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市场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行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课程体系;岗位需求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的开设可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国农村卫生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我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高水平医生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导致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紧缺。高等专科层次的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面向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医学人才的主要渠道。鉴于此,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定位于面向农村基层各级医疗机构,主要培养熟练掌握岗位工作任务、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口腔助理医师。为了使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最大限度地满足与适合岗位工作的需求,本文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进一步调研等,总结出符合高职高专口腔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1]。

一、根据行业市场调研设置专业课程

高职高专院校组织相关人员通过走访、座谈、电话咨询等方式对近70余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调研,摸清基层用人单位最需要什么类型的专业人才,以及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通过与应往届毕业生沟通、座谈,掌握他们通过工作实践的检验,查找在校所学知识、技能是否能符合岗位工作需求,哪些授课内容方面需要改进、加强,甚至哪些课程需要改动。通过调研,从而更好地找准专业的定位,推导从事基层口腔医疗主要从事哪些工作,需具备哪些工作能力,应学习哪些领域,从而更好地构建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以保证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符合岗位需求的最终目标。经调研分析,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口腔医师行动领域主要包含有:口腔检查,窝沟封闭,牙髓治疗,洁牙和牙齿抛光,牙齿龋洞预备及填充,局部麻醉,牙拔出,简单外伤处理,各种修复体的设计及牙体预备,简单修复体制作等;毕业生应具备的工作能力主要包含:专业相关医学基本理论,各种口腔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预防,口腔急症病人的初步处理,口腔修复和制作简单修复体,正确使用口腔各类材料,口腔卫生宣讲、预防保健和人际沟通等[2]。

二、分析调研报告构建课程模块

在通过对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调研、分析、推导的基础上,依据专科三年制教学前两年在校内接受理论和实践课教学,最后一年临床见习的总体安排上,将在校学生理论和实践课教学进行模块化划分,模块划分应尽可能体现专业课程框架的特点。共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技能拓展课程模块[3]。

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职业能力的分析和课程的模块化构建,确定各模块应开设哪些课程。例如,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开设: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预防保健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等;技能课程扩展模块开设:口腔医学美学、口腔设备保养与维修、岗前实习教育与综合实训、医学人文概要等。在确定好各模块所开设的课程后,仍依据毕业生应具有职业岗位能力制定出适宜的每门课的课程标准,制定的课程标准应充分保证满足专业人才符合岗位的需求[4]。

四、制定“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标准

根据口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符合(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符合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技能教育”“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理念。为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服务,以“必需、够用”为度,建立适用于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面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服务的课程标准体系,对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或改革,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执业技能养成,实现卫生职业教育与学生未来职业的对接。总之,为保证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最大限度地满足与适合岗位工作的需求,培养能扎根基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就必须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进行改革和重构,从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许诺,胡书海,董明.口腔医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46-47.

[2]谢丽娜.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0):142-143.

[3]黎祺,陈建刚,吴敏茹.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和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1):118-119.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2

本报讯 8月16日,在第21届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暨技术交流会上,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携手多家业界合作伙伴,就医疗卫生领域的云计算应用理念、先进技术等解决方案进行了演示。此外,其还将与医疗行业的众多专家、学者和信息技术人员,针对移动健康应用发展、电信运营商与医疗信息化等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中国国际通信大会召开

本报讯 8月15日,“2012中国国际通信大会(ICCC2012)”召开。围绕“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通信技术”这一主题,大会就未来5G、有线和无线融合、智能绿色通信、新一代互联网及云计算、认知无线电、物联网应用开发及智能电网通信系统等议题进行探讨,并在现场设立了展览展示、技术报告、研讨沙龙、专题论坛等环节。

“超极本夏令营”启动

本报讯 8月16日,英特尔公司举办“超极本夏令营”,全面展示了基于第三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全新超极本。英特尔中国区产品经理杨青介绍说:“创新3D晶体管、22纳米制程工艺令第三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效能大幅提高,这一技术的突破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体

验。”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落幕

本报讯 8月15日,“第2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圆满落幕。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军队子女学校共34支代表队、475名学生参加,参赛的学生创新项目达到358个。同时,约50位国际代表也参加了展示和交流。

IBM大数据智慧赋能中心成立

本报讯 近日,IBM宣布全球首个大数据智慧赋能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心汇聚了来自IBM全球的大数据技术专家和商业运营精英。IBM大数据智慧赋能中心主管王晓梅表示:“我们希望将IBM立足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并借此推进IBM在全球的大数据战略进程。”

技嘉超极本新品上市

本报讯 技嘉科技近日了其主打的超极本款型U2442,还推出专为游戏发烧友定制的影音游戏笔记本电脑P2542G。据介绍,这些融合时尚和创新元素的电子新品将为消费者带来符合个性的全新体验。

《永恒之塔》与海尔联合推出超极本

本报讯 近日,海尔了《永恒之塔》游戏定制版超极本7G-5S。该笔记本厚度为21mm,采用英特尔IVB平台第三代智能酷睿处理器,搭载2GB显存的nVIDIA GeForce GT630M独立显卡。据悉,该款笔记本电脑的主要目标用户群是90后大学生。

