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课程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绘画课程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绘画课程教学计划

绘画课程教学计划范文1

《建筑绘画》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培养手绘设计与表现的必备技能,对本专业的典型职业岗位中的核心能力有直接的支撑作用。

该课程的前修基础课是《建筑素描》、《色彩》、《平面与立体构成》,为后续技能加强课《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饰构造》、《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奠定良好基础。在本专业课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授课对象为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

本文以学习情境三(12学时)家居空间快速表现中的任务一(4学时)掌握客厅效果图的绘制方法为例进行解析。通过该任务的学习要完成掌握手绘表现方法与风格、装饰材料及应用、客厅手绘效果图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知识,熟悉马克笔、彩铅的使用技巧等知识目标;达到熟练运用透视知识、手绘表现技法和马克笔等工具,进行客厅效果图的设计与绘制的能力目标;并达到通过绘制,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学习态度,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作品的展示或汇报,提高学生自我展示能力等素质目标。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结合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实际要求,以设计师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建筑装饰设计公司实际工程为建筑绘画课题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或仿真的教学情境为教学手段实施项目式教学,立足企业和市场,以实际的项目转化为学习的任务、实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任务。以职业行动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形成体型思维与形象为训练重点的过程性、立体型、动态性教学理念。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在该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准备、课程学做、课后提高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多维度学习,主要采用视频捕捉、投影演示、PPT仿真动画、手绘100、绘世界网、手绘人等专业网站、微信群、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电子课件、教学视频等信息化资源,配合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图分解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使整个课程教学强调起承转合的搭配,亮点不断,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引领,解决学生能与会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活动组织

教学活动组织分为三大教学过程模块。

(一)课前准备

(1)任务下达:教师通过微信群进行任务下达,并通知学生在精品网络互动学习平台观看相关视频中画的室内客厅手绘效果图采用什么方式的透视?运用什么工具来完成?每种工具的特性是什么?

(2)知识准备: 学生课在精品网络互动学习平台查阅相关资料,观看PPT仿真动画视频进行知识准备。

(二)课上学做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0分钟)。学习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视频、网络图片激趣引题进行项目导入,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20分钟)。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参考教学视频、网络图片让学生在这一环节里接受或者自主选择问题,同学之间组成小组自主探究,教师分析企业优秀作品案例,进行交流点拨,实现信息化教学反馈。

(3)仿真演示、视频解析(60分钟)。在授课中,教师创新PPT仿真动画技术,借用虚拟现实来模拟平面变立体后的透视、光影和色彩等关系,以说明设计表现中如何去把握现实环境中的各种规律,从而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表现的规律。

在辅导学生进行设计表现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采用视频捕捉投影演示技术,现场对学生的草图进行大屏幕演示修改,亲自动手示范,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教师详细示范的步骤,从而达到快速理解的效果。

(4)绘制练习、训练小结(60分钟)。要求学生参考网络图片、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资源进行线稿绘制、画面上色、艺术加工练习,把握相关重点、难点,针对共性问题,教师现场视频投影修改讲解。

(5)考核评价、巩固提高。考核方式侧重于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或学者参与评审。考核成绩综合考虑每个项目训练中的几个方面,通过视频展示,进行个人自评、小组汇报和网络测评。同时还要考虑学习进步情况及工作态度。考核的主体包括课程教师、业内专家、项目小组及客户多元评价主体,从而全面、系统的进行考核评价。

(三)课后提高

通过信息化手段,在精品网络学习平台将课堂进行回放,随时课堂再现,实现反复听讲学习,达到课后拓展提升。

绘画课程教学计划范文2

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国家精品课程《无机化学与实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本研修班由吉林大学宋天佑教授及其教学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孟长功教授及其教学团队合作主持培训和研讨,在北京设立主会场,全国设有20个分会场。在为期3天的培训中,宋天佑,孟长功,徐家宁,刘志广等四位教授分别从无机化学与实验课程出发,对这门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经验、理念、技术和方法进行介绍,以问题为导向,利用示范课、案例讲解等教学形式,为我们授课。经过这几天向名师学习及与同行交流,感触颇深。

