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思想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学思想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学思想的核心

儒学思想的核心范文1

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这就要求思品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感受和体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实现课程内容的时代化、生活化。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情境的创设,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使学生渐渐明确思品课学习的社会意义和对个人的价值,从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例如,针对目前中学生喜欢追“星”的现状,结合课本的活动要求,设计《透视“明星”现象》活动课,选择学生熟知的明星,以播放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确追“星”的利与弊,从而正确对待追“星”现象。在学习“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身边有哪些不良诱惑,如网吧、不良的图片、暴力的动画、巫术娃娃等,特别是新兴的、隐性的不良诱惑。在学习“预防犯罪,杜绝不良行为”时,可以运用个别学生为了上网,从骗家长、偷东西到抢劫行为发生的变化的真实案例。在学习“学会与父母沟通”时,可以说一说自己与父母的矛盾发生、发展、解决的过程。

二、要突出学科的时代特征。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思品课的重要特点,与时俱进、热点引领也就成了思品课走进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新闻,选择那些近期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有一定社会反响的重大时事,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可以从搜集的新闻中对学生及时展开品德教育。总之,“时事政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彰显政治课堂的时代感召力,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要构建以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往思品课之所以不能走进学生心灵,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新课改后,教师可以把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中那些能够用活动的形式来实现的部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活动,利用漫画、案例、录像、歌曲、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等多种形式创设各种情境,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来讨论、研究、体会。要允许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说法、做法,让学生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满足他们渴望独立和表现的欲望,让课堂有掌声、有辩论、有思维的碰撞。只有让蕴涵着丰富思想的思品课堂生动起来、活泼起来、快乐起来,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当然,我们既要注重教学活动形式的艺术性,也要注重政治课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课堂活动只是为课堂教学服务,教学活动必须有实质内容。

四、要实施体验式教学。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仅仅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政治理论与知识,它的最终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知识内化上升为实际行动,实现知识、情感、意志与行为的有机统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忘品德的教学模式,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让教学内容、活动延伸到社会实践上。根据课堂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但能丰富教材知识体系,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的讲授前,让学生搜集省人大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调查了解所在地环境污染的情况、观察自己的小区存在着哪些环境问题,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体验、去收获知识与能力。

五、要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

多媒体集音频、视频、图文、交互等功能于一体,以其信息量大、效果直观的优势,更能激起学生兴趣,因此,用好多媒体,是思品课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之一。

儒学思想的核心范文2

一、转变教育理念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双方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包容的教学情境,而不仅仅把学生当作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升学率的手段。要相信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强化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都会成才的观念。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

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师生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一种有着共同教育教学任务目标的合作关系。教学过程应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讨论问题的参与者,学生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在教学中,教师应为“裁判员“,而学生才是“运动员”。在教学重点方面,教师应侧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二、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哪怕是最优秀的思想品德老师来教,学生也学不好思想品德,更谈不上学习思想品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而要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应好好下一番功夫。学生往往不喜欢古板严肃的思想品德教师,所以教师在上课中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幽默性,适当地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一下课堂气氛,这样,课堂气氛才会变得轻松自然,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才会大增。另外,思想品德往往与时事密切联系,而教材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要时时增添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紧密结合国内外大事,从而使教学理论更加贴近现实,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吸引力。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理论观点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还要想办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三、注重讲练结合

光讲不练和只练不讲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讲练结合,理论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讲不练习,学生就会觉得厌烦。同样,如果教师只一味让学生做习题而不讲评,学生也会觉得无聊。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学会精讲精练,注重讲练结合。学生容易理解、可以理解的东西可以少说少讲不讲,学生难以理解的东西要多讲精讲深讲。学生可以懂得的问题,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思考,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探讨。在讲课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当然,练习的量和难度要适度,否则教学目标就很难完成。练习的量多了,教学要点讲不完,没时间讲评;难度大了,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信心不足,得不偿失。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同样要讲究“精”字,要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题去思考。

