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心理咨询;价值中立;价值干预

一、引言

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紧张,面对升学、就业、工作、恋爱、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逐渐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心理咨询在解决人们的心理困扰方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心理咨询是咨询者通过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和谐而特殊的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失常问题,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者需要帮助来访者澄清自己的思想,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而来访者不是精神病患者,而是一个有思想的,有价值观的行为偏离的主体。

美国的《心理学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咨询有两种模式――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该书认为:“咨询心理学始终遵循着教育的模式,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咨询对象(而不是患者)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咨询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教会他们模仿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已经存在的能力,或者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同时,“咨询心理学强调发展的模式,它试图帮助咨询对象得到充分的发展,扫除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心理咨询中价值问题的实质,实际上是如何处理价值的问题。那么什么是价值(Value)?威廉斯(R.Williams)说价值是“合乎需要的事态的概念,这个概念在挑选的行为中被用来作为偏爱或选择的标准,或者作为拟议的行为或实际的行为的正当理由”。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它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可见价值是主体的行为准则,来访者寻求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寻求价值支持,来访者的价值观是心理咨询过程的关键因素。那么,对于来访者的价值观,我们是保持“价值中立”(Value neutrality)还是进行“价值干预”(Value intervention)?

二、人本主义心理理论与“价值中立”

心理咨询 “价值中立”的理论源自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认为健康的人有自发追求价值实现的内在倾向,这是人的本性。咨询者的工作不是要改变来访者,而是提供一种氛围,使来访者能够自己帮助自己。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以一种积极的、自我实现的方式成长,除非这一过程被阻挡了。遇到与来访者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时,应该更少地使用扭曲和否认等防御机制。咨询者的工作就是允许来访者回到他们自己积极成长的轨道上去,继续朝着积极的方向进步。潜能的存在不是教育的结果,而价值的实现也不是干预的结果,不恰当的价值干预反而会阻碍价值的实现,所以,避免“价值干预”提倡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价值中立”就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思想。

三、心理咨询“价值干预”的理论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价值中立”,希望将价值干预排除在心理咨询的范畴之外。将人本主义的“价值中立”作为心理咨询的重要原则,它尊重了人的尊严与价值,但也忽视了来访者心理困惑的根源恰恰就是他们的价值出现了偏差,他们所要解决的正是价值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过份强调个人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忽视社会发展、社会实现对个人自我实现的决定性意义,放弃了社会文化伦理对人性的制约与促进。

经典操作理论的研究者斯金纳(B. F. Skinner)认为,传统人文研究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截然分割是一个极端的谬误,他主张任何价值判断都是关于事实的判断。人们认为好的东西是能产生正强化的东西,是正强化物,人们认为坏的东西则为负强化物。斯金纳反对用主观的良知、善恶感等来解释人的价值与道德。如果没有是与非的标准,就没有正确的强化物,就不会习得正常的行为。社会行为即是社会强化的结果。可见,行为主义咨询理论并不回避价值干预问题,承认价值干预的作用。

认知学派的凯利(George A. Kelly)从临床心理学经验得到的启示是:任何使患者本人对自己和自己的问题的看法有所改变时,都会使他的病情有所好转。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个人的经验、思想观念是影响人格形成、发展以至导致变态的主要因素,他提出了建构理论,假如构念――个体的思想、观点、看法(类似于价值一类的)――与事实不符,而人又不能改变自己的构念就会产生偏差。重新认识、重新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就是心理咨询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看出认知学派赞成要用价值干预来帮助来访者区分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帮助来访者重构正确的信念和价值。

可见,有很多心理学派未放弃对价值干预的认同与使用,甚至认为咨询过程中的价值干预和价值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价值中立”并不是心理咨询理论的通用原则,它是服务于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的原则,是个性而非共性的原则。“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四、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的实践研究

