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培训实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培训实践报告范文1
关键词:生物安全;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00-03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农林业生产、对外贸易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外来入侵生物潜在的危险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安全。[2]另外,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3]因此,根据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生物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迫切。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福建农林大学于2004年申报了生物安全专业,并获得教育部的批准,率先在全国设立生物安全本科专业。从2005年开始,植物保护学院设立生物安全系加强生物安全新专业建设,2005年9月招收第一届4年制生物安全专业本科生,2009年6月,首届毕业生已顺利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自生物安全系成立以来,按照人才分类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培养阶段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和福建省重点学科(昆虫学),以“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用生态研究所”和“益虫研究所”为依托平台,以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验基地建设为重点,进行了生物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生物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践教学目标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生物安全专业办学的实际,结合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福建省闽台地域优势,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独具特色又要符合教育规律[4]。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和探索,确定生物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高尚的健全人格、宽厚的业务基础、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敏捷的创新思维、厚重的社会责任、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潜在的领导能力,毕业后能在学术上继续深造或进入社会并开展终身学习的复合型人才。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素质”的人才培养目要求,结合“研究型”学院建设的实际,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在生物安全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分流培养,并根据培养类型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研究型”人才培养:强化专业基础培训和科研素质培养,通过提供良好科研平台,争取使这部分学生能够推免考试直接攻读硕士研究生,为生物安全科研方面的塑造后续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尤其是在生物安全检测技能、外来入侵生物的检疫处理技能、生物安全的评估等方面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长,争取获得国家或行业相关技能认证,为今后从事生物安全专业工作打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经验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优势,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条件,在人文素质、学科文化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色,调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为今后从事生物安全相关领域工作打好基础。
二、实践教学体系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通过整合和优化专业课程实验和加大实验教学的学分比例,设立创新性、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建立了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培养阶段和实验性质的不同培养锻炼相应的实践技能。
1.基础培养阶段的基本实践技能培训。该部分实践主要在大一至大二上学期进行,主要是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基础培养阶段,以通识教育为重点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开设网络教学、自学课程、讨论课程、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增设《学科文化》课程,组织师生交流、读书报告(人文底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学术沙龙(学生定期参与校、院的各类学术报告活动),通过总结、提炼、挖掘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深厚的学科文化引导学生巩固专业思想。这部分实践教学多为专业必修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包括《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上机实习(24学时)、《文献检索》上机实习(14学时)、《大学物理III》实验(15学时)、《植物学》实验(15学时)、《动物学》(12学时)、《微生物学》实验(30学时)、《学科文化》讨论教学(15学时)等。
2.专业培养阶段的专业实践技能培训。该部分实践主要在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下学期进行,主要主要是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将专业基础课提前到二年级进行,将专业课的实验课独立开课,并提前到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执行,在三年级下学期即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和探究性实验,通过系统化培训全面掌握专业实践技能。这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为综合性、创新性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内容。综合性实验课程主要包括《基础化学实验》(80学时)、《生化实验》(45学时)、《分子生物学实验》(15学时)、《农业昆虫学实验》(36学时)、《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36学时)、《植物检疫学实验》(45学时)、《生物安全检测技术》(45学时)等。同时,为开展科研素质和科研文化的培养,学校、学院设立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省、校级各类创新项目,学生双向选择导师,自主选择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设计、研讨的基础上,撰写创新性实验项目结题报告。由指导老师组成的评估专家进行评分,合格者计入学分。
