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范文1

关键词:儒学思想;中国历史;中国文化

存在几千年的中国儒学,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这种影响在短期内不会消除。不过由于中国意识形态等种种原因,许多人仍无法纠正对儒家的偏见,以至儒教无法在中国大陆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有部分人仍然认为“儒家思想”是“四旧思想”而需要破除,这和韩国对儒教致力保存过去文化的态度截然相反。形成儒教发源于中国却昌盛于韩国的尴尬局面。不过由于道德败坏等各种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儒教对中国人的正面影响要多于其负面影响。

1.儒学在汉朝时期的兴起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1]。

1.1孟子的仁政说。“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1.2董仲舒的思想格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2.儒学的变迁

2.1汉朝时代儒学思想变迁。汉朝之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2]。

2.2清初时期儒学历史变迁。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他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顾炎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王夫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王夫之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3]。

2.3儒学思想近代的研究和发展。现在所存的儒家思想(不同于孔子的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将阶级视为人类社会的基础,鼓吹封建道德观,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而忽略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儒学的意义和影响

3.1统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

3.2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4]。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3.3儒学在东亚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3.4儒学在朝鲜的影响。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

3.5儒学在李朝时期的影响。为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李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李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在李朝的五百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3.6儒学对日本的影响。在五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5]。

3.7儒学在越南文化中影响。东汉末年,越南人士燮游学洛阳,研究左传、尚书等典籍,后来任交趾太守40余年。据《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说明早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学教育。

4.结束语`

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从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参考文献:

[1]陈璧生.国学院:期待与忧思[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5(11).

[2]陈朝晖.论北朝儒学及其地位[J].齐鲁学刊,1989(05).

[3]王缨.司马光为何以“礼”开篇[J].中外管理,2009(02).

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范文2

一、儒家经济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这里的“仁”有两层涵义:(1)对人要有爱心,即“爱人”,由“爱人”演绎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因而对老百姓要“富之”、“教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对己要做一个完美的人。儒家理论强调重视个人的自觉,重自我约束,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见利思义。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基石的,追求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它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从而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富足。

1.“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在经济社会中,个体和整体经常发生利益冲突,在传统文化中表现为义利之辨。对于此,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某道不某食”、“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这是儒家最基本的义利观点。

儒家并不反对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也没有为贫穷辩护。儒家认为追求富贵是人的正常要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孔子也承认一个人如果安于贫困而没有怨言是非常难以做到的,“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但是,儒家强调一个人的利益和财富的获取要通过正当的途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要合乎于“义”,“义然后取”,这也意味着通过其他非正当渠道取得的利益是不“义”的。儒家思想告诫人们要“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还强调以国家、百姓之利为义,“博施于民,而能济取”、“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等,甚至当生与义发生冲突不能两全时,宁愿“舍生而取义者也”,充分反映了儒家经济思想中关注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原则。

看今日之中国,可以发现,在享受改革所带来的收益时,许多“忘义”之人私欲膨胀,他们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通过非法的手段来获取自己的利益。目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政府官员和国有垄断企业,以经济市场化为借口,将部门的权力和利益相结合,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之一。

2.“均无贫”的利益分配观。儒家主张社会财富的分配要合理调均。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表明了儒家在国家分配制度方面的观点:强调财富分配的均衡;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社会的贫困现象就会减少,则天下太平,国家无倾覆之忧。对此西汉董仲舒补充:“不患贫而患不均”,“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春秋繁露·度制》),强调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长期以来,对儒家的“均无贫”观点一直都有异议,认为儒家的分配观点就是吃大锅饭,就是平均主义。这是对儒家学说的误解,人人收入都相当、没有差异,是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忽视效率。宋代朱熹对孔子的“均无贫”思想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朱熹:《论语集注》),虽然他的观点有明显的封建意识,这是其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但抛开其局限性,用现展的眼光来看这个观点,可以看到朱熹对儒家经济思想的“均”的进一步解释,即每个人得到他自己所应该得到的那一部分,得到他真正的劳动回报,如果是这样的,那么社会将是“上下相安”的。这里,他明显地强调了效率,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平均主义”。针对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国家的宏观分配体系,还是微观分配体系,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忽视了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经济思想中的“均无贫”观点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3.“轻敛薄赋,休养生息”的发展观。儒家经济思想以“仁爱”为基础,认为统治者首先要爱民,爱民就是以富民作为统治者的首要任务。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政理》),孔子希望统治者要“养民”、“富民”、“惠民”,要遂民之愿,足民之求,兴民之利,使百姓能够“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养生送死无憾”。孔子认为,民富与君富是统一的,他强调“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对于富民,孔子在提倡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还要求统治者减轻赋税,实行轻敛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联想中国的改革历程,通过放权让利,降低赋税,释放出被长时间压抑的生产力潜能,国家、企业、家庭的财富存量都有了显著的增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富民政策,这是与儒家的“养民”、“富民”、“惠民”观点不谋而合的。但自80年代末期开始,政府机构的膨胀,促使地方政府利用几乎不受约束的权力通过乱收费,弥补机构的扩张所需要的经费,同时还满足了某些部门的部门利益。