惠普工作站公布新战略

本报讯 近日,惠普工作站召开主题为“新蓝图、星产品、心征程”的媒体沟通会。会上,中国惠普打印与信息产品集团增值产品业务部总经理徐行、惠普工作站业务部产品总经理陈立分别就惠普工作站的价值定位及产品设计理念与媒体进行了深入沟通。徐行表示,惠普工作站将继续提供创新的产品、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全面专业的服务,帮助企业客户达成加速创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业务目标。据IDC的最新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惠普在2012年第二季度全球工作站市场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市场份额达到46.2%。尤其在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惠普台式工作站市场份额分别达到41.0%和47.6%,位居行业第一。

联通携手华为推出定制机

本报讯 8月13日,华为终端携手中国联通、美国高通公司在京召开了主题为“双核动力沃有实力”的新闻会,宣布联合战略双核智能手机华为G330D。G330D拥有双核双卡双待双摄像头等软硬件配置,旨在助推中国联通沃3G终端普及推广。

应用材料第三财季净利润2.18亿美元

本报讯 半导体设备生产商应用材料近日了2012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报告显示,应用材料第三财季营收为23.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6%;净利润为2.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76亿美元下滑54%。导致其净利润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营收下降及计入了重组支出。

美国1/3中型企业由于不合规受罚

本报讯 ADP研究院对中型企业的企业主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将薪酬管理外包给第三方是因为ADP服务可确保这些企业符合联邦和州政府的相关规定。其中,33%的受调查企业均受到由于不符合政府相关规定导致的企业罚款。研究还发现,内部处理薪酬的企业受罚次数是执行薪酬管理外包政策企业受罚次数的3倍。

搜狐视频渗透上游产业链

本报讯 8月15日,第二届搜狐视频电视剧盛典举行,本届奖项的评选范围覆盖整个互联网。“搜狐视频电视剧盛典其实是在为其打通娱乐产业链上下游铺路,也是其在娱乐产业链上全面布局的重要举措。”业内分析认为,如果业界完全认可搜狐视频的电视剧盛典,其产业链将进一步巩固,布局的隐性效应也将凸显出来。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3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生活业放心行动计划。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 美容服务行业(以下简称美容业)是利用美容专业知识、技术和产品为顾客提供满意服务的朝阳产业, 行业发展受限于服务的不规范与标准的不统一。2016 年5 月27日,全国首部《健康美容服务质量认证标准》的,对美容业人才的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人们追求美的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市场对中、高端美容业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

2016 年4 月,中国美容人才网公布的《2016 年中国美容业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显示,美容业已发展成为当前中国第五大消费热点, 北上广一线城市的美容企业高达64%,其中,广州位居榜首(占比28%),深圳列居第三(占比10%)。基于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美容业人力资源配备单薄、缺口较大,在此背景下,各类美容培训机构门庭若市,业界求贤若渴,甚至公开人才引荐叫价;职业院校也纷纷嫁接自有专业,依托医学、艺术、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培养各类美容业人才。但是,当前的美容业人才依旧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对接的难题,有待于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学者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前提下,共同探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课程设计。

2015 年6 月-2016 年6 月, 课题组先后访谈广东省133 家美容化妆品企业并对371 个样本进一步开展问卷调查。从经营模式上看,美容业历经五十年的沉淀, 连锁经营模式已发展并占据主力(占比71.97%);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大多数企业处于初生和发展期(占比57.73%),企业规模在50 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居多(占比57.14%),企业人数发展到200 人以上的中型企业, 大多都历经15 年以上已步入成熟期; 从企业经营的业务领域来看, 从事美容技术服务和化妆品销售占全样本的47.20%,医疗美容服务(占比17.63%)也是后起之秀,此外,美容企业的经营领域还包括:化妆品生产(占比16.19%)、美容医疗器械销售(占比9.54%)以及美容医疗器械制造(占比9.46%)。由此可见,职业院校依托美容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时,可以重点考虑连锁管理+、创业管理+、中小企业管理+、护理+、市场营销+、化学工程+、医学+、机械制造+等等。

二、依托岗位(群)层级设置教育层次

(一)依托岗位群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应用型人才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有待深入推进, 职业教育应依托美容行业企业岗位的设置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调查结果显示,美容化妆品企业的人力资源配备十分单薄,各类各级岗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岗位空缺。从岗位类别来看,按照岗位群对于相关专业的大学生需要程度,在需求度排名第一的岗位中,79.10%的企业表示营销类岗位群人力资源缺口最大, 岗位设置为美容导师、美容顾问、美容督导、销售代表、销售经理、品牌经理、区域经理等;其次,60.38%的企业认为当前技术类岗位群人才需求度排名第二, 岗位设置为美容师、化妆师、美甲师、美容讲师、美容高级讲师、产品研发师等;最后是管理类岗位群(占比17.23%),岗位设置包括服务前台、部门专员、店长助理、店长、部门总监、部门经理等。

基于社会需求, 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整合专业优势,携手培养营销类美容业人才、技术类美容业人才和管理类美容业人才,结合各自专业优势,锁定人才培养方向。

(二)依托岗位层级定位人才培养层级

就目前情况来看,28.03%的美容企业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从业人员占全员比重达50%以上, 但其中仅有2.77%的大学生是专业对口就业; 中高职学历占从业人员一半以上的美容企业达31.26%,其专业对口率达61.58%。在走访中,64.69%的企业强烈表示亟需配备高素质+技能型员工,绝大部分企业对当前的人力资源配备表示不满, 一方面专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欠缺,技术类岗位常年处于缺编状态;另一方面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以及学历水平较低,已不能满足面向中高端人群的美容企业的需求。

