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技能;创造力;协同发展

对于美好事物的趋向性不但是生命活动的重要价值内涵,也是人类在生命活动当中所体现出的一种天性。学前儿童在美术活动之中所体现出的对美的趋向性,便是一种基于成长性所带来的具体表现。在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并非功利性目的,而是基于活动过程对于幼儿所带来的内心满足。但是在目前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相关的教师及家长依然还存在有许多认识误区,对于学前美术教育的价值意义并未做到明确的认识。因而就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据此下文将重点就学前儿童美术技能与创造力的协同发展展开具体的论述。

一、美术技能与创造力的关系概述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便应当对认知层面予以准确的认识与理解。此项问题便是关于美术技能和创造力关系之间的问题。这一项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美术理论与时间过程当中存在较多争议的一项问题。美术技能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美术技能是创造力培养的核心基础

美术技能可给予创造力的发展重要的底层基础。若没有良好的美术技能支撑,美术创造力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的抑制。由美术技能当中所涵括的具体因素来进行探讨,一者,丰富、科学且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经验累积,能够提高良好反映的可能性;此外,熟练度越大,操作起来也便愈发简便灵活,因此进行重新组合,产生出新事物及思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大量的生活实践均表明,在开展儿童美术活动时,儿童的手、眼、脑能够达到更加良好的协调机制,并且对于所操作材料的性质以及用途也便会更加了解,对于相关的颜色、形态、空间乃至于外部信息的掌握与认知也将更加全面,儿童利用头脑所加工创造出的美术作品,便更加能够体现出儿童对于自我的认知与体会,因此也可以说美术技能为美术创造力的发挥带来了极为巨大的必备条件。

(二)美术创造力是技能发展的重要体验

在对儿童进行美术创造能力的培养过程便可实现对于美术技能的高效训练。对学前儿童而言,只要不是对某一事物进行临摹,其在每一次的绘画过程当中,均会表现抑或是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例如:一个儿童正在利用颜料进行图像绘画之时,不懂得如何利用排笔将颜料涂抹于画板之上,此时便需要相关美术技能的帮助来掌握相关的绘画技巧。一般儿童在完成某一项任务之时,通常遭遇到巨大的困难挑战,此种困难通常是由于对美术技巧的缺乏所造成的,对此教师应当给予儿童必要的指导,引导其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这也是对于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儿童会自主学会对于某种美术创造所需要的技巧能力。如此一来,儿童在掌握相关美术技能的过程当中,其创造能力也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

二、学前儿童美术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的学前儿童美术技能教学仍未与创造力教学做到协同发展,而导致这一情况的因素十分众多,探究其本质原因主要是由于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能力严重不足,以及家长对于美术教育没有做到正确的认识,据此下文将主要就这三方面的因素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育观念滞后

在当前的学前儿童美术技能与创造力教学过程当中,仍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认为集体教学活动才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实施途径,日常的教学活动通常都是要在教师当中开展,并由此造成教师对学生美术技能教育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偏差,此外大部分的家长对于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往往也是抱有严重的功利性目的,基于以上情况使得当前学前儿童的美术技能以及创造力仍未实现协同发展。

(二)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在有关的调查研究当中表明,在学前教育当中将近有半数的教师其工作年限已经超过了10年,然而其自身的美术专业能力却仅有中专水平程度,在对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调查中,具有艺术类等级资格证以及专业资格证书的幼教人员尚不足被调查幼师总人数的5%,超过有7成以上的教师在专业美术知识以及教学能力方面较为欠缺。以上调查数据信息均表明:幼教人员自身美术专业能力的不足,会直接造成开展美术欣赏课程抑或是绘画课程时,教学效果及质量水平难免会受到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足的影响。尽管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相对较高,然而却也存在迎合家长的需求,采用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儿童美术技能与创造力的协同发展需要。因而,当前幼儿教师自身美术专业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学前儿童美术技能与创造力未能够做到协同发展。

(三)家长对美术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绝大部分的家长均认为,美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同创造力的发展之间是不可调和的关系。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通常是要画什么像什么,即就是对于具体美术技巧的掌握,并将目标确定为对于专业美术的学习。常常对于孩子过早的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同时以成人的角度与眼光来对待儿童的美术作品。

三、学前儿童美术技能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适当的美术教育目标及方案

一项相对开放且复杂的系统其协同是基于多个角度与层次的,并且会涉及到系统内外部的多个方面。因而,首先应当就达成系统整体目标所要协同的各子系统做到整体清楚,只有如此方可确保系统的全面协同发展。并且,在美术教学系统之中也必须要做到协同发展,为达成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目标,需将目标分化到不同的年龄段当中予以实施,进而达到对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系统的全面协同。基于这一基础之上,来将相关的教育活动逐个落实。

(二)注重美术活动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要想促使静态化的预设美术教学设计工作能够调整成为具有动态变化性的美术教学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将预设活动和生成活动间的相关性做好妥善处置。在教师与幼儿的教学互动过程当红总,教师可就幼儿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及所感兴趣的方面进行价值衡量与评判,同时采取持续性的调整,在对全过程的美术教学活动实施统筹规划时,还应当同时考虑到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促使每一名儿童在美术活动的过程当中均能够承担起主人翁的角色,取得相应的进步与发展。

