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案例研究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案例研究法范文1
第一,学生进行会计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教师以前主导课堂的方式被改变,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增加,自己融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变得主动,更加积极。
第二,案例教学法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行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组织教学和引导教学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融入到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第三,案例教学法注重讨论的过程。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过程,学生动脑去思考,而不是纯粹的得到答案。对于具体的案例教学,其中会牵扯到很多问题,学生需要自己去分析,通过讨论,得出答案。
第四,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强化。案例教学法与实际工作联系的比较紧密,它把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所提供的知识,专业性比较强,注重实践能力。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掌握了更多实用性的知识。
结合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案例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教学方法只关注教师的主体地位,课堂交流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案例教学法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
二、分析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1、对教学案例进行精心选择
在进行会计课堂教育时,一般应用的教学案例应该具有综合性、实用性。但是,现阶段,国内这样的案例比较少,缺少为高职院校专门设计的教材。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需要仔细选择教学案例,使教学案例具有典型性和经验性。采取好的教学案例,能够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综合案例以及专题案例。综合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题案例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
2、组织课堂教学
对高职院校会计教育来说,课堂教学应该多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选择恰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教师可以在一旁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进行思考。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讨论一旦偏离主题,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回归到问题的本质上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互的提问,开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案例了解的更加透彻,学生判断问题、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虽然对案例有所了解,但是并不代表学生掌握了案例的精髓。在案例中,学生自己可以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企业家、董事长等,学生融入到自己要扮演的角色,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撰写报告
案例组织的过程结束以后,教师需要撰写报告。针对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个案做总结。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对案例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然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撰写报告,不要受到分析报告例文的限制,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分析特色。
三、结语
教育案例研究法范文2
【关键词】公司法;案例教学法;教学研究
一、公司法与案例教学方法
公司法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在法律制度层面上的体现,世界公司法的发展体现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有了自己的公司法,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次进行修订,不断发展完善。作为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一项法律,涉及到刑法、行政法、民商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法等内容,需要学习者具有扎实的民商法知识。公司法是法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律师、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等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
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我国比较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西方法学教育特色。在公司法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摘要等方法教学,培养学生对法律问题的洞察力和法律分析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公司法教学中的应用
公司法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单纯的课堂讲解很难对公司法形成直观、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案例当中认识公司法、理解公司法、运用公司法。
(一)启发教学
在公司法的教学当中,可以根据教学的进程引入具有特色的判例,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组织讨论;也可采用分组的方式,由学生扮演不同当事人的角色,在不同分足之间展开辩论。在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辩论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一些具有方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他们将公司法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的案例当中。在公司法的教学当中的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而是转变为积极地讨论和思考,进而充分了解案件的实施以及相关的规定理论等等,并注重培养他们根据不同案件的不同问题归纳出不同侧重点的回答方案的能力。
(二)抽象公司法内容
公司法当中的许多理论比较抽象,纯粹的语言说明难以给学生明确的理解和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利用具体的案例以及对应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认识公司法、重视并领悟公司法的具体规则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例如,王某、刘某和田某三人成立维纳服装有限公司,其中王某曾经是国企的董事长兼经理,由于工作疏忽给该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以至于资不抵债而最于半年前破产,刘某是一位个体出租车司机、田某是个体服装店老板。王某、刘某和田某三人约定,王某和刘某分别出资十二万和六万,田某以实物作价六万出资。并制定了公司章程,规定公司不设立董事会,推举王某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并依法领取了营业执照。由于成立后公司的效益不理想,刘某决定把股权转让给宋某,王某与田某不同意,刘某要求王、田二人购买,二人不愿意,租后刘某将股权转个宋某。根据这一案例,让学生对王某能否担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进行分析;同时讨论分析刘某转让股权的有效性问题和三人成立的服装公司,不设董事会而只设置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的做法。通过上述案例以及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公司法当中有关公司董事、高管、监理的合法资格的规定,了解我国公司法当中的股份转让和执行董事的设置问题。学生通过案例会对公司法产生一个直观生动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在实际当中的操作运用和问题分析。
(三)疑难案件抗辩
公司法实务当中存在着一些疑难案件,其影响程度和难度都比较大。教师也可以引用案例进行教学。教师先把案例的具体情况介绍给学生,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随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热门案件,增强学生法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发现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对于公司法的背景资料、形成演变等不适合运用案例教学的部分,教师也可以讲解为主,例如,我国从股份制改造到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的认识和实践发展;我国公司法的制定过程等等。通过对概念的解释和理论的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掌握公司法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在公司法教学中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了解公司法的背景
案例是公司法内容的浓缩,学生通过判例能够掌握公司法的规则。而在判例的过程中,案件发生的背景、争议原因以及法律运用规则等内容都需要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考虑。例如,在公司兼并方面,向学生提供一些列的案例,了解兼并的具体公司法内容,并针对案例分析平衡各种兼并方法的利弊,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实际案例中灵活运用。
