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范文1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合作学习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上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对外汉语专业在迅速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发展时间短,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 对外汉语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具有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体系。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由于它在改革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业等方面效果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几乎节节课都使用这种教学方式。殊不知,任何一种教学理论都有着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合作学习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

在课堂教学中, 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在学习方式中表现得比较突出,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忽视了合作学习的目的、动机和学习过程。这种状况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整体设计,往往根据对合作学习肤浅的理解,采取形式上的合作学习,吸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忽视它的基本内涵。这种合作学习在表现上看是按照合作学习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来进行的, 但实际上与合作学习要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相差很远。从而达不到教学内容。

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合作学习中教师课堂调控技巧的缺失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课堂噪音过大。在课堂上教师刚宣布合作学习活动开始,学生就开始大声讨论,课堂上噪音很大,教师根本听不清楚学生在说什么, 并且教师并不清楚外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这样的合作学习,从表面上看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实际上是一种近乎无效的学习,甚至是在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取得的学习效果微乎其微。

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识不清

(一)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认识不足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文化战略的高度看,对外汉语教学能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领导在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时,往往只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外汉语教学更深远的意义,因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重视不够。不仅领导如此,教师也如此,很多负责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不重视学科理论建设,不重视整合各学科的力量来为建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服务。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尚未成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还不是一个独立学科。

(二)对外汉语教学过于程序化

缺乏趣味性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是套用向非英语专业学生教授英语的模式,没有注意到汉语的独特性,结合汉语的特点和文化背景进行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巧缺乏,整个教学过于程序化,而缺乏趣味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没有注意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没有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三)国内对外汉语教材的质量不高

缺乏实用性强的教材国内对外汉语的教材虽然有很多,但是整体质量不高。一些基础性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太过随意,科学性不足,缺乏统一的规范,很多内容都是对经典教材内容的重复,缺乏突破与创新。而相关的中高级教材又十分缺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四)教师数量不足,相关教师的素质偏低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素质的高低,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正蓬勃发展,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而相关教师的数量则严重不足。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在任教师的素质又明显偏低,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仅仅因为会中文,能讲普通话而担任此职,他们缺乏专业背景和教学能力,这使得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参考文献:

[1]邢守宝.“五部三环”目标教学法初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2]吕定刚.目标教学法的初步尝试[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S1).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范文2

(一)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突出特征

对外汉语专业1983年确立,1985年正式招生,当初国家设立这一专业,旨在适应世界范围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就把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定为第一位的培养目标,即使是后期增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学者们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且具有较强优势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讨论,以凸显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一阶段学者们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原则,一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课程模块。课程设置原则方面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是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如李铁范、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关心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学者们还提出,地方高校在依据国家专业整体规划或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的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自身定位、特色、区域位置、教学实际、学生个性以及就业等因素,如熊素娟、石诗、黄剑涛、李丹、张静等。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方面,2003年,“第一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的35所院校代表经过讨论后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及教学技能,并确立了本专业的十二门主干课程,这为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奠定了基调。此后的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基于这一培养目标,学者们提出语言、文学、文化、教育教学四大课程模块不可或缺,如李铁范、白朝霞、杨同用、赵金广、李红、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蒋协众等。其中李铁范、蒋协众提出以语言学和教育学为主体,以文化和外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设置模式,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尤其强调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二语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期凸显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此外,学者们对其他相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何建、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等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应当依据汉语国际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要求,依据整体性、渐进性和连续性原则开展课程优化和设计,考虑开设基础理论课、主干课,实践课,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詹向红、张发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不能狭义的定位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而应转变培养模式,把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外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宣炳善认为,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教师必须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传播意识,为此必须增加能够促进中国文化对外有效传播的课程。罗小东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进行了界定,提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围绕汉外对比、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综观这一阶段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问题的讨论,我们认为大家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对外汉语专业定位在师范性,旨在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2012)以及《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课程设置应集中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育教学、文化类、外语类等方面,地方高校还应开设凸显地方特色、增进学生就业的特长课,这或许可以视为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到目前为止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突出特征。

