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管理师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管理师的知识范文1
一、为什么要开展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是指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的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健康检查。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在于掌握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发现职业禁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劳动者的健康损害;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是为了解劳动者离开工作岗位时的健康状况,以便分清健康损害的责任。
二、职业健康检查如何进行?费用由谁承担?
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应当与用人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由用人单位统一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也可以由劳动者持单位介绍信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三、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具备哪些条件?
(一)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涉及放射检查项目的还应当持有《放射诊疗许可证》;
(二)具有相应的职业健康检查场所、候检场所和检验室,建筑总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每个独立的检查室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三)具有与批准开展的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和项目相适应的执业医师、护士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四)至少具有1名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
(五)具有与批准开展的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和项目相适应的仪器、设备;
(六)建立职业健康检查质量管理制度。
四、职业健康检查的主要工作要求是什么?
(一)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在批准的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和项目范围内依法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并出具职业健康检查报告;
(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依据相关技术规范,结合用人单位提交的资料,明确用人单位应当检查的项目和周期;
(三)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
(四)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尊重、关心、爱护劳动者,保护劳动者的知情权及个人隐私;
(五)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劳动者本人和用人单位,同时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职业禁忌的应及时告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五、职业健康检查分几类?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和周期的依据是什么?
职业健康检查按照作业人员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接触粉尘类、接触化学因素类、接触物理因素类、接触生物因素类、接触放射因素类及特殊作业等六类。
职业健康检查的项目、周期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执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235)等规定执行。
六、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对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如何处理?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在职业健康检查结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包括劳动者个人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和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检查总结报告,书面告知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将劳动者个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等书面形式如实告知劳动者。
七、如何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制定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做好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监督检查工作;设区的市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每年应当至少组织一次对本辖区内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监督检查;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查。
健康管理师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718.3;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4-0070-06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一个共识。2004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成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在辽宁、江苏、安徽、湖北、山西、广西、云南等东、中、西部七省(自治区)随机抽取1100名中职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及部分访谈的方式,针对抑郁、自尊、人际交往、学习及择业心理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78份,其中有效问卷1060份,有效回收率为96.4%。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男生占48.7%,女生占51.3%;来自农村的学生占69.5%,来自城镇的占15.4%,还有15.1%的学生来自城市。数据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1.抑郁心理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心境,是当前对人的自尊乃至整个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1]。个体不能应对挫折或者长期处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时都会形成抑郁倾向,对学习、生活都感到没有意义,导致夸大的无助感和失落感。本调查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由Zung编制于1965年,是美国教育卫生福利部推荐的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量表之一,因使用简便应用颇广。量表共20题,包括10道正向评分题和10道反向评分题。评定时间为过去一周内,把每个题的得分相加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到标准分。抑郁评定的临界值为T=53,分值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中国常模:分界值为53分,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由表1可以看出,1060名中职学生中有60.6%的人没有抑郁倾向;存在轻度抑郁的占30.4%;中度抑郁的占7.7%;重度抑郁的占1.3%。由此可见,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抑郁心理并不显著,无抑郁倾向和轻度抑郁的学生占90%以上,中度及重度抑郁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9.0%。这个结果让人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在目前社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作为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中职学生能保持一个相对平和的心态,不仅对个人的进一步成长有利,而且对社会的安定和整个社会精神风貌都有益处。忧的是还有近10%的中职学生存在中度或重度的抑郁倾向,这一部分学生要引起注意,他们因抑郁引发的心理疾病及极端行为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可大可小,一旦发生意外将是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情绪调节的教育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该开设心理辅导课和心理辅导室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强调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部分学生,而应该覆盖全体学生,使目前存在抑郁心理的学生得到帮助,同时抑制有潜在抑郁倾向的学生产生抑郁心理。
在对数据的显著性分析中发现,中职学生的抑郁状态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2.自尊心理
自尊是指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是个体维持其心理平衡的精神防线和心理免疫系统[2]。中职学生刚脱离家庭,开始学校的集体生活,学校生活的性质决定了同学之间不可避免地经常进行相互比较和评价。由于中职学生大多处在16~19岁,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对外界的评价和议论十分敏感,情绪波动较大,对积极的、正面的评价容易接受,自我评价高;反之,对消极的评价和议论容易产生较强的情绪波动,或沮丧,或抵触,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使自尊水平下降,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本研究采用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最初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是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使用最多的自尊测量工具。该量表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自尊是个体认为自己有价值的程度,是个体对自己价值的一种个人判断,它一般包括对自己在身体、社会性、心理、道德、能力上的总体评价;对自己总体的积极感觉,喜欢或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
