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汉语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汉语研究方向

对外汉语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对外汉语;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17-02

教育部对对外汉语专业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外汉语专业能够“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1]实际已经明确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定位,即培养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活跃,中医药高校也开始开办对外汉语专业。中医药高校由于其培养与中医药相关人才的基本出发点,结合对外汉语基本定位要求,在专业定位上有了自己的特点。

一、教学型的类型定位

中医药高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主要是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的需要,培养既懂对外交流合作知识,又懂中医药基本知识的实用型高级人才。在类型定位上,只能考虑“教学型”定位,即把学生培养成“教学型”的人才。如在课程安排上,既要考虑安排好对外汉语专业需要的四类课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文学知识”、“教学法知识”,[2]也要安排体现中医药特色的课程,如“文化知识”部分增加“中医药文化”课程,“文学知识”增加“医古文”课程,仍然还在对外汉语专业的知识结构框架内,因而中医药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类型定位应该定位在教学型。

二、本科教育为主的层次定位

中医药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应坚持本科教育为主,重点发展留学生教育。

开办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医药高校,对外交流合作比较活跃,招收的留学生也以本科生为主。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往往委托综合性大学完成,中医、针灸等相关中医药学类课程采取双语教学完成。中医药高校开办对外汉语教学的出发点是独立完成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从高考生中招收本科生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是开办专业的主渠道,适度在校攻读中医学学位的本科层次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辅修专业),既可提高留学生的汉语修养,也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对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宣传、交流与合作等有十分重要作用。

三、中医药与对外汉语融合的学科定位

在中医药高校调研开办对外汉语专业时,曾发现部分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基本相同,在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模块”中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通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两门课程。[3]讨论中,也有专家提出中医药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应该是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程、英语课程、专业课程(主要是教学通论和教学法)、中医药课程四大模块。汉语言文学与对外汉语作为两个不同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出发,而中医药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要重新思考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定位,明确了中医药与对外汉语融合的学科定位。中医药院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坚持以汉语教学为主体,重点结合中医、针灸、中药等优势学科,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医药相关学科的结合,展示中医药院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

四、具有中医药知识对外汉语高级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对外汉语专业所培养的是“对外汉语专门人才”或“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中医药院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同时具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系统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中外文化交往以及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有较全面了解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中医药院校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不纯粹是语言教学,更应该与中医药文化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在跨文化交际中,把语言教学和中医药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药院校培养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是在国际间进行中医药文化交流的传播者。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素质和综合技能的培养方法、内容和途径才会有积极意义。

五、多渠道就业的服务方向定位

考虑到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教育部强调通才教育,我们应该拓宽视野不能把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简单定为对外汉语教师。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应该将服务方向定位为:国内外有关行政机构、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外交、外事、外贸、中外文化交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等需要兼具汉语和外语能力的工作。中医药院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重视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弘扬中医、针灸、中药等传统文化,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医药相关学科的结合,展示中医药院校开办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培养一群适应世界汉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学科定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计划、课程的设置和学科的发展规划,新形势下探讨中医药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希望提出更加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原新梅,孙小兵.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曲阜: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12).

[3]张晓涛.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对外汉语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思想 对外汉语教学 应用

引言: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的著名教育家, 虽然在前苏联早已闻名于世, 但是在中国,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被介绍进来。最早由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和华东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介绍到我国。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他是苏联教育的“大集成者”。欧洲成立了专门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学术组织,至今每年轮流在成员国举行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1998年定为“苏霍姆林斯基年”。我国的各种教育报刊每天都会出现苏氏的语录。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全面、丰富、深刻等特点,尤其是他关于和谐教育、培养学生精神生活的思想,说到了教育的本质。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创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的体系:“教育思想治校”的思想、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以及包括“智力背景理论”在内的教育评价观,都是他几十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终生备课、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知识观以及师生观等都对当今新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实践价值。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专著,反思对外汉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问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给予我们许多具有实践的意义和理论高度的启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独特见解,能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臂膀上,避免走些弯路。他自己的教育教学成长之路,也是我们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成长之路的绝好榜样和案例。本文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现状和对外汉语教学现状的相关论述出发,思考当下对外汉语教学和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一条适合当今对外汉语教学成长的一些新路子。