(二)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不足

当初国家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发展世界汉语教学,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无论是1998版,还是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都明确规定,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二:一是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一是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专门人才。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都把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课程开设也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展开,对于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则着力不够。课程设置虽涉及文化类课程,但其主要目不是基于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是基于对外汉语的教学需要。这一阶段虽有部分学者如李铁范、詹向红、张发清、宣炳善等也注意到文化传播类课程设置的不足,提议设置此类课程,但是这一阶段对外汉语专业的主流专业课程设置仍在如何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框架内进行。因此,过去三十年中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明显不足是仅仅完成了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中二分之一的要求,即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而忽视了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交流传播类课程的开设,使得课程设置中缺少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技能的课程。

二、新形式下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依据

新世纪以来,对外汉语专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更标志着对外汉语专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提出了针对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六大转变。我们认为,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面临着自身职能的转变:由过去相对单一的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主、转型为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语言文化交流及传播人才培养并重的轨道上,这一发展变化本身要求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转变。教育部1998版和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表明: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两种职能:一是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一是能够从事与文化传播交流相关的工作。据此,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目标课程设置,增加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和传播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多元性特征。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理应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把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政治、经济介绍给世人,必须拥有懂得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责无旁贷,理应担负起培养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重任,使得本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够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催生了对外汉语专业,但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正到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13.53%,在国内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4.51%”,因此,从学生的就业角度着想,改变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文化交流传播类课程,使得学生毕业后既可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又可以从事汉语国际交流与传播类工作。

三、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课程设置的思考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范文3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际也逐渐频繁。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这样势必造成交流中的冲突。本文希望通过分析中日文化冲突事例以透视中日文化背景差异所造成的对外汉语教学障碍,并以此为基础探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克服文化冲突。

关键词:文化冲突 中日文化 对外汉语 教学

一、文化冲突

对中日文化冲突的讨论,首先应该对“文化冲突”一词进行界定。确切地说,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对抗状态。……文化冲突是文化变迁的一种过程,随之而来将是新型的文化模式的产生。”①

文化冲突可以是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也可以是族群外部的文化冲突。而本文所提到的文化冲突界定为族群外部的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会因为差异而相互吸引,因此在接触交流前大多会对异于自身的文化抱有正面好奇。而在实际接触到该文化后,就会出现因相异程度严重而导致相互无法理解、无法适应,甚至相互抵触、抵抗,进而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在长期冲突的情况下,情绪得不到纾缓,未有效地克服冲突就会产生“文化休克”②。

二、文化冲突与对外汉语教学

传统上认为文化冲突必然会出现实质的抵抗、冲突,而语言教学中不具备出现文化冲突的必要条件,因而判断语言教学中是不会出现文化冲突,不具备研究讨论的必要性。然而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否会发生文化冲突应作理性的分析。

本文所提到的对外汉语教学冲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文化冲突。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交际活动。由于“交际”即是“传播”,因此教和学就是一个传播汉语与汉文化的过程(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因此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即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其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这两个主体之间的文化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交际中必然会因互相不能理解而发生冲突,这就是所谓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

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的研究,可根据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来考察。

首先,考察国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国外对外汉语课堂中大部分是同一母语使用者,这样学生间基本不存在文化差异,因此文化冲突的焦点就集中在教师与学生间。另外,在国内对外汉语课堂中,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国家。因此这种课堂中就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间的文化冲突。

因此外汉语教学中所存在的文化冲突需要依据不同的教学课堂来考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虽然不同,因为都是个人交际间的文化冲突,因此具体表现形式是具有相似点的。但是,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定的交际语境与交际背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冲突除了具有普通人际交往中文化冲突特点,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三、中日文化冲突带给对外汉语教学的思考

本文就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研究是以具体国别――日本――为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反思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