3.综合培养阶段的综合实践技能培训。该部分实践主要在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下学期进行,主要是进行综合实践技能培训,重点是培养效果的提升及定位,强化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在大三下至大四上(3月15日~10月15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毕业实习。在大四开设《科研实践》(3周2学时)、《综合实践》(3周2学时)、《工作实习》(4周3学时)等综合性实践教学。本阶段强化实践教学,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对于“研究型”,进入导师实验室,参加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持各类创新项目,开展研究性工作。在完成创新项目的基础上,提前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学术论文、参加相关学术活动,提前做好保研和考研准备。对于“应用型”,进入校实验中心、动检局、检测中心和相关企业,主要涉及入侵生物诊断和鉴定、生物安全检测,服务社会,鼓励取得相关技能认证证书,开展专业技能综合训练并完成毕业论文,提前做好报考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招聘准备;对于“复合型”,通过科研院所、企业、基层单位联系,指导学生开展野外科学考察、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工作,调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将实际问题带回学校进一步探讨,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完成毕业论文。
综合以上安排,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安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度安排(表1)。
三、保障措施
1.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经过几年的新专业建设,生物安全专业已建成“生物安全专业综合实验中心”,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对4间实验室进行改造,建成符合现代教学的多媒体实验室,添置了一批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诸如人工气候箱、超低温冰箱、基因扩增仪、酶标仪、电泳图象分析系统等高精教学设备。依托农业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应用生态研究所,益虫引进与利用研究所等,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目前已在校内建成了生物安全综合性实践基地并且安排专职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主要包括农产品安全(残留)检测、转基因生物检测、病原微生物检测、检疫性有物预防与控制研究基地等(表2)。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过几年的新专业建设,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安全专业与省内外生物安全专业相关单位联合建设了一批校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表3)。在省内的实践基地主要包括指导教师科研基地,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福建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全省各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等。在省外的实践基地主要与从事生物安全研究的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如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建立了联合培养实践教学基地。
表3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安全专业校外实践基地
3.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①采取多样化的实验教学考核方法。生物安全专业实验教学考核采取多样化考核方法,分别按照实验报告、考察报告、专业论文、毕业论文等的质量和水平,参考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来分三类综合评定:对于研究性实验与论文(报告),主要以揭示生物安全相关规律、机理,具体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技术集成等为主,重点评价其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法的创新水平;对于应用性实验与论文(报告),主要以生物安全相关的检测、检疫等为主应用性研究,重点评价其以其设备使用和实验技能水平。对于实践性实验与论文(报告),主要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调查报告、考察报告为主,重点评价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水平。②采取双导师制的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在生物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合作单位开展合作研究,采用双导师制,促使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岗位工作相结合,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论文工作与岗位衔接,在场地与时间上实行弹性处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经过四年来的实践,生物安全专业实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学习积极性高,自觉学习文化知识,主动锻炼实践能力,积极塑造高尚品质,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等已在学生中蔚然成风,综合素质培养效果明显,毕业论文质量提高显著[4]。在后续的培养中,生物安全专业实验教学继续按照人才分流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支撑体系,加强实践技能培训。对于“研究型”培养对象,创造条件让学生主持或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计划项目,鼓励同学在毕业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鼓励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或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对于“应用型”培养对象,指导学生获得相关技能认证(检疫员、检验员等),在技能方面有生物安全专业特长,让毕业生能比较顺利地获得能够发挥其技能优势和专业特长的工作岗位;对于“复合型”培养对象,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优势,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条件,在人文素质、学科文化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生物安全专业特色,使毕业生具有继续发展的潜能和优势,为今后从事生物安全相关领域工作打好基础。今后,我们根据社会经济与生物安全科技发展的需要,结合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福建省闽台地域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外联系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考核,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在生物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万方浩,郭建英,张峰.中国入侵生物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4.
[2]宋宗水.外来物种进入与生态环境变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1):11-14.
[3]陆群峰,肖显静.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模式的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2):68-78.
[4]侯有明,艾洪木,杨广,黄居昌,等.生物安全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增刊):15-19.