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法只对一小部分希望通过咨询解决问题的人有帮助,创设恰当的氛围有利于人的成长,这可能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许多观察者有效(事实上,他们所观察的大部分都是心理健康的人,比如说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提出自我实现理论是通过观察48位杰出人士而总结出来的),但是对那些极端心理障碍的人帮助甚少。同样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目标对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中产阶级的来访者很有帮助,但是对那些生活在艰难、动荡的环境中,或者挣扎在心理困惑中的人有帮助吗?来访者中心疗法可能会解决某些问题,但是对大量前来咨询的,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帮助甚少。

实际上,一些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价值偏差引发的,如不解决价值偏差的问题, 心理问题很难解决。比如焦虑,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它主要表现为躯体紧张和对未来的担忧。焦虑在个体身上可能表现为主观的不安感,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如忧心忡忡、烦躁不安,也可能表现为某种源自大脑的生理反应和反射性的心跳加快或肌肉紧张;那么作为心理咨询者首先要帮助来访者认清其思维方面的弱点,它他们依赖于什么样的非理性观念而导致焦虑,并查明推理上的错误,然后咨询者与来访者一起用合理的观念取代非理性观念,消除焦虑。

帕特森(C.H.Patterson)说心理咨询就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咨询者的目光接触、眼神、微笑、姿势等表情都流入来访者的眼里,甚至有的来访者会在意咨询者与自己身体之间的距离。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很多咨询者会去揣摩咨询者的话里之意,留意咨询者选择的话题,希望取得咨询者的认同,博取咨询者的注意或好感,而主动求价值影响。正如杰拉德・考利(Gerald Corey)所言,“即使你认识到把你自己的价值观加于来访者不合适或者不合道德,你仍然会以某些微妙的方式影响他们赞同你的看法。”即使咨询者非常小心地隐藏自己的看法,来访者也会像福尔摩斯一样扑捉到咨询者价值观的蛛丝马迹,尤其是缺乏自信和主见的来访者。

五、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的策略

(一)以功能干预为主,内容干预为辅

我国的学者江光荣把价值干预分为价值的功能干预和价值的内容干预。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强调提倡价值的干预功能,避免价值内容上的干预。但我认为应当以功能干预为主,内容干预为辅,不能完全没有内容干预。某种意义上讲功能干预是手段,内容干预是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比如对于青少年等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完善的来访者,在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时,可以适当的进行内容干预。这种干预有可能是“植入”性的,也有可能是纠正性的。因为这类群体的价值观没有形成体系,有可能是混乱、残缺的,他们自身也需要外界的强力给予支持,需要咨询者给予是与非的标准。同时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议的需要,心理咨询者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有进行社会主义德育的义务,尤其是在校园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者。

(二)价值干预方法适当、力度适中

每一个来访者都有自己原有价值体系,那么咨询者应当首先认识来访者的价值体系,尊重来访者的价值体系。咨询者必须避免将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而是采用适宜的方法,以便能让来访者更容易接受新的道德观念或价值取向。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如果价值干预的方法不适当,价值干预的力度过大,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往往适得其反。尤其是目前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使人们的价值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有时候根本没有是与非,只有适合与不适合,要把来访者置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中来共同分析,使来访者认识到接受其他价值观念或改变其原有观念的必要性和有益性,引导其朝合理方向发展方为正道。

(三)设身处地的理解,无条件地积极关注

咨询师不管来访者是什么人,都应当抱以一种热忱的、积极的和接纳的态度,这种态度没有私欲、没有评价、没有保留。不管来访者有什么行为,咨询者总是继续尊重他。咨询者的积极关注总是不变的、不动摇的。来访者因此能自如地表达和接受自己的全部思想和情感,不必担心会遭到咨询者的拒绝,真诚自我表露。朱拉德(Sidney Jourard)认为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更接近真实的自己,更能逐渐认识自己。将模糊不清的情感、信念转为完整的解释经常能发生顿悟的效果,于使患者实际上变成了自己的治疗者。咨询关系是双向的,心理咨询中的表露也是双向的,许多研究发现咨询者适当的自我表露与来访者的进步呈正相关。