不同的族群、国家存在文化差异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各族群、国家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较时差异度和差异焦点是不同的。而差异度的大小和差异焦点不能仅从地缘和传统来判断,这需要对具体的文化冲突事例进行分析。而中日文化冲突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因为中日的文化冲突从国家政府之间到个人交际间从未停止过;同时传统上又认为其邻近中国,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两者文化差异小,事实上这种观点是否成立是需要具体事例来证明的。

“一个日本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应中国学生的要求写一些对中国学生的印象。写的具体题目忘记了,是‘对中国学生的希望’之类,交给了朋友。但是这个朋友显得非常不高兴。……这位日本留学生也很生气:说好是自由设定题目,而且也没有稿费,写了东西却受到这样的批评!”③

在此事例中,文化冲突在于对“提希望”这个词语的具体理解上。很明显如果对中国谦虚文化了解的人就会意识到“提希望”一词的含义因交际双方地位而定。如果交际双方如同事例中日本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提希望”一词表达的就是谦虚地别人给予批评性的意见,而实际希望得到赞扬;而如果双方的地位一高一低时,“提希望”一词就的确是对某事、某人表达期望,甚至委婉地批评。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谦虚和恭维,同时也保全被“提希望”者的面子。像这样的用法还有很多,如“请给点意见或请尽管批评”,一般提出者都期待正面的、积极的回答。

由分析可见,事例中理解上的差异是因为日本留学生对于语境的把握上,他没有将“提希望”和实际文化背景相结合。

虽然事例并非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文化冲突,但是类似的脱离文化背景理解语句的文化冲突也会出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学中仅仅教授语言和文化是无法使学生真正的融入中国社会,以及与中国人顺利地交流。这一事例给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的要求,在教授含有特殊意义的语句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解释字面意思而应该结合语言的文化语境来教授。这样才能使学习者运用自己的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和文化学习在异国文化环境中生活以避免文化冲突。

另一事例:“媛媛11岁随父母到日本读书,现在读初三。……媛媛感到不适应的是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在这里,自己有什么看法,最好不要说,特别是女孩子,最好是装傻。开始,班里有什么活动,她总是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来渐渐发现同学疏远她,说她‘中国人脸皮真厚’。”④

这一事例中,表现出日本人尽量不冒尖的文化传统,这与中国文化中的谦虚具有相似点,但是中国人谦虚的同时依然喜欢表现自己以形成自我肯定,当然因为谦虚使表现自己的方式和欧美有所不同。这正是这一事例中文化冲突发生的症结之所在。日本人不冒尖的文化来源于其集体主义思想,使其不想出风头且希望与他人行为保持一致。

曾经有类似的事例可以从另一方以实例证明日本鼓励不冒尖的文化,在一次著名教授的演讲中,同时有日本学生和中国学生听演讲。在演讲结束时演讲者专门留出时间给聆听者提问,这时中国学生都踊跃地提问,而日本学生则无一例外地继续做聆听者。

这是在日本普通课堂中发生文化冲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冲突一般都发生于教师与学生间。因此了解日本人具文化特色的性格是有助于排除对外汉语教学及学习障碍的。针对这一文化特点,在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理解日本学习者不喜欢主动提问、回答问题,不会像欧美学习者一样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在日本对外汉语教学中,整个课堂气氛始终平缓,没有所谓的部分,很少学生提问,这意味着开口几率小,这对学习语言是无益的。因此,教师首先应该理解其学习方式,其次针对学生特点而设计适合日本学生的教学方法。

这两个事例足以说明日常交际中文化冲突内在根源也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所表现,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因此根据文化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来分析其产生的缘由以寻求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四、结语

Berger指出,“随着不确定性的增加,相互间喜欢程度渐降;随着不确定性的减少,相互间的喜欢程度渐升”⑤(Berger,1979年,提出的减惑理论七条公理之一)。这样一来就把“文化冲突”的概念简化了,可以直接地理解为因无法相互喜欢所致,公理中同时为解决“文化冲突”提供了方向,即增加不同文化间相互喜欢的程度。

