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古典文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古典文学

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1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影视作品的作用

(一)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大量的题材

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财富。影视行业根据古代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的经典影视,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贞观长歌》《水浒传》《康熙王朝》等,这些影视作品在人群中广受欢迎与认可。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国际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例如美国的《功夫熊猫》。在这部影视作品中,大量的出现了中国元素,例如中国功夫、山水、太极、瓷器、毛笔字、中式建筑等,甚至影视的配乐也是采用中国民乐。同时,中国的四大名著在被改变成经典的剧作后,还有很多导演等进行翻拍,由此可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二)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无形的精神支持

从古至今,中国依然继承了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精神。在各个影视作品中,这些精神已经成为了影视文化的精神支持。在历史上,当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迸发出强大的爱国激情,例如在《北洋水师》《》《林则徐》《》《八国联军》等影视中,充分展示出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这不仅表达了对爱国志士的尊敬之情,而且还体现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

此外,影视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诞生,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审美情趣以及文化心理等。忠孝―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集结号》《情系故乡》等影片中,把中华民族的忠孝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得这些影视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为影视作品增添了意韵之美

在我国绘画、诗歌、音乐、书法、戏剧等等艺术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追求意韵之美,从而给观众留下一种不言的意韵之美。当然我国影视文化也受到这种传统美学的影响。例如在《卧虎藏龙》中,从人物到音乐,再到影像,无一不诠释着我国传统的意韵之美。《城南旧事》《巴山夜雨》《我的父亲母亲》等影视将主观感情融入客观景物中,寄情于景,从而体现出我国电影意蕴的创设。

二、影视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较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

国务院在2006年期间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有音乐、舞蹈、民间文学、曲艺、戏剧、美术、杂技、竞技、传统民药、民俗以及手工技艺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一般都受到了地域性、民族性以及自身文化特殊性的影响。同时再加上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这些资料有限且记录相对比较单一,严重者甚至还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十分不利。而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地保留民间艺术、音乐以及武术等文化遗产,为后人的继承和发扬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例如影视片《最后的记录》,该片讲述了在陕北的北部地区,已有100多年历史的皮影戏班子的故事。皮影戏的没落让人们感受到真实生活和体验艺术的同时,为皮影戏的即将失传感到扼腕,这类影视作品对珍贵的文化遗产起到了一定的传承作用。

(二)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宣传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影视作品,而影视作品随着我国的发展而趋向于商业化和国际化,从而加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并拓宽了中国文化传播的范围。例如在影视剧《精武门》中,该影片向全球的人们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魅力从而使中国武术得到了全球广泛的关注。

《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影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曲解,但是影视作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功能是无法否认的。在北京奥运会开幕期间,孔子三千弟子的朗诵和击缶而歌的质朴、《清明上河图》的恢弘气势、活字印刷术的表演、木偶京剧的喜悦盎然、丝绸之路的困苦艰辛等以美丽的画卷作为载体,将浩然大气、意蕴丰富、悠久绵延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在全球人们的眼前,同时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神韵之美。

三、影视时代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一)改编经典的文学作品

目前,很多影视与文学之间的改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优秀的、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影视创作的重要题材。从诗、词、歌、赋到小说,大量的古典文学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其中四大名著的改编便是小说和影视完美结合的经典。在改编古典文学的时候,需要借鉴优秀的古本改编经验,争取做到忠于原著,忠于历史。在影视中能够真实的反应时代背景、历史文化以及历史人物。同时,古典文学的改编不能脱离文学本身的美学特点,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古典文学中的意蕴之美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二)拍摄优秀的纪录片

在各种影视作品中,记录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不仅是一种发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也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方式。纪录片具有科学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对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国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为纪录片的拍摄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

例如《望长城》《故宫》《复活的军团》《丝绸之路》等,这些纪录片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虽然我国的纪录片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外纪录片相比,具有吸引力小、结构慢等问题。但是只要今后的纪录片能够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不断创新创作手法、加快节奏、设置悬念与冲突等,便能够更好地实现介绍、发扬以及反思传统文化的目的。

