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高师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以诊断式教学方法为具体实施办法

教师教育研究中,诊断式教学作为教学理论富于启发性,作为教学方法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诊断式教学”(DiagnosticTeaching)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阿特(J.A.Arter)和杰肯(J.R.Jenkins)于1979年提出[2],主要目的是对学情和学生心智等状况提前作出预判,以便因材施教。美国学者克拉克(L.H.Clark)和斯塔尔(I.S.Starr)在《中学教学法下》(1985)中,将诊断式教学从评价方法引入中学教育领域。[3]在大学教育领域,诊断式教学仍偏重于认知心理学和阅读障碍症的实验性应用,如艾伦贝尔(AlanBell)建立认知心理学模型,考察阅读障碍者的知识、识别、记忆,分析其障碍形成的原因,并制定解决策略。[4]我国学者根据国内现状,结合美国的诊断式教学理念,在相关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诊断式教学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将诊断式教学研究用于中学作文教学中,如沈杰的《诊断式作文通》(2009)、袁迎的《“诊断式”作文教学法》(2012)[5],对初中记叙文、高中议论文、高中散文写作技巧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12个环节进行训练;另一类倾向于借鉴中医的诊断环节进行教学,拥有此观点的学者有张厚(2010)、戎世忠(2014)、夏伟国(2014)等,代表性论文为张辉蓉(2013)《诊断式教学设计的意蕴、表征与范畴》,指出教师自身需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根据这些专业能力,通过教学诊断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有针对性的教学。[6]需要注意“诊断式教学”和“教学诊断”的区别。教学诊断主要是听评课反馈,也就是美国学者克拉克和斯塔尔在《中学教学法》中提出的“发现困难—找原因”这一过程。教学诊断是基础和前提,相当于初诊和医学上的各种检查,诊断式教学是在教学诊断的基础上“开处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出优质教育人才。

二、注重对接高校文学专业知识课程与实践教学

《认证办法》体现出重实践的指导特色,指出:“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而当前本科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国内有调查显示,中学语文教师,哪怕是特级中学语文教师,都普遍表示,就读大学期间,由于主修课程中心理学、教育学占据较大比重,因此对这两门课程知识比较熟悉,但这两门课程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只是辅助条件,重要的语文学科知识学习则停留在理论阶段,语文学科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技能训练课程虽然也较多,但教学技能和文学知识的融合仍然处在难以对接的状态。可以说,如何将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接,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目标诊断”中,将授课内容以“病例化”,比照《认证办法》,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相关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让学生一起进行案例诊断,再在“教学内容诊断”中进行基础知识讲授。

三、打破师德培养、学科知识和自我发展的界限

《认证办法》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文学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为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备课做“教学背景诊断”时,不仅要对教学物质环境及其使用情况、教学支持环境进行诊断,还要对学习者背景和教学内容进行诊断。课程教学还要兼顾毕业要求中的自我发展能力培养。《认证办法》三级标准要求毕业生“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关于诊断式教学设计,在中学特级语文教师的调查中,教师们表示,对语文学科的情感体验和外化是关键因素,本科文学专业教学可以根据这两个处方对教学内容进行诊断和设计,激发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生成。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

关键词:二年级;随文写话;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是学生由学习写话向学习写作过渡的重要时期。鉴于教材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练习写话的良好“材料”。教材文本提供给学生写话方面的学习提示是全面的,既有方法上的示范,又将内容上的深发点潜藏其中。因此,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有意增设随文写话的环节,引导学生依托课文学习,以模仿、续写、再生等形式,进行切实有效的写话练习,以此为学生三年级顺利迈上写作的新台阶做了稳固的铺垫。以下是笔者以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罗列出的几种随文写话教学设计。

一、巧借文本格式,填出精彩童诗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小诗极富想象,满溢着纯真、善良的美好心愿。就结构上而言,小诗整齐的格式简单而易于学生套用,内容开放,适合低年级学生天马行空式的想象风格。以此作为模仿写话的范本,我设计了如下填空式的写话练习: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______。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_,______。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这样的填空式仿写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让学生容易在写话的过程中获得创作的成功感,同时又达到了训练的基本要求。以此为基础,我放手让学生以更为灵活的形式“假如 ,我

。”进行再次“创作”,学生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加入了自己的喜好写出了多样的“小诗”,下面是单雨恬同学的佳作: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我会背着书包飞向天空,