增加相互喜欢的程度并不是简单地出于礼貌上的谦让就可以缓解、避免文化冲突。本文希望提出文化冲突中的表现形式之一引起大家对“文化冲突”根源的研究以排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为谦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冲突。

群体之间的文化冲突具有相似性,所以前文所例举分析的文化冲突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存在相似性,但对外汉语课堂毕竟有作为课堂的特殊性,结合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特点与文化冲突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研究的目的不仅为了避免文化冲突,了解对外汉语课堂的文化冲突特点以排除对外汉语教学障碍,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才是最终目的。

注释

① 摘自张立波 1996年《哲学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 “文化休克时人们对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应”。(摘自胡文仲 1999年11月《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第十二章,第188页.)

③ 摘自稻田裕巳 1992年《文化与交流》,日本评论社.

④ 摘自尚会鹏 徐展阳 2004年《中日文化冲突与理解的事例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⑤ 摘自林大津 谢朝群《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第八章,第72页.

参考文献:

[1]稻田裕巳 1992年《文化与交流》,日本评论社.

[2]宫健 董艳玲 《文化冲突中的理性反思》,《文艺理论》.

[3]胡仲文 1999年11月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第十二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贾继南 2010年7月 《浅谈文化冲突与跨文化交际》,《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第16卷第4期.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范文4

关键词:建构主义 音段音位 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障碍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86-02

1 提出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建构主义或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多,现阶段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所呈现的趋势:首先,语言的本体研究仍占首位;其次,语言教学研究仅次于本体研究;再次,语言学习和习得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不足之处在于大多数论文都集中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或偏误分析上,即在微观上的研究较多,而从宏观上把建构主义理论和对外汉语特别是对外汉语音段音位的教学相结合者比较少。

我们有怎样的对外汉语音段音位的教学障碍,该如何通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解决?本文从宏观上分析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之对外汉语音段音位教学策略,试图在建构主义中把握对外英汉语音段音位教学策略。

2 分析问题:下面将以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为例,分析对外汉语教学障碍

(1)英汉元音音位的差别引起的对外汉语教学障碍:在元音系统方面,母语为汉语的交际方运用英语作为目的语交谈时的错误主要包括单元音的长短音对立不明显、单元音发音口型不到位、双元音发音不完整等。而母语为英语的交际方运用汉语作为目的语进行交际时的错误在于过于吹毛求疵和将复元音韵母当做英语中的长元音来读。①从结构上看,英语中虽然没有鼻化类的元音音位,但在音节中,元音后面跟上鼻辅音的组合却很多见,如“ang、eng、ong”等,而且汉语中的鼻辅音/n/、//在韵尾出现时与英语中的读音听起来很相似,所以汉语带鼻音尾韵母的发音特征对准确把握以鼻音结尾的音节有很大的帮助。反之,英语亦是。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由于带鼻音尾韵母引起的歧义及错误并不多见。如:英语单词wrong/r/或//中[]的和汉语“荣”(rong)//中的[]在读音上基本没有区别。②从发音部位上看,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容易吹毛求疵,过度敏感,咬的太细使得听话方听起来不自然,不舒服。如:这是我爸爸(bàbà)。a/A/这是我爸爸。容易用母语中的//或//较真。③从发音长短上看,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会在双元音上遇到困难。发音过程中受母语双元音的影响,容易将复元音韵母当做英语中的长元音来读,使得口型不到位而发音不准,为不可以变换口型的元音变换口型和舌位。如:报(bao)/au/ball/:/容易受母语的/:/的影响,变换口型,将“报”读成“ball”。④从双元音发音方式上看,受母语复元音发音习惯的影响,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发双元音时会因滑动幅度过大,过渡太明显而导致发音不准,不自然。如:害/ai/high//;为/ei/way/e/。