4.“富而教”的教育观。儒家经济思想中对国家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说苑·政本》)。说明儒家思想已经意识到在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之后,首先应该是注重全民教育的发展,同时主张“有教无类”,要打破教育的界限,“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治长》)等教育思想,有助于对全民实施普及性教育,提高民族的素质,建立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儒家的“先富后教”的教育观对现代中国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放眼世界,可以看到教育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事例。比如,二战后的日本得以在一片废墟上迅速地崛起,成为世界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家实施全民教育战略的成功,国民素质的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国家富裕后应该如何发展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尤其对现代中国有着现实意义。我们认为,应该着重研究教育和教育发展的特性,关注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性,教育的真正内涵等,防止和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损失,提高教育的效率。

二、儒家经济思想与中国经济发展方略的融合

1.以“富民”和“均无贫”的思想作为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社会结构特征是“二元”结构,即“官”与“民”的利益之争,可以说民富则国安,民穷则国乱。而富民政策的实质就是合理地分配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因此说如何协调两者的利益冲突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

儒家经济思想中关于利益分配与国家稳定与否有“抑兼并”和“不抑兼并”之说。“兼并”的含义是“两极分化”、“大鱼吃小鱼”之类。主张国家严厉制止这种事态的为“抑兼并”,而主张国家放任自由的为“不抑兼并”。“抑兼并”与“不抑兼并”其实是体现国家的宏观分配与再分配制度,采取什么样的制度显示了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和国家的经济环境。

可见,制定正确的国家分配制度,建立相应的再分配体系,保障人们得到应有的物质利益、自由和个人尊严,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非常之重要的。结合中国目前现实情况,我们认为中国首先是采取“富民”政策,然后建立完善的分配制度、再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在使民富的同时,做到“均无贫”,利用财政转移支付来赈济和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调和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以达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2.以“见利思义”来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观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所有人的行为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秩序,合法地获得收入。而中国现实的市场状况是:(1)目前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欺诈、偷税漏税,更有甚者为一己之利,不惜违法乱纪,损害他人的利益的现象,除了在道义上进行谴责外,还需要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制裁;(2)一些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实施地方保护主义,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

因此,除了在社会上树立儒家的“见利思义,重义轻利”、“义然后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竞争理念,反对“见利忘义”,使之成为中国建立市场经济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同时,进一步用市场的方法替代行政权力,并且健全法律法规,用法律来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

3.以“先富后教”的思想来发展和普及教育。儒家的“先富后教”观点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中国现在的教育发展状况可以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况来比喻,也就是说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的比较快,教育质量比较高;而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不但没有保持以前的发展趋势或跟随全国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反而呈现逐步下滑的状态。全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同样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表现为各地教育的发展状况好坏与经济发展有着很高的相关性。

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范文3

【关键词】以人为本 和谐教育 人的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131-01

儒家教育思想带给我们很多极具现实意义的人文启示,儒家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成为构建当前教育新体制的重要文化资源。

一 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理念

1.以人为中心,以善为向导

价值哲学认为价值观本质上是主体对价值关系的认识,在价值关系中,主客体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人”关系和“人―自然”关系,中国儒家哲学对“人―人”关系的认识特别深刻,也特别重视。儒家强调人与天地合,仁者与天地万物同体等观念。孔子明确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肯定的是人的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荀子宣扬“人之所以为人者”等,其意义都在于高扬人的主体意识。我们姑且不去评论其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与阶级性,从其鲜明的教育宗旨可知,儒家教育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以善为向导;以人性的完整、和谐、全面发展为目的,去实现那一时代所理解的人性的丰富与圆满。

