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自主管理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自主管理教育案例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特点;自主管理
学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客体,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针对高中生开展管理教育工作时,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到学生班级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纳入管理工作的决策体系之中,培养自主管理意识,使他们了解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各种责任与义务,主动自觉配合教师的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管理工作质量的本质提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激发自我完善愿望,由“他律”到“自律”
案例1:朱××同学是一个较调皮的问题学生,经常被老师发现抽烟、打架,班主任和年级部学生干事都对他的教育工作深感头疼。几次谈话教育无果后,学校决定安排他参与值周班管理工作。半个学期之后,他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主动担任班级体育委员一职,还积极参加学校体育高考队的训练。最终凭借不断的坚持与挑战,他成功考上某校的体育专业。
高中生自我管理工作要注重激发学生自我完善欲望,使得学生在管理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和力量。对于朱××同学在学校里面表现出来的问题,教师过多指责和批评是无意义的,此时学生需要的一种被肯定、被认同、被赞扬的成就感。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交给学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成长和进步的空间,有助于实现管理活动自由化、民主化、高效化。
高中生心理普遍比较成熟,教学工作者应强调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不用批评,改用鼓励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明确自己应该遵守的职责与义务,主动做好表率和示范。
二、面向全体学生,提供成长平台
案例2:李×是高二(9)班的班长,班主任是县数学教研学会骨干,时常要出差参加教研会,许多班级工作就落到李×同学身上。凭借高一学生干部管理班级值周班的工作经验,李×同学把班级管理得有条不紊,出色完成了本班的值周班工作,并在周总结中受到表扬。到高三她继续担任班长,成为新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学生自主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人翁意识,锻炼出一批学生管理层的积极分子。高中生从年龄上来说已经是成人了,学校教育管理应当有意识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李×同学虽然是一位女生,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她同样增长了才干,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增强了竞争力。
学生自主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不论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教师都应当为他们提供自我成长的平台,使学生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机会。
三、领导学生当好主角,培养自主意识
案例3:张××是2016届高三毕业学生,高二分班时,他被分到3班,他的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基础知识较差,学习没有计划、没有耐心,但他是一个遵纪守规的学生,且办事非常可靠。我和3班的班主任发现他的优点后,决定让其担任年级部干部和班上的卫生委员。自从担任干部后,他不仅能出色完成各项工作,学习上也变得非常有条理、有耐心。自律能力的加强使他在学习上有了新的认识。由上课不专心变成努力听课,成绩慢慢进步,高考也考出了从未有的好成绩,进入了理想的大学。
学生是班级的主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应当让学生自己学会,而不是靠教师教会。案例中的张××文化课成绩并不理想,这不应该成为教师放弃他的理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充分发挥积极力量,促进自主意识和自治能力的觉醒。
针对班级里面的后进生、偏科生,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将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使他们发挥身上的积极力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变“老师要我做”为“我应该这样做”。班主任可与科任老师商量,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在班级里面设置若干管理岗位,如学习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卫生委员、自行车管理监督委员、节电员、饮水监督员等,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在管理工作中做好榜样,培养自主意识。
借助于自我管理,学生的班级主体地位被进一步深化,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能力,在班级里面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良好风气。如何使学生在自我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自主性仍旧需要众位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学生自主管理教育案例范文2
关键词 地理教学 课程改革 创新精神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024-03
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当前,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如何,用综合国力来说明。它主要以人口、领土、科技、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计算而来。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因此,世界上国家实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一)国际背景
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人口、面积相差悬殊,民族风俗千差万别。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统计,超过3万美元的国家不过50来个。它们分为二类,一类是资源富饶的国家,一类是经济技术发达的国家。
德国,二次大战的战败国,在苏联、南斯拉夫离心倾向加剧的背景下合二为一,世人震惊,国人惊讶。日本,19世纪初和我国经济水平相当,1945年战败一片废墟,然而竟奇迹般的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瑞士,阿尔卑斯山中的内陆山国,矿产资源缺乏,自古以来,内陆、大山都是穷的代名词,然而瑞士人均国民产值却高居榜首。
了解以上国家的人都知道,重视教育、尊重知识,以技术立国。经济以创新知识为基础,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放眼世界,发达国家无不是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的国家。
(二)国内背景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如今,教育制度还未根本改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仍然占有相当的市场,千万教育工作者只为盯几亿学生中的塔尖精英,社会、家长非常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对学生的生活能力、动手习惯视而不见,因而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学生。这一现象的出现受到社会的责难,应试教育正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在此情况下,素质教育呼之欲出,高效课堂应运而生。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成效也使得素质教育、高效课堂等理念吹遍神州,深入人心。
二、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的要求