随着美容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 理清不同类别岗位群的岗位层级, 依托岗位层级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势在必行。根据市场调查,美容企业从业人员的就业岗位群分为技术类、营销类和营销类,分别对应初级、发展和核心三个层级。职业教育应视市场所需,对应于岗位层次,构建起金字塔型、倒三角型、沙漏型、指南针型等类型的教育层次结构。

三、依托岗位胜任力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渐进的岗位层级要求从业者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研究以美容业营销类岗位人才需求为例, 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胜任力的概念是由David C.McClelland (美)教授提出,最初是用来描述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区分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在中国,关于胜任力的文章自2000 年开始就广泛地出现在各行业企业从业者能力特征的研究中。但是,关于美容业从业者胜任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能够检索到的仅有2015 年刊出的2 篇硕士毕业论文,将胜任力运用于美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和培训开发领域中。

胜任力所关注的是职业(岗位)要求的、实现长久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培养胜任美容业职业岗位能力的学生是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课题组以市场需求最大的美容企业营销类岗位切入,由行业企业的资深管理者、职业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共同探讨, 构建美容企业营销类岗位胜任力模型,经过深入访谈和市场调查,并进行133 个小样本(前期走访的企业)测试与修订,在正式调研后进行模型的信效度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对美容企业营销类岗位胜任力量表的结构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各维度以及总量表的KOM 值均大于0.7,相伴概率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为进一步考察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Cronbachs a 系数检验结果显示, 总量表的信度在0.8 以上,分量表的信度都在0.7 以上,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此外,量表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64.564%, 表明六个公共因子对于岗位胜任力的总方差所做贡献较大, 基本反映了原来数据的大部分信息。美容企业营销类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合理, 对量表中的21 个测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初级、发展和核心三个层级岗位匹配的胜任力均由能力+素质两个维度构成。

(一)职业初级能力

在追求美的行业中就职, 自身的外部形象或者修正外部形象的能力是天然的广告, 禀赋与修正缺陷的能力同等重要; 对于包括美容业在内的所有现代服务业都是以服务顾客为要职, 入职者必须能够与人进行基本的销售沟通与服务。此外,美容业营销人员的工作就是不断地与陌生人打交道, 面对纷繁变化的外部环境, 同样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 职业初级能力维度包括4 项特质: 销售沟通能力、修正自我形象的能力、基本的服务技能和环境适应与融入能力。

(二)职业初级素质

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指引下,面对互联网+铸就的众多销售沟通渠道,美容业营销类岗位的从业者也要求具备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表达能力,与此同时,能准确运用美容化妆品的专业术语, 对美容化妆品的相关知识有基本的认知也是职业人需要具备的。据此,美容企业营销类岗位胜任力的职业初级素质维度主要包括:三观、综合表达能力和专业认知。

(三)职业发展能力

对于美容企业营销类岗位从业者更高一个层级的要求,在能力上,能够识别和分析市场信息,把握市场机会规避市场威胁;与此同时,能够将在初级岗位上积累的资源进行整合, 掌握一定的美容企业营运能力, 灵活运用管理学与营销学的知识从事计划与组织工作。其岗位胜任力的职业发展能力维度包括市场洞察与分析能力、组织与策划能力和资源整合与维护能力3 项特质。

(四)职业发展素质

在发展岗位群上, 要求任职者在对美容化妆品专业知识认知的基础上, 从宏观上对整个美容化妆品行业有所认知, 对美容化妆品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有初步的判断,并且认同行业未来的发展。发展岗位上的从业者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顾客还包括企业员工,任职者需要具备更强的可持续服务理念。该维度包括持续服务的理念和全面的行业企业认知。

(五)职业核心能力

能够在美容企业营销类岗位群中, 胜任核心岗位的任职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拓客与顾客管理能力,在进行美容产品销售的同时需与技术(美容手法)同步, 因此, 任职者也需同时具备美容技术服务的能力。美容产品与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要求任职者要快速反应、灵活应变,在持续学习的基础上,更快地掌握新的知识、运用新的技能;面对鱼龙混杂的行业发展态势, 要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做到自我控制。因此,职业核心能力维度包括6 项特质:拓客能力、顾客管理能力、美容技术服务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自律能力。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4

一、整体老年产业雏形初现发展蹒跚,但突破在即

与老年产业相关的多种行业几乎都已经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向老年人的需求“暗送秋波”,但始终保持“未联姻”的状态。据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课题组的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老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即1、认识缺陷。很多企业认为老年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低,从而采取观望态度,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政策“不落地”。即政府只有原则性的政策,在老年产业所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3、规模层次“小而低”。现阶段传统老年产业涉及的产品及服务单一,层次低,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而现代老年产业涉及的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开发;4、产业标准缺失。目前市场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家庭服务业中的服务标准等问题的大量存在。

虽然老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在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年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万本根和赵喜顺对老年产业发展研究发现,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1%,2025年到204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000亿元,2011年将达到1万亿,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年产业。家庭代数的减少,表明老年人单独生活的家庭即所谓空巢家庭增多。1998年,在有65岁及其以上老人户中,只有一对老人生活的家庭占11%,单身老人户占10.44%,两项合计,共占21.44%。这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迁呼唤老年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还在业,他们除有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另外退休金一项到2011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这将为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使老年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二、传统老年产业——老年保健行业身陷混沌,迷雾待破