(三)利用影视作品加强对青少年的学习

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日益复杂,传统的道德品质和传统文化正在流失。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现在的青少年传统文化观念比较薄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必须要加强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教育。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可以把蒙学课本改编成视频和影视。例如动画片《五子说》是根据漫画而改编的,该动画片以讲诉故事为主,将孔子、老子、孙子、孟子、庄子等的思想观念、为人处世等道理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现代青少年学习的好教材。

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2

我国教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这种方式过分追求功利性,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培养。使学生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却缺少了这个年纪应该有的创新能力和想象意识,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各种“考证”“考级”方面,将学习重点都放在学习具有实际效用的学科方面,学习就是为了以后找工作方便。在思想上,也没有自己的观点,总是人云亦云地随大流。这都是缺乏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后果,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严重不符,大学培养的是人才,不是“工匠”。人才是具备综合素质的,而“工匠”才是只具备一种专长的。理想的大学教育应该是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兴趣,敢于创新,有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辨识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只有通过语文学习,从中吸收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才能获得。所以说,造成目前高校学生过于现实,一半是由于社会上就业压力大产生的急躁心理,另一方面也是语文教学没能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导致的后果。我国的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教学中片面注重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不是认识汉字,会写作文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对语文的学习,掌握其中的人文知识,并将这种知识转化到生活中,使自己的审美情趣能提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能识别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懂得感恩,懂得与人友好相处。有一年,在高考中有篇作文题目叫《战胜脆弱》,很多学生都写了自己的父母有一方突然去世,自己在悲痛之后战胜脆弱的经历。后来才发现这些都是凭空杜撰的,这些学生的父母都好好活着。这样的行为,一方面说明了学生严重缺少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他们眼里,只有父母死亡才是生活中的不幸,不知道生活中还有其他的灾难。明明父母尚在,却编造谎言说他们去世,这是情感严重缺失的结果。这也说明了,在语文学习中,忽视了对情感抒发的教育。写作应当是抒发自己情感的方式,不是为了获取高分来造谣的手段。

二、高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审美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最关键的是教师,因为教师是唤起学生审美情感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就要成为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教育者。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语文教师具备积极乐观的性格,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带领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相反,教师满腹牢骚,对社会不满,对生活绝望,他的情绪也会使学生深受影响,觉得生活不过如此。教师的审美情感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生活充满激情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对生活充满激情,能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中。在教学中要善于和学生交流,交流的方式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将学生当做朋友一样平等交流。这样就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勇于发言,甚至敢“冒犯”教师。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生活中的一员,语文教师的心态和不谙世事的学生肯定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烦恼,比如家庭关系、房子、孩子的教育,都会困扰着教师,影响教师的情绪。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将自己的这些生活烦恼传染给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从另一角度看,教师还要具备艺术家的特征,把课堂当做表演的舞台,一登上舞台,就要将积极的一面面对学生。

(二)真情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积极和学生交流之外,在课堂下也要和学生多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知识的交流,也可以情感的交流。无论是哪种交流,教师要做到的都是“情真意切”,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尊重和信任。情真意切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交流时,感情要真挚,是发自内心的。不能讲套话、大话,做表面文章,这样的交流反而令学生生厌,因为高校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分辨能力了。情真意切还体现在和学生交流要平等对待,不能因为学生的贫富、学业上的差异而产生偏见,嫌贫爱富,喜欢活泼的,讨厌木讷的,这样也会引起学生反感,一旦学生从心理上对语文教师有偏见,在课堂上就无法听教师的授课。

(三)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

教师在传授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言传的作用远不及身教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性格,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就要表现得积极向上,这种积极向上是热情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在生活中,当别人有困难时,能最先站出来;面对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要勇敢指责;不参加赌博之类有损形象的活动。也就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出来,这样才能像司马迁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如何在高校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除了教师本身要具备美的品格之外,还要利用语文教材来进行审美教育。我国的语文教材在编排上都是诗词、现代文学、古典文学组成的。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些内容去发掘文中的人文素质,提高审美情感。

