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词汇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汉语词汇学

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1

激活扩散模式具有流动灵活、顺应认知思维走向及包含内在关联等特点,这些特征的存在有利于我们以该模式为基础来构建教学词汇语义网络。首先,这一模式中概念的扩散方式灵活,极少受到人为的层级划分的束缚,从而使它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作出调整。以上图为例,我们既可由“鸟”的概念直接扩散到其所属的大类“动物”;也可以先扩展到与“鸟”联系更紧密的“哺乳动物”节点,再向更一般的本质———“动物”来推进。在构建生词语义网络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任务,灵活选择扩散方向(、取舍概念节点)。另外,激活扩散模式与认知思维走向切合,展现了不同概念在大脑中的激活顺序。如,当“鸟”的概念出现时,大脑中与此相关的各种信息会被触发,且由于各节点与原始节点的关系分处不同层面,概念扩散也具有不同方向。思路可能沿着“属于”关系扩散到“动物”概念,也可能沿着“具有”关系扩散到“翅膀、羽毛”等,还可能扩展到属于鸟的动物如“鸽子、画眉”。构建词汇语义网络不能随意放射,而应根据认知规律,将大脑中的知识路径复现于教学中。这样可使生词呈现顺应认知走向,符合学习者心理预期,以便降低其畏难情绪,使其在低焦虑的状态下进行习得第三,同一关系层面上的概念彼此间有内在关联,我们应注意利用,尤其是对某些词汇难点,可这样来处理,如对同形异义词“切”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学生首先接触的往往是“切”的“用刀从上往下用力”这一义项,如“切菜”“切除”“切分”等词中的“切”。那么,当学到“亲切”一词时,学生就容易产生理解困难。对此,我们可用语义扩散的方法,由“亲切”扩展到“切身”“切肤”,突出“切”的“密合、贴近”这一义项。我们将以上两个“切”分别称作“切1”“切2”,它们由于字形相同但意义无关,给学习者正确区分带来干扰。生词扩散的目的,就是通过呈现更多含有“切2”的词语,来构建含“切2”的词的语义网络,为“亲切”一词的语义解读寻找更多支持,对抗“切1”对“切2”意义理解所造成的干扰。

(二)发掘模式的立体性特征———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语义扩展层面

一个概念可以在不同层面上跟多个概念产生联系。以“柑橘”一词为例,“柑橘”既可以处于“食品”层面被品尝,也可处于“景观”层面被观赏,还可以沿着“气味”的线索衍生出“清香”的信息、在“色泽”层面上扩散到“橙色”概念。可见,概念的语义网络是立体的、多角度的。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两点启发。一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任务确定概念扩展的层面。生词的扩展要有度可循,不能为了扩展而扩展,不恰当的扩散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甚至适得其反。教师应根据课文话题、交际任务等确定生词扩展的层面,使之向着最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方向进行。我们以“竹”这个词的扩展为例,它既可以在“外在形态特征”层面扩展到“绿色”、“青翠”等语义概念,也可在“内在象征意向”层面向“气节”、“品格”、“高尚”等概念扩散。若教学任务中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植物来介绍,那么教师可只对其在外在形态层面上作一扩展。但如果上的是堂修辞课,“竹”是作为象征手法的典型用例出现,那么扩展就应在“象征意向”的层面上侧重,使语义向更抽象的概念深化,引申出“气节、品格”等词。

(三)把握关系的强弱程度———优先选取与核心概念联系紧密的节点

概念间的联系有强弱之分,在结构图中往往以连线的长短来表示。关系紧密的节点间连线较短,关系较远的节点间连线较长。联系的强弱反映了不同事物在认知结构中与核心概念关系的远近。在构建语义网络时,教师应恰当把握强度不同的联系,在确定概念时优先选取与核心概念关系紧密的节点。我们仍以“鸟”一词的扩展为例。提到“鸟”,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会飞、有翅膀”等形态特征,同时出于对鸟属于动物的既有认识,一些与“动物”特质相关的概念可能被一并触发,如“呼吸、需要氧气、会运动”等。此外,大脑中还可能浮现出属于鸟类的动物的概念,如“麻雀、鸽子、老鹰”等,这类具体概念受个体经验影响较大,如有些人先想到“鸽子”,而有些人先想到“喜鹊”。由此我们认为,“飞、翅膀”,以及“氧气、呼吸、运动”等概念与“鸟”一词的关联度较高,在激活的过程中总是被个体首先捕捉到,因而应在扩散时优先选择;而对“鸽子、老鹰”等下位概念则应依据关联度有所取舍。比如,“鸽子”与“鸟”的联系较强,可选用;“鸵鸟”与“鸟”的联系较弱,就不宜选取;而“鹦鹉、仙鹤、知更鸟”等虽也属于鸟类,但因其在人们的日常认识中并不多见,所以除非特殊需要,不宜过多扩展。总之,如果选用生词不加甄别、一味追求数量,将使扩展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效率低下。