和安琪儿们一起看书嬉戏。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我会给月亮做十六套不同大小的衣服,

让它一年四季都那么温暖。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我会跟太阳一起聊天,

让它不那么寂寞。

二、巧抓文本留白处,演绎斑斓童真梦

中华文化讲求含蓄之美,古今诗画、名篇著作中留白处成了传神之笔的例子不胜枚举,留白处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空白,借此激发学生想象,进行写话练习。如,《坐井观天》一课,以小鸟“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看。”这样的邀请为结尾,那么青蛙到底有没有跳出井口,跳出井口之后,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呢?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先让学生进行了表演式的“续写”,学生写得轻松,写得精彩,让井底之蛙在文字架构的“大千世界”中流连忘返:“瞧,那里红艳艳的是什么?是小鸟兄弟口中的美丽的‘花仙子’吗?闻闻,呀!真香!看,那边黄澄澄的又是什么?是不是小鸟兄弟说的酸酸甜甜的果子吗?尝尝!嗯!比井里的水甜多了!小鸟兄弟可真没骗我,我得留在这里好好看看这世界啦!”有的还“异想天开”地加入了高科技手段,架起了井底世界与大千世界的通信桥梁:“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可怜我的兄弟姐妹还没开眼界呢!”青蛙苦恼地想。小鸟笑着说:“青蛙兄弟,没关系,这可不是问题。瞧,这个机器叫电脑,这个叫摄像头,把这个带回家,你就可以在家里看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了!”有的则打破常规,让井底之蛙在陌生的世界里遇到种种“磨难”,想念起自己狭小而温暖的家:躲过了蜜蜂的攻击,小鸟带着青蛙来到了树林里,碰到了蛇女士正在睡觉,青蛙好奇地走过去,摸摸蛇女士,没想到蛇女士一下子醒了,睁大了眼睛瞪着它,嘴里发出吱吱的声音。青蛙吓得忙躲开。“真不好玩,这里的怪物真可怕!你瞧它们都快把我吃了!还是井里的家比较安全!和哥哥、姐姐在一起玩可比在这里好多了!小鸟兄弟,还是带我回家吧!”

抓住留白,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如同让读者按着自己的喜好、见解、生活阅历来诠释心中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学生笔下创作出的新奇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学生生活中那斑斓童真梦。

三、巧拨文本动情处,激荡真情留情语

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被点燃、激活。只有文本所包含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交融在一起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便是诱发学生积极表达的动力源。高明的教师善于捕捉文本中这样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用文字留下最真挚的瞬间感触。例如,《风娃娃》一课中,风娃娃的形象生动可爱,不乏善良、热心,也不少粗心、盲目。和低年级学生的个性、形象具有相似性。风娃娃“好心办坏事”的经历,对低年级学生并不陌生,不少学生还能说出几件自己做过的透着“傻气”的“好事”。因此,在帮助学生理解了“风娃娃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人们还责怪他?”的问题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生活中你有这样的经历吗?给风娃娃写个字条吧,帮助风娃娃解开烦恼,做个有好心,又能办好事的孩子吧!

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完成了这张字条,最多的是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现身说法,小大人似的语调好不可爱:

亲爱的风娃娃,我和你一样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可是因为太想做好事了,却没有动脑筋,常常好心办了坏事。我记得有一次,妈妈的生日快到了。我想偷偷地帮妈妈整理书房给妈妈一个惊喜,结果却把爸爸的文件搞丢了。爸爸对我发火了,我觉得很委屈,就像你现在的心情一样。不过后来妈妈给我讲了其中的道理,我发现我是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我可以把“废纸”先放整齐,或者问问爸爸后再整理,丢掉不需要的东西,这样就可以避免“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先问问别人的需要,再去帮忙,不是更好吗?风娃娃,你说对吗?我相信只要动脑筋,以后你的好心一定会得到大家的夸奖的。