在此方面也就需要教师能够就其自身同幼儿在教学互动当中所产生出的创造性火花,能够经过师生间心灵撞击来加深儿童的心理思考,并由此产生出新的认知。对此可采取如下策略来开展:

1)处理好教师与幼儿的关系

师生间的对话本就应当体现民主、平等以及沟通的理念。只有确保构建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方可实现在师生互动的过程当中产生出探究、体验式的教学氛围。在美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就幼儿做出的相关行为予以积极的反馈与鼓励。幼儿在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鼓励后便会更加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由此形成更加开放的心态,同时产生出更为良好的学习活力,最终促成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2)处理好美术作品学习与创造的关系

在传统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忽略教学过程,其关注的重点通常是能够转变为美术作品的最终结果,例如具有统一标准的美术技能及要求等。而这种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则会直接导致美术活动变得单调、无趣,甚至无法促使幼儿的美术水平得以提升。此种教学模式,几乎完全扼杀了幼儿对于美术绘画的自我体验,幼儿的个性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促使美术教学被置于仅需听讲、大量的联系便能够取得高分的境地当中。此种教学有本质上,丧失了对于个体生命存在及发展的终极关怀,丧失了儿童美术知识价值体系构建的意义,是同对话教学原则所完全相反的。教师要实现对于儿童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进而促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发现、探索、感受、发展美术技能与创造能力。

3)处理好预设和生成活动间的相关性

在所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当中需要教师具有更加丰富的教学智慧。应当就原本的教育计划做出适当调整,促使对整体美术教育活动的积极调整。针对教师同幼儿在对话过程当中所闪现出的创造性思想,教师应当积极的将其捕获并予以适当的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交流与分享机会,进而超越原本所设定的目标。例如:在开展某一节的美术教学活动之时,其教学任务目标是否完成,对于幼儿的整体发展不会产生直接性影响,课堂教学最为核心的目的即为培养儿童的自我体验感受、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素质。教师应当采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来将幼儿置于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主置,促使幼儿的个性得以发展,释放幼儿的创造潜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阶段是美术教育的黄金时期,在此阶段当中对幼年儿童开展对美的感知、表现以及创造能力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会对其终身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价值。在通过对学前儿童美术的实践探讨后表明,给予广大儿童家长必要的美术建议,收获了十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对于转变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观念误区,提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意义,对于推动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林山水.浅谈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创造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1):254-254.

[2]史英.协同视野下的儿童情景绘画教学探索[J].俪人:教师,2014(5):6-7.

[3]蓝少.幼儿绘画技能学习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教学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1X):60-61.

[4]谭惠.解析学前儿童审美直觉与创造力的协同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2(8):45-45.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4-0017-04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目标是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与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1〕艺术教育领域目标从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幼儿的学习状态、艺术学习与艺术表现的关系等方面明确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追求。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多年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经验,笔者拟详细谈谈幼儿园应该怎样开展美术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应该开展这样的美术教育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范畴,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的艺术启蒙教育。它是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感染学前儿童,培养其美术审美能力与美术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活动。〔2〕幼儿园美术教育虽包括技能教育,但不能被片面地归结为技能教育。确切地说,幼儿园美术教育应该为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融为一体,互相支持。或者说,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本质追求应该是使美术成为幼儿交流的一种方式,以促成幼儿创造性审美表现力、一般智慧〔3〕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幼儿提供个性表现与情绪表达的机会。只有这样,幼儿园美术教育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在情感和思想上与他人进行心灵沟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以审美的立场去创造环境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准备,以达成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社会性目的与幼儿个体发展目的的辩证统一。

二、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应该这样开展

在明确了要什么的前提下,幼儿园美术教育需要在教师、幼儿、学习内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心、教学与评价策略以及环境创设等方面准确定位,以提高美术教育质量。

1.幼儿园美术教师

幼儿园美术教师首先是教师,而后才是美术教师,但不是专业美术教师。他们事实上是借助美术促进幼儿发展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目前,幼儿园一般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比较常见的是教师身兼2~3个领域的教学工作。表面上看,这样的分工便于教师将各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但实际上教师学科本位的观念还是比较强的。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的学科特点往往是至高无上的,教学活动一般都以美术学科为中心进行组织。教师在设计与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普遍存在忽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创造的主动性与差异性;教师讲解、示范,幼儿听从、模仿;教师评判作品优劣,幼儿服从评判;教师维持活动秩序,幼儿服从约束等问题。教师普遍将美术教学目标偏重甚至限定为传授美术学科知识,介绍美术学科的概念、方法,对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较少关注。