一、教学理念与方法

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教师无机化学与实验课程的网络培训,给我们这些教无机化学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进修、交流的机会。培训中,我们聆听了国家级名师的授课,领略了国家级名师的风采,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这次培训使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大学无机化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工作、教学方法、知识难点和重点的处理等方面受到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吉林大学宋天佑老师和大连理工大学孟长功老师在上述两个方面的讲解,使我们感到耳目一新,如饮甘饴。如孟长功老师的关于“培养和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教会他们关于具体问题的答案所在更重要”的观点和教学方法得到大家的共鸣。无机化学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要让学生从这门课开始逐渐转变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大学学习中,能顺利地解决一道难题并不十分重要,因为他们今后再遇到同样问题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对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恰恰在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化学这门课并不是只有枯燥的理论和公式,每个问题的解决和每种现象的发生都有内在的联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无机化学的积极性。这将使他们在今后学习任一门课时都受益匪浅,而且必将对他们今后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无机化学工作者除了教学以外还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我这次培训的主要收获。宋天佑老师的示范课的讲解也使我受益匪浅。对于一些无机化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在引出和讲解这个问题时的方式方法。我们经常说老师的作用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容易理解的语言和方法告诉大家,即做到“深入浅本文由收集整理出”。要想做一位好的教师,要有这样的本领。

二、教师的课堂组织

当今时代是竞争的时代,当今的社会是发展迅速、知识剧增的社会,时刻都存在着竞争、机遇和挑战。让我们必须承认这么一个现实:学生对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去获得知识,开发各种潜能。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让学生对概念或理论的字面理解而缺乏更深一层的质疑,而学生似乎从未想过那些浩瀚如海,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那些公式、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那些知识的本身存在着什么价值;而人们又是如何将这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等等。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不应仅限于教师的教,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学,这就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化学教学的趋势。正如孟教授所说,由于很多原因,入校时学生的水平和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别,因此有的学生可以接受网络教学,而有的则不行。在这样一个现状下,由于学生层次不同,必须有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地区差异的消除,教学方法应该转变,从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立体式的、多方面的教学方式,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1.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更是组织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及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2.提高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地学习。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3.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差,必须有教师提纲挈领,为学生提出重点,为学生解释难点。

4.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必须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督促他们的学习。

5.学高为师,为学生树立榜样,带动他们的学习。

三、精品课程建设

宋教授在培训课上说,精品课程,需要一大批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的建设。吉林大学无机化学课程的建设过程,说明一个道理,它告诉我们课程建设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要做到长盛不衰。同样,上海电力学院《无机化学》课程在老前辈努力的基础上,由我牵头,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在《无机化学》课程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中各章节的课时数的分配经过调整更加合理;不断完善试题库的建设,并已实现了教考分离;完成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工程,并创建了教学互动社区;将《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中的经验与心得写成小文章,分别发表在《上海电力学院学报》、《高教研究》等期刊上;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同行业的学习交流会议,2005年参加了在上海大学举行的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的“本科基础化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06年参加了在同济大学举行的由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的“本科基础化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在这几年的教学改革活动中,《无机化学》课程建设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资助。《无机化学》于2005年被批准为校级一般课程建设项目,2006年被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7年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重点课程项目。以“具有电力行业背景的应用型高校基础化学课程的特色教学研究”为题获得2010年度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资助,以“基于智能电网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上海高等教育“085”工程建设项目资助。利用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指导黄静、李昌峰、汤艳凤等同学以“无机化学网络资源的创建”为题申请到了2006年度的大学生科创基金,该课题现已结题,并且无机化学课程已经完成上网工程。课程建设的成果得到了学校的鼓励和肯定。2006年“无机化学课程建设”项目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06年在第四届“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活动中,指导孙仲明同学完成的“原子结构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获大赛“新颖奖”;2006年我因为指导孙仲明同学获得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优秀导师”称号;由于在《无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较出色的表现,我获得了2006~2007年度上海电力学院优秀主讲教师称号。相对于获得的荣誉,所取得的成绩微不足道,只有继续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努力把电力学院《无机化学》课程打造为市级精品课程。