四、巧谈诗韵意悠悠,趣说词意话绵绵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有编排的古诗,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教学“古诗词”时,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看得远些、听得远些、想得远些,并将之付于写话之中,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山行》后,我让学生仔细看文中的插图,想象自己和诗人一同游山,思考:一路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设计了如下随文写话――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试着写一段名为“秋日深山游”的小练笔。一些学生将本单元识字课中学习到的关于秋天的词运用到了写话中,置身诗中,把自己作为一位古代的游人,借着诗文、凭着想象把诗文想象成了一段有声有色有情有感的“动画”:深秋时节,景色宜人,我们坐着马车,沿着弯弯的小路走进大山。这时的大山叠翠流金,远远看去,还有一丝丝的雾气,真像人间仙境。山路并不好走,马车一颠一颠地向前进,坐在里面实在不舒服,于是我们走下马车,才发现,原来在深山里还住着人家,瞧,这时的他们正在做饭呢,烟囱里冒着一阵阵白烟,砍柴声、切菜声混在一起穿入我们的耳朵,嘿,还有一位大娘在唱歌呢!转头,眼前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红色,像大山着了火,你猜是什么?原来是比二月花还要鲜艳的枫叶。多美的景色啊!真像一幅油画!

参考文献:

[1]陈健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行动案例[J].小学语文教师,2012.

[2]杨南南.让我怎不喜欢“你”[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

柏安芹,中学高级教师,淮安市实验小学教师。淮安市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淮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先进个人。从教廿载有余,潜心课堂教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曾四次获得市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送教省内外、执教观摩研讨公开教学课30余节。参与主持多项课题研究,《站在学生的立场改进教学》《课堂教学似是无备最优效》《改进小学生作文“批”“评”策略的心理浅析》等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中国教育学刊》等报刊,出版了专著《小学作文到底该怎么教》。散文、随笔见于《小学语文》《淮安日报》等报刊。

我,一个草根教师,且行且思二十余载,不倦,不累。因为,一路走来,总有不一样的风景,给我同样的勇气与动力,虽偶有无奈,却也愈觉淡定与从容。

李吉林——教学灵性的启蒙导师

难忘,1989年暑期,南通纺博小园,我参加了江苏省教委组织的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动员大会,有幸成为全省首批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50个试点班之一的实验者,那年我19岁,工作才仅仅一年。

会议内容早已淡忘,一个细节却记忆犹新。会议当晚,我和同行的高晓丽老师,在入住的宾馆打开电视,刚好播放白天推广会议的新闻,又恰好是对准我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从苏北农村走出来的女孩,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自己,那份惊诧可想而知。诧异那似乎被磁铁吸引着的,充满渴求的眼神属于我自己!身边的高老师鼓励我,教学改革的明天属于你们年轻人。我信以为真。那一凝神的渴望,注定了我一生追寻的方向。

1989年的暑期,我聆听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教学的实验报告,认真研读了她的《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内容烂熟于心。情境教学的特点(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其中),创设情境的六个途径(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这些内容,我像虔诚的信徒一样,日日念诵默想,期待用它们指导实践。

秋季开学,蒋忠校长采纳我的建议,按常规招生,随机编班,抽取一个做情境教学实验,鼓励我大胆地试、大胆地做,并给我制定了特殊政策——教学质量、年度考核免评,直接定为优秀。接下来的五度寒暑,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我用学到的情境教学的理念指导实践。

从一招一式学起,我逐步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并进”,是情境教学实验的主要观点。在入学半学期后,实验班就开始了“每日一句”的观察写话练习。实验班开设了野外观察课,我按照李吉林老师指导的提示语,提示儿童课内外观察时动用多种感官,在观察过程中,贯穿语言实践:我看到了什么,什么样子(大小、颜色、形状、多少……),像什么,还像什么,好像对我说什么……通过实验,儿童的写话兴趣浓,观察力强,想象力丰富,乐于表达。不到两年,骆可小朋友就写下了十几本(软皮面日记本),在当时低语教学中,堪称奇迹。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小四十年校庆时,实验班学生的日记还在校史陈列室中展出。孩子的写话内容丰富有趣,我忍不住选寄了两篇给《百家作文指导》,后来发表出来了。我和学生都很激动,我写信给李吉林老师,汇报我们实验的成功,并表示想替孩子们出一本优秀习作集。很快收到了李老师的回信,信是铅笔写的,不长,还有一两处修改。李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并鼓励我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做到的。

1991年的整个秋季,实验班按常规做了系列读写观察活动,我带学生阅读补充教材《秋叶飘飘》等儿歌,到丰收的田野假想照相,到附近的小树林观察秋天、捡秋叶……随后,我在市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现场交流会上,上了一节二年级的观察说话课——《捡回秋姑娘的影子》。在上课的现场不仅摆了许多五颜六色的,还有一幅巨大的秋景图(一位衣袂飘飘的秋姑娘随纷飞的落叶翩然起舞)架在黑板旁边。

师:同学们,前两天立冬了,但我们身边还有秋姑娘的身影,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礼物,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

(小黑板先后出示以下句式,变式练习。)

1.秋姑娘给我们留下了 。(说一种)

2.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礼物有 ,有 ,

还有 。

3.(加在2的后面)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礼物真多呀!