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重新审视幼儿园美术教师的角色身份,会发现教师有必要将规划教学与控制教学的主动权逐渐转移给幼儿。在实践中,教师必须让幼儿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他们在活动中真正“活”起来,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建构积极、有效的多向互动。〔4〕在多向互动式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在观念上转型,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不仅要把幼儿看作是对象、主体,还要把幼儿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生成者。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建构超越美术学科的生态性知识结构,〔5〕协调美术学科与学前教育一般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强调美术活动在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人文精神、审美能力、创新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美术教学活动的研究力度,在设计活动时有鲜明的结构意识,能设计具有一定弹性的系统美术教学方案。作为幼儿园美术教师,其工作价值取向应该是致力于借助美术手段激活幼儿内在的表现与创作动机,促使幼儿从可能的主体转向现实的主体。

2.幼儿

开展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在活动中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但在实际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情况并不让人乐观。目前幼儿园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依然是班级授课制,大多数时候美术教学活动是以整个班级为教学单位开展的,幼儿的个性特征难以得到全面尊重。由于个体的需要、兴趣、能力、期望以及生活环境不同,这种集体化的教学活动很多时候事实上是在弱化幼儿的个性表现和创造冲动,幼儿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可能会受到阻碍。

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幼儿的起始能力、学习或表现风格以及年龄特征。这里所指的起始能力是指幼儿已有的美术表现技能和知识水平、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以及美术表现所需的生活体验。学习或表现风格是关于个体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信息的一些特征。由于幼儿存在着心理与生理上的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在获取信息的速度以及对刺激的感知与反应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分析幼儿在美术表现中的风格是设计个别化美术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年龄特征则是指幼儿在各个年龄段所表现出的认知、动作、社会性、能力、情绪与情感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在以往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设计中,许多教师比较偏重考虑幼儿个体的审美表现,但对其他方面,特别是社会性与情感方面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对幼儿的主体性认识不全面,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值得我们警惕。对年龄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准确定位活动目标,在选择学习内容、设计评价方案等方面也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是对幼儿积极的内心状态的关注,积极的内心状态又是引发幼儿美术创作冲动的根本动因。关注幼儿的经验和体验,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这是促使幼儿产生和维持美术表现与创作的积极状态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时有必要关注师幼关系、幼幼关系、师幼与物之间的关系等细节内容,如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是否开放、幼儿是否拥有话语权、师幼之间有没有双向互动、提供的材料是否有效等。

3.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又称教学信息。教师与幼儿之间正是通过教学信息以某种方式进行联系的。教学信息既包括幼儿在课堂上以显性方式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内容,也包括通过隐性方式受到的价值影响。

幼儿园美术学了包括幼儿需要知道的必要的美术知识、技巧外,还应包括美术活动的智力技能与相关的认知策略、生活经验与体验、美术学习的态度(即对美术活动本身、美术活动中的人、美术活动材料与工具等的认识、喜好及选择的可能性等)、美术活动中可以展现出来的交往与合作技巧等。幼儿园美术学习内容的多维性是与艺术教育目标相匹配的。这样的美术学习内容既关注了美术学科的美,也关注了环境、生活中的美。借助美术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能力、态度、认知、社会性、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上述的幼儿园美术学习内容有以文本方式存在的,也有以非文本方式存在的。文本方式的美术学习内容主要以教学资料方式存在。在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中,幼儿可以获取文本中的显性与隐性信息,实现美术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教师要在活动主题的指引下,善于发现生活中适合幼儿学习、表现的和美术相关的学习内容,必要时可以将这些内容加工成便于幼儿理解的具象的文本,以便为幼儿的美术学习和表现提供方便。依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经验,将适合幼儿的非文本内容加工成文本,这是幼儿园美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4.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重心

如何依据幼儿发展的可能与个体需要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幼儿美术表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美术学习需要也有很大差异,需要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例如,2、3岁的幼儿对涂鸦感兴趣,但学与用的能力比较弱;4岁左右的幼儿对象征图形创造充满兴趣,但往往会出现表现冲动与表现技巧缺乏之间的矛盾;5、6岁的幼儿对情节画创作有兴趣,也具备较为丰富的经验与表现技巧作支持,等等。

对2、3岁的幼儿,应设计以涂鸦为主的美术游戏,“玩”应该是这个阶段美术教学活动的重心。在幼儿享受“玩”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教师可以逐步引导他们感受色彩、线条、图形等的美,再逐步发现、感受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美,激发幼儿的创作冲动与“学”的欲望。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涂鸦条件,鼓励幼儿涂鸦,倾听幼儿对涂鸦作品的解释,尊重幼儿的表达和创作成果。

对4、5岁的幼儿,教师应注重扩展他们象征符号的储存量并引导他们将象征符号与生活中具体的物象相联系,允许他们大胆命名自己创造的象征符号,为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美术表现技能支持等。“学”应该成为这个阶段美术教学活动的重心。

对6岁左右的幼儿,教师可以在幼儿学习情节画构思与构图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大胆进行美术表现等。“用”应该是这个阶段的重心。教师要鼓励幼儿用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来表达思想情感、美化生活、开展游戏,并通过自己对艺术活动的参与和创造,进一步体会艺术、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玩”“学”“用”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但彼此不是完全分离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在教学实践中它们往往是相伴相随的。

