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1
1.修身养性型文化旅游。修学型文化旅游,其实就是游客修身养性的一种文化旅游,一种拥抱大自然、洗涤心灵、感受大自然魅力的文化之旅。古代乐山的文化旅游由此拉开它发展的序幕。从汉代到明清,古代乐山各种秀丽的风景,诱人的名山胜水得天独厚,自古就吸引着我国四方的文人骚客们到此一游,一饱眼福。到唐朝时期,由于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许多文人骚客尤其是诗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是兴致大增。此时正好验证了一种世人的口头禅:自古诗人必到蜀,到蜀必到嘉州游。唐朝时期,到过嘉州的诗人非常多,既有边塞派诗人岑参,现实主义派诗人杜甫,还有浪漫主义派诗人李白。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到此以后诗性大发,纷纷留下了诸多千古流传的名言美句。如其中关于峨眉山的美誉,诗人们赞不绝口,主要有李世民的《秋日》、骆宾王的《畴昔篇》、陈子昂的《感语录》、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薛涛《思乡》、白居易《赠薛涛》、郑谷的《峨眉山》、韦庄的《赠峨嵋山弹琴女士》等诗句中,均表达了游客们对峨眉美景的不胜喜爱和绝美赞誉,同时也反映了修学型文化旅游的主体一般都是有文化素养的文人们,说通俗点,就是古代乐山山水文化旅游的主体一般是有身份、有知识、有品位的文人骚客们。到了宋代,这个时代是古代知识分子自称最好的时代,一个文人不杀的政治宽松气氛下,这种修身养性型的山水文化旅游得以继续发展。到嘉州一游的诗人,有三苏、陆游等大诗人,他们对景点赞美一样都体现在他们美丽而感人的诗句中,其中关于峨眉山的诗句还是最多,如苏轼的《白水寺》和《寄眉峰》、陆游的《丁冬院汲泉煮茶录》、范成大的《过燕渡望大峨有白气如层楼拔起云从中》等等,无一不是对美丽峨眉山喜爱之情的真实流露和内心话语的充分表达。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修学型文化旅游之风继续发展,这种发展仍然可以把他们所写的各种诗句记载作为历史的见证。如明代人蒋超的《峨眉山志》、明代进士胡世安的《登峨山道里记》等均对峨眉山的美丽大加赞美。从以上各个时期的文人们到乐山旅游留下的各种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们对古代乐山所有景区中,唯独对峨眉山青睐有加、情有独钟,可谓至爱。可见,当时文人们到乐山修身养性的主要去向是峨眉山,这为峨眉山成为以后乐山山水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景区埋下了历史伏笔。
2.宗教型文化旅游。这是一种非常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民间信仰祭司型文化旅游活动。这种文化旅游得益于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的产生发展传播。由于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古代乐山在峨眉山这个主要景区很早就修建了很多寺庙,以后逐步增加。承载古代乐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和功能的寺庙,开始建立在东汉那个动荡的年代,兴起于文化繁荣思想相对开放自由的唐宋时期,鼎盛于封建社会的晚期明清时期,一共修建寺庙有200多座,占整个峨眉山寺庙的三分之二以上,比较有名的有普光寺、光相寺、中锋寺庙等景点,以及修建耗时九十多年的乐山大佛。这些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都深深地吸引了各地游客,直到现在都是如此。宗教型文化旅游在唐时期发展极快,其发达得益于对这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贡献最大的唐朝时期有名的惠通大师,在他的带领下,峨眉山的许多寺庙才得以建立,并赋予浓厚的佛教文化特色。古代乐山的道教文化旅游还早于佛教文化旅游,虽然没有佛教文化旅游发达,但一起构成了乐山古代宗教文化游,促进了古代乐山宗教文化旅游的繁荣。
3.民俗风情型文化旅游。和古代成都一样,古代乐山是一个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的好地方。这主要体现在一年四季的每一个节日里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各地精彩纷呈的庙会活动。具体说来,这两种民俗文化游情况如下。在一年四季的各个节日活动中,古代乐山民俗风情展现得丰富多彩。这在乐山的地方志中有一些记载,如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民众的祭神活动和拜长辈活动。清明节扫墓踏青、四月初的开秧节、五月初一到初七的炎帝会、五月十五大端午节、六月初的晒虫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十二月的除夕等节日活动。这些活动至今还保存和延续,充分展现了古代乐山的民俗风情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的风情文化旅游多是当地参与为主。另一种反映古代乐山民俗风情的是在各地庙会开放之时开展的各种活动和习俗,比如乐山城区里的春会、皇会和城隍会等等庙会,乡村里的庙会如春灯会、清明会、脚杆会、八月会、赛牛会等。不过这些庙会的活动一般在过节时最热闹,在这些庙会活动中,各种乐山的美食特产纷纷展现在游客面前,如茶类、酒类和其他地方美食品会让游客一饱口福和眼福。乐山古代民俗风情文化旅游非常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其宗教文化旅游和修身养性型文化旅游相比较,它的旅游主体具有全民参与性和当地性,风俗性、民间性味道十足浓厚。
