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管理规章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范文1
企业规章制度基本概述
规章制度是指企业在履行职能期间,根据不同主要内容,从而制定的具备一定约束力的制度与规范,比如,结合界定管理责任、规范工作流程、开展检查考核工作等。企业的规章制度与我国法律法规相类似,法律法规主要是用于确保国家各项事务能够正常运作的重点,而规章制度的核心是促使企业能够更好实现经营发展目标,在履行企业管理职能、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体,不仅要针对外部要求制定相应文件,同时还要在不同要素基础上,实现对文件统一管理,这样才能使得各个工作流程能够在完善制度体系下展开。在企业管理工作落实中,对于管理责任要作出明确,确保不会出现重复叠情况以及遗漏情况等。针对规章制度,采用一体化、结构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将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引导作用与规范作用发挥出来,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信息化过程中规章制度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不仅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发生诸多变化,对于企业发展也能够起到推动作用。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不仅可以减轻工作人员工作量,而且更加轻松完善数据信息收集工作,提升数据信息利用率,增强企业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对于信息化过程中,规章制度对于企业之间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与分析: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各个管理工作中,在具体工作落实期间,要加强对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数据信息全面记录,同时在信息数据处理中具备高效性特点。保证数据信息真实性与有效性,为企业领导、管理者的正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参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及时做好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工作,不断提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企业提供更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管理对象属性信息、行为信息以及操作信息等进行收集,并根据相应逻辑设定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得出的最终结果,可以为企业领导工作以及企业决策提供更多帮助与保障。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将决策信息,直接传输给管理对象。在此期间,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以及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安全性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防止认为干预等情况出现。企业信息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高层提供高质量服务,促使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落实,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同时自身也存在一定风险。安全风险来自于不同方面,比如,不法分子的有意破坏、病毒入侵等。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信息管理工作没有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通过规章制度可以为信息系统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因自身利益而对系统内容造成破坏,或者篡改其中的消息。在得到规章制度的保障后,才能使得信息管理工作能够将自身价值发挥出来。在信息化时展当中,企业需要拥有完善规章制度,在合法、合规、科学管理的环境下展开各项工作,为企业更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信息化过程中企业规章制度建设与管理措施
加强信息管理制度的建设与管理
信息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企业更好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在不断发展期间,对于不同方面,比如,组织方面、财务方面、人力资源方面以及资产方面等,已经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实现企业安全稳定运行的重点。企业信息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对企业信息管理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类先进技术手段、信息管理技术都会被广泛应用在企业各环节工作中。企业加强信息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为信息化管理做支撑。另一方面,企业各类管理制度规范信息管理具体的要求,企业针对自身的管理架构与管理流程,要及时做好优化整理工作,通过加强对先进信息处理方式的应用,将其纳入到系统当中进行管理。这样传统抽象的规章制度,可以确保其精确性,能够被更好应用在企业各环节工作中。在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之下,使得管理制度的创新性与完善性得到保障,促使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能够得到提高。例如,在不同管理表格的填写中,以往需要采取人工填写方式,在填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误差等问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都无法保障,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借助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选择最为合理的方式,实现对数据信息的规范填写,能够与系统之间实现直接通讯,落实数据加工处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表格关系到企业规章制度,那么就要根据这一信息化特点,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确保规章制度能够符合企业发展。
实施规章制度信息化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管理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将管理制度信息数字化。每项管理制度的都会经过企业内部决策机构的集体审议、制度等环节,这个过程中的相关文件和资料应进行准确的收集和登记,借助信息系统,搭建制度信息管理平台,将每一项制度的基本信息、审定会议类型、审定会议纪要、发文通知、制度文稿等传输到信息系统中,形成可供员工查阅的信息台账,一方面方便企业全员查阅、学习、使用规章制度,为各项制度落地实施打基础;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规章制度的更迭,逐步将规章制度信息积累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做管理信息数字积累,为日后企业管理发展演变分析、常规审计等提供信息资料;最后也为企业规章制度规范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措施和平台。
明确信息管理规章制度分类
