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经济思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的经济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的经济思想

儒家的经济思想范文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儒家美学;思想;价值

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想在世界上占有更高的地位,如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必须要有我国的艺术设计特色,而我国特色的核心之一就是儒家美学思想。儒家美学思想对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体现在人们对造物的价值观念形成,使得造物成为中国伦理哲学的物化表现。诞生于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始终与我国社会共存共兴。时至今日,没有被时代淘汰,主要是其吸优吐劣的自我升级能力。深刻了解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更全面的挖掘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精华及其哲学根源,让儒家美学思想更好的为当代代环境艺术设计服务。

一、设计理论价值

1、“仁”是基础

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实质是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现代社会,“仁”是在思想上积极催人向善的因素。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儒家思想中的“仁”和“爱人”就是以人为本的有力支撑。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首先是在功能性、艺术性上要以人为基础,要服务于人。反之,设计师也无从谈起合理的设计理念。

2、“礼”是标准

儒家美学思想中的“礼”是维系封建社会秩序、共生和谐的道德规范与保障。“礼”的最终实质就是规矩、秩序和遵循的代名词。在我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中,“礼”以固有的数字、颜色、纹理、式样、陈设等形式展示在各个角落,维护着封建社会等级、秩序和宗法。“礼”作为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设计理念由过去服务于封建法统的角度,而演变为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设计中的材质、数理、装饰样式等元素,达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作用。

3、“天人合一”是设计理念

中国最为古老的哲学命题之一就是“天人合一”,它不是哪一个固有思想流派的专利,但却是每一个思想流派不可回避理念。孔子提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来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为完善,最为科学、最为合理、最具智慧的中国哲学思想。追求环保理念是环境艺术设计必然遵循的理念,而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理念正是讨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存在着对人本身和看待自然两个方面的要求。

二、设计实践价值

无论是中国古典风格、还是当代的新中式风格,都是利用中国元素中的图腾、花纹、色彩、陈设等外观装饰形式来营造环境艺术设计的外观表现。

1、“和”为贵

“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和”为贵是儒家美学思想最重要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的平衡观念和内敛性格。儒家思想看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内容实质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世间万物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一直伴随民族发展至今,一直全方位影响着社会。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呈现出折中、平衡、内敛的主体趋势,这一趋势也应成为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主流。

2、“天地人相参”

“天地人相参”集中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观念,体现了人类中心论的同时,倡导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应对态度。儒家美学思想中人化自然的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长期存在,不仅在过去有其辉煌的历史,也会在未来散发出吸引人的光彩。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立在人生存活动的自然环境当中,应利用自然的同时顺应自然规律,这以理念不论在当代还是未来,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内圣外王”

儒家思想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内圣外王”,这是儒家思想中提倡强大自身,影响外界的方式,是对“修齐治平”思想的延伸和设想。然而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是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设计教育价值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开源伟人,更是一个影响世界的教育祖师。所以儒家美学思想在中国从古至今的各个时期,对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影响尤为重要。

1、克制“急功近利”

对环境艺术设计从业人员思想教育,应该符合儒家思想提出的“厚积薄发”的循序渐进理念,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和实践和其他科学一样,不能速成与复制,需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进。

2、消除“见利忘义”

儒家思想至高的道德、礼教、政权要求就是两个字:“忠”和“义”。在商品社会中,环境艺术设计是通过创造科学、艺术、合理的环境,来获得劳动报酬。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专业技术上应具备相应的高度,同时在职业操守上更要保持高要求。

3、塑造“职业精神”

儒家美学思想创造出中国的儒雅高尚“士”阶层、日本的忠勇忍义“武士”阶层、韩国的“贤人”阶层。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教育中,儒家思想强调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思想上要有独立的人格、踏实的作风、诚信的态度和团队的合作精神。

四、结论

儒家美学思想是我国历史、民族心理的重要投影和重要潜流。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对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对外影响和传播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等体现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作者:颜文明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志刚和谐社会与构建现代礼仪之邦[C].见: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5.