5.教学与评价策略

结合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怎样教的问题需要着重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幼儿的发展阶段。美术教学如果与幼儿的需要和理解能力不匹配,很可能会导致教学低效,甚至会引起幼儿的反感。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认为,美术创作有三个阶段:创作者对社会、自然界的视觉获取阶段,创作者对视觉形象的转化阶段,创作者的创作阶段。创作者在不同的美术创作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视觉获取阶段需要了解如何获取表现信息,如观察的技巧等。转化阶段需要了解如何转化,如象征符号的创造与联结的技巧等。创作阶段则需要了解如何创作,如美术表达的技巧等。因此,教师在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要有过程概念,要清楚幼儿处于美术创作的哪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二是讲究美术教学的效率,追求教、学、用合一。在关系中学习造型、构图、用色等美术技巧,注重幼儿美术学习经验的迁移,这是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将具体的技能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以帮助幼儿提高技能运用能力。

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可以理解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不应仅仅是关于“好”或“差”的认定,而是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特性。幼儿园美术教育在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追求决定了评价的多维性。儿童年龄与个体间的差异、美术表现过程与结果的差异、美术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差异等的存在决定了评价的复杂性。因此,形成统一的美术教育评价标准是不现实的。唯一有效的美术教育评价只能是依据幼儿的年龄、个体差异、经验背景等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幼儿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差异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教师应该欣赏幼儿的这些差异,教师对这些差异的欣赏会对幼儿自我形象的建立产生积极影响。〔6〕因此,认可幼儿在美术创作中的差异存在,应该成为评价的重要原则。

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借鉴松散型的有差异评价方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指引的定性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向自己提出以下问题,如幼儿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还是教师帮助的结果;幼儿的作品是否更有创意了,对美术活动是否更有兴趣了,是否能接纳他人的作品;教师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效的帮助;课程计划是否符合不同年龄段美术教育的重心,等等。不同的问题可以考察幼儿不同层面的发展状态,也可以考察教师教育的有效程度。这种有差异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在知识、技能、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也可以了解阶段性教育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还可以为教学活动最终的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6.环境创设

美术教育的开展需要环境资源的支持,不同的环境会导致不同的美术教育结果。主题教育环境、墙面环境以及美工区域活动环境等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环境建构中需要考虑的三个重要元素。

在综合主题活动中考虑美术环境创设,有利于丰富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帮助幼儿积累各种基本经验,也有利于教师纠正以往偏重于当前学科本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弊端。

墙面环境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文化氛围建构的重要阵地。好的墙面环境应该能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审美刺激。功能区设置、色彩搭配、图案设计等都要考虑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幼儿园的墙面环境是幼儿的,幼儿应成为墙面文化建设的主体。

美工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延伸,是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教、学、用相结合的实践场地。基于美术技巧运用的高自由度,美工区域活动可以着重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精神,是艺术教育目标落实的重要领地。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置美工区域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材料、工具和场所,这应该是幼儿园环境建设的常态工作。

总之,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立足于各个元素的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5.

〔2〕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

〔3〕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美术资料手册〔M〕.杭州:新时代出版社,2004:2.

〔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EB/OL〕.〔2009-05-09〕.mhedu.省略.

〔5〕陈卫和.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J〕.中国美术教育,2003,(7):12-14.

〔6〕鲁斯・斯特劳斯・盖纳.美术,另一种学习语言〔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49.

On Preschool Art Education

Lv Yaojian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环境创设;存在问题;建议

美术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通过参与美术实践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幼儿美术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幼儿更加投入美术学习,学会感受美术的魅力。通过美术教育培育幼儿形成良好品德、形成高尚的情操。幼儿园教师应该及时调整传统的美术教学思路,不应该把美术课看成是完成任务,应该积极美术教育环境,让幼儿在美术环境和美术活动实践中感受美和发现美。文章就当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进行环境创设。

一、当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教育环境创设缺乏趣味性

幼儿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充满童真的,感受世界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单一刻板的美术教学环境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和兴趣的培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例如,现在我国很多幼儿园的墙画上几乎都是拼音字母、识字海报等,这样的教学环境难以提高幼儿参与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幼儿美术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幼儿教师在美术教育环境创设的时候刻板而缺乏趣味性,导致幼儿的求知欲难以得到激发,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育。

(二)美术教育环境的创设缺乏针对性

在我国幼儿教育中,每个班级幼儿的人数较多,教师往往统一制定教育教学实施方案,与新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的理念格格不入,教师对幼儿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满足大都是幼儿美术教学需要的基础上,也要兼顾少数幼儿的发展需求。

(三)美术教育环境的创设缺乏互动性

很多幼儿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环境创设的时候,过于注重环境的美化,忽视了环境创设的教育性作用,将自我的思想与审美观念置于幼儿的学习环境当中,导致幼儿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幼儿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被剥夺,不仅导致了环境资源的浪费,还会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脱离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和范围