呈现结果:15分以下表示自尊水平很低,做任何事情都对自己没信心,对自己的表现失望,需要引起注意,应该采取一定措施提高自尊心。由表2可以看出,只有1.1%的中职学生自尊水平很低。15~20分代表自尊水平比较低,难以摆正自己的态度,不能够正确接纳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回避挑战,自尊心不足,有2.9%的中职学生处于这一水平。20~30分表示自尊水平正常,能够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交往良好,从表2可以看出,超过75%的学生自尊心处于这一正常水平,这对所有职业教育界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另外30分以上的学生占18.5%,表示这些学生自尊水平较高或很高,做事情都很有信心、不受别人影响,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生活有快乐感,有爱心,乐于帮助别人。
自尊作为自我系统的一部分,对人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关于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最早始于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的临床观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尊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有关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成为一种新的倾向。Harter等人的研究发现,抑郁情绪与低自尊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也进行了自尊与抑郁标准分的相关性检验,发现二者确实存在显著性相关,如表3所示。
3.学习心理
近些年来,中职学生生源素质受到很大影响,部分中职学生认为自己不如考上普通高中的同学,自卑感强,上中职只是为了学一项技能以立足于社会,根本谈不上理想和抱负。厌学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表现出厌学情绪。再加上中职学校有些专业课过难,难免会对本身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去寻求不正当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3]。当被问及目前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哪方面时,有6.2%的学生回答来自教师的期望,35.8%的学生回答来自家长的期望,58%的学生回答来自自身的期望;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没有别人督促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时,有36.5%的中职学生表示会主动学习,52.5%的学生表示在没有别人督促的情况下极少自主学习,还有1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主动学习,表明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关于学习兴趣的问题,如表4所示,有21.2%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没有兴趣;有45.7%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有一点兴趣;对学习比较有兴趣的占27.8%;很感兴趣的只有5.3%。58%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7.3%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事;34.7%的中职学生将学习看成一种乐趣。抱有知识无用论观点的学生占10.3%;认为学校所学知识很少有用的学生占61.3%。当考试失利、学习遇到挫折时,有15.6%的学生表示情绪波动很大;40.0%的学生表示会和以前一样,没有情绪波动;表示会更加努力的学生占35.8%;有8.6%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很无能,对自己慢慢失去信心;另外还有62.2%的中职学生存在自己不用花太多时间学习就能超过别人的想法,期望不用努力就能成功。
4.就业心理
就业是目前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对比大学生来说,中职学生就业优势相对较弱。针对这一情况,本问卷设计了10道关于就业择业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目前中职学生的就业择业心理,以便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调查发现,有61.1%的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信心,认为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27.6%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清楚,还处于很迷茫的状态;3.9%的中职学生对就业前景没有信心,认为自己前途一片渺茫;另外还有8.3%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由于年纪小、没主见或是家庭原因,很多中职学生的专业都不是自己选择的,当问及对当前所学专业是否满意时,如表5所示,有57.1%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31.5%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感觉,另外还有11.4%的中职学生不满意目前所学专业。当问及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对口的问题时,有15.8%的中职学生认为工作必须要与专业对口;另外有49.2%的学生认为应该先工作,再慢慢向自己的对口专业发展,先就业再择业;还有35%的学生认为专业不重要,对不对口没关系,只要有个舒适的工作就行。关于就业渠道问题,有27.5%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推荐;25.7%的中职学生希望依靠父母亲戚的关系得到工作;40.4%的学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理想的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中职学校的重视,每个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问及学生是否有过职业生涯规划时,如表6所示,有10.5%的学生表示有明确规划;41.8%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点模糊的规划;还有25.1%的学生从来没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规划;22.6%的学生很想做职业生涯规划,但不知道该如何合理规划,似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是形同虚设,没有起到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而面对就业竞争,有12.3%的学生害怕竞争,认为自己没有优势;45.9%的学生想竞争,但害怕失败;还有41.8%的学生相信在就业竞争中自己一定会成功,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如表7所示,目前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工资要求相对合理,没有表现出盲目高工资的愿望,16.0%的学生只要求工资在1000元以下;64.2%中职学生的理想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还有19.8%的学生希望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工资能在2000元以上。有29.7%的学生认为面临就业自己最缺乏的是人际沟通能力;36.3%的学生觉得自己在面临就业时最欠缺的是相关工作或实践经验;25.9%的学生认为在面对就业竞争中,自己最欠缺的是专业技能;认为自己最欠缺承受压力和解决困难能力的学生只占8.1%。
5.人际交往心理
中职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网络包括父母、同学和老师。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与父母、同学和老师都能融洽相处,也有少数学生处理不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需要得到家长和班主任的关爱、关心和疏导帮助。在关于人际关系的调查中,如表8所示,有3.5%的学生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大多数人是不可信任的;14.7%的学生经常认为很多人是不可信的;66.2%的学生偶尔会觉得大多数人是不可信任的;还有15.6%的学生愿意相信别人,觉得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信任的。而在问及学生自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如何时,有46.8%的学生认为一般或不怎么样,对于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太满意;有36.3%的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较好;16.9%的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很满意。认为校园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学生占60.6%;认为校园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对自己不重要的学生占5.7%。从调查数据来看,人际关系问题是中职学生身上反映较多的问题。