(四)做科学家型的实践者

早在1986年,卡拉瑟(T.B.Karasu)就统计出世界上各式各样的心理治疗学派的数量多达400种。但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和方法是“万金油”,能在所有情境下解决所有人的所有心理问题,其效果各有所长。咨询者应当追踪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或综合采用几种不同学派的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实践。凯利曾说人像科学家一样,能够不断提出并检验自己对世界的假设。咨询者应不断学习与心理咨询相关的交叉学科,比如神经科学、社会学等,了解文化、社会和发展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对来访者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积极总结评估自己对来访者的咨询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做一个科学家型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J].心理学动态,2001(3).

2、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新探[J].心理学探新,1999(19).

3、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2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专业人员缺乏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资格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我国高校的从业人员大多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心理学教师、德育教师等,其中多数人员又为兼职人员,他们一方面由于精力和时间的分散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该项工作,另一方面部分人员也缺少必要的理论底蕴和有效的咨询技术。

2物质条件有限

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并提供日常服务,但总的来看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物质条件是相当简陋的。主要表现为经费不足、场地狭小和设备短缺。简陋的物质条件不利于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咨询的效果和质量。

3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扎实,对来访的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就难以作出准确的诊断,咨询的针对性也就不强。同时在高校一般把谈话法作为咨询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很少借助仪器、催眠和行为疗法等手段与方法,这样就很难保证咨询的效果。

4内容和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较多是面向一些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即较多地偏重障碍性咨询方面,偏重防治,而发展性咨询的工作做得很少。同时,在咨询方式上也存在着被动的局面。

5对心理咨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虽说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已开展了十几年,但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和受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接纳和重视还有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在部分高校,多年来形成的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心理教育的思维定势使心理咨询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扶持。

6重视普及,但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有关高校心理咨询的专著、不少,相关学术会议也经常召开,但就总体来看,对于大学生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尚显不足。一些文章、调查报告描述成分多,深入研究成分少,且理论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7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

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对象较多地局限于校园内大学生,没有与社会、家庭紧密配合,使得该工作本身与社会严重脱节。咨询工作有较大的局限性,即无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导致了教育力度不够的局面。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特有模式的构建

1加大投入,构建高效的心理咨询体系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党政领导要更加重视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相应体制政策的支持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学校要把心理咨询工作纳入到高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中,使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规范化地进行[2]。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科研经费、事业经费应当作为常项预算列支,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要落实心理咨询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符合专业化的要求。

2加强组织均衡的专业人员队伍,加强督导和职后培训

要组织建立一支均衡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队伍。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这支队伍可以以心理学教师和保健科医生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为主体,并把学生骨干吸收进来,形成专兼职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的人员结构。同时,应定期对从事学生工作的干部、教师、学生辅导员及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四级网络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较普遍地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落实、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各二级院系、学生会、校医院等部门人员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该领导小组的负责下专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该中心承担起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科研、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读物编印、辅导员、广大教师及主要学生骨干培训、心理咨询信件处理、心理档案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心理普查、成才谈心、朋辈辅导等活动。同时搭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四级网络”,并成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4建立心理档案,对学生实行分类服务管理

通过采用多种心理测验量表,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UPI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考试焦虑量表等对大学生施测,了解大学生在相应因子及维度上的得分,从而对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从中筛选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部分学生予以干预(访谈、咨询、心理训练等)。并且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类型,采取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调节。通过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分类服务和治疗。心理测试和建档工作最好贯穿大学四年或五年的生活,根据年级的不同进行追踪服务等。

5点面结合,加大宣传

心理咨询工作有无生命力,关键取决于其咨询的效果。不同类型的心理咨询效果也不同。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主要有两类,即适应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适应性咨询主要解决学生与环境的协调问题,而发展性咨询则致力于把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重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高校心理咨询的实际来看,重视适应性咨询是必要的,因为确有一些学生因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而导致适应不良,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心理援助。但更为重要的是对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进行发展性咨询,因为学校心理咨询不只是专门为有这样那样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提供服务的,也同样甚至更多的是为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提供服务,以使包括心理异常在内的全体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3]。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6丰富心理咨询服务形式