4.探奇型文化旅游。探奇型文化旅游,这种在当时的文化旅游中不占主体,只是冰山一角,刚刚萌芽。但也开启了古代乐山探究大自然神秘面纱的文化旅游,这一时期主要是探究峨眉山等景区的特有植物,如珍惜药材类。乐山古代的探奇型文化旅游有点类似于现代科学考察文化旅游,所以可以将之看为乐山科学考察旅游的萌芽和开端。峨眉山是中国天生植物园,有着诸多神奇的物种吸引着游客去探究,尤其是其中名贵的药材非常多,古代汉武帝时期就曾派人到此采集仙药,这可以视为古代乐山探奇型文化旅游的先兆。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旅游,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热点和表现形式。对古代乐山来说,其文化旅游和回归自然的山水文化游始终是其旅游发展历史上两大永恒的主题,对现在的乐山、四川乃至全国的文化旅游业发展都有巨大的贡献和启示。
1.乐山古代山水型文化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是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的文人士大夫类的人物,这些都是一些有修养、有学识、有抱负的人士,他们才有闲情逸致游山玩水,这说明游客的素质对文化旅游发展非常重要,这启发我们要发展文化旅游业,务必要提高全民的素质。
2.乐山古代的宗教型文化旅游,尤其是佛教文化旅游表现得非常突出,以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为代表,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和内心反省,也满足了人们心灵慰藉的需要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紧跟人们的文化时尚和风气。
3.乐山古代的民俗型文化旅游丰富多彩,各大节日和各大庙会这些反映地方风俗的文化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地利用。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挖掘地方的风土人情,向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满足游客求奇、求怪、求异的心态和期望。
4.乐山古代的探奇型文化旅游发展,向游客提供了探索大自然神秘面纱的绝好机会。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务必要充分挖掘大自然神秘的文化资源,方能吸引更多游客来观赏。
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红木家具文化元素 民族风格
红木家具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独具保值增值的功能,通过家具洞悉历史、窥视其他艺术形式,无形中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在中国历史上,古典工艺家具发展数千年,独特的典雅气质和遵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不仅让中式古典生活的美学价值渐成主流。尤其是在拍卖市场最活跃的明清宫廷红木家具,几百年过去,仍然可摆在家中待客,而且传承数百年“越传越贵”。
尤其是明式家具,工艺制作和造型艺术达到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水平,在世家家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造型装饰上特别讲究简洁明快,设计线条富有韵味。清式家具尤其注重雕工技艺,具有很好的观赏品b价值。对于红木家具的制作工艺,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结构形式千变万化,是中国古典家具中令人神往的一面,构思巧妙,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此外,在打磨、雕刻、涂饰的装饰工序上,装饰元素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具有寓意吉祥等多重传统观念。只有综合考究红木家具的造型设计、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元素,才能塑造出具有艺术收藏价值的家具。
众所周知,红木家具的保值增值需要建立在“精品红木家具”的基础上,只有精品的红木家具才能够保值增值。红木家具传承久远、历久弥贵,具有浓厚的中国红木古典家具文化内涵,主要得益于“型、材、艺、韵”四个特征。
一、器型优美,享受中式雅致生活
“型”是指作品的形状和造型,一件工艺品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形状,考量其造型的美观性,设计精巧优美,让人感受造型艺术的美感,这直接关系到一件家具的整体档次与品位。具体来讲则包括整体设计是否相称、上中下比重是否对称、用料大小是否合理、侧方前后是否标准、大小尺寸是否协调、各部件高矮粗细比是否合理、纹饰是否与家具的整体框架和谐统一、整体疏密曲直的形式节奏是否到位等。
早期的红木古典家具在结构的设计上,讲究纯木质结构,能工巧匠们利用各种木料,通过联结的形式解决拼接、定向、移动、旋转等结构。其巧妙的力学原理运用和结构学知识的驾驭令人惊叹。经典明清红木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制作的巅峰,因为从艺、型、韵、材方面都独具特色。尤其在“型”这方面,散发着中国传统家具的制作哲学,气韵十足。
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家具制作体系。而古典家具除了在造型上的美观,其设计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具有实用和收藏鉴赏价值,即人们在使用时的习惯与舒适。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鼎盛期,对于这一时期的家具研究,可以解读出中国古典家具的造型结构的精髓。一般来说,明式家具在结构设计上,沿袭了宋代家具的制作方法,结构设计精巧,线条刻画流畅,充分展现了明式家具委婉含蓄的美,突出简练简的曲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诠释了空灵的禅意。中国古典家具独特的美,造型考究,结构上追求严谨的科学性,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展现榫卯结构的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材质精良,代代相传的健康体魄