地理是一门基础运用学科,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是一门运用十分广泛的基础学科。矿山开发、土地整治、村镇建设、农业发展、交通建设、国土管理都要涉及地理科学,当今是空间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人类借助科技手段遥感观测地球,数字地球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人们需要更多的地理知识,需要掌握更先进的地理技术手段,中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形成,可影响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现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大大增强,环境问题不时爆发。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森林锐减、水旱灾害频发等都是由于人们可持续发展观点淡薄造成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地理素材,让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运用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正确处理人类与资源环境、眼前经济利益与未来经济利益的关系,自觉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各个学科都在积极寻求改革之路,地理学科也不例外。但在探索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一)学科地位低,专职教师少
加强中学生地理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质,让学生今后能应用所学地理知识去建设社会,自觉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自觉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最高的社会发展准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受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中学地理这一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的学科,在学校、学生、家长心中无地位,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在学校,专职地理教师太少,即使有,也因社会眼光、收入等缺乏教学积极性,地理教学的质量便可想而知。
(二)教师中心,学生无存在感
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社地理新教材都是为学生终身发展需要而设计的,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获取、处理、应用和评价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突出地理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锻炼。
然而在真正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无法放下自我中心观,40分钟一讲到底,也不管学生的反应,学生无存在可言,更谈不上快乐。
(三)素材远离生活,知识无用
学生对一个学科是否有兴趣往往取决于教师怎样教。地理课堂上,教师一味生搬硬套,照着课本把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大脑,这样的教学当然无法吸引学生。并且课本上的素材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内心认为这些知识离自己太遥远,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自然也就失去了学地理的兴趣。
(四)评价失调
教师资格认定多是一考定终身,而这样的认证无法刺激教师进步,学校的绩效评价也流于形式化,教师积极性难以激发。对于学生的评价仅仅停留在笔试,难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
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提高地理学科地位,增加地理专职教师收入
现在的选拔方式仍以考试为主,要提高地理学科地位的最有效方法则是将地理纳入考试科目中,提高师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学校方面也应当对地理专职教师予以重视,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收入,更应当关注他们的心理,消除他们的落差。
(二)把握科学教育观,让学生感受快乐,让地理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获得成功是每一个人的心理需要,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想的热情,引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动机及行动,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地理学科是自然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文理兼备,综合性强,知识面广,许多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学生不可能亲身经历,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做到科学、准确、清晰,活跃课堂气氛,创设地理意境,增强学生兴趣,从而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1.多种学习方式获取知识
教育是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能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健康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地理教师要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发展新课程。它要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中探究学习是核心。探究式学习成为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首先要从理念上来认识它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次在内容上要有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重在指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生活有用的地理、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些都是新课程的内容理念。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地理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必备的地理,更重要的是要在方法实践上多联系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地理教学。新课标不可能把教学实践的方式方法穷尽,既没必要,也没可能。而新课标中提出的建议如“结合实际,讨论在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模拟以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救援演习等活动”等,为地理教师开展地理教学实践提供了思路,而更多的需要地理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素养。
2.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
让学生感受、理解地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己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发展水平,启迪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猜测想象,并利用各种信息材料、实践技能去探索现实中的地理问题,从而使学生充满活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知识学习的过程变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创新过程。因为地理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理解而不是知识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不是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鼓励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日益更新的今天,方法和能力、态度和观念比知识更重要。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力、创造力已成为现代社会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志。“给学生权利让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体验,给学生困难让学生自主克服,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找答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锻炼,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己前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发展”。
(三)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确处理地理实践与地理知识的关系,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反映学科应用价值,体现地理学科理性魅力。
1.充分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
运用地图,形成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降水分布,积温分布,气候特征,河流走向,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城市布局,工农业生产布局,知道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关系,自觉形成人地相依、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