摆脱个体咨询一统到底的局面,拓展团体咨询、朋辈辅导、网上咨询、电话、书信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齐头并进的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心理咨询的网站、网络沟通群等,更好地减少来访学生的顾虑,面对面的尴尬,达到满意的咨询效果。

7强化地域特色,加强学术交流

在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运用上必须充分考虑我国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更多地进行本土化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时还应加强全国、地方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研究会)的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张玲,黄冬梅,张旭东.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3).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3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说:“要使每一个教师都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工作直接面对生命,关系到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生命的成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价值的事业。”那么,怎样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深入了解,诊断分析

全面细致深入地了解学生、分析心理问题的实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前提。教师对学生信息的获取是建立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的,包括了解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有关的社会背景以及学生近期的状态等。同时,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诉说,有助于学生澄清问题和阐明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咨询进行评估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多层次性、多样性和多侧面性。学生常见的行为问题、情感问题、知识问题,往往是相互交织而又不断变化,而就某一问题来看,也存在着诱发因素多样、程度不同的差别。据有关专家的调查剖析,当前小学生存在畏难、压抑、任性、占强、情感脆弱等心理问题,个别学生还表现攀比、贪图享受、羡慕权利的不良社会心态。因此,教师一定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随时从多方面了解信息,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质,从心理问题中找出主要方面,从引发心理问题的许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以利“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例如:发现某学生近期心情不舒畅,天天闷闷不乐,学习成绩滑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全面分析该生近期与老师、同学间的关系,同时,应深入班级、家庭进行了解,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建立关系,实施干预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施教和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知心是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外力促进,是打通学生内心世界的道路。教师个人品质修养,是学生情绪情感的重要诱因。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消除权威心理,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消除急躁心理,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消除偏袒心理,与学生建立纯洁关系。教师要对学生施以无尽的爱,同他们打成一片,感化、诱惑学生的心灵。多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领悟到师生之间是一种心理的完全平等,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心理互动基础上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建立以后,就根据心理问题的实质和对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并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干预。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既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又要有高度机智的工作艺术,切忌简单粗暴、主观专断、指责、训斥,而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不同,采用个别谈话、上门诊断、电话联系等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心理潜能,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某生整天精神不振、厌学。针对这一心理问题,老师进行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得知症结的该生父母离异,缺少爱。于是,该班班主任就经常关心他,爱护他。同时,找他个别谈心,让他正确对待此事。没过多久,该生终于成了一位好学生。其次,注意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帮助树立远大的理想,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同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帮助克服不良的性格特征;再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与成绩,消除过分强烈的自我意识。学校和老师应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应引导学生善于控制、调节焦虑程度,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不怕困难,积极进取;最后,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选用劝慰、暗示、互惠等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对小学生所提供的方案以及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实施的干预措施,都必须遵守法律和伦理的要求;同时,对被咨询的小学生姓名、咨询陈述的内容,尤其是涉及到小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要给予保密,确保小学生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心理卫生;儿童;心理咨询;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a)-139-02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535 counselees of children

LIU Yun, HUANG Gao-gui, CAI Xu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Kunming, Kunming 65003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hildren counselees. Methods: Data of 535 counselees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was analysed, including age, sex, chief complaint and syndrome. Results: The problems consulted in the Children's Hospital were mainly focused on learning difficulties(23.9%),Adjust disorders(14.6%) and speech disorders(7.9%).The problems consulted we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age groups(χ2=309.15, 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health; Children; Psychological consult; Psychological problem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在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心理卫生问题日益突出,为做好昆明地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本调查选择2008年来我院心理咨询室求询的部分患儿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心理咨询室患儿535例,其中,男348人,女187人,年龄1.2~17.8岁,平均(8.80±3.28)岁。