多数学校设有心理辅导课程和心理咨询中心,以帮助有困惑的学生早日回归健康快乐的生活。调查发现,有29.5%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25.1%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还有45.5%的学生犹豫不决,不清楚自己是否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心理咨询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大部分学生仍希望通过面谈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28.1%的学生希望能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辅导,还有20.5%的学生会选择通过书信或电话寻求帮助,来纾解自己的心理困扰。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目前,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形式单一、专业心理辅导师资力量缺乏、德育与心理教育概念混淆等。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而应由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参与和承担,不仅要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对中职教师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起矫正心理问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预防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一)完善组织机构,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建立一支有扎实心理学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职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必须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并持证上岗,学校要不定期组织心理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和操作技能。班主任专门负责班级大小事务,与学生接触最为紧密,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十分了解,中职学校要加强班主任培训,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中职学校还要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促使他们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增强全校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意义深远,针对性强,工作难度大。要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学校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健康情绪、有和谐人际关系、有良好自我意识、与社会协调一致和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合格人才[4]。
(二)积极探索实践,努力构建一套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中介环节和桥梁。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过程正是对各种有关价值观、教育观等进行审视、选择、认同、整合并不断体系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把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性建构,它强调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策略和全部中职教育因素的有效组合[5]。因为每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都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提倡多种心理教育模式的互补和融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功能,最大程度地开发中职学生的心理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从而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的工作对象、内容与环境,不能照搬普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因此,在心理测量和心理辅导的基础上,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对中职学生的学业焦虑、人际交往障碍、情绪障碍、人格发展障碍、择业就业等方面进行专门剖析,摸索出更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校情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建构、不断超越、整合互补的过程,要从科学整合的视野去推动心理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方整合资源,形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融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一体的工作体系,涵盖多个体系,主要包括社区、家长、学校(包括领导机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学生干部和班级心理委员)和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体系既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其发展性任务,又可以融合在一起发挥预防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中职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不应该完全把他们拘束在学校的课堂,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让他们走进社会、深入社区,加强与社会的接触。中职学校可以与各种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保持长期联系与合作,组织中职学生亲身参与一些社区机构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在实践中展示才华、树立自信、提高自我认可,同时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步培养劳动观念,增强责任心和服务意识。
其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开展家庭心理辅导,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家长逐步自觉运用心理辅导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除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让学生、教师、家长面对面交流外,可利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方法,及时与家长沟通,并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6]。
第三,中职学校必须组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由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专业心理工作者负责,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发展性和预防性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心理治疗机构,通过辅导帮助,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确立全局观念,促进所有中职学生心理的全面和谐、自主发展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采用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
首先,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环境适应问题,这一环节如果处理不好会为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埋下重要隐患。因此,在入学之初,要积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为入学新生建立独立的心理档案并做好保密工作,及时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登记备案,并适时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迈出自我完善的第一步。
其次,对于中职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和人际交往心理相对来说比较重要,学校可开展各种学习小组或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邀请心理学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主题的讲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
第三,中职三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即将步入社会的心理危机和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多数学生会产生焦虑情绪,尤其是自我心理调试能力较差的中职学生可能产生不健康的择业状态,甚至进一步发展为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应加强对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导向工作,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自身实际出发,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工作的期望值,坚定信心,树立职业理想,脚踏实地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此外,中职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利用广播、校报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大型心理咨询校园行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给中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心理互助的功能,使中职学生在主动参与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冰洁,黄凌云.大学生自尊与精神症状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5):100-101.
[2]秦启庚,陈勤.“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J].心理科学,2002(4):495-496.
[3]何红.试析新时期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09(26):50-51,57.
[4]容振勤,王喜德,丁玎.中等职业学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0):40-42.
[5]朱小蔓.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7.