(2)英汉辅音音位的差别引起的对外汉语教学障碍:在辅音系统方面,母语为汉语的交际方运用英语作为目的语交谈时的错误主要包括辅音发音部位偏移、辅音群发音困难等。而母语为英语的交际方运用汉语作为目的语进行交际时的错误主要在于送气与否的不在意引起的歧义,英语中中没有的音咬音不准等问题。下面将逐条说明其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际障碍。①在清浊音送气与否的分类上,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送气与否而发生错误。在英语中,送气与否并不会在意义上造成影响。没有辅音浊化的话,最多会被说成是发音不标准、不地道,交际双方不会因为送气与否而造成语义理解上的失误。如:spring的发音/spr/或/sbr/无论读上面哪个音对方都会知道是春天的意思,不会引起歧义。但在汉语中就不同了。如:肚(du)兔(tu);饱(bao)跑(pao);哥(ge)棵(ke)在汉语中,送气与否的差别是相当大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值得关注与重视。②在辅音空缺上,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不容易掌握自己母语中没有的部分。容易把空缺的音用母语中相近或相似的的代替使用。如:唇齿音/v/在汉语中并没有,绝大部分人用/v/代替零声母w来代替。如:把“五”的声母读成唇齿音/v/。咬不咬唇,发出来的音会完全不同,如果把不咬唇的音发成了咬唇的音,那么听起来会非常别扭。

3 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应当遵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意义建构。目前较为重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即进入教学三种模式。下面就对这三种模式逐一分析并分析其可用的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模式: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搭建一个便于登攀的脚手架(即搭脚手架),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即进入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即独立探索),并且进行小组协商、讨论,使学生自己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即效果的评价)。比如,在语音教学中,对于清浊音送气与否的教学上,以兔(tu)与肚(du),跑(bao)与饱(pao)这两对的发音为例。教师可以读由于送气与否发生错误而造成的歧义的小故事。如:老师:有个英国人在中国朋友家吃饭,吃完一碗后,朋友要再给他添饭,他不停的对朋友说:我“兔”子“跑”了,朋友很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其实他是想告诉朋友他“肚”子“饱”了,由于送气与否而发生了歧义(搭脚手架);继而引发同学思考当时的状况,头脑里出现老师讲的小故事的情境(进入情境);让同学们自己觉得送气音与否在汉语中非常重要,如果出错会出现歧义,(独立探索);让大家讨论送气与否该怎样发音才不至于发错音产生歧义(效果的评价)。

在此间,可以用到建构性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有指导的发现更加行之有效。学生成为提问与学习的重要部分,可以在教师的小故事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从在自己国家送气与否不影响意义(把spring读成/spr/或/sbr/并不会影响意义)到意识到送不送气差别非常大,甚至会引起歧义。就是学生用提供给他们的信息来构建自己的理解的过程。

(2)抛锚式教学模式: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和真问题将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进程,来让学习者感受体验解决问题的框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双元音上遇到困难。例如:在讲上文所提到的报纸的“报”这个字的发音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报纸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真实的情境,最简单的是用形象化的教具报纸(创设情境);拿出报纸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确立问题),教师领读后,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读,用手摸着自己的嘴,自己注意自己的双元音发音时的口型变化(自主学习);之后分组讨论、交流(协作学习),使学生对双元音/au/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唇形变化深刻的理解并运用在双元音的发音上(效果评价)。

在此间,可以用到建构性的教学方法发现法、分组讨论法。学生提出并回答他们自己的问题:汉语的双元音与英语的长元音发音上到底有哪些不一样?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唇形变化是怎样的?等等一系列问题。再相互讨论,教师并不扮演主要的角色。此方法的优势是允许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在相互的讨论作用中,让学生明白,其他同学与他有同样的问题与困惑,就不会感到孤立与异样。此外还有合作学习、小组作业法。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且在合作中更好地交流。

(3)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因为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应随着其知识点进入相应的改变教学的模式。