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

教育思想的研究:国内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研究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教育思想治校”的思想研究、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研究以及包括“智力背景理论”研究。思想治校的研究重点放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素养及学校管理上来研究。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研究多注重中小学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教育评价体系研究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涉及新课改的理论。这些研究以理论性的研究为主,涉及面广。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教学观点是宝贵的、值得借鉴的,但也并不是金科玉律、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他的教学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由于他立志于教学,并没有更多的时间专门从事理论的概括和分析,所以,他不可能回答我们想了解的一切诸如,记忆、思维法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影响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的矛盾方面。我们应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情况,广泛学习各种进步的教育思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创建对适合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理论。

二、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汉语学习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新热潮,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要不断提高,这种需要己经从过去的汉学家在学术、教尝领域里,走到了社会民间,世界上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对中国的汉语教学提出了形式多样、不同层面的需求。在几代对外汉语人的不断努力、研究和探索下,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对外汉语教师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来进行教学,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注重不同文化学生所带来的教学差异,他们身后,是越来越丰富的对外汉语教材的产生。我们还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走进我们的HSK的考场,走进我们设在国外的孔子学院。但是,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样,我们也看到了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到今天,由于过度产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问题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针对这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找到很好的答案。

“汉语热”的不断升温,给我们向全世界推广汉语创造了最好的时机。认真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加大推广汉语工作的力度,让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成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结合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是一次新的尝试。面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难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恰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和依据。可以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作为基础理论,取苏霍姆林斯基丛书中的经典实例加以发挥,针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运用。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世界中,中国文化的传播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占据了一席之地。对外汉语教学的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决定着中国文化传播的效果。为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工作的正确进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实践指导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吕必松.谈谈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M]. 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

[2]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4] 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对外汉语研究方向范文3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01

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Selinker认为语言石化的原因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国内的一些论文对此五个因素做出了解释。王英华( 2004) ,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运用母语的语法规则来帮助解释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母语的语法规则与第二语言的一致,促进了第二语言的学习,那么就产生了正迁移;如果母语的语法规则与第二语言的不一致,阻碍了第二语言的学习,并且在学习中被长时间的使用,这就产生了石化。吴丁娥( 2001) (6)提出, 实验证明, 因母语迁移而造成的错误仅占学习者语言错误的很小比例, 而绝大多数错误是其他原因所致。牛强( 2000) (7)认为培训转移包含两个方面。第一,第二语言教师的因素,在培训的过程中,如果第二语言教师的运用一些不正确,不地道的中介语进行教授,那么长久下来,就会让学生对某些语言点留下长期不正确的理解。而且这种学习初期的不正确的语言点的理解,可能会形成习惯,并长久存在。第二,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材料的因素。第二语言教学的教材应该是真实的,与实际生活非常贴切的教材,如果采用的是不真实的语言材料,那么也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石化。关于学习策略,最典型的就是简化目的语材料, 特别是句法上的简化。接下来是交际策略。学习的目的在于交际,在某些一定程度的学习者中,当他们通过使用一定的交际手段达到交流的目的时,他们很有可能停止学习,或者不会继续那么重视学习。目的语过度概括指的是,学习者将已经学习过,掌握好的语法规则进行错误的运用,或者我们可以说泛化,从而阻碍第二语言的学习。

一、对外汉语教学与如何防止石化

对外汉语教学时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基于这门学科的实际发展情况,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外汉语教学不只要教学生汉语,而且要进行汉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能反映语言。对文化的教学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汉语。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汉语学习者多多观看中国的影视剧,动画片,与当地中国人进行交流,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多多阅读中国的报刊杂志,了解中国人生活发展的速度。

(二)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汉语热在一片大好的局势下,也隐隐存在着某些不足。其中大量的符合资质的汉语教师的缺乏就是其中最大的不足。大多对外汉语教师来源于外语专业或汉语专业,造成很多对外汉语教师缺乏扎实的语言基础,造成我们现在急于建设一支符合资质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迫切性。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必须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要具有优秀的教师专业素质,通晓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到充分地做好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的三大问题,即通读教材,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重点,难点,并且有侧重点的进行备课;接下来是备学生,了解所教学生的语言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所教学生背景是否统一,然后再在备课,课文教授中有所侧重和规避;最后是备教具,在了解课文重点和学生背景后,运用适当的教具辅助教学,完善教学。其次,在二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充分的教学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鼓励;并且教师一定要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期间进行一定的辅导教学。