“地域差异性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发展潜力的观点,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观点,对于指导人类的生产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黄河这一地上悬河威胁河南、安徽等黄河下游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它的形成,就是人们破坏生态植被造成的。在古代,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人们为了自身利益随意砍伐,烧毁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植被;现代,人们为了增加经济收入,盲目开发,过度放牧。导致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地上悬河越来越悬,黄河中流修建的水库挡载了部分河沙,这只是治标而不治本。对于这个案例的教学,则可以利用地图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教师再用图片等直观资料刺激,学生自然会得出结论:如果人们早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黄河不致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2.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进行教学
改变教育思想,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以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主动中掌握地理知识,让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中国人口一节的教学中,有学生说我国东南人口太多,西北人口太少,何不将东南人口向西北人口迁移,达到平衡。我以学生生活实际环境入手,展开讨论:万寿寺(在白市驿镇高峰峙村,与学校相距2公里)方圆有200亩土地,有多少人?学校所在的十三社只有120亩土地却有180人,能将十三社的人迁移到万寿寺去生活吗?学生熟悉万寿寺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了万寿寺为山坡地,土贫瘠,只能种红苕、小麦等,且产量极低,遇暴雨还易被雨水冲走,而十三社的土地为平坝肥地,亩产高达750公斤左右,且一年还可种多种作物,它能够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教师再说明我国西北干旱少雨,戈壁沙漠遍布,大多数地方人民无法较好地生存,而东南地区气候条件好,土肥粮多,能够容纳这么多人吃饭。同时,学生也明白了环境承载量这一概念。
(四)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科学的评价模式具有鼓励、协调等作用,因此,改革评价方式是必要的。
1.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改革
高考改革,地理地位的提升,给地理创新思维的培养带来生机。高考涉及地理知识综合运用,实践能力的题目日渐增多,要求地理学科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这是眼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愿望。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工作应进行多方面的全方位评价,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抽检力度,不能只看学生笔试升学成绩来评价学校。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生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有宽厚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办学效益。
教师的素质应从文化程度、工作能力、教学年限、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近期能力体现等多方面综合评价考核,并定期考核,不一考定终身。
3.对学生的评价改革
学生自主管理教育案例范文3
随着研究生扩招,研究生在就业等方面压力越来越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在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然而,整体而言,对于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尚嫌不够,情况不容乐观,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如下:(1)理论研究不够。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新生群体需求的多样性和和个性的多样化客观上要求教育者不断丰富入学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用科学的理论意识观照和指导入学教育。但是,目前“没有专业队伍或专门机构对此进行深入研究”[4]。仅以中国知网(CNKI)搜索的结果为例,至2013年8月,在“高级检索”中,以“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为关键词,精确查找,在“主题”项下仅搜得相关文章4篇,讨论之匮乏,由此可见一斑。(2)意识缺乏。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领导,未能充分认识到研究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长期以来,入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本科生新生,研究生新生的入学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5]。这种意识导致两种结果:要么不开展或未能充分开展实际意义上的入学教育;要么在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中继续温习本科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未能体现研究生教育特点,无法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和内涵。(3)教育内容单一、形式单调。入学教育内容往往局限于校纪校规和专业介绍,缺少对研究生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事务的深度解析,现实关切度严重缺乏;(4)主体隐失,缺乏互动。入学教育组织者对研究生新生的诉求缺乏充分的认知,在教育中多数采取“填鸭式”教育,为“教育”而教育,视学生为被动的接受者,进行“我说你做,我讲你听”的一言堂式说教和单项灌输,缺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研究生体验式学习和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5)教育主体单一,缺乏多元性。作为系统性工程,研究生入学教育从课程设置、队伍建设、日程安排等方方面面需要各相关部门协同努力,以便在入学教育时将新生即将面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恰当的方式预呈给学生。事实上,当前的大多数入学教育缺乏组织协调性,教育主体工作绝大多数都由研究生学生工作队伍承担,“孤军作战”,导师、专家、学校相关部门参与力度不够,使教育内涵缺乏深度。(6)时间短促,缺乏连续性。以往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主要集中在新生报到日至正式上课前的2~3天内,时间安排过于仓促”[6],走马观花,形式大于内容,效果欠缺。再之,入学教育和课程学习后的常规教育是“两张皮”,两者未能较好地衔接和融合,无法将“全程教育”的指导理念贯穿始终。
2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川外模式”
四川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川外)自硕士招生以来,积极开展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笔者自2004年在川外从事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川外模式”,并在2007级以来的历届研究生新生中实践,学生反映良好,教育效果明显。“川外模式”由保障体系和内容体系组成:
2.1保障体系(1)组织机构保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成立了以主管校领导为组长,研究生院院长和书记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新生入学教育领导小组,在每年开学前一个月就召开协调会议,多部门、多层面团结协作,谋划入学教育内容和形式,力求领导组织有力,筹备全面到位。(2)专业队伍保障。学校选拔学术功底深厚的导师、从业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专家、沟通能力强的政工干部和乐于奉献的学生组成新生服务团队,对团队成员进行适应性培训,激励他们针对新生入学教育的特点和内容,发挥各自专长,实现“全员教育”。