(四)着眼于不同语言“概念相关性效果”的差别,构建汉语词汇语义网络

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2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包括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中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词汇教学理论的把握和应用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在把握汉语词汇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讨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方法和词汇课堂教学的步骤。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教学法;教学步骤

1.导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是框架,词汇是血肉,所以,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陆俭明教授认为:“一个外国学生要学好汉语,重要的是掌握大量的词汇,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因此词汇教学应该是一个重点,可惜现在大家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可见,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的词汇教学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因此,提高词汇教学质量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应该重视词汇教学,专注于汉语本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们需要将教学法的理论与汉语自身特点结合,落实于课堂教学中。

2.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法

2.1直接展示法

直接展示法是指不通过其他途径采用直观的手段让学习者获知词义的方法。课堂中,教师能使用这种方法展开教学的词汇数量并不多,这些词汇主要是指某种具体事物或动作的名称。教师主要是使用具体的实物、图片、多媒体、身体姿势等来形象地描述所学的事物。如:“电脑”“面包”“跑”“跳”“汽车”等。这种方式减少了汉语与母语翻译的中间环节,形象具体,简单易懂。

2.2语境法

语言是人类的交流工具,词汇又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词汇的语音、语义、词性、用法是死板的,但是人们交际的语言却是生动具体,带有创造性的。因此,如何将死板的词汇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接受,并能在交际中灵活使用的知识便是教学的关键。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变成语言交际能力。懂得一个词语的意思并不代表就会使用这个词语了,学生只有弄清楚词汇的感彩、文化背景、搭配关系,以及词汇的语体色彩等,才能在汉语交际中更加自然、流畅。比如,“老师”和“教师”都是表示传授知识的人,但是“老师”和“教师”在使用的时候则不一样。从语体色彩上看,“老师”多用于口语,“教师”多用于书面语。如:向别人介绍老师的时候,我们会说:“这是我们的老师。”而不是“这是我们的教师。”而在正式场合或者表示节日问候的时候,则多用“教师”,如:“教师节快乐!”“向全体教师致以节日问候!”由此可见,词汇在具体语境中是灵活的,教师不能局限于讲解词汇的基本意思,而要在具体语境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我们不仅要在语境中讲解词汇,还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语境去猜测词汇的含义。学生可以利用词汇所处上下文的语境和词汇本身的结构来推测其含义。如:例句一:“你把这么难的题都做出来了,你真聪明!”例句二:“这道题你都能做错,你简直是太聪明了!”例句一的“聪明”是表扬一个人,但是例句二的“聪明”则说的是反话,前半句中“这道题你都能做错”是批评,而后半句“聪明”是讽刺,反话。所以,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具体意思基础上,结合语境,推敲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意思。

2.3对比法

在汉学学习中,学生必定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母语对汉语学习的正负迁移。二是受到目的语的干扰。所以,对比法可分成汉语与学生母语的对比和汉语与汉语的对比。汉语与汉语的对比可分为近义词对比和反义词对比。

一是汉语与学生母语的对比。两种语言词汇的对比,有完全等值词语、不等值词语和不完全等值词语三种。完全等值词语是指语言意义、色彩意义、用法等都一致的词语,这一类词语几乎没有。不等值词语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导致的,某事物为一个民族所独有,而解释这个概念的词不能在别的语言中找到等值的形式。不等值词语又可以称为词汇空缺,可以分为三类:1.由于生活经验的差异而引起的不等值现象;2.由于人们世界观的不同而引起的不等值现象;3.由于语言、文化本身的原因而引起的不等值现象。例如:“针灸”“刮痧”“太极”等词语在汉语中存在,但是英语中没有。不完全等值词语是指两种语言中某一方面对等,另一方面不对等。如:英语中的“brother”表达了汉语中的“兄”和“弟”;“sister”表达了汉语的“姐”和“妹”,“grand-mother”表达了汉语的“祖母”和“外祖母”。而汉语中的哥哥弟弟要区分是亲哥哥亲弟弟、堂哥堂弟、表哥表弟等,这种区分是非常严格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汉民族非常重视血缘关系,亲属称谓按照血缘的远近严格区别,丈夫家亲戚亲于妻子家亲戚,兄弟配偶的血缘要近于姐妹配偶的血缘。而以个人为单位的西方英语国家,不太重视性别、血缘亲疏以及长幼关系。