[6]李一辉.浅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9):127.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th Proble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Sample Survey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7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LI Meng-qing, XU Yan-ping
(Research Center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of Industry, Wuhan Hubei 430068, China)
健康管理师的知识范文3
女教师 职业压力 心理健康
一、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调查研究
1.研究目的
以西南地区中小学女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当地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特点及相关性。从中分析出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职业压力是否会对该地区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是成都市、德阳市、简阳市、自贡市共14所中小学的女教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82份,问卷有效率为96.4%。被试的具体构成如下:
(1)学校类型,小学182人,初中184人,高中116人;
(2)婚姻状况,已婚231人,未婚251人;
(3)子女抚养情况,育有子女240人,没有子女242人;
(4)教育背景,大专学历236人,本科学历246人;
(5)班主任担任情况,担任过班主任218人,未担任班主任264人;
(6)年龄情况,年龄小于36组284人,年龄在36~45之间114人,年龄大于45组54人;
(7)教龄情况,教龄≥14年组224人,教龄
(8)获奖情况,获得奖励188人,未获得奖励294人。
3.研究工具
(1)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该量表由压力源和压力反应两个分量表组成。压力源量表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和社会8个维度,共36个题目;压力反应量表包括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3个维度17个题目。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采用5级计分(0=没有压力,4=压力极大),分数越高,表示压力越大。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SCL-90的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没有,5=严重)。
4.数据处理
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
二、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1.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偏低,所有相关因子都高于常模,而其中相对较高的是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这四个维度的水平得分也在中等水平以下。这说明本研究所调查的样本,其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而其中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相对较高可能与教师这个职业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关,教师需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型形象,所以对自身要求较高,而这种高要求严标准长期又使自身情绪受到压抑,所以这四个特征与教师这个职业所处的环境、接触的对象、职责等有很大联系。
(2)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水平偏低,在压力源中工作特征、学校管理、社会这三个维度相对较高,而在压力反应中生理反应相对较高。女教师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其社会的要求以及任务逐渐的增加,同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增加,以及中小学的教育改革给中小学女教师带来了压力,但其职业压力相对较低,不如预期的那么高。
(3)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在心理健康敌对因子上,没有小孩的均值显著高于有小孩的均值。这可能的原因是因为作为母亲,更学会了替孩子和他人着想,更懂得包容。同时由于对小孩子的管理经验要比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更为丰富,更容易去缓解矛盾。
(4)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与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家庭、社会5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小孩的女教师在这五个维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家庭、社会)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小孩的女教师的得分。这可能的原因是:当中小学女教师在有了小孩后,又多了一个角色。这时候中小学女教师的精力就需要再分配到照顾小孩上。
(5)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反应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与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其中有小孩的女中小学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没有小孩的。有可能是因为:有小孩的女中小学老师面对学生同时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会与小孩相处,整天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让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以及心理反应上表现的更多,更难克服。
(6)不同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的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附加项(其他)均值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这可能的原因是:高学历的教师所需要负担的任务要高于低学历的。在中小学里,高学历的老师往往会分到重点班去,其负担的责任相对与低学历的老师更多。在中小学里,升学率和奖金以及福利有关系,通常升学率高的班级都会由学历高的来任教。而低学历的教师相对的就减少了工作负担和降低了期望值。
(7)不同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均值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反应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女教师。这可能的原因是:高学历的老师被分配的任务和要求的贡献更多。
(8)不同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上存在显著差异(P
(9)是否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是否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心理健康以及压力反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在压力源的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获奖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获奖的。这可能的原因是,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因为奖励使其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时也对自己的要求提高。这种提高的压力使其在职业发展、身心特征上显著地高于未获奖的。
