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范文1
端午节活动策划书(1)
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我班将于端午节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方案制定如下:
一、活动目的
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抒发爱国主义情怀为主题,以端午节主题系列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中国梦”学习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幸福生活,增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二、活动时间
20xx年6月x日至6月x日
三、活动内容
1、开展节庆民俗文化活动。结合端午节的特点和内涵,组织开展“粽叶飘香”包粽子比赛、观看龙舟比赛、端午歌谣传唱、织香袋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端午文化的独特魅力;依托“道德讲堂”组织端午节民俗讲座,开展以爱国名著、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用心体会端午节蕴涵的意义,激发爱国爱乡情怀。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端午节期间,积极组织学生志愿者进社区、进乡村,开展村居清洁、节日慰问、助残爱幼等志愿服务,为留守儿童、贫困生、孤寡老人、残疾人士等送去慰问金、粽子等,陪他们共度端午佳节。
3、开展校园洒扫活动。从科学角度分析悬艾草、挂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等端午传统习俗,普及日常卫生保健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大扫除,整理个人卫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
4、制作节日小报。积极组织学生将端午节的内涵、民俗及参与端午节活动的感悟制作成节日小报,并开展节日小报评比和展示活动。
四、活动要求
充分挖掘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内涵,把端午节主题活动与“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的活动项目,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新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形式和载体,体现人文关怀,倡导文明新风;全部活动过程确保安全、有序开展。
端午节活动策划书(2)
一、活动主题:“品味五月五”
二、主办单位:闽南理工学院蚶江校区
承办单位:膳委会
三、活动时间:xx年6月10日
四、活动地点:食堂门口
五、活动总述:以游戏的形式体现端午的风俗,弘扬民族文化,烘托节日气氛,为各地文化风俗的交流建立平台,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六、活动内容及流程
1.前期准备工作
准备好各活动用具,分配好负责项目及人员安排.
2.活动之前先进行相应的宣传:横幅、广播站、海报的宣传.
3.活动开始.
热场游戏:
(1)夹弹珠
每组2名参赛者,各1双筷子,1个水杯.工作人员宣布开始后,计时1分钟,选手开始夹弹珠,时间到,工作人员宣布结束并检查各杯中弹珠数目,数目多者获胜,发放奖品.
(2)端午知识问答
我们在场地周围悬挂长绳,绳上按顺序粘上有关端午节风俗,歌谣等的问答题目.
同学们若知道题目答案的可将题目拿下,到对奖处回答,答对者发放奖品.
七、主场活动:
吃粽子比赛
参赛者以三人为一组,蒙好双眼,待主持人宣布"开始"后,各参赛选手在原地转五圈,然后找到自己的粽子,以最快的速度解开包装吃完粽子,当完全咽下后举手示意,由工作人员检查无误后示意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为完成游戏时间最短的获胜选手,发放奖品.其他两位发放纪念品.
八、对食堂的宣传和回报
通过主场活动为食堂作宣传,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九、活动进行期间
1.活动中制作特制大型横幅,在食堂南门口悬挂
2.活动中制作海报张贴在校区明显处,
3.有关活动的各项宣传文件、通知及其他有关宣传品予以明示.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范文2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范文3
关键词 端午节日文化 文化大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40
Abstract Through the survey found that people in the face of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the Chinese Dragon Boat Festival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the customs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memory and perception gradually indifferent. This situation is mainly due to the excessive emphasis on the dedication of the Qu Yuan spirit of the country, while ignor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festival, a deeper level of culture. Therefore, in order to solve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Culture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Dragon Boat Festival culture; culture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端午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现状