企业信息管理规章制度一般分为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两类。企业管理制度纳入信息化管理要求,是规章制度的一个新形式和要求,要让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展开起到促进作用,需将其贯穿到企业整个管理过程中,具备强制性特点,将其深化到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中。企业各项管理措施的信息化过程往往会反映具体操作当中,例如,不同系统维护操作规范,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进行约束等等。在管理制度、流程的编制与修改,同样要遵循规章制度进行。企业信息化发展,对于规章制度提出更高要求,要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与管理,为未来企业更好发展提供保障。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信息管理规章制度分类有全面认识与了解,这样规章制度构建的完善性与合理性都可以得到保障,为后续工作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遵循工作原则
企业在规章制度的构建与管理中,需要遵循相应工作原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章制度构建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为实现这一目的,在具体的规章制度构建中,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遵循效率性原则。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使得企业能够更好、更快适应市场发展与企业发展,从而推动自身的进步。规章制度建设期间,要保证合规高效、工作人员易于理解,这对于规章制度的落实能够起到很大推进作用。遵循精确性原则。精确性原则也就是说,规章制度内容要保证精确,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落实,在每制定一条规章制度中,都要对各方面问题进行综合考量。完整性原则。规章制度在构建过程中,要保证能够覆盖到企业各个层面与各环节工作中,那么其完整性需要保证。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提前对企业各方面发展进行了解与分析,避免在规章制度中出现遗漏情况。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范文2
关键词:变电运行;安全管理;性能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整个社会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供电部门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事关工农业生产的安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当前事故频发的局面。做好变电运行事故的防范与处理成为了我们必须解决和处理好的一个问题,加强变电运行安全从技术上和管理上提出了相应措施,以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变电运行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变电设备异常及事故的高发地段。提高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管理水平是控制变电运行设备异常及事故发生的保障。每个值班员是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稳定运行和经济运行的直接执行者”。可见,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水平决定着整个变电运行的安全状况。
一、加强变电运行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
不断提高变电运行值班员的专业素质是确保变电运行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否能加强对变电运行值班员的安全培训,不断提高变电运行值班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整个变电运行的安全,是做好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抓紧抓好。只有不断增强变电运行值班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才能有效排查出事故隐患,认真加以整改,从而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变电运行值班员的业务培训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将专业培训同日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分层次、逐步对变电运行值班员进行轮训,有条件的,要选送骨干人员到高等院校进行深造,接受先进安全运行理念的教育,提高变电运行安全管理的理论水平,以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促使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上水平。教育全体值班人员认真总结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充分运用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安全管理技巧,在安全管理中创造性地发挥处置各种事故的才能,将在培训中掌握的安全管理理论同变电运行的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争做安全管理的标兵。
二、建立健全的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是实现变电运行安全管理零事故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变电运行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危险点,如果忽略了这些危险点,安全管理失位,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未雨绸缪,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用制度约束变电运行班组的安全管理首先有利于创造全员进行安全管理的氛围,调动变电运行值班员进行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其次,有利于值班员明确安全责任,加强安全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有利于规范值班员的安全操作行为,进一步提高他们安全管理的综合素质,为变电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奠定基础。第四,有利于制定安全操作程序和安全操作规程,将安全管理纳入日常目标管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在变电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五,有利于变电运行班组整体安全意识的提升,相互监督,共同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操作实践中去。通过建立健全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细化、量化安全管理的各项指标,是每一道操作程序、每一项操作工序都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奖优罚劣,确保每一个值班员都能严格按照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操作。
三、定期检修设备、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定期检修设备、定期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是防止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定期检修设备是安全管理的技术措施,定期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是设备保养重要手段,定期检修和定期巡检有利于及时发现设备的机械故障,及时予以排除,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转,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变电运行工作的特殊性能