(10)是否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担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抑郁、焦虑上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上的均值以及总分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担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社会上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其中可能的原因是担当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其除了日常教学还要对学校进行日常管理,而日常管理中学生琐碎的小事往往会给教师带来很多心理冲突。
(11)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附加项(其他)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P
(12)不同任教年级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的各因子以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中任教的女教师的均值高于其他两个年级任教的。这可能的原因是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时候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多于其他阶段,而这些要求教师来监督和执行,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师压力相对较大。
(13)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
本研究发现,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在各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P
二、结论
(1)总体上,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偏低,所有相关因子都比常模要高,其中,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四个因子上问题最为突出。
(2)育有子女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反应上显著高于没有子女的女教师。
(3)担任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担任班主任的女教师。
(4)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女教师的压力逐渐变大,心理健康水平变低。
(5)不同任教年级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中任教的女教师各因子得分高于在小学与高中任教的中小学女教师。
(6)女性的角色职业化程度已经较高,职业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水平可以很好地解释其心理健康水平。
————————
参考资料
[1] Phillip L.Rice.压力与健康.石林,古丽娜,梁竹苑,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应付与管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3] Lazarus RS.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work place.In:Rick Crandall,Pamela L.Perrewe eds.Occupation Stress:A Handbook[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5
健康管理师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 疗养院;健康体检;医疗质量;质量控制;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6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a)-0166-03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兴的健康管理服务将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1],包括健康体检在内的健康管理已成为我国当前的朝阳产业,为顺应这一潮流,疗养院都相继建立了体检中心。但健康管理在我国还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学科,服务对象较狭窄,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疾病治疗和自我保健上,学科建设还不够成熟,缺乏系统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总体处在初始发展阶段[2]。为了确保健康体检质量,疗养院当前应该创新健康体检质量管理模式,通过现代医疗质量控制的方法,达到健康体检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1 构建科学完善的健康体检质量管理体系
1.1 创新质量管理模式
现代疗养院已将疗养医疗服务理念由单纯性疾病治疗向“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四维健康医学”转变[3],体检中心也成为现代疗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我国体检中心形式多种多样,质量管理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没有专门针对健康体检的质量控制组织或部门,更谈不上完整的健康体检的质量控制体系。疗养院体检中心也同样存在健康体检医疗质量控制缺失的问题。因此,疗养院应构建一个基于高度信息化水平的健康体检全面质量管理新模式,即通过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的方法把质量管理渗透到健康体检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名参检人员,对健康体检全过程的质量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质量控制范围要涵盖体检环境、体检设备、医技水平、服务态度、体检流程和医德医风等医疗服务内容,以确保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优质高效的健康体检服务。
1.2 建立三级质控网络
构建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是医院发展的根本[4]。因此,疗养院在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要完善质控组织,建立三级质控网络,对疗养院的健康体检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其质控网络应分三个层次,即质量管理监控层、执行层和操作层。每级组织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监控层由疗养院质控部门负责,主要任务是制订健康体检质量管理规划、质量目标及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健康体检全程质量进行监控、检查与考评等,调查分析健康体检中的医疗、护理及相关服务保障的缺陷,指导下一级的质量管理工作,并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工作。执行层由体检中心质量管理小组负责,主要任务是负责督促体检中心全体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负责检查各体检科室医、护、技质量,发现体检中的缺陷与问题应及时予以纠正,并对健康体检医疗质量定期讲评,按规定要求定期汇报质量管理的有关资料与数据。操作层为各体检科室质量管理层,为质量管理的未端,体检科室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有效的科室分级质量管理机制,增强质量意识,自觉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1.3 完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内部整体控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保证。没有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会使工作状态混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缺乏科学、有力的管理方法则难以防范和应对医疗纠纷[5]。疗养院要完善体检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科室工作制度、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医疗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院感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制度等。不得使用尚无明确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医疗技术用于健康体检。
2 开展全面有效的健康体检质量控制
疗养院健康体检应遵循医疗质量形成规律和特点,运用信息化平台,对健康体检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实现医疗服务过程的环节质量实时监测和控制, 有效提高疗养院健康体检医疗质量综合管理水平。
