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德与法治教育案例范文1
关键词:案例教学;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法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37-01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贯彻"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应用知识,同时向学生传授所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用代表性事例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一种教学策略,促使师生通过讨论、对话、交流与沟通,实现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1.案例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教师选择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典型意义的、活泼生动的案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加入到案例讨论中来。学生的生活基本上是在家和学校度过的,作为未成年人,几乎没有什么社会阅历,对课堂上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多半缺乏深刻的认识。案例是真实社会的存在,学生接触到真实发生的案例,就能产生共鸣。学生讨论案例的过程,能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印象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还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达到知行合一,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教师或学生选择的案例,通常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典型意义的案例,部分案例甚至就是学生身边发生的,这样的案例讨论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有益的经验,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应用
2.1精心准备案例。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主线。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准备好案例是用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上的案例,要对案例概念所涉及到的内容做好全面的!开拓性的诊释,以丰富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同时广泛地搜集案例,并对案例进行适当遴选,应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选择好案例,可以通过书籍、报纸、网络、新闻等途径广泛收集资料,然后根据资料撰写或改写教学案例。在编写案例中要注意案例的选择要切合中职学生不同专业教学的特色,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相关,是已经发生过的或正在进行中的典型事例,是社会真实生活情境的一种描述与记录,而不是虚构的事例。案例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时效性。案例的内容可长可短,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是单一案例也可以是综合案例;可以是正面案例也可以是反面案例;可以是文本型案例,也可是视音频型案例等等。所设案例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向思维的空间,并能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和疑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便于引发学生不同思想的碰撞,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辩论,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信息多角度寻找答案,做出高质量的分析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2.2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教师可布置学生事先预习书上的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陈述、讨论。也可将另外准备的案例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案例环境之中,真正从当事人或企业工作岗位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案例,不同的学生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有的只能找到浅层的信息,有的则能得出透彻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去非本质的细节,揭示其内部特征。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为此,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独立思考,大胆地交流研讨。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即使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偏离了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评判,可以让他们自己反省,自我更正,使学生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勇气和胆量等。例如,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设计1个案例:丙在某商场花5500元购买了1部单反相机,回家后怀疑其为假冒商品,便向商场提出索赔。商场认为,丙为无业人员,购此高档商品并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专门为了向商家索赔,因此拒绝丙提出的赔偿要求。笔者为此提出3个小问题组织讨论:第一,丙作为消费者享有哪些基本权利?第二,商场是否有理由拒绝丙的索赔要求?第三,丙能得到赔偿吗?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其打开思路,先分小组交流,然后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时,先请较好地完成了案例分析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分析情况,然后再请有不同思路、看法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学生能在不同观点的撞击和不同角度的论证中,深化对案例的认识,学习和运用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对课程内容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2.3讲评总结。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讲评和总结。案例讨论之后,教师根据情况可做必要的总结,有时学生也可做适当的总结。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肯定学生中一些好的分析意见及独特新奇的见解,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如对发言的热烈与否,争论气氛充分与否,问题分析透彻与否进行总结,以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其次,归纳概括出相关的知识点。这样的归纳可由教师来做,也可由学生来做。
3.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道德与法律》运用案例法教学,打破了课堂静悄悄的局面,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可以使学生不离开课堂,在较短的时问内接触到诸多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得到感召,从而提升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小凤.以生为本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浅谈案例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1,05:188+415.