2.对话、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精神

先秦儒家在论及教学过程时,已为我们阐明了教育的真义:教育即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其中“教育情境”渗透了对话、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精神。在《学记》中,我国古代教育家便总结出“教学半”的论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没有无教的学,也没有无学的教;在此基础上还揭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主张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切磋、互相启发的过程。在教的方面,教者在师生对话中因人设问,引人入问,层层深入,师生在一种平等、宽松、不受束缚、自由状态下探索智慧,这种对智慧的探索不是在知识的占有上进行的,而是平等的,由此而发生的师生关系乃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要求;并反对“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即反对注重诵读教条,丝毫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因材施教的注入式教学。在学的方面,注重的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体验和经历,以及如何在知识中“寻找自我”,使人成为他自己。孔子在谈话中经常表现自己的无知,激发对方思考,与弟子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切磋中真理明朗,师生受益。这种“引导――建构”下的教学相长,身教重于言教,把严格要求与讲解后学相结合,教学中渗透着民主、平等的精神。

3.“以诱生惑,以诱激趣”

启发式教学是先秦儒家教学的根本方法,其特点是“以诱生惑,以诱激趣”,学生在启发诱导中求知,学会做人的道理和乐趣。这一教学思想根植于儒家思想中强调人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受教育者能“自省”“自反”“慎独”到“自我完善”,追求“同天人”“合内外”,在“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这是一种乐观型、自强不息、以群体为本位的“乐感教育”,有别于西方传统教育中的“罪感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教师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并在文化修养、人格感化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将学思行有机统一起来。这种学而乐的效果,除了善诱还在于“适时”的教学方法,“有如时雨化之者,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意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在知识、心理上的“最近发展区”,及时教育,在学生有了受教之心、求知欲强烈时,教师再“乘其间而施之”,就会像春风化雨那样,收到点滴入土的效果。

二 儒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人文启示

鉴于上述现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倾向,结合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有用养料,提出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教育过程中要缔造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提高师生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人认为,我国古典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先秦的儒家教育思想,本于人心,达到大同,始于人文,通乎天地,其亲切、平实、纯朴的教育宗旨和教育方法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古典教育的善美境界,其以“和谐”为核心建构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蕴含的浓郁的人文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的成长环境有着深刻的启发。在这种育人环境中,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条件完成自己的学习过程,实现既建构知识意义,又建构人自身的意义,既要有信息的撷取,更要引导学习者“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由知识向智慧升华。第二,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增强人文性渗透,促进教育的纵深发展。第三,注重教育的整体性与完整性,促进人和谐统一的发展。

培养人、关注人是教育的根本。人的基本性格特征是整体性、完整性、个体性,故关注人应充分关注人的整体性、完整性和每一个个体的特殊性。教育应当充分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在此基础上引导人的生存内涵的拓展,赋予个体的生存以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生存内涵,在个体生存内涵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谋求个人走向社会的发展,这样教育就把个性、个人与社会;生存与发展;人文与功利统一起来,在此统一过程中,实现人的完整性,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艮著.王心斋全集(卷四).和刻影印近世汉籍丛刊本

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营销;指导意义

[DOI]10.13939/ki.zgsc.2015.40.027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她包含了多民族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周代开始奠基的,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统一汉民族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研究也主要是集中讨论儒家思想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1 “以人为本”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观念强调尊重人的价值,是孔子管理思想的精髓。这一观念体现在现代营销过程中就是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追求“顾客导向”的营销理念。即:突出以消费者为中心,切实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尊重顾客需求。作为企业营销人员来说,对于自己的要求应该是加强自我修养,强化自我管理,将心比心,强调民本、民心、民意的重要性。即使在企业、商家和消费者发生矛盾之后,坚决不能做出违背消费者意愿的事情。应该换位思考,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愿望,为他们创造方便,帮助他们解决难题,这就是“以人为本”观念在现代营销学上的反映。始终将“消费者至上”作为首要观念,要有主动为顾客做导向的观念,将消费者作为中心,同时应该将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企业营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应该是满足消费者一切合理的要求和欲望。首先,企业要将消费者置于核心地位,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都要以满足顾客的欲望和需求为出发点,企业必须要熟悉顾客、了解顾客。由企业去发现和定位顾客,再通过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去影响和引导顾客的方式已不能满足“以人为本”的现代营销理念的要求。这一理念要求企业要理解顾客的需求并创造出良好的需求实现过程,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包括从战略决策到营销策略的全过程的面向顾客机制。其次,给消费者提供购买产品的便利。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更注重消费的感觉,看消费活动是否能为自己带来舒适和美感,更注重购买的便利性。因此,企业要完善自己的服务系统,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和方便顾客。最后,企业要重视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企业通过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和差异性的需求,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了解到消费者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设计出消费者满意的新产品,开发和完善新的服务。