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这次培训中,大家就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讨论,下面我将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作一个总结。

1.多媒体课件使用的优势。

(1)采用多媒体教学,内容形象,显示方式生动,直观性强,图像中包含大量信息,并且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兼配以文字,利用文、图、声、动画等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

例如,宋教授提出,原先在没有使用多媒体前使用不同色彩的乒乓球模型来讲授abc型原子堆积,课讲完后学生的眼睛都看花了,但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后,通过电脑动画演示,不仅使一层一层的堆积方式清晰明了,也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什么是面心立方堆积方式。

(2)应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化学反应原理,可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课堂教学的内容。

化学教学中核外电子排布、电子云、离子键、共价键等大量微观现象的教学,长期以来教师只能靠形象比喻或展示模型来教学,但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可使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抽象理性问题具体化、感性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过程特征,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例如孟教授在讲授双原子分子轨道时应用计算机软件去计算生成的化学键键能大小比较,这样比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轨道的能量高低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理解。

2.多媒体使用中应注意问题。

(1)防止“一哄而起”。多媒体辅助教学一靠设备,二靠技术,三靠教师现代化的教学技能,三者缺一不可,应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实施。

(2)cai模拟实验不能代替化学实验,传统的化学实验能使学生参与实际实验过程,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作用是cai模拟实验所不可替代的,教师应明确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cai模拟实验的辅助地位,不能因一味追求现代教学手段而减少传统实验教学手段的运用。cai模拟与传统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两者应优势互补、各展所长。

(3)要把握好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尽量避免cai贯穿课堂的始终,否则容易使学生视觉心理疲劳,抑制大脑对信息的反馈。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并不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的课虽用了几分钟软件辅助,却解决了难以突破的问题,可以说是画龙点睛,堪称好课件。

绘画课程教学计划范文3

一、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教学要提高,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转变,因为变则通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改革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首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新课程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观。人们普遍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就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就是课程观的转变。教师必须明确以下两点:一是新课程改革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构建的由教育内容与实施策略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不等于教材;二是新课程改革不是单纯地更换教材,而是从理论构建到实际操作的系统过程,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进行教材研究和教法研究。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实现角色的转变。即从单纯的课程的执行者和使用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二、高中化学教学要面对学生

学生是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主体,教学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化学教学的实施也要面对学生开展。新课程理念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在新理念下的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

另外,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评价,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能学好,有发展前途,以为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错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多种手段让其自己认识并纠正,只要纠正对了就要赞赏,让他看到自己的成绩,以利再学。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

在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新课程理念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的内容,新课程理念与德育的整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充分挖掘化学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利用化学中包含的德育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系统的品德培养。要不失时机地、自然地、巧妙地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中,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强大的学习动力。结合《探究性学习》等化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环保教育,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比如通过介绍我国历史上有关化学的发明和创造,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化学家的故事,如居里夫人发明镭的故事教育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等等。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的一个重要措施。所以我们应当在课程改革中推进德育工作,在德育工作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四、注重化学学科的实践性

新课程理念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在我国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新的学校课程体系,这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化学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如调查家庭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分析回收利用金属废弃物的价值和可能性,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案等。

绘画课程教学计划范文4

一、工作过程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模式: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任务结构为框架,以工作情境为支撑,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在对工作岗位群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打破学科体系,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提出切削加工岗位群应具备的知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确定《切削加工》课程的具体项目。2009年8月《切削加工》作为教学改革规划教材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情境的设计,即把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分成几个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在每个情境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咨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价总结四步教法法进行教学。学生分组进行教学 便于管理每组5-7人。