道德与法治教育案例范文2
[论文关键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案例教学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的同时,对其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职业发展中出现不少新问题,国务院在国办[2009]3号文件中要求高校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程,突出课程的实践特色,充分发挥教学效果,这是每位授课教师关注的焦点。在实际教学和研究中,笔者发现把案例教学法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同学们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郎道尔教授在1870 年提出和创立,不久就被广泛应用于法学院、商学院的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case)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对典型事例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突出学生为中心,师生进行交互式探索和实践,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是从教学目的出发,以学生在职业规划、求职择业、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材料,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再现真实的职业指导、就业推荐、职场发展的场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作出判断与决策,加强学生对就业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应用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能发挥以下重要作用:
1.能由内到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过于强调教学是教师主导下,学生认识、接受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单向灌输和居高临下的特点过重,势必束缚和阻碍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而案例教学法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进行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经过教师精心准备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即案例交给学生,由于精选发生身边同类、真实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且每一个案例“卖点”突出、各不类同,对青年学生有特殊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讨,在分析案例、讨论案例、解决问题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能由点到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受中学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不少大学生仍把中学应试教育“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僵化学习方法和习惯延续到大学学习,被动式学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而案例教学法从活生生的具体事例出发,由“点”入手,从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辐射到一串串知识点,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启发、讨论、分析中形成“面”上的知识点,进而提炼出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指导理论。从案例讨论、分析的实践中推出的“理论”是来源于学生原生态的思考,更容易让学生在案例中把所要掌握的知识理解并记牢,并顺畅地应用。
3.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动手能力。网络时代下,信息的总量和速度日新月异,催生90后的大学生对信息和知识更热衷于“快餐式”的少劳多获,甚至“COPY式”的不劳而获,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人云亦云、盲从大流,不喜欢自己独立思考、不重视在课堂上表达个人观点,更不喜欢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案例分析,结果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由于案例教学不追求现场能否得到唯一、正确的答案的结果,重视的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重视集体讨论和相互交流,学生要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或有所表现,就必须磨练自己的独立分析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力争在以理服人的讨论中说服对方、得到大家认可,在 “学以致用”的案例教学实践中积累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最终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4.能实现指导全渗透和“软着陆”,是实践通向理论的有效途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喜欢用一套套高高在上的理论来直接指导学生,不重视从来源现实、贴近学生的实际案例出发,从不同角度来对理论进行渗透式的指导,再好的理论也无法成为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知识营养,教学效果也将被大打折扣。应用案例教学,理论从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出发,来源实际、亲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既符合青年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还让他们获得不亲身实践也能在课堂上接触、处理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案例教学中,实践通向理论的途径变得通畅,理论与实践得到自然紧密的融合。
三、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
1.厘清教学目标。通过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求职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目标。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投入案例,充分表达意见,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启发式教学中完成上述的课程目标。
2.精选教学案例。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核心,它源于现实,高于现实,与学生实际越接近,教育效果越明显。这要求老师们要细致地观察学生在求职期间的生活,群策群力收集具有典型性、影响性的案例素材,供集体备课使用。选取的案例一要引起学生的注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展开讨论;二要有弹性的伸缩空间,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多角度的思维;三是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强,能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设计课堂组织。在课堂组织设计中,一是将学生分为4~6个小组,每组6~10人,同时准备投影仪、多媒体、道具等教学设备为案例的展开做好准备;二是做好教学案例的充分展示,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准备或案例分析,写出分析提纲和思路;三是案例教学要与小组讨论紧密结合,设计出讨论辩论、指导点评、归纳总结等步骤;四是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角色扮演。
4.营造课堂热烈讨论的氛围。课堂中,学生们能否围绕演示的案例进行热烈的讨论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前提。在进行课堂案例讨论阶段,教师要注意控制讨论进度,想方设法鼓励学生角色投入和全程参与,让学生相对独立去分析、发现、探讨,找出破解问题的最佳方案。课堂上案例讨论时,有些教师习惯倾向于自己的总结,却不重视学生的总结,这恰是容易被忽略的教学关健环节。案例教学法关健点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总结,有意识引导学生深化观点,善于总结学生的总结,多给予学生认可、肯定的鼓励。同样的知识点,让学生全部或部分总结出来,比老师直接说出来的效果好得多,且影响力更大。
5.坚持评估反馈。一是在授课中,将学生考核成绩与案例教学讨论环节的课堂表现挂钩。避免学生对讨论应付了事、不主动独立去思考、发言不积极,真正让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二是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完成后,指导教师应注重听取学生的反馈,并对上一阶段的教学效果做出评估。三是课程教研室要通过对学生、教师的反馈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做出及时的评价和调整,以确保案例教学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育案例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 教学模式 财经法规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此后一直为世界各国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所推崇。其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其教学步骤主要是:教师讲授布置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课堂提问教师总结。在每一个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作简单的介绍、说明;然后布置案例、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案例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问题和答案,并参与小组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最后再由教师组织课堂提问并作综合评价,得出结论。学生就是在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到了有关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引入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转变了教学主体,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处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由单向式输灌变为师生互动式交流,学生学习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二是转变了讲授方式,由单纯的理论叙述转向将理论融入具体案例进行传授,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我校为方便会计专业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新开设的一门课程。由于该课程内容大多是一些法规条文,理论性极强,如果采用传统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为主导,采取单向式的知识灌输,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学起来必然枯燥无味,课堂气氛势必沉闷,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因此,要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上有所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不断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本人觉得,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学科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效果不错,在此略举两例与大家共享。
例如,在讲授《会计法》那一节的内容时,教师首先用一些时间对《会计法》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现行的《会计法》是何时修订的?何时开始施行的?共有几章,各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举出以下案例:
以下是某单位负责人在本单位会计人员座谈会上的讲话[摘 要]