“材”即为红木家具的选材、用材。同为红木,但不同木种的价格相差巨大。一件选材为小叶紫檀的和一件选材为鸡翅木的红木家具,即使其做工、造型、设计完全相同,但其价格与价值体现却大相径庭。
优质的用材是红木家具的卓越之源。红木家具使用优质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大红酸枝等红木心材制作而成,质地坚硬耐用、纹理清晰、光泽度强、耐磨,流传百年丝毫不在话下。尤其是明清家具雕刻制品特别考究材质的选取,精挑细选。材质不仅要求质地坚韧,具有厚重感,而且色泽纹理优美,细密而透明。中国传统红木家具的黄金时代之所以产生于明代,正得益于在此时获得了大量名贵硬木良材,巧妙地运用木材的天然色泽和纹理之美,而不加雕琢。
自明朝以来,得益于海禁的开放,海上的交通贸易繁荣,人们从海外运会大量的名贵木材,主要以紫檀木、黄花梨木、铁力木为主,大量精良木料为制作明式家具的制作提供充足的保障。另外,一件家具是否用足材料对价值的影响也很大,有无嵌补、结构件有无拼接、有无边材等将导致其价值的不同。只有舍得用足量的材料才能够制作出一件精品家具,虽然成本很高,但是如果没有用足材料,在一些方面补料、贴料,这样一件家具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三、多道复杂工序,终成完美臻品
“艺”即为红木家具的工艺,是体现其核心价值的元素之一。例如,榫卯结构的制作,雕饰和磨光,木材的烘干等,结合考究各道制作工序,才能制作出优美造型的家具,不仅要蕴含文化内涵,更要展现器型美感,传达出浓厚的古典气息。
那么,“艺”该从那些方面来评价呢?通常来说,可从四大核心工艺环节入手,即:木作工艺、雕刻工艺、刮磨工艺、涂饰工艺。木作工艺是否精工,可以检查家具的榫卯结合是否严密牢固、线条是否均匀顺直、每个割角是否精密平整、圆角是否对称圆润。红木家具雕刻工艺可观察雕刻画面物象是否层次分明、整体协调;物象间距离的位置、结构、比例、形态及各种特征是否准确;层次深浅是否合理、铲底是否平整,留线是否均匀,有无留疤痕和毛刺;是否手工工艺等。
刮磨工艺使家具整体达到平滑,可以观察各部位是否平整、光滑,有无波浪形、有无缺痕,对称部位是否对称,线条粗细是否均匀。涂饰工艺是整套家具里最后一道重要工序,不管是传统的生漆、烫蜡工艺,还是现代的亮光、哑光工艺,涂面均应平整光滑、手感细腻,无皱皮、漏涂,无划痕、白点、白棱、流挂、积粉和杂渣等明显加工痕迹。
榫卯结构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家具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国粹。使用榫卯结构制作的红木家具,结实耐用,牢固非常,可以使用几百年不变形。并且,榫卯结构可以拆装,方便运输与维修。精湛的雕刻是明式家具中主要的装饰表现形式,蕴含无穷的美学意蕴,它的美学价值远远超出了传统家具本身的外在价值,实为中国古典艺术之奇珍。
四、恬淡清逸的美学意境
“韵”指的是,展现在形材艺上面的感觉。而相对红木家具来说,要展现“神韵”的话,就要综合考究工艺、造型、材质,也就是古典红木家具中追求的上层境界。对于那些材质低劣,有拼补有白边的,就不可能有神韵;造型不协调,不好看的,就更加远离神韵;工艺粗劣,就更无法与神韵沾边了。真正的神韵,可以细细品味,感悟意境美,是红木家具追求的最高境界。
明清家具在雕刻装饰上,是我国雕刻艺术的集大成,雕刻题材丰富,包含山水人物、神话传说、瑞兽、几何纹样等,丰富多样,寓意深远。明式家具造型优美、稳重、简朴,结构比例讲求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装饰讲究少而精,显得淡而雅致,由文人参与设计,强调家具形体线条优美、明快、清新,通体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极具意匠美。
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3
关 键 词:新古典主义 室内设计 风格 审美观
1、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新古典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改良,新古典主义的最早渊源是文艺复兴运动,建筑世界是新古典主义的反映和延续。从艺术风格上来说,它以庄重、充满理性和简洁的风格特点将洛可可和巴洛克的过分奢华绚丽之气一扫而光。新古典主义虽主要流行于欧洲。但却因为各个地方的国情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总体来说,在法国流行的是古罗马样式,而英国等国家却是崇尚古希腊风格。而新古典时期在艺术设计领域成果较为突出的是家具设计和建筑设计。
新古典主义建筑在格式上与古典主义风格相仿,追求经典而传统的建筑符号和构图规整,提倡要复兴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建筑艺术装饰。一般新古典主义建筑表现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的檐口及天花周边一般用西洋线脚装饰,正面檐口或门柱上往往以三角形山花装饰,与下段重块石取得互相呼应的效果或在屋顶沿街或转角部位加穹隆顶阁楼亭。中段用古希腊、古罗马的五种柱式;下段通常用重块石或画出仿古砌的线条,显得稳重而雄伟。 [1]
2、新古典主义向田园风格的渗透
近年来,田园风格愈来愈受欢迎。田园风格就是指运用带有乡村艺术和生活的形式元素为表现手段,以田地和园圃特有的自然特征表现出带有一定程度农村生后或乡间的艺术特色,及自然闲适内容的作品或流派。它是以回归自然为设计核心,属于自然风格的一支。表现出闲适生活的特色,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田园风格室内装饰中同样具有新古典主义室内设计风格的元素。在建筑构件上有新古典时期的经典柱式和“拱券” ,柱的设计有的设计为典型的罗马柱风格和希腊柱式,使整个空间具有更强烈的西方传统审美气息;在家具上欧式田园风格家具具有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家具风格,甚至直接将现代新古典主义的家具融入其中;在灯具与灯饰造型上均具有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其壁灯、水晶宫灯在其整体明快、简约、单纯的房子里,传承着西方新古典气息;在陈设艺术上,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陈列品;还有门和柜门的造型,不但有突出的凹凸感,还有优美的弧线,两种造型相映成趣;还有设计中有设计真的壁炉,它是新古典主义的典型载体,再辅以灯光,营造了恬淡自然的复古风。