农业培训实践报告范文2
党的十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我国的农业安全受到耕地减少、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条件的制约,农业发展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制度风险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威胁,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后继无人现象严重,农业生产能力后劲不足。大量的兼业农民致使农业生产副业化现象普遍,农业生产短期行为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农业安全。中央农村工作小组副组长陈锡文2012年11月29日在《财经》年会2013发表主旨演讲表示,中国进口粮食数量增长非常快。2012年1—10月,按中国口径统计,进口的粮食已经超过6千万吨,达到了6088万吨,从2011年开始,三大谷物,小麦、大米和玉米,中国也都已经成为净进口国家。如果农产品全部自给,中国大约有20%左右的缺口。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除了加强水源保护和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还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十报告)。然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有多种路径可以选择,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新型职业农民,因为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职业农民,资源就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
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农民,从职业意义上看,所谓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农民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①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②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③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职业农民也必须符合这些条件,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农民的一般条件,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②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后继有人。稳定性是农业特点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以区别于对农业的短期行为。③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营特点既保留了传统农业经营的优点,又避免了小农户的弊端;既可以发挥家庭经营的优势,又有助于融入现代农业要素;具体说,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作用:
1. 新型职业农民的稳定性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运用;
2. 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耕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3. 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
4. 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政府支农政策的落实;
5. 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
二、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养的主要做法
(一)美国的“三位一体”农民教育模式
在美国,农业大学和学院是把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教授们在从事农业教学研究的同时,还广泛深入农村,从事农业科技方面的推广、示范、咨询工作,开办技术培训班等,将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新技术及时推向农业生产一线。美国农业技术与职业院校规定,学生必须到农场、公司参加生产实践,并帮助完成某一生产课题、解决生产实践问题才能毕业。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积累,才能拿到毕业文凭和专业技能鉴定证书。美国的农民培训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在公立学校开展的培训和公立学校外开展的培训两种。前者是美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形式,培训对象一般为青年学生和准备务农的青壮年农民。具体培训方式又可以分为4种:①辅助职业经验培训(SOE)。这是正规农民职业培训的一种典型形式,授课者多是一些专家学者,主要教授有关生产管理和农业投融资方面的技巧。② FFA 培训。FFA是“未来美国农民”的缩写。这种培训的目的是培养农民的创业能力、领导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给青壮年农民建立自信,拓宽其在农业领域的就业渠道。③辅助农业经验(SAE)培训模式。这是一种“在干中学”,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方式,即学生将课堂学到的农业生产经营等技能应用到自家农场或当地社区、企业,教师进行家访并进行指导。④课堂指导的农业培训模式。美国公立学校提供的农业教育培训,很大一部分是在农村地区的高中开设农业课程,这种培训方式为未来的农民教授种植养殖技术和农机具的使用方法,以此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后者的培训对象是成年农民,一般都是由当地高中教师在夜校进行培训,时间大多安排在秋冬季的农闲时期。
(二)日本重视农民继续教育
日本十分注重农民培训工作,其农民培训由国家统筹规划,政府农业部门与相关部门分工指导和协作。日本的农民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农业高中教育、农业继续教育、农业技术普及组织教育和国内外研修制度。
农业培训实践报告范文3
一、我县阳光工程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不高。由于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的主体,有着结构、层次、类型、需求上的差异。因此,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的内容安排也就很难满足不同结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主体对培训的需求。也就是说,培训内容对不同的培训主体的“口味”不够对味,或“重”或“轻”,这就造成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农民对培训的积极性。
2、农民职业培训队伍建设不强。我县目前阳光工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显得薄弱,讲农业技术多,讲农民职业技能少,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形势的要求,也难于满足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这样就不能有力的激发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对培训的兴趣和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3、农民培训的针对性效果仍有缺失。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我们培训的主体,在结构、层次、类型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就不同,相对来讲,所造成的针对性效果缺失仍然有些突出。
二、我县阳光工程培训农民意愿调查分析
1、农村劳动力“三化”现象突出,即“老龄化”、妇女化“、低文化”,是影响农民培训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经过连续几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大批年轻力壮、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男性、女性出外打工。使之留下来的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呈“三化”人员。这些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接受兴趣较差,对知识的需求标准也很低,且他们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远远不够,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吸纳力和需求欲、兴趣欲消退,在一定的程度上给组织农民培训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2、农民培训的内容与市场衔接滞后。调查反映,农民培训过程中,侧重于农业生产技术上讲的多,而对产品供求信息、市场导向、外地市场行情讲的偏少,且提供不及时,针对性不强,因而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欠缺,不能满足农民培训的需要,致使部分农民不愿意参加培训。
