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1
园林景观设计隶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独有的艺术门类,主要是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段来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进行设计整合,设计营造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境域。环境艺术设计对于空间的设计研究的侧重不同,主要划分为室内空间设计和室外空间设计两大类,其中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室外空间设计的一大分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利用中西方的造园的手法理念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改造地形地貌,完成植物的合理配置,艺术化地建造园林景观节点,规划景观空间序列、合理设计安排景观道路等手段来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景观设计涉及的专业知识较为广泛,景观生态学、设计美学、建筑学、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诸多领域。景观空间环境属于群体生活区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审美与感悟。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对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带来了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和灵感来源。其通过对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渗透,反映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审美风格上,这就实现了中国园林设计的审美影响。中国园林独特的美学思想理念不仅体现在园林的布局立意与建筑营造上,还体现在各个园林景观节点间的巧妙联系与深刻内涵寓意上。当代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要充分挖掘出具有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理念的设计要素,融合现代园林环艺设计理论,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环艺设计审美风格。
二、园林环艺设计中审美的本质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作为主要的道德理念也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伦理道德为根基,以古典造园手法为依托,以园林景观空间环境为传达美学理念的载体,通过自然景观布置来让人们在自然和艺术的审美氛围中感受体悟人格之美。将道德人格依附于造园设计上,这种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本质其实是对人性美的一种赞赏。
(一)景观元素中的审美
筑石叠水、植物配置作为园林景观设计中基本元素,体现了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这都是将美好的道德人格依附在大自然的植物上。通过在花草树木等自然形象上寄托人的美好道德,从而达到外在景象与人内在本质的相互照应,实现对人的道德品德的熏陶和感化。“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指聪明的人反应敏捷且思想活跃,如同水一般,仁义的人心境平和,如同山一般。这也是通过山水寄托人们对美好道德品格的赞赏。之所以采用山水、花草、树木作为道德人格的寄托,是因为这些自然存在的景物在外形或内涵上与人的内在本质具有相似性,通过对含有人性之美的自然景物的欣赏可以体会到人内在的道德人格之美。因此,在这种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园林景观设计中多使用含有道德人格比喻内涵的景观元素来进行景观配置和植物种植,这也是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审美本质的一大体现。
(二)景观空间中的审美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景观空间的合理分区对其最终设计成果有着很大的影响。现代园林景观空间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区域,还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场所,用途多种多样而不再单一化。因此,充分考虑到每一个景观要素要起的作用,巧妙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使在同一空间内可以展现出每个景观要素,形成多姿多彩的环境氛围,让人们能够得到美的享受。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遵循传统儒家思想中悦心的思想理念,不注重于所要展现的园林具体形象,而是追求园林形象之外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和道德感悟的精神体验。美不是景物的外在体现,而是人们的主观感受,通过对外界景物的感知达到美的愉悦,这才是人们真正的审美体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以传统儒家思想精髓为根据,综合考虑每个景观构成要素,满足精神与物质两者需求,带给人们道德人格熏陶与审美愉悦的双重体验,这才是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追求。
三、园林景观设计中审美的形态
我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推崇“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与自然达到一种有机的结合,这种思想更多地出现在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其美学念形成了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要素,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理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注重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和谐统一,这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美学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审美形态中的极致体现。“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注重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的和谐统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园林景观自身审美的和谐统一,即各个园林景观元素之间错落有致、高低合适、典雅美观;二是园林景观设计中人与自然之间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氛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就是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互相影响,从而达到两者之间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传统儒家思想中审美理念表明,传统儒家思想熏陶影响下的中国园林景观设计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本质,还有着由这种审美本质决定的审美形态,而这种审美形态就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论语》记载儒家圣人孔子曾在评价《关雎》时说过“《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乐”与“哀”是动,“不”“不伤”就是动而不过、动而适度[1]。