现代新古典家具在田园风格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现代新古典家具的涂装为仿古漆,式样厚重,不单特别注重细节上的精雕细琢,而且具有浓烈的大自然粗糙质感。造型端庄、凝重、简单大方、以大框架的形式呈现,突出了田园风格舒适、惬意、自然大方的居室特点;它比仿古风格和新古典主义传统风格的雕刻装饰线条更加简洁明了。另外材料多为实木,所以在外观上仍然保持了自然朴实的风格,例如在新古典现代家具中隐藏的抽屉的设计不仅收纳了空间,而且使其在外观上看起来更整洁、美观。粗狂的体积、简化的线条、质朴的气息也透露出乡村田园的气息。
在现代田园风格中,一些商家为了迎合一些奢侈的消费及对田园风格不是很理解的消费者,故意抄袭了新古典风格元素,比如罗马柱、拱券、水晶宫灯等等。虽然这类新古典元素一般适合在复式、别墅等,较大及层高较高的室内空间。但这些元素经过设计生产磨合,现已溶于田园风格中。这些投机的商家和追求奢华的消费者,间接的使新古典主义风格向田园风格中渗透。
田园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追求真实,尊重自然。虽然田园主义追求一种自由朴实的自然风格,但还是能看出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影子。人们可以通过一些古朴的古家具,营造舒适的田园气息,这种低成本营造别样的生活状态,透露出新古典主义元素向田园风格中渗透。
3、新古典主义在现代主义风格中的符号化
现代主义风格是一种国际化的风格,现代主义也称功能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起源于1919年包豪斯学派,提倡突破传统,创造革新,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重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特性,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玻璃、金属等),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生活中的审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设计的艺术流派中产生了简约风格。当代家居风格一再的简洁,失去了年轮的积累和沉淀。[3]工业化生产的现代主义家具,风格比较生硬,缺少传统家具的柔美过渡。对新古典主义风格对传统装饰元素进行提炼,或保留其形态气韵与特征,滤去复杂的细部;或用几何直线、曲线对新古典风格元素处理概括处理,重新组成几何体;或是对局部构件、配件图案用现代审美观念进行改造。可将传统的边纹和底纹,加以变形,改变线条的回转方向,构成新的图案于室内装饰。
现在,在一些现代主义风格装饰中,有的直接导入新古典家具。比如水晶宫灯、新古典椅桌等等,欧式吊灯多以树脂、纯铜、锻打铁艺为主。其中树脂灯造型很多,可有多种花纹,贴上金箔银箔显得颜色亮丽、色泽鲜艳;纯铜、铁艺等造型相对简单,但更显质感。与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结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显得沉稳有格调。新古典桌椅多半以木质为主,造型优雅、庄重。在现代主义风格空间中,新古典桌椅本身已蜕去了功能性,而作为别致的艺术品符号发挥着艺术陈设的作用,营造了高雅的视觉中心。如果搭配一幅油画或人物风景照片,可以增强其视觉冲击力。
4、新古典主义文化观对新中式风格的启示
新古典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改良,以简洁、庄重和充满理性的特点将洛可可奢华脂粉之气一扫而光。保持了古典文化的庄重典雅,又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新古典主义不是传统元素简单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用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在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等客观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沉积。它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广泛的外延,它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沉积已经深深的融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它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启发全体社会力量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基点,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都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所以,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的艺术发展的导向性。