二是汉语与汉语对比,主要是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对比。同义词是意义相等和相近的一组词,意义相等的等义词不需要辨析,所以同义词的辨析主要是指近义词的辨析。近义词辨析指的是辨析词汇意义、色彩意义等方面的差异。如:“手段”和“伎俩”两个词,词汇意义相同,都是表示方法,它们的差别主要在感彩上,“手段”是中性词,“伎俩”是贬义词。“逮捕犯人”和“逮犯人”的的词汇意义相同,它们的差别是“逮捕犯人”更加正式,多用于书面,而“逮犯人”更多用于口语。“绝密”“机密”“秘密”三个词语,都是一字之差,意义也相近,它们的差别主要在语义的轻重上。再如:“担任”和“担负”两个词语的主要区别在搭配上,“担任”的宾语主要是职责和工作,“担负”的宾语主要是责任、使命和任务。反义词是指反义义场中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反义词又可以分为绝对反义词、相对反义词。绝对反义词是建立在矛盾关系的基础上,不存在中间状态的反义词,如:“男”和“女”,“生”和“死”;相对反义词是建立在对立关系基础上,存在中间状态的反义词,如:“高”和“低”,“富”和“穷”。

汉语与学习者母语对比,尽可能地避免母语对学生负迁移的影响,积极发挥正迁移的作用。汉语与汉语对比,让学生更准确把握汉语,并能运用汉语展开书面和口语的交际,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步骤

对外汉语词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汉语词汇的特点,遵循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把词汇教学内容设计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并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趣味的教学顺序。

汉语词汇的第一个特点是汉语语素数量不多但可以大量组成合成词。如:“打”可以组成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其中双音节词的数量最多,其读音为上声调,如:打岔、打发、打紧、打量、打算。第二个特点是双音词比单音词多很多,但是单音词在口语中使用较多,如:人、他、好。第三个特点是同音词和同义词数量多,如:同音词“奇怪”与“责怪”,“花钱”与“开花”;同义词“目”与“眼睛”,“日”与“太阳”。第四个特点是叠音词很多,叠音方式多样,如:忙忙碌碌、黑黢黢、冷清清、刚刚、毛毛细雨等。根据词汇以上特点要求遵循的原则有三点,第一是坚持从易到难有层次的教学。如根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收录的词汇,先教初级词汇,再教中级和高级词汇。教学过程中先教常用的词汇,后教次常用的词汇,如:“打”字词述宾结构的教学,可以先教“打”字+施事,例如:打雷、大冰雹;和“打”字+受事,例如:打牌、打鱼。而后教“打”字+时间,例如:打通宵,打夜班;和“打”字+类别,例如:打长途。第二是注意语素和构词法的分析原则。例如“画家”“作家”“评论家”“书法家”等可以类推各种职业名称。第三是边讲边练、精讲精练等实践操练原则。词汇是交际的关键,也是语言信息的主要承担者,而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交际,所以要将汉语知识落实于实处,在操练中学会与人交际。

第一步,导入词汇。教师可以使用对比法、直观教学法、同义词释义法、反义词释义法、分析综合释义法等来解释词汇意思。对比法是将汉语与汉语,和学习者母语在文化、色彩和语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再重点分析记忆。如:“参观”与“访问”,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其所搭配对象的不同。“教师”与“老师”主要区别是所使用场合的不同。汉语中,“贡献”有名词和动词词性,而对应于英语中是动词“contribute”和名词“contribution”。直观教学法是直接利用多媒体或者图片将学习内容展示出来。如:苹果、鸟、车、跑步等词语直接用图片展是给学生。同义词释义法是将意义相似的词语放在一起,分析学习。如:“稳健”与“稳重”的区别是“稳健”是形容人处事的风格,“稳重”是形容人的。语素释义法是利用语素来分析分析词义,探究词与词的细微差别,如:“交换”与“替换”中差别在于“交”与“替”,“交”是用于两个东西互换,而“替”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我帮你。这样就很快明白其中的差异。