2.2内容体系“合理选择入学教育内容、采取形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达到内容、形势与效果统一”,是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主题。“川外模式”包括以下内容:(1)校园文化认同教育:通过报告的形式,向新生介绍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理念等;通过参观校史馆和红岩魂纪念馆,让学生感受“军大”传统的川外历史沉淀;通过知名校友或优秀毕业生的报告会或成果展,让学生体味作为“川外人”的自豪。这一系列活动让新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2)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研一新生“面对新的学业环境心理适应性、平衡性以及协调性不强”的特点,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①由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对研究生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选“问题学生”,以便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②由经验丰富并且获得心理咨询二级证书的研究生辅导员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特别讲座,主要针对四类问题:环境适应焦虑、人际关系焦虑、婚恋焦虑、择业焦虑,借助往届生的案例,为新生在读研期间常见心理问题进行解读并支招,防患于未然;③团体和个别辅导:根据心理健康普查的结果,由辅导员和专业心理从业人员深入学生宿舍,展开面对面心理辅导。(3)朋辈辅导教育:通过考察,选拔一批政治素养高,学习成绩突出,自我管理能力强,善于沟通,乐于奉献的高年级研究生组成朋辈辅导团队,担任新生入学教育的特别助理。为提高朋辈辅导效果,研究生院党总支在入学教育前就谈话技巧、方式方法、答疑艺术等方面对特别助理进行了培训,让他们深入到学生宿舍和班级,以“过来人”的身份,为新生答疑解惑,以其“亲近性、认同性和安全感等优势”,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新生对未来研究生生涯的陌生化和焦虑感。(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研究表明:目前,在研究生群体中压力源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就业压力。因此,川外在研究生新生入学之初就开展就业教育,凸显就业的导向作用。教育通过讲座和主题班会展开,向新生详细通报学校近几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包括区域选择和行业流向、专业就业差异、毕业生就业中的得失等等,旨在激发新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包括研究生生涯和职业生涯),要解决“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的问题,帮助新生准确定位,在随后的研究生学习中,沿着自己的生涯规划方向,理性调整,奋进求存。(5)学术规范教育:研究生的核心任务是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学习更多地体现在学术传承和知识创新上。川外通过宣传小册子(主要是警示案例)和名师讲座对新生进行“学术道德规范、学术法律规范、写作技术规范”,等学术规范教育,促使他们熟悉科学研究方法,掌握专业学习技巧,模范遵循学术规范,养成良好的学风,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6)文化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一种最基础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新生一入学始,学校就向每一位研究生发放成册的《四川外国语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汇编》,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安排专家队伍对相关内容进行导读,然后在一周内举行开卷考试;同时,由主管研究生思政工作的书记举行专题讲座,通过案例的形式将行为失范等违纪情况加以分析,促使学生自律、自觉行为的苏醒。(7)情报(入馆)教育:图书馆作为研究生学习的主战场,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作用举足轻重。知识传承和创新客观上要求研究生对本专业的情报信息具有超强的敏感性和搜集能力。有鉴于此,川外图书馆专门开展研究生新生入馆教育活动,通过在线学习,馆藏资源讲座,宣传展板和说明手册等形式让新生了解馆藏资源,掌握图书馆内纸质和电子版等文献资源的搜集和检索技能。(8)自主管理教育:培养具备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成才、自主发展的新型人才,是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召开新生班会和党支部大会,每一位成员须得自我展示,民主产生班委会和支委成员;研究生会和各学生学术社团(如“川外学坛”、“翻译沙龙”、“语言学沙龙”、“文学立志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协会”、“对外汉语教育协会”等)在新生中开展成员纳新和专业交流活动。老师往往隐身幕后,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积极性,让新生自我调适、主动选择,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实现自主管理。传统上,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只是学业开始前的一段时间集中教育。川外将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内涵加以深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筹备阶段,即在开学之前对录取考生进行电话或问卷调查,对新生进行分类,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做准备,以期教育实效、科学;第二阶段为真正传统意义的入学教育,通过参观、讲座、考试、竞选、座谈会、观影、主题班会等形式展开八个方面的教育,这八个方面互相联系,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第三阶段为升华或强化阶段,学习美国高校,推出“新生头年计划”将新生入学教育贯穿一个学期,适时开展相应教育。
3结语
学生自主管理教育案例范文4
【关键词】翻转课堂;模式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美国出现后,短短几年内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热烈响应和广泛实践。大量的研究及实践数据显示,通过该模式的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翻转课堂”顺应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为教育信息化的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教育模式的改革,能够结合应用型实践教学的出发点,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改进,是互联网技术下新的一场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翻转课堂的含义及特征
翻转课堂就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倒置过来, 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解答疑惑、讨论交流的互动场合。该活动模式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包括课前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内容深化,师生互动交流;课后教师开展评价,学生完善内容。
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征:(1)教学流程翻转,翻转课堂翻转了“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传统教学流程,学生在课下通过导学案和微视频实现知识传递的过程,完成对课程知识的接受和自主建构。课堂时间通过测试、作业指导、小组的探究协作任务、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用于知识内化,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2)教学理念翻转,翻转课堂将“以教为中心”翻转为"以学为中心”,从教师为主体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学习模式,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3)师生角色翻转,翻转课堂中,教师由知识的拥有者与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为学生实际应用知识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学生则通过各种课堂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和课程的设计者,通过对学习活动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协作式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情况安排学习进程,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4)教学评价方式的翻转, 传统课堂,期末的一张纸质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部评价,没有任何对学生学习不足的建议。翻转课堂,则利用评价技术跟踪,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详细信息,注重从多种角度、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多元能力进行评价与建议。
二、《财务管理》的课程特点及教学困境