保健行业指的是事前对健康人群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老化现象或防患疾病于未然的产业。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对于保健的需求尤为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全世界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为50%,55岁以上为80%,其中健忘、失眠、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疾病比较常见。而且随着生活水平以及保健理念的提高,老年人的这种消费需求也会逐步增加与丰富化。考虑到中国目前1.3亿的庞大老年人口基数以及老龄化趋势加速的情况,未来中国的银发保健产业不论从总量还是产业内部业态类型都会有很大增长与变化。

(一)、银发保健产业总体增长,但内部结构失衡

保健产业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保健品,如保健食品、保健器械以及保健美容用品备等;另外一类是保健服务,如提供健身、养生、心理等的直接服务与咨询服务。

中国保健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国内整体的保健品市场从80年代起就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在15%-30%,到年已经达到500亿的规模,据保健品专业人士的估计,其中老年人的市场份额在50%以上。但受保健品市场混乱的次序影响,保健品功效的公信力逐渐下降,1999年国家开始出台各项政策整顿市场,从开始保健品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但受年非典的影响,公众对保健的重视空前提高,惠聪集团的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到年全国保健品的市场容量恢复到了400亿左右的规模,其中老年保健品的份额占到了200亿。随着保健品市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外国保健品大举进军中国,老年保健品市场正在进一步扩大规模。

与老年群体适用的各种品类丰富的产品不同,国内的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相对落后,各种保健服务机构都将研发重点放在中青年群体上,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规模在服务业中仅占较小的比例。以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科委软科学处的一项成果测算,年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规模仅为2亿,而根据零点公司年的一项保健品研究结果显示,北京的老年人保健品市场规模为15亿,而在保健产业较为发达的美国,保健品与保健服务产值的比例大致为1:1。因此,相对于老年保健品市场,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处于待开发的状态,考虑到老年保健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银发保健品选择品牌集中,但产品针对性不强;保健服务专业品牌缺位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848家,生产具有卫食健字批准文号的产品共1474种,另外还有近500种进口产品。大部分生产企业都开发了针对了老年人的产品,但是从消费者购买情况看,老年人对保健品牌的选择集中于少数几个名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全国保健品销售排行榜表明:从保健品市场总体情况看,名牌保健品的市场占有率在稳步上升。脑白金、昂立一号等五个名牌占有了30%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从这些品牌的适用人群方面分析,相关的生产厂家均选择了全面品牌定位,突出品牌的功能性,在年龄因素上的定位并不清晰,一种产品往往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群。老年群体对真正的银发保健品选择余地并不大。(表1)

而在保健服务行业,针对老年的服务产品并不多。与铺天盖地针对年轻人的健身广告形成反差的是,老年人只能在公园、社区的简易设备上进行自我活动。而对老年人的健康咨询主要有一些政府医疗提供有限的服务,或者是由一些保健品企业在电视或电台进行宣传时顺带的进行。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一份研究指出,以庞大的群体基数作依托的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还未启动,还缺乏一个真正专业的品牌提供专项服务,即使保健品与保健服务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链条,企业还未重视链条的另外一头的商机。

(三)、银发保健品销售:传统渠道占优,零售卖场突出

在银发保健品的销售渠道选择上,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年一项专项调研表明,一些传统的保健品销售渠道,如保健品专卖店、医疗机构等仍然有较高的选择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的卖场,如大型超市/仓储市场、商店/百货公司的保健品专柜已经成为不少人选购老年保健品的重要场所,甚至超越了专门的医疗机构,如药店、医院药房、药品柜台等。这一方面说明了保健品已经从医疗药品范畴中解脱出来,逐渐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用品,这才能够在平日逛超市、商场时进行选购。同时,这种趋势也为老年保健品企业的推广活动提供思路:适用于日常用品的现场促销展销,也适用于老年保健产品。

(四)、接受度:保健服务超越保健品

在保健品行业发展初期,消费者对于保健品的信任程度较高,传统的食疗观念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但是随着市场产品的多样化,竞争程度的加剧使得各种虚假广告、夸大宣传在保健品市场推广活动中的大行其道,这严重损害了整体保健品在消费者中的声誉。据年1月19日中央电视台公布的新闻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保健品的不信任度达到了87%。

在消费者对保健品所持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受国外保健理论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通过保健品以外的途径获得健康的思想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指出,低收入因素使得价格相对高昂的保健品无法在老年群体中普及,而健身、养生等成本相对低廉的保健服务相对容易被老年人所接受。

因此,保健服务的理念已经在老年人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老年人的保健活动仍处于以自发的公园健身、参加免费的保健讲座等为主初级阶段,需要有专门的企业、机构提供更加深入细致的专业服务,例如老年专业健身计划、老年养生生活规划、老年心理咨询等等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服务,并以合适的价格吸引老年群体,培育并引导这个潜力巨大的产业。

三、现代老年产业——老年旅游行业才露尖尖角

打开报刊的旅游专版,在网络上搜寻旅游信息,你会不知不觉的发现很多关于专门为老年人出游提供的旅游线路,感觉到旅行社已经对老年人“下手了”。“最美不过夕阳红,旅游让我更从容”这是一位报名参加老年人旅行团的老年人的感慨之言。不少六十来岁的老人忙碌了大半辈子,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体力也很充沛,并且还有充裕的退休金,他们都希望在退休以后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夙愿--走进大自然,领略不同区域的民俗风景。