面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本文以最具代表性的当代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他们对端午节日文化的认识情况,来分析现今端午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现状,共回收了150份有效问卷,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不知习俗的内涵
“蓄兰沐浴是对端午节风俗最早文献载录的内容,古代端午节又称为 “浴兰节(《荆楚岁时记》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①)。采药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因端午前后许多草药茎叶成熟,正值采收时节,故形成此俗。但是调查问卷显示(图1)知道有此习俗的大学生仅占系4.7%,更不用说了解其形成的原因了。长命缕又称“续命缕”、“避兵缯”、“五色丝”、“长命寿线”等,拴在手腕、脚腕、脖颈上,可以辟邪和防止五毒近身,亦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调查显示知道这个习俗的大学生占8.7%。这些都是我国端午节曾经盛行的习俗,但如今大多数的大学生听到这些时都是一脸茫然。此外调查显示,知道吃粽子为端午习俗的占98%、赛龙舟的占93.3%、挂艾叶的占72.7%、饮雄黄酒的占53.3%、佩香囊的占18.7%。部分端午风俗早已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渐渐被人们淡忘,这些习俗背后隐藏的内涵也都被遗忘了,大多数的大学生只知道吃粽子、划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这四个习俗。不过这些被淡忘的习俗一经提及之后,也引起一些大学生的好奇之心,想对古时候的习俗一探究竟,看看过去与当下的端午有何不同。
1.2 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误解
提到端午节,大部分大学生都会想到屈原的爱国精神和甘于为国奉献的自我牺牲精神。根据调查结果显示85.3%的大学生认为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爱国精神的节日,很少有人深思屈原爱国精神的真正意义,他之所以选择自殇,并不是用来证明他的爱国之情,死并不是他的目的,他是为了追求精神和个体的独立性价值。大部分人都忽视了端午节俗的真正意义也包括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其存在与发展历程充分表达了生存智慧的内容,展示了文化生态的内涵。
1.3 对文化强烈的占有欲望
至今提及端午节之争,网络上的骂战还是此起彼伏。那么,端午节究竟是“占有”重要,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冯骥才这样说:“中韩端午之争让我们反思,中国人自己是否拿传统节日当回事呢?是否一定要得到国际认可才当回事?如果自己不重视,评了文化遗产又有什么意义?”调查显示将近40%的大学生对待其他国家的端午节时,保持着坚信端午节是中国的,与其他国家斗争到底的态度。但是对文化的继承并不意味着占有,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当代大学生们何不换个角度想想,我国的端午节被韩国、日本等国家学习,这恰好证明了端午节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自身的优越性,否则它就不会被世人所接纳并传承。所以应该在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实现文化大融合,做到继承与创新相互结合,而不是纠结端午节到底是属于哪个国家,始终把他国看作是争夺端午节的敌对势力。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对端午节日文化的误解主要涉及端午节日习俗、屈原爱国精神、文化传承三方面。这也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情况,为了更好地促进端午节日文化的传承,提升端午节日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分析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端午节日文化日渐淡漠和误解的偏差的原因分析
2.1 片面追求商业利益掩盖了端午节日更深刻的文化意蕴
自从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媒体就开始增加在这方面的报道。每年随着端午节的到来,全国各大超市内商品琳琅满目,除了商家推出的各种类型的粽子与端午节传统民俗有着实际联系外,其他消费品都被打上了端午节的标签。②此外旅游也占据着端午消费的巨大比重,作为一个汨罗人,笔者对此有着深切地体会,每到端午时节汨罗江畔的屈原纪念馆就会迎来许多的游客,周边的商户都会趁着端午热潮在这个时候大赚一笔,这势必就造成了民众的另一种意识,即把端午节当成购物狂欢节和旅游假日,而遗失了许多有意义的端午节习俗,也遗忘了端午节日文化更深刻的文化意蕴。
2.2 传统端午节日过分强调为国奉献的屈原精神缺乏时代气息
几千年来世人皆被屈原的爱国精神与自我牺牲精神所折服,却忽视了屈原自殇的真正目的――为了追求精神的独立、彰显个体的独立性价值。但是从历代帝王对屈原的封号――唐代敕封“ 昭灵侯”;五代进封“威显公”;宋代封“忠洁侯”、“清烈公”,元代封“忠节清烈公”及历朝的沿用,都显示了对屈原牺牲精神示范性的强大凝聚力。③此外,许多貌似重视文化传承的功能性文化节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文化统一、民族认同等目的,使端午仪式成为 “一个强迫接受同一性(文化统一与国家的认同等)的机器”,④漠视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被剥离了精神载体,与时代脱节只剩下空壳的端午节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2.3 端午节文化形象过于单薄