[2]姜林祥薛君度儒学与社会现代化[C].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汤常鸣儒家文化对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三个价值[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4]梁思成建筑文萃[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儒家的经济思想范文2

前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密不可分。报业集团的发展,同样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势在必行。

一、报业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1.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大

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想。面对这种新形势,增加了报业集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突出表现在社会现象以及心理的复杂性。改革开放体制不断深化,促进市场利益主体多元化,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各主体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越来越多,进而导致报业集团员工思想观念日益复杂;由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发展不尽人意,给员工带来了消极影响,尤其是报业集团内部结构繁复,层次较多,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1]。

2.报业管理者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到位

通过调查研究可知,一部分集团部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存在误解,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过是走形式,任务和目标可以不需要认真落实,更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集团内部缺乏交流和沟通,管理者认为只要将业务工作认真完成,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员工的思想意识就会提高;集团管理者依旧采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方式,以会议、学习等枯燥、单调的形式进行,忽略了信息与传媒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难以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较差

通过走访调研,有的报业集团虽然制订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规定,但是,由于监管力度不够,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员工层面并没有很好的得到贯彻落实。依靠物质满足员工需求,感情用事,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落实。除此之外,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没有健全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很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开展,实施难度大[2]。

二、落实融媒体环境下报业集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措施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引领着报业集团的发展趋势,这就对报业集团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融媒体时代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深浅互补、全时在线、即时传输、实时终端、交互联动。报业集团在推进融媒体的架构中,需要变革渠道、梳理内容、整合资讯、整合经营。而在推进融媒体架构流程当中,报业集团的思想政治工作该如何开展,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在集团内部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实现教育的目的,取得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经常性教育,将市场需求与报业集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宣传教育各阶段的不同任务,引导员工开展学习,解放思想,激发员工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创造价值,进而推动报业集团的发展。第二,主题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根据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例如:以重大事件或者党的重要纲领等作为主题内容,做好舆论的引导,把握主旋律,鼓励员工团结进取,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教育内容,加大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正面思想的力度,进而实现教育的引导作用。第三,集中教育,集中教育相对来讲,比较有针对性,主要组织集团某一单位针对一项内容进行集中教育,例如:组织编辑人员开展新闻价值观教育等。

2.运用管理手段落实思想政治工作

在融媒体环境的影响下,报业集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采取灵活的手段,不仅对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其养成良好的习惯,还要对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集团要建立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日常工作,将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外界管理与内在约束共同发挥作用。另外,在制订日常工作计划、布置工作任务时,也要加以强调思想政治内容,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共同开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共赢局面[3]。

3.将教育、管理以及监督高度统一

报业集团要实现对员工的教育管理,就需要了解和掌握员工的心理特征,这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更有针对性,也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要综合考虑员工的思想、文化水平等要素,制订符合员工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报业集团实际发展情况,加强管理者与员工、部门与部门以及员工与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帮助员工解决思想上的疑虑,进而促使员工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创造更多的价值。另外,要突出管理者的教育和监督地位,要严格按照法规政策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教育和监督作用,并加强员工参与管理者的评选,对管理者进行监督。

4.激发员工积极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考虑员工的利益,从员工的角度看问题,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关心员工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让员工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另外,思想政治工作得以持续发展的重点是要进行物质激励,员工在物质激励下,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发挥物质激励的引导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就是通过情感沟通,鼓励员工,肯定员工创造的价值,尤其是报业集团工作需要集体发挥价值才能够顺利开展工作,这就更应注重与员工的交流。除此之外,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讲究方法,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微信群、QQ群等先进通讯技术等拉近员工之间的距离,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为员工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4]。