2 “天人合一”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天人合一”在现代语言中即为“和谐”,古语中“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下一家”等均体现出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现代营销中,“天人合一”不仅仅指企业与客户之间要和谐,广义上来讲,更是企业与社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和谐共存,互利发展。一个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不能只考虑短期利益,要放长眼光,深远考虑,追求企业自身的长期利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一锤子买卖”向长期黏滞客户转变,这样,客户会更加忠诚于企业,为企业和产品做免费宣传,建立良好口碑,向企业和产品及服务提出合理建议,交易成本由于惯例化而得到节约;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向社会索取转变为为社会付出,这样,企业会获得社会对其诚信度的提升,树立良好的品牌,在客户选择企业和产品或服务时,增加“印象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高压严惩的管理理念向关怀员工和发掘员工优势转变,这样,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都会成为提供和创造价值的主体,企业员工的存在感和归属感也会提升,其潜能优势会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从互相牵制,互相打压向互利互赢,开放学习的方向转变,这样,企业之间才能互通有无,长久发展,使两者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开拓市场,成为战略伙伴,从而使竞争优势得到提高,更好地服务社会。

3 “信则人任”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孔子曰:“信则人任焉”,“民以诚而立”。诚信是中国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基本的伦理范畴之一。所谓“诚”,主要指诚实不欺,诚实无妄。所谓“信”,一般指讲信用、重信誉。要诚实守信用,反对失信和欺诈。在现代营销理念中,“诚信营销”的地位极其重要,其主要体现在:第一,守信。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在现代营销中,守信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守信就是要求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要讲究信用。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信誉已成为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守信,才能为企业和营销人员带来良好的信誉。谁赢得信誉,谁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谁损害了自己的信誉,谁就将被市场所淘汰。守信就必须要信守承诺,不仅要信守书面承诺,还要信守口头承诺。口头承诺虽然无法律的约束力,但却是营销人员帮助顾客建立购买信心的重要工具。聪明的营销人员都不会冒着丧失信誉的风险违反向顾客许下的口头承诺。此外,承诺还有明确的承诺和隐含的承诺之分。明确的承诺是合同、协议等明确规定的应履行的义务。隐含的承诺则没有明确规定,它是隐含着的承诺,如“合格产品”本身就隐含了承诺对该商品所应具有的质量负责的含义。一旦营销人员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履行承诺,则有义务做出解释,请求顾客的谅解,必要时应主动赔偿损失,接受惩罚。第二,负责。负责即要求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对自己的一切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承担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和道义上的责任。任何逃避责任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并且是非常愚蠢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营销人员一般独立地做出营销的决策,因此他要对自己独立自主的营销活动及其可能带来的一切短期和长期的后果承担责任。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企业,不仅要对企业和社会负责,而且要对顾客负责。因此,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应向顾客讲实话,如实地为顾客介绍营销产品的优点和不足,向顾客提供能真实有效地满足其需要的商品,千方百计地为顾客排忧解难,赢得顾客的信赖,提高企业的声誉和社会效益。坚持负责原则,要求营销人员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承担责任的勇气,必要时甚至要牺牲自己的利益。

4 “兼容并蓄”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海纳百川的非凡气概,使儒家思想能够涵容异质,实现了多元文化的整合。“兼容并蓄”在现代营销理念中即为“整合营销”。所谓整合营销,是以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为手段,重组再造企业的生产行为与市场行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企业目标的、全面的、一致化营销。简而言之,就是一体化营销。整合营销主张把一切企业活动,如采购、生产、外联、公关、产品开发等,不管是企业经营的战略策略和方式方法,还是具体的实际操作,都要进行一元化整合重组,使企业的各个环节达到高度协调一致,紧密配合共同进行组合化营销。“整合营销观念”将系统的观念和方法运用于企业的营销活动,将企业营销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各个层次、各种策略加以系统的规划和整合。使之前后成线、上下为经、左右为纬、纵横成网,其优势在于,一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潮流及其对企业市场营销所提出新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优化企业组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持续发展;四是有利于从观念到行为的整合;五是有利于企业上下各层次的整合;六是有利于企业各个部门的整合;七是有利于营销策略的整合;八是有利于企业长远规划的整合;九是有利于企业开展国际化营销。

