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心思想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中心思想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中心思想的核心

儒家中心思想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教学过程;时代脉搏;教材资源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要让其进入学生的头脑达到认知认同,进而内化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怎么融入学生头脑呢?其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才能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一、深化教学过程,采用多种形式渗透

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依赖于有效的课堂教学,简单说就是把教学的各个环节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连串的流畅的音符,演奏一首动人的乐曲。有效的课堂必然会细化教学过程,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

二、把握时代脉搏,随时随处渗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性,新课标也指出“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这样说,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教育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的时代性和实效性,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帮助教师增强思想品德授课的生动性和新颖性,也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托。可见把握好时代音符、时代脉搏,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随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可能的。

三、用好教材资源,有形无痕渗透

儒家中心思想的核心范文2

一、天人合一理念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他们认为天与人之间应该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唯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理想的境界。儒家文化中的“天”就是自然,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自然规律。儒家的“天人合一”就是把人与自然放在一个平衡的有机系统中进行思考,儒家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天与人和谐共鸣才会产生“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天人合一”一方面强调人的道德,一方面强调自然界的内在规律,更重要的是强调人与天与地与大自然的万类万物的和谐。故而儒家认为人类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能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听天由命,做自然的奴仆,消极被动的听任大自然的摆布;也不能蔑视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的主宰者与征服者,肆意蹂躏自然;而是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共容共存,并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适应自然、改善自然,以达到更高一层的和谐。

“天人合一”思想最早出现在儒家的经典著作《易经》中,《易经》认为人的行为只有符合天道运行的规律,才能趋吉避凶。书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影响,对后世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

孔子把“知命畏天”看作是君子才具备的美德,“唯天唯大,唯尧则之”。他认为,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都有自身的规律,人不能违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自然规律。而应该适应它,改造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孟子也认为,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这些资源,就会危害人类自身。因此,孟子主张“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把“仁民”与“爱物”联系在一起。认为保护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当儒学发展到战国荀子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已构成较完整的理论系统。荀子提出了“制天命”思想。他认为对自然界不能盲目崇拜而无所作为,如果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就可以创造财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理念

儒家文化一直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作用,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实际上也就是主张以人为本,并想以此为理念构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一种和谐的美好社会。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民心的向背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也制约着社会的全局,因此儒家的民本文化也应运而生。关于以民为本,古代一些重要典籍早有记载,例如《晏子春秋・内问下》中讲到“以人为本”,在《管子・霸业》中讲到“以人为本”,在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也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这些概念、范畴一直被儒家沿用下来,并且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思想。民本文化的中心思想就是讲国家的治理应以民为本,为政者应勤政为民。

国家治理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应关注为民用权、为民谋利、理顺民心三个问题。为民用权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出发点,国家治理的首要问题就是为民而行使权力,使权力的运作成为民意的体现;为民谋利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根本宗旨,国家治理的根本宗旨就是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理顺民心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理想目标,国家治理的理想目标是顺乎民心,赢得民心,民心的向背关系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安危,要把理顺民心作为治理国家的不懈的追求。

为政者要勤政为民,主要是指当权者要仁爱民众、顺应民心,赢得民心。儒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基本认识。他们反对统治者专横暴虐,力戒为政者穷奢极欲,反复强调为政者必须尊民、重民、敬民、亲民、爱民。在中国封建社会,讲勤政为民,指的就是君、臣对民的态度,民为国之根基,民心的向背关系到封建统治权力的稳固,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出发,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主张勤政为民,爱民若子,并把协调和处理对民的关系、实现民心的稳定作为社会稳定的核心。

三、大同社会理念

大同社会是儒家和谐社会的终极愿望,它可用《礼记・礼运》篇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和“社会公正”来概括。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具体措施、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和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

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主要是指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最高统治者的。因而不能世袭,不能作为私有物来禅让。《礼记正义》解释说:“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也。”《正义》是以大同为五章故事的,所以举出尧不以帝位传其子丹朱而传给舜,舜又不传其商均而传禹的事例以资证明。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保证天下为公的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贤能的权力在于“天下”,也就是全社会的民众,所以说权力公有。其所以要明确权力公有,是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权力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攫取一切。只有取消权力的个人垄断,才能保证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受垄断;只有坚持权力的公有,才能保证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有。

儒家中心思想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家》;《玩偶之家》;中西方家庭文化;人物性格差异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24-01

中国人向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准则。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文化特征,即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体现在家庭文化上便是家庭结构的大和复杂上,家庭成员对家有着很大的依附性。与此相反,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性文化特征,即崇尚个人价值。体现在家庭文化上就是家庭结构的小和简单上,家庭成员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而《家》与《玩偶之家》这两部中西方具有代表性文学名作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特点,正向我们证明了中西方家庭文化各自的特点。