很多幼儿美术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美术的技巧和能力,在美术教学中采用一些专业性的术语,展示与幼儿认识严重不符的绘画技巧。严重背离了幼儿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方向。幼儿在这种教学环境中经常会一头雾水,不知教学的重点和目标,导致幼儿将美术视为一种高深、玄妙的教学实践,严重损害了幼儿参与美术欣赏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关于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环境创设的若干建议

(一)明确美术教育活动环境创设的目标

传统幼儿园美术教育环境创设,只是将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陈列和张贴,以及简单美术物品的摆放,不具备明确的美术教育环境创设目标。所以幼儿园在美术环境创设的时候应该克服传统美术教育环境的局限性,最大程度的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为幼儿提供想象和艺术创造的空间。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美工作品点缀教室环境,并且在幼儿美工作品创设的时候要尽量听取幼儿的想法,与幼儿展开积极的沟通和互动,鼓励幼儿将自己想法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来,让幼儿真实的感受到美术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幼儿美术教育环境的创设要始终将幼儿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创设的目标,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更新美术教育活动的形式

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基本都是大同小异,展开美术教育基本都是让幼儿在美术课堂中快速的完成一幅美术绘画,这种陈旧的美术教育方式,极度的抑制了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所以幼儿园美术教育要打破这种陈旧的美术活动形式,更新美术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寻找美的体验。例如,教师丰富美术活动的形式,可以组织带领幼儿去动物园观赏动物,去大自然感受自然风景的奇妙等,让幼儿在观赏中进行美术创作。再如,在美术教育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物价带到课堂中来,将自己喜欢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作品当中,可以让幼儿保持最高的美术活动积极性。

(三)适时变换美术教育活动的环境

幼儿的普遍的性格特征就是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并且对同一事物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对环境定期进行适当的改变,例如,教师美术作品展览区域内的作品要不时更新,值得注意的是展区内的作品应该是幼儿的绘画作品,这样能够激发幼儿“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展开美术作品实践,让自己的作品挂在展区。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对自己以及其他小朋友的作品进行点评,培养学生对事物保持持久热度的品质。同时,幼儿美术教师应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组织能力,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素质。幼儿园也要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符合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美术课程教学体系,保证美术教师具有专业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修养,高效的展开幼儿美术教学实践。

(四)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秉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幼儿园的每一位幼儿在性格特点和智力发育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统一施教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幼儿展开不同的教育手段,最终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例如,一节美术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用水粉绘画企鹅,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企鹅的图片,介绍企鹅生存的环境、气候,了解其特征,引导幼儿观察企鹅的身体结构。对于平时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教师应该积极鼓励这些幼儿,看着图片说出企鹅的身体颜色;对于平时比较活泼好动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用肢体表演企鹅的姿态等,保证每一位幼儿的都能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最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的企鹅。值得注意的是,在美术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尽量减少美术理论的灌输。

(五)提高幼儿教师的素养及创新能力

美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它对人们有着美化人的心灵、美化生活的意义与作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以及陶冶人的性情,美术具有调节精神与情绪的节奏,丰富学习内容能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但是美术的作用都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创新能力,对幼儿而产生启发性的作用。例如,有的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将绘画内容涂成大红大紫,遏制了幼儿主观能动思维的形成,教师要打破常,更新自己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保提高自己的专业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修养,对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环境进行创新和改进,保证幼儿美术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六)美术作品展示的多元化

幼儿美术绘画作品应该以多种形式和多种角度进行展示,为幼儿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并且让幼儿在自己的作品中收获自信。例如,美术教师针对幼儿园大班的幼儿,布置“我要上小学”的绘画任务,要幼儿画出自己理解中的小学生,有的幼儿画的小学生穿着标志性的校服,有的幼儿将小学生的红领巾画的格外鲜艳,然后教师将幼儿们的作品装饰一番并挂在展区,激发幼儿更加浓郁的创作欲望和兴趣。再如,根据季节的变化,教师引导幼儿画出处于这个季节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对展区内的绘画作品进行定期轮换,让每一位幼儿的作品都有机会展示出来,帮助幼儿得到更好的美术自信和感受。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范文4

一、情感表现性

相对于科学发现而言,审美发现对儿童探索周围世界具有特殊的意义。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十一二岁的儿童尚未达到主客体相互独立的阶段。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

二、情节虚构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审美内容及形式的。例如,幼儿在沙堆上插上树叶,表示“绿化沙漠”,用彩泥捏出圆圈表示“点心”。

三、行动受知觉支配

儿童会被周围环境中某些有趣的、引人注目的特征所吸引,从而注意局部忽视整体,对能引起他强烈感官的事物会留下相当稳定而持久的印象。

面向全体儿童的艺术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喜爱,丰富其感性神经,激发他们发现美的欲望和能力。前苏联学者托洛维奇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因此对幼儿进行艺术知识、技能的教育,也需要一定审美能力为基础,否则艺术教育会因为没有“审美”而变成泛泛之谈。但在幼儿园的审美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幼儿教育审美教育可有可无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教师在幼儿园也只教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