(一)课程特点。财务管理是高校各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学科交叉性大的特点。该课程以经济类、管理类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研究资本市场和参与资本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价格机制,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经济法规、会计学等多个相关知识领域,并且随着各学科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该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财务管理研究的是企业财务机构和财务人员,根据国家财务制度和企业财务目标,对企业资金运动实施计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要求学习者要在掌握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用规范的计算分析方法,在不断完善的技术手段的辅助下,能够进行相应的预测、估值、评估、决策、分析。
(二)教学困境。财务管理课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而理论性又较深的课程,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将来能很快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在目前的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以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费时费力,辛辛苦苦地满堂灌,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也有些老师在该课程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但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理论教学内容尚有些吃力,许多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都流于形式。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没有直观感性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不利于学生拓展其知识层面,从而难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发挥。
三、《财务管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
(一)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多个知识模块,构建知识地图。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按照本科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可将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先树立两个基本观念:即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和风险报酬观念,再按企业的资金运动,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管理、利润分配的逻辑顺序进行相关理论介绍,其间穿插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经济活动的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内容体系的分解和建构,既能让学生建构出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貌,又能学习掌握各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二)设计导学案,为学生的学习建立导航仪、指南针。首先,教师应根据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以知识架构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本模块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全面、宏观的了解。其次,教师应按两节课一个课时设计一整套的导学案,“导案”的着重点在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通过具有层次性、递进性问题的提出和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学习。“学案”是在导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完成知识传递的重要载体,以文档、PPT、微视频、案例资料等材料构成。“练案”是教师布置的针对“学案”知识点的练习,该练习难易结合,由学生在完成“学案”后独立完成,用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教师可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对此练习及时的给予反馈与总结,促使学生完善思维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三)制作教学微视频。教师课前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以知识点讲解、例题讲解、典型案例等为主要内容的,内容精、模块化、5至15分钟的教学微视频, 微视频应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形式活泼,既要把一个小问题讲深、讲透,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的吸引住。教学微视频是针对知识架构图中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讲解,通过链接与知识架构图中的相应知识点连接,使学生在学习完微视频后,可返回知识架构图,自主完成知识的架构。微视频即点即学,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可做适时的停顿与反复,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
(四)组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人是社会中的人, 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实现成长。学生在独立探索、学习阶段,已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要完成知识的深度内化,需要在交流合作中完成。由于知识传递在课前已完成,因此在正式的课堂教学时间就可以通过安排测验、小组共同作业、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内容,将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度内化,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合作组织、团队协作、语言表达、实践操作等各项综合能力。
(五)成果展示,分享交流。学生在完成了个人任务和小组的作业后,经历了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阶段,教师应通过设计系列展示会、报告会,给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机会,学生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点评,获得对知识的更深理解,通过观看其他学生或小组的展示,学习他人的优点,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教师也可通过这一环节,明确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后期的“补救”工作。
(六)建立交流、沟通平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时有限,教师无法保证与每个学生之间的平等、充分沟通和交流。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是主角地位,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辅导者,因此,在线的及时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在线交流的沟通平台,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语音或文字及时记录自己的疑难点,尽情的说出自己的问题,通过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的共同讨论交流,使教师能更好的了解和帮助学生。
(七)创新评价方法与机制。翻转课堂学习活动是复杂、动态的,教师要及时监督、微观控制、适当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实施过程监控,才能确保学生逐步实现预期学习目标。《财务管理》翻转课堂的评价方法,既要体现学习的效果,又要体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既要有定量结果,还应该有定性分析。课前自测、阶段自测、期末自测可以作为定量评价的基础,了解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课程学习的效果。对学生课前学习过程、学习状态的调查,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协作、成果展示的表现是定性评价根据。教师要密切观察、关注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状态,并为学生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己,激发其进一步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健智,.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8-71.