孔子对《关雎》的这句评价表达出自己对美的形态观点,即“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美学理念,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最主要的审美形态就是“乐而不,哀而不伤”,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这种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产生的美学理念对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追求景观设计的柔和典雅和表现方式上的恬静委婉,这也是中国园林景观设计推崇含蓄美的集中体现。在园林景观设计和审美中注重“乐而不,哀而不伤”的传统儒家美学思想,这使得在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了审美形态的新境界。
(二)和谐统一的审美形态
传统儒家思想审美理念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就是使人在园林空间环境游赏中处在一种和谐的氛围并找到与自己意气相合的景观,达到游赏园林的舒适恬静而非情绪上的大起大落,一直保持着“乐而不,哀而不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不能只关注其表面,更要注重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和空间布置的合理性,即错落有致、高低起伏、强弱合适、整体优美。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展现传统儒家思想的情趣追求,让人们通过视觉体验的方式激发出自己的审美愉悦,实现审美需要与外在景观的内在统一。要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必须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注意情感的表现方式,采用委婉的方式寄托情感而非直接的情感宣泄。通过对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审美形态的分析总结,从而对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方向。现代景观设计师体悟以传统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内核,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采用,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和突破。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的交流碰撞产生了新的灵感源泉,现代园林景观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设计准绳,展现了生态保护的理念。传统儒家思想中“乐而不,哀而不伤”的美学理念作为中国园林环艺设计的审美形态和最高境界追求,必将给结合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的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带来补充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四、园林景观设计中审美的功能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与灵感源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功能,影响十分深远。在这里我们主要论述园林景观计审美中的两大功能。
(一)艺术功能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不在于园林本身,而在于提供审美的艺术功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营造宁静恬适的生活氛围,注重景观元素中的错落有致、高低起伏、典雅优美、简单通透,这是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所遵循的审美功能追求。以山顶高处的亭阁为例,其作为一个提供游玩休憩的场所可便于人们观赏整个园林的美丽景色,但当游人仰观高处亭阁时,可以感受到亭阁的展翅高飞之势,从而使游人内心产生心情激荡,唤醒人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感,继而影响到游人的环境行为。
(二)精神功能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2
经过资料排比,著者发现早在先秦时期,“气”与天文学已经结合;到唐代李淳风时期,“气”与天文学密合无间,李氏的《乙巳占》是古代“气占”的集大成之作,包含着用天象干预人事、制约皇权的人文关怀。曾振宇教授对于中国古代“气”范畴的研究,在以前的专著《中国气论哲学研究》中有详细的论说,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在多年的探求中,发现中国古代的“气”学对于境外的国家也产生了影响,因此著者用较多的笔墨探讨了相当于明朝时期的朝鲜著名学者徐敬德的思想,发现徐敬德是张载的忠实信徒,他将中国古代气学和朝鲜气学融合起来,在朝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中国哲学对于周边国家产生影响的重要例证。著者在比较与发展的视野中考察了徐敬德气学的特质,将视野拓展到了境外。在中国古代的伦理价值体系中,“孝”是重要的范畴,“是整个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和社会政治的逻辑起始”(见《思想世界的概念系统》287页)。著者以考古资料作为基础,结合《说文解字》、《尔雅》对于“孝”的本义作出解释,继而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史,对“孝”观念的发生与演变作出探求,发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探究了“孝应该如何”,却没有回答“孝说什么”这一关键性问题,说明“孝”内容有其本身的缺失;而《孝经》只是对于儒家的孝论作出初步论证;最终完成“孝”这一哲学论证的还是大儒董仲舒;南宋的朱熹则将古代中国孝论进一步深化。上世纪初的,西方的哲学思潮传入中国,人们开始反观中国儒家的“孝”这一核心伦理。著者发现,在中,以“孝”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受到了普遍的怀疑和批判,但是著者认为,诸多发难者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批判存在诸多片面与极端之处,主要是没有搞清楚原始儒家和后世儒家的区别;此外许多论者没有全面认识和把握孔子与儒家的内在精髓。《思想世界的概念系统》对于“孝”的内涵及演变过程剖析的非常清楚,表现出著者的学术敏感性。至于“法”与“德”孰重孰轻,儒家和法家观点不同。