4.把2和3倒过来说。

5. 是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

6. 、 、 和 是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

7.把6和3连起来说。

师:(指着图画)同学们,秋姑娘留下的礼物真多呀!回想一下,整个秋天我们跟她一起游玩的情景吧,我们曾经去过哪里、看到了什么?

(小黑板出示以下句式)

8.我们来到 。

9.我们看到 。

10.(将以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我们来到

,看到 。

11.(说到“来到树林,看到树叶”的时候相机出示)一阵风吹过来 。(练习说打比方的话。)

(背诵儿歌《秋叶飘飘》:秋叶飘飘,像什么?像那蝴蝶在舞蹈。秋叶飘飘,像什么?像那飞翔的小鸟。秋叶飘飘,像什么?像那丰收的喜报。)

师:秋姑娘伴着飘飘的落叶飞走了,我们唱一支《歌声与微笑》送送她。(课中操,音乐课上学习的歌舞《歌声与微笑》)

师:送走了秋姑娘,我们拿出她留给我们的礼物——秋叶,准备做一个纪念品,我们先来说说你有什么样的叶子。

12.我有一片 叶子。

(拼拼贴贴再展示说说)

13.我用捡回来的秋叶拼成 。

(阅读补充教材《秋天留在窗前》)

师:请同学们尝试把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连成一段话说说。

(学生说得精彩纷呈。)

师:秋姑娘悄悄飞走了,冬爷爷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从现在开始,大家可以和你要好的朋友到公园里、花园边、田野上、树林间、校园中寻找冬爷爷的足迹,捕捉冬爷爷的身影,也可以邀请老师参加,到时候我们再来说说冬爷爷。

这堂课,体现了情境教学的诸多特点。课后,与会的领导与老师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教研室主任潘煦源先生对我说:“好好努力,期待有一天江苏教坛传出——南有李吉林,北有柏安芹。”这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我的鞭策。我用从南通借鉴来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获得了小小的成功,带来了一片赞誉。但我知道,自己的教学还很欠火候。李吉林老师一心为儿童,一生为儿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后来,我自行设计的《小马过河》《跟着春姑娘去游玩》等公开课,虽有精彩之处,但大多反响平平。1992年,江苏省第三次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现场交流会,在我校举办,在观摩学习和研讨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找到了差距。

活动化——教学探索的蹒跚起步

五年的实验,为我的教学撒下了灵性的种子,打下了勤奋执着的精神底色。学吉林老师的创新精神,本着“着手基础,着眼发展”的教学原则,我尝试着用自己的招式解决一点教学中的问题。我申报了市级十五规划课题“低年级课堂教学活动化实验研究”。我带领课题组近20名年轻教师,在摸索中实践,碰撞出了难能可贵的智慧火花。这是在我工作的10年之后。

课题组针对幼儿园到小学的文化突变(即从游戏活动为主向上课学习为主的改变)给儿童带来的不适,造成的幼小衔接脱节现象,试图探索一套以优化的“活动”为载体的低语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低语教学内容单调、组织形式枯燥、管教方式强制、评价激励滞后等扼杀儿童灵性的现状。

活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儿童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能动性,以活动促发展,达到真正的主体主动发展,语文素养全面提高之目的。语文学科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活动的特点之外,主要指学科教学之中外显和内隐的活动,外显的活动包括儿童的操作活动、言语交流活动和感知活动,通过团体、小组、个别活动,为儿童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形成一种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的局面,促进内外活动的及时转化。内隐活动指由外显活动转化而来的观念活动,主要指通过各种外显活动,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儿童的智力活动,形成主动探索知识的目的。在活动化教学的过程中,儿童看重的是外显的活动,教师则同时看重活动内隐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共识,课题组创造了系列活动化的典型案例,拼音教学与复习课也变得有滋有味,就连考试都变成了令学生期待的“财富统计”。