变电运行人员的安全压力大,上班时面对突然冒出的异常现象,面对异常现象时必须
进行的处理和操作,面对操作差错可能造成的事故,真可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变电运行工作包括操作、维护及管理等方面,因而针对变电运行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是最多的。如果在每次工作前再罗列一些没有针对性的、烦琐的规定,往往会出现规定重复且无的放矢的情况,其效果则不一定好。如果安全工作仅仅依赖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少量管理者的监督检查,也只能是杯水车薪,而且还容易使变电运行人员产生“要我安全”和“搞管理的无事给生产人员添麻烦”的被动思想和抵触情绪。而“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是对准备或者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全过程、综合性的分析,并根据当前整体安全的现状找出薄弱环节,制定防范措
施。这种安全管理方法,不论对于一个单位还是一个值班员都可以实时、有效的应用。
五、变电运行工作的特殊性能与矛盾
开展“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活动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运行值班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开
展“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自觉性和自我防护能力。为此,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运行人员应该认识到开展“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是使安全工作的重点更突出、更有效。可使运行人员在工作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轻精神压力和工作的盲目性,增加工作的安全性。
(2)找准危险点、控制事故的发生、保证全过程的安全是“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目的。其关键是让使用者掌握“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方法,达到对危险因素的动态控制。通常在上班前很多负责同志都会想到今天有哪些工作项目,其中哪些项目比较困难,比较危险,应当如何去做,由谁去做。这些计划式的准备工作已包含了“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内容。现在提出“危险点分析与控制”只是要求现场工作人员形成预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工作习惯,提前对危险点进行有效地控制。“危险点分析与控制”的记录是所做工作的真实记录,它有利于以后的培训活动,是进一步搞好安全工作的宝贵资料。
(3)《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中明确了做好危险点分析的时间和内容。然而变电运行工作不是一项单一、具体的作业和工程,而是一个时间段的工作,由于在这段时间里,从事这项工作的劳动者本身、工具设备、劳动对象作业环境等都在变化,因而难以对变电运行工作规定一个危险点分析的标准内容和措施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危险点分析与控制”可先组织一些有实际经验的人员对有关工作进行分析,列出重点的、提示性的危险点,并编制控制措施作为参考。
(4)“危险点分析与控制”不仅是现场人员,也是整个企业各个层次应开展的工作只有做到多层次分级控制,才能抓住不同层面、不同时间期的安全工作重点,安全工作才能真正抓到点子上。
六、小结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范文3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关键环节;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在电力体制改革和电力市场化不断深入的形势下,给发电企业发展带来机遇,但也蕴含着很多不安全因素,如燃料价格及电价上涨、电源结构问题、供电不稳定因素等,给企业带来风险。为此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预防和应急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和风险,防患于未然,能有效的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
一、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促进企业不断改革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造成风险隐患,如电价上涨、能源短缺、供电可靠性问题等,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内容有内部环境、风险识别及评估、内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应急方案制定及实行、内部监管等,能有效防范和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给企业投资、电力工程建设、内部管理等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和保障,提高企业决策科学性和前瞻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建立动态风险预警机制,根据市场动向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更好的为用户服务,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当下我国很多企业偏重经济发展,而相对忽视管理,特别是内部控制管理,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认识不足,抱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态度,带来风险隐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总之,企业领导内部管理意识淡薄是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难建的主要原因。二是内部控制管理规章制度有缺陷。制度是管理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要完善内部控制管理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规章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涉及到财务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诸多方面,这就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要建立一支专业的优秀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团队。当下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缺少且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质量,因此要积极引进人才并加强培训,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二、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措施