中国哲学思想早熟,先秦即出现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两种论说。儒家主张先德后刑,首先实行教化,然后以法规制约,主张将“仁”作为“法”的内在精神。而法家则主张法律的公平公正,有时对于“法”公平性的要求超过了亲情和伦理。汉初黄老学说占主要地位,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更多地影响了汉代法律制度。著者经过资料排比发现,许多深刻影响汉代法律制度的儒家思想,其实并非全然是孔子的思想,有些是孔子七十子之徒或者是汉代儒家思想;而两汉的行政法、诉讼法、民法和刑法都深受儒家孝论的影响;至于《唐律》的出现,则意味着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儒家化进程的最终完成,它总结了历代立法精神和司法实践,成为有效调节各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同时《唐律》又成为宋元明清各朝编纂法律与诠释法律的规范。著者认为中国的法律规范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清代结束之前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学术研究需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思想世界的概念系统》一书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学者对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学术史领域的“语言学”概念方面。西学东渐之后,中国学者眼界大开,对西方哲学投入了很大热情,很多学者喜欢用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国的学说。其实,无论是海外的相关研究,还是国内的研究,研究者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著者发现有些学者对哲学与文化形态中的概念研究,主要侧重于某一具体文本或某一具体人物;也有学者对某些概念作纵向的梳理,但尚停留在资料的收集上,主要哲学概念内在的逻辑性线索没有梳理出来。故著者在《思想世界的概念系统》一书中,关注到了这样的问题:“气”在甲骨文已出现,但是“气”在什么时候由一个普通的词汇上升为哲学概念,这个问题还没有作出很好的解答;此外,“气”学为什么会与阴阳五行学说“牵手”,研究者重视不足;而“气”的范畴有几层内涵的问题也需要得到充分论证;对于为什么说张载的“气”学达到了中国气学最高水平,也是需要探究的问题;到明代的王廷相,他的“气”学论说为什么走向了倒退,其内在的原因是什么,亦需论证。只有对这些问题作出探讨,才能梳理出“气”这一哲学概念在两千多年的演变轨迹,发现其内在逻辑的发展线索;才能勾勒出“气”学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形态的脉络。著者为此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努力使中国古典学术回归中国文化。针对研究现状,著者对一百多年来学界在中国思想文化史概念研究中的理论与治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其目的是力求发掘中国哲学与文化形态概念的独创性,展现中国文化独特的问题意识、人文关怀和哲学成就,让文化精神与文化立场回归文化中国。
在研究方法上,著者根据已有学术研究基础,将主干概念的起源、特点与演变轨迹,进行细致入微的梳理与研究。他从甲骨文、金文入手作语源学考察,然后阐微发隐,以每一时代精英思想家的文本为线索,梳理每一个概念的内在逻辑性演变轨迹,进而与西方哲学范畴进行比较,阐发中国本土哲学概念的独创性人文品格。在每一个概念的研究上,以历代思想家的文本为基本线索,从甲骨文、金文开始考辨,然后梳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直到近代的逻辑演变。在纵向梳理的同时,又兼顾横向比较,注意横向与纵向的内在关系。在研究思路上,著者强调文献学、训诂学、音韵学、历史学与哲学齐头并进,多角度、多方位研究文化元典中的基本概念,以使每一个概念的研究内容能够互相说明与印证。著者在梳理中国思想文化史每一个主干概念的内在逻辑性发展线索的同时,又将观念史与精神史、社会史相联系,进行综合分析,这是其研究方法上的一大特色和创新。著者撰写《思想世界的概念系统》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深感中国学者多用西方哲学原理和概念体系来诠释中国传统哲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本来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这一事实。著者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形态中,逻辑世界、原理世界与经验世界、现象世界是不可分割地包容在一体之内的,用中国哲学固有的命题来表述,就叫“道不离器”、“气兼有无”。因为中国传统哲学中有自己的哲学概念,故阴阳、道、器、理、欲、气、天、心、性、命等概念系统,有其自身独创性的文化内涵与哲学内蕴。著者努力追求的是,正本清源,返本开新,发掘出中国文化形态当中概念的独创性,展现中国哲学与文化独特的问题意识、人文关怀和哲学成就。他希望让文化精神与文化立场回归文化中国,让中国古典学术回归中国文化,在多元性世界中寻找中国文化的独创性。从《思想世界的概念系统》一书的内容来看,著者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
作者:李金玲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3
关键词:法律;古代;儒家思想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也留下了宝贵的史学资源,供后人考证研究,启人深思。在研究历朝历代能否长治久安,国家能否繁荣昌盛的时候,我们发现,都印证了一个道理:国家的发展与当时的法治情况是分不开的。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但是当统一中国之后,沉重的酷刑已经让整片国土充满了暴力,血腥之气,于是,,秦朝历经二世便飞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随后,汉朝虚心汲取秦朝灭亡的经验,将法律做了重要的改革,将儒家思想倡导的“仁”和“礼”融入了当时的法律,从此,开启了我国法律儒家化的先河。又经过晋魏南北朝,隋唐以及明清时期,几次将法律儒家化发展强化,从此法律儒家化便在我国的国土上以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影响了每个人民百姓的伦理道德规范。
一、秦朝苛政为我国法律儒家化奠定基础
商鞅是我国秦朝著名的法家带头人,在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改革便是颁布法律,施以轻罪重刑,在当时,人民连轻罪也不敢犯,于是商鞅变法的成功也为我国的法治奠定了基础。
秦朝的严苛法治虽然在战争时期让秦迅速走向了强盛,秦朝能成为诸国混战最后统一我国最终的胜利者,法治力量的支持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当天下统一,秦朝那只适用于战争时期,专门为战争服务的法治没有得到改善。于是战争过后人民百姓渴望安定和谐,仍然采用以前严苛的法律,残暴的统治,注定使秦朝走向灭亡。
二、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我国法律儒家化的高速发展
汉朝在经过前期以道家为主的修养,慢慢从战乱的破坏中缓和过来,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已经开始觉察无为而治的法治思想已经不再能适应逐步强大的汉朝了。因此,汉武帝刘彻开始采纳董仲舒的以德为主,以邢为辅的儒家思想,用儒家思想中倡导的仁和礼的教化为主来,再用刑法以辅助,从这以后,法治思想就和儒家的思想紧密的结合。
汉朝用儒家的礼义教化与法治的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刑法的不断减轻,刑罚的宽容化。在汉景帝时期就大大的减少了笞刑、肉刑等酷刑使用。此外,刑法的不断宽容化还体现在礼义的介入,尊老爱幼的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刑事责任出现了对年龄上的规定,这都是根据儒家思想中的“尊老爱幼、衿恤老幼”的影响,武帝还曾经向古稀老人授予王杖表示尊重,王杖是皇权的象征,象征着老人在汉朝地位的变化。在当时,刑法上还规定如果有对老人不尊重,辱骂殴打者,以重罪论处,部分老人还享有一定的司法豁免权。