拼音教学,我们以童话故事“漫游汉语拼音王国”为主题,贯穿始终。在拼音王国里,学生以“记住臣民的名字”“合影留念”“交朋友”等活动化的形式,学习汉语拼音的读音、写法以及拼读的方法。学生对拼音学习乐此不疲,对语文课充满期待。拼音教学结束后,年级组织了“漫游拼音王国”活动化检测,教室黑板画上拼音王国城堡,布置出声母庄园、韵母庄园……儿童手拿游览券,打招呼赢积分。原本的考试,玩得跟过节似的。

复习课,我们把闯关、捉迷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改装成智力挑战活动,学生果然积极投入,屡试不爽。2004年,市教研室杨献荣老师来我校指导交流新课改工作,听了我们的实验介绍,表示第二天来听听家常课。因时间紧,又值期末复习,课题组一致推我这个主持人亲自上。晚上,我稍作准备,第二天上了主题为“勇闯智慧园,寻找乐乐猴”的活动化复习课。课后,杨老师夸我的复习课量大、趣味足、效率高,让我到市电教馆制成录像课,做暑期市级新课程培训班教材,并约我做相关的讲座。

这节复习课,是系列复习课之一。整堂课在一个活动情境之中进行:乐乐猴藏在智慧园里,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学生闯过乐乐猴留下的智慧关,才能找到它和它一起游戏。教师将有关字词句篇理解运用的复习内容,巧妙地串联在故事中。闯过六关:呼唤智慧果(认字)、对开智慧锁(选读音、填字词)、抢猜智慧画、快搭智慧桥(连线)、巧排智慧阵(乱词成句、乱句成段)、比读智慧文。这六关动静、长短结合。最后,屏幕上出现四季图画,儿童认出了夏季图,打开它,乐乐猴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出现在大家面前,并预告下次活动内容。

2004年底,这项实验在丁永真校长的支持下,如期结题。现场结题会结束,专家组鉴定,课题成果显著,同意结题,并建议在全市范围推广。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为人师的快乐,同时也收获了一批年轻教师的友谊。这比任何显性成果更让人珍惜,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一根草的风景是有限的,只有扎根于一片草之中,成为其中的一员,互相依赖,彼此支持,才能形成蔚为壮观的草原风景!

班传写作——走进儿童的最佳路径

接下来,是连续多年的高年级段教学。起初,我试图把低年级活动化的理念引进来。但一个细节深深触动了我,改变了我的行走方向。班级一个非常优秀的小男孩,把英语老师奖励给他的面具悄悄放进了教室垃圾篓,恰巧又被英语老师发现了,老师有些不理解,以为这是对他的不敬,还找男孩谈了话。男孩很委屈地告诉我,他很喜欢英语课,但并不需要这些小玩具。

怎样走进儿童的内心,了解儿童的需求,根据儿童的需求调整教学?这成了我新的思考与探索的方向。我试着按儿童设计的课堂样式去教,从宏观与微观上综合理解“顺学而导”。根据实践,2008年,我写成了《课堂教学似是无备最优效》,获江苏省“杏坛杯”素质教育案例征文一等奖,并摘要刊登在《江苏教育》上。此时,我工作已整整20年。

小小的尝试,我感受到儿童潜能的巨大,也深知自己离真正理解儿童还很远。我进一步开放心态,学期初总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我需要的语文老师、语文课、语文学习”等内容,并承诺只要有可能,老师就照着办!事实上,我真的照着办了,并且获益匪浅。

2011年春天,学期初,梳理六(2)班学生按照惯例给我提的建议和意见,发现孩子们很有创意。如,好多学生希望将大家的优秀作品,除了像往常一样,结成个人的作品集外,最好有集体的书,这样可以通过同学的作品,记住班级,记住童年,留作永久的纪念。杜昌浩则建议老师每周将同学的“每日读写”“课堂作文”“小小文学社接力创作”等各种形式的优秀作品,进行统计评比,评出周冠军,并公布每周排行榜,以调动大家坚持写作并努力写好的积极性。

经过讨论,我和孩子们综合了以上两条建议,确定班级学期写作总目标——编写一本“班传”。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入选“班传”呢?同学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叙写班级的人和事,描绘身边的景和物,以及同学们的阅读感悟、奇思妙想、献策建言,只要是当下发生的,能体现大家在这一时段的真实见闻与感受的文字,都可以入选。全班总动员,师生一个不能少!