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将其纳入企业年度工作计划中,根据企业发展情况结合市场行情制定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计划,加大财力、人力和物力投入,明确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目标: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和预防措施,达到规避风险,减少企业损失,提高企业决策科学性的目的;同时对已发生的风险采取应急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调动企业上下积极参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如下: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一切活动开展的规范和行动指南,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规章制度,让管理活动有章可循,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规范性。首先,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企业要研究和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如《关于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意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等,并严格执行,根据企业发展特点构建科学、具有企业特色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规范风险管理行为。其次,实行责任制度。风险有大有小,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企业破产,因此必须加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行责任制度,让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一旦出现问题可直接找负责人,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更好的开展工作,如营销部负责电力销售市场风险分析和预估,安监室负责电厂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等。最后,实行激励制度。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具有内容多且杂、专业性强等特点,这就对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完善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机制,通过培训、出国深造、升职加薪等形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并鼓励其创新,提高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专业性。
(二)完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容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主要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内容,在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时要考虑全面,全方位风险预防。其中,经营风险管理主要是收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电力市场环境和变化、本地区电网发展规划及能源相关重要文件等,然后根据资料确定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经营战略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收集国内外因财务风险而出现企业危机的案例并吸取教训和经验,对企业的投资规模及资金、负债率、现金流转、内部管理资金、电力工程建设资金等进行全面、正确的整理和管理,利用预算编制、会计核算方法等多种方式尽量保证企业每一笔资金使用的正确性,有章可循,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开支,有效规避财务风险。市场风险管理主要是建立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对能源、电价、用户需求等信息及时掌握,进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特别是市场营销战略,扩大电力市场占有率。法律风险管理主要是收集与发电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避免因忽视法律而带来风险问题的发生。
(三)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在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前,要根据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和风险发生可能性合理对分级风险,按前者(影响程度)主要分为重大风险、重要风险、中等风险以及低风险几类,按后者(发生可能性大小)可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几个方面,企业要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合理的对风险分级,便于风险识别,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及应急措施。然后对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根据各部门风险分析,收集相关资料进行风险分析报告编制。每个月发电企业领导(一般是总经理)要组织召开安全例会、经济活动分析会等,企业各部门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放到会议上讨论和交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风险大小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如电力市场环境、财务管理、燃料市场变化等,并针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大小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二是企业各职能部门每半年编写各自工作内的风险分析报告,上报企业领导审核,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并将决策下发至各部门执行。同时企业要聘请专业风险预防及应急机构对企业内外部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在企业监察审计部门、领导管理机构等审批通过后方可执行。
(四)企业应急具体方案的制定及执行
企业要严格按照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内容制定具体的预防及应急方案,做好安全生产、保证电力建设质量和发电可靠性等工作,对投资风险大、风险发生可能性大等尽量避免,如若不小心发生风险事故,风险管理人员要沉着冷静,反应迅速,按照事前的应急方案执行,并随机应变,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此外,要加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人员财务、法律、经济、管理等培训,提高其工作执行能力。
(五)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企业各职能部门要做好各项工作编写报告并及时向企业汇报,让企业对各职能部门工作落实情况、风险问题等及时了解,并采取相应措施,然后下发到各职能部门,同时企业要对各职能部门工作进行检查,部门领导要适时对自身内部工作进行监管。此外,实行严格的内审制度,对企业所涉及到的财务、工程等风险进行全面的监管,保证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透明度。
结语
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逐渐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选择。因此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并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容,提高风险识别机评估能力,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同时加强内部监管管理,从而构建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企业进一步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丽.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几个关键环节[J].煤炭工程,2012(11).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范文4