在当代中国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为两种,其一是利用中国传统装饰元素运用现代材料抽象化表现,如传统边饰和底纹中用得非常广泛的回纹图案,可将其基本线条加以变形,改变线条的回转方向,从而构成新的图案。还有对植物装饰纹样的简化,保留了其形态特征与意蕴,省略了较为复杂的细部,而且不失其装饰美感。回纹就是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的,是将雷纹的线条直线化,用于边饰和底纹。第二种是保留中国传统装饰形式,用现代材料重新诠释出来。例如,把古代的茶几用现代的玻璃材质、金属材质等,表现出稳重、时尚、高雅的特点。在塑造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同时,注意与人的情感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与自然的亲近等人文因素,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至上的空间分隔及简单的室内装饰。用当代材料、新工艺技术,加上中国古典元素,(观赏石、纸皮灯笼、秦砖汉瓦、木雕等装饰)配以灯光、色调,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文化价值。利用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共同组成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
新中式是在当代背景下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其糅合中式盛唐的贵族格调,秉持中国一直保留的中庸文化之人文精神,保留精致高雅气质,摈弃不必要的奢华铺张,以一种充满和谐与优美、庄严与秩序的经典生活方式,缔造出了现代人期盼已久的至简至易至尊的生活。
新中式风格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提炼,并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以体现。唐代、明清时期家居理念的精华,被新中式风格在设计上所继承,并将其中的经典元素提炼并用现代工艺及元素加以丰富,同时摒弃原有空间布局中等级、尊卑等封建思想,给传统家居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中式新古典主义将西方制造工艺引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打造了最纯正的中式新古典家居奉献给世界。
新古典主义室内设计风格是对古典主义的风格改良,是运用现代材质及工艺去表现人类的古典时期文化;是对自己传统文化以现代艺术形式的展现;是推动我国设计艺术的新的发展动力之一。新古典主义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成果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和风格,而传统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本人利用新古典主义的室内风格化的成功,从新古典的构成进行剖析,从实质上了解新古典主义室内风格体系(包括界面形式、材料工艺、陈设、装饰元素)。再说明新古典主义在其他风格中的衍生,启示当代中国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及在用自己的传统文化时,向新古典主义室内风格体系学习。
注释
[1] 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简称拱,或券,又称券洞、法圈、法券。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作用。
参考文献
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艺术家在中国传统舞蹈基础上,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多种艺术彤式,经过专业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艺术实践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及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中国古典舞的建构依据十分庞大,从文化内蕴到现在的学科建设,从形态特征到审美追求,它经历了坎坷,同时也收获了辉煌。
戏曲:中国古典舞的推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孕育着其独特的文化,在这个庞大的传统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而戏曲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国的戏曲舞蹈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有着深厚的民族根基。它以实际人生活动的戏剧形态,保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特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舞蹈界开始大规模学习戏曲舞蹈,并对其进行整合、创新,逐渐创立了中国古典舞体系。
正因为此,中国古典舞曾一度被人称作“戏曲舞蹈”。其实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中国古典舞中很多强烈、夸张的表现手法,都是和戏曲舞蹈十分一致的。它们都是通过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外部形象特征,来表现生活、展现形象、刻画个性,并通过独特的民族形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手段来加以表现的。可以说,中国古典舞是从中国戏曲舞蹈这一母体中脱颖而出的一种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诞生的强大推力。中国古典舞一方面保留了戏曲舞蹈中的一些基本表演动作,另一方面摆脱了戏曲舞蹈的行当性和戏剧性,形成了一个足以代表我们民族古代文化特色的艺术体系。它是表演者对于戏曲舞蹈求新求变、钻研创新的产物。
身段:中国古典舞的缘起
身段一词从字意来讲,“身”是指身体,“段”当术讲。身段就是形体动作的艺术,侧重指外部的舞蹈技术,在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的四功中,不论哪一功都是由内而外,通过形体来表现情节,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的。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蕴含着极丰富的舞蹈动作,这些都称之为身段。中国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姿态上的变化特别丰富,手的运用很巧妙,通过手、眼、身法的配合运用,在艺术上达到高度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身段”从新的意义上来讲,就是舞蹈的姿态,也就是更美化、更精细的舞蹈技巧。身段的素材主要来自于戏曲舞蹈,在戏曲舞蹈原有的基础上把它提炼、加工转化为舞蹈,不按戏曲的规范,而是根据舞蹈的特性,按照舞蹈的要求,把它们升华为舞蹈,把技术性的内容,转化为艺术性的内容。