(一)通过诗词感受品格和意境之美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由于古人有“诗言志”之说,因此我国古典诗词大都是体现古代诗人思想的承载工具。在古诗中可以感受到杜甫《新婚别》中的忧国忧民,从《离骚》中体会屈原的追求,在《饮酒》读到陶渊明的超俗,还可以从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体会爱国者对国破的痛心疾首。古典诗词除了表现作者的个人情怀,让人体会到他们的品格之外,还有许多描写爱情的优美篇章,像白居易的《长恨歌》,《孔雀东南飞》,陆游的《钗头凤》,诗经中的《上山采蘼芜》。以及一些有优美意境的诗歌,如《春江花月夜》,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这些优美的诗歌将个人情感、志向抱负、自然景观以及意境都通过琅琅上口的诗句体现出来,学习诗歌,不仅可以体会情感、意境还能通过诗歌的结构形式感受到音律之美。

(二)在现当代文学中感受到自然和人情之美

高校语文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不仅有我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还有外国作品,台湾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通过细腻传神的笔调描写自然景物,像朱自清的作品;有的通过一件小事来歌颂人情之美,如欧.亨利《最后一片树叶》,还有的则是痛陈诉说,如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而沈从文的作品又描写了我国湘西那一方净土的美好人情,如《三三》。这些作品由于离当代人较近,容易引起当代人的共鸣,而产生美好的审美情感。

(三)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

在高校语文中,对于古典文学,除了诗歌这一特色题材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散文小说,这些作品不仅渗透着浓厚的中国美学人文特征,学习它们还可以传承中国历史文化,这些作品具有细腻的景物描写,也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些作品,不仅有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老子》四章和《论语十则》,还有一些生动的人物故事,既有严肃史笔描绘下的生动形象,像《左传》中的《段于鄢》和《史记》中的《周亚夫传》,也有《搜神记》的怪诞和《聊斋志异》的神奇;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刻骨铭心的友情,也有大观园女儿《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题》的浪漫。学习这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带来的人文教育,和他们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之美。当前,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随着网络的普及,外国文化已经在中国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盲目跟风,对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反而漠视,因此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大古典文学作品的分量,让他们在学习审美的同时更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文字阅读的审美能力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已经进入到课堂教学中,也由于多媒体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对文字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审美教育,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要阅读,在今天的社会,电视和电脑的普及,使青少年将阅读的兴趣都转移到看电视剧和视频上去了。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反作用于阅读兴趣的提高,具体的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先读一些名著,然后再来看这些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用对比的方式来体会阅读带来的美感。像学生都喜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教师可以选一个小说的片段让学生阅读,然后再播放这个片段的电视剧,让学生讨论一下影视剧改变的优劣,如果觉得电视剧改编的不好,还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一段试试。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提升阅读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结语

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3

关键词:流行音乐 意识形态 传统文化

在流行音乐的市场竞争中,台湾流行歌曲,尤其是国语流行歌曲的创作一直都走在乐坛的前列。台湾流行歌曲之所以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除了旋律和曲风的现代流行元素比较符合时代审美需求,还在于创作上传统人文情怀的厚重,使人产生一种怀旧情愫。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后,思想上对于艺术的简单理解有了改变,通俗音乐也逐渐“解禁”,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开始被越来越多地写进通俗歌曲之中。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大陆流行音乐的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没能摆脱正统歌舞、戏剧文艺组织的规范,获得完全自由的创作环境和空间,此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流行音乐文学内涵的比较