问题二: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正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工作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教育,教师往往不能带领幼儿进行。

问题三:将幼儿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

这是一种把幼儿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的狭隘做法。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一种途径,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一个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各个领域。

在这样的情况下,审美教育对儿童的艺术教育便凸显出来了。儿童的艺术活动过程是不是一种审美发现的过程,这是判断其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准。

其实在生活中、社会中、大自然中处处都有让孩子可欣赏的美的内容。我力图让孩子用眼睛、用心去感受一切美的事物,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力。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的。

(一)欣赏环境的美

幼儿园教室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我在布置教室时凡孩子视觉所能触及的范围都尽可能使之充满美感。在元旦时,我剪了一些彩色皱纹纸,将它装饰在灯上、墙上,孩子们对此欢呼雀跃,“真好看、真好看,像彩色雨”,这是孩子们的自我欣赏。用吹塑纸做出小动物,用彩纸折出各种手工,这些设置在孩子周围的艺术品,是我有意识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从色彩、构图、造型等角度让孩子们感知与理解美,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二)欣赏自然美

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到旷野之中领略风光旖旎的大自然美色。但自然美除山水美外,还包括生态美和园林美,这些内容,是带孩子到公园散步就能领略到的。

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的要求。在春游时我带孩子们上公园去看树,有的幼儿站着远远眺望,有的弯下身看。让幼儿观其树形,更是千姿百态,“像伞、像头发、像人在跳舞”,这是幼儿尽情领略了色彩、造型、生态之美后发出的感慨。在春游时,我带幼儿来到鸽子房前,让幼儿感受鸽子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开始时幼儿不敢上前,不一会儿幼儿喊“老师,鸽子吃了我的玉米,它站在我肩上”,有些还用手去抚摸鸽子:“鸽子的羽毛好柔软呀!”幼儿对鸽子的印象是书上不能得到的,这时鸽子和幼儿之间形成了非常和谐的景象。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受自然之美,在我园后面,有一片植物园,种了一些玉米、绿豆、南瓜等,我就经常带领幼儿在那里观察。“玉米长的比我高,玉米长胡子了像老爷爷,向日葵的花像脸盆,豆角像弯刀”,这些都是幼儿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是审美力的表现。

(三)欣赏艺术的美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范文5

【关键词】图像分解 幼儿 感知觉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22-02

艺术教学设计中直接性的将纯视觉的艺术品用于创作教学或鉴赏教学,容易出现“视觉经验的隔阂”[1]。因为缺乏肢体与素材互动产生的感官记忆,又没有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学习迁移,从而造成不能产生知觉体验的结果。因此通过图像分解的教学手段来进行素材本质的体验活动,以便产生经验联结,其有效性是笔者在以下实验中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实施目的性分析

本课程是以图像分解的手法分解艺术作品中的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知识点的关系表见图一,如分解亨德瓦塞尔《蜗牛》中的螺旋形线条、分解蒙德里安《开花的苹果树》的线条交错组成的不稳定图式等,幼儿通过欣赏分解后的各种素材,进行有意义的符号系统的感知与记忆,在教学设计中,知识的组织是建构在学生生活或已有图式经验相联结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艺术鉴赏,旨在通过“艺术经验和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认识”[2]形成螺旋形结构,开展知识的有意义的统整和自我建构。

二、教学设计展示

三、课堂观察反思

先看一下3岁儿童对分解色彩后的蒙克《呐喊》的解读

教师:画面中有什么颜色?(图三1)

幼儿:红色、黑色(幼儿自顾自的说)

――对色彩的感知

教师:有什么感觉吗?

金暄越(女,3岁)

这是火山爆炸了。 ――对色彩的感知与感受

丁炜(男,3岁)

火山把火喷到地上了。 ――对色彩的感知与感受

吴晨曦(女,3岁)

地震了!轰!(全体同学喊是地震,轰轰,有些幼儿抱成一团)

――对色彩的感知与感受

在视觉文本的读解中,分解后的色彩引发了幼儿的心理感受,在这里灼热红色让他们感受到激情,黑色又让他们感受到恐惧、害怕,使他们联想火山爆发时的喷发的红色火焰和笼罩的恐惧。笔者将儿童对色彩的感受与克拉因色彩情感价值表和大庭三朗色彩情感价值表作了一番对照,制成了表格1[3]。

从表格1所作的对照可以看到幼儿对于红色和黑色所引发的的情感倾向是可以体验到的。幼儿在观看到视觉文本后的反应是直观性的、无意识的,并不是逻辑思维判断的结果。这是由于幼儿本身发展阶段中的集体无意识和自我中心的特点导致幼儿缺乏理性来思考自己情绪的能力,他幻想眼前的图像正在对自己说话,威胁着自己,自己也要发出“轰”的声音让同伴们快点注意到这一危险。