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不容易掌握自己母语中没有的辅音空缺这个问题,例如:在教声母w的发音时,对同一教学内容“五”的声母发音,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多媒体课件的发音部位的呈现,老师自己在读时的口腔状况及发出的音等等(呈现基本情况),使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多次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模仿发音过程中,随机进入错误区域(/v/、/o/等)(随机进入)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让学生在思维上得到强化,从而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思维发展训练)最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协作学习)。

在此间,可以用到建构性的教学方法有:(1)个别化教学。有效实施: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花不同时间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使每个学生的实际进行的学习活动不同。以学生为中心的,允许学生犯不同的错误,也允许学生不同的形式的提问。如果情况允许,教师可以给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2)询问的方法:问学生问题,学生犯不同的错误来回答问题,评价不同的错误,学生回顾他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及所犯的错误。(3)计算机的应用。多媒体课件。

当然,每个建构性的教学方法不止用在一种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可以穿插用于各种教学模式。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及策略。

小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正确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把语音教学的位置摆正,并把语音教学贯穿在整个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时刻了解学生的语音问题引起的对外汉语教学障碍是什么,这些障碍在建构主义教学下该怎样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开阔出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范文5

本文以大连工业大学2012至2015四届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其就业状况、就业满意度、社会声誉评价等进行了调查,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原因,提出对策: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加强职业引导与规划,改变就业理念。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就业现状;就业心理;培养模式改革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熟练运用双语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专门人才,是为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和频繁的国际交流而设置的专业,本世纪以来获得了长足发展。但近年来,该专业的就业状况不尽如人意,折射出一些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检验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科学性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影响到专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大连工业大学2012至2015四届164名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为样本,通过组织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收取工作鉴定表等方式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满意度调查,并进行社会声誉评价调研,了解市场需求,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各种评价和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就业背景下的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问题的成因及相关对策,以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有所裨益。

一、就业情况及社会声誉评价调查

(一)就业情况调查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自2008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有四届毕业生(2008至2011级),共164名。从就业形势看,学生就业态势良好,每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经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以下几个:1.考研从调查结果来看,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第一届3人(专业人数29人),第二届7人(专业人数40人)、第三届10人(专业人数36人),第四届10人(专业人数56人),共30人。不少学生被国内外知名院校录取,如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文大学、美国加州路德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等。2.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其他教学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不少人选择国内各类汉语学校、培训机构从事各种层次类型的汉语教学和培训。由于专业的相对特殊性,不少人选择北京、上海等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繁荣的地方作为就业点,辽宁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对外交流密切、三资企业较多的大连。此外,不少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从事中小学教学。但由于大连工业大学为非师范类,在就业市场上认同度不高,因而就业人数有限,四届一共不超过10人。3.国外汉语教学汉办志愿者及赴外教学。目前已有7名学生通过国家汉办志愿者选拔,赴泰国、柬埔寨、蒙古等国家从事中小学汉语教学。其他途径赴国外教学的学生目前约有十几名,分布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在相关汉语教学机构从事教学活动,面向的对象有中小学生和成人。4.其他除教育类岗位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就业岗位为非对口工作,内容包括传媒(传统纸媒、网络媒体等)、企事业单位中英文文秘、公司文案策划、HR等。也有部分同学在求学过程中对文化交流感兴趣,进入相关单位从事专门的文化交流或自主创业。

(二)社会声誉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教育、传媒、文化交流、人力资源等方面,就业单位涉及国企、外企、民企、学校、政府等。学院每年都会向工作单位发放调查表,抽取一定比例填写《毕业生工作鉴定》,请用人单位结合用人需求和毕业生实际工作情况,对毕业生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建议。从反馈结果来看,本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较强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单位满意度较高。

二、存在问题

(一)专业对口率不高就业结构不均衡,专业不对口现象突出。总体来看,历届毕业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对外汉语教学及相关教学、文化交流)的比率不高。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与非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大致比例为1:1,比例明显偏低。而令人担忧的是,这是同类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2007年2009年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毕业生中,从事非教学工作的比例分别为58.05%、54.52%、55.72%。[1]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专业能力对毕业生就业帮助不明显,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