最后,在汉朝时期的“春秋决狱”也充分的凸显出了当时的刑法宽容化,这也是突出体现了儒家“仁德”的精神。“春秋决狱”指的是在当时,公开审理案件的时候当遇到争执,而对此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的时候或者即便有规定但是这条规定不符合儒家的经典《春秋》的思想的时候,就以《春秋》作为这个案件量刑定罪的依据。但是“春秋决狱”也存在着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在运用“春秋决狱”处理案件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条款,而且管理层也不可能对于儒家的经典完全的掌握,所以经常会出现人的主观意愿而来带的法治的随意性,例如两起案件相同而所判定的罪不同的现象,也容易滋生官宦大臣的腐败等。但是,总而言之,在汉朝,用儒家的经典著作来作为判定案件的主要依据,这个地位已经很明显了,说明儒家的经典《春秋》已经能凌驾于当时的律法之上,而律法作为刑罚的辅助。而且融入法制领域的儒家思想已经越来越多了,已经是法律的儒家化又重新上了一个新的阶梯了。
三、唐代仁政是我国法律儒家化的顶峰
在历经了隋朝君王的暴戾无道,唐太宗李世民也深刻的体会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治世道理,因此他广纳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励精图治,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盛世。唐太宗自己也清楚要想巩固政权,法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法治才能使国家安定、和谐,因此法律的儒家化就是最好的做法。因此在其加强统治巩固政权的同时,也安人宁国,让百姓久安。因此将法律儒家化便是其最佳的选择。在中国古代法治儒家化中的法律作品《唐律疏议》就在当时诞生了,“依礼制律,引礼入律”的唐朝律法是我国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也让我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发展到巅峰时期。
《唐律疏议》中的法律儒家化有下面几点体现:一是,《唐律疏议》对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有巩固和维护,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的旧贵族,因此在儒家发展初期,他的思想就对封建的统治阶级有着维护的内在含义。在唐朝的法律中,正好将儒家的这点思想与当时的《唐律疏议》这部唐朝律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二是,在《唐律疏议》法律儒家化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用“仁”的思想来实施仁政。前文说到在汉朝已经出现了法治融入了尊老爱幼,刑事责任出现了对年龄上的规定,唐朝的法律在这基础上对里面的条文进一步细化,对老弱病残都有减免刑罚的相关规定,更加使得唐律走向文明化。三是,《唐律疏议》对于重刑的罪犯也有了限制和减免条款。《唐律疏议》是我国封建社会法治著作中关于死刑的条款最少的一部,另外还有流刑、徒刑等重刑条款应该有最高刑期,这相比于封建社会前期几个朝代的酷刑,简直是天壤之别。从这点可以看出,唐朝《唐律疏议》这部法律对于重刑法的限制也是充满了儒家“仁”的思想。
四、儒家思想对现代法治思想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4
1.. 高校辅导员工作运用儒家思想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工作运用儒家思想的必要性是由自
身的特点决定的。年轻的高校辅导员自身的思想道
德素质是否过硬,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产生重
大影响。辅导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
德素质、人文自然科学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作
风素质等几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在诸多素质中
起着主导作用,是首要的素质[1]。儒家思想体现为
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确切地讲,在古
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直
至当今中国,儒家思想仍被视为传统文化的一个不
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普遍运用于我们的工
作与生活。
2.. 高校辅导员工作运用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工作运用儒家思想的重要性是由儒
家思想本身决定的。第一,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看来,世事要以“治人”为中心,而高校辅导员工作
最重要的就是对大学生的管理与指导,作为辅导员,
首先,应明确学生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体,在学生管
理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关心和尊重
每一位学生个体差异及所带来的价值理念; 鼓励每
一位学生的尝试和努力; 承认每一位学生的成就; 增
强每一位学生对老师和学校的认同感。这也体现了
素质教育中尊重学生、肯定学生,以创新为导向的理
念[2]。
第二,孔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在孔子看来,管理者
要讲德行,有德行的话,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
果。作为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身工作对学生的吸
引力和亲和力,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
工作和生活,促进他们道德自觉自律意识的养成,最
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辅导员的品质是其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3]。
辅导员要对生活充满信心,要有生活热情,要自觉树
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满腔的热情、乐观的人生态度
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待自身工作,勤勤恳恳,兢兢
业业,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智奉献给高
等教育事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榜
样,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的楷模。
第三,孔子曰: “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辅导
员,要成为“诚信”楷模,说话不失言,调查不失实,
办事不失信。当代在校大学生主要是“90 后”,他们
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有自己坚持的理念。离开父母
的大学生们特别需要在短时间内树立一个人格的精
神偶像,所以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与学生朝夕相处