身段不仅抓住了戏曲舞蹈的动律精华,而且加上其与神韵、劲力、节奏、节律等特点的相结合,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美学特征。
身韵: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身韵从字面上解释,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精髓。
任何艺术创作都要遵循自己统一的表现手段,中国古典舞的创作亦是如此。做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型表现方式,身韵无疑使中国古典舞创作有了新的气象。
身韵是对戏曲身段的不断提炼的成果,它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了之前“拘于形”的桎梏,实现了从“形”到“神”的飞跃,完成了戏曲舞蹈从外在形态到内在意蕴的升华。
身韵的推出,使古典舞的动作、造型和舞姿丰富多彩,它将训练身法和陶冶神韵相结合,把“形神劲律”做为古典舞的动作元素并结为一体,为“神形兼备”做了完美的诠释。它以动作舞态的丰富多彩,以及很强的舞蹈性与民族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深得众多中国舞编导们的青眯,并被充分运用到创作当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有了很大进步,为古典舞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芭蕾:中国古典舞的升华
中国古典舞是在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的基础上,贯彻吸收多种艺术形式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优秀的舞蹈体系不仅仅要具备传统舞蹈特定的艺术规范,更应该在审美特征的要求下突破创新,广采博收其它舞种的优点,根据已有动作元素剖析、分解或综合创新出更多好看而有难度的优美舞姿。
中国古典舞在其起落沉浮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戏曲中提取、还是从武术和民间舞中寻找,面对社会的溶合、进化,它都需要重新树立和建构其崭新的形象面貌。因此,在对人类舞蹈文化大环境的考察、协作中,自然包容了很多其它的艺术成份,这是人类不断发展的艺术意识的需要,也是中国古典舞建构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而芭蕾的引入,则是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中不可抹杀的一笔。
芭蕾舞蹈的介入,终止了之前中国古典舞“全盘戏曲化”的训练模式,为其补充了新鲜的内容,包括基本舞姿、跳跃、出腿、转、跳等训练动作,难能可贵的是,我国的优秀艺术表演家们,将中国古典舞精髓融入芭蕾舞中,创造出了极具民族风格的芭蕾作品,这也使中国古典舞蹈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武术:中国古典舞的意蕴
武术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基石,更是构成中国古典舞形态与理念的重要内容。武术对于中国古典舞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武术动作的融入使中国古典舞动作舞风更加粗狂、刚武、劲头十足,实现了其在“形”和“劲”上的重要突破。
2.武术中讲究“精气神”“ 手眼身法步”等,这为中国古典舞的吸收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3.武术动作中的静立与流动的对比, 高与低的对比、内与外的对比等等, 在中国古典舞技巧动作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空中闪身、高低起伏、腾空大跃步等等。
4.中国古典舞中典型的动作斜探海、射雁等,正是运用了太极中审美原则的“ 中和”“以和为美”的含蓄特点,构成了阴阳相生的体态造型。
中国古典舞中武术的引入,不仅增强了古典舞的造型性、技巧性、灵活性与节奏性,而且昭示了中国古典舞的精神气质,使古典舞的审美标准日趋完善。
中国古典舞融合了中华舞蹈文化神韵的精华,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淘濯,通过与其他姐妹艺术的融合和创新,以其特有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性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律和美的规律。“以神领形、以形传神”这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也是促其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古典舞蹈的长远发展,需要我们每位舞蹈工作者能够不断的在实践中摸索,不断地去拓展它,使其真正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更为贴近中国舞蹈历史的艺术形式,使其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并且把它的艺术生命一直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唐满城.论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形、神、劲、律.载于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论丛》,1989(2).
