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教学实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课堂教学实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课堂教学实录

美术课堂教学实录范文1

其一,重“美术”而轻“教育”,导致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直接缺位或边缘化。近几年由于受高职院校某些教学改革的影响,师专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亦在急攻近利的心态下,忽略了学科与专业特点,一味趋同于高职专业,而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压缩至两年,第三年为学生实习与顶岗实习时间,不再回校上课。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在两年的有限时间里,为保住“美术”的帽子而不惜给“教育”动了刀子———以柳州师专美术教育专业为例,2008级、2009级美术教育专业,除教师教育专业规定设置的公共课程“书写技能训练”课、“普通话训练”课外,唯一设置的1门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法”,学时数仅仅为32。2010级、2011级美术教育专业除增加了1门公共必修课“班主任工作技能”课外,仍沿袭上两届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而同校其他教师教育专业,如英语教育专业,学科教学法为48学时,另外设置有96学时“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系列课程;又如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科教学法为64学时,另外设置了32学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技能与实训”课程;再如体育教育专业,学科教学法为64学时,另外设置有“学校体操”、“运动训练学”、“体育游戏”等相关课程。相比之下,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严重缺失,仅有的课程也被边缘化。

其二,重“美术”而轻“师范”,导致“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专任教师的缺位。由于存在某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错误的看法,认为只有承担美术专业理论与技能课程教学任务才算正道,而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课程不屑一顾,认为上这类课程不能体现出美术家的价值,或许低人一等。因此,许多老师不愿意承担“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的教学任务。有的院校甚至采取轮流执教制,每位教师执教一个年级。这种看似公平的做法,其实有悖于教育规律。无固定的专任教师,每位任教者都是浅尝辄止,无意广泛获取当今中小学新课改的相关信息及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无心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也不会去努力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制约到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某些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存在种种不利因素,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任教者宜采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环节,努力实现理论与技能双重维度的教学目标。笔者自接手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来,经过学习、思考、探究,作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在此不揣浅陋,愿作引玉之砖,以求正于诸位方家学者。

(一)理解相关理论,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相较于其他理论与技能课程,“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是块难啃的骨头,因为它既要在理论层面衔接“教育学”、“艺术教育学”等课程的本源知识,又要在技能层面衔接中小学一线的美术课堂教学实践。因此,对任课教师而言,树立科学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教学观是必要的。任课者不能囿于课程教学时数的限制,按部就班地讲授教材内容,点到即止,而要在深谙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花一定的功夫去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特征、规律,掌握当今中小学新课改情况,熟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此外,一名合格的教学法任课教师,“授人以渔”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必要时还得把自己的指导理论、教学观念付诸实践,即给师范生上“试水课”。根据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一些抽象的理论、间接的知识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尤其是师专层次的学生),而在直观的“教学试水”活动中,师范生通过耳闻目睹,能更好地获知中小学课堂教学环节隐性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师范生而言,“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既是传授如何当美术教师的理论课程,又是提高美术教学技能的专项训练,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因此,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任课教师要科学取舍教材内容,并注意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及时更新、调整、丰富课程的知识构架,“要围绕师范特点,以基础教育美术教学为核心”[1]262,科学设计教学环节,精讲理论知识,给师范生以必须的知识储备。在此应当指出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途径并非单一的,在教学过程中,任教者还可利用一些直观、感性的教学案例,或在观摩与见习活动中,适时阐释相关的理论知识,传递出一定的文化信息,犹如水到渠成,实现课程的理论教学维度。

(二)观摩教学实录,感知教师角色

根据心理学知识,处于不同的视角观看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有着双重身份的师范生———学生和(准)教师。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师范生同时树立了“我是(准)老师”的角色意识,无疑将自己放置于一个有利的学习视角,学习效果会比较显着。而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要经过多时日多渠道多方法的培养与强化。与“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方法是,在开课伊始, 不急于传授理论知识,而是先让师范生观摩一定数量的美术课堂教学实录,整体感知中小学一线课堂教学活动,着重体会美术教师角色。观摩的教学视频既可以是获奖的优秀课例,也可以是平日的常态课例,还可以是前一届实习生不成功的课例(视频资料)。在观看过四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实录后,师范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默会知识”,既初步了解了中小学美术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初步形成自己对美术课堂的分析、评判,更重要的是,师范生从中能加深对美术教师角色的感知与体认,并能激励自己趋同于优秀的美术教师。这一良好的心理反应有助于师范生树立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研读优秀教案,体验备课环节