老年人对旅游如此感兴趣,那现阶段我国老年人旅游处于什么阶段呢?我们可以通过老年人旅游产业收入、旅游人群的地区分布、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关注程度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下老年人旅游产业现状。

(一)、老年人旅游行业渐入佳境

1、老年人旅游行业收入逐步提高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银发旅游”市场必将越来越大,据国家旅游局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年我国旅游业年收入超过4000亿人民币,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这包括老年旅游消费。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占旅游市场的20%左右,另外根据旅游行业内权威人士的预测,今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将占旅游市场的25%以上,老年旅游收入将达到1000亿人民币以上。

2、老年旅游人群的地区分布广泛

老年人旅游市场的旅游人群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内老年游客,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老年出游是老年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另外一部分是国外老年游客,从近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来看,1998年以来,在我国旅游的外国旅游者年龄结构来看,超过51岁的老年人的比例占全部来华旅游者的22.3%,仅次于商务旅游活动为主的中年组的46.5%。

3、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关注程度逐步提升

由于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绝大部分旅行社都已经关注老年旅游,他们为老年人推出专门的旅游线路,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安全的旅游生活。但是由于老年旅游有更高的安全、医疗方面的要求,在考虑到成本和操作难度的方面,不少旅行社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二)、老年旅游人群特点显著

老年旅游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究竟能否适应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吗?我们通过了解老年人的旅游意愿、旅游消费水平、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老年人旅游的付款主体四个方面透视老年旅游人群的特点。

1、老年人的旅游意愿强烈

据北京的一些旅行社调查结果显示,70%的老人有退休后旅游的倾向,旅游成为了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来看,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休闲和学习方式,在本质上是人类自我丰富、自我发展和自我肯定,把自己融于人类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形式。

2、老年人旅游消费水平呈现两极分化

目前老年人旅游市场呈现两个极端,一部分老年人消费能力很强,只要旅行社服务周到、细致,他们愿意选择高端旅游产品,目前这部分客户人数正在平稳增长,出境游潜力很大;另一部分老年人出游愿望强烈,可是支付能力较弱,虽然这样,一些大的旅行社往往是以规模效益为生,而这部分顾客恰好是淡季的补充和航线的补充。据北京市的旅行社介绍,旅行社针对时间自由的老年人群体,提供机动灵活的方式,即顾客报名后不固定时间出游,航空公司根据航班乘客情况调配,有空位需要补充时通知顾客,随时出游,这样只为正常价格的50%至70%,对这部分老年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3、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为“纯玩的、安全的、时间充裕的短途旅游”

“我们现在出去,主要是想散散心,溜一溜,最好能够提供一些医务人员才好呢”这就是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根据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对老年旅游方面的研究分析认为,老年人由于其身体、年龄等情况与其他年龄组旅游人群差异很大,所以其参与旅游活动有几个共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对旅游目的地有较强的选择性,对出游的日程安排比较慎重。老年人在旅游中没有猎奇的心理成分,他们在做出出游决定之前会尽可能详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并力求提前安排。(2)以纯玩为主的旅游方式,在旅游消费支出中,基本上全部用于旅程中的吃、住、行、游、娱,很少购物。相比之下,其他年龄段的旅游人群的购物支出往往占到整个旅程总消费的50%左右。(3)以团队旅行活动为主,往往老俩口结伴而行,对旅程中各种活动的安排,要求以舒适、休闲和旅游机构的高质量服务为标准,他们更看中健全的医疗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是不同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团提供服务的差异化之处。(4)老年人更看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传统文化。(5)老年人更喜欢内容丰富的短途旅游,他们希望短途旅游能够减轻不必要的旅途劳顿带来的身心的疲惫。

4、老年人旅游的付款主体主要是自己

根据北京几家大的旅行社对中国公民出国旅游老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6%的老人是子女出钱为老人实现“出国梦”。其余都为高收入老年人依靠自身储蓄出国旅游。

(三)、老年人旅游行业潜力巨大

从国外老年人旅游的发展历程,展望我国的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老年人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最近一次世界老年人旅游大会的资料,美国人口中约有1/5的人年龄超过55岁,他们当中有47%的人,最近有过远程出游的经历。可见在国外老年人已构成了旅游人口中颇具规模的一支队伍。另外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7%,而55岁以上的人口将增长11%,他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但是他们的日常开销却比年轻人少得多,子女已远离他们,社会保险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许多身体健康者往往选择昂贵的航空和游船来旅游,给旅游企业带来高额利润。

对比中国老年人群体,我们发现中国大城市,如北京市的老年消费群体,家庭月退休金达到元以上的,占到六成以上。其中将近81%的受访者认为只要生活的充实,高兴,不会过多的考虑钱的问题,他们可以去旅游,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

因此从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老年人将为旅游市场带来更大的商机。

四、精益整合发展老年产业

不论传统老年产业还是现代老年产业它们都充满了商机,我们对此应该从产业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契入老年产业的发展。

1、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陶立群教授的研究成果显示,针对老年人不同年龄结构划分目标人群,提供人性化的“打包”产品和服务是促进老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按照老年人的年龄结构和身体健康状况,可以将老年人划分为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不能自理的老人)、体弱多病老年人和低龄老年人(60岁左右,身体基本健康)三个群体,分别对三个不同群体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其中向高龄老年人群主要提供包括护理服务,特别护理设施、特殊商品和服务;向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自生活辅助品,如电子呼救器、代步器,提供医疗,康复器械、场所、家政服务、心理咨询等服务:针对低龄老年人群,为其提供更多的适合自身特点的消遣、休养、娱乐的设施和场所。