儒家的经济思想范文3

关键词:儒家思想;日本;继承和发展。

儒家,又称儒学思想,是以奉信以孔子为先师,以“儒”为共同认可符号,各种与此相关、或声称与此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则,是中华文明最广泛的信仰构成。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鲁国讲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为经典,奠定儒家的最早起源。 纵观儒学文化,体系非常庞大,包括了道德、修生、养性、治国、治家、哲学、艺术、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

对于中国儒家文化的重新重视实际上始于日本的经济起飞。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给儒家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的新领域。正是从日本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子。

一、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继承。

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儒家文化的地位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道文化业日益兴盛,虽然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并未动摇,但是也受到了佛、道文化的极大挑战。这个时候,非儒家文化表现出极大地包容性与生命力,在儒学文化思想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成熟的同时,日本的本土文化也在进行不断地演化。

(一)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想化。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充分冶炼后形成的理想是相当明确的,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天下。是指当时的中国,即整个华夏民族的社会整体。“平天下”的主张带有天下太平、世界大同的含义,是儒家社会理想的一种体现。日本也继承了儒家文化中的这一思想,在无法达到“大同”的现实中,日本则是用组织人本来统一思想,形成以组织为第一位,一切服从组织的基本理念。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腾飞时期,儒家文化在日本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国儒家文化的在日本的应用。

古代日本经济以农业为主,分散的小农经济并不要求强化集中的生产管理,多样性反而更适合。在这种请款下,“恭己正南面”、“无为而治”、等成为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日本的农民只要有宽松的经济环境,上交的产品少些,能维持再生产,就能迅速的发展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在行政权利的平衡方面,中过儒家思想却又有着非常精致的设计。这中设计并非儒家的专利,还包括有韩非子集其达成的法家思想等,尤其是法、术、势的思想。法家思想的主流又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思想,基本上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而设计的,所以这些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古代帝王之术又很容易被日本的封建统治者所应用。

二、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一)对日本民族精神的影响。

日本人自称自己为“大和民族”,其他们的民族精神“大和魂”在日本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这一民族精神是日本成为一个非常团且和具有向心力的国家,这就是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和”文化的影响。并且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博怀、海纳百川的文化观念使得日本有着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让日本有着善于学习的精神。

(二)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在日本社会,被融入企业管理之中。儒家文化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即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日本的众多企业家。日本的长期雇佣制和年工资制实际上取消了雇佣制的作用,而企业内工会又把劳资双方的关系确定在企业内部,不需要大规模的社会力量参与。在这种情况下,调节组织与参与组织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依靠儒家文化中的组织伦理、组织文化和管理哲学来实现。

中国儒家思想中“和为贵”思想也被日本企业所吸取并且加以改造,把“和谐高于一切”作为自己企业的目标,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关系。日本很多的企业不把管理人员与雇员之间、同事之间、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单纯的利益关系,而更重要的是互相之间的扶持和帮助。

(三)对日本法制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对日本的法制建设有着极大地影响。在日本进入七世纪以后,当时的圣德太子对日本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十七条宪法》的制定,虽然从现在的角度去看并非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宪法,但是在当时它却是日本法制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它第一条内容就是“以和为贵、无忤为宗。”这完全体现出了当时中国儒家文化对日本法制极其深的影响。其第四条“群卿百寮、以礼为本。”也是儒家礼制的在法制文化中的应用发展。其第九条“信是义本、事有信”也是源于孔子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中国儒家文化思想。

三、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扬弃。

中国儒家文化的追求稳定性的目标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政治上的保守性。事实上,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无论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每有太大的创新,生产力也没有显著的进度。在技术、管理组织等方面,严格来说,进度也不大。甚至进入明治维新时期,还在沿用之前的组织管理措施。

在现代日本仍然重视组织与个人的关系,中国儒家文化中的组织人本主义依然受关注。在现代社会,过度迅速的组织接替,尤其是巨大组织的解体,也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所以日本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大型金融集团、大型企业,维持稳定。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日本为了保护部分特权阶层及维持自身的道德优先地位,日本有用道德约束来代替法律约束,所谓“刑不上大夫”。由此,特权阶层的过渡膨胀反过来又侵蚀了组织,这是日本历史上的普遍现象。