教授师范生学会备课撰写教案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最核心也是最艰难的一项技能任务。前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获知的基本技能,将运用到备课过程中,并体现在详实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案里。不少师范生可能记牢了相关的理论知识,知晓了必备的基本技能,但到这一环节时还是一筹莫展。诚然,备好课需要各方面都有较丰富的积淀,对于师专层次的师范生,这确是个瓶颈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一种“先读后效”的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把平时收集的各种优秀教案———有实习基地学校优秀美术教师的教案、县市级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比赛获奖者教案、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优胜者教案、因特网共享的优秀教案等等———提供给学生研读。任课教师先利用课内时间引导师范生分析与讲评三到五篇范例,其余的布置学生课后认真研读,着重理解、领悟优秀教案中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与设计意图等内容,从中体会美术课的备课思路。最后,任课教师再利用授课时间引导师范生进行归纳、总结,厘清了备课的基本环节、流程步骤与书写格式。讲析与研读这些具体可感可资效仿的范例,不仅促进了师范生获得感性知识,也能让他们由外而内地生成理性认识,“默会”为自己的知识素养,从而更快更好地预演美术教师角色,初步获得备课和撰写教案的技能。

(四)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能

新课改要求任教者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十分适用“参与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广泛采用讨论交流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情境法等,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又可综合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法中。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灵活的方式成立学习小组(如以一个宿舍为一个单位小组),成员6-8名不等,采取组长负责制。任课教师在观摩与评判教学实录、分析与评定优秀教案、备课与试教等教学环节,都把具体的教学事项分成若干个学习任务,让各学习小组灵活利用课外时间,广泛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选派代表回到课堂上汇报。诚然,一开始,并不是每个小组都能完成得很好,但任课教师及时肯定与表扬表现较突出的组别,号召其他小组向优秀小组学习,很快全班各小组就形成一种不甘落后的局面,学习效果明显,相关技能得到较大地提升。

(五)搭建交流平台,延伸第二课堂

课内的教学活动是十分有限的,而教学技能的提高过程又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教学内容、教学问题在课堂内无法得到顺利完成或圆满解决,因此,开辟第二课堂,延伸教学空间,是巩固学习效果与提高教学技能的又一有力举措。利用便捷的现代通讯传媒手段,组建班级、年级Q群,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师生可以即时交流。笔者自执教“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以来,从讨论问题到答疑解惑到讲评作业,大多是在课外时间利用网络平台予以解决或完成的,学生受益匪浅。此外,利用教育见习的时机,一方面让师范生走进中小学校,亲临一线的美术课堂现场进行观摩学习;另一方面,邀请中小学优秀的美术教师给师范生作报告,传授上课经验,畅谈教学体会。这些交流平台补足了在大学课堂里“模拟情境”的缺憾,让师范生身临其境,全方位地感知与体认中小学美术教育。

(六)凸显实践训练,提高教学技能

美术课堂教学实录范文2

(一)关键词界定

教学资源是指服务于教学活动的各种物力和人力,不仅包括非生命的实物和信息,还包括具有能动性的有生命的人力资源。

美术课程中的教育资源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应用和实践中,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物力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研究背景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课程改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当中国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时,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成为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验和试用中,我们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也为学生的美术学习与老师的美术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根据我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发展及我市文化特色、地方特色、美术教育特色以及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我校美术教育提出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以求积累经验,探索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意义,研究美术教育及其培养人才的基本内涵。