(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法学思维
案例教学法凸显了学生在教学活动当中的主题地位,公司法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在实际法律事务中的处理能力。案例教学法将具体的案例引入课堂,将不同种类的法律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分组辩论或者角色扮演,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和辩论,并找出法律依据和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学生法律问题有更加透彻的认识,在不同的法学案例当中,培养学生运用法学思维模式思考法律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学生对公司法的认识
公司法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对公司法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认识。有针对性的选取案例进行教学,能够深化学生对公司法具体条文的理解,加强法律条文与生动案例之间的联系。
三、案例教学法的完善
(一)案例的选取和补充
案例教学的重要前提就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取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案例。同时要把握案例教学在整个公司法教学活动中的分量。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快,公司法案例也在不断的出现,可以信昂学生截稿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同时由于发展时间与发展程度有限,公司法案例相比美国不够丰富,可采用美国的公司法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公司法的新趋势和新的发展方向。另外,还可以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增强学生法律问题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进行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讨论情况进行观察,适时进行分析引导。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案例分析给学生以适时的启发,提高学生在公司法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彼此协调相互配合的案例分析过程中培养法学思维能力,提高公司法案例教学的效率。
四、小结
实践教学法符合公司法内容的实践性抽象性等特点,是公司法教学的发展要求。在公司法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法学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公司法实务问题的能力,以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包金花.《公司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0:270-271.
[2]石纪虎.公司法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3:105-107.
[3]曹赞刚.公司法课程应用型教学的改革措施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09:221-222.
教育案例研究法范文3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管理学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与管理学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哈佛商学院教员于1925年引入商业教育教学领域的[1]。其初衷是要发挥学生们在工商管理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纷繁复杂、变动频繁现实商业运作带进课堂。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师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懒虫式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在这一氛围中,学生不仅能成功地吸收相关事实与理论,而且能亲身实践解决现实问题所需要的领导与团队技巧。在训练有素的教师指导下,学生一起分析和归纳有冲突的数据与观点,定义各层次目标并对其排序,说服并激励持不同观点者,在不确定环境下抓住机会并作出初步决策等。[3]
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仅学习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锻炼综合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正是一种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的重要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2.1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
传统的管理学教学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做笔记,教师讲,学生听,过多抽象理论的讲述常使学生感到上课枯燥乏味,产生消极厌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欠佳。以案论理则是从具体案例分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然后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阐明某个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格局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格局,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学生便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价值。而且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讨论可以大胆假设,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答案,这既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大部分学生都非常乐意上案例讨论课,每次案例课,老师布置案例讨论的内容后,很多学生就立刻认真阅读案例的背景资料,认真思考、分析,着手准备讨论发言稿。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4]
2.2实践性教学,直观形象。
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有限的,不可能接触很多实际的管理情景,就是有一两次到企业参观的机会也是走马观花式的,因此,他们对组织如何管理只有一些肤浅的感性认识,对学习管理学的作用也是非常茫然的。而案例教学则将真实生动的企业管理活动呈现给学生,把分析决策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所描述的情景现场,身临其境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企业的内外环境作出分析判断,通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样学生对管理理论和原则不再停留在表面化的想象之中,而是知道如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顺利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升华,还提高了对管理学学习的兴趣。
2.3能力型教学,培养素质。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哈佛商学院采用案例教学法后,学生毕业后最多经过半年实习即可迅速成功进入企业管理者的角色,其培养人才的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管理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判断、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写作、决策、理解、沟通协调、集体领导、说服、讲演等能力。
2.4互动式教学,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教学相长,因而必须密切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消极的接受者,教师提供理论知识,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这种教学法将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动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发挥能力,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方面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
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提出了比传统讲授方法更高的要求,教学要求教师既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既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更加重视社会实际现状,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寻找适宜教学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3.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大致可以包括三个基本环节:案例选取、学生参与和课堂分析讨论、课后总结。[5]
3.1案例选取。
进行理论备课是搞好案例教学的首要前提。其次要对案例进行精选,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情况来选择案例,并适当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及教学手段、设备等相关条件。再次要熟悉和研究案例。教师应熟悉案情,正确把握案情性质并设计讨论方案,最后向学生布置案例并交待要求。
3.2组织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可以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或从比较简单、易于讨论的案例开始,由表及里,由浅及深,不断培养学生参与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案例教学。在学生分析、讨论案例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引导,重点讨论管理理论在案例中的应用及对管理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这将不断启发学生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有利于克服学习空洞理论或丢弃理论指导而盲目实践的片面倾向。