屈原在人们的印象中,只不过是历史上有名的爱国忠臣之一。谁又理解他在放逐生涯中不坠的高洁和难眠的忧虑呢?更不用说真正理解端午节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端午节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质感、苍白无力的。我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学校“重理轻文”的思想比较严重,强调培养专门人才,导致学生人文知识匮乏。⑤久而久之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学生缺少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而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人们才会感觉端午文化形象如此“单薄”。要是不能理解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民俗节日的民族意义,端午节日文化只会越来越“虚”,传统节日对人们来说也只会越来越陌生。
弘扬端午节日文化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创新,与时代的要求紧密结合,随时代进步不断创新传播的方式方法,构筑起广播、电视、报纸、局域网和手机短信“五位一体”的宣传网络,⑥深入挖掘端午节日文化的内涵,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 端午节日文化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贡献
3.1 丰富端午节的文化意蕴
我国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导向型的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强调了对个人利益的肯定,使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对部分人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产生了消极影响。⑦一些人开始走向追求物质利益的极端,而屈原拥有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则恰好给了我们警示,即使自身富贵,但也不穷奢极侈,不为声色所迷;即使自身贫困,但身虽贫而志不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做不仁不义之事。这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文化资源。
3.2 拉近屈原与时代的距离
屈原强烈的爱国忧民及正直高洁的人品是其留给中华民族激励后世的人间正气。无论古今中外,谈到屈原,大都为其强烈的爱国忧民意识所折服。屈原对君主的忠贞,对国家的挚爱之情甚至已成为一种良好的教育素材。但在多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当下社会不良风气表现突出,道德败坏之人层出不穷,我们应该将屈原精神与时代紧扣,使屈原精神充满时代气息,促进个人与社会同时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3.3 挖掘端午文化中的生命与生活教育意义为思政教育指引方向
在激烈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许多人认为,拥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术、较强的能力就足够了,而看不到道德修养、个人品质在人生与成才道路上的积极作用。以屈原作品、屈原事迹为载体的端午文化,作为中华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具有极大的生命与生活教育意义,两千多年来,传播海内外,不断彰显着屈原精神的民族凝聚力、 文化吸引力和创造力,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圣人古训、宣扬的爱国、修身、养性等观念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十分重大的教育意义,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必然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引方向。
4 结束语
端午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具有的精神力量不可小觑,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深远。新时期只有合理弘扬与传播端午文化,才可以使作为我们正确理解端午文化习俗,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端午节日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世世代代得以延续。
注释
① 梁・宗懔撰,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47.
② 宋素红,聂岑娜.端午文化的媒介呈现―以 《人民日报》《海峡都市报》为例[J].东南传播,2012(9).
③ 龚红林.从历代封崇看屈原精神软实力的生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2(12).
④ Keenth Dean.中国东南地方宗教仪式传统:对宗教定义和仪式理论的挑战[J].学海,2009(3):38.
⑤ 肖维华,杨昭,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探究[J].南华大学学报,2012(4).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范文4
关键词:镇江;端午习俗;白蛇传说
民间传说具有中国丰富的民间文化,在民间广泛流传。他们经过人们口头的演绎、升华,一直流传到今天。而《白蛇传》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故事发生地涉及了几大区域,杭州、镇江等。在千百年的变迁中,作为故事发源地之一的镇江,已经形成了以“白蛇传”为口头传承的文化空间。同事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镇江这座城市中,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又与“白蛇传”息息相关,具有独特的地域节俗特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间文化面临着萎缩,一些关于“白蛇”的端午民间习俗正在被年轻人逐渐淡化,镇江“白蛇传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挑战。