(二)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职业规划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希望留在城市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又多认为本专业就业形势严峻。同时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专业知识、技能积累不够,创新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较欠缺,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而通过对在校生、毕业生的访谈,注意到学生整体缺乏规范的职业规划,“随大流”现象较为突出。平时懒散懈怠,进入就业市场时较为被动。

(三)就业满意度低从统计的就业情况看,毕业生就职单位以企事业单位为主,单位层级普遍偏低。毕业生就业后两年内薪资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低。约五分之一的学生考取硕士研究或成为汉办志愿者赴国外教学,但这部分学生仍然面临二次就业的问题。整体来看,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对口度不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匮乏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与国家政策力度不够、高校扩招等因素相关,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色不甚突出、专业培养的应用性不强等也是导致问题的原因。为了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

三、对策

根据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听取用人单位对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我系有针对性地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规划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培养目标:进行应用性目标转型在全国高校的应用性转型与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我系将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较扎实的英语应用及口语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对外汉语人才。使学生成为汉语语言基础好、文字应用能力强,汉语口语交流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及口语交际能力,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应用型语言学专门人才。”强化应用性,根据职业需求设定培养目标。

(二)优化课程设置,增强核心竞争力结合就业需求,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以基础加模块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设置,构设渐进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相关课程,在加强汉语本体课程与教学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实际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注重外语教学,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具体体现为:1.加大实践类课程比重,实践教学由原来的10学分提升至21学分,学时21周,占总学时的11.38%。“第二语言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各增加4课时实践课时。“汉语写作”课程则从原来的课堂讲授转为课堂教学与网络写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2.单独开设雅思1、雅思2等课程,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少学生得益于此,在专业翻译、文化交流等相关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开设双学位,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发展。相关研究表明,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复合性人才而非单一性语言类毕业生,其中“66%希望毕业生是外语+宽厚知识型,64%希望毕业生是外语十经贸型。又据法国马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的调查,其注册学生中51%学习汉语外,同时攻读其他专业的人中34.9%选择国际贸易专业,21.8%选择外交专业。”[2]因而本专业努力整合学校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的优势资源,开设了英语、日语、工商管理三个双学位鼓励学生攻读,丰富其知识素养,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总之,本专业积极优化课程设置,在强调汉语本体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将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设为重点培养目标,努力提升专业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加强职业规划,改变就业观念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职业规划,在《专业导论》及其他课程上有意引导学生的职业意识,大四时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针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选择等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及早确立就业目标,规划求职道路。此外,针对本专业女生较多的现实,聘请服装学校教师开设《形象设计与塑造》,帮助学生打造职业形象,塑造职业自信,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提高专业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鼓励灵活就业。目前,仍有不少学生抱有“天之骄子”的自满心态,进入就业市场时又容易遭受打击一蹶不振。院系每年都会邀请毕业生、企业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座谈,带领学生参观产业园、孵化基地等创业集中地,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使其认识到,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就业形式也应不断改变,应与社会发展同步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通过积极介入,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日臻成熟,不少学生有了明确的职业导向与规划。基于近年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我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既考虑到市场需求,又不偏离培养目标,努力提升培养质量,改善就业情况。

参考文献:

[1]杨泉朱瑞平.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毕业去向调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2(1):8.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范文6

摘要:对外汉语教师作为传授汉语语言知识,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的主体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更高。本文从自身的汉办志愿者经历出发,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技能以及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教师;教学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在观念和信号系统不同的人群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字指的是跨越了交际者之间的语言、社会、历史、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平时我们在自己的文化圈子之内对许多文化现象也习以为常,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异质文化却显得十分敏感。这就造成跨文化的交际者可能会觉得对方的行为不可理解,甚至觉得十分荒谬。比如在中韩两国的饮酒礼仪之中,对于韩国人来说不能自己给自己倒酒,必须要让别人为自己斟酒之后才能端起酒杯喝酒。此外如果是晚辈向长辈敬酒,要等到长辈先喝之后晚辈才能端起酒杯并且是侧过身喝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而在中国,虽然我们也有为客人斟酒或者晚辈向长辈敬酒以示尊敬的礼仪,但是并不是像韩国人规矩性那么强,在我们中国的饮酒礼仪中晚辈像长辈敬酒并不需要侧过身去。小小一个动作的差异放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在韩国人就会觉得不可理解。