3.3教师的总结发言。
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作简短总结。总结的目的是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再一次强调,使学生加强记忆,重点掌握,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和难点作补充或提高性阐述。教师要从案例引申出掌握相关理论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我国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美大连国际合作项目引入我国,到现在已有20多年了。但目前即使在国内重点院校商学院、管理学院中,案例教学也远非主流,其教学效果也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我们对案例教学法的本质把握得不够。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4.1对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把握得不够准确。
哈佛商学院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挑战性的领导者,使学生亲身实践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领导与团队技巧及决策能力。但我国高校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目的一般定位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重视团队技巧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因此,忽视了学生团队在案例教学法中的作用的发挥,特别是没注意使团队学习在课堂之外发挥作用。
4.2忽视了中西文化背景存在的差异。
案例教学方法之所以起源并盛行于美国,并随后在西方国家迅速推广普及开来,除了美国及西方国家具有适宜案例教学法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条件原因。“文化”一词,在这里是指一些支配人们社会交往的习惯和传统。这些习惯和传统会直接影响学员个体在课堂讨论和布置任务中的参与程度,并进而影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西方社会推崇民主、自由和个性张扬,鼓励竞争,喜欢坦率直言,这样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与案例教学法强调个人主义、推理的力量、论辩和自我表现,鼓励质疑权威是相一致的。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的学员要比那些处于强调一致、服从权威、倡导谦逊的文化氛围的学员拥有较为高超的案例讨论技能,更适应案例教学法。我国的传统文化推崇和谐、礼貌、纪律、尊敬长者、忠诚和秩序等,在公众场合对别人的观点提出怀疑与批判性的质疑被认为是不适宜的;更强调坚持原则和责任而不强调推理和独立思维;“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和教育观,使人们更愿意、更习惯于接受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培训方法,而不重视、不习惯于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培训方法,而这些都是与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传统的教育体制使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讲授式教学法,对于案例教学法不太适应。[6]
4.3缺乏合适的案例教材。
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案例本身质量的影响。目前我们在案例教学中比较多地采用国外案例。利用国外现成的案例资料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将所学管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但国外企业文化背景与中国差异较大,致使学生对国外案例的制度背景、市场情况、人文环境等方面缺乏了解,容易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案例讨论。
另外,案例教材局限于知识点案例,缺乏综合案例,案例知识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着重于叙述说明,忽略提供背景材料,管理情景不详细具体,学生难以进入各种角色状态进行研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案例教材的启发性不够,易使学生形成惯性思维,不假思索地得出结论,课堂上缺乏案例讨论的气氛。总之,现有的管理学案例教材不太符合现代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需要,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不被学生所喜爱,因而亟待案例教材的不断更新。
4.4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许多讲授管理类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也很少有机会参加企业调研和咨询,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以至于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启发角度可能比较单一,案例点评可能不够深入、全面,难以让学生信服,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欠佳。而且一些教师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指导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教学艺术和课堂组织能力,或者对学生控制过多,或者对学生指导不足。所以,案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的过程,实施案例教学法将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4.5学生的能力限制了其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法的最重要环节是课堂讨论,要求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并且刚进大学的新生又往往是实践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尤其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不甚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十分重视,但由于能力有限也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局面。同时这种对话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只适用于部分学生,而不适用于所有学生。那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生在辩论中如鱼得水,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常常是一言不发。这就要求每次案例讨论之前,学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学生课前不预习,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并不能按教师要求认真准备或是不会准备,因为他们刚进入大学,还不善于进行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归纳总结。因此,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有畏难情绪,兴趣索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4.6案例教学替代不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能够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课堂讲授教学方式,因为只有通过讲授才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则,使学生获得系统和完整的管理学知识。如果没有基本理论和知识,单纯进行案例分析,学生素质就得不到提高。
因此,不能片面夸大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它只是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升华,而课堂讲授才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5.完善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措施
5.1甄选合适案例。
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由于高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较弱,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案例教学有些偏难,在教学中,管理案例或者绕过不讲,或者简单读读案例,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案例教学的管理实践中,也就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事实上关键是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结合教学实际需要,甄选有针对性的、难度适宜的管理案例。
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新颖性,选择具有时代特点,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即尽可能地选择管理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从而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通过案例讨论了解管理理论发展的新动向。二是针对性,不能盲目选取。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方法等。三是难易适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如讲到计划时选择案例“明年的生产计划方案该怎样定”,讲到决策时选择案例“这个决策该怎样做”,等等。这样有针对性的案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划和决策概念及计划和决策制定过程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制定计划和决策的能力。
5.2教师要扮演好案例教学过程中导演的角色,甄选好案例。