(1)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必须依照《会计法》的要求开展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积极参与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审查经济业务的合法性,而对其合理性则不必强调,大家都应为提高经济效益而努力工作。
(2)会计核算一定要以原始凭证为依据,所有经济业务都要认真入账。例如签订购销合同,编制成本计划等,都要及时在核算上有所反映。
(3)为了确保政令畅通,再三强调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领导交办的事必须不折不扣地无条件执行。
(4)不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否则,将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甚至要负法律责任。
(5)本人对会计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因此,要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严格把关,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负全责,保证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6)商业秘密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因此,财政、税务等部门来查账时,凡是涉及本单位商业秘密的会计资料,有权拒绝提供。
最后提出以下学习要求:
(1)阅读分析案例。根据上述讲话内容,参照《会计法》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分析,指出哪些地方是错误的,它违反了哪一条规定?
(2)参与小组讨论。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6-8人为一组)。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将自己对案例的见解和看法在小组上进行发表。
(3)拟写发言提纲。学生应将自己分析和参与小组讨论后归纳得出的结论写成一份发言提纲,以备教师提问并作为课堂作业上交。
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为了找到答案,必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归纳观点,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接下来的教学组织上,教师首先应做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工作,应巡视检查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作必要的答疑和指导。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小组讨论。当学生在讨论时偏离主题而陷入细微末节的争论时,应及时提醒他们回到主题上来;当学生对关键的问题意见不一致而又不争辩时,应将不同意见挑明,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当学生意见分歧很大,又争论不下时,应允许他们各自保留意见,并鼓励他们继续研究,以寻求最佳答案。然后,进行课堂提问,根据各小组讨论得出的观点进行提问,并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最后综合评价、总结,得出结论。
可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已不再是说教者和管理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是:(1)监督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使讨论井然有序。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监控,检查学生是否有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是否有写发言提纲?(2)协助学生理清思路,使他们的观点更能站得住脚。如果学生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够明确,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总结,帮助他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之上。(3)把学生个体的讨论意见集结在一起,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案例中的疑难问题,使他们有关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4)要将自己置身于讨论之外。在讨论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言、思考,做出决定,教师的任务是促成讨论。
又如,在讲授《会计档案管理办法》那一节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以下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
经检查,在某企业的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以下情况(该企业设有档案管理机构):
(1)该企业会计档案的保管年限如下:核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各保管5年;总账、明细账各保管10年,年度会计报表保管25年,银行对账单永久保管。
(2)该企业全部会计档案由财务会计部门自行封包保存,全体共同负责,必要时提供查阅。
(3)纪检部门办理经济案件需要查阅有关原始凭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予以方便提供。
(4)会计档案保管期满,由财务会计部门提出销毁意见,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全部销毁。所销毁的会计档案中含有未结清的应收销货款单据,销毁会计档案时,由财务会计部门的出纳员在场监销,会计档案销毁后,监销人未办理任何手续。
要求:参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分析判断以上内容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学生在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时,就要参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文书档案,什么是会计档案?核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是属于文书档案还是会计档案?各种会计资料的保管年限是几年?会计档案保管期满后应如何销毁?同时也会带着这些问题与同学展开分析、讨论。就这样,学生在查找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有关知识。
案例教学法的理念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要求指导老师自行设计与所教学科相关的案例。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以案例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让学生参与,共同讨论。通过模拟的教学活动,对案例进行剖析。从而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第一、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它所解决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不只是传授、讲座)获得这些知识。
第二、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虽然他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一一罗列出来,但他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第三、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第四、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可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
第五、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把他们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会恰当地掌握它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和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从表面上看,虽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所讲授的时间不多,但实际上,教学工作量却大大增加了。首先是案例的准备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大量真实的案例,并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筛选和改编,使之具有典型性。其次,教师必须对案例的教学目标、案例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教学技巧等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三是由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高度参与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由原来单向式的灌输教学变成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学,使课堂教学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教师有更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同样,因为学生的高度参与,案例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首先,学生必须做好课前准备,要根据老师的布置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要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从中得出结论。因此,学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要善于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否则,就无法进行案例分析;其次,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参与讨论,并拟写发言提纲,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没有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是行不通的。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表述问题。
当然,强调案例教学法并不是完全否定讲授法,讲授法中所传授的知识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案例教学法只是讲授基础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在教学中,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1]黄京菁,杨金忠.“对审计教学方法的思考”.《福建财会》,2001;4
[2]张良燕.“案例题解答──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之四”.《福建财会》,2003;10
[3]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4]王健.“案例研究是培训中教师的组织技巧”.《教育评论》,2004;5
[5]葛明荣.“案例教学模式在教师教育中的功能探析”.《教育探索》,2005;8
[6]黄朴.“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7]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4;1