按照大家的建议做,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一起商量,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一学期,全班上传佳作30余万字,按个人专栏、品读经典、故事连载、群星荟萃、母校记忆5个栏目,遴选编辑了22万字的初稿,分发给学生修改校对后汇总,同期向学生征集书名,以及封面设计方案,最后,交付印刷厂排版印刷,在毕业典礼上班传《紫藤花下》如期发到了学生手中。看着孩子们喜不自禁的样子,我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紫藤花下》记下了儿童的流年岁月,是儿童的精神家园,饱含老师的包容、爱意与期待。班传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拨动儿童的情弦,慰藉儿童的心灵,滋养儿童的精神。我在班传序言中写道:大家笔下的文字是真诚的、鲜活的。也许“我”在你的笔下有点“脏”,但难掩“我”智慧的光芒,这叫不拘小节;也许“你”在“我”的笔下有些“疯”,但谁又不说这是童年的活力在迸发;也许“我”在你的眼中有些“差”,大器往往会晚成……不要介意“你”写过“我”什么,要永远心存感激——我曾是你笔下的“宠儿”。

亲朋好友的孩子来我家做客,捧起班传《紫藤花下》不肯放下,读着笑着,任你怎么叫他也充耳不闻。到了新的班级,我把《紫藤花下》给同学们看,他们竞相传阅,争抢不休(因只有一本)。他们表示,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玩的“书”。我知道,这件事是有意义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2011年秋,我响应均衡教育的号召,交流调动到了淮安市实验小学,在实小执教的五年级、四年级分别尝试了这样的做法,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班传”一词是从“人物传记”化用过来的。人物传记的特点是兼具真实性与文学性。“班传”一词的灵感,来自两方面的启发:一是美国多样化文体教学中,二至四年级出现了“自传”写作。二是萧红的一部《呼兰河传》,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却又浑然一体。这样的体例,丰富了我们对传记的理解。班传写作教学,来自儿童的需要,遵循了我的十六字作文教学方针——“简化头绪、整合资源、激发兴趣、持之以恒”,它将练功与运用融合起来,实施弹性标准,淡化形式,尊重内容与情感表达的真实,促进了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我根据实践撰写的《班传写作——关照儿童精神成长的习作教学策略探寻》一文,获201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案例范文4

[关键词]校本教研实践性知识策略生长

新课程的实施,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学校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校本教研的原点到底在何处?教师专业成长的逻辑起点到底在哪里?为了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长,使我们的教师“具有在特定的情境中(即教室里、课堂上)善于把那些明确的知识加工为符合不同学生认知风格、情感需要和个性特点的知识的能力和智慧”,我们在校本教研的原点上下功夫,在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上做文章,具体尝试运用如下策略。

一、“关注常态”。落实教师实践性知识基础

当前的教研活动,过分地追求完美,崇尚精品,以至于作秀,一线教师往往听听感动,想想激动,而回去后却无法实施。我们从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着手,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关注常态课堂,关注真实课堂,加强调研与随堂听课,随时掌握教学实施情况,落实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基础。

一是经常性地开展调研活动。组织调研组人员深入课堂听课,进行专题调研,发现问题一起把脉商讨,提出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教学总体思路,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彻底改变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的旧习,从关注教师的教变为关注学生的学,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角色的互换等。为了从源头上保证双主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开展,应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查等各个环节都进行审查、筛选,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监控。

二是以常态课开展教学研讨、观摩等活动。不搞表演、作秀,不要嬉笑热闹的课堂,更不要华而不实的教学,研讨课没有刻意粉饰,没有精心打造,在平平淡淡中透出真实。倡导立足于课堂,上好每一节家常课,体现自身的价值,服务于每一位学生。

三是学校领导每周进行不定期的随堂听课。听课后与上课教师进行交流反馈,肯定成绩,提出意见,并进行“五认真”工作检查,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整改意见。通过这样的活动,给教师一种压力,同时也给教师一种动力,更为重要的是,管理者和教师们一起,从基础做起,发现那种习以为常的平时被忽视的优点与缺点,落实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基础。

二、“剖析案例”,提高教师实践性知识水平

让老师对教学行为进行思考、研究与讨论,以此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水平。以教研组为单位从教研活动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案例分析,组织集体讨论,将案例中的亮点挖掘出来,活用到教学实践中,并不断地加以深化。时而,也选取有关材料上的教学片段组织剖析。教师通过案例剖析,对教学的体验得到再提升,超越原有的行为、习惯,建构起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思想、智慧产生碰撞,生成新的问题。每学期末进行一次筛选、汇集,编成案例研究集子,推广教师们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素质和实践能力,激发工作的热情。