医院档案是医院各项工作的原始记录,对疾病治疗、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医院档案管理采用人工方式,速度慢,工作量大,难以提高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水平。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和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医院档案管理出现信息化趋势,这对提高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将对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1.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概述
1.1概念。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通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档案资源数字化,从而方便档案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促进档案信息利用水平提高的一种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档案信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到医院重视,很多医院开始在这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管理规章制度,以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1.2意义。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对传统医院档案管理方式的改进和完善,能促进医院档案管理水平提高,方便人们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获取,促进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同时,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也顺应医院档案建设趋势,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进程,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方便资料获取,促进医院档案服务水平提高。
2.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尽管很多医院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该项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思想重视不够。一些医院领导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疾病诊断水平、医疗设备购置等方面,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也忽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引进不够,管理制度不完善,影响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2.2软件开发不足。未能结合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和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软件。然而,数字化建设离不开软件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很多医院只重视计算机购置、软件维护等工作,但忽视有特色软件的开发,难以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
2.3管理比较落后。未能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没有实现医院档案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对医院档案信息的整合不足等。由于这些问题存在,制约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难以有效规范档案管理日常工作。
2.4专业人才缺乏。很多医院忽视引进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导致管理人才队伍素质偏低,难以很好适应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没有结合实际工作要求对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制约他们综合技能提升,导致工作人员难以满足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
3.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为有效推动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档案信息服务质量,根据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改进对策。
3.1提高思想认识。医院相关领导要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医学档案对医院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购置计算机等必要设备,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引进高素质人才等。从而推动医学档案数字化建设顺利进行,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3.2重视软件开发。构建合理的硬件平台和网络体系,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购置计算机、扫描器、打印机等设备,方便档案资源刻录,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另外还要结合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合理开发相应的软件,设立数据库,存储相关数据信息,并做好数据管理和维护工作,重视信息资料管理,更好满足人们对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
3.3加强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管理工作流程、目标等,为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推动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明确工作人员各项职责,使他们更好从事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实现医院档案信息一体化管理,将档案信息化建设融入医院管理信息化工作中,以增进不同部门的联系,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水平。
3.4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重视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工作水平强的工作人员引进,充实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队伍。做好对这些工作人员的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和维护等内容。并在薪酬待遇上加大投入,吸引更多优秀人员从事医药档案管理工作,也为医药档案信息化建设创造便利。