四、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传统教学中,多数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把学生当作“木头”,当作“傻子”。教师只负责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有个性、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这种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师往往以教学生学会为目的,而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方面的指导,导致许多学生缺乏获取新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儒学思想的核心范文3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经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思想品德课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然成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传统的“以课本加粉笔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向“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的教学模式转变已经成为历史必然。在这里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发点。当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 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形象的动画、生动的图像、内涵丰富的影音资料、简洁的文字说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眼、耳、手等感官,全方位地接受不同形式的信息刺激,消除单纯课本文字内容的单调、枯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听课效率。可见,现代信息科技因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和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有效率、有生命力必须要围绕社会生活的时政热点问题展开,即实现教学内容时效性。教学内容越具时效性,不但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且越能缩短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真正实现知行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关注时事新闻,从中甄选出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的信息。传统的新闻媒体,譬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虽然能够给我们提供大量的新闻信息,但它们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如报纸和杂志的时效性较弱,而广播和电视虽然时效性强,但信息捕捉及应用难度大。怎样才能快捷的获取能够在教学中方便应用的时政新闻?这个问题成了思想品德课实现教学内容时效化的拦路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升级,网络电子媒体迅速崛起,上述难题冰消雾散。现在有很多的网址导航,其中就有“新闻”的条目,从中通过链接可以登陆各大新闻网,了解各方面的时政新闻。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电子媒体由于其瞬时传播的特点,能对一些动态性极强的时政新闻的报道采用“滚动”式,在播报突发性时政事件的信息中优势尤其凸显。

教师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向学生传递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更可以结合这些资料,进一步讲解课本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用教材的知识点去分析国家的这些政策,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可见,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和教育目的的实现。在学生的自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步骤,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对碰到的困难通过各种途径自主解决,使学生真正自主性地学习。

四、多媒体运用的不足

儒学思想的核心范文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映,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中设疑,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使学生的认识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人类的朋友》一框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藏羚羊图片,播放歌曲《最后一只藏羚羊》。教师讲解藏羚羊的相关知识、现有的数量、濒临灭绝的原因等。结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每个人都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地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二、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有新的感觉和新的发现,从而保持对思想品德课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索性,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比如针对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关于“与法同行”的教学活动中,为促进课堂学生主动性的参与和交流,我向全班学生提出了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有没有受到过侵害?2.如果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通过村民委员会调解;经过消协调解或仲裁;通过诉讼;等等)这样通过设疑,在学生认识知识系统中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了解学情,检验效果,学生自觉尊重法律,追求公平、公正。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儒学思想的核心范文5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宜地进行指导,会使学生的学体现出生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中学;创新精神;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宜地进行指导,会使学生的学体现出生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如何在日常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具体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创新意识

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思想品德教学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因此,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善于让学生乐讲、敢讲、有话讲,不应囿于课本条框,应鼓励学生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善于利导、分析、总结,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将得到提高,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认为,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信息交流的有效度与师生情感成正比;在良好的氛围里,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怪异”回答,决不能断然否定,而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多听听身边同学的意见,在研讨中自悟,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创新火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怀疑往往是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是创新的导火索。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心存疑惑,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引导学生步入“心求通而未得立,口欲言而未得亡”的境界,从而使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发表见解,拓展了研究问题的途径,开拓了思维。

四、开展合作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教育理论界掀起合作学习的研究热潮,认为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我们既要组织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也要引导学生合作实践,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合作实践中实现生生互动,互相对照,共同体验,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近年来,我们附近的农田、山川、河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怎样有效阻止这些行为的发生?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自选一个项目进行调查研究,自己策划,自订方案,开展活动,形成报告。结果,许多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建议,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与创新思维最密切的是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培养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摆脱原有的思维束缚,善于标新立异,敢于对质疑,大胆创新。同时,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运用联想与类比,进行直觉思维,捕捉灵感,培养高度的想象力、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作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运用现代的教学技术,不断创新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动起来,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创新的载体、成长的阵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吸取丰富的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养、高尚的情操。

儒学思想的核心范文6

一、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建立平等的交流平台

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是父母的化身,对教师的态度类似于对父母的态度;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为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同时也希望教师是分担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幸福与忧愁的朋友。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建立这样的平等交流平台,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才有保障。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体育趣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系统地传授体育基本知识、训练技能、发展体质的过程,而是启发学生、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练习,充分肯定学生的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精讲多练,而是教学手段、方法形式多样化的聚集,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及归纳总结。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利用互补性充分肯定和发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三、在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上,应该灵活多变

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处理好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特点,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乐此不疲。同时,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到本民族、本地区及城乡的差异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开发、渗透乡土课程资源,突出自己的特点。教学活动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四、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注重能力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而忽视了督促和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经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也忽略身体差异与体能的大小,这种方式不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也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易造成对学生人格上的摧残和扼杀。新课标提出了过程评价、总结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同时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了解和运用,重视参与性、健身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即客观求实,承认差异,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的情况,评价更趋于合理,这种较为客观的“健康三维观”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失为教改的一次飞跃。

在推进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自上而下已经形成一股坚实的力量,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机遇和挑战,我们别无选择,要任重道远,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应该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余文森.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

2.教育学[M].(等待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