这个阶段,教师是主导,主要任务是以最短的时间向学生阐释新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词语意思。

第二步,讲解词汇用法。在对词汇意思疏通以后,教师则向学生展示常用的句式、常用搭配、常用语境和近义词的辨析。常用句式的介绍,如:“代表”。“代表”有词性,一是动词,可以说“代表某人做某事”,二是名词,可以说“某某代表”。常用搭配,如:“打”字搭配有主谓结构(打肿脸充胖子)、述宾结构(打车)、偏正结构(单打)、述补结构(打败)和联合结构(打闹)。常用的语境主要是讲解词语的褒贬义和语体义,如:“不耻下问”表虚心,只用于表扬他人;“自以为是”表骄傲自满,只用于贬义;“皆”是“都”的意思,只用于书面;“老师”多用于口语。

这个阶段,教师是引导者,向学生介绍使用新词语的方式,但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作一些理解性练习。

第三步,词汇操练。词汇操练分为口头操练和书面操练。口头操练可以使用想象法,如:将操练的词汇写在卡片上,教师将卡片内容给一个学生看,由这个学生描述词语,但不能说出这个词语的发音,另一个人猜卡片上是什么词语。或者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操练的词语回答问题。书面操练可以用替换法。如:教师给出一个句子,句子是已学过的内容,从中划出一个词语,要求学生用同义词替换。

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参与者。但教师需要及时回馈学生,鼓励学生多说多练。

第四步是检查教学产出的效果。词汇学习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词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词汇,尽可能将所学词汇运用到生活交际中。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是要将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将各种理论落实于实践,学生能将汉语知识转化汉语交际能力。(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玉忠.英汉对译中的不可译现象[A].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27-434.

[2] 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胡瑞.对外汉语教学中得词汇教学.教学艺术,2009

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3

关键词: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词汇教学模式;述评

作为进行汉语口语学习的基础,词汇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词汇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决定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形式,在读写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以字母作为母语载体的外国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见字不知音,出现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模式存在不足,它不能帮助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有效地解决困难。我国在近半个世纪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不断总结和实践,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词汇教学模式,促进了对外汉语口语词汇教学的开展,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此,笔者对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模式进行述评,对促进口语词汇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一、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主要内容

1.根据教学阶段和课型进行合理安排

(1)不同教学阶段的口语词汇教学。对于初级水平的学生,可以为其设定部分特定的课型,加强他们对汉语词汇的了解和认识,尽快掌握汉字的发音规律和书写技巧;对于中级水平的学生,可以对词汇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在其词汇认知的原有水平上强化教学,为其提供特定的词汇识记技巧,增加其词汇的掌握量;对于高级阶段的学生,要加强他们对汉语词汇的作用和词义的认知和学习,并在母语基础上实现词汇教学与汉语习惯的联系,让学生对汉语口语习惯进行深度了解。

(2)不同课型的口语词汇教学。一种是侧重语法的口语词汇教学,另一种是侧重词语的口语词汇教学。在开展这两种口语词汇教学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实现词汇语法教学与词语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二,进行词语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某些特定的语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的使用;第三,不能单纯地进行词汇教学,要根据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语段篇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口语中词汇的多种用法。

2.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1)口语词汇教学一般认为教学内容包括口语词汇的发音、词汇的理性意义和口语习惯中的词汇搭配。但是,随着海外汉语学习热的持续升温,对外汉语口语的词汇教学逐渐增加了词汇的文化内涵和形象色彩,如增加汉语口语词汇的表义色彩和实现词汇词义与交际的联系等。

(2)目前的对外汉语口语词汇教学的方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对新方法的大胆尝试,如采用词汇强化教学法和综合式词汇教学法;第二,对原有口语词汇教学方法的总结和整理,并将其中优秀的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学过程中,促进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方法的运用都对口语词汇教学的开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目前对外汉语口语词汇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1.采用相互联系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在学生认识的口语词汇的基础上,通过字形的相似、字义的相近和读音的相似进行对比联系,实现对口语词汇的学习和掌握。采用相互联系的教学方法是掌握口语词汇规律的必然要求,通过相互联系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汉字形、音、义三者的结合,掌握学习口语词汇的规律。相互联系的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新的口语词汇的学习,更适用于对原有口语词汇的巩固和复习,目前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初级水平以上的学生。为此,在采用相互联系的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口语词汇水平,进而确定能否使用相互联系的教学方法。