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周密安排,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角,教师是案例教学的导演。作为导演,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谋划,这不仅包括案例的选择,而且包括所选案例的背景知识,如何设置问题才能将管理学理论知识与案例中阐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课上要当好导演,包括解释案例,把握方向,引导讨论,不断提出问题。
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讨论中要注意放下“面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发挥“移情作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无论合理与否,是对还是错,允许学生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与思路。此外,教师还要有驾驭课堂讨论有序进行的能力。
5.3作好总结。
教师在案例讨论后应进行归纳和总结。除了通过对学生的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简要回顾和评价,对学生的正确合理回答及创新观点给予积极肯定外,教师还要明确指出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有哪些不足,如何利用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才更合理或更有效。与此同时,学生应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总结自己在阅读案例、讨论发言、观点形成等方面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思考从管理案例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掌握了管理的有关原理和方法,进而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6.小结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因具有寓教于乐、直观形象、培养素质、教学相长等优点,从而成为管理学教学方法的首选。教法为教学服务,案例教学法生动、形象、渲染性强,可以弥补传统管理学教学中空洞传授理论的缺点。所以,教师应在管理学教学中灵活、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庆林.“案例教学法”及其对管理学教学的启迪[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146-149.
[2]骆仁林.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4:94-95.
[3]胡书林,张学银.浅谈管理学的案例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4,(11):36.
[4]李毓.管理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探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4,(2):59.
教育案例研究法范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作用;实施;完善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作为一种真正的教学方法,其形成和运用却发生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全球市场日益形成,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知识、人才的价值和作用日益显现,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决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性质及内容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手段。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企业对人的管理是最为复杂和棘手的问题,受很多心理的、情感的、环境的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的学生,尤其是没有工作经历的本科生,对书本上抽象的理论不能很好地把握与理解。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案例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可充分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教师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学生通过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现实。最后,案例教学可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要经过小组讨论、大组合作,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的撞击。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可以为学生应对即将面临的职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的层次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设计中,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案例设计。首先是微观层面,在讲课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是有些章节的引入,可以采用小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以便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案例通常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中观层面的案例设计是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章节讲授结束之后所设计的案例。这种案例通常需要学生事先阅读,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提交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最后是宏观层面的案例,安排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行综合分析的案例。
案例教学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实施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所谓合适的案例是指案例要有针对性,背景内容清楚明了,同时案例应该难度适宜。准备好案例以后,可先交给学生进行阅读和准备。教师将相关知识点或相关章节的内容讲解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通常将学生划分成几个案例讨论小组进行案例讨论,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并发言。讨论的思路一般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对案例事实和背景做出提要;陈述核心问题;分析限制因素;集思广益,提出变通的解决办法;找出最好的办法并说明理由。在经过规定时间的充分讨论后,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写成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提交,同时要求按小组进行案例分析结果的陈述,最后由教师进行案例分析的综合点评。
解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笔者通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体会和思考,发现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及完善措施如下:
案例的选择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虽然较多,但是随着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上的快速发展,很多案例已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有些案例仅仅来源于报纸或报告文学素材,没有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撰写和审视,有些案例缺乏翔实的数据和清晰的背景资料说明,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不能达到预期的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在案例选择中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案例要有针对性,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或几个理论点相对应。第二,案例要有时效性、典型性且难易适中,需要学生经过深入讨论才能得到答案。第三,案例需要有翔实丰富的企业数据资料,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尽可能亲自撰写案例,确保案例背景资料的完整,具有可模拟性。只有教师对案例认真筛选和精心准备,后续的案例教学才能顺利实施。
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任何一方没有进入角色都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由于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缺乏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于书本上的有关管理理论感觉比较抽象,认为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导致部分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案例讨论中表现不积极,很少发言或根本不发言,这当中不排除学生的性格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却在于学习兴趣不浓。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1)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环节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由,而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鼓励和督促学生积极发言,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在教师的鼓励和要求下,即使非常内向的学生也还是愿意发言的。(2)在听取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以免挫伤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3)在课堂上适时表扬一些表现积极的学生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4)在课程评价中设置一定比例的课堂表现分数,并告诉学生每次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课程成绩。