂有良好的审美氛围,教师必须有完美的人格力量、渊博的文化知识、高雅的审美情趣,包括优雅自然的教态、整洁得体的衣着,都能潜移默化作用于学生的身心。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哀悼日,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伤痛和关切之情,这本来很好。但某位教师却不合时宜地穿了件大红衣服,于此情此景不相和谐,效果大打折扣。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要自己先参与课堂艺术的创造,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美学修养。同样一堂课,不同的教师就可能上出不同的效果:有的课堂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极大的激发和提升,而有的课堂却难以使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毫无审美的情趣可言。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美育修养,需要对教书育人怀有美好的感情,有良好的审美鉴赏力,能从生活和教育中时时发现美的景致,爱自然,爱生活,爱学生,爱读书,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学养深厚,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才能喜欢他、崇拜他、不由自主地靠近他……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教师的语言尤其重要。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对话交流,这也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理念。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由教和学双边活动的协调统一所形成的表现语言艺术美的过程。教师的语言魅力决定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准确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凝练性这四个方面的语言艺术能力。最重要的是语言要准确、鲜明、简洁、生动。要善于运用艺术化的语言,调动修辞手段,使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其次是教师语言要有丰富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一注入语言,语言就会动人心弦。所以,教学语言应据课文感情基调分清轻重快慢、抑扬顿挫、喜怒哀乐,或似促膝轻语,舒缓平稳(学习《傅雷家书》);或像晨曦璀璨,舒畅明丽(学习《浪之歌》);或如江河澎湃,催人奋进(学习《海燕》)。语文教师应“慧于心而秀于口”、“精于思而美于言”,不断锤炼教学语言,让学生沉浸在语言美的熏陶中。
3.提倡非功利性阅读。非功利性阅读是对作品的审美世界的最大限度的心理“接近”。学生在心理放松状态下开始阅读以后,便会暂时忘记自己肩负的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投入到特定的文学世界中去。在这样的状态下的阅读所获得的是真实、自然的审美感性体验。有阅读经验的人都曾有过如饥似渴的阅读体验,那种悠闲自在的无功利的阅读是多么美好的记忆啊。然而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喜欢事先布置学生带着问题(有时问题多得让人诧异)进行阅读。其实这是一种错误,不利于良好审美心境的酝酿。事先设定的问题对阅读者是一种心理负担,它会阻碍读者的审美感性进入文学的世界。因此,在课文初读时,淡化认知的目标意识,着力营造审美心境,不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让学生如小鸟自由翱翔于陌生的天空,自由呼吸新鲜的空气,以全新的目光去发现、去感触,阅读效果反而较好。
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
1.培养审美感知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丑石》讲述了家门前的一块没有一点儿用的十分丑陋的石头,先是遭人嘲讽,后来因为一位天文学的到来,才知道它是一块十分有价值的陨石。因此,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自行成为审美对象,只有当那些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的人以一种审美态度去观看和倾听时,它们的形式、意味和种种美的性质才会被发掘。因此要学生能慧眼识金,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感知带有审美主体浓厚的感彩,因此,只有具备正确的是非观与爱憎观,才能受到积极的熏陶。因此要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自觉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起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特别是新课改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是艺术性、人文性、科学性的统一。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明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善于鉴别、分析与评判,获得正确的审美感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趣。
2.激活审美情感
①与朗读指导相结合,接受审美熏陶。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叶老所描述的正是通过朗读达到的审美境界。要达到此境界,教师就要善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想,理解课文的内容,想象美好意境,感受语言的无穷魅力,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新课改形势下语文课堂没有琅琅的读书声便不成为语文课堂。没有声情并茂的朗读,那样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学生是不喜欢的。我刚踏上讲台,勤学苦练朗诵,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模仿《变色龙》的角色,夸口说惟妙惟肖也不为过,每次上这篇文章学生都听得如痴如醉。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得头头是道,朗读的频率却很低,而且朗读也没有什么情感。大多数学生课堂内外都习惯了默读,长期的不出声的读书使学生的情感无法投入,最终学习语文的兴趣难以形成。现在的有些语文教师,一学期下来范读还没几次,都用录音机代替了。可录音机真的能完全替代范读吗?教师亲口读出来的声音是多么亲切,能到达学生的心灵深处。
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审美激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好突破口,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能欣赏到课堂的内容之美、结构之美、语言之美,等等。我在上综合性学习公开课《说不尽的桥》时,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桥之知识大比拼(通过知识抢答,了解桥的知识)――第二环节:桥之文学美欣赏(欣赏诗歌散文,体会桥之韵味)――第三环节:桥之文艺过把瘾(讲评书说相声,传承桥之文艺)――第四环节:想象之桥情悠悠(发挥联想想象,升华桥之意蕴)。课堂教学集中体现了结构美、内容美、语言美,学生从中领略到了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了文化素养,收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③充分发挥联想想象,插上审美翅膀。学生要想真正感悟课文中的文字,必须直指人心,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的生活化联想和想象正是架起作者与读者沟通的桥梁。王若虚所谓的“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就是这个意思。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化联想和想象,到达作者的心灵。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能唤起特定的情感态度,也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语文课堂培养审美联想想象能力,最好的莫过于借用其他艺术形式。艺术是相通的,语文教师可以经常借用其他艺术形式开阔学生想象空间。音乐与绘画在此起了重要作用。