咨讯:发放项目任务书和工作页。使学生简单了解该学习项目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查找有关资料。教师进行辅导讲解。

计划、决策:学生分组,对任务进行分解,列出完成工作任务可参考的资料,学生开始分组“工作”并填写进度工作计划,学习小组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随时向教师提问。

教师指定每小组的学生对工作计划向全体学生进行讲解汇报,其余学生进行分析、判断、讨论正确的工作计划如何制定。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对制定的工作计划进行修改完善,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最终确定可行的工作计划。

实施:学生现场实际操作,对任务进行实施。教师现场指导,学会操作设备,合理地选用设备操作正确的方法。加工零件的方法等。根据学生实际操作的表现,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归纳工作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和控制要点;学生通过自检、互检检查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工作过程,学生填写自评表、互评表并打分。

评价总结:每小组进行汇报,对学习效果、操作技能、学习态度、任务实施的质量、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和小组合作成果的质量进行评价。各小组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对学生作出评价,总结学习效果,填写教师评价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学生主体作用,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给每个学生充分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自己掌握,保证每个学生不掉队。

三、几点体会

1.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是适合我国高职高专的教学。是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课程项目化的教学目标是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的综合培养;课程教学内容是与专业密切联系的企业项目与任务。

2.项目化教学有力地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学的要求。第一,教学项目数是企业生产实践中的范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在项目中获得的知识更是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第二,项目教学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完成一个项目来讲,从项目的规划到方案的实施,所用到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完成项目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探索创新的过程。第三,项目给学生提供了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能力的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3.项目化教学的意义在于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每个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都是按照工作过程进行的,采用真实的工作过程的情景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参与教学当中,使学生学到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中是在 “真实企业环境”、“真实工作岗位”和“真实职业要求”中进行,使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融合,由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共同考核可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即顶岗零距离就业目标。项目化教学能有效地锻炼学生“能吃苦、能拼搏、能奉献、能合作”的品格。项目化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从课堂组织形式来看,它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奉献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

4.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以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知识,解决技能为根本。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

项目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教学目标来看,项目化教学是运用知识进行学习和技能提高;从教学形式上来看,项目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完成项目;从学生的参与程度来看,体现了“我要学”;从师生互动的方面考虑,项目教学表现出学生主动提问问题;从教学动力方面来看,项目化教学是教师围绕企业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以调动,能维持长久。从上面的几个方面可以看出,项目化教学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三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的生产需求为中心。

5.应建立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考试考核方案,在考试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在考试考核方法选择方面,应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应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

6.要与市场接轨,根据社会需求,按需施教,科学设置项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尽快改革办学条件,实现硬件建设与办学规模的配套。要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实验实训条件和专业技术人才,开展“订单教育”;要与其他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做到教育资源共享和互补,携手共同培养人才;要与国际接轨,要学习国外的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形式和教学组织方法;要充分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弥补自身之不足。

绘画课程教学计划范文5

关键词 职业院校;教学法;项目化;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5-0051-03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是职业院校机械类各专业都开设的既有理论又重实践的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和贯彻始终的作用。对辽宁装备制造职业学校2008级~2011级四个年段的各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普遍反映如下:由于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在第一学期便开始开设,学生刚刚接触跟专业有关的课程,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学生不清楚所学知识在后续课程和工作中如何应用,因而学习没有积极性;课程知识点繁多不好记,学生画图时无所适从,很y系统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知识。针对以上情况,根据高职院校《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的课程目标进行项目化教学实践,以使该课程的教学更适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项目化教学实施思路

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将学生带入工作情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的学习。项目的制定是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不能简单地将原有的科学体系和知识点硬归纳成项目,也不能在科学体系之后随意加上几个实例作为项目。需要对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明确对于该门课程学生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再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教学项目及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项目的内容应来源于生产实践中真实的案例,又不能太复杂,以便于学生的学习,如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中的减速器、蝴蝶阀、齿轮泵等。