二、对外汉语教师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教师作为传授汉语语言知识,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的主体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更高。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外汉语教师在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方面除了要具备语言的基本能力包括外语听力理解能力、基本的外语口头表达能力、基本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基本的外语书面语表达能力之前首先应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并且还应持有一种积极的对待跨文化的态度,并且能够及时准确地辨别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因此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派往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说,他们生活在异国,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们进行教学方面的交流,课下还会与当地的同事朋友进行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沟通,从而保证自己的教学与生活能够更好地展开。这就要求这些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还应具备一种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除了被派出的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中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老师同样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因为留学生可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再加上年龄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汉语教师稍有不注意就会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在这个角度上看,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可能会比赴海外教学的汉语教师面临的挑战更大,因为国内经常会出现“小联合国”式的班级。

三、以赴韩志愿者经历为例看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4年2月24日,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展望我踏上了韩国汉语教师志愿者之旅。我们来韩国的任务是做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这十一个月之中我们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忘使命;还要努力克服和接受异国的生活带给我们的种种挑战,始终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

在来韩国之前国家汉办对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培训,从中我们掌握了很多科学的汉语教学方法。可以说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一直是对自己接下来的课堂充满信心的,想象着学生们会对汉语充满着极大地兴趣和热情。可是真正开始上课之后才发现现实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由于这个学校的汉语课属于课后课,所以学生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的。既然是课后课学生们的课堂自由度也比较高,有时因为有别的事情跟老师说一声再见就早早地离开了。可能是受国内学习模式的影响,一开始我对这种行为特别不能理解,心想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好好学,最起码应该等到下课之后才能离开课堂。这种来一会儿就走或者上课很久了才到教室的行为会把老师的教学计划打乱。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的参差不齐,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也会参差不齐。

后来在跟搭档老师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了解到韩国学生的课后课都是这种风格,学生的自由度很高,学生完全是凭兴趣上课的。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我和搭档老师决定重新制定教学方案。因为本校的学生汉语基础很薄弱,又是小学生,所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坚持大量语言点的讲授就会使汉语课堂稍显枯燥,对于爱玩儿爱闹爱吃的小学生生来说时间长了会被吓跑的。因此我和搭档老师决定通过多向学生们展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来吸引学生们的汉语学习兴趣。在学生们喜欢上中文课堂之后再慢慢地渗透一些实用的汉语语言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就会由“讨厌学”变成“喜欢学”。比如我们开设的“中华传统服饰专题”、“中华美食专题”、“剪纸专题”、“京剧脸谱专题”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学生们开始喜欢来汉语课堂学习了,跟我们汉语教师的关系也更近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汉语语言讲授之前增强学生们的汉语学习兴趣是第一步,尤其是在课后课上。

四、怎样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是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跨文化交际的态度、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在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层面上,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有跨文化交际的灵敏度。除了一些常见的、显性的文化之间的差异,还应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间隐性的文化差异。要善于对汉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我们就运用跨文化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它,做到对症下药。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始终注意引导外国学生去了解、认识、感知并理解汉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达到中和、化解矛盾的目的。

在态度层面上,对外汉语教师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跨文化交际态度。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要求我们摒弃偏见和刻板印象,这两者的存在都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有自信和底气同时又对外国学生和他国文化尊重包容。对外汉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保持倾听的姿态,化被动为主动,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将棘手的问题变成锻炼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机会。

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层面,应注重对对外汉语教师知识体系的培养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和教学功底,对本国文化有深入透彻的理解,还要熟悉世界各国或者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当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志愿者出国之前的培训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在一些表层的文化技能上,忽视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这正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