吴晨曦喊出“地震了!”,并双手捂在胸前,似乎很恐慌,想要保护自己,几乎全体同学陷入混乱,发出轰轰的声音。吴晨曦通过视觉感知图像,从红色和黑色的交融中似乎感受到了不稳定的动感,热烈的红色、恐怖的黑色、忧郁的蓝色总体引发的恐怖灼热的感觉让幼儿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危险之中,幼儿自然而然的做出了相应的动作(双手紧握),嘴里喊出危险来临时的“轰隆隆”的崩塌声。其次分解后的视觉文本中色彩与线条相融(图三),流动的长线条和色彩承载着蒙克在呐喊时的意念和内在情绪,幼儿内摄了这种感觉,唤起了自我潜意识中的恐慌的经验,这时是画面肌理、幼儿心理、生理的多重知觉。

当教师所解构的视觉图像联结感官经验、体验、知识时,图像以其特有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组合出特殊的视觉图式,赋予画面高度的动力感。教师通过图像分解连续性的做“有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有意识提问,发掘幼儿的梦境、幻想、联想与日常生活中的原型关联性,原型是人类心灵最基本与共同的结构,也是许多概念的普遍范型。幼儿通过这样的认知途径,可经由沟通、探索、诠释和投射等行为,将主观情感向客观事物移置或外射,将自己融入创造性想象或不确定路径之中,唤起自身潜意识中被忽略的自我经验。给予幼儿这样的教育,不仅增进个人(幼儿)的自我概念,也深度经验了他者。从而促进幼儿在知觉场域中创造出一个更有意义的个人建构。

参考文献:

[1]李力加.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学习[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3.

[2]李力加.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学习[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3.

[3]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0.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范文6

关键词:课程 传承 创新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的幼儿教育,这个阶段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重要阶段,因为一个人很多的能力、性格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而美的感受无疑就像春雨一样能够悄悄的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帮助孩子学会爱与被爱,关怀与责任,因而幼儿教师的培养就更加重要。本文仅对美术部分做一定的分析。

一、将符合实际要求的幼儿教程得以传承

经验对于任何职业都是很有用的,对于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已有的教育经验都是经过现实的箩筐筛选出来的,这可以让幼儿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上课效率,对于这些符合幼儿教育的课程应当保留。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主要由绘画、手工和幼儿园环境设计三部分组成。

1.儿童绘画是儿童用自己不成熟的思维来表达自己感受的一种方式,无需画的像专业的画家那样成熟,只需用简单的线条和亮丽的颜色即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为目的。儿童绘画的材料一般为水彩笔、彩色铅笔、油画棒、水粉颜色等简单易掌握的材料,每种材料都有自身的特性,熟悉这些材料才能更好的借以表达主题。比如彩色铅笔可以画的很细腻,当代的很多画家也用这种工具,但颜色对比较弱,而油画棒正好相反,颜色鲜艳、明度和纯度都很高。针对每种材料安排相应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尝试了解不同工具出现的不同画面,当然在实际的创作中,很多是多种材料的综合运用。对于绘画内容来说,可先观摩优秀儿童作品,分析作品的画面布局、空间的表现以及故事情节,这些都将是创作儿童绘画的前奏。

简笔画是儿童绘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校十分重视的一种技能,因为幼儿的逻辑能力尚不发达,主要依赖形象思维认识世界,幼儿教师可以把所要将的内容用简笔画的形式很形象的表达出来,这要比干巴巴的用嘴描述强百倍。在简笔画训练过程中,应学会分类和熟知特征,比如,花卉类的、动物类的、水果类的,它都有这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学一种简笔画只会画那一种的教学方式是要不得的,应从本质中学会举一反三的能力,比如家鸟动物都有头、颈、躯干、爪子、尾巴,只不过有的鸟是尾巴长、有的尾巴短罢了。

幼儿教师应扩大知识面以给幼儿更多的辅导,提升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幼儿国画是幼儿喜欢的课程之一,幼儿教师应了解熟悉国画的工具材料,懂得基本的绘画方法。还有些绘画形式虽然在内容上并无大的创新,但可以用耳目一新的形式来表现,比如刮画,它的制作流程也不是很复杂,先在纸上用艳丽的浅色油画棒涂满画面,在上面用黑色等重色再涂一遍,之后用牙签在上面绘画即可,刮出的亮丽颜色和未刮的重色使得画面出现色彩斑斓的效果。对于幼儿来说即使是只将形式变化了一些也足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就好像吃圆饼干吃烦了,用同样的材料做成动物形饼干就会招孩子们喜欢一样。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幼儿教师也应具备像将圆形饼干变成动物形饼干重新吸引孩子们兴趣一样的能力,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甚至是“上当受骗”中感受出艺术的美。

2.苏姆霍林斯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工课程一直是学校很重视的课程之一,基于手工过多的受制于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常见的材料,如各种纸、布、泥土等。