2.完善的口语词汇教学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笔者发现目前的口语词汇教学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已经初步完善,可以让海外学生通过不断学习获得正确的口语词汇结构体系,这也使海外学生的口语词汇积累量不断增加,提高了海外学生学习口语词汇的热情,积极参与到口语词汇的教学之中,促进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开展。另外,在口语词汇形体结构的教学方法上编排合理,主要按照由简到繁的教学方法开展口语词汇教学。如在口语词汇教学的第一课“谢谢、你好”,虽然“你、好、谢”这三个字结构复杂,但是这两个词汇很实用,可以让海外学生快速接受和掌握,加强对口语词汇学习的喜爱和促进对外口语词汇教学的顺利开展。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促进了汉语口语词汇教学向系统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材更加完善和合理,促进了汉语口语词汇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罗洁清.浅谈初级汉语口语教学方法[J].广西教育,2009,(06).

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4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学习理论发展变化的影响,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后,出现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其借助,快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当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该理论同样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教学问题的视角,基于该理论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同样给对外汉语教学诸多启示,如何有意识地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值得对外汉语教师思考的课题。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与最初的认知主义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加注重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内部的动态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作与会话,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通过其自主学习获得的,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情境的创设必须尽量真实,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建构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系统和认知策略的改造或重组。

此外,学习必须处在有利于新信息建构的情景中,这种情景不是简单抽象的,而是真实世界的情景;学习的目的不是使学习者懂得一些知识,而是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性学习还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学习者要通过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测等活动,以判断自己在学习中的目标、进展、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采用哪些有利于学习的策略等,也就是说,学习者要具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原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同时,认为教师是帮助学生建构意义的主导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有效地组织、引导协作学习,使学生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与第二语言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再是知识意义的被动接受者和单纯地、机械地去模仿教师;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景,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再是简单的、消极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师充分利用媒体的手段、方法创设情境,让学习者有效地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人们之间的很多协作是通过语言沟通完成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的四大要素与第二语言教学学习环境非常吻合,在一定的情景中,教师有效地组织学习者通过协作、会话,利用所学的词汇、句型、语法知识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彼此相互作用成为一个高效、有机的整体,使第二语言教学活动进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至今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和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三种主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本文分别就这几种教学模式如何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相结合进行初步探讨。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句子是语言中能够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最小单位。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人们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将一个个词组合起来造出句子进行交际。词汇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志着使用这种语言的社团的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一种语言的词汇越丰富越发达,语言本身也就越丰富越发达,表现力也越强。现代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首先是因为它的词汇非常丰富。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越大,他的表达能力,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也就越强,他的语言水平也越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必然体现在汉语言的词汇中,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困难。长期以来词汇学习,特别是中高级阶段的词汇学习,一直是制约外国人汉语水平从低向高飞跃发展的瓶颈,下面笔者将从理论、实践两方面探讨如何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相结合。

建构主义的学习主要建立在原有经验系统和认知策略上,而对外汉语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学习者除了要学习目的语外,还需了解与目的语相关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通常情况下,汉语学习者起初对汉语一无所知,不具备汉语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因此可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完全适合对外汉语的初级阶段教学,更适合中高级阶段的教学。

1.支架式教学与词汇教学

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5

关键词: 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释义 语境 文化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词汇教学研究也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目标。本文从词语释义的角度,结合课堂教学,就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问题作探讨,以期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释义原则

1.优先使用目的语释义

究竟用母语释义还是用目的语释义要看教学对象的汉语程度和汉语接受能力如何。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较多使用学生母语效果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初级阶段就不能用目的语,恰恰相反,一切可以用目的语释义的机会都不应该轻易放过。而对于进入中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可以使用目的语来释义。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汉语词汇和初步具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用汉语释义有利于逐步摆脱母语的干扰,增强汉语的语感和汉语表达能力。到了高级阶段,可以完全用汉语释义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解释词义,而且有利于学生汉语能力的全面提高。