2、根据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对老年人养老产业的研究发现,对于发展老年产业应采取福利性产业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的社会问题,老年产业是福利性产业,发展老年产业解决社会问题是能够享受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因此应该采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层次的产业模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对老年产业的投资,引入市场机制,保持老年产业的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3、零点前进策略公司认为发挥传统、现代老年产业的多行业共同发展的集聚效应,能够促进老年产业发展。老年产业的整体概念导入、营销手段的运用,使涉及老年产业的诸多行业形成集聚效应,产生更大的市场辐射能力。就像对白领人群的整体产业营销模式,从衣、食、住、行多方面,多层次地引导和满足白领人群的消费需求。这需要在老年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方面按照消费者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协调多种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之间互补和替代关系,向目标老年人群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在为老年人提供住宅产品的同时,结合老年人的需求,向其提供人性化的社区服务、医疗服务、娱乐健身甚至旅游等相关产品和服务。评论老年产业期待整合

中国城乡正在快速地走向老龄社会,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已经有力地改变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境遇与经济地位,其中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地位由尊而降的线路说明这一群体所受冲击最大,但在年轻文化普遍强化这一现实中,老人地位的这种变化相对并不被人特别注意。而从商业的角度而言,这意味着老年产业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相当的变化,这种变化本身足以支持形成一种新型的老年产业,或者形成一种有别于服务于其他年龄层产业的生意形态,但是这种变化也并非引起老年产业投资者足够的重视。

其一,现有银行产业领域缺乏有特别强势表现的投资者。相对于针对其他年龄群的投资机构,老年产业领域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投资者均相对规模较小,且缺乏持续扩张的鲜明战略。

其二,现有老年产业总体而言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相对于针对青壮年群体的细分化市场策略,老年产业领域机构的产品与服务大多针对模糊的整体老人市场、使用含混的整体语言、没有明确的针对细分群体的有力的核心价值诉求。

其三,现有老年产业缺少对于持续稳固的银发价值的文化推崇。相对于追求快速变动的青少年群体,银发族强调维护忠信稳定的价值观众,因此产业经营者不能简单效法现在的所谓时尚炫惑的营销路线。相较于得到极度推崇的年轻化价值观,老年产业领域还缺少以高度创意和强势的方式来推崇银发族的智慧、经验、爱心与包容的文化特性。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报告范文5

“现在正是敏感时期。”

国务院房改办和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司官员的反应不约而同。

近来,中央政府组织的各种名目的房地产调研项目明显多起来。最受瞩目的是国务院参事室,他们组成的调研组正奔赴全国各地,就房地产问题展开调研,并提出改革意见,调研成果直接向高层汇报。

此前,建设部领衔、国务院房改小组等联合组成的房地产市场调研组,已就住房改革进行综合调研,并提出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而受国务院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部的调研报告也正在完成之中……

“是到了重新审视住房体制改革的时候了。要问的是,政府都做了哪些?政府该做哪些?”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的语气严肃。

争论:房改失败了吗

官方频繁调研的行动下,是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房地产市场。

在国家连续宏观调控政策之下,今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量大幅下降,但销售价格仍保持着平均5%左右的增幅。以北京为例,在商品住宅现房和期房销售面积双双下降的趋势下,2月份房价涨势仍达到9.7%。北京市区五环路以内,已难以找到每平方米万元以下的房屋。

“近些年过分强调住房的商品化、市场化,是导致调控房价失败的原因之一。”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接受采访时说。

任玉岭的这一观点,被不少专家理解为对住房市场化改革方向的某种否定。而这一否定,来源于近些年“房改失败论”的抬头。

1998年,国务院23号文件的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被视为宣告福利分房制度终结和新的住房制度改革开始的标志性文件。随后住房市场化改革正式在全国实施,至今已过去10年。

10年来,房改改变了沿袭几十年的住房计划式政府供给,代之以货币化的市场供给,大多数居民的住房问题得以通过商品房解决。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城市改造加快这些伴随经济增长的居民福利显而易见。但是同时,普通城市居民面对住房问题的沉重压力也伴随城市房价的节节上升而与日俱增:房价连续6年单边上扬,房价与居民收入比达到10:1,垄断集团福利分房回潮、经济适用房倒号现象不绝,民众抱怨房价高、住房难呼声日益强烈……住房改革带来的房价畸高、贫富倒挂矛盾,已经累积到了空前的程度。

继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政府1997年启动的医疗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后,要求政府在涉及民生公益的重要公共品供应上重新发挥主导作用,反对“过度市场化”的舆论浪潮在多个领域抬头,住房改革也被波及其中。

事实上,随着近两年“房价高、住房难”呼声的日益高涨,官方、学界对住房改革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房价高”是过度市场化引发的吗?房改出现的问题,到底是因为市场化多了还是少了?政府是否该在住房问题上起主导作用?