2.1 健康体检前馈控制
在医疗行为发生之前做出的质量控制称为前馈控制,是一种预先的质量管控。疗养院要利用信息化平台,定时采集、统计有代表性的健康体检的各种信息,运用先进的前馈控制技术网络分析法进行认真、反复的预测,把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同预测相比较,并进行补充、修正、完善,使之更符合健康体检实际。比如,超声检查是健康体检的瓶颈问题,疗养院要采用前馈控制技术进行建模、预测、修正,配置最合适数量的超声医生,这样既能有效完成超声任务,又控制人浮于事的现象。又比如对质控点的健康体检信息进行抽样,发现体检质量问题来决定采取何种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等。
2.2 健康体检现场控制
在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称为现场控制,是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最为直接有效的控制方法。疗养院质控人员运用信息平台和深入体检现场等方法实时控制体检中心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和体检质量。如制订的健康体检流程是否合理;体检设备是否按照规定定期进行计量和保养、检修;科室是否对可疑的结果及时组织校对和会诊;科室对重大阳性结果是否经科主任或具有高级职务的医师校对并确认;健康体检报告是否包括受检者一般信息、体格检查记录、实验室和医学影像检查报告、阳性体征和异常情况的记录、健康状况描述和有关建议等。质控人员对过程管理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及时的纠正。
2.3 健康体检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发生在健康体检工作完成之后,对大量健康体检的各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对发现的体检缺陷、问题要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措施,并从中找出内在规律,为下一环节医疗质量的提高提供处理办法。比如健康报告的内容是否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和规范等,如果发现某项体检结果不准确,质控人员就要及时分析发生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今后的体检工作中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问题和缺陷,使健康体检处于更完善的良性循环中。
3 确保健康体检质量控制有效落实的措施
3.1 注重服务流程的质量控制
流程管理是20 世纪90 年代企业界最早提出,并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6],在健康体检活动中,方案设计和管理流程至关重要[7]。健康体检服务流程包括个人体检流程、团体体检流程、总检流程、结果报告流程、跟踪回访流程等,每一个步骤以及关键人、关键时间节点都应该规范。与一般医疗活动更多依赖医务人员经验的模式不同,体检方案设计的优劣、体检流程的严格掌握在体检质量管理中占更多的比重,体检流程的改善是提升体检者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健康体检中,要制订流程性作业文件,统一操作标准,将流程明晰化、透明化,消除流程中的重叠区域和空白地带。体检流程设计要做到既合理,又顺畅,并充分考虑餐前体检项目和体检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在确保体检质量的前提下,要科学分流,在合适的时间将客流分布到合适的位置,减少体检等待时间,避免受检者跑回头路,以发挥仪器和参检人员的最大效益为目标。
3.2 强化医疗质量实时控制
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是运用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基本理论,采用决策技术、预测技术和模拟技术,把医疗质量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医疗质量管理模式[8]。疗养院健康体检要针对当前质量管理方法单一,监控手段落后等问题,加强健康体检质量管控的信息化建设,要建立一整套基于信息化的健康体检实时质量控制模式,质控组织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直接提取和网上查询等信息采集的方法实时监控质量指标和质控数据,对健康体检的医疗质量全面展开有效的监测和控制,特别是健康体检的过程要施行实时质量控制,并经过持续质量改进达到健康体检质量的不断提升。疗养院信息化管理体系要支持各种主流健康信息系统数据接口和各类健康监测设备,兼容国际国内所有医疗信息规范,能汇总个人多份体检数据,进行科学对比等。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是当前健康体检质量管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只有强化医疗质量实时控制,才能确保健康体检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切实有效。
3.3 开展健康体检环节质量控制
环节质量是健康体检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内容,疗养院各级质控组织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健康体检的每个环节上,只有抓好健康体检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质量,才能把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体检环节是一个有机结合的长链,一环扣一环,若上游环节出现问题,必然影响下游环节的质量,也就会使整个体检质量下降。如护士没能按规范要求采集血标本或没能及时、无误地送检,就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体检中心质量管理小组也可分成外科组、内科组、护理组、医技组等,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对每个体检环节严格做好监督。体检中心还要抓好服务环节的精细化管理,要开展微笑服务、规范化服务,对仪态仪表及服务时间等也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只有在服务理念、服务环境、服务措施上扎扎实实下功夫,服务品质才会提升。
3.4 抓好检查与奖惩制度的落实
质量检查制度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为保证健康体检质量的持续改进,需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查制度。疗养院质控部门要定期对体检中心进行医疗质量检查,收集意见与建议,分析体检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体检中心要建立经常性质量检查机制,通过现场巡查和抽查等多种形式对健康体检的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检查,要把定期检查与经常性日常质量检查结合起来,要利用疗养院质控部门定期对体检中心进行医疗质量检查的机会搞好质量教育工作。各体检科室要建立核查和自查制度,如放射读片、总检报告等都需由上一级医生核查并签名。各体检科室核查时若发现可疑的结果要主动参阅该受检者的其他项目检查,排除人为因素,确保结果可靠。为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调动工作积极性,疗养院要严格按综合目标考核方案有关的医疗质量的内容进行奖惩,奖惩要分明,以达到鼓励在体检过程中服务态度好、医疗水平高,技术熟练,经常受到受检者表扬的医务人员。对违章违纪,给受检者造成身心危害或有损体检中心形象的均应受到处罚。
医疗质量是健康体检的核心内容,疗养院应创新模式,建立三级质控网络,构建一个基于高度信息化水平的健康体检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对健康体检进行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同时,疗养院还应注重健康体检服务流程的质量控制,实时监控质量指标、质控数据和健康体检环节的质量,抓好医疗质量检查与奖惩制度的落实等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健康体检的医疗质量,使疗养院的健康管理学科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2.
[2]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 3(3):141-147.
[3] 董茂生.新形势下军队疗养院建设发展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11,18(11):1004.
[4] 欧兵玺.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的时间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11,7(7):25.
[5] 马树民,郑守虎,梁锐,等.防范医疗纠纷[J].中国临床医生,2009, 37(12):72.
[6] 吴升,罗毅,成玮,等.改进军队疗养服务模式的探讨[J].人民军医,2010,53(8):631-632.
[7] 曾强,王晓钟,马俐华.健康体检与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32.