(三)注意课堂互动

对外汉语教学相较其他语言的对外教学还略不如其成熟。对外汉语教学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师将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当成了国内的语文课。教学内容虽有相似,当教学目标,性质,方式却应该有很大不同。汉语本身就属于一种比较复杂的语言,对外汉语教师要做的事就是“化繁为简”,将知识点简易化,容易理解化,这对其他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而言,无疑是最值得庆幸的事。同时对外汉语教师一定要注意规避国内语文课堂的沉闷气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穿插活动,调节上课的节奏,这对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是非常奏的。

对外汉语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就业方向;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69-02

一、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

1.背景知识。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专业,现在统一划归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各个院校陆续将本校的“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2.专业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攀升,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为了适应新形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各个高校就开始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如今,对外汉语专业开设已经整整二十年,在这期间,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语言教学的新形势,各个开设院校不断修改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

二、对外汉语专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多,这个“看上去很美”的专业开始面临就业形势的严峻挑战,学生不知道应该干什么,用人单位也了不解这个专业的学生具体是学什么的。针对以上情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该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课程安排,明确指引就业方向。

1.培养目标。对外汉语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这样的表述第一眼看上去,很具有吸引力,但其实过于笼统、模糊,不符合实际,不适合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

2.课程设置。我国很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多而杂——课程门类多,学习内容杂,一般都会开设语言类、文化心理类、文学类、教法教研类课程,还有的院校增加教育类、写作类等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重点课程不突出,这样就使学生学习压力大,导致学而不精;同时,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分配不合理,学生一味地听课,缺少教学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纸上谈兵。

3.就业方向。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大部分院校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但就目前的就业形势而言,本科生毕业根本无法在国内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海外虽然亟需汉语教师,可真正能走出国门的学生是很有限的。从历届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真正从事本专业的学生人数十分有限。

三、创建民办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民办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征是以社会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性、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紧密结合,保持动态的衔接,围绕所需的综合素质来培养人才。我们可以在此指导之下,结合本校、本地区的实际,重新定位。民办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既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并且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用双语进行交流、教学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专门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该设立科学的课程结构。按照国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整体规划安排主干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设置选修课程,根据学校特色设置特色课程,加强师资培训和管理,合理分配课时。学校结合实际,在开设主干课和选修课之外,增加了学生的课内外教学实践。同时,为了方便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建立了微格实验室,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在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备课、书写教案、模拟课堂教学、师生点评”等实践教学活动,把学生的讲授、点评以及教师的点评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汉语教学中来。此外,在校内,利用国际交流合作处的留学生资源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基地与外国留学生结成帮学对子,辅导留学生学习汉语,帮助外国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听课、备课、讲课以及通过模拟课堂—帮学—教学实习,这个实践的过程,使学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全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步骤与环节有一个初步的掌握,为就业找工作打下基础。在就业上,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转变观念,重新明确就业方向。学校也应该因势利导,对毕业后工作和读研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向。毕业生毕业以后可以经国家汉办的考试和选拔以志愿者和汉语教师的身份去国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在国内汉语培训机构、汉语学校及国际中、小学从事教学或教学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其他部门从事文员工作,也可以选择读研,继续深造后到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其实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和对内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汉语教学两个部分。教授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一个比较好的就业出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地区亟需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该改变就业观念,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沿边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汉语教学,这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为此,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增加学生就业实习的机会。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也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民办院校必须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立足市场需求,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来改革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对外汉语人才,从而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国英.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

[2]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3]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对外汉语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字]对外汉语;书法;汉字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正所谓“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书法与汉字是密不可分的,书法因汉字而产生,并因以汉字为表现形式而独具魅力;汉字又因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演义而更加精彩。所以,将书法元素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可行的。但是,书法这一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该怎么样与对外汉语教学相融呢?外国人是否真的能够喜欢和接受书法,这是需要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研究的方向。