1982年,著名词作人晓光一挥而就,写下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中国大陆打破了文艺上的禁锢,通俗歌曲的复兴开始了。改革开放后,激励人奋发向上的主旋律歌曲成为当时大陆乐坛的主流。这些通俗歌曲,在思想上以表达爱国情怀,歌颂新社会为主要内容;歌词上蕴涵着全新的蓬勃朝气,情感奋发向上,同时也饱含平民性的诗情画意。比如1980年2月大众评选的包括《祝酒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妹妹找哥泪花流》、《洁白的羽毛寄深情》等在内的“15首抒情歌曲”,成为那个时代最受大众欢迎的大陆“第一代流行歌曲”。

由于十年思想文化禁锢的枷锁刚刚解开,国人在通俗歌曲的创作方面还处于比较保守的状态。如1978年谢添导演拍摄的电影《甜蜜的事业》的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 爱情的歌儿随风飘荡

我们的心儿飞向远方 憧憬那美好的革命理想

啊 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 携手前进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充满阳光

……

这些代表新时期萌芽阶段的通俗歌曲,在抒发普通人情感的同时,也承担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因此在歌词的创作上,基本上全篇歌词使用白话,简练通俗,极少带有文言语句,鲜见对古代诗歌、词曲文本引经据典的痕迹。

但在很多台湾流行歌曲中却可以领略到渗透着古典文学营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老少咸宜,传唱至今依旧不觉得过时。比如台湾歌手邓丽君,1983年她亲自参与策划的第一张诗词歌曲特辑《淡淡幽情》中,其中主打歌之一《独上西楼》选自南唐“词帝”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种词原调为唐代的“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将这首词的调名标为《乌夜啼》。这首名为《相见欢》的词,咏的却是离别愁,歌名取自首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摄尽凄婉之神。此外,还有最为人所熟悉的、取材自苏轼名作《水调歌头》的金曲《但愿人长久》更为脍炙人口,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和空灵之感。范仲淹的《苏幕遮》、欧阳修的《玉楼春》、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秦少游的《桃源忆故人》,甚至包括李之问与妻子聂胜琼的爱情之作《鹧鸪天》,都在这张《淡淡幽情》专辑中被改编成歌曲,也从歌词中欣赏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精华。

素有“台湾音乐教父”美誉的创作歌手罗大佑就有许多这样的歌曲,像1982年发行的同名专辑中的《之乎者也》:

知之为知之 在乎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孔老夫子也

知之为不知 在在不在乎 此人何其者 寒山子是也

不知为知之 不在乎在乎 此人何其者 齐人是也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都曾经这么说……

歌手以一种近乎调侃经典的方式,将孔子《论语・为政》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原话和现代白话组合成歌词,借古讽今,产生了一种颠覆传统严肃感的诙谐,让传统经典和后现代主义精神交相辉映。

意识形态对创作的影响

一些音乐人在创作时尚先锋式的流行音乐的同时,敢于在作词或曲风上做一些“古为今用”的尝试。而中国大陆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长期以来受到苏联关于文艺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新社会的精神动力”的理论影响,坚持以文学艺术的“他律”性而非“自律”性为核心,迟迟无法走出一条现代性审美自主的道路。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大陆的流行音乐创作也相应地被类似传统的观念所限制,非主流的流行歌曲和主流音乐就如同儒学中“郑声”和“雅乐”之间的差别、审美观念中的“自主性追求”和“革命性”之间的矛盾那样,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有所区分。很多“古为今用”的歌词在大陆似乎往往只有在题材较为严肃的历史电视剧的主题歌或插曲中才比较常见,如电视连续剧《唐明皇》中的《倚天拔剑观沧海》、毛阿敏演唱的《隋唐演义》主题曲《独钓千古愁》和《武则天》中的主题曲《人之初》等包含大段的古代文学和历史典故。

音乐或其他艺术中意识形态的表述,是把某一类音乐或艺术视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代言物和代表。流行音乐作为这种“代言物”,在创作上所形成的一些差别,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相同传统文化大背景下不同地区意识形态的差异,对艺术形式和内涵的差别所产生的一些影响。