的优势开展诚信宣传,使大学生建立起诚信理念。
同时,应该坚持诚信教育师者先行,时时事事讲诚
信,自觉接受学生监督,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在学
校营造起“人人重诚信、人人讲诚信”的浓厚氛围。
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使大学生们认识到诚信
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的立身之本。
第四,孔子曰: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先秦儒家认为,人格高尚
者必然具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在高校德
育中,融入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取先秦儒家人学思
想之精华,充实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之内涵,促使两
者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德育之目标便水到渠成。
二、辩证运用儒家思想,创新辅导员工作新理念
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
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摈弃一些成分。知识经济时
代最重要的是在辩证中开拓创新,旧知识对任何人
都是平等的,只有掌握、创造了新的知识,才能为社
会的前进作贡献。创新成果要靠创新思维,因此创
新思维是这个时代教育所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
1. 因材施教
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其进行教育活动的特
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智力水平
差异有针对性地教学。“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
所安”,“听其言而观其行”。马克思在他的《资本
论》一书中也曾说道: “天赋的特殊性,是分工产生
的基础”。马克思也承认人的智力是有差异性的。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辅导员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
特点,才能有效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矛盾的对立统
一点,因势利导,有效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
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多形式的教育方式,增
强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其不
足,从而实现大学生个人最大程度的发展[4]。
2. 启发式教学
孔子反对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提倡独立思考,只
有当学生深入思考仍不得解时,才给予提示,以此来
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扩大思维的广度。如果学
生只是一味地吸收老师提供的知识,只知其然却不
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缺乏深度思考,思维被禁锢在
狭小的空间内,无法发散,更别说是创新思维了。孔
子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
不复也。”可见儒家思想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
导,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尊重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和锻炼学
生的自学能力。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
得之也。”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在面对国际国内问
题或者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作为
辅导员,不要一味地把书本或自己的所谓正确的世
界观和价值观立刻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注意引导学
生思考,辩证地分析,学生只有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
态度,独立深入思考,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3.. 回归人文主义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其立足
点最终归于人本思想。高校的道德教育
从科教兴国这一实际出发,融合了儒家思想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最后的落脚点是否也应该回归到人本
主义呢? 答案是肯定的。20 世纪初杜威区分了传
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儿童中心”的理论使人重新成
为教育活动的中心。现代教育所提倡和造就的,是
一种民主的、鲜活的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旨在培养
人格健全、个性发展、精神自由和具有相应职业能力
的现代社会合格公民。
教育不仅作为经济的催化剂,还必须成为社会
思想、文化、精神、道德建设的源泉,为人类精神的提
升和社会发展导航。那么,新世纪教育的目标就不
仅仅是发展科技和培养创造性,而是对教育的人文
主义传统的尊重、回归以及继承。形象地说,在新的
世纪里,教育将起到更为主动和关键的作用,未来竞
争的本质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建立以培养创造力
为目标的教学,在深度上实现教育内涵化的理想; 最
后恢复和保持教育的人文价值,建立人在教育中的
立体性和教育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实现教育人文化
的理想。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应该把这种人本主义的
思想渗透到学生思想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去。以大学
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高校辅导员工作,从大学生
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大学生的正当利益诉求,彻
底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适应时展需
要、不适应学生成长需要、不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需要的方式、方法,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
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
力、感染力[5]。这一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也是
有共通之处的。对“什么是发展”、“靠谁发展”和
“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可以