参考文献:

[1]查理得·科特。《无治而治》,外文出版社1999年版[2]严绍。日本儒学的近代意义[J].中日比较文化论集。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

[3]崔景明,赵秀兰。“儒家文化圈”中的中韩日[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05)。

儒家的经济思想范文4

【关键词】儒家 法学思想 当代价值

儒家法思想的法理学意义

儒家法思想中的仁、义及其现代法理学意义。有国外学者认为,“在中国所有的道德哲学家中,孔子是最重要的。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孔子规定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超越人的自私心理,提倡对于他人应有“仁爱”精神的思想,不论在中国的法律思想史上,还有在整个世界法律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意义。

最能表达“仁”的含义是“爱人”,“爱人”是孔子处理人事关系的基本原则,但由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孔子的“仁者爱人”虽然有“泛爱众”“博施”的因素,“但不是平等地爱一切人,其带有深刻的宗法等级制烙印,从而使孔子的‘仁’表现出明显的宗法性、等级性、强制性”。但其当代意义也是显著的,仅从法理学角度,我们可以将“仁”的思想进一步推及至罪犯,重新思考罪犯的一些权利,对罪犯应当实行人道主义。

儒家的“见利思义”思想,即倡导人们在见到有利可图的事情时,首先要想到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凡符合道义的利益可以考虑,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要自觉舍弃。君子在义利关系的处理上,应把履行道德义务放在第一位,而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如果“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应以“义”为上。

春秋决狱、德育及其现代法理学意义。一方面,春秋决狱与道德法律化。在立法上,儒家主张把道德法律化,这是儒家法律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荀子即强调礼为“法之枢要”,又讲“非礼无法”,这是说不合儒家道德原则的法律就不是真正的法律,可见荀子认为“礼”在“法”之上,“礼”的道德观念是“法”的灵魂和宗旨。到了汉代,董仲舒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直接主张“春秋决狱”。所谓“春秋决狱”,是指在遇到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和其中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另一方面,德育乃和谐社会之本。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在整个社会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他把道德生活看成是高于政治、法律、教育、艺术、宗教等其他一切活动的因素,主张用道德统治其他活动。将德育思想直接引入现代立法与司法工作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新修订的《婚姻法》第四条:“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这简直就是直接将中国的传统美德写入法律的。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德育传统,把道德的思想暗含入现代法律,有利于法律的普及和公民的接受。毕竟道德已经扎根于群众达数千年之久,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力,借助德育之功,行普法之实,是一个明智之举。

中庸与公平、正义、和谐。自古以来,法律追求公平、正义,这与儒家法思想中提倡的“中庸”、“和”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孔子以“中庸”为“至德”:“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中国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不过它也具有法学意义,其早已被纳入到古代法律思想中。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中罚”、“刑中”都是讲的公正中直、不枉不纵、无罪无罚的意思。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之后,“中庸”对古代刑事立法、司法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渐渐地,“中庸”成为是儒家论法和法律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这极大地提高了“中庸”在儒家法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以至影响到今天。在今天的立法中,在法理学研究上,到处可见“中庸”的指导思想,甚至有必要有意识将“中庸”的思想纳入法理学研究中,在立法司法中进行指导。

“中庸”的另一个基本含义是“和”。《论语》的“和为贵”,“过犹不及”等等论述都阐发了中庸的这一含义。中庸之道包含“权”和“时”两个范畴,“权”是通权达变,讲不违背原则的灵活性;“时”是审时度势,依据原则变通处置。“时”,《中庸》称“时中”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权”、“时”既要求有坚定的原则立场,又要求有预测,把握时势的尖锐洞察力和应变能力。