一、教学对象

1、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

将书法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件非常难掌握的事,首先学习对象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可将学习对象分为汉语初级,汉语中级和汉语高级水平的学生。本人认为汉语水平在中、高级阶段的学生可以学习书法这门艺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需要相适应。汉语初级水平的学生刚接触汉语和中国,汉语的词汇量非常的不足,如果在这一阶段引进书法教学,可能会产生喧宾夺主的不良效果,甚至有可能会产生“文化休克”和“负迁移”。书法精髓之深是连有些中国人都很难驾御得了的,更何况是对一些刚到中国的时间屈指可数的外国人,如果他们一旦觉得书法太难,可能会导致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正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担忧的事情。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是难点之一。书法与汉字相辅相成,汉语初级阶段的外国人主要的学习目标是简单的口语交际和一些基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汉字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一大难关。书法的字体千变万化,像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虽然是同一个字,但是字的表现形式却是不同的,初级阶段的外国人掌握简体字是一大难点,更何况是书法那变化丰富的字体了。所以,在初级阶段的汉语课堂中,不应大篇幅的学习书法,但对书法的简单介绍是可行的。中、高级阶段的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和汉语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一阶段引进书法教学有利于汉字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

2、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

文化圈是由文化传播形成的一种文化场,是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冯天瑜,2004;林龙飞,2006;王玉德,2006:83-84)。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援。非汉字文化圈,这一概念广为接受的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即汉字文化圈外的国家和地区这样一个空间概念,来自这些地方的学生不具备汉字文化圈学生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难发现,有汉字背景的学生读写技能要比没有汉字背景的学生要强,所以在对外汉语书法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比如,像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区的留学生,在教书法的时候主要侧重中外对比。在上述国家,有的留学生可能从小学习书法或接触过书法,无论是书写本国文字还是汉字,他们比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要更了解书法,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从中国书法和本国书法的对比入手,用异同点来激发学习中国书法的兴趣,达到文化教学目标;像来自欧美国家等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可能只是来到中国以后才接触到中国书法,在文化教学中,应侧重突出中国书法的精髓,重点讲解和练习,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

二、书法教学

1、在对外汉语课堂中运用书法元素的教学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应将汉字的教学与书法教学结合起来,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又因书法体现出来。二者结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来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在对外汉语课堂中使用书法,可以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有利于汉字的学习。如何将书法元素融入到汉字教学中呢?比如,将一组偏旁都是“提手旁”的字,像“打、扔、拉、提、抬、抓”等几个常见的动作动词,老师可以在讲课之前用毛笔写出每一个字,这时学生们会好奇老师的动作,产生想要了解的心理动机。然后老师可以将这些字的纸叠加在一起,只露出“提手旁”部分,引入今天的汉字教学。如果用现代感很强的PPT或传统的板书来演示,虽然同样直观,但是缺乏了趣味性。所以书法元素的引进可以增加汉字教学的趣味性与直观性,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

2、作为选修课的书法课堂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书法教学一直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即便是选修课,书法教学也应当遵守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在书法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指导每一位学生学习书法。教师要在黑板上或利用PPT来讲解笔顺,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逐一指导。面向留学生的书法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应注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观察、临摹和创造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书法有一定的“法度”,教师应在学生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后,适时、适量地讲解一些书法的章法,如一幅作品的三个有机构成部分,即“正文、题款、印章”。教师在教不同字体的时候,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运笔方式,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讲解,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和文化知识。

三、书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书法的字体问题

本人认为,在对外汉语的书法教学中,教授楷书最为合适。我们在教之前要了解教学对象是谁,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他们学习的汉字是简体字,如果教授他们行书、篆书或草书,会形成先入为主的效果,产生负迁移,误导学生写错字或错误地记忆汉字;关于隶书,可能很多学过书法的人大概都有这种体会:隶书于其他字体而言相对简单些,但是隶书对于刚学汉字的留学生不太适合,因为隶书中的很多笔画在行笔过程会发生一些变形,如学习《石门颂》中的字,有些偏旁会发生变形,如“走之旁”,这与学生的课本或考试中的楷体或宋体的写法是不一致的。对于有一定汉字书法基础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学习其他字体,如篆书,有的学生对篆书的线条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可以个别指导。

2、古今字的问题

在教留学生学习书法的时候,所学汉字应来自《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或留学生正在学习的汉语课本,不能教留学生一些字帖中生僻的汉字、繁体字和因书写需要而变形的错字。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汉字难学、难写、难认,《大纲》中要求的汉字对于留学生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学的难点,如果在书法教学中教授繁体字或生僻字,势必会增加留学生的学习负担,更甚者会对汉字产生厌烦情绪,改变学习策略,产生汉字学习的负迁移,这样反而会阻碍汉语的学习,适得其反。所以在书法教学中,临摹字帖的时候应尽量避开这些不符合《大纲》的字。