健康管理师的知识范文5
Relationship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ZHANG Ya'nan
(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Commerce, Xianyang, Shaanxi 712046)
Abstract With prosperity and continuous enroll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higher a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being educated concern, compared with ordinary undergraduate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students in mental health even more special. Vocational students from the reality, there are many factors, such as 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economy, employment status will affect their mental health, but coping styl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factors on mental health vocational students have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several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haan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the way to deal mental health and to explore how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oping styles affect the mental health of voc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coping style; mental health
1 高职学生应对方式一般情况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应对方式分值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总体上高职生能够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个体面对应激时采取的应对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六种应对方式构成了三种组合:解决问题―求助属于成熟型,退避―自责属于不成熟型,合理化属于混合型。本研究结果显示,面对问题时,高职学生最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这两种应对方式,即成熟型应对方式。这反映高职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采取一些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通过积极的努力,寻求别人的支持,将问题解决,而相对较少采用退避、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这表明高职生在面对应激源时能够表现出较成熟稳定的行为方式。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生在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大学生常模(t = 2.11,p
首先,高职学生可用的心理资源较普通大学生少。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低于普通大学生,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感、高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加自信,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而低自我效能感、低社会支持的个体倾向于采用消极。高职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缺少自信,可获得社会支持也少,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应对方式的选择。
其次,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程度低于本科学生,高职学生比普通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这就使得高职学生感受到很大的应激源。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应激源时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受应激源的影响,若应激源的强度过大,个体使用现有心理资源无法面对这些困境,就会采取一些消极逃避的方式。
2 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高职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应对方式是影响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它决定个体面对压力源时产生何种程度的压力,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Lazarus(1984)认为应对方式通过三种维度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一,通过应激反应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影响健康;第二,个体采用的不良应对行为会影响个体的健康水平,如采取酗酒、吸烟、吸毒等,会引发疾病,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面对应激源时个体会采用一些消极应对方式,这类应对方式会使个体产生不良情绪,这类不良情绪即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也阻碍个体积极有效的解决问题。
根据本研究结果,高职学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关系,其中,解决问题和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呈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自责和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及总分成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合理化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分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由此可知,积极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等,都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如自责、幻想、退避等都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经常使用自责和退避这类应对方式,个体会较多把压力指向内在,遇到问题自责自弃,长此以往,个体容易自卑,产生不良的自我暗示或消极期待;并且,个体长期使用消极对内的应对方式,不良情绪的不到宣泄,随着时间积累,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从而出现躯体化症状,如头疼、失眠等,经常使用退避这种不良的应对方式,遇到困境个体会退缩,没有勇气与动力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可能对生活失去兴趣,产生悲观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相反,采取解决问题等积极应对方式,个体会从中获得自信、成就,获得较高水平的自尊,这样的良性循环,个体就拥有较多的心理资源,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面对困境也不会轻易出现心理问题。
第二,本研究发现,高职生人格特质对应对方式有一定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高职学生人格特质和应对方式有显著相关,其中,内外向与解决问题、求助成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成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成显著负相;精神质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成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呈显著负相关。
由于个体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当遇到环境中不同的应激情境,应对方式会相应的表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即不同的个体会使用不同的应对方式,而不同的应对方式所产生的后果不同。内外向与解决问题等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说明越是外向的个体越善于采用解决问题、求助这样的积极应对方式。外向的人活泼开朗乐观,善于宣泄不良情绪,遇到难题也能乐观面对,积极解决,当问题超过个人能力范围时,也会主动求助于他人;而内向的个体则相反,遇到问题容易自责、悲观,产生不良情绪,不能冷静考虑问题,不容易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
神经质、精神质与自责、幻想等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情绪不稳定的个体不能很好地采取积极地应对方式,神经质得分高的个体常常焦虑,担心,遇到应激情境,不能理智地分析,寻找正确解决办法,而是容易出现不理智的行为,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精神质得分高的个体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人际关系较差,他们遇到困难,不会主动寻求帮助,他们试图通过想象来幻想问题得到解决,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心理的平衡,但是这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健康管理师的知识范文6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行合一;健康第一;运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2-0065-04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这些理念表明了新课改的方向,同时,也是对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而且,体育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和逐步深化,一线教师是关键。但是,回顾课改历程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对新课改提出的4条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认识不准、理解不深,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时,难免偏离方向,收不到体育课程改革所期待的成效。“知行合一”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学说,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1]。而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同样可以借“知行合一”学说对一线教师提出要求,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不但要求“知”什么,更要“行”的方向对、方法明,做到“知行合一”。
1 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4条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四是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2]。这些理念的含义有:
1)“健康第一”放首位。
课程基本理念第1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是世界永恒的主题,健康的价值对任何人以及做任何事都十分关键。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充分表明了其重要性,而且,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也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健康第一”和“健康成长”。二者是“前提”和“保障”的关系,即只有坚持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什么是“健康第一”?一线教师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也不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兴趣”是前提。