儒家法思想对部门法的现代意义

慎刑:儒家法思想对刑法的意义。儒家法的思想在经历了中华法系灭亡以后,又奇迹般地在现代法理学界复苏过来。在刑法学界,儒家法的“慎刑”思想得到极大的体现,有不少学者并为此找到理论根据,充分论证刑法的道德化,呼吁在刑法立法中应该贯彻“慎刑”的思想,其表现形式主要由“去刑罚化”和“废除死刑”为代表。

在研究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文献中,有一派是主张法律与道德是交叉融合的。在刑法学界正兴起一种“融合论”的学说,该学说强调刑法与道德之间的融合性,刑法具有道德内涵和基础,刑法也具有道德性,“刑法的目的就在于强调推行伦理观点即唤醒道德主义”,并且其道德性可以证明刑法的正当性,还可以排除乱用刑法。这一理论的根源正是西方的自然法学派思想和中国的儒家法思想。

该潮流中的极端例子是“废除死刑”的呼吁。不过恐怕慎刑如儒家者,也不会赞同废除死刑的,有学者说:“废除死刑是必然,但在今天的中国为时尚早。”笔者也认为儒家的慎刑是刑法道德化、轻刑法化的思想来源,但绝对不是废除死刑的思想来源,废除死刑恐怕还是国外发达国家发明的舶来物。

儒商:儒家法思想对民商经济法的意义。中国自古就有“儒商”的说法,这是古代儒家思想对人们经济活动及立法上的实际影响的一种反映。在今天,也应该提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扬儒商的精神。同时,为了保证市场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和谐,应当在民商经济法中贯彻儒家法的思想。

市场经济的“谋利”需要儒家的道义。人所共知,走向市场,其直接的动机就是“谋利”,这也就是说,人们经商都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运作,到市场上去谋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事,无可非议。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谋利益又不能不受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的约束。这就要求市场经营者正确处理道德与金钱的关系,在经营中不能赚黑钱,不图不义之财。儒家思想要求人们见到财时,要用道德作为衡量标尺,符合道义的财利来取,不符合道义的不取。这一道德思想,对于人们正确处理义与利或道德与金钱的关系有指导的意义。

市场经济需要“以人为本”。在市场经营中,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在工厂生产中,要努力地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真正符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经营中,应当本着自己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不销售低劣的商品,不卖冒牌货,更不能推销有毒的食品。只有这样,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宗旨,才能不断推进这一经济制度的顺利发展。

无讼:儒家法思想对诉讼程序法的意义。儒家法思想中的“无讼”思想至今影响深远。它对于现代民间调节的影响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说它是当今民间调节的思想来源和形成的历史基础之一。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听诉,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诉乎!”孔子一贯倡导“息讼”、“贱讼”,这一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古代法律思想,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西方国家提倡庭外和解、辩诉交易等与之有类似性,这种实践操作模式的形成如一位国外学者所分析:“法官的功能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来提供最高质量的正义。”我国提倡的调节、和解等也与之相关。总而言之,现代诉讼法中追求的节省诉讼成本的思想与儒家法的“无讼”有着某种关联性和一致性。

我国古代实现了“法律的儒家化”(瞿同祖语),因此也具备了民间调节、和解的基础。影片《真水无香》提倡的宋鱼水精神也在体现这里,还有解放区的马锡武审判方式。《真水无香》后来成为全国公演、全体法官学习的影片,可见调节在我国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因此受到赞扬和鼓励。一些法院甚至对于案件进行量化规定,要求调节的案子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

此外,国外兴起和提倡的恢复性司法与“无讼”也有若干关联。所谓恢复性司法,是指在调解人帮助下,受害人和罪犯及酌情包括受犯罪影响的任何其他个人或社会成员,共同积极参与解决由犯罪造成的问题的程序的总称,恢复性司法程序是排除了审判权主体参与的刑事案件解决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司法程序的概念,它是一种民间性和准司法性的程序。恢复性司法程序通常包括调解、调和、会商和共同确定责任等。