通过以上方式,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教师的角色扮演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同样面临考验,很多失败的案例教学责任并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未能很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常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导游”、“导演”和“导师”。作为“导游”,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点;作为“导演”,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剧本”,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作为导师,在学生的“表演”结束之后,要进行深入思考,做出合理的评价。教师应该对整个案例教学的节奏和进程进行把握,避免被学生所控制,在学生的“表演”偏离主题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突出“剧本”的主题。教师还要合理挑选和搭配“演员”,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调动学生的情绪。以上对教师角色的要求,需要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不论从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质还是个人人格魅力方面都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
案例点评的艺术性在案例讨论后,学生总是非常关心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得到教师肯定的小组会欢呼雀跃,反之则垂头丧气。其实学生的表现非常正常,他们认为案例讨论就像解数学题一样,结果非对即错。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案例分析不能简单地注重结果,而更应关注过程。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的结果,但可以有多种方式,关键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教师看重的是学生在分析案例时是否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案例点评中可综合评价学生在主要问题分析、决策方案选择、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语言力求中肯并具有艺术性。
案例教学资源的限制对于北大、清华管理类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EMBA学生中的71.2%,MBA学生中的68.6%,本科生中的59.0%认为案例教学非常重要,而期望案例教学学时占总学时30%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92%和82%,同时,调查显示,实际案例教学的比重与学生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以及有限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并不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首先,在学时分配方面,本课程的学时数通常为40学时,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又要兼顾相应的案例,讨论是非常困难的。其次,在学生人数的控制方面,目前本科生上课的人数一般较多,大多是合班上课,进行案例教学时很难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同时由于空间的限制,学生没有良好的讨论环境,难以保证案例教学的质量。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实施案例教学的学校或学院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案例教学资源,例如提供良好的师资培训、建设教学案例库、提供专门的案例讨论教室等,便于学生进行圆桌讨论,确保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同时,针对学时有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课前自学有关章节的理论知识,阅读相关案例,以便争取充足的课堂时间进行案例教学。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无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尽管该教学方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必将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胡冬鸣.论案例教学艺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2).
教育案例研究法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会计;特点;意义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来越大,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社会最为欢迎的人才。我国的高职学校教育就是以培养实践性较强的学生为目标,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正符合高职教学的理念。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这一专业中的应用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2.案例教学的含义
高职学校采取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是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现代企业对会计
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具有动手能力强并同时实践能力高的会计人员最受现代企业的欢迎。因此,高职学校要采取能最大程度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即案例教学法来教学。而想要在实行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深入了解案例教学的含义,只有在清楚并掌握其含义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将其应用到高职会计专业。
“案例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指教学老师在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各专业的教学要求,给学生提供各种素材的相关案例,并让学生自主研读,同时老师给予相应的引导,然后老师与学生及同学之间就相关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研究,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这涉及到的知识,并且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1】。这种教学形式就被称为案例教学,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并提高学生自主发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在高职会计教学应用中的特点
我们在高职会计专业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认识到“案例”与“举例”的本质区别。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会不断地举一些相关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会计课堂是老师传授会计相关理论知识的地方,老师所举的这些例子主要是用来解释说明其所讲的理论,是为学生接受理论知识服务的。而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则与“例子”有截然不同的作用。案例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在实践中开始,并在案例的实践过程中根据老师的引导自主的发现问题,然后师生间以及学生间进行探讨交流,一起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如此反复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归纳理论,最后将归纳的理论再运用到实践中。这就是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应用中所体现出的最典型的特点。这一特点既是案例教学特有的也是会计专业自身所要求的,因为会计这一职业本身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
古人曾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职会计专业采取案例教学法正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并且学生学会了在案例中学习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学”的状态,以“会学”、“愿学”的态度来分析会计方面的问题【2】。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高职学校培养专业会计人才的需求。
4.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专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以往“满
堂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时间中获得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同时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由以前的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到主动的归纳理论知识,这种转变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4.1案例教学法激发了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的教学方式属于典型的“填鸭式”,即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老师所讲的理
论知识,老师以相关的课本为教材,整个堂课都在传授给学生现有的理论性较强
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这些书本知识【3】。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
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教学效果大大下降。而案例教学法则采取了