5 “以礼治国”在现代营销中的意义

“礼”是儒家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其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儒家的这种以建立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来引导民众“克己复礼”,以礼治国的思想对于现代营销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营销同样需要建立自己的“礼”,现代营销中的“礼”可以内化为企业人际关系、精神风貌、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等,也可以外显为礼仪、品牌、服务、荣誉、公众形象等。两相对比,作为“礼”的这些要素与现代营销文化的主要构成恰恰不谋而合。由此不难想到,在中国开展企业营销文化建设,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于民族文化优势,发扬中华民族重“礼”的思想,深入挖掘其合理内核,形成有本国特色的企业营销文化。如:儒家重视礼节仪式,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正规企业都有举行特定仪式的习惯,开业、庆功、表彰、竞赛等,并以此作为特定的宣传推广利用公共关系策略,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拉近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在营销服务别要注意不以富贵而为之,不以贫贱而不为,潜在的顾客可以变成现实客户。欧美的一些奢侈品牌早期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消费者有限,但仍然做好中国市场的宣传推广活动,逐渐扩大战果。

纵览古今,许多华夏子孙以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为人处世,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现代企业营销管理方面,同样有很多企业家借助儒家思想建立起特有的企业营销文化,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奠定了深厚的企业营销文化基础。例如,把这种文化应用到品牌文化策略中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品牌、甚至是一套系统的营销管理策略与理念,在全球经济界进行推广。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营销思想体系,不仅要学习西方的营销理论,深入探讨现代营销实践活动,更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吸取其营养。

参考文献:

[1]陈文武.文化营销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33-34.

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范文5

关键词:儒家思想 学校体育 教育

中图分类号:C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1-0085-03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末期,它在整个封建社会中逐步发展并不断加以完善。孑L子的教育思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夏、商和西周时期以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文武兼备的教育理念,并以此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而“六艺”当中的“射”和“御”是孔子进行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日:“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在《论语》中提到“勇”字有九处之多,它既包含了勇敢的思想品格,义指勇猛果断的行为和技能。因此,孔子说的“仁”、“知”、“勇”,大抵相当于萌芽时期的德育、智育、体育这一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这和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全面发展培养人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儒家对人才的全面发展相当重视。1 儒家思想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积极影响1.1注重“礼”和“乐”以及“仁”的教育思想1.1.1“礼”和“仁”对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礼”包含了自远古以来对人的行为的各种社会性的规范。就其本质而言,“礼”不是别的东西,它就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社会性形式。因此,“礼”成为主体内部所固有的质,没有“礼”就不成其为人。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周代礼的制度,“礼”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在礼制的教育中,也有丰富的体育内涵,这充分显示了孔子的体育道德观。孑L子不但讲“礼”,他还极为重视“仁”。在他看来,“礼”是人的社会性的外部形式,“仁”则是人的社会性的内在根基。他在《论语》中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失去了仁的“礼”是没有意义、价值的,它会成为一种空洞的甚至是虚伪的形式。那么,如何来提高人的内在本质的修养,孔子认为应加强对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其中也谈到对体育道德的重视。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道德礼仪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培养更高素质、更全面的人才。1.1.2“乐”和“仁”对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乐”在孔子的思想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孔子以行“仁”为个体所能有的最大的快乐,因行“仁”而体验到这种快乐,获得这种快乐,这也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时也就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的实现。在《里仁》篇中,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孔子对“仁”与个体存在意义与价值的实现的关系最为明确的说明。孔子认为,把这种“乐”和“仁”的思想应用于教育活动当中最能体现其价值所在。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学累了,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育活动项目,不仅可以锻炼身心、增强体质、陶冶情操,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共同进步,培养团结互助、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充分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这种“寓乐于教”“劳逸结合”的思想对我国几千年来甚至是当今社会学校体育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1.1.3“礼”和“乐”对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