一、“白蛇传”溯源
“白蛇传”在民间历经千年的演绎,故事情节经过不断的嬗变,白娘子的形象也在不断地变化,同时故事所富含的文化内涵也在变 化。成为了一个有着悠长形成发展史的民间传说。从我们最早看到的白蛇故事《西湖三塔记》,到民国年间托名“梦花馆主”的文人所作之《寓言讽世说部前后白蛇传》。
学界对于“白蛇传”发展故事演变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唐朝《博异志》的《李璜》短篇开始,到宋代洪梗的《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湖三塔记》为止。这个阶段的白娘子形象皆为蛇妖化作美女,诱惑男子,贻害民间的形象。她们只能称作妖,凶残狠毒,不具备“人”的特点,外表的美丽与内心的凶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阶段以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主,这一阶段的人物形象逐渐清晰,主要的故事情节也已经出现,最主要的是白娘子的形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志怪形象向伦理说教过渡。第三阶段以明朝陈六龙的《雷峰记》开始的到清朝玉山主人的中篇演绎小说《雷峰塔奇传》,白娘子逐渐褪去妖性,性格的主要特征也变成了勤劳善良为主。
白蛇故事的嬗变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接受心理,和作者的创作心理。从妖气甚重的志怪形象,到脱去妖性的善良的一个女子形象,逐渐符合了社会道德所规范,所希望成为的女性形象。“白蛇传说”也形成了其特有的民间文化。
二、白蛇与镇江端午习俗
在白蛇故事的发展中,开始慢慢与镇江发生关系,与镇江“三山”之一的金山发生关系,同时“端午惊变”等重要情节也发生在镇江,形成了独具内涵的端午民间习俗。
白蛇传故事起源于唐宋,到了明清基本定型。这期间,冯梦龙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将法海与金山寺结缘。这其中有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冯梦龙所编刊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出现的四个南宋时期镇江地名“针子桥”、“五条巷”、“渡口码头”、“金山寺”,镇江专家陆朝洪先生曾对其进行考证,证明了其真实性。
在“端午惊变”这一章节中,在端午节许仙受到法海的挑拨,将雄黄放置酒里,白娘子喝下显现出了原形,许仙掀开罗帐被惊吓之死,继而有了后面的嵩山盗草、水漫金山等情节。而这一情节对端午习俗产生一些影响。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以此来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在江南地域俗称过端午要吃“五黄”,雄黄粉便是其一。有的家庭还会在屋顶撒雄黄粉,门上插菖蒲,身上揣香包,达到辟瘟除疫的习俗,这体现人类对瘟疫的预防与抗争。
家中还会吃“十二红”,传说可以避邪。“十二红”均为五月应时蔬菜和瓜果,样样带红:有枇杷、红果、拌黄瓜、炝虾子、炝萝卜、烧鸭汤、凉粉皮、咸鸭蛋、炒{莱、烧黄鱼、红烧肉、雄黄酒等。
在孩子头上佣雄黄酒画“王”字,穿老虎衣,挂老虎肚兜,系“长命缕”等辟邪之物件。这些都表现人们对于现世和谐生活的良好愿望。
同时,在镇江每逢端午在各个剧场、书场都轮番演出有关“白蛇传”的戏曲、曲艺。群众聚集在集镇演讲、演唱与“白蛇传”有关鲜活的故事。许多人家中,药店门口均发放中药熬制的免费避暑药汤等。这些都具有着独特的节俗特色,同时也表现了着和睦的邻里关系。
三、端午习俗中“白蛇文化”的现展
“白蛇中心”文化在镇江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它与镇江的一些民间风俗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镇江的民间手工艺品,内容题材丰富多样。因“白蛇传”故事与镇江的渊源,以及随着镇江已逐步成为“白蛇传”传说文化的中心,在镇江的民间手工艺作品中,以“白蛇传"故事为题材的艺术创作最为常见。
同时,位于镇江西津古街街头的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已成为“白蛇传文化”集聚地。馆中有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的20多个省、市的民间文艺专著、资料数万册和珍贵的手稿80余份。还展示有与“白蛇传"相关的话本、弹词、戏曲、文学的稿本,如:宋话本、唐传奇、魏晋志怪小说的《白蛇记》中《西湖三塔记》、《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等。同时,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积极出版由数十位文化学者、民间艺术专家所撰写的《白蛇传文化集萃・论文卷》、《白蛇传文化集萃・异文卷》和《白蛇传文化集萃・异文卷》已经被列入“镇江民间文艺资料库金库丛书”序列。
与此同时,镇江政府积极构建“白蛇传”文化中心,重新构建金山“白蛇传文化”,新建“白娘子爱情园”等,通过景观的构造来达到文化的一种符号。文化作为一种记忆,具有遗忘机制,它在选择的过程中必将伴生遗忘。景观符号的构建是一场别有用心的符号编码过程,将文化在景观的塑造中,逐渐融入其中,以一种直观地形式重现,以此来达到永久记录的目标。
虽然政府及相应的文化机构致力于保护构建镇江的“白蛇文化中心”,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村庄,集镇越来越少,人们大多居住于现代的城市之中,年轻一辈追求快节奏的生活,端午习俗发生一定程度的变迁。如今每逢端午,雄黄慢慢消失在各家各户,在各个剧场、书场曾轮番演出的有关“白蛇传”的戏曲、曲艺逐渐失去了声音;群众也慢慢不再聚集在集镇演讲、演唱与“白蛇传”有关鲜活的故事。这些举动拉开了“白蛇”文化与普通百姓的距离,给镇江“白蛇文化中心”的建设带来了一些问题。
四、结语
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大都富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同时民间故事也包含着独特的民间文化。在镇江端午风俗里的“白蛇文化”是民间文化与传统节日习俗的一种交流,同时也是人们的一种情感表达。
镇江端午“白蛇文化”文化内涵在镇江地区就不仅仅具有优厚的民间风俗文化,更有着人们对于现世和谐生活的良好愿望与日常生活中对于“真善美”的重视。这是端午节俗中值得弘扬的积极精神,又能够填充镇江的“白蛇文化空间”,使得镇江的文化内涵更加雄厚。