四、结语

对外汉语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偏重

收稿日期:2007―11―20

作者简介:程书秋(1970―),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一、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一种语言,必须同时学习该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从教学的角度看,教授一种语言,同时也在教授一种文化。我们可以认为有纯粹的文化教学……但没有完全排除文化的语言教学,比如不可能有与法国文化完全无关的法语教学。所以,我们认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既不可分,又相辅相成。可以这样认为:不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很难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不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很难真正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

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也表明,成功的语言教学往往伴随着成功的文化教学,文化教学不到位,语言教学的效果也将直接受到影响。下面是笔者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一个案例:一个刚来中国才一年半的韩国留学生由于学习刻苦、努力,在第一次参加HSK考试时就取得了7级的好成绩,作为他的汉语教师,笔者由衷地称赞他“你真棒!”,这个学生也极为真诚地对老师说:“老师,你真会拍马屁!”这个小小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忽视文化教学,只注重纯语言教学是行不通的,语言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同时进行,只有将语言教学放在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下,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避免出现“文化休克”现象。

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现状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功能法的引进以及国际“汉语热”、“文化热”的兴起,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围绕着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文化教学进行了热烈、持久而有意义的讨论。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问题

语言教学中要不要渗入文化教学?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尚且还是一个有待肯定的问题。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和外语教学界普遍将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看成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而把文化看成是历史、地理、哲学等非语言专业的教学内容。这种纯语言教学的观念和模式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低下。以后,随着熊文华、朱文俊(1980)、吕必松(1981)、张占一(1984)等学者先后提出在语言教学中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观点,我国语言教学界逐渐走出了“就语言教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并迅速在语言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教学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与分类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必须渗入文化教学,这已成为公论。但文化的内容浩如烟海,究竟哪些文化内容该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范畴,哪些文化内容不该纳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范畴,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它涉及到如何给文化教学准确定位。1984年,张占一先生在《汉语个别教学及其教材》中首次提出了“交际文化”的概念,他从功能的角度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分为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认为:“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这种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知识就属于交际文化。”后又在1990年发表的《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一文中对“交际文化”的内涵作了进一步补充,增加了“非语言”的内容,扩大为“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的概念一经提出,热烈响应者有之,严厉批判者也有之。但不管怎样,事实证明,后来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一系列有关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定量、分类以及文化导入方法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对这个概念的认同和深化的基础之上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赵贤州(1989,1992)、陈光磊(1992)、林国立(1996)、魏春木、卞觉非(1992)、孟子敏(1992)、胡明扬(1993)、梅立崇(1994)、葛中华(1994)等。可以说“交际文化”作为一种语言教学理论已经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正在日趋成熟和完善。

(三)文化教学的方法与原则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除了对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定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外,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另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关于文化因素教学的方法与原则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共出现过四种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苏金智1992),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文化导入说”和“文化揭示说”。赵贤州先生最先提出“文化导入说”,并对文化导入的原则作了探讨,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的同步导入时必须遵循“阶段性、适度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此后,魏春木、卞觉非(1992)、陈光磊(1992)、张英(1994)等人也先后对文化导入的内容、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陈光磊提出文化导入有四种方法,即“直接阐释法、交互融合法、交际实践法和异同比较法”。张英则认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比重在整个预科教育阶段是个‘变量’,它的规律是:由少到多,逐步增加”。并规定“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比重,在初级约为5∶1,中级阶段约为4∶1,高级阶段则要上升到3∶1”。“文化揭示说”的主要倡导者是张占一和吕必松等学者,其核心理论就是“交际文化”,即主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揭示那些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文化因素。

(四)文化教学的大纲与教材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视和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文化教学大纲的构建与教材编写问题。林国立(1997)指出:“和语音、词汇、语法、功能一样,文化因素的教学要遵循(因此要构建)汉语的文化因素体系,要制定文化大纲。”“文化大纲的基本内容是中国人的民族观念、民族心理、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吴晓露(1993)则对语言文化教材中如何直接介绍交际文化进行了探讨。总起来说,上个世纪90年代对文化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讨论基本都是围绕着文化因素的教学来进行的。2000年以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张英(2004)和赵宏勃(2005)在严格区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突破了仅在语言课教学范围内进行文化因素教学研究的局限,主张重视专门的对外汉语文化课的教材和大纲的研究。