音乐是最不可言说的艺术,不少教师喜欢借用音乐来引入新课,或用配乐朗诵沉浸作品之中,效果奇佳。我在上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就要求学生根据词的内容作画。学生作品诗画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妙不可言。如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多种艺术齐上阵,语文课堂教学更是洋溢着美学气息。通过联想想象来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层次,也是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斯宾塞强调“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会失掉一半”,[1]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课堂教学的对象虽是群体的,但学生的审美意识、趣味等都因人而异,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审美化教学是一种个性化教学。由此,教师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压抑学生的审美情感。切忌包办代替,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例如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学生经常会有不同的观点、多角度的见解,甚至是惊天大发现。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切不可照本宣科,一棍子打死。只有敢于打破经典权威,学生才能创造性地提出独到的见解,使语文素养、美学修养在质疑中不断提升。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图文;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画,把使用文字教材和图片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更好地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掌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课标任务。看图时,借助短文,明确观察顺序和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学课文时借助图画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帮助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认识图画与文字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中的体会如下。
一 小学课文插图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1.用以导入新课。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如在教学《亲人》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用以理解重点难点。课文中有的插图体现了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用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丰碑》第七自然段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回答下列问题:倚靠在树干下的老战士衣着跟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他的动作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神情镇定、安详?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词句的含义。
3.用以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如教学《西门豹》一文时,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回答图上有哪几个主要人物,他们的神态各是怎样的?他们不同的神态说明了“河伯娶媳妇”是一件什么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西门豹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 以图悟文,自然过渡
图画是短文的形象表现,短文叙述了图画的内容。由文带图,它符合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观察图画时,教师首先根据短文内容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从形象上具体感知图画的特点,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初步的印象,以训练学生观察的条理性,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眼、动脑、动口,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其次抓住重点进行观察和细致的分析,训练观察的深刻性.最后在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再把对图画的理解以及想象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图文对照,密切结合,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画一画,通过学生自己读后悟出的画面,对学生而言是对课文理解的一个飞跃.它不是文字简单的复制,而是学生创造思维与文字处理两者融合的结晶,因为其加人了学生的主观想象。例如:《过桥》一文,学雷锋做好事:上学时,把小同学一个一个背过去,回来时,再把小同学一个一个背回来.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这一去一来,他会糊涂,如果你根据课文意思绘出一幅简洁的图画,在小桥两侧注明去学校的方位和家的方位,学生就不会糊涂了,而且对“来”和“去”两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背诵这一段时,不至于因“来洲去”两个词而把课文顺序背颠倒。所以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掌握之后再让学生自己试着绘画,那么学生的认知过程就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真正理解了“来nu去”这一对反义词,起到了一石二鸟之作用。
再如:学习《冀中的地道战》一文时,文章的篇幅较长,加上文章描写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学完课文后,学生兴趣逐渐淡薄,这时教师适时提出“让我来画一画,比一比,请同学们根据文中的叙述,自己也来设计一场地道战吧。”大家兴致勃勃地画起来。有的根据板书回忆老师讲述的地道的特点;有的认真地翻书查找;有的为自己的妙点子露出得意的微笑。四十几个学生画面中既有文中描述的相同功能,如:迷惑洞、气孔、出口、孑口和电线、老太太、纺线、大洞、小洞、干坏事的日军、四面林立的碉堡,还有学生自己设计的俘虏营、会议室等。从画面上可以看出,学生不仅把书本上的内容消化、吸收了,而且通过同学们对自己画面的阐述,学生很顺利地理解了人民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三 图文结合,加深理解
学课文时,要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的词或句子只买通过看图或观察实物就能理解,如果用详细的语言去解说,有时会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倒成了“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就以《小燕子》一课为例:如在教到“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这句时,如果硬要用文字讲述燕子与音符有何相似之处,学生在感受到春天生气勃勃的同时,却很难理解活泼机灵的燕子与五线谱上的音符有何相似之处,两者之间形成了较大的落差。如果这时再把学生带人画境中,让学生联想电杆之间的几根电线作五线谱,穿着黑礼服的小燕子视作谱上的一个音符,不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曲谱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体会了文章
的意境,领会到大自然的奇妙美丽,产生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 培养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