国务院参事任玉岭的观点,被视为政府智囊团在求解住房问题上的一种倾向:市场化改革有失败的危险,政府在关乎民生的住房政策上要担当更多责任,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放任市场不管。

这一观点激起强烈反弹。

“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到2005年底,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26平方米。尤其是1999年货币化分房全面推行以来,人均住房面积更是以每年人均增加1平方米的速度在增长。”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以一连串数据,反驳失败论。

“房价不单是房地产本身问题,是整个经济环境造成了房价问题。住房制度改革总体是成功的,我认为说失败没有依据。”作为多次参与国家房改政策的研究和制订的专家、国家最新房改方案的主要起草人之一,顾会长观点清晰地表态:“我不同意是因为过分强调商品化、市场化导致政府宏观调控失败,只能说市场化、商品化还没改到位,还在转轨当中出现的问题。市场化走得快了,保障走得慢了,两条腿都跟上,问题没这么严重。”

市场化:快了还是慢了

顾会长告诉记者:早在1999年启动房改时,建设部在国务院部署的相关会议上,就提出过面向城市80%以上的居民提供经济型住房。但后来执行起来,多数城市经济型住房远未达到这个比例,当时一般也只有20%到30%。2003年国务院有关文件改为“经济适用房面向中低收入人群”,去除了中等收入人群。如今,各城市完成的经济适用房比例甚至都不到5%。他认为,现实可行的策略是,政府加快提高经济型住房的建设,使其达到20%~30%的比例,以满足低收入家庭的需求。

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开出相似的药方:政府应为8成居民提供经济适用房,少数高收入家庭可以购买商品房;应当将70%的土地供应给经济适用房,其中的30%用作建廉租房。

目前中国城市居民7成以上都靠市场化供给。这一建议意味着,商品房的比重要缩小到30%以内,大部分普通人将通过政府提供的非市场化住房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解决“居者有其屋”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这一建议得以采纳,会全面扭转1999年至2001年间进行的住房商品化、市场化改革方向。

“那不等于开倒车,还想退回到计划经济、福利时代?政府管得了这么多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李建伟博士反应异常激烈,并代表着一种观点。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认为,要正面中国现实国情。新加坡能达到80%居民靠政府公共居屋,是因为它是城市化国家,只有360万当地人口;而中国面对的是13亿人口大国,又面临大规模城市化,每年进城人员达到2000多万,想要实现80%政府供应住房,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更重要的是,其结果很可能是出现体制性倒退。

“我们为什么要推进市场化?就是因为非市场化的供给黑箱操作太多了,里面的收入分配怎么不公、怎样把全民的土地变成了少数人的集团利益,你是看不清的。这种黑箱操作的结果只能是少数人获利,多数人得到不公正的分配和待遇。这是过去计划经济这么多年大家备受其害的,怎么还想倒退回去?”

联系当前的房价高、住房难现状,汪利娜指出,问题恰恰不是过度市场化,而是市场化的不彻底,是逆市场而行的各种垄断、黑箱操作。

“福利分房”:卷土重来

按照房改启动之初的目标,中央提出要全面实现住房货币化,但却留下可“发展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的过渡政策。这一政策在不断演变中,被膨胀的部门利益所置换,发展成今日庞大的“准福利房”,虽然房改后为解决公职人员住房问题,政府以货币形式对其发放住房补贴,并在去年严辞叫停集资建房,但公务员的实物分房福利叫而不停,至今并未有实质变化。

国家统计局的一个统计数据颇能说明问题: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新增住房70多亿平方米,其中开发商提供的商品住宅不到40亿平方米,占整个供给的约60%,也就是说,有40%左右的住房来自于非市场化供给。

这40%的住房供给了谁?对象不说自明。目前,在北京以及全国各地,不仅党政机关仍在为公务员建造“公务员经济适用房”,军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卫生机构乃至大型国有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大搞“自建住房”。这些外观漂亮、价格低廉的住房,并不向社会公开出售,其指标只在单位内部进行“分配”,成为改革中的异类。

中央机关的住宅小区占据着北京二三环内的黄金地段,如北京积水潭地铁的新海苑、马甸桥附近的中直机关小区……尽管周边商品房房价已高达每平米12000元以上,新海苑小区、中直机关小区公务员每平米只须交1500元左右,超标面积价格最高也只到5000元上下。

一位租住新海苑小区的居民告诉记者,他每月租金是3800元,至今小区内出租、空置的房子仍有不少。北京某房地产网站上,也有人公开叫价出租和出售这样的住房。

杭州公务员也有同类情况:省级领导在浙江大学边建连体别墅,同地段公寓已达一万多元每平方米;厅级干部经适房建在教工路边上,该地段市场价格至少每平米12000元……这些房子内部价格统一只要2980元每平米,面积大多在120平米以上,不对外出售,普通百姓只能望而兴叹。

“与其他福利制度改革相似,住房制度改革也存在着多种利益博弈、政府角色错位、所有制歧视等问题。这使得已出台的一些改革措施有向权势、高收入倾斜之嫌。”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指出。

政府机关不仅有经济适用房分配,而且住房超标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个县的科级干部,住房超过300平方米,最大的达600平方米。”这是日前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一次会上披露的。而事实上,像这样的超标现象在全国各地并不是特例,甚至非常普遍。

根据国家房改政策的规定,科级干部享受的住房面积标准为70平米、处级干部是90平米,厅局级为120平米,省部级220平米。据了解,在不少地方,不仅处级、厅局级干部的住房已经大大超过了标准,省部级官员则住上了豪华别墅。