道德与法治教育案例范文4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修养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发展。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对本学科所具备的素质教育优势进行充分认识,并在明确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时,对教育的本真进行自觉回归。之后教师更需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改进和创新并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基础前提,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此方能在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中,通过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良好渗透,实现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1]。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初中阶段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初中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相关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在这样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影响下,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遵守纪律、具备文化修养、能够积极健康成长的合格公民。而在核心素养标准下,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在原先的培养目标上,通过对课程根本性质的坚持和秉承,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培养导向,如此方能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下,实现对其知识能力、素质修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
良好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师课堂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在课堂主体明确的情况下,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三种基本特征:第一就是此种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明确适当;第二就是教学氛围民主活跃、和谐平等;第三则是能够在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下,具备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学生需要等为依据,对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并在同时对相关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明确和牢记,如此方能在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促进其获得学科知识,才能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才能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时,为其全面和健康的成长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一)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当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如此才能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而在新时代形势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明确“教师的‘教’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理念,通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师不为了“教”而“教”的教学目标。在此种情况下,初中教师首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着手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其次,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中的发展过程进行亲身的体验,才能够在学习中对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获得。”由此可以看出,情境的选择,同样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情境,不应该是教师的凭空构想,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强化其真实性,使学生能够在情境当中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而在情境中,其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学生,并以此为基础交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中。而学生作为教学情境的主导者更应该面对、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如此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在学生真实的参与和思考中,获得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体验和感悟,从而促进学生品格和相关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是以价值观为导向,以问题为形式,在学生真实熟悉的情境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教授来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因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进行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思辨性、两难性和生成性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带动学生思考和研究的积极性,从而在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实现价值引领下学习效果的提高。此外,由于生成性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够获得自己积极思考的成果,从而体现其创新性的思维,因而教师需要牢牢抓住此类问题,并通过相关伏笔的设立,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共同而完整地解决问题。
(二)利用微课展开小组合作教学
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因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性,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这一课程,更是无法对其产生学习兴趣。而微课作为一种时间较短、内容短小精悍的新型教学方式,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3]。对此,作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中,利用微课对学生展开教学,如此就能够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增强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初步培养。另外,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通常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进行了严重的忽视,更是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新课改强调了“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进行培养”这一教育理念,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正好也包括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有效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其次,教师需要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中,让小组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探讨。如此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能够确保小组合作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学生更是能在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锻炼中,实现科学精神、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利用,融合法治案例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中,存在着许多的理论知识,而其中的许多理论知识,其实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立足点,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许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都会采用单方面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解,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讲解过于枯燥无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然也就无法对其产生任何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为结合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挖掘。当教师将课程内容中具备素质教育价值的生活化素材选取出来时,还需要以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对生活化素材进行充分应用,如此方能在充分发挥生活化素材作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才能在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对其核心素养的提升。事实上,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过于固定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不但会大幅度降低课程教学效率,还无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秉承相应的素质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内容,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4],以此在改善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时,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其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的道德、法治案例进行融合。目前,由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每一位公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包含了相应的法治意识,由此可知,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法治意识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需要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方式,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在课程教学中,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典型案例;其次教师需要以案例内容为前提,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设置,并在设置中通过对法律重要性的强调,让学生能够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产生清晰的认知,有意识地提升自身所要具备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如此方能在学生不断提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常识中,实现学生正确法治观念的建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对此,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在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进行贯彻和落实时,紧跟时展的步伐,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如此方能在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中,强化其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才能在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士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51.