小结

在儒家思想复兴的今天,儒家法思想应该受到重视,并且应该让儒家法思想在现代法学界获得一定程度上的重生,如同西方自然法学派在现代的一度复生。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儒家法的思想传统,而且儒家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产生深远影响,有学者称为“法律儒家化”,笔者深为赞同。儒家法思想还应该在现代法学界得到新的解释、学习、运用,并继续影响作用于现代法学,为现代人的生活服务,为构建现代法制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儒家法思想还可以与国外的一些法律思潮相结合,让儒家法思想在世界法学发展历程中发挥作用。希望在今后立法、司法中,应适当输入儒家法思想,为建立和谐法制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儒家的经济思想范文5

[关键词] 盐铁论:儒家;经济自由

《盐铁论》是关于是否应该承袭汉武帝时代的盐铁政策的会议记录,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生们坚持传统儒家的立场,他们反对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反映了儒家的经济自由思想。正如陈启智先生所言:”儒家的经济思想近似于我们今天所谓的市场经济原则,甚至就是我国古代的市场经济理论。”此观点在《盐铁论》中也得到印证,以下则对贤良文学们在辩论中所体现出的经济自由思想进行阐述。

一、以“天下”为大局,注重社会和谐发展

(1)注重社会整体发展。儒家一贯注重“经济”。但这里的”经济”不同今天的”经济”,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农田、水利、建筑等方面内容。在《盐铁论》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除了直接谈论经济,即盐铁经营制度、赋税政策、贫富问题,还谈到农田水利、法律制度等。(2)注重物质基础建设。儒生们认为良好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教化的前提,他们不是空乏谈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而是在进行教化前,社会是否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如若条件具备,良好的社会风尚自然会形成。贤良文学们认为,只有能奉养父母,使自己免除衣食之忧,才能推行教化。(3)追求社会均衡。在辩论中,贤良文学们认为古代人的俸禄和其它收益不同时拥有,各行业相差不大,贫富差距小,因此,贤良还引用孔子的话“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可见,贤良文学们也坚持社会财富要均衡,国家要安定,统治者也应以此为目标引领国家的发展。

二、廓清政府职能,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1)实行“仁政”。朝廷是官员们实行仁政的依托,应该为百姓服务,让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政府作为公共权利的代言人和执行人,应该“和百姓,润众庶”。所以,古代为官者以个人美好的品行即仁义来充实自己的地位,而不是用权利来满足自己的私欲。(2)防止政府腐败,儒家贤良文学们并没有高估为官者的道德素质,认为他们都有可能贪污,这必将带来政府失信于民,无法完成政府使命,所以他们提出了三个方法:一是爵禄丰厚。贤良文学们根据社会现实。提出了俸禄养廉的建议。古代为官者之所以能安心为民办事,在于他们没有物质方面的后顾之忧。二是领导示范。官员们要做社会的榜样,如果在上者贪污受贿,恶行累累,那么整个政府的腐败就形成了,《春秋》之所以从来就没有责备老百姓,因为为官者没有以身作则。领导清正廉洁,下属自然会效仿。三是制度防止。贤良文学认为由于追求私利是人情所不能抑制的。因此,古代圣人制定制度,以防止权力腐败。(3)推行道德教化。重视社会教化是贤良文学们所坚持的能给社会提供良好经济环境的重要途径。他们认为三代之类社会没有动乱,得益于教育。政府的重要职能在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政治与教化密切结合,让人们明礼义,只有人民明礼义,社会就安定,反之就会纷争不休,导致社会不和谐,引起社会不均衡,最后导致贫富分化。

三、利源于“民”,因此要还于民

儒家的经济思想范文6

【关键词】儒家;礼义;节欲;用财;侈俭

本文拟以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荀子为重点,对儒家用财思想的主要论点及在生成和演进中的特色进行阐释和分析,以进一步认识儒家伦理思想在用财即消费问题上的发挥和表现。