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建筑风格,传统文化
【 abstract 】 :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architecture form and style of architecture in Chi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history, is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from the architectural form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two aspects of analysis, discusses the classical garden architectural pavilions, pavilions and clearing.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building and form, and on the Chinese classic garden's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outline of the sex analysis, the article content theoretical strong, to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architecture form and style analysis research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 keywords 】 :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architectural form, architectural styl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TU98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表现。古典园林建筑与传统文化一样,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相反,我国现代园林建筑几乎都是在古典园林建筑基础上发展和延续的,由此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不论从形式还是风格都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本文将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以及风格两个方面单独进行分析,以此展现我国古典园林特有的文化特点,这对于我国现代园林建筑形式以及风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亭、廊、楼、榭、舫等。他们分别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每种建筑形式都有不同的含义。这些建筑形式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园林的空间点缀和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它 传承与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下面将对亭、榭、舫这三种常见的古典园林建筑形式重点分析。
2.1 无墙之房——亭
亭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建筑形式,在园林出现以前,亭就已经存在,它最开始是修建在路边用来作为行人休息或者避雨的建筑物。当园林开始成为一种成型的规划和艺术形式之后,亭子所具有的建筑视觉高度,空间的通透性以及形式的多样性,使其逐渐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常见的建筑形式。亭的平面形状常见的有方亭、矩形亭、多角亭、圆亭、双亭等,其功能可以作为一般的休息观赏用,也可以作为某种特殊纪念而存在。由于亭的建筑历史较为悠久,因此,现存了很多较为著名的亭,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大名亭(醉翁亭、爱晚亭、湖心亭、陶然亭)。在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中,“意境”二字尤为重要。亭之所以能够被最多的使用,并且沿用到现在,正是因为它只需简单的结构,即能将外界的大空间景色包容其中,古人有云:“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这也正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的奇妙之处。
2.2 水畔之阁——榭
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建筑,它主要出现在水边、花畔或高土台之上,主要作为游人休憩、眺望之用。与亭相比,榭出现的时间较晚,并且其建筑平面的形式一般为长方形,榭常常依水而建,三面环水,一面与陆地相接,一部分平台可架起深入水中,以此形成最佳的观景空间。水榭的建筑特点非常明显,其临水一侧特别开敞,有时建筑物的四周都立着落地花格门窗,显得空透、畅达,屋顶常用卷棚歇山式样,檐角地平轻巧;檐下玲珑的挂落、柱间微曲的鹅项靠椅和各式门窗栏杆等,常为精美的木作工艺,既朴实自然,又简洁大方。榭的出现让人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3 水中之房——舫
舫是我国南方园林中较多的建筑形式之一,这是由于南方古典园林一般依水而建,而舫正是与水密切相连的古典园林建筑形式。舫是水中建造的石船,它的建筑布局以及建造形式完全参照船的形式。舫的建筑历史在文中三种园林建筑形式中最晚,大约起于明朝,在明清两代园林中大量出现了舫的建筑形式。船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古代文人为了躲避社会的烦扰,有条件的则会独立购买一艘船依水生活,逍遥自在,而舫的出现正好可以取代实际的船,成为文人的实际居住场所。所以,舫是文人寄托情思的建筑。与其他两种建筑形式相比,舫更加能够代表古代文人的思想,体现传统的人文文化。
3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古典园林建筑形式,并且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变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突出,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古代人们生活思想及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
3.1 崇尚自然,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建筑风格上与其他建筑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并不是以实用为最主要的建筑用途,而是通过一种与自然的结合,达到心灵的共鸣,而古代人们思想或者传统文化在园林表现中大多是通过园林建筑来表达的。首先,园林建筑周围的风景以自然存在为主。很多亭所在的区域,其周围大都是没有经过刻意雕琢或者人工修饰的自然风景,通过亭与周围环境的相互融合、渗透,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存在;其次,亭在建筑修建上普通并不随意。亭的建筑形式在很多非园林中都存在,甚至在家庭中都有,但是,这种普通的建筑风格在古典园林中并不是随意修建的,它一般都是各个景点的核心,让人在亭中休憩的时候,获得最大的视觉享受。由此可见,在崇尚自然以及意境表达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体现的非常明显。
3.2 山水与建筑的相互融合
在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中,建筑结构一般比较起伏,并且水景常贯穿于园中,因此出现了榭以及舫等园林建筑形式,这种建筑特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首先,含蓄的传统思想。含蓄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形式,通过起伏变化而设计的园林形式,能够让建筑以及园林的美优雅温婉的呈现于游人面前;其次,豁达的态度。这种特点在各个建筑形式中都存在,在一个园子当中通常会在园内至高点修建独立的景观建筑,游人可在此登高望远,远眺八方,而水边的榭,三面与水相连,能够远观天水相间。这些建筑形式无一不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