2.释义语言应通俗易懂

我们提倡用目的语进行释义,增加学生接触和感受汉语的机会,但是有些教师在用目的语释词的过程中往往又会增加新的生词,本来是让学生明白词语的意思,但又因此而造成了更多的障碍。比如给学生讲解“超过”一词,说“超过”就是“超越”,学生还是不懂,便继续说“超越”就是“逾越”,这样的解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完全是失败的。“超过”完全可以解释为“由某物或某人的后面赶到了前面”。因此,教师应尽量让释词用语简洁通俗,易学易懂。在解释词语时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限,不能照搬词典上的释义,而要注意变通和化简,力求通俗易懂,以利于学生接受。

3.以语用指导语言释义

尽管意义的说明在词语教学中是首要的,但用法同样不可忽视。要使学习者不仅仅知其义,还知其用,否则便不是完整的而是残缺的词语教学。词语的用法说明和展示应包括词性、语体色彩、习惯搭配、语用条件、偏误预警等方面,当然具体到每一个词语不一定面面俱到。但是一定要把一个词语使用的关键方面教给学生。有位日本学生学了“泼妇”一词,一出教室门,就喊另外一位女老师:“泼妇,你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来老师在解释这个词语的时候只是告诉学生“泼妇是指不讲理、很厉害的女人”,而忽视了这个词语含有贬义色彩这一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对比,不断总结、积累,知晓一个词语学生在使用时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练就对词语高度的敏锐性。

三、词语释义离不开汉字教学

冯丽萍(2003)的研究表明,外国学生的“中文心理词典中存在着字形与词义之间的联接,词汇识别开始于对字形特征的提取,字形加工的结果被传递至意义层次,从而使整词得到识别”。汉字是有造字理据的,这个理据就是汉字的造字法,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造字法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作辅助的说明,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词义,又可以帮助他们记忆汉字的书写,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例如,在教学“富裕”一词时,教师可以这样解释这个词语:“宀”表示房子,“口”表示人,“田”表示土地,“衣”表示衣服,“谷”表示粮食,那么“富裕”就是有房子,有人,有土地,有衣服,有吃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什么都有,同义词可以是“富有”。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

四、语境使词语的语义凸显

语境对词汇教学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典型例句释义法是语境法的一种。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例句,学生通过例句领悟词语的意义,然后做模仿造句,或者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不用这个词语就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逼迫”学生用这个词语说话,最后达到理解会用的目的。如讲“爱不释手”这个词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例句:他太喜欢这本书了,简直是爱不释手。从这个例句中学生有可能已经明白这个成语的大概意思了:喜欢而不愿意放下。再让学生造句,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你明知道他是个花花公子,怎么还对他爱不释手呢?这个句子是有问题的。“爱不释手”一般指的是对可以拿在手里的东西喜爱,不能用来说明对人的喜欢和爱。通过这样的语境练习,学生对词义会把握得越来越准。

五、词语释义中关涉的文化问题

1.国俗词语中文化含义的破解

国俗词语(梅立崇,1993)是在一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现象,在其他词语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学生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所以在教学这类词语的时候可以采用直接展示实物、图片,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音响播放,通过视觉、听觉等的刺激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如在讲解“相声”一词时,可以先讲一讲相声的基本知识,然后给学生播放一段相声片段,如2009年春节晚会上很有名的《五官新说》等就是很好的教学素材,简明易懂,生动形象,同时也可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熟语、典故、惯用语等,教师应先给学生说明字面的意思,再讲清楚词语的引申义,然后讲词义的得来之由。惯用语“敲竹杠”是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理由索要钱财的意思。在学习这个词语的时候学生可能要问:“敲”和“竹杠”有什么关系?那么我们就要给学生讲这个词语的来历(略),使学生在了解史实的过程中对语义进行了认知。这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词语理解和使用的问题,而且使他们了解了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得到了多方面的收获。

2.不同文化在词语教学中的贯通

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有敏感的双文化意识,不仅对汉语本身的文化知识要熟悉要了解,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及中国人在使用这些词语时形成的语用习惯,而且对于学生的母语文化要有相当的了解,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及时扫除“文化负迁移”的障碍。

六、结语

总之,词语的释义在词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释义的方法是多元化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每种方法都是交叉使用的,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词语和学习对象。词语的语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渗透在汉字教学、文化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冯丽萍.中级汉语水平外国学生的中文词汇识别规律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3.