社会文化氛围的熏陶

作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行音乐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形成和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发展特点,一定会受到该历史时期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对流行音乐具有更为直接的成因性影响。因此,社会在特定时期的文化状况,也对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古典文学元素的内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社会认知,国学传承。“国学”这个词的概念,是上世纪初为区别“西学”而诞生。“国学”二字,包含着泱泱华夏一切传统学术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礼教文明。青年作家周为筠《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一书中写道:“当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的一批著名学者、国学泰斗们如、傅斯年、林语堂、钱穆、方东美、徐复观、牟宗三、张大千、梁实秋等,在国家巨变的前夜做出了去留的抉择,这些或许纯粹是出于个人价值观的选择,却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精髓撒播到了宝岛。”

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很大程度体现在社会文化环境与流行音乐互动发展的关系之中。其中社会文化环境的存在是第一性、前提性的存在,影响着流行音乐发展的整体特点。相比较而言,台湾的流行音乐在创作在歌词内涵上倾向于包含本土化的传统理论思辨色彩。例如台湾诗人歌手黄舒骏在其1989年发行的同名专辑《雁渡寒潭》中的这首歌,取意于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菜根谭》中一句“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原句表达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对各种事情都可以放宽心胸,不受外界干扰,保持自我的高洁品性。

这样的音乐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受到市场的欢迎,在赢得发行量的同时,更普及了一种创作和欣赏理念,提升了流行音乐这种非主流文化的人文内涵。当然,这一切很大程度取决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才给了创作上渗透“国学”、古今相融的生存空间。

潜移默化,教育特色。流行音乐最主要的创作、消费群体是广大的青少年,而对这个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学校的教育。

台湾地区中学采用的“国文”教材突出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台湾中学标准教科书编委会”编定的一套初中国文教材为例,其选文大致有三方面:1.传统的名家名篇,这在教材中的比重最大。文言文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子的《愚公移山》、周敦颐的《爱莲说》、彭端淑的《为学》以及《论语》、《左传》、《礼记》、《史记》中的文章,以及古典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等部分章节。在诗词方面,教材收录了杜甫、白居易、王维、王焕之、孟浩然、柳宗元、陆游、岳飞、郑成功、郑板桥、梁启超等名家佳篇。2.和台湾有关的史迹、典故、历史人物、传说和风俗民情的乡土教材。如郑成功的《告诸将屯田书》、梁启超的《台湾杂诗二首》、华振之的《礁溪行》、钟梅音的《乡居情趣》和《苏花道中》、杨一峰的《阿里山五奇》等,这些文章无不洋溢着炎黄子孙的思乡爱国之情。3.关于劝学、立志、修身、处世的课文。如《孔子与弟子言志》、史可法的《遗书》、的《我的母亲》等,这些文章充满了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健康向上。另外,台湾其他语文教材,也同样重视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选编,以教育和感染青少年学生。

《青花瓷》的歌词作者方文山,一举获得2008年第台湾“金曲奖”三项年度大奖;音乐制作人周传雄,一首脍炙人口的《闻笛》中曲末“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响过行云横碧波,余音娆娆尚飘空”选取自唐代赵嘏的五言律诗《闻笛》。台湾很多音乐人之所以能够如此挥洒自如、驾轻就熟地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来为流行音乐增色,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古典文学频繁的接触和长年的积累。这必然和其教育背景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台湾的“国文”教育特色,为音乐人提供了一个学以致用的大环境。

结语

从流行音乐歌词中的古典元素这个角度,我们看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上,台湾乐坛做得还是比较出色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国学在台湾地区良好的延续和普及。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谈及的电影创作时曾说:“香港的技术、大陆的市场、台湾的人文……”可见传统文化在台湾人眼里成为一种赖以自豪的资本,它给予了台湾各个艺术行业和领域足够强大的影响力和创作原动力。