3.3 建筑中突出的封建礼教印记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中,封建礼教的印记非常突出,这一方面是由于封建礼教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历史印记,另一个就是由于这些封建礼教在很多方面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愿望。在所有的古典园林建筑中,所雕刻的花纹以及图案几乎都存在各种神兽的画像,特别是龙凤。这些花纹在最开始被雕刻的时候,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图案。来保佑风调雨顺,事事平安,当然,在现在看来它只是一种迷信的封建思想。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寄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种族图腾就是其中非常明显的代表。
4 结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是现代文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与其他建筑形式相比,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独特,它能够更加完整以及明显的体现传统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因此,保护和学习古典园林建筑风格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尊重。
参考文献
[1] 刘霄峰. 古典园林的启迪——析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建筑设计之影响[J]. 中国园林,2004,8
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戏剧元素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是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中的启明星,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随着人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认知水平的提高,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作品逐渐被关注。
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在唐朝时期,诗歌被谱入歌章,并在王公大臣的宴会上传唱,这一时期是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鼎盛时期。随后就是曲子词的形成,宋代的曲子词作是我国长短句的鼎盛时期,这种长短句易唱而文词高雅,使之与音乐的结合较诗句更为自由,体现了音乐与文学的高度结合。紧接着就是元曲的出现,元曲着重于抒情、叙事以及写景,在用词方面口语化较为明显,具有一定的通俗化特点,是词与曲的完美结合。明清时期出现了“俗曲”,又被称为“小令”或“杂曲”,加之以乐器伴奏,形成了具有艺术色彩的民歌。
二、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戏剧性元素概述
(一)戏曲音乐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戏曲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曲调、行腔等方面都具戏剧性特征,也正因为如此,戏剧中的曲调以及行腔常常被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所学习和借鉴,还常常被运用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在我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中,人们常常为了体现诗词内容的时代特征以及古典艺术歌曲的民族特征,将戏剧元素中最具表现力的戏剧旋律应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从而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与戏剧元素完美地展现。例如在《竹枝词》的创作中,冼星海不但将西方的作曲手法运用其中,并且研究分析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以及结构特征,将京剧等戏曲曲调的特征在创作中完美展现,例如拖腔、甩腔等元素的运用。(二)戏剧表演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以戏剧中“百戏之祖”昆曲为例进行说明。一是在舞台表演中,虚拟动作的运用。昆曲中的演员在进行生活动作的表现时,并不是将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进行生搬硬套,而是对其进行感悟和思索,形成程式化的艺术语言,以虚拟性的特征展现生活场景,也就有了在舞台上虚拟时间、地理位置等场景,例如戏剧演员在表现大家小姐害羞时,会用手绢遮住自己的嘴等虚拟动作。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歌词凝练晦涩,在进行表演时,必须将词曲的歌唱以及肢体动作和演员的眼神进行融合,通过表演者的形体姿态以及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诗词内容的展现,从而让观众正确领会和理解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思想和意境。二是戏剧中眼部表情的表演艺术在古典诗词艺术中的运用,戏曲讲究“神韵”,即是通过表演者的眼神来表现歌者的气质和词曲的意蕴,戏剧中有说,“一身之戏在于脸,脸上之戏在于眼”,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表演中,也将戏剧中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及“喜、怒、哀、乐、悲”等神情恰到好处地运用,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意境以及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戏曲艺术的虚实相生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中,讲究虚实相生、时空结合的概念,在戏剧艺术作品中,尤为凸显,舞台上的布景非常简单,甚至不用布景,或者根本没有比较真实的布景。然而戏剧演员却能用非常简练的戏剧动作和肢体动作,将戏剧内容中虚拟的时空以及情景等完美地展现出来。曾经有戏剧前辈说过,“戏剧的布景在演员身上”,这就需要演员根据戏剧内容,活灵活现地将表演程式和手法运用其中,将戏剧剧本中的人物感情进行表达。在欣赏作品时,观赏者也似乎忘却了舞台的布置,实现了“实景清而空景现”的舞台效果。也正因为如此,将舞台的布景进行空白,能引起观众的思索和想象,还能将其注意力集中在演员身上,更好地将创作者的情感作一展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以及历史的洗礼,其文化源远流长。戏剧元素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运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主要展现在音乐、舞台以及留白三大元素的运用上,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民族性特征得以展现,同时,将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与戏剧元素进行行之有效的结合,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更好地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
作者:崔伟 单位: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广海.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及演唱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