一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学生在案例实践中发现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问题,
最后总结出相关的规律,归纳出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
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2案例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学校就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管是哪个专业哪个方向的学生
都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应注重这方面的培养。高职会计本身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案例教学法正满足了这一要求,它不再局限于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因为在现实的案例中会遇到很多与书本知识不完全对应的问题,这会使刚工作的会计学生手足无措。因此,案例教学法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素材的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将自己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
5.高职会计在采取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到的问题
5.1正确认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上文中分析了案例教学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我们也了解到案例教
学具有很多优点。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的强调案例教学,应该将其与传统的教学
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和辅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方式上
虽然存在弊端,但是其目的是正确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
传统教学方法,二者不能相互对立,要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相应的选择。因
此,高职会计在采取案例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尤
其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或者将二者对立,相互排斥。
5.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案例,因此,案例选择的合适与否对教学效果的好坏具有很大影响。在高职会计教学进行案例教学时更应注重合适案例的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相关案例最适合教学要求。所以老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提前做好准备,对大量的案例进行相应的筛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
6.结语
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正符合现下社会对人才的需
求,而高职会计本身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案例教学法对高职会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要注意相关问题的出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松.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5):78-86.
教育案例研究法范文6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多年来,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一直奉行“实用主义”,强调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思维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受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普遍对程序设计类课程不重视,片面的认为程序设计与专业学习没有关联,不是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学习缺乏主动性。同时,C语言本身语法结构比较复杂,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传统的C语言课程教学手段、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时间是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枯燥乏味,教学内容则偏重于基本概念和语法规则,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
2 树立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计算思维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2]。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提高,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打破“计算机工具论”的局限,加强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重心应由原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逐渐转变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这意味着程序设计类课程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要显著提升,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该类课程的重要性。另外,在第一节理论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让他们认识到课程的学习不仅为掌握编程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令之终身受益的计算思维能力。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只有在课程学习之初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才能更加积极主动进行后续学习,才能自发的加强对自身计算思维的培养。
3 融入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性难以得到发挥。面向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包含知识点的案例,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增强对算法的理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体会知识中所蕴含的方法之巧妙,使得学习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习惯。 4 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实践
4.1 案例设计
大多数C语言教材都是按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进行编排的。一开始介绍数据类型、表达式等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样不仅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编程的积极性。因此,在第一堂C语言理论课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演示一些诸如贪吃蛇、打地砖等C语言开发的小游戏,为学生开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C语言程序设计的魅力,认识到C语言的实用性。
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谨慎选择教学案例。通常,设计的教学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
(1)相关性。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4],因此所选案例首先要注意紧扣教学内容,能够合理地反映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这样,通过后续的案例分析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到实践中。
(2)针对性。案例不求多而求精,每个知识点或者相关联的多个知识点选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即可。
(3)可拓展性。选用的案例既要涵盖当前要学的知识点,也可以涉及到后续的学习内容,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后续知识虽然还没有学习,但教师可先做简单介绍以埋下伏笔,让学生先尝试自学,然后带着问题进入新的知识。
(4)趣味性。教师们在设计案例时,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尽量选择贴近生活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 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是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例如,在讲一维数组时,本文设计案例:求20名学生某门课程成绩的平均分,并统计高于平均分的人数。
案例分析:首先定义变量分别存储20名学生的成绩及平均分,那么要定义多少个变量呢?按照前面学过的知识,至少定义21个变量,这样程序中涉及的变量是不是太繁多了?如果学生人数增至200名,难道要定义200个变量保存其成绩吗?显然这种方法不可行,进而教师引出新的知识点――数组。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学生很容易理解数组在程序设计中的意义。接下来详细介绍数组的基本概念及一维数组的定义方法,启发学生如何运用一维数组编写算法。
编程实现:得到了问题的求解思路之后,接下来就要鼓励学生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并进行调试运行。由于本案例还涉及之前学过的选择、循环结构等知识,所以在案例实现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适当的进行复习巩固。
总结与拓展:举一反三,提出类似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应用一维数组编程实现。对案例进一步拓展:如果每名学生有三门课程,如何统计呢?从而引出新的知识点――多维数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