3、许多农民没有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的观念,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识缺失。要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市场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培训这部分农民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参加培训的热情也就不会高。
三、我中心对阳光工程农民培训的建议
农业培训实践报告范文4
为了进一步提高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全省粮食生产高效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8月12―15日,由吉林省人事厅和省农委共同主办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配套技术高级研修班”在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举行。省内有关科研院校、省直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各市(州)及3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了研修班的学习。
在开班仪式上,省农委副主任李学勤做了动员讲话。他指出,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培训教育工作非常重视,省人事厅也积极为农业系统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创造有利条件。今年专门在吉林省举办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配套技术”为主题的高级研修班,这也为吉林省实施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人才和智力的支持。
目前全省农业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1万多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近5000人。他们是吉林省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更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排头兵。而30个产粮重点县肩负着实现全省粮食产量目标近90%的任务量,这些县的农业科技人员更是肩负重任。李学勤希望学员们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学习中勤于思考,结合当地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研究和探索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配套技术和模式,促进粮食产业持续发展。
开班仪式后,李学勤为学员们做了吉林省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的专题辅导。省农委任克军副主任就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了专题报告。
农业培训实践报告范文5
[关键词]实践技能学习兴趣学习动力
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传统农业正在被现代化农业逐渐替代,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也就是说农民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科学水平,农业也需要科技的支撑。然而近几年我校农学专业学苗出现萎靡现象,学习农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与其在校期间农学技术不过硬,毕业以后不能从事本专业,不能为农业做贡献有关系。面对这一现象,我想当前迫切的问题是尽快提高农学专业课技能培训质量和数量,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更多实用农学技能,增加他们学习兴趣和动力。
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学习实践技能创设良好条件:搞好校内实验实习设备建设。学校应根据农学专业特点及新农村建设对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提供齐全的实验及实习设备。一是鼓励教师自己动手自作相关的实验实习器材,二是学校挤出专项资金,购买必须的实验实习设备,三是向昌图农科站租借必须的实习实验设备。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满足了学生专科课实验的教学为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同时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实习创造条件,我学校专门盖建了蔬菜果树大棚,里面栽种了各种蔬菜果树供学生实习。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农学课的积极性。
二、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专业技能。
在关于农作物栽培及果树栽培和蔬菜栽培的教学中,除了常规教学外,我们还积极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采取的方法有:
(一)走出去。为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到附近管理水平较高、比较成功的果园、菜园参观考察,进行现场教学。请园主或专业技术人员向学生介绍建园、栽培管理、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情况及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鲜活的实例,消除了学生对专业发展的疑虑,坚定了学生学习专业的信心。同时,在现场教学中,针对果园、菜园生产存在的问题,我们专业课教师与园主进行很好的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能加深印象、巩固下来。
(二)请进来。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辽北地区农业生产上的名、特、优新品种和掌握省内外农业生产上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由学校对农业研究所、种子公司和社会上的农业专家聘请为我们农学专业的客座讲师,定期地到学校做学术报告,这些客座讲师的现身说教,使学生能迅速地接受到农业生产上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强化操作技能培养。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是职业准入制度的基础,为更好地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我们专业教师都在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教学中积极地向学生灌输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准入制度等有关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并结合每一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一步强化实践操作技能培养。
(四)、创新专业课教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为了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我们学校制定了有利于培养专业技能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课时计划。每门学科每周安排1到2节实习课,每学期安排两三天实习时间,整个职高期间必须有一学期校外实习时间。积极推进夯实基础,强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高一主要急进行专业基础知识教学,高二年级突出专业技能培训,高三着重进行就业或升学教育。
(五)自编乡土教材,充实专业课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在专业课上讲的知识,必须紧跟辽北地区农业发展现状,譬如辽北地区出现果树、蔬菜、农作物新品种我们要及时关注,研究种植技术,及时更新学生知识结构,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农学专业课的真正意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高我们学校农学专业的社会效益。