3.5整合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医院档案信息资源包括病例、财务数据、病案、影像检查数据库等。为推动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进程,要加大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力度,在确保各类信息资源安全和完整的前提下,对这些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并构筑统一的档案信息查询平台,方便人们对档案信息的查询,并且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做好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查询,提高医学档案信息服务水平。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范文5
关键词:电视剧 预算 控制
在电视剧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后,电视剧的生产经营活动越发显示出其市场特性。因此,如何运用预算这一手段来合理地预测电视剧的成本,准确进行成本核算,有效的对制作成本加以控制和管理,是电视剧拍摄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从电视剧拍摄成本的形成入手,把预算控制与成本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预算控制纳入成本管理之中,显得尤为重要。另外,电视剧生产所遇到的预算管理、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技术性方法也迫切需要制片人在实践中去探索和运用。
从财务内控角度来讲,预算控制就是在相应规章制度建立的基础上,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流程,加强预算立项、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预算管理作为电视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内容,在建章立制上,必须依照国家的财经法规、预算原则和方式方法。单就电视剧制作成本的预算控制管理而言,必须针对电视剧的制作特点及其成本属性和宣传工作的特殊性,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与电视剧预算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
从成本角度来讲,在电视剧生产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会产生相应的成本费用。因此,在宣传管理上,必须建立电视剧选题、策划、立项等方面的报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电视剧制作工作流程,建立客观公正的电视剧质量评审体系。制片人必须熟悉各类电视剧的制作流程和各项支出的市场行情标准,从电视剧制作的源头入手,了解电视剧的基本情况;从建章立制的角度,建立与电视剧预算控制相配套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电视剧制作的各个环节,为电视剧的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奠定基础。
财务建章立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就电视剧制作成本的预算控制而言,财务上必须建立和完善以下五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1.建立科学的定额管理制度
定额是控制和监督剧组各部门经费消耗的主要手段。电视剧制作成本的定额具体包括稿费定额、各部门预算费用定额、设备(车辆)收费定额、质量考核标准和其他费用开支定额等等。科学的定额制度是电视剧预算控制和成本管理的重要依据。
2.制定严格的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
由于电视剧的制作成本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电视剧经费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上,必须明确其日常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制定合理的费用开支标准。比如伙食费标准、住宿费标准、稿费标准、劳务费标准、审片费标准、接待费标准等。这些费用开支标准应根据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结合电视剧制作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3.建立严格规范的财务审批权限
财务审批权限是剧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中最核心的纲领性文件,它是规范财务行为、处理财务关系、明确财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电视剧的预算管理作为电视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电视剧经费预算的审批和成本费用的审核报销上必须遵从于财务审批权限的规定。
4.建立科学规范的成本核算制度
成本核算是“管算结合、算为管用”的有效手段,是综合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制定科学规范的成本核算制度,确立成本核算,明晰成本核算项目,规范费用归集,严格费用分摊,及时准确地核算电视剧的总成本和部门成本,为电视剧成本预算的考核与奖惩提供可靠的依据。
5.建立严格规范的预算考核机制
电视剧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难点就是确保预算执行符合预算计划的要求,使各项成本费用指标控制在预定的范围之内。要达到这一目标,光靠制片人和财务部门的工作是不行的。只有建立一套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约束机制和预算考核机制,才能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电视剧成本预算控制的几个必要环节
对电视剧制作成本进行预算控制,必须按照预算控制的一般要求,从预算的环节着手,对电视剧制作成本形成的整个过程加以规范和管理。
1.立项是预算控制的源头
电视剧拍摄必须要事前申报选题,通常经过反复策划、多方论证,再经过一定程序审批同意后,才能立项,然后电视剧制作部门着手编制制作经费预算,再投入制作。因此,电视剧的制作要从立项开始就介入预算控制。
2.预算编制是成本控制的基础
成本预算编制是预算的原则、方法和要求同电视剧制作需求相结合的首要环节,是预算计划职能的最初体现。事实上,成本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关系到电视剧的正常制作和成本费用的控制成效。成本预算编制方法可以采用增量预算法或零基预算法等。
3.预算审批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
预算审批是预算控制的关键性环节,它包括预算审核和预算批准这两个层面上的工作,二者各有侧重。预算审核是公司领导和制片人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侧重于从财务政策和费用开支合理性上加以审核和把握。而预算批准是各级领导在财务预算审核的基础上,按照财务审批权限的规定履行预算管理职责的必经程序,是预算控制职能的主要集中体现。
在实际工作中,当预算管理人员接到了部门申报的电视剧经费预算后,首先,必须尽快地熟悉电视剧的基本情况,了解电视剧的制作方式和生产流程,摸清和掌握预算构成情况;其次,再根据财务预算管理规章制度的规定,按照各类定员定额标准和费用开支标准,从财务政策和专业的角度,对预算中的每一个项目加以审查和核实,对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和判断,及时全面地提出预算的初审意见或建议。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制作公司财务审批权限的规定额度逐级报批。
4.预算执行力度体现了对成本费用的约束水平
预算的执行过程实质上是电视剧制作成本的形成过程,是预算约束成本费用水平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必须针对电视剧的制作特点,对不同性质的成本费用,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来加以规范和管理。具体的管理办法、措施有以下三点:
(1)建立长篇电视剧专项资金按月申报制度
长篇电视剧相对于短篇电视剧而言,它的电视剧形态、制作周期、制作方式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特点决定了长篇电视剧的制作成本一直是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重点和难点。要求电视剧拍摄部门按月申报临时电视剧经费预算的使用情况,其目的在于突出预算的计划职能,让财会部门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合理安排资金,让领导从宏观上把控电视剧预算经费执行情况。