三、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不足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的不足从整体上表现为研究取向失衡,具体来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偏重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研究,专门的文化课教学研究不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应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体现在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一方面是专门的文化课教学。前者是以分散的形式隐含在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中,我们姑且将其称为“分散式文化教学”;后者则以集中的形式体现在专门的文化课教学中,我们姑且将其称为“集中式文化教学”。两种文化教学无论在形式、内容、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学途径与手段上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分散式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中级阶段占据主导地位,但学生从这种教学形式中所得到的文化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到了中高级阶段,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他们必然对这种零散的文化获取方式产生不满足感,这时就应该适时地给他们开设专门的文化课,集中地、系统地向他们传授中国文化知识。在分散式文化教学形式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是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文化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跟语言密切相关的那些表层的物质文化,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某种场合该说什么话”,也就是使学生“知其然”。而在集中式文化教学形式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则表现为以文化教学为主,语言教学为辅,文化教学的任务不但要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表层的物质文化,还要传授深层的精神文化,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那种场合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也就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目前,关于语言课中的文化因素教学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对专门的文化课教学的研究则相对比较薄弱。今后应加强专门的文化课教学的内容、方法、途径以及手段等方面的研究。

(二)偏重语言交际文化研究,非语言交际文化研究不够

“语言交际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文化”是吕必松(1992)先生给“交际文化”所做出的下位分类。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语言交际文化的研究成果所占比重很大,而非语言交际文化的研究成果尚不够丰富。对“非语言交际文化”给予较多关注的是毕继万先生,他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及其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关系》、《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等文章以及专著《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一书都对“非语言交际文化”进行了专门而深入的研究。

(三)偏重文化差异研究,文化共性研究不够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克服不同文化之间交际障碍与文化冲突的最好办法是进行文化对比,“对比的重点是差异和冲突,目的是遏止负迁移;对比的原则是只比异同,不论褒贬,以共时对比为重点,着眼于解决交际中的现实问题,对比的应是主导(体)文化”。(毕继万、张德鑫1994)毋庸置疑,在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中,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造成交际障碍的主要因素,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和文化的习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正如语言有个性也有共性一样,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尽管存在显著的个性差异,但由于不同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因此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肯定也会存在一些共性的因素,即所谓的“文化偶合现象”。“文化偶合现象”在第二语言和文化习得过程中将起到“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它对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同样十分重要。可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该问题尚未引起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应有重视。

(四)偏重主体文化研究,亚文化研究不够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一个国家的文化粗略地分为主体文化和亚文化两大类,主体文化指那些最能代表和体现一个国家文化特色的主流文化;而亚文化则包括由地域、民族、经济等原因造成的各种地方文化、都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不同的社会阶层文化等。主体文化实际上是对亚文化的一种概括和抽象。对于有些国家来说,其主体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别可能不太明显,因而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必过多关注亚文化对第二语言习得造成的影响,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尚存在城乡差别的国家来说,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却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亚文化的存在以及它对汉语习得所造成的影响。

受历史的、地理的、自然的、经济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同样生活在中华民族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各地、各民族的文化风貌却迥然不同,有时甚至会出现“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巨大文化差异。所以,在诸多的亚文化中,我们认为地方文化对汉语习得的影响最大,也最值得关注。充分重视并研究地方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尽量发掘地方文化对留学生习得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积极因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还是一个空白。

四、小结

本文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认为这些不足从整体上表现为研究取向失衡,实际上是呼吁我们应该重视以下这些方面的研究,即专门的文化课教学的研究、非语言交际文化的研究、文化共性的研究、亚文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毕继万,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研究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4,(2).

〔2〕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3〕程棠.关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4〕葛中华.文化考察的新视角――语言文化与超语言文化[J].汉语学习,第1994,(3).

〔5〕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6〕梅立崇.试谈陈述性文化知识和程序性文化知识[J].汉语学习,1994,(1).

〔7〕孟子敏.交际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1).

〔8〕林国立.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