[2]杨晓宏,党建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策略研究――基于中美教育文化差异比较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01-109
[3] 张金磊,王 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211):47-50
[4] 王彤彤.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财会教育,2014,(10):117-119
学生自主管理教育案例范文5
1护理实验教学现状及改革
1.1实验教学理念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高校一直存在。把实验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理论课学时过多,实验技能训练相对不足[1]。而护理实验教学在理念上又存在三个偏差:①偏重于强调操作流程及动作的精确规范,而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②偏重于实验室模拟教学,而忽略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③课堂实验教学偏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护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由此,导致学生主观上实验教学意识相对淡薄,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是教师围绕某项护理操作组织教学,学生则"照葫芦画瓢"进行模仿练习,学生虽动作规范但缺乏创新,应变能力较差[2]。
近年来,护理教育者们已逐渐意识到护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形成了一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模式。肖国华等[3,4]将18门护理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优化组合成一门《护理实验学》并单独开课,单独考核,并形成了"一门课程,两个阶段,三个层次,四种形式"的护理实验教学新模式,有效了改变了学生轻实验,重理论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1.2实验教学内容以往护理实验教学的内容以《护理学基础》中的基础护理实验操作为主,没有或仅有少部分专科护理操作, 为改变这种情况,护理教育者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提出整合护理实验教学内容,删除重复部分及过时的、与实践性教学不相符合的内容,明确授课重点,增加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用性[5]。肖国华等[4]和马小琴等[6]根据护理学科的特点,整合和优化了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重症护理学、健康评估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独立的《护理实验学》课程,制定相应的考核体系,建立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
在优化护理实验教学内容的同时,各个学校开始逐渐加大各种形式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设计性实验在护理论文中的比重,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设计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本课程相关多个知识的实验,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7]。汪苗等[8]研究要求学生利用见习机会,自己独立在医院中收集综合性实验的真实案例资料,并根据病例的真实情况,提出护理问题,明确护理措施;最后请小组学生自行分配角色,在课堂还原临床情境。结果表明这种基于临床见习的综合性实验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郭瑜洁等[9]归纳、诠释了护士设计性实验的概念和贴点,指出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对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一定作用。随机对照实验证实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0]。
此外,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增加了创新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遵循"科学、实用、环保"的原则,自主选择护理操作项目或护理用物进行改良或创新,并以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11]。
1.3实验教学方法随着实验内容的整合和实验类型的增多,护理实验教学方法也逐渐从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模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3.1情境模拟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接近于真实的临床情境,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进行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习者参与其中,进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进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12]。袁义厘等[13]在本科护生的综合性实验中采取了模拟临床情境演练的方法,要求护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设计病例和临床情境,并通过角色扮演逐步实施护理措施,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主动性。段林[14]研究也表明采取情景模拟法可以极大发挥护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学生提前感受到医院环境,有助于护生更好更快的适应未来工作。
1.3.2 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首创,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讨论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模式之一。在我国,PBL教学已被广泛的应用到护理教育的各个方法,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临床护理查房等。周丽琴[15]对处于临床实习期的护生,在护理操作教学中采用PBL方法,结果表明PBL可以增强实习护生知识运用能力,提高护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颜文贞等[16]研究表明采用PBL教学的实验组护生在沟通技巧、操作技能、应变能力、健康教育和仪表态度方面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对照组。
1.3.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利用演戏和想象创造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行为、信念、价值的认识,要求学生对另一个人相同的行为采取行动,并按自己想象的人们应有的行为去动作[17]。研究表明[17-18]角色扮演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爱伤观念。