(2)建立财务委派制度
实行财务委派的目的,就是将财务工作延伸到部门,将财务管理深入到各项工作之中,以加强财务的监督力度,增强财务的服务意识。
财务委派对电视剧制作成本的管理与控制,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电视剧部门实行财务委派,重点对电视剧部门的日常发生的成本费用加以控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预算分析与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二是对预算额度较大的电视剧,由财务部门委派人员进驻电视剧组,对预算执行进行实地监控,具体负责预算借款、单据审核、费用报销、收支结算和参与合同洽谈、签订,负责预算执行的对比分析,完成预算和决算评价分析报告。实行财务委派制度是规范预算执行、加强成本管理的有效办法和措施。
(3)对电视制作所需的置景等大额成本支出项目实行议标制度。
通常情况下,置景费是特定形态的电视剧的成本费用。这部分费用一般数额较大,在其经费预算和制作成本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另外,置景费大都是一次性消耗,重复利用率较低。在操作上,过去往往由电视剧美术部门或制作部门单方面进行,很少让财务部门介入参与,缺乏公开透明度。为了改变这一操作方式,要求剧组的相关部门在其预算额度内提出置景的具体要求,由美术部门创意设计、制作方案,再由制片人召集导演部门、美术部门、制片部门、财务部门等集体议标会审,确定经费额度,然后由制片部门实施监督。同时,还要求电视剧制片部门加强置景材料的回收利用,以降低成本,节支增效。
5.预算分析与考核是奖惩和改进的基础和手段
作为事后控制的预算分析与考核,是指在电视剧成本核算提供的实际成本的基础上,与其预算进行对比,分析、查找预算超支或结余原因,总结、评价预算执行情况,对照事前签订的制片人责任协议书并据此进行奖惩的过程。
通过预算分析与考核,可以综合反映电视剧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提示预算结余或超支原因,为调整电视剧预算和进行奖惩提供依据;通过预算分析与考核,可以发现预算执行和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挖掘支出增效的潜力;通过预算分析与考核,还有利于激励制片人改进工作,提高电视剧制作机构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在实际工作中,预算分析与考核是财务部门履行预算管理职能的一项常规工作。一般情况下,要求按月对部门、各门类经费预算进行对比分析。
对长篇电视剧经费预算的分析考核,以电视剧制作周期为考核期限按电视剧进行考核与奖惩。值得一提的是,对预算的奖惩,不能单一地凭借预算结余或超支的数额实施“节奖超罚”,还必须与电视剧的质量、收视份额、市场占有率等指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责权利三配套、质量投入双挂钩”的制片人预算考核奖惩机制,以适应电视剧市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甫、吴丰军.电视制片管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于丽.电影电视制片管理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
[3]俞剑红.中国电影企业运营模式研究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
综合管理规章制度范文6
关键词:新财政体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引言
新财政体制的出现,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开展指明方向,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在该背景下,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分析,制定有效的改革计划,满足相关要求同时,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促进单位更好的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面对的问题
1.财政管理规章制度有待完善有效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顺利运行,提升财务管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新财政体制下,要求行政单位具备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将此落实在实处,以适应时展变化。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部分行政单位中财务管理工作中,并不具备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无法满足新财政体制的要求,影响行政单位整体发展。就实际情况而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受工作经验与专业能力影响,无法适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求,在不健全的规章制度下,不能有效完成工作,会出现一些资金管理工作未根据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的行为,直接影响单位发展与运行。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应重视资金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利用此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果。
2.预算管理存在问题预算管理工作,是保证行政单位资金充足与利用率的重要措施。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行政单位可以利用预算管理约束财务行为,避免出现资金浪费或者利用不充足的问题。就目前财务工作情况来讲,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不深刻,缺乏针对性。在实施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展示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算内容与方式,从而影响单位的资金应用。此外,有的行政单位则是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执行力不到位,无法做到专款专用,没有发挥预算管理工作的最大价值,影响行政单位形象。
3.工作体制有待完善行政事业财务管理工作体制与新财政体制出现不符的问题,无法将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完全呈现出来。在经济高速发展下,行政单位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资金交往也越来越多。由于财务数据的增加,无形中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压力。因为不完善的工作体制,无法展示出行政单位真实的资金情况,引发业务工作中的资金隐患。在新财政体制下,需要对工作体制进行完善与创新,根据财务政策发展要求,制定科学工作制度,以此保证工作顺利运行,以提升行政单位工作质量。
4.工作能力有待提升财务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是影响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在新财政体制下,由于工作人员对新制度不理解,仍采用传统工作方式进行管理工作,直接影响财务工作效果。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根据相关的流程进行工作,导致工作效果不理想。为了适应财政工作的发展,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仍需要提升,学习专业知识,优化自身能力,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做出贡献。
二、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策略