孔子“六艺”教育中的礼和乐,既包含了道德礼仪的教育,也有体育和美育的成分。而礼中的礼射,乐中的乐舞,则是更接近于体育。孔子教育实践中的礼、乐、射、御诸教,往往是相互渗透、一起进行的。《礼记・学记》中说“大学之教也……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此处的艺,是指“六艺”;所谓“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是说如果不提倡含有文体娱乐活动的“六艺”,就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以致不能胜任学习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中,除“藏”、“修”之外,还得“息”、“游”,即学习生活要有张有弛。《论语・述而》亦说:“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说,学习的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而游息于六艺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礼乐教化”,就是凭借礼乐对人们从思想品德到身体技能进行全面的培养和训练。它既能让人健身习武,陶冶心情,愉悦身心,又重在练习,使人在练习中掌握技能而达到休养身心的目的。这就是孔子以“六艺”为教的意义所在。总之,孔子的“礼”“乐”“仁”思想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乃至当今社会的学校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培养全面人才方面,影响非常之显著。1.2重视“成人”之教育“成人”是孔子教育实践中的一个新概念。当他的学生问起怎样才算“成人”时,孔子说:“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概况性地列举了藏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高尚品德,卞庄子的勇猛果敢和冉求之艺,认为兼备了这四个人的长处,就算得上是“成人”了。“知”“不欲”“勇”“艺”即“成人”必备的条件和素质,其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成人”教育中的勇和艺,就与体育密切相关了。“文之以礼乐”是这四种素质要受礼乐的规范。孔子说的“仁”“知”“勇”,大抵相当于萌芽时期的德育、智育、体育这一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准备去从政或做官的知识分子应该“君子不器”,也就是说,做人不能像有专门用途的器物,只具备某种单一的品格或技能,而应是多才多艺,全面发展。1.3注重“以人为本”、“有教无类”的体育教育思想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在西周民本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人的作用。孔子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的观点,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客观认识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去“修身治国平天下”,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儒家思想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理念。儒家思想中的“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教育的全面普及性,是指无论学生的贫富贵贱,聪明或者愚笨,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源于“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教育应当尊重每一个人的受教育的权利,给予每个人成才的机会。“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增加了受教育的群体和知识的传播,有利于更多人素质的提高。这两大思想同样在现代体育教育当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主要以学生为主,结合他们的运动兴趣爱好进行教学。他们当中无论是富二代还是家里比较贫困,聪明或愚钝,都应当一视同仁,同等对待。这样对于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素质、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1.4儒家思想能够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1)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为学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彰显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人文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发展要求,解放其个性,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学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当中,能够有效地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对其学习行为的禁铜,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思维与自我意识得到有效的发展。而这种有指定性的自主选择的学习行为,能够有效地修正与填充学生自身素质体系的建构,为实现其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净化教学环境,推进和谐校同建设的进程。在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氛围,凸显出强制与无奈,对于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损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不仅引发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抵触情绪,更容易导致学生不良学习行为的产生。因此,营造和谐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净化教学环境,使得传统的教学思想消极因素得以消除,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这种净化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3)增进师生问的相互尊重、信任与理解,构建师生友好关系。和谐是建立在双方之间彼此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之上。和谐教学的环境,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之体验与感悟来自于教师真挚的情感付出,进而对教师产生尊重与信任,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改善。和谐教学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能够彰显师生地位的平等,另一方面,能够消除师生问的芥蒂,达成彼此问的心灵交融与情感互动。全新的师生问关系的建立,能够有效烘托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提高保障。2 儒家思想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消极影响2.1重文轻武的思想制约着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体格注重文教的国家。儒家主张礼仪修身,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制于人。”文人的地位很高,加上科举选士,强调文章、品德和门第出身,重权术轻武备,视武学为下品。这种固定的价值观念作为文化的深层意识积淀下来,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支配着人们的言行和思潮。体育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教育性和教学性,体育教育是以体育教学为主要途径。而体育教学则是体育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技术和锻炼身体的双边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双边活动”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其思想和行动决定着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由于受到“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学校领导者对体育课不重视,体育教师也得不到重用,极大地削弱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大大降低。2.2男尊女卑思想制约着女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儒家思想对女性是比较轻视的。《礼仪》中有“妇女有三仪”“三从四德”的枷锁完全束缚着女性的言行举止,女性和男性一样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被剥夺,稍有越轨,就会遭到谴责。宋明理学片面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鼓吹“三纲五常”大肆宣扬妇女的“三从、四德、七出”的条律,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女生这一弱势群体往往不备受教师的关注,常常被忽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女生没必要运动这是符合常规的,更不要说要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去教授学生,这就极大的削减了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甚至对体育课产生抵制的情绪,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2.3“礼”作为行为规范约束学生的个性发展“道之道,齐之以礼”,“寓德于体,以礼行体”把道德教化置于首位,把德、礼的观念植于体育伦理之中,这就决定了中国人的体育思想历来注重人伦道德的培养,其发展无疑会相对的集中于道德的方向。如果我们从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来看,重德轻体的观念是基本准则,重视身体方面的修行往往是一种思想的潜能,只能流行于形式上的提倡。学校体育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参与其中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养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培养和促进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4“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儒家思想把“中庸”上升为方法论这样的思想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敢闯敢于冒险、改革创新以及对于理论的创新。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都不是很成功,每当提出一个新的教学改革方案,总是尝试在几个点,而且实施不了一段时问就停止,这与儒家思想中庸之道思想紧密联系,它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同,用它来解决一切当前面临的所有困难与挫折,应是最佳的方法了,所以说我们现代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学校是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良好场所,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我们应尽量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3 结语儒家思想是我国悠久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对我国乃至当今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当然包括学校体育教育在内,它影响着一代义一代学生的思想变化。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搞“一刀切”,结合我们现阶段在体育教育这一领域内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理性思维去加以改革创新,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有所成功的。参考文献:[1]许嘉璐.弘扬儒学精华发展先进文化――在“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探索与争鸣,2005(1).[2]谭华.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00( 12).[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崔乐泉.中国体育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6]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7]谢学.基于儒家文化的中华民族特色体育教学体系构建[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7(4).[8]张晓红.论当代体育文化与儒家哲学之整合[J].辽宁体育科技,2003(4).[9]杨丽娜.论儒家思想对当代体育教学的影响[J].体育世界,2012(9).[10]刘怀志.孔子体育思想极其现实意义之探究[J].职大学报,2009(3).[11]杨威.孔子“仁”的思想对现代学校管理的启示[J].成人教育,2013(5).[12]张京国.儒家思想对当代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2(5).[13]冯文全.传统道德教育的儒道融合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2012(2).[14]王凤杰.试论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演变历程及现实意义[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 11).[15]万树超.荀子教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工作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 30).[16]毛丽红.儒家教育思想与当今校同文化建设[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1).[17]俞世兰.当代大学生处世教育的路劲分析――基于对儒家“忠恕之道”的合理借鉴[J].贵州师范学报,2012(5).[18]张宏敏.传统儒家教育哲学的当代审思――基于刘基教育思想的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2010(6).