1.2 方法

对2008年1月~12月来我院心理咨询室求询的患儿535例门诊咨询者的记录进行总结分析。入选标准:有详细、完整的资料记录;直接咨询者,不包括陪同人员和咨询者;多次咨询者仅选择首次心理门诊咨询记录卡进行分析;咨询问题分类参照相关文献资料[1-3]。

1.3 统计处理

以Excel为基础,自编统计处理程序进行构成比、百分比和χ2检验。

2结果

2.1 就医原因分析

535名患儿来医院就诊的前三位原因:学习困难、适应不良和语言问题,累计占46.4%。见表1。

2.2 不同年龄就诊原因分析

见表2。3岁以下组以语言问题为主、3~6岁组以适应不良为主、7~12岁组和13岁以上组以学习困难为主,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

3讨论

2004年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要重视儿童和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因此,开展儿童心理卫生服务作为儿童医院的一项新工作势在必行。

调查发现,本组资料学习困难是来医院咨询的第一位原因,占23.9%。在咨询问题类别上存在年龄的差别,如3~6岁组为适应不良,占28.5%,此年龄段儿童面临的主要是适应问题;而7~12岁组儿童上学后,家长和老师最易发现其学习上的问题,所以咨询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习困难,占34.9%。其中,大部分是老师要求家长带孩子来咨询的,说明老师、家长在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问题上有了新的变化,意识到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因此,建议加强儿童学习困难专科的建设,以应对目前儿童心理咨询中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娜,王贺茹,李梅,等.专业门诊儿童心理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6):503-505.

[2]AE Jongsma(著),田璐,梁凌寒,臧伟伟,等(译).儿童心理治疗指导计划[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5

心理咨询方法本土化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队伍起步晚,数量奇缺,水平不高,求助者的求助条件(包括经济支付能力)有限,在对待心理咨询的态度观念上,既有中国人历来的隐蔽问题的个性特点的影响,又有中国人习惯于把心理疾患或障碍与个人道德品质联系起来的影响,这就使得中国(尤其是中国内地)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要同时完成科普宣传与咨询、治疗矫正的双重任务。所有这些使得传统精神分析的严密设置(咨询时间、咨询频率等)和技术方法运用起来常感十分困难。

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拥有不同文化的不同民族存在着心理差异,从而在变态心理及心理咨询与治疗方面必然也有差异,大致表现为在心理困难原因方面的差异;形成障碍的机制方面的差异;心理困难表现形式方面的差异;以及解决心理困难的途径方面的差异。 至少可以从以下三点来考虑心理咨询的本土化必要。

1.从咨询师或治疗师的角度出发。中国的咨询师或治疗师本身是由自己的文化环境脱生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是一种自身文化的产物,所以,即便在学习运用西方咨询理论与技术的过程中,也免不了经由自身文化的演绎。咨询师与治疗师本身都难以接受和相信的东西,运用起来必定失效。

2.从学习的角度出发。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它不断增加求助者的自省力,促进求助者探索新知(关于自身、他人和环境)。而德国哲学家格德门曾说过,知识不能离开传统,人可以理解事物,是因为有传统作基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深入骨髓、融于血液中的,是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组成部分。我们所处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塑造了我们的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塑造了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认识,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传统的产物。求助者在咨询中获得的情感态度与行为方式的改善,必须有能力迁移到所处的文化环境中,否则,这种改善或咨询治疗的效果就不会持久。

3.从共情与解释的角度出发。如果要以最少的条目来说明最重要的咨询与治疗技术,或以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咨询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可以概括为共情与解释两项。充分的、高级的共情是达到沟通与理解的前提(使问题得以澄清,使求助者产生信赖),甚至它本身即具有治愈作用;合理的富于创造性的解释则是其他一切有效干预(指导、忠告等)得以成行的先决条件。很明显这两项要素均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共情是一种走进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其运用除需考虑人类共通的人性的原则,还必须考虑求助者所处的本土文化。解释则一方面有赖于各种理论,另一方面还有赖于咨询师的经验,而归根结底,任何理论都是由学者和咨询、治疗专家的经验派生出来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实际上许多解释的内容并无法求证,正如钟友彬先生说的,弗洛伊德的解释内容无法求证,自己的解释也未必完全实在,关键是要取得求助者的相信,而这种接受和相信深受文化制约。