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第一阶段

对于传统的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的课程体系中,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投影理论、图样画法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可以按照传统的模式讲授,对部分内容讲授顺序进行调整。例如,斜度和锥度的知识可在标准件与常用件中圆锥销联接的内容中讲授,断面图的画法可在轴类零件图的表达方法中讲述。知识点在何处用便在何处讲,使学生对于该知识的认识更加形象,更接近实际工作情况。

零件图、装配图两个部分内容更接近生产实践。学校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研讨,针对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各岗位所需岗位知识,以及以往学生的薄弱环节来确定教学目标,选取减速器为项目依托(以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典型零件及装配体为项目内容),整合为5个项目。项目1为轴、套类零件,项目2为盘、盖类零件,项目3为叉架类零件,项目4箱座类零件,项目5为装配图。5个项目完成后学生便掌握了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从零件图的读画到装配图的读画。

在讲授项目内容时,同步开设AutoCAD软件课程,每堂课以一个或多个图形为例,在绘制图形过程中引入各种绘图命令及编辑命令的使用方法,图形从简到难,从而完成各种操作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对该软件的学习更加感兴趣。

考核方式的设置为对平时项目内容的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的方式。项目考核为完成教学内容后要完成该项目内容零件图或装配图的手工图纸绘制,AutoCAD软件部分的成绩以平时课堂学生绘图情况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为准。

项目教学法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与生产实践有更深系,采用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项目依托,内容更形象具体,其结构也具典型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学期的内容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授,以致该部分内容还是不容易理解。AutoCAD软件学习所绘图形与机械制图部分内容脱节,两部分内容衔接不佳,这时可以进行第二阶段的调整。

(二)第二阶段

1.教学内容设计

将本门课程全部内容引入项目,共10个项目,各项目内容、教学任务及参考学时见表1。这些项目涵盖了本门课程的全部知识,从简到繁,均以实际应用的零件为依托,完成这10个项目内容的学生便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全部知识。本阶段的改革从学习初期就引入零件图的概念,从点、线、面、基本体、组合体、零件图、装配图来讲述读图方法、画图方法以及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计算机绘图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给定成绩,项目内容设置环环相扣。

2.教学情境设计

项目具体实施中增加测绘任务,以画图促进看图。课堂中讲完理论课程后进行项目中零件的测绘,测绘后根据测绘数据和图样手工和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该零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能看到零件实物,对零件的结构及图形认识得更深刻、更直观。在测绘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掌握一般测绘程序和步骤,学会部件分解然后绘制装配示意图、零件草图,标注尺寸线和尺寸界线并且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测量方法及进行尺寸测量。同时,也将其他课程的内容融入本课程的学习。例如,测量工具的使用;确定配合、公差、表面粗糙度及技术要求;确定被测零件的材料、种类、热处理方法等,使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课程的学习内容应用在实际工程中。

在测绘任务中实施“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组长进行任务的分配,教师指导组员间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分组教学时要注意有些学生可能混水摸鱼,这就需要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个人的工作做不好会影响整组的工作进度。同时,也要做好各小组成员的人员配置,同一小组中有学习好的学生,也有学习差的学生,让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习差的学生,将学生带入工作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工作责任感,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3.考核方法

该阶段改革的考核方式设置为平时项目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成绩构成形式见表2,其中项目完成情况考核内容见表3。项目内容在实际评分时以百分计算,得到项目完成情况得分后总分乘以35%得到项目内容最后得分。

绘画课程教学计划范文6

关键词: 化工原理 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化学、应用化学、工业催化、高分子化工和环境与生物工程等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化工原理课程是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这四大基础化学之后,化工专业课之前的专业基础课[1]。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与四大化学的不同在于开始让学生接触单元操作工程实际,体现了所学的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具有工程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与基础理论课采用严谨的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来进行问题分析的做法不同的是,作为工程科学,化工原理所面临的是大量的工程实际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其内容涉及数学、机械、物理化学、物理,甚至计算化学的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单元操作分门别类,概念和知识点分散,理论和经验半经验计算公式众多。如何根据专业特点结合化工原理的内容体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在有限学时内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具备良好的工程意识,是在目前高校教学改革压缩课时的背景下值得教学工作者思考和讨论的[2]。笔者结合在安全工程专业化工原理(学时较短,54学时)教学工作中的一些体会,针对其专业性较强的特点,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对如何提高教学效率作了初步探讨。