(三)研究假设

本课题从学科及教育的发展观出发,根据地方特点,挖掘出能促进美术教育的有利资源,研究创新的资源利用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让地方资源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美术教育服务。同时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整合我校相关课题科研成果的成功经验,探索美术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开发课程资源提供高质量的主体力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我校的美术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丰富和发展现代美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认真总结研究成功经验,为我校乃至全省全国美术教育改革和新课标、新教材的实验提供实践经验和实验依据,服务于社会。

本课题重点突出教育系统种类学校在美术新课标实施中校本资源开发的目标、要求、途径、方法和推广应用的研究。若本课题研究能取得预期效果,将为美术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教育资源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对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进行美术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3.生态式美育理论。生态式美育意在通过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造等多种学科之间的生态组合,通过作品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互生和互补关系,提高学生的艺术感觉和创造能力。生态式美育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以师生共同的欣赏和创造活动为中心。在这种活动中,师生都积极参与,并形成多学科、多要素、多种类的人之间的的生态关系。

四、本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1.我校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和艺术教育工作,并对美术教育科研作了重要的部署和指示。近几年,我校的教育科研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聘请了大学美术专业教授、科研所的专家、学者担任导师,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3.本课题组负责人是日本广岛市立大学大学院艺术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留学生。中国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收藏拍卖网高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省分会会员,副高级职称,省骨干教师,省优秀教研员,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研意识,敢于探索,乐于改革,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参加全省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连续三年被评为一等奖,全国青年教师优秀录像课评选活动一等奖,撰写多篇教育科研论文荣获全国、省、市的奖项,并有多篇文章和作品在各级种类报刊发表。其领导的书法美术教育协会,是一个以美术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组织。学会有一批如奚楚、王露露等年富力强、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并在教育第一线参与实验工作的骨干教师。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具有扎实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4.我校是一个把教育放在重要发展战略目标的学校,改革开放和经济和发展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我校办学条件优越,具有现代化教学设备,而且各级领导对美术教育非常重视。现在我校已配备了多功能美术教室、书画展览室、电脑室,校教育网也已开通,并且即将开通美术学科自己的网站,加上如长春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等一批有经验的学校提供教学经验和实践依据,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所需的良好的物质条件。

5.我校在科研和美展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师实践中形成了一支雄厚的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有一批美术科研课题和美术作品已在国家省获奖,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为进一步改革和探索创造了条件。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一)研究内容

从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注重开发和利用地方的经济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及地方建设资源,为我校教育及美术课程服务,体现我校的美术教育特色,争创美术教育强校,其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1.现代美术课程的特点、要求以及与资源开发的相关性研究。

2.我校美术教学中开发教育资源的现状分析。

3.利用乡土资源推进美术课程实施的研究。

4.利用社区资源推进美术新课标实施的研究。

5.美术课程实施中校本资源开发的目标、要求、途径、方法和推广应用的研究。

6.当代美术课程实施中生本资源的开发。

7.美术教学中开发教学资源对教师素质要求的研究。

8.美术课程中教育资源的管理。

(二)研究原则

1.优先性原则: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2.适应性原则: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共性情况的同时,还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确定恰当的目标。

3.实践性原则:注重研究过程中的具体实践,积累第一手数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实验材料的归档管理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采用边实践边研究的方法,先拟定阶段目标,然后分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修正,使研究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实践性。

2.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先进的研究理论,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为我所用。

3.案例研究法:收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以某些个案为研究蓝本,从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理念、规律或模式。

4.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每学期安排阶段总结与展示,对有价值的教育经验要及时宣传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和启动阶段(2011年6月至2011年8月)

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收集资料,做好课题的理论准备工作;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制定子课题的规划指南;确定实验学校和对比学校。

第二阶段――研究实验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

开题立项:2011年 12 月20 日,在美术学院2010级研究生班举行了开题会。

实验研究:

(一)挖掘课程资源,突显地方特色。

1.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从学校所在地方的人文资源入手开发利用当地传统美术资源。

2)以家乡所处地域的朝鲜族民风民俗及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自然生态资源为切入点深度挖掘乡土资源。