[2]吴淑珍.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2):127.
[3]钟娜.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0):109.
道德与法治教育案例范文5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目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应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根据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道德培养与法治教育的问题,在重新认识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强化高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法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55-03
会计职业道德是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和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2000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专门为会计行业立法,本身就说明会计行业法治是刚性的,而且具有不可逾越的底线。但是,目前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违规操作、造假账,导致财务信息失真,恶性经济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与财会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监督职能弱化有十分重要的关系,除了给经济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外,也会给企业组织、银行和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0万左右毕业生进入会计职业队伍。因此,对在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种必须的源头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比较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 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对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设计有很大缺陷。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职业道德课被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代替,而且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学。从形式上看,主要承担对学校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但授课教师往往对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会计法》知之甚少,所选用的教材与所涉及的道德教育基本上与会计专业无关。其次,由专业课教研室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很少有学校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一部分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虽然涉及会计职业道德,但是,由于课时及课程内容所限,专业教师很难讲透。再次,一般院校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生的养成教育,很少把学生的日常表现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形式上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各种专业课及学生管理似乎都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但从实质内容上看都难以让学生接受会计工作中真正需要学习的职业道德内容,会计的法制教育就更谈不到了。可见,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由于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化,使得教师与学生都轻视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一部分人认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隶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范畴,既然课程设置中有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课,也就不需要再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只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就能做好会计工作。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就忽视了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的感性认识,也忽视了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对于一个职业会计的重要性。这样的教育与教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树立起会计的职业道德观念、会计的法律意识、职业的风险意识、保密意识及责任意识。因此,当学生毕业之后,面临实际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认识不清 道德与法律关系密切,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就涉及它们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关系的正确认识。在一般意义上,不难认识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具有同一属性而且相互联系,也不难认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也就是说,凡法律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法律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培养和倡导的行为。而在会计专业的范畴里,两者在发生关系的过程中,不仅是相互包容、相互补充,更重要的是相互作用,体现了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违反会计法律制度时,一定会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制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即坚守会计法律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底线,失去这个底线,会计的职业道德是很难形成和坚持的。这种一致性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以法治教育为基础,法律基础教育一定要切合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加强高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对策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 要保证能充分体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关键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数量上适应办学规模要求,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需要,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增加会计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安排会计专业教师到企业财会部门进行实践锻炼,积累企业会计实际工作的经验,搜集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执行方面的典型案例。同时,要聘请企事业单位财会部门的会计专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专家、学者定期为学生举办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法律及人生观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融入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逐步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渗透到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中。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与法治教育 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要求,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培养会计的职业理想,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法治观念,为毕业后从事会计职业打好道德和法律基础。“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法规”课的教学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鉴别是非能力和解决道德与法律冲突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是每一位会计专业教师的职责。在专业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例如,在讲授“财务会计”课时,首先,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案例设计课程。例如,讲存货计价,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符合谨慎性原则,若某一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虚增利润和资产,导致财务信息失实。又如,在“税务实务”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税收法律常识。讲到税收业务处理时,教师应教育学生按照税法规定的要求处理业务。在讲授“税收征收管理法”时,可运用案例教学向学生表明不按期纳税、偷税、漏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