Impact of Confucian Thoughts on Modern School

儒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范文6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大学英语课堂 问答策略

一、引言

评价是进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师生之间沟通与了解的必要环节,在现在的教学评价中更加强调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因此,本文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现状,分析了形成性评价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结合形成性评价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问答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行问答的策略。

二、形成性评价的现状

1967年,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性评价在欧美学术界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渐渐地形成了教学评价,并且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大类。不少学者针对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及其对教学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可是,形成性评价的研究活动大多在开放教育、中小学课堂进行。对形成性评价在大学教学中的实行很少,更不用说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了,直到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后,形成性评价才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话题,大学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实行问答形式进行教学,开始研究如何把形成性评价应用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形成性评价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教学设计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其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阐述如下:

1.确定学生的学习进度

大学英语学科的教学是划分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相互联系的学习模块,学生对前一个模块的学习是为学习下一个模块打下基础,加快了下一个模块的学习进度[1]。由此,形成性评价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前面学习模块的掌握程度,并据此确定学生学习下一模块的任务与速度。如果能将形成性评价有计划地进行,就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更好地掌握预定的教学内容。

2.及时反馈信息给教师

教学课堂进行形成性评价,就能使教师得到及时的反馈信息,如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材的编排和呈现是否有结构性,课堂讲授是否清晰,能否有效引导学生的思路,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否详细,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是否恰当等有关教学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得到及时的反馈,就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3.改进学生的学习