一、女性性格:鸣凤、梅芬、瑞珏与娜拉的对比

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向以温柔善良为美,而《家》中的女性几乎都有这样美好的性格,但却软弱无能只能听从别人的摆布。鸣凤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少女,从小失去父母,被卖到高家当了八年丫头,长到十七岁。她聪明善良,性格温柔,美貌多情,但受尽折磨与。正当爱情悄悄降临之时,高老太爷却作主将她送给六十多岁的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去做姨太太,于是她的一切都被断送了。为了“落得一个清白的身子”,也为了抗争和控诉,最终投湖自尽。在她投湖自尽前的所思所想是她对未来对爱情的希冀从产生到破灭的过程,让人怜惜。梅芬从小与表兄觉新生活在一起,由两小无猜发展到私恋的情人,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天生的一对,只因为双方的母亲在牌桌上斗气,这一对有情人便被活活拆散,又因“母命”远嫁外地“冲喜”,不到一年又守寡回家,她认为“活着只是拖累别人”,整天只是“靠着回忆生活”,任凭命运摆布,自己不能作一点主。顽固的母亲和自己的礼教意识使她不能再嫁,最终忧郁致病,至死都不得瞑目。瑞珏是觉新的父亲通过拈阄的方式选定的儿媳妇,是一位温柔贤惠,美丽善良的女性,她爱自己的丈夫,体贴自己的丈夫,理解自己的丈夫,是觉新精神最有力地支持者,虽然她跟随觉新受了不少苦,但始终恪守本分,可以说是高家的唯一的良心,赢得了包括下人在内的几乎所有人的爱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温存、善良的女性也惨死在家族内部的相互倾轧上。为避免纯粹是无稽之谈的“血光之灾”,被迫在临产前搬到城外很远的一个阴暗潮湿的住所,最终因难产而死。小说用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控诉了家长制和旧礼教对于人的青春、爱情、生命的摧残。

相对于《家》中善良温柔却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娜拉却显坚强与独立。虽然她开始依附于家庭,被丈夫海尔茂作为宠爱的“小鸟儿”,在她为了丈夫在外借款的事情被发现,忍受了丈夫她的羞辱和责骂,发现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奇迹并未没有出现后终于明白,她的幸福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原来海尔茂是那样的怯懦和狭隘,那样冷酷和自私,这短暂的一刻将这个玩偶之家的幸福的虚假性暴露得淋漓尽致。终于娜拉离开了这个“玩偶之家”。在西方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盛行之时,娜拉的出走无疑是对男权的挑战。

鸣凤、梅芬、瑞珏的软弱是个性的使然,却也是由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熏陶而成。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积淀沉厚,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是另设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看做自己应尽的责任。子女对父母要孝敬和礼让。在传统的儒家观念里,年长的要关照年幼的,年幼的应尊敬年长,尊敬意味着儿女孝敬父母、弟妹敬重兄长。家庭内部的等级是很明显的。在封建礼教中,家族长者具有绝对的权威,而这种权威的滥用成为了家庭悲剧的根源。但更重要的原因也在于她们自己,她们作为封建社会的弱势群体却从未想过去改变去反抗,她们愿意为了“大家”而牺牲“小我”,宁愿自己过得不痛快甚至于牺牲掉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辞。这就是典型的群体性文化。

娜拉坚强独立的性格也是西方家庭文化影响的使然。在《玩偶之家》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娜拉成功的出走了。在文中,娜拉跟丈夫海尔茂谈判自己要离开时,虽然海尔茂极力挽留,但娜拉有着自己独立的权利。她不受家庭的牵绊,在认清楚自己在这个家中所处的不公平位置时,毅然决然的离开了。比起《家》中的鸣凤、瑞珏,《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有着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也表现出西方个人的独立性,他们不依赖家庭,也不依赖他人,而是倾向依赖于自己。在西方家庭里,独立性的培养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的。子女18岁成年后就独立在外。很多西方的年轻人认为中国父母长期和已婚子女住在一起是匪夷所思的。西方的父母也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子女独立生活。这也表现了西方的个体文化特征。

二、男性形象:觉新与海尔茂的对比

《家》中的高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因其特殊的身份地位,成就了他在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性格特征。他思想进步,行为陈旧,既是封建秩序的“帮凶”又是受害者。觉新生长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首先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觉新的性格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这造就了他的悲哀。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虽然他有接受先进的思潮,但在复杂的家庭背景下,作为长子的他就不得不先遵循封建传统思想所框定的原则,孝为先。也正是由于这一点,酿成了一出出的惨剧,造成了他一生的痛苦。

而《玩偶之家》中的男主人公海尔茂在文中是一个负面的形象。他很努力上进,为生活而奔波,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成为了银行经理。由此可见,在西方,社会很重视个人能力,对强者给予一定的认可。在这方面,跟中国错综复杂的群体文化是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说觉新在家族的压力下放弃学业,凭着家庭关系而得到的职位,完全没有个人发展空间,纯粹是为了听命家里对他的安排。由于一切来之不易,所以海尔茂就更加害怕失去。在知道娜拉在外借账,对他的声誉和前途有很大影响后,他瞬间翻脸.他怒骂娜拉是伪君子、骗子,指责她毁了他的幸福。尽管娜拉是为了他而伪造签名的。但他全然不管,这个时候他是市侩自私无情的,平常对于娜拉的宠爱全是假的,那一刻娜拉认识到海尔茂的虚伪嘴脸,并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他,离开了家,开始属于自己的个人的生活。

同为家庭的掌控者,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活着的觉新有的更多的是无奈,因为他必须为了那个大家族而牺牲掉自己的幸福,不管是学业、事业还是爱情、婚姻。而海尔茂却是真正的唯利是图,自私自利,让人憎恶。

通过《家》与《玩偶之家》女性形象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家庭文化是属于群体性文化,让人丧失了一定的自由和权力。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家长对于子女的管制和溺爱,这种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其实是有害的。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让子女失去了接受挫折与失败磨练的机会,非常不利于培养他们抗击打能力,十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而西方的家庭文化属于个体文化,对于个人个性的发展和独立坚强的个性特征着很大的帮助。通过男性形象的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家庭文化太注重个人主义从而导致的自私自利是让人唾弃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孝”让我们在当今社会这个快速发展物欲横流的时代找到了家的温情。由此看出,不管是中国家庭文化还是西方家庭文化,他们对于国人性格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也都有利有弊。我们在继承了中国家庭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要吸取西方家庭文化有利的方面,让中国家庭文化更加全面完善,对于国人教育培养下一代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02.

[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