心理咨询方法本土化的可行性

心理咨询技术方法本土化有三条路径可走:改良和修订是一条出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去寻找精神本原,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去创建新的疗法是第二条出路;研究现实情况,即通过直接观察当代中国咨询对象的心理困难,观察一些有效咨询的实际过程,在不带预定理论套路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提炼和概括出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则是第三条出路。钟友彬的认识领悟疗法 、杨德森的中国道家认知疗法都是本土化的经典实例,已经被世界华人乃至更广泛国际范围所认同和接纳。

笔者认为,在具体推进心理咨询方法本土化的进程中,应特别重视与注意以下几点:

1.认真研究起作用的共同因素。西方对不同治疗流派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各种治疗都有积极疗效,且无明显优劣之分,许多障碍能在不同的治疗中得到改善。这似乎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的共同性要远远超过其表面差异。这种局面鼓励许多学者和咨询、治疗专家抛开各治疗流派不同的病理解释和技术方法而去寻求它们实际起作用的共同因素。观察、研究、总结我们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中咨询治疗起作用的共同因素,对于推进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进程意义深长,它既可以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关照、指导具体的疗法建设,又可以作为具有共性的检验标准去评价、预计某种解释与程序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为此,我们可能需要去研究总结我国各种传统性或民俗性的心理干预、辅导,需要去深入理解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特点,还需要去研究中国人的权威心理和特殊的家庭互动模式等。

2.充分利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在充满东方智慧的传统哲学以及中医、气功等理论中采集瑰宝。西方的研究呈分析趋势,而东方历来重视整合。心理咨询关心的是人的生命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生辅导。每种咨询流派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也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生的终极目标。西方各种心理咨询理论都是从生命个体――人自身去理解人,虽然均能很好解释某些问题解决某些症状,但当涉及人生的终极目标或最高境界时,由于缺乏天人同构的整体性或辩证思想,往往受到局限。近年来,很多西方的心理学者和咨询专家都在尝试着从东方文化中、从中国的传统哲学中来寻找一种新的思路。其实,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即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先例,荣格充分汲取了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认为心理分析的终极目的就是达到自性化。而在利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同时,本身具有整体观、体现着传统哲学思想的中医、气功等,则必将在具体技术方法上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3.注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在推进心理咨询方法本土化进程中具体表现为两点:(1)认清心理咨询本土化与全球化同步发展的趋势。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一直处在冲突和融合之中,我们很难单纯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待当代中国人,也很难说在他们身上就已经全部体现西方文化的特点。所以我们不能搞简单的本土化,在谈论本土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全球化。(2)对“适应性”目标的批判问题。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之一纽曼赞同的主张,认为人类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被动的、惰性的,而是处于与环境之间辩证的矛盾运动之中,人类在与环境的关系上,不仅具有适应性,还应具有革命性。他所创始的社会治疗特别强调去实践一种创造新环境的方法,通过咨询与治疗,使求助者不再甘于将自己认同为社会环境的牺牲品,而是将自己认同为社会环境的改造者。纽曼认为心理咨询不是指导人们去适应现存社会,而是要指导人们去适应历史。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这种能动的咨询观应该被本土化工作所重视和吸取。

参考文献:

[1]钟友彬.认识领悟疗法.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贵州科技出版社,1993.