如何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继续保持镇江地区端午习俗中独特的“白蛇”文化,对于构建地域节俗特色很有趣味。
参考文献
[1]王立、刘莹莹:《四论白蛇故事的嬗变》;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第五期
[2]孙竞:《近十几年白蛇传研究综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36卷第2期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范文5
然而,无论就其性质、内容还是主题来说,古代端午节与今人观念中的端午节都是大相径庭的。古代端午节的民俗事象远不只上述几项,而是具有繁复多样的内容;其纪念、娱乐和社会交往的意义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而是在后代不断衍生出来或者附丽上去的。通过系统清理各类文献的相关记载,我们发现:在端午风俗不断传播和流变的历史过程中,一些原本与之并无关联的民俗事象被添加了进去,另一些事象则被筛选掉,或被重新诠释和改造;在不同时代、地域和民族,端午风俗具有不同的事象聚合和内涵意蕴,差异相当显著。不过,各地端午风俗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并且两千年一贯的(至少在汉民族区域是如此),这就是避邪祟、止恶气、驱毒虫、防疫病的企图和祈求健康长生的意愿,这些方面到了现代逐渐为人们所淡忘。如此说来,端午节与其说是一种纪念性节日,不如说是一种以健康长生为目标的“卫生防疫节”。
虽然龙舟和粽子很早就是端午节的重要物事,但最初的端午节并不像今天洋溢着娱乐、喜庆的气氛,相反,却充满了忧惧。古人之所以在农历五月造出一个“卫生防疫节”,乃是基于视五月为“恶月”的观念,这种观念自上古以后一直普遍流传。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而《风俗通》则曰,“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恶月”之名,最早见于魏晋文献。《太平御览》中引董勋《问礼俗》曰:“五月俗称恶月,俗多持斋放生。”其后,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亦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但以五月为恶月的观念在战国时代可能就已出现。《礼记》“仲夏之月”云:“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虽未明指五月为“恶月”,但已视之为阴阳争锋、生死攸关的一个特殊月份,要求清静节欲,饮食声色、坐卧起居和行事理政均需谨慎;人们进一步认为五月是“阴气萌作”、恶气盛行的时节,于是有了各种助阳止恶、驱邪防疫的风俗,见于文献记载的主要有讳举五月(特别五月五日)所生子女,食枭羹,在门户上悬挂饰物以止恶气,采药、合药以及用五彩丝系于手臂以避凶邪、防疾病,等等。
视五月为“恶月”的观念,在古代一直相沿不替,直到清代仍是如此。因是月虫毒并作,疫病易行,故又称“毒月”;因人们心怀畏惧,禁忌多端,故又称“忌月”。清人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称:“白香山诗:‘仲夏斋戒月,三旬断腥膻。”《北齐书》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不终于其位。’殆以五月为恶月也。今吴俗讳恶月为‘善月’,僧道先期印送文疏于檀越,填注姓字,至五月朔日焚化庙庭,谓之‘修善月斋’。其实不修斋也。是月俗称毒月,百事多禁忌,不迁居,不婚嫁。”可见这个观念流传久远。
何以古人对五月长期怀有如此强烈而普遍的恐惧心理以至于处处戒慎、禁忌百端?这应从中国生态环境特别是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中寻求解释。
众所周知,中国东部尤其是长江、黄河流域位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夏寒暑变化显著,决定了这些区域生态环境的诸多特征,对当地人民的生理、心理、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律,都有着莫大的影响。仲夏五月,南方梅霖正盛,暑气蒸郁,黄河流域亦进入酷热季节,人们经历着一年之中最严峻的生命考验。这个季节又正值农事繁忙,人民户外田间活动多,深罹骄阳烤炙之苦和暑湿蒸渥之烦,身体赢弱之人不免中暑而亡。对生命的威胁不仅来自于骄阳酷暑,还来自于有害生物的侵袭。仲夏气候湿热,正是毒虫繁育、病菌孳生之际,蛇蝎当道,蚊蝇猖獗,瘴霾弥漫,疫病极易流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祛暑降温条件落后、医药防疫水平低下的时代,这些都不能不令人深感畏惧!古人视五月为“恶月”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面对这个时节充满凶险的生存环境,古人根据周围生态与文化条件发明和采用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与方法,不外采取两方面的行动:一是在物质上不断寻求医药,摸索防治方法。吃大蒜,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黄桃、雄黄,或喝雄黄酒;穿五毒衣,带香囊,取夜露或捉癞蛤蟆作 为药物治病;用黄烟爆竹熏居住环境等,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再就是在精神上寻求支持和保护。通过龙舟竞渡以禳灾驱疫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行动。
端午节的风俗及文化内涵范文6
端午节策划方案(1)
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习惯。端午节同时是一个可以和亲友团聚一起度过的节日,端午节也可以举行许多活动,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节日。今天我们就来过一个特别的有意义的端午节。
活动日期: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
活动地点:教室
活动目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端午节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端午节的来源之一是纪念屈原,我们也要通过端午节来怀念屈原——这位可歌可敬的爱国诗人。