1.3.4其它方法除上述教学方法外,教师们还分别尝试了其它诸多教学方法,包括王冉等遵循"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的原则,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开展了五官科护理学实验课程教学[19]。芮蓓等总结了"尝试错误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认为在护理实验教学中,适当运用"试误"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掌握护理技能,提高其评判性思维能力[20]。胡伟玲等结合社区护理的特点,采用团队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分为老年队、中年队、青少年队和幼儿队,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社区护理实验项目的教学[21]。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学中以教学任务为中心,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施包括设计任务、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协助完成任务和交流评价五个环节。杨艺等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时家用了"问题引导"式示教方式,并应用于危急重症护理实验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22]。陈凌云等采用竞赛教学法,有效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3]。从小玲等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了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项目教学法 [24]。
1.4实验考核方法一直以来,由于深受传统护理实验教学理念的影响,护理实验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强调护理操作的规范性,逐条逐点给分,操作过程中如有差异会被扣分,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培养的学生灵活性不够,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要。因此,在制定护理实验考核标准时应体现注重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不同侧面进行形式多样的考核。
1.4.1模拟病例考核模拟病例考核包括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标准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 SP)等方法模拟临床真实情境,由考生针对该情境中病例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判断,找出问题,选择护理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在此过程中,不仅考核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评价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8]。而在标准化患者考核模式中,SP不仅是病史提供者,还承担着教师及评估者的角色,可实时指导纠正护生的操作;与SP的直接沟通交流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强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此外,SP所表现的某些突境(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可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护理实验操作与临床工作有效结合[25,26]。
1.4.2设置错误考核"三查七对"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但在常规的考核中,一般由实验老师将所需用物妥善准备好,护生只需直接进行操作即可,导致护生查对意识薄弱,多数流于形式。考核时人为设置错误,故意将用物的标签模糊、在用物中混入过期物品和药品、安排其他"患者"假冒该生操作的对象、将医嘱剂量加大或用途中改变成非正常医嘱、将用物设置成不全、故障不可用、型号不符需调换、用物精密度有问题等需校正的多种情况,以有意识的对学生的查对意识进行考核[27]。
1.4.3综合性考核李辉等[28]将传统的由一次单项操作考试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改变为结合技能考核(占80%)、行为考核(占10%)、实验报告(占10%)3方面内容的综合评定法,其中行为考核中包括了学生在仪容仪表、操作态度、爱伤观念、遵守纪律四个方面的日常表现。评价者也由单独的教师评价转为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多种形式。姜今等[29]采用综合性考核方法,考核中不固定操作项目,考核前学生分小组讨论选择能用护理学基础操作为患者解决的护理问题,采集病例,教师审阅指导后,由各小组组织角色表演,并进行操作练习。再按规定的标准对用物准备、仪表态度、沟通方法、操作程序、熟练程度等5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这种综合性的考核方法,要求学生采集病例、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很大的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4.4视听教材考核黄谨耘等[30]将15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常见错误拍摄成视听教材《护理基本技术操作中的错误》,并采用抽签实际操作考试与录像考试相结合。研究结果表明,视听教材能有效地辅助护理基本技术考核,减少操作中的错误,全面考核学生护理基本技术的掌握情况,考试可信度高。
2实验室管理
科学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是保证实验教学的前提条件。实验室建设不仅仅是要购置各种实验器材和设备,更重要的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建立以人为本、开放式的、实现实验室效益最大化的管理理念,对各类物资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
2.1实验物资与人员管理实验室物资与人员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点工作。梁群英等[31]提出实验物资的管理要通过建立网上二级物资账目清单、建立专业专用仪器设备及教学模型的电子信息档案实现管理信息化,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实施细则实现管理规范化,根据护理专业物资使用的特点进行管理实现专业化,此外,实验室管理人员还应充分利用各种产品的售后服务,发挥供应商的技术支持,提高实验物资的管理效益。彭爱霞等[32]遵循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的"五常法"理念和要求,建立并完善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标准和措施,遵循PDCA循环法,完成实验室管理流程再造。在人员管理方面,赵娜[33]等根据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工作经验、学历的不同,实行实验室主任、主任助理、组员三级管理,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并实施分级培训、管理与考核,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管理效能和实验教学质量。
2.2实验室开放管理目前,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推行实验室的课后开放工作,并在开放管理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有学校护理实验室针对校内学生的开放内容包括日常实践教学的课外操作训练、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和部分学生创新拓展性科研实验,采用全面开放和预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开放期间的管理全面推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管理,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34]。有学校建立了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系统,提供了教务管理、实验室管理、虚拟实验平台、实验考勤管理、教学过程监督和档案管理等功能,设计教师、学生、教务管理、实验室管理员4种登陆身份,并进入相应界面执行相应功能。最大限度实现了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实验管理效率和实验室利用率[35]。有学校建立了以开放时间为主线的分时管理和以开放项目为主体的分层次管理[36]。
参考文献:
[1]周亚峰.实验教学中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激发[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28(6):92.-93.