[2]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丽云等.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模式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何敏贤等.华人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乐国安.咨询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6]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心理咨询的干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 大学生 心理素质

[作者简介]张德兰(1979- ),女,山东潍坊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北京 10001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89-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面临的经济、学习、人际关系、就业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需要在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才能健康地成长、快乐地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心理咨询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需要,而团体心理咨询作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另一种方式则成了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将主要分析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团体心理咨询的含义和特点

1.团体心理咨询的含义。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心理咨询通常有一位或两位团体领导者主持,多个成员来参加。团体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课题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传入中国。在我国,团体心理咨询也被称为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训练、小组工作等。无数的实践已证明,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2.团体心理咨询的特点。团体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与个体心理咨询的区别在于,通过团体领导者的带领和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团体心理咨询的效率高。与个体心理咨询一次只能为一个人解决问题相比,团体心理咨询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解决多个成员的问题。而且,在团体心理咨询中,成员之间通过相互的探讨、学习、启发,不断加深对自己问题的感悟,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成员对问题的处理能力。

第二,团体心理咨询的感染力强。由于团体成员之间问题的相通性使得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的语言使得相互间的交流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也更易于被成员所接受。

第三,团体心理咨询的效果较易巩固。团体心理咨询为参加的成员创造了与现实的社会生活相类似的情境,增强了心理咨询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使心理咨询的效果更加容易巩固。团体心理咨询的这种特点拉近了心理咨询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得咨询的效果更容易在现实生活中体现。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含义

对于心理素质的含义,学者们各抒己见,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其中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

1.从心理素质所产生的机制方面下定义。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

2.从心理素质包含的内容方面下定义。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的状态、品质与能力之总和,其中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综合上述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

三、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团体心理咨询作为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肯定。具体来说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团体心理咨询使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并为全员受益提供了可能性。长期以来,高校大多运用个体心理咨询、心理素质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个体心理咨询只能满足一小部分人的需求,使大部分人受到忽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和主题宣传活动虽然能起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作用,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效果甚微。而团体心理咨询效率高,感染力、效果容易巩固,有力地弥补了传统心理素质教育资源少、效果差的不足。运用团体心理咨询的形式,可以就大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爱情、就业乃至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运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深入探讨和相互交流,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并根据需要开展个性化的后续跟进辅导,从而能够大幅提升心理咨询的针对性和覆盖面。

2.团体心理咨询能够大幅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通过对普遍性问题开展团体心理咨询,能够不断增强高校对于大学生共性问题的掌握程度和干预水平,不断积累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经验。因此,将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在高校大力加以推行,并力争使之常规化,是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团体心理咨询使大学生有归属感,从而倍受大学生青睐。置身于具有相似背景和共同境遇的成员所组成的团体之中,使得大学生敢于和乐于参加心理咨询并表露和正视自己的问题。在团体中,每个成员都将自己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通过成员的互动,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寻找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只是依赖团体领导者一个人。在相互交流观点、相互分享感情的过程中,团体成员获得了力量,进而能更好地调控生活中的自己。这是个体心理咨询所不能比拟的。团体心理咨询使大学生具有安全感、归属感、自信心,可以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而且通过团体目标的实现来获得自尊和成就感。即使团体活动遇到挫折或团体目标未能实现,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安慰,从而降低心理压力、缓解情绪紧张。这也使得团体心理咨询备受大学生青睐。

4.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悦纳自我,更好地适应社会。大学生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正确认识和悦纳自我,实现自我和谐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研究表明,大学生更愿意和同辈人相处,和同辈人进行心理沟通和交流。在大学生团体中,团体信任、温暖和支持的互动环境使得每个大学生都能开放性地参与到其中来,他们能相互倾听、理解和支持,能通过他人的故事来反省心灵深处的自己,从而更加客观、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

5.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个体心理咨询相比,团体心理咨询的特点在于能重现人际冲突,浓缩真实的社会互动。利用“此时此地(Here and now)”,强化参与大学生积极、有效的人际互动模式(如倾听他人、赞美与欣赏他人、怎样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等),让他们知晓并努力改变自己原有的不良的人际互动模式,将自己在团体心理咨询中获得的成功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学会如何与别人交往,进而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总之,团体心理咨询作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在高校中的地位也日益彰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