[2]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3]李春梅.对韩汉语词汇教学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分析与比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9.

[4]柯玲.对外汉语教学的民俗文化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0.

对外汉语词汇学范文6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词汇;教学活动

一、文化词汇概述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的教与学是非常重要的。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不密切,语法次之,而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有的学者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与其他一般词汇的界定有以下两点: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则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①

二、英、汉文化词汇的简单比较

(一)英、汉文化词汇中的对称现象

在英、汉众多的文化词汇中,颜色词是比较突出的一类,它们承载的文化信息比较明显,下面就颜色词“white”与“白”进行比较说明。

在文化信息的层面上,“white”在西方总是代表着光明,在《圣经》中也一直是上帝,耶稣基督,真理和美德的化身。在基督教中,“white”是最神圣的象征。天堂里的天使和智者往往用插着“white wings”和身着“white gown”来展示着他们的纯真与智慧。另外,在西方人的婚礼上,新娘的结婚礼服颜色为white,象征纯洁。在词汇层面上,由“white”构成的单词或短语也都代表着积极向上的方面。例如:

white hands单纯或诚实的人(an innocent or honest man)

white hat好人(a good man,used to refer to the man wearing white hat in a

cowboy movie)

与此相同,在汉语中由语素“白”构成的词往往也具有褒义色彩。例如:“洁白无瑕、清白无辜、一身清白。”

然而,由“white”与“白”组成的词语在英、汉词语某些固定的用法中也都表现出一些否定的意义。例如:

white elephant庞大无用而累赘的东西

white flag白旗(投降的标志)

汉语词汇中“白费劲”、“白送”、“白眼”中的“白”也都含有一种惋惜与讨厌的感彩。

(二)英、汉文化词汇中的不对称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崇尚不同的颜色,如夏朝崇尚青色,商朝崇尚白色,秦朝崇尚黑色,但红色被崇尚的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包括了周朝、汉、隋、唐、宋、元、明、清。人们用红色象征幸福、喜庆、吉祥、欢乐、兴旺发达。汉民族过春节时在大门两旁贴红对联,门口挂红灯笼。结婚被称作红喜事,新娘穿红衣裙,头上盖红盖头,新郎身系红绸带,胸前带大红花。总之一切都离不开红色。反映在语言应用上,用“红”作语素的词一般都包含兴旺、发达、顺利、圆满、受欢迎等意义:红利、红运、分红、红榜、红包、满堂红、大红人等。然而在英语中“red”不具有汉语的“红”包含的那些文化内涵,在欧美,新娘的结婚礼服为白色,象征纯洁。在圣诞节、新年等节日也没有用红色表示喜庆的习俗。另外“red flags”在通常的用法中并不是指革命的红旗,而是指需要提高警惕预防出事的情况,“in the red”指(预算或账目中的)赤字.“red”的这些含义与中国的“红”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探寻多种方法进行文化词汇的教学

(一)通过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文化词汇教学

讲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有效地减少留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在文化背景知识的对比教学中,把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部分交待清楚。特别是在文化词汇的教学中,如果它是“背景意义的词”,除了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防止理解和运用上的混淆。例如,讲成语“望子成龙”时,可先介绍“龙”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形象和文化含义,使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另外,我们在解释“聘礼”、“迎亲”等词汇时可以介绍礼俗文化;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介绍饮食服饰文化;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胡同”、“园林”等词汇时介绍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等等。

(二)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文化词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词汇、结构、文化背景能与学生本族语言形成鲜明对比的文学作品让其进行阅读以便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两国之间的不同文化。同时,指导学生收看电视节目,也是了解当前社会动态和社会问题的最直接途径,有利于学生扩大文化背景知识。另外,也可以运用多媒体、电影教学等手段,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会文化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重视实践性。比如在初级阶段学习中国的饮食,我们完全可以把学生带进食堂或餐馆,指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学习日常用品知识就寻找机会把学生带进超市、商店;节假日(如端午节)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活动,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民居习俗让学生走进家庭拜访等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增长知识。

总之,我们所教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这些国家文化各不相同,所以学生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说明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以保证课堂的活跃性,进而提高留学生们的汉语水平。

参考书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2] 谢稚.探索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 朱文欣.颜色词的文化与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4.10.

[4] 曹少丽.浅谈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D].郑州大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