做出科学的回答———“以学生为本”。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辅导员的工
作任务日益繁杂。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高校辅导员
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其工作质量和效率直
接影响着高校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学生是内在因
素,而管理则是外在因素,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
辅导员工作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运用儒家思想的
经典渗透于管理工作,是提高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5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深邃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样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我们现在,本文就是来探讨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它是由孔子创立,是为了维护周朝礼制的一种文化思想,随着时间的发展,后世代代文人、政客等的传袭,使得儒家文化逐渐固化成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在不同的时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发挥其重要的教化作用,而在当代儒家文化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复归有贡献的流派。而目前我们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思想之间又是一脉相承的,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
1. 儒家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创立,创立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周朝的统治,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它是我们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之一。时至今日,我们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影响之深涉及到我们的意识形态。“儒”最初是来自于周朝散落民间的一些贵族子弟的教师,他们教授经书、祭祀以及礼仪等,这些人被叫做“儒”。发展到现在的儒家思想,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之一,自汉代以后几乎就已经将儒家思想奉为官方正统思想,汉代的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将儒家奉为正统。而后世世代代文明推进,儒家的地位日益坚固,融入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 儒家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深邃的经典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为基础,而儒家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粹文化,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理论的思想基础。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士大夫们热衷于儒家流派,不同的朝代的认识层面不同,但是这并不影响儒家的传播与影响。到现在为止,整个中华民族无人不知儒,只是深浅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精神指导就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古往今来的政治指导也是显而易见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可以算得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为儒家思想为大。
儒家文化在经历了世世代代的流变后,逐渐从政治层面和宗教剥离来,成为一种专门的新儒学。不管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几乎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儒家文化的伦理观点对中国人影响尤其深远。其所倡导的“仁”,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整个社会秩序的规律性的指导。这样一种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社会的和谐相处的观点,正是我们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3. 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影响
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就能够看出对一个国家的希冀,是一种爱国的表现,这就与儒家文化里爱国的思想不谋而合。而“民主”、“文明”、“和谐”等字眼更是能够深层的体现出儒家文化的内蕴,儒家文化中强调“仁”,在政治层面上来说,“仁”是一种政治手段,同时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人与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和谐”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契合,“和”可以算得上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天下唯有和才能形成统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伦理学上儒家注重 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 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爱国”就能够看出其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最初的思想观点,很多都是为了政治而提出,同时也有普通老百姓能够遵循的准则,总体上来说,还是能够看到“爱国”的思想存在。“友善”在儒家思想中主张人与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推己及人。
4. 结语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儒家文化绵延数千年,早已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儒家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是因为儒家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打好思想基础,才有我们现在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儒家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探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5(01).