(六)搞好毕业生就业安置。引导农学专业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业。指导他们包果园,种良种水果,修建蔬菜大棚,搞现代化农业经营。在当地起带头示范作用,学校也要积极联系乡里,农业局及其他跟农业相关各企业,拓展学生就业门路,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让他们真正学有所用。
三、加强教师实验技能培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学专业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更新,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综合性很强,所以,要求教师必须知识面宽、实际操作技术高、教学经验丰富。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组织的农学专业方面的学术会议,部分教师到国内其他农业院校参观学习培训,或到附近的果园,蔬菜大棚,食用菌基地等参观,丰富农学专业知识,增加实践操作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模式促使实验指导教师一方面更新实验教学理念和方法,一方面通过不断学习和加强锻炼,努力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了解和掌握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的新进展、出现的新技术,从而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
农业培训实践报告范文6
为了不断激活我省农民创业活动主体,进一步提高农民创业能力,根据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西省2010年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农字[2010]58号)精神,就做好我省2010年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农民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创业理论、创业实践、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为内容,着力培养创业型农民。引导和扶持受训农民扩大生产规模,领办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企业,推动农业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挖掘和拓展农业农村就业潜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培训对象
重点是农村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符合以下基本条件:思想素质好、品德端正、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创业意愿强烈,具有与创业项目相适应的一定的产业基础,并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培训任务与时间
2010年国家安排我省农民创业培训计划为2000人,培训时间为20天。
四、实施步骤
(一)认定培训基地。2010年,我省已确定江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江西通用技术工程学校、赣州农校四所农业职业院校为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培训基地须与省农业厅签订《农民创业培训委托合同书》(附表1)。同时,应申报《农民创业培训学校备案表》(附表2)。
(二)确定培训专业。结合我省产业发展现状,2010年农民创业培训具体开设专业为:畜禽养殖400人、淡水养殖200人、饲料加工营销100、果业200人、蔬菜500人、茶叶100人、食用菌100人、农机200人、其他200人。江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养殖业培训为主,培训800人,其中,畜禽养殖400人、饲料加工营销100人,淡水养殖200人,其他类100人。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以种植业培训为主,培训800人,其中,蔬菜500人、食用菌100人、茶叶100人,其他类100人。江西通用技术工程学校以农机培训为主,培训200人。赣州农校以果业培训为主,培训200人。
(三)组织选拔学员。选拔推荐学员由省相关行业部门牵头组织。采取个人自愿报名、市、县农业部门组织推荐、省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审核的方式进行。各市、县对所推荐的学员应负责组织其填写《农民创业培训学员登记表》(附表3),加盖公章后报省行业主管部门审核,按照有关通知要求组织学员到相应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并报厅科教处备案
(四)建立培训体系。各培训基地认真制定《农民创业培训教学计划表》(附表4),落实主讲教师和兼职课外辅导员,落实具有与培训专业相适应的实训基地,选择符合专业要求的培训教材,并报农业厅科教处备案。
(五)规范开展培训。培训实行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分集中授课、实践考察、考试考核三个阶段进行,共120个课时。具体参见《培训环节、内容及学时分配表》(附表5)。各培训基地可结合当地实际,适当调整安排相应的培训学时。为保证整个培训工作顺畅有序,各培训班次要指定一名老师担任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要选举班长和班委会成员(或小组长),协助班主任的工作。
集中授课阶段:不少于30学时。开展农业创业理念和基本技能、创业扶持政策、相关专业技术和质量安全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公共内容的培训。其间,各培训基地要指定和选聘富有一定创业经验的专职教师,负责辅导每位学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书。创业计划书的设计必须由参训学员自己根据实际进行设计,辅导教师对其科学性、实用实效性和计划书的有关数据进行具体指导。辅导教师要对学员创业计划书进行评价。通过创业设计使学员基本掌握农业创业设计的基本框架、程序和步骤;要将创业计划书作为对学员开展跟踪服务的主要依据。
实践考察阶段:40-75学时。组织学员到相关农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进行考察学习、跟班见习和顶岗实习;学员在实习考察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自己的创业方案。
考试考核阶段。5学时。各培训基地要加强对培训学员的知识和实践考核。考核结果分为“通过”和“未通过”两种。考核未获通过的培训学员须重新参加相应环节的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可由培训基地颁发结业证书。鼓励和引导参训学员参加相关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六)搞好跟踪服务。各培训基地对参训结业学员应建立以创业过程和创业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学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学员填写《农民创业培训情况跟踪记录表》(见附表6)。实行不低于2年的跟踪联系服务,定期或不定期聘请创业辅导专家,对学员创办的企业或生产经营实体进行诊断,建立学员与创业辅导专家的长期互动关系,指导其健康发展。
五、资金使用
农民创业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2500元,补助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安排,实行免费培训。培训基地不得向学员收取任何费用。培训补助资金采用培训券补助的方式直补农民,培训券由省农业厅统一印制发放。培训资金主要用于教材费、讲课费、场租费(培训、实训)、实习费、考察费、学员食宿费、后续指导和管理服务费等。培训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独立核算。新晨
六、工作要求
1、明确职责分工。各地和省行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以农民创业培训为抓手,深入推进创业服务年活动。省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学员推荐工作方案,提出并与培训基地共同商议相关授课内容,参与相关实训基地的协调联络,汇总创业培训情况,参与对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督导与检查;各市(县)做好学员入学组织推荐。各培训基地要成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编制培训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细化工作措施,并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共同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