学生自主管理教育案例范文6
从2010年秋季开始,甘肃省高中一年级全面推广使用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高中新课改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地理学科使用人教版教材,包括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二、选修三、选修五。2013年第一届学习新课程的年级已经高三毕业,在三年多的实际运行和操作过程中,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教学实践,通过摸索和探究,有了一些体会和收获,但更多的是困惑和问题。
一、地理教材的新变化
1.新教材编写应该建立在学生初中地理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基础上。但新教材却忽视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现状和基础,有过于理想化倾向。现在初中地理只在七、八年级学习,九年级不开课,地理学习没有连续性和持续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采用开卷形式,初中生地理水平普遍比较低,导致现阶段高一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非常有限。所以,新教材给教师带来的对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补充任务太多。
2.“活动”“问题研究”“案例”“阅读”等,要求学生课后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实地调查,目的是为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开辟更广阔的天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但在当前浓烈的应试教育氛围中很难完成,有脱离目前教育现实的倾向。有些题目对学生或者对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例如,联系所了解的城市建设实际,谈一谈在城市化过程中怎样避免短期行为,提高决策科学化的水平。 这个探究性学习难度较大,不易开展。
3.新教材不太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性、系统性。如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缺少必要的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复习,综合性强,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4.活动思考和探究中抛出的问题让教师难以控制其拓展深度,也难以把握评价学生思维品质的尺度。
二、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强调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帮助的地理。但现实是很多人只关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加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高考方案尚不明朗,今后高考将如何变化,怎么考,考什么,怎样才能既在新课改中跟上时代的步伐,又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面对新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与原有教材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何把握好深度、广度;怎样解决好课时紧张与知识延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客观存在的追求升学率与新课改理念的实施、提高高考成绩之间形成的矛盾,等等,这些都存在很多争议。
三、学校缺乏对新课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
目前,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基本上是以高考为指标,这是实质。由于高考评价的惯性及高考改革的滞后性,以及学校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的顽固性,课堂教学中的评价环节成为实施新课程的瓶颈。新课程、新理念需要新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同时,新课程教学评价制度强调采取“评价贯穿于教学实践与研究全过程”的策略,特别注重过程评价,这给操作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四、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较以前有一定的变化,但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建构新的学习模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改进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而提高课堂效率等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中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开放课堂,彻底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真正做到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现实是大班额、多任务,课堂无法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
另外,地理课时少,每周2节,而教材变成3本必修,3本选修,教材及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多数情况下会出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严重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教学进度慢,课堂效率低。另一方面,课程量大,教学任务重,知识拓展深度、广度难把握,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讲浅了又达不到要求。总体体现为课时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多。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很容易回到过去的老路。
五、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体现新理念、新思维、新视野、新感受,与时俱进。重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地理课本有了大量来自日常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领域的例子,教材很有时代气息。它要求地理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不仅与教材更新同步,还要走在教材之前,与正在成长即将进入高中的学生思想同步,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始终走在教材涉及的专业知识的前沿,还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但现实中,高中地理教师参加的新课程通识培训多,而关于新教材的专业培训少,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多,静下心来研究教学的时间少;教学中无论是观念、已有的知识,还是教学方法都是守旧的;要实现新理念、新思维、新视野很难,素质达不到新教材的要求。新教材与老教法的矛盾十分突出。
新课程已经进入实质阶段,第一届学习新课程的学生高考已经结束。高考必将是检验新课改成败的试金石。为落实新课改理念并使高考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建议如下:
1.不断完善教材编写。对贯彻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知识要更翔实阐述和强调。教材既要强调创新也要强调继承性,做好新旧教材的过渡工作,使教材既有创新,又能适合一个教育时期内师生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校本教材,能够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调整地理教学课时设置。地理每周3课时要开足,保证地理课学习时间,尽量科学、合理地完成教学任务。
3.加强师资培训和学科教研交流。各级教育教研部门要加大师资培训的投入。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
4.加强地理课堂教学研讨,力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更大的变化,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认真领会新课程精神,把握新课程的灵魂。强化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师生关系由传统的“师道尊严”,向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相长”转变。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情感体验,注意给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阐明观念的机会。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表现宽容和帮助,给学生创造学习机会,教师注意与学生交流合作,解决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