借台湾流行音乐这个角度,我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的维护和传承状况,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将传统人文和当代艺术形态良好结合固然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当然更需要合理的尊重和包容,一以贯之的延续和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让年青一代了解和接受我们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使之不断地焕发新的生命力,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官风华主编:《台湾校园文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李婷娟:《从当今流行音乐中简析中国古典诗词》,《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6)。

3.姚展雄:《流行音乐的古典情怀――浅析方文山歌词艺术》,《音乐论坛》,2007(3)。

4.蔡音颖:《略论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的古典文学元素》,《艺术教育》,2004(7)。

5.周为筠:《文化没有两岸――写在〈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前》,《社会观察》,2008(8)。

6.王磊:《马列文论――中国语境下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三种形态》,《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2)。

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4

关键词:当代汉语 写作语言 突破和创新

一、当代汉语写作语言的环境及现状

汉语写作指的是合理的运用汉语言文字来完成文学创作的一种实践过程和活动。从“后新时期”截止目前,在我国的思想解放和经济建设持续深入的情况下,汉语写作语言的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是明显的:首先,以当代新生代作家作为代表,汉语写作追求语言唯美、精致的纯文学性写作。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对传统的经典文学的一种自觉性返归。新生代作家们的写作风格让汉语语言大放异彩,让人惊讶于汉语言在文学方面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巨大能量。新生代作家在语言方面的追求已不仅是风格或修辞意义上的,他们认同语言的形式意义是纯粹的,在此前提下,使语言的形式作用由实用性升华为审美性,体现出了和传统语言宗旨相适应的语言追求。其次,以大众写作作为代表,汉语写作语言风格较为通俗,甚至趋于无序、零碎和粗鄙。其中80后小说的语言风格以“撕裂传统逻辑和语言、架屋叠床的多词汇、零碎的狂喷式的多短语的精神分裂”为典型,写作作品由较为简短的语句组成,每个语句构成鲜有意义的华丽对白。这促使汉语远离了诗意风格,趋向于一种另类的创新。

二、当代汉语写作语言的突破与创新

(一)语言意识--新生代小说的风格创新

当代汉语写作语言的创新之一是新生代小说在语言意识方面的创新。纵观当代文学,新生代小说具有激进和非理性的特点,被认为和后现代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互相联系。实际上,新生代小说集中体现了绝望、悲观和迷惘的情绪,和西方现代主义有很大相同。但同时,从文本语言来说,以苏童、刘恪、李修文和格非等为代表的不怎么激进的小说家,他们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语言意识的自觉性和和唯美主义趋势,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他们促使汉语言将自己独特的力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首先,新生代作家致力于追求语言的精致和唯美,充分发挥了汉语言的无尽潜力,促使汉语言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作品所包含的影像中,可以感受到草香扑鼻、杨柳依依、阳光和煦和流水潺潺的诗意世界,这种利用汉语言来营造的静谧景象在当代浮躁喧哗的文学中是非常罕见的。其次,新生代作家作品中精致唯美的色彩和已经都有着我国古典文学的影子。如苏童的女性作品中,语言描述的精细和唯美沾染了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七夕;格非作品中唯美朦胧的已经和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有相似之处,这表明了新生代作家和我国传统文化间紧密的联系。他们利用小说来表达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理解和喜爱,而且公开的展示了对古典文学独特化理解和创新性的吸收。

(二)语言追求--80后小说的个性突破

当代汉语写作语言的突破之一是80后小说在语言追求方面的突破。80后与前辈们比较,多个方面都有不同,因此在汉语写作语言上也具有自己的风格。以1999年上海市作协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为代表,80后作家群以鲜明的写作个性崛起于当代文坛。首先,从汉语言词汇上来说,80后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如QQ、BBS、版主、博客等这些随着网络时代的进步而出现的词汇,被80后作家们及时而巧妙的用在了小说中。其次,80后作品中出现了很多语言语法的新现象,包括超语法现象、非语法和弱语法等。这些语法受到形式逻辑的影响较小,要根据对上下文的把握和词语互相间的默契关系,才能显示。例如,“那个客户堵高架桥上了,说要晚点来,我接的电话,我特春风的跟他讲没关系,我们等着,你慢慢堵,咱们不急”,这一句中,特春风代表洋洋得意、非常有精神的意思,形容人的表情。接着,在语言风格方面,80后作品可以到处见到文字断裂,语言风格迷离而华丽,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的书写体。80后汉语写作中的这些语言现象,不单单是纯粹性的语言现象,还是文化层面的现象,同时也是在写作词汇、风格等方面对当代汉语写作语言的突破和创新。