1.强调化工原理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性

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刚开始接触化工原理课程的时候总会有这样的疑问:“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化工原理有什么用?”这就需要在开始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时候给学生强调化工原理在安全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性。化工原理课程主要研究的是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所用典型设备的结构和设备工艺尺寸的计算或设备选型。化工厂的整个生产流程正是由不同的单元操作所组合而成的,进行化工安全生产管理,就必须了解单元操作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及相关设备的结构等知识。强调化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就必须具备化工原理课程的相关知识,可以向学生介绍化工厂中高空作业、动火作业,以及设备检修过程中所需要的安全措施,并用化工原理课程的相关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要采取这些安全措施,从而强调化工原理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性。

2.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在短学时化工原理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富有启发性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3]。如讲化工原理第四章传热时,可以在开始授课前设问:“一个口渴的人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尽快将一杯热开水冷却下来?”通过学生的回答,从而引入传热这一章中传热的方式,各种传热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这样很快地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中去,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授课中,通过设置一定数量和一定难度思考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保持教与学思维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交流,使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同步甚至有所超前,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3.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涉及大量复杂的化工设备,具有复杂的设备结构、操作原理及流程,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对于短学时化工原理的教学是个较为困难的课题。多媒体技术具有生动和直观的特点,可弥补学生在实践经验上不足所产生的学习困难。利用多媒体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功能可形象逼真地展现各种单元设备的内部结构,过程原理,以及设备的工作情况,使得复杂结构直观化、抽象概念简单化,为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设备结构、流动混合状态和操作参数之间的联系打下基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存在于传统教学中化工设备教学的难题,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外,在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中,涉及许多工程处理方法,如因次分析法、数学模型法、过程分解法、极限处理法等。若采用板书的教学方式,就会占去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分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关注。为了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可将原本枯燥、难清晰表述的单元操作基本理论、计算公式、各单元操作设备等通过一定的幻灯片,Flas等多媒体方式来展示,这样可节省大量时间,并且能够自然、有效地调动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兴趣。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灵活、方便地展现自己的授课特色,引导学生紧跟课堂进度理解、吸收、思考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提高短学时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4.充分利用习题教学和类比式教学

化工原理内容抽象、概念众多、公式繁杂等特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应讲解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在例题类型和数量的选择上,以及习题课进行的形式上需要精心安排。习题的选择对于习题课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常我们根据对知识点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习题形式。在例题的选择上,要以点代面,通过典型问题的分析解决难点问题,并且要注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交叉应用能力,了解各种单元操作的异同点,使其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利用习题教学,通过一些代表性的例题帮助学生记忆并理解众多的概念和公式。每一章的习题课,穿插安排在相应理论教学课上,给学生留一定的练习时间,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化工原理大量的概念和公式,从而在进行习题解答时做到游刃有余,可以加强类比式教学。化工原理课程的各个单元操作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一定的规律性。从化工原理各单元操作的基本结构看,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过程速率、相平衡关系及过程特征方程等基本概念均贯穿于各个单元操作的全过程。为了加强对某一单元操作的理解,可以用学过的具有相似传递规律的理论来进行类比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着“三传”和“研究方法”这两条联系各个单元操作的主线,把所授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有较深的理解和记忆。

综上所述,对于较短的学时的化工原理课程,必须结合专业特色与化工原理的相关知识,重点突出地进行授课。针对短学时的特点,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习题教学和类比式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姚玉英,黄风廉,陈常贵,柴诚敬.化工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