通过实习强化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企业见习、会计模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整个工作流程与工作职责,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企业实习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会计的实际工作,可以让学生体验其未来将要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实习岗位上,可以使学生了解坚持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必要性,促进其职业情感、道德意志及法治观念的形成。顶岗实习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顶岗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要抓住学生与生产实际、岗位实际一线劳动者及单位负责人密切接触的机会,进行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为重点内容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增强学生讲安全、守法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要教育学生向实习单位的师傅学习技艺,锤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养成严谨认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顶岗实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要选择好的企业,对某些在行政管理上法治意识淡薄,会计监督制度缺位,有虚账、假账现象的企业要尽量规避。(2)要增强防范意识,一旦发现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有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要及时进行消解,避免使学生产生意识上的困惑。(3)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理性面对现实,强化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素质,坚定融入现实并逐渐与现实融合的信念。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法治意识培养 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创业园、第二课堂、体育场等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平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订阅一些财会方面的报刊、杂志,引导学生访问一些职业道德与法制专家的博客网站,并结合社会实际让学生经常关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教会学生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了,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也就会逐步提高。会计专业班级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文明风采竞赛、大学生创业及工作体验等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为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供平台。
单纯靠讲解和说教是很难使学生形成职业道德和法律观念的,学校必须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要求。专业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潜移默化地使会计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深入学生心灵深处,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榜样力量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2):33-34.
[2]王学宝.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5-107.
[3]张莉.拨云见日——新《会计法》解读[J].事业财会,2000(2):5-6.
[4]齐水忠.当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4):36-37.
[5]孙长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之我见[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11):78-80.
[6]胡涛.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1-22.
道德与法治教育案例范文6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机制
青少年正处于心智不成熟的时期,也正是叛逆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初中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特别重要,这样能使初中生形成较高的道德素养和应有的法律意识。本文将以实际教学为例,探索如何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使初中生提升道德品行,并建立基本的法制观念[1]。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道德是一个人自身素质修养的重要体现,而法律又是道德的底线,道德和法治是社会和谐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初中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所以对初中生的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学生抵制不良价值观,远离违纪违法行为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南。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对道德和法律的内容只是浅显的讲解,教师应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对道德和法治的内容展开深入讲解。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
(一)将生活融入课堂,创新教学内容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必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所以说生活是教学内容的源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不例外。若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与时代同进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提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中总结符合教学目的的理论知识,使以往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提升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自我约束性和行为规范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道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推行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下功夫,以初中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生活感悟和人生体验为参考内容,将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融入教学内容,将生活化的场景搬到课堂。此外,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加大创新力度,用身边的故事和案例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例如,在讲授有关学生成长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工作状态,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体现。
(二)合理利用提问,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提问是学生研究问题的源泉和动力,可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作为问题提出者,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认真设置符合教学目标并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并设置相应的情境,使问题具体且贴近实际。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我与集体共成长”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分组调查本校七年级学生早餐后食堂的卫生情况,并以此作为探究活动的内容。然后在课上进行总结并提问“经过调查大部分班级的食堂卫生管理是相似的,但效果都不理想,那么该如何完善食堂卫生制度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规则,并评价其他学生制定规则的合理性及可执行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中涉及较多需要探究性内容,教师要注意挖掘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2]。
(三)注重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意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与学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积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包容他们学习中的不足和弱点,耐心指导。比如,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网络改变世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论自己用网络都在做什么,然后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将结果告诉学生,有效地引起学生共鸣,接着组织大家在课堂上进行热烈的讨论,总结正确运用网络的做法,使其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这样既提升了师生的互动效果,又提升了教学效率。
(四)建构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
确保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还需要关注教学评价,建构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鉴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道德素养的发展,所以评价内容需多元化,应当将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思维发展等因素纳入评价内容中。同时,教师还要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以便给予学生综合的评价。只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践行正确的评价方法,才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