(三)当代汉语写作语言突破和创新的原因

当代汉语写作语言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突破和创新,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综合决定的。无论是新生代作家,还是80后小说家,都体现了对汉语文化的自觉性追求,但是他们追求的是不同的文化类型。以李修文、苏童和格非等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他们表现出的文本意识和语言的自觉与中国古典文学息息相关,而80后小说作品具有的超语法、反语法和弱语法等语言特征,都受到了他们所处的网络文化、青少年亚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同时,写作对象和读者意识的不同也是造成当代汉语写作语言呈现多样化的原因。小说作为一种说话的行为,在作者的创作意识中,会多少带有读者的意识,包括对阅读期待和读者心理的揣摩等,这都会对作者的创作思维产生影响,从而引起当代汉语写作语言风格的变化。

三、结语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当代汉语写作语言呈现出了多样化发展,从语言意识、语言追求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与创新。本文在对当代汉语写作语言环境与现状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生代作品在语言意识方面的创新和80后小说在语言追求方面的突破,最后对发生这种多样化突破与创新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参考文献:

[1]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2(01).

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5

少年时代的金庸重“侠义”。回顾他那充满叛逆色彩的成长之路,不难看出“侠义”精神是如何渗透他的人生历程的。

少年时代,金庸不仅数理化成绩优异,而且英语、国文更是出色,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但这么一位高材生,却因为仗义执言,竟有过好几次被学校开除的经历。

抗战后期,金庸如愿考入了当时设于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当时学校里有不少背景是特务的学生,借清理“异党分子”为名,横行校园。这一天,忍了很久的金庸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到学校的政务处反映此事,又与校方激烈争辩,最后被勒令退学,金庸再次失学!

不仅是青少年时代,这份大侠风范更是贯穿在他的人生当中。1993年,他准备出售《明报》,当时想买的人很多,有美国人、日本人、英国人,但是《明报》是爱国的,所以他选择了香港本地人于品海,不仅借给他很多的股票,还在价格、舆论各方面都很支持他,后来于品海办报不太成功,没有力量完成当时的合约,金庸没有逼债,反而很同情于品海,能够为他着想。这些都体现了金庸的宽容、豁达和侠义心肠。

金庸的小说,故事讲得好,引人入胜,而从中你更可以看出浓厚、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以及丰富的历史、天文、地理、医学、武术、儒家思想和佛家知识……涉猎颇广,这与金庸少年时代的勤奋苦学是分不开的。

金庸家中藏书很多,自小与书为伍,培养了他喜欢读书的性格,加上长辈的文化修养好,金庸由此得到了极好的熏陶。

青少年古典文学范文6

一、要充分认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1、指导好预习,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不仅使学生先扫除课堂教学时遇到的认、读障碍,而且可以锻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质疑问题。要学生质疑问题,实际上对教师自己也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才能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二、做好教学设计

如今,我们倡导树立课程的主体意识,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但是依然有不少教师是为了教而设计教,强调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多以教师的“解读”牵动甚至替代学生的“解读”。

我们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的热情,利用多媒体优势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课堂辅学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四、注重教学的合作与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的四个基本理念中:其中一个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往往生搬硬套, 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让学生去“合作、探究”,简单、刻板地采用教学方式,而不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努力构建多元化、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个人意义和价值”。

2、没有任何一种语文教学模式能完全实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语文课,只要我们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智慧,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而非生硬地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搬进每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