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可以清晰地体现学生在掌握教材中存在的缺陷和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难点。每进行一次测试,教师都将批改后的试卷发回给学生并由学生对照正确答案进行自我检查,学生在这个检查的过程中就能发现学习的缺陷和难点,并根据教师的批语进行改正[2]。对于全班大多数或一部分学生都答错的某个或某些题目,教师要立即组织班级学习,重新讲解测试题基础的相关内容。如果有些错误只存在于个别学生身上,教师就根据其错误性质提出纠正途径。

4.强化学生的知识

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对强化学生的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3]。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反应加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认知反应巩固学生对正确答案相关知识的认识,校正了含糊的理解,强化了对知识的记忆。如果要更好地发挥形成性评价的强化作用,就不能简单地给测试具体多少分,而应用适当的形式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这部分的学习材料,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加以鼓励和指导。

四、形成性评价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问答的影响因素

1.学生缺乏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兴趣

兴趣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动机是激励人们采取行动的诱因。人的一切活动都来源于一定的动机。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语言学习的关键就是学习的动机,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学习动机,最终的学习效果也和学习动机是否长期维持有密切的关系[4]。这就说明学习英语一定要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而学习过程中要持之以恒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各种考试,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是因为学校的硬性要求才被动学习。当然也不乏有些学生根据世界各方面的发展趋势,认为英语学习是适应世界的发展潮流,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应该好好学习。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英语具有一定的语言特色,学起来很好玩。可想而知,学习动机强的学生英语成绩都比较好,而学习动机弱的则比较差。当然,除了学习动机也有因为学习方法不正确而学不好英语的情况,就连通过大学中的CET考试也有困难。这样就会导致越是学习好的学生就越有学习兴趣,学习差的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学生的兴趣对大学英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的行为[5]。人也是文化存在的一种形式,而受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进行又源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文化的发展会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处处有文化的影子,由此可以说文化孕育了教育,没有文化就不成教育。

我国受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教育理念植根于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理念决定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影响了后人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法等[6]。我国历史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就赋予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和开放的特点。后来,随着历史文化的演变,儒家思想博采众长成了我国的传统主流思想。在我国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蒸蒸日上。因此,我国的教育事业受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颇大。

五、形成性评价视觉下的大学英语课堂问答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学与教的评价人员。因此,要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构建课堂教学和评价活动主体。为了使教师能够确定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学生的学习和强化学习的知识,从而提出形成性评价视觉下的大学英语课堂问答策略,提出以下具体的构建策略:

1.评价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有专家认为,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就能得到有关学生的具体情况,这就说明评价体系要发挥主体性,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体系的主体[7]。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评价权利被剥夺,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性。面对这种情况,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就要进行改革,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重视自我评价,从而促进他们对合作评价的认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更好地进行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端正学习的态度,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2.评价要与教学同步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结束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试,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不仅要与课程要求相符合,还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策略相一致[8]。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优势来考查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促进教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过程。

3.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要多元化

多元化的评价强调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性,要求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应该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注重在教与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多元化的评价,为教学提供及时、真实的有效信息,促进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是多元化的,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性,采用分层教育,以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选择多元化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这样才能从整体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评价的内容要具发展性

评价要确立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发展和促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9]。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评价结果进行有效地反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际,有助于学习上的合作。因此,评价的内容要是发展变化的,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或优势分配任务,使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能,增强学习动机。

六、结语

根据上述的分析和总结可知,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形成性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有着传统评价模式没有的优点,课堂问答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在课堂的提问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因素,根据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形成性评价的实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影响因素,如学生缺乏对大学英语学习的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这种评价方式的实行有一定的艰难性。由此,如何有效地利用形成性评价进行课堂问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鉴于课堂提问对英语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对学生学习的优劣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确立学生为评价的主体,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课堂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多说英语。同时,教师也要合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适当地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张丽.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大学英语课堂问答策略研究[J].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0(08):108-109.

[2]汪承萍.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策略的探索与研究[J].皖西学院院报,2010,25(03):98-99.

[3]那茗,毕会英.论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09):155-156.

[4]韩莎夏.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实施[J].考试周刊,2012,19(10):88-89.

[5]邹会权,宋瑞南.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探析[J].考试周刊,2010,30(21):201-202.

[6]陈琰.浅谈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及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12):206-207.

[7]杨咏波.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J].民营科技,2011,36(05):67-68.

[8]朱飞.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及建议[J].海外英语,2011,20(07):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