纸的造型主要有两种,一、纸的平面造型,二、纸的立体造型。平面造型又分剪窗花、二方连续、四方连续、贴纸、折纸、毛线画、豆子粘贴画等,以剪纸二方连续为例。让学生明白二方连续的形式、制作方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非单一的、具体的某一种的制作技巧。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先从临摹开始,获得初步感受,最后上升到创作。纸的立体造型主要有各种纸雕塑,包括纸的圆雕和纸的浮雕,头饰,彩球以及各种常见花卉,如玫瑰、百合、康乃馨等,这些手工不仅精美招人喜欢,而且使得孩子们开动脑筋、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

布的造型和纸的造型类似,也可分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平面造型以布贴装饰造型为主,何为布贴?顾名思义,布贴的材料是布,经过剪贴而重组成具有一定装饰性的画面即为布贴。重点是如何利用布料本身的原有的图案、色彩等进行巧妙组合构成一幅布贴画,整个布贴画面和笔在纸上绘制的画面有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具体的布贴制作步骤,先绘制稿子,并修改直到满意,然后考虑布的颜色、图案,把何种样式、何种颜色的布放到何处为妙,最后用针线把每一块布缝和成一幅画面即可。其实布贴和绘画中的构图、造型、色彩等最基本的造型要素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材料不同罢了,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收集素材,发挥想象力,多考虑纺织品布料的特性,创作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装饰性的布贴作品。布的立体造型以玩具为主,在布制的外套里填充一些诸如丝绵之类的填充物,使得玩具立体化,这些玩具不仅孩子们喜欢,许多成年人也用来美化空间,增添一点生活小情趣。

不管你是专业的雕塑家还是普通人都会对泥这种材料不觉得陌生,童年的很多玩具都是用泥自制的。玩泥巴是孩子们的天性,对于在城市生活的孩子更是盼望。泥造型是以加工过的自然泥土为主材料,对于幼儿来说,制作过程简单、易掌握,受孩子们的喜欢。泥造型这门课程对于将来从事幼教工作的学生来说也是多掌握了一门具体的教育教学技能。

除了这些常见材料外,也用一些自然物,如水果做的动物、米饭做的图形、绳子做的蝴蝶结等等,这些作品具有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

3、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也是我校美术课程中重要的一项。对任何人来说,生活环境都是很重要的,对于幼儿更是如此,“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近半个世纪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环境创设已逐渐成为评价幼儿园工作者的工作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这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环境创设主要包括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创设,颜色与造型的关系,具体而言,有墙饰的设计和各个区域的设计,比如玩水区的设计前提就是幼儿的喜欢,玩水区的大小、水的深浅、冬天的水温、以及为增加玩的兴趣放进水中的玩具等等都是需要研究考虑的。幼儿生性好动,创建良好的户外活动环境能够很好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课程创新与时俱进

传统课程有其必要性,这是不用多说的,课程的创新更具有时代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目前学校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学前教育担负着基础性教育的艰巨任务,因此,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思想应很灵活,不可过分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以培养适合新时代需要为奋斗目标。

1.教师应在思想上有创新意识。创新不仅仅是指以前做手工玫瑰,今年换成牡丹,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在思想上有所突破,这样才能避免换汤不换药的弊端,鼓励学生去创新去实践,即使是同样课程,一旦出现因不同理解而使得作品与众不同时,及时去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若作品真有不足,可提供一些建议,供学生参考、修改,而不能不假思索的全盘否定,艺术本来就没有绝对的标准。学生有了闪光的灵感,就必须大胆去尝试,很多的时候,一旦放弃尝试,所有的想法就会永沉海底。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和视觉资料,美术是视觉艺术,夸夸其谈的讲解不如让学生看到实际的物体,让学生明白即使是普通的卡纸也可以做出漂亮的作品,多开动脑筋,纸会开花。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尝试、去实践。如瓶子上的绘画,学生根据不同的瓶子形体特征,在器壁上绘制不同的画面,方整的瓶子画楼层,小圆瓶子绘画小猪,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才会有真实感受,才会珍惜和利用资源,从而真正地乐于尝试,乐于创造。教师要明白,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主体。

2.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其中网络资源就可以合理运用,在网上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可弥补教师在某一具体知识上的不足,及时充电。网上的一些优秀资源是共享的,并且层出不穷,新的艺术形式,新的教学理念都可以参考,但不是完全照搬, 要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即使是不成熟的创新也应得到即时的肯定和引导,创新主要是理念,李洪波的纸雕作品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的纸雕作品是可以拉伸的,单从技法层面讲和幼教的纸灯笼的制作方法类似,都是纸层之间不同位置抹上胶水,组成整体,修剪成型。讲究创新方法,西方经典小爱神的形象可爱唯美,其实仅仅是小孩的形象和动物的翅膀组合而已,但这种组合又能符合观者的心理,这种组合法也常用于创新中。组合、联想、事物对于创新者的触动这些都是创新必备的品质。

三、结语

总之,幼儿美术可以培养孩子仔细观察的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孩子耐心处事的性格,而幼儿教师应通过专业的学习能够胜任幼教工作,我系教材的编绘要适合幼教工作者的实际需要,促进幼教工作者专业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屠美如主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沈建洲主编:《手工基础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 许卓娅、孔起英主编:《艺术》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