“案例研究”抓住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丰富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培养了教师分析、研究的良好习惯,使抽象的教学理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三、“反思生成”,优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

反思生成是优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又一生长点。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成的各种问题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们大都不能清楚地描绘它,因此无法形成书面文字,也无法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来掌握。而通过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生成,有利于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性化,优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我们要求老师们撰写教后反思,哪怕是短短几句,只要是深层剖析: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细地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人措手不及?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感到与学生关系最密切?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景下感到最焦虑或沮丧?在课堂教学所有事情中,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我将如何做得更好?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为什么?等等。通过上述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自身实践性知识结构。

为了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尝试把自己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用摄像机摄下来,然后居于一种旁观者的角色来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是对教学行为反思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比如说,可观察这样一些内容: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有多少?讲话的音调怎样?体态语言是否丰富?在教室里是怎样行走的?学生听课时的反应如何?等等。

通过这样的反思、生成,不断优化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让老师们边实践边研究,在自己的教学路上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四、“对话推进”,拓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空间

校本教研活动,要防止“走过场”,实现真正的对话与沟通。倡导教师敢于怀疑,大胆质疑,对不符合《课程标准》精神和课改理念的设计与做法,敢于批判。同时,重视教师间的互相学习、听课、交流、研讨,以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找出共性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再通过实践去解决。变传统教研“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为以教师为教研主体,以课改所涉及的各种实际问题为教研主题,以对话交流研讨活动为教研主线,构建“多人言”、“齐参与”的互动式教研模式。

同时,建立起“集体备课”制度,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组织实行以年级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活动,增进平时的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在教师之间互动与研讨。活动中,有中心发言人,并注意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理念”等方面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然后,全体成员再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及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参与式讨论,倡导“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修改、教后反思”的备课组教研策略,重在个性化修改,突出即时交流、即时研讨和即时反思。

不定期的开展各年段的教研沙龙活动,组织各组员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之间就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安排、难点如何突破、教学方法如何选择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对话研讨、各抒己见,在这样相互切磋、对话推进的过程中,达到真正理解课改精神,追求完美的境界,拓展实践性知识空间。

五、“主题引领”。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层次

为了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层次,围绕教学调研、随堂听课中发现的真实问题,将其作为提升为教研活动的主题并展开活动。我们围绕主题组织理论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等研究活动。比如,在一次以语文教师为主的主题研讨会中,把语文教学中“如何整体感知课文”这一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讨的主题,教师们结合新课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要求,就新旧教材中的不同文本以及不同的课型为例,参与讨论的教师各抒己见,为如何“整体感知课文”献计献策,在主题式的研讨中增长教师实践经验。

有了“主题”后,教师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一个主阵地,每一次教研活动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机会。同样是在“追寻新课程”的主题背景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引起了教师们的关注。在校本研训时把这一主题作为活动讨论的议题。在活动前,要求教研组成员都要围绕主题撰写出自己独到的看法与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困惑。在交流时有的教师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对文本的钻研,对问题的预设;有的教师认为:提问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学生的质疑的质量;还有的认为,有效的问题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以具体的语言文字为抓手,实行步步紧逼追问的策略……下笔成文,这样作就是在梳理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为实践知识的升华做着酝酿。

主题式的研讨并不是“空对空”的大发议论,而是针对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问题展开的研讨。比如我们针对课时内容安排中的问题,围绕具体的课例《掌声》、《假如》等,对第一、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如何分配作了阐述。虽然研讨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迥然的意见,但研讨的结果是一致的:第一课时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不能为了“精彩”或是拔高教学要求或是支解文本,不能求全求美。在研讨会后,许多教师都在上课、开课中注意了第一课时的问题,真正使“研”变成了“用”,有效地推动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长,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层次。

六、“课题研究”。超越教师实践性知识境界

在“主题式”的教研活动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自然成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升华与超越也要通过课题的研究。

一是把难以解决的问题变成“课题”。校本教学研究尽管是大众化、群众性教学研究,但是作为一种研究活动,应该具有必需的学术品质。例如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喜欢写作、畏难写作现象。在校本主题研讨活动中发现,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把教学中的一线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形成《“活动式”小学作文教学研究》,通过课题组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课题研究中。立足学生的生活,激发习作的兴趣,使习作成为“放飞童心,抒写生活”的快乐之事。由于课题解决的是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其成果能物化。教师直接把研究成果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后,学生的习作状况大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