1.健全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若想提高整体工作效果,应转变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使其意识到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财务核算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事业单位顺利运行的基础。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定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使其发挥最大作用,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因此,现代的行政事业单位应相应国家号召,加强对自身运行情况的分析,在传统财务管理制度上完善,构建内部控制制度,利用一套完整的规则制度规范财务工作内容,促进行政单位工作开展。此外,建立监督体制,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进行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定期向行政管理人员汇报财务情况,为业务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避免出现资金不足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问题。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提升企业财务工作有效性,促进行政单位健康发展。
2.创新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关键,具有提升财务管理效率,提高行政单位综合实力的作用。传统财务管理中,忽略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导致部分工作无法顺利实施。新财务体制下,应重视行政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执行,以此提高工作效果。预算管理制度实施前,应对行政单位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实际运行情况与财务状况,根据此制定预算管理制度,保证资金合理使用与分配。当财务预算制定后,则根据此开展工作,不可以随意更改预算内容,以此保证预算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实现对财务管理的约束。同时,应对财务的支出进行明确的规定,围绕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进行支出管理,明确企业支出内容,保证工作的有效性。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果,提高整体工作有效性。行政单位运行中,加强预算管理工作,落实相关要求,实现专款专用,资金合理分配,利用此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3.转变工作理念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行的过程中,转变传统工作理念,提升对财务管理的重视。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其财务管理工不仅影响自身发展,也会影响政府部门的形象。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意识提升,解决传统工作中不重视的问题,提升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为企业财务工作开展奠定基础,以此提升工作效果。财务管理工作,是实践性与应用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全身心投入其中,对存在问题进行改革创新,以此实现财务管理工作价值。此外,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组织相关的培训工作,转变其传统工作理念,使其学会利用新财政体制解决问题。利用培训活动,引导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学习新财政体制相关的内容,丰富其专业素养,为职业能力提升奠定基础。此外,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引导,鼓励其自主学习与本职业相关的知识,充实文化素养与专业知识,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4.强化监督监管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应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保证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成立一支专门的队伍,用于财务部门检查工作。以内部审计部门为例,该部门成立后,主要负责财务管理工作监督工作,对工作流程、管理过程、财务支出与收入等进行全面管理,以保证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在新财政体制下,监督检查部门成立非常必要,可以避免不法分子利用财务管理漏洞进行不法行为,同时能够控制徇私舞弊的问题出现。因此,在行政单位运行中,应加强监督管理队伍的建立,以此实现对工作开展的监管,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5.融入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融入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行政单位的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财务管理,为工作人员提供便利。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较多的财务信息,若是以传统人工的方式进行管理工作,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数据丢失、数据信息遗漏等等,影响财务工作进行。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解决传统工作中存在问题,能够将财务数据完美的呈现出来,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此外,财务管理中,通过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创建财务管理平台,为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便利。加强财务管理平台的建立与创新,将财务工作透明化,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为各部门工作开展提供便利,促进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有效提高财务工作效果,对单位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果,解决传统工作数据运算不准确、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有利于乡镇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
6.完善工作体制行政事业单位若想更好的适应新财务体制,需要对工作体制进行完善,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人才的选拔,建立一支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完善财务工作聘用制度,以此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工作人员是制度落实的载体,也是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当聘用制度得到提升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会因此得到提升高,无形中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制定科学奖惩制度,利用此激发工作人员学习意识与专业提升意识。加强对工作体制与各项财务工作制度的完善,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以此提升单位的资产值。通过工作制度的完善,规范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与行政单位工作内容,为其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