政府机关人员多住多占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每调动一个单位或者升一级官,就有机会换一次房。“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自己统计的,有的公务员职务变几个单位,每到一个单位就说无房,现在一个人占了9套房。他还缺房啊?”某专家向记者列举其中黑幕。升不完的官,就有换不完的房,这似乎成了一种潜台词。有人戏言,如果从发达地区的房价差出发,用50万元升一级官,只要一套房子就全回来了。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官邸变私邸。官邸本是政府为本级政府主要领导提供的住所,便于公务和安全保障,一般多建在城市黄金地段。但目前多数官员职务调动后原官邸并不腾退,住得进去,搬不出来;并且有些搬不出来的并不是领导干部本人,而是其亲属。新来的官员只好另配官邸。如此循环,造成官邸日益扩大,不仅不利于平抑房价,更带来最佳住房资源的浪费。

前段时间,广州市市长张广宁高调提出:只要单位有地,在符合规划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建房分给员工。此言一出,引发强烈争论,尽管有专家认为单位自建房在严格限制下未尝不可,但多数人的担心在于:公务员福利分房尚特立独行于市场之外,“单位自建房”如果开了口子,难免不成为变相的福利分房,加剧市场的不公。

对此,曾参与当初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创立的原国家房改办主任张中俊的说法切中要害:无论是集资建房还是单位自建房,其玄机均在于可以以划拨形式,取得零地价国有土地,其中往往包含了不合理的特权。

而为这些特权买单的,是广大普通百姓。

“如今领导同志房子成本太高了,公私不分,而且‘干部房’也割断了与群众的关系。”全国政协委员伍绍祖在今年两会期间建议以官邸制解决行政官员的房子问题。事实上,针对“一日为官升迁几次,各地房产就可以终身受用”的情况,一直有专家建议出台官邸制――公家提供的住宅只供在任职其间居住,也即是只享有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官邸制是必须要实行了。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丽娜的措辞尖锐:“中国改革推进到现在,为什么官邸制出不来?只把老百姓都推向市场了,政府官员们的住房福利却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这叫市场吗?”

扭曲的市场和保障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指出:现在房价之所以高,开发商之所以有高利润,归根结底是房地产市场化程度低,甚至谈不上市场。他强调,中国住房产品虽然走了市场化,但要素却没有,最主要的是地方政府对土地的垄断。其中制度性的不透明,导致了少数人在其中获益。

近日,一位在珠三角和广西、云南多年从事楼盘开发的房地产开发商向媒体记者坦言:“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房开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润,余下超过40%的利润全部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了。”暗箱交易,贯穿于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

对此,北京首例个人自建房发起者于凌罡感同身受。

3月19日,于凌罡第五次投标失败,北京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最终没有把花园北路25号地批给260位合作建房参与者。对于这次失利原因,于凌罡的回答简单而愤怒:“里面有猫腻。”拿地失败后,他在博客中写道:“我们对把地卖给连评估地价都不专业、对本企业缺少必要责任感的单位,持保留意见。”

对于土地招牌挂中的猫腻,于凌罡举出一个典型案例:昌平某地块招标,万科地产投标价格6.6亿,富丽地产投标价格6.8,两家公司投标资质和价格都名列前茅,最后中标拿到底的却是昌平一家小的房地产公司,其投标价仅为4.7亿,这样的结果让任何人都不能理解。

此等案例中,政府的游戏规通常是价格“不高不低才是恰到好处”。这样的招标方式,满足了政府的愿望,降低了开发商的成本,受惠的却并不见得是购房百姓。

有专家分析,将本应适于拍卖的地块改为招标,降低了配置资源的市场程度,实际上降低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也是对周边开发项目权利的侵犯;而且,政府限价如果不能做到控制销售对象,本应让利于民的利益必将大量落入炒房人的囊中;其三政府限制地价,实际上又没有能分清市场和政府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削弱了政府土地资源收益再配置的能力。

“现在土地招牌挂说市场不市场,权和钱搅在一起,又搞一种黑箱操作,市场能不乱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李建伟博士认为,在行业本身是半垄断状态下,政府的监管不利、,共同催生了房地产业的高利润。

此外,政府在住房保障建设上的作用明显滞后,甚至是缺位,加剧了住房市场的矛盾。如备受争议的经济适用房,在具体操作中事实上已经变异为半商品房。

汪利娜质问:“既然是政府的公共住宅,那你为什么让开发商来管分配?现在政府大撒手,结果是谁从这个公共政策里收益?可能是开发商和一部分想炒房、倒房的人。真正需要经济适用房的人倒买不到房了。”

在重新审视住房改革政策得失的关键时期,更应公平看待市场化改革的问题,不能以改革失败为由,制造住房改革的体制性倒退。而要解决房价高、住房难问题,唯一的途径是深化改革进步,促进市场化,保障性的住房一定要透明、公平。住房市场化的大方向不可改变,市场化要深化而不是转向。

多位专家在向记者表示以上共识时,重点指出,住房市场化改革之所以至今难以走上正轨、改革不彻底,关键点还在于住房市场的双轨制甚至多轨制运作。官邸制迟迟不出台、特权机构“准福利分房”政策逆市场而行,背后是官本位思想在住房分配上的充分体现,它损害了社会公平,滋生了腐败,更使得住房制度商品化、货币化的改革难以跨越体制性瓶颈。

专家们指出,如果不彻底取缔特殊利益集团的非市场化住房特权,扭转部门垄断性的住房福利,真正消除那些不合理的非市场化需求,新的住房供供应体制就很难建立,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也不可能真正提高。政府在公务员住房体制改革上能否积极作为,将直接影响整个住房改革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