[2]绍汉明.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新,2001(02).
[3]赖素贞. 《论语》加算盘的经营之道――浅谈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07) .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涵范文6
关键词:礼;仁;中国古代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80-01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丰富灿烂的思想藤蔓中可谓是最为粗壮的一支,其影响跨越朝代,跨越广阔的土地,同时也记录着中国人那种特有的精神与处世方式。“设计”一词虽然作为外来词汇传入中国不过30年,但“设计”的本质即为人造物,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产生了,并且有着丰富灿烂的辉煌历程。影响着设计发展的,除了经济、技术、环境等的影响外,人文因素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这巨大的藤蔓网的那些种子中,就有儒家思想这一颗。
一、“礼”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孔子之前“礼”只是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并不具有道德内涵,孔子赋予其道德含义,把它转化为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礼仪制度,用以“别贵贱”,使不同的等级各安其位,有序相处。但在漫长的封建统治者对于儒家思想的应用上,使其产生了很多非正面的影响。但统治者对于“礼”的追求给了匠师们更多发挥的方向与平台,推动着匠人们对设计品不断的精益求精。
例如在商朝最为重要的器具——青铜器。其按作用分类就可分为酒器、食器、水器、礼器。礼器虽然产生比孔子早,但其功能除宗教祭祀外,也具有孔子所提的“别贵贱”,使人们有序相处的重要作用。礼器作为商朝青铜器制造的重要品种之一,可集中体现“礼”这一思想。王侯将相对于青铜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范,这就促使工匠们发挥其创造能力,根据不同的形制要求,创造出了让人惊叹的作品。后母戊鼎(2011年3月正式更名),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后母戊”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的纪念物。其制雄伟,重约832.84千克,高约133厘米。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其腹光洁,只在鼎腹四面交接处装饰以云雷纹与饕餮纹。两耳的纹饰一样精美,外廓上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后母戊鼎作为礼器,无处不体现出帝王家的风范与尊严。青铜器的精美程度和恢弘程度都是由“礼制”直接决定的。比起后母戊鼎,大盂鼎、大克鼎等重臣使用的礼器都不及其气势。
因为“礼”的要求,所以这些能够表明等级礼数的设计品更是精致巧妙,充满韵味。虽然中国古代“礼”的有些内容不符合现代的一些道德标准,但是其对于古代手工艺的创作却提供了很大的平台与发展空间。
二、“仁”
“仁”作为儒家思想的另一核心同样在中国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仁”本指人所具有的美好品德,孔子将其丰富和发展处多种道德品质,其核心含义是“爱人”。由亲人家庭到推己及人最后达到“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博爱。近现代世界范围内的设计工作者一直不断的探究探讨着设计的本质问题,出现了许多的流派与主张,实用主义、功能主义、现代主义、装饰主义等等。设计工作者们越来越发现,“人”才是设计的本质,“为人服务”才是设计的真谛。而中国的先人早已经将这道理更加精确的总结为“仁”。仁者,爱人也。这不仅是中国人设计的要求,而是对做人的要求。
中国的古代匠师们发挥着他们的“仁爱”之心不断的创造了让我们现在为之感慨的设计品。例如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的长信宫灯,设计精妙。此灯外形为双手执灯的跽坐宫女,神态恬静优雅。宫女左手手执灯,右手衣袖向下垂照住灯盘,似乎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及防止污染空气,又非常美观。灯罩有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用以调节光的照度及方向。另外,此灯的六个部分,宫女的头部、身躯、右臂,灯的灯座、灯盘、灯罩均可拆卸,方便于清洗。长信宫灯虽是为满足统治者的需求,这些细节的设计却是实实在在实践着“爱人”的追求。
不得不说“仁”“爱人”“博爱”的思想贯穿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也更加体现在中国人的设计品中。虽然时代变迁,现代社会中的丑陋不禁让我们唏嘘,但是观看我们的现代设计,一脉相承地继续着古人“仁”的精神。虽然我们还有很多的努力空间,但这一精神一直未变。
三、小结
儒家思想是先人的智慧,它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祖祖辈辈的精神、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也影响着中国人的造物思想、设计思想。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从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实际出发,不断的改进探讨我们的设计。相信在这一个新的世纪中,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化的中国设计将会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