活动内容:
一、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同学们在家通过看书,上网查阅等途径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具体内容如下:
(1)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
(4)一起收看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习惯视频
二、与妈妈一起包粽子
(主持人):同学们,在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粽子的味道不用说了,是十分美味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包粽子的。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和妈妈一起来包粽子,看谁的手儿最巧,包的粽子最漂亮。
材料:糯米、去皮绿豆、肉粹、粽叶、粽绳。
方法:
1. 将粽叶折成漏斗形
2. 在漏斗形的粽叶里放入适量的糯米、去皮绿豆以及肉粹。
3. 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叶的两边把那个比较长的粽叶向糯米这边压成一个三角形。
4. 将粽叶包好后用准备好的绳子把它绑紧。
5. 蒸煮。
学生和家长动手包。
三、诗歌朗诵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端午节也是什么节?不知道吧,告诉大家端午节也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请看诗朗诵表演。
第一:xx同学朗诵。
第二:小组朗诵。
第三:女生齐诵。
第四:男女朗诵。
第五:家长和学生齐诵
(诗歌内容附后)
四、观看赛龙舟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到过汨罗江吗?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赛龙舟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国际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朽而投汨罗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赛龙舟可以说是端午节的。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视频。)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我们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吧!
同学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吃粽子
请评委根据粽子的样式,口感评价。并且评出最佳包粽子大王;最好吃的粽子;以及最会吃粽子大王。
六、班主任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端午节过得很有意义。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心灵手巧的一面,感受到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同时也非常感谢家长对我们活动的热情参与。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
七、活动结束
附活动资料:
1、故事概况。
(1)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2)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3)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4)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们交流从各种渠道了解的有关于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端午节策划方案(2)
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我班将于端午节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方案制定如下:
一、活动目的
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抒发爱国主义情怀为主题,以端午节主题系列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中国梦”学习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幸福生活,增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
二、活动时间
20xx年6月x日至6月x日
三、活动内容
1、开展节庆民俗文化活动。结合端午节的特点和内涵,组织开展“粽叶飘香”包粽子比赛、观看龙舟比赛、端午歌谣传唱、织香袋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端午文化的独特魅力;依托“道德讲堂”组织端午节民俗讲座,开展以爱国名著、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用心体会端午节蕴涵的意义,激发爱国爱乡情怀。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端午节期间,积极组织学生志愿者进社区、进乡村,开展村居清洁、节日慰问、助残爱幼等志愿服务,为留守儿童、贫困生、孤寡老人、残疾人士等送去慰问金、粽子等,陪他们共度端午佳节。
3、开展校园洒扫活动。从科学角度分析悬艾草、挂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等端午传统习俗,普及日常卫生保健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大扫除,整理个人卫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
4、制作节日小报。积极组织学生将端午节的内涵、民俗及参与端午节活动的感悟制作成节日小报,并开展节日小报评比和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