2.教学实践中的美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创新

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组成部分。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课题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行了尝试与创新:以学生为本,挖掘生活中的美术资源;以教师为载体,研培一体、教学相长开发利用再生资源;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化巧用教学环境资源;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依据当代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开发利用人文资源。教师的个人智慧为我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力量。

(二)抓好教师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课程资源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更是专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当前我们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扎实有效的开展课题实验研究,我们从教师培训入手,积极建构全方位的培训体系,通过网络培训(天网)、教师培训(人网)、校本培训(地网),实现“三网合一”的美术教师培训模式。

(三)做好科研引领,整合科研成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可见科研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教师的科研素质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当前迫在眉睫的美术教育工作。本课题的实施有较为丰富的科研基础,我们有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与实践》(已结题)和吉林省课改办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已结题)以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对策与研究》(正实践研究)。前者为本课题提供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而后者则为我校美术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课题组将相关的课题科研成果有机整合、拓展创新,更好的为本课题研究服务。

(四)参加社会活动,扩大社会影响。

“美术作为精神文化财富,是一种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社会活动”,基于此我们充分发挥美术的社会功能,积极组织广大美术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美术活动,通过纪念性画展、民间组织的书画展、跨国艺术交流等活动展现我校优秀且具个性才华的美术教师的风采,扩大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社会文明发展及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如: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

1.进行研究成果的总结、验收和鉴定。

2.撰写总课题实验研究报告及论文。

3.召开成果鉴定会议,对本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讨论、评审。

4.编辑出版本课题研究的专著、作品集和光盘等。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结题报告、网络资源库、研究成果汇编等多种形式。

八、实验结果

1.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取得初步成果。

经过研究实践,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一些成果。显性成果:如课题实验教师韩双编辑的校本教材《满族剪纸参考教材》和杜宏博老师参与编辑出版的中国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丛书《民间剪纸》,以及课程教学计划、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还包括已搜集的图片资料、特色教具等。隐形成果:如教师课程意识和开发利用能力的增强,学生对地方艺术形式的理解和热爱等。

2.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了优化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扩大了欣赏容量,强化学生感性认识,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信息技术使教与学达到完美的组合状态。

3.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

全新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资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充分发挥了美术学科优势,使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协调合作等综合能力得以发展。在学习和各项竞赛中都有突出表现。

4.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科研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教师职业道德,增强了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合作交流能力、学习能力等。

九、分析问卷调查情况

(1)教学理念上

从调查情况看,实验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和思想认识都较为成熟,并普遍能够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各环节及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实践“活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2)教学方式方法上

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方面的探究和尝试有60%的老师很重视,重视的老师占40%,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即创设情境上,重视程度达到60%。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内驱力,通过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课堂,优化教学过程,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助推力,进而有效的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3)学生问卷调查

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更为直接了解到实际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以两所大学的三个实验班为例,在结题阶段进行了一次调查,共207人次。从调查数据来看,教师在注重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比重较大,最高达58%和55%。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习惯养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重视比重均在30%左右。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美术教学课堂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认同的。

十、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2.城乡发展不均,硬件建设设施及教师素质高低的条件差异,对开展课题研究有一定影响。

3.美术教学资源需合理开发利用,有表面化的现象。

十一、实验小结

两年的实验研究,使我们更加懂得合作交流对科研团队的重要意义。我们的课题从乡土资源和社区资源等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资源的开发、生本资源及师本资源的开发、教育资源管理、教师素质等方面对本课题进行了相关因素的探索与实践。在交流中我们资源共享,实现即时阶段总结,答疑解惑,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广纳国内先进的教育理念,整合科研成果,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学习中我们以师为本,紧抓学习效率,专业强化,教学相长。极大的提高了广大美术教师的素质和科研能力,以及美术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推广和应用的研究积累了成功经验。教育资源的开发只是开始,要真正使其在美术教学中发挥作用,关键还要抓实效,我们的探索还将继续。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校本研修专论》汤立宏著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11

《教育观 教学观 课程观》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5

网络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