一、富贵之欲,礼义节之

先秦儒家并不否认人皆有欲的合理性,但是都主张要用反映名分等级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生理欲望和消费需求进行节制,保证国家的财用支出和人们的生活消费符合礼义的限定和要求,从而维护等级社会秩序的稳固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之间的和谐。

在节欲问题上,荀子的思想尤具特色,也是其用财思想的主要论题。他一方面也承认人生而有欲,“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荀子・性恶》)这些欲望是人类性情的一种表现,属于客观事实,它们具体表现在: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荀子・性恶》)

在荀子看来,一方面人们的吃穿等消费欲求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客观本性;另一方面,这些消费欲望还具有无限性,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欲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扩大,而且会因“不知足”而永无止境。因此,他认为人的欲望虽是秉承自然的天性,但追求欲望满足的行为必须受到理性的支配与节制,以实现“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荀子主张以“礼”来调节人的欲望,就可以使无尽的欲望得到限定,对不能消除的欲望予以节制,所谓“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正是从人的欲求出发,荀子针对但当时社会情势,提出“制礼明分”,以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上对人的消费欲望进行限定和节制。

二、用财之道,礼义为本

礼义在古代具有极大的社会作用。礼规定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等级名分,并依照等级名分对人们的经济地位和经济行为进行规范,义又以内在的道德追求对人们自身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进行约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十分强调礼义的重要,在用财上积极推崇社会伦理制度和道义的规范和约束,以礼义作为衡量用财之量和度的根本。

荀子提出用财以礼,将等级消费观进一步细化和深入。他还主张用等级消费来处理“欲”与“物”之间,也就是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荀子认为社会群体之间因为身份和等级地位的不同,各自的消费也应该有所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品供应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在此意义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当然是人情之所同欲,但如果人人都从天子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婚也。” (《荀子・荣辱》)因为“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 (《荀子・富国》) 如果人们的消费等级并无区分,那么在自然欲望的驱使下其消费需求也会不断膨胀,一旦满足不了供应,必然会导致社会纷争甚至国家灭亡。对此,他提出以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礼制为核心来划分不同社会群体的消费等级,这样才能“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实现社会经济生活的和谐。这显然继承延续了孔孟儒家的等级消费思想,引导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调节消费欲望,使不同等级的人各得其宜,从而达到消除争乱,物、欲平衡的目的。实质上是为了维护以统治阶级的消费欲望为主导的等级消费格局,但荀子把按等级消费看做是处理“欲”与“物”的矛盾的手段,以调剂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一定意义上说已经看到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三、侈俭取舍,礼义为先

崇俭节用,是古圣先贤的共同理想。要财源不竭,必须以节用为保证,否则难免会入不敷出。但是与墨家不同,在侈俭问题上儒家是以等级名分制度作为判定依据的。强调“奢不违礼,俭不伤义。”越礼即为奢,循礼才是俭,而且虽然尚俭,但并不是有悖礼义的过度节俭,儒家强调以反映等级名分的礼义为标准的节用消费观。

荀子总结和发展了孔孟以及先秦其他诸子学派的学术思想,提出了更为辨证的侈俭观。他认为在经济活动中应嗜欲有节,用财有制。即使统治阶级也不能超越礼义的限定而贪求侈靡享乐,只有“强本节用”,才能实现真正的富国裕民。同时他还认为节俭是为了有备无患,为将来消费做准备。“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善藏其余。” (《荀子・富国》) 即倡导国家应依礼节用,使人民手中保留充裕的剩余产品以备将来改进和发展再生产,只有“节用裕民,善藏其余”才能“固本”,提高社会生产率。他在《荀子・荣辱》提到:

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蓄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锓,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後,而恐无以继之故也?於是又节用御欲,收a蓄藏以继之也。是於己长虑顾後,几不甚善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