课程基本理念第2条:“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无论做任何事情,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其结果,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3]。体育教学更是如此,有无运动兴趣,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不但有差别,而且体育学习的效果会有明显区别。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运动兴趣”和“意识和习惯”。二者都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同时还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但问题在于,哪些方式可以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兴趣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以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自然就能够形成,还是要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单纯靠体育游戏激发兴趣,显然是不够的。运动兴趣有了之后,还需要在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上下工夫。
3)“学会学习”成关键。
课程基本理念第3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4]。学生是怎么学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充分了解,而且,更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就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教学中几乎所有活动的安排,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但假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学会学习”成了学生能否更好发展的关键。但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呢?需要教师从观察学生的学习并逐步改进教法做起。
4)“关注差异”为保障。
课程基本理念第4条:“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课程理念提出关注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是促进体育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关注差异”和“全体受益”。唯有关注到体育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才能进一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但差异如何关注,关注到差异以后,该如何采取合理的手段,是进一步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2 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行”
2.1 “健康第一”的分层行动措施
“健康第一”说起来容易,但具体操作并非易事,即有效的“行”需要有具体的措施。过去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文本大都会提到“健康第一”,但具体到课堂实施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课程提出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理念,本研究提出了分层行动措施:其一,理论层面,体育教师加强理论素养,充分解读“健康”的内涵,既要有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更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学生体质健康的特殊性。因为,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如果对体质健康的含义一知半解,就很难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其二,实践层面,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上把“健康第一”落实到位,教学设计是关键。需要充分考虑3个环节,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三是场地器材布置。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锻炼价值,充分挖掘教材的锻炼价值将有助于对健康有效促进的把握。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素质基础和健康需求,充分了解学生,是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的关键。场地器材的类型、质量等都隐含着对健康的影响,有些器材在使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同类型的器材危险程度不同。在教学设计环节从“健康”的角度充分考虑实施设计工作,将有助于促进健康,实现“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课堂“健康第一”的落实,健康教育不可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能够找准健康教育时机,渗透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对健康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健康教育方式上,要体现“乐学”,减少说教式,增加实践性,即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
2.2 “激发兴趣”技巧的多元方式
几乎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在体育课上做过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工作,而且,不同的教师或许会有不同的方法。本研究提出了多元化的方式,即跳出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单一因素激发的形式,从影响兴趣的多元视角考虑兴趣激发的实效性。
1)教师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最不容忽视,教师的形象、语言、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时刻都要想到发挥其正能量。总之,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等。
2)教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教学主教材既有规定性又有选择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无论是规定的还是选择的都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兴趣点,如篮球的投篮、韵律操的音乐等,都是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学习的兴趣点所在。辅助教材的选择更要考虑其趣味性,但趣味性并非唯一选择因素,还有其健身性、实操性等诸多因素需要关注到。
3)器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大多数体育课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器材,不同的项目,器材差异很大,器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有无器材,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有一定差异;其次,有什么样的器材,影响性也会有一定程度区分;第三,同样类型的器材,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也直接影响着兴趣的多寡。因此,既要考虑器材的选择,更要关注器材的使用,有时,为了激发兴趣,可以采取增加对器材的使用频率的方式,或对器材进行美化处理等。
4)练习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课学习运动技术,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来实现。不同的练习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所不同,在选择和确定练习方式的时候,除了考虑运动技术学习规律的需要,还要考虑其趣味性。如从竞争意识激发着手,运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如从挑战心理出发,运用增加难度或复杂性的方式;又如从独立与好奇心理激发兴趣等出发,运用创新性自主练习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改变环境法、激励表扬法等激发兴趣的具体方略,教学中应依据情况做出具体的判断和调整。
2.3 “学法指导”时机的把握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意味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但就学法指导而言,由于过去人们习惯了对教法的重视,忽略学法现象较为明显,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或许有的教师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本研究就学法指导的时机以及有效指导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对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进行的引导工作,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5]。对于体育学科的学法指导而言,有效的学法指导主要源于学法,目前,实践中的体育学法指导缺乏针对性,理论上对体育学法指导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6]。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需要把握指导时机,即何时指导,指导什么内容。
首先,就何时指导而言,由于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学的也包含练的,因此,对学生在学与练的全过程中都需要施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当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在讲解之前告诉学生如何听讲;当教师在示范的时候,需要在示范之前告诉学生如何观察;当教师要求学生练习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练习;当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讨论;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评价等等。这些“之前”与“如何”正是要把握的时机,而且,学、练前的指导往往效果会比较明显。
其次,就指导内容而言,由于学法指导涉及面很广,因此,学法指导的内容自然也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但总体来看,可以大致概括为“方式+顺序”,其中,采取什么方式学习,如篮球投篮示范的时候,学生观察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全神贯注只看不模仿地观察,可以全神贯注边看边模仿地观察等;顺序是指学习活动的先后,如观察篮球投篮示范,假如不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很有可能大多数学生都只观察投篮结果,这样的观察效果是不明显的,对整个投篮动作的掌握也是甚微的,因此,就需要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同样,练习活动也是如此,如让学生分组练习篮球投篮技术,如何练,从方式上来看,是边观察别人的动作边练,还是边反思自己的动作边练,或者是按照老师要求的动作简单重复性练;从顺序上来看,是先徒手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有球有篮练习,还是先有球有篮体验动作,再徒手模仿强化性练习等。假如能够从方式和顺序两大要素出发进行学法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就会变得容易些。
2.4 “区别对待”手段的具体落实
体育教学活动是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要能够区别对待,因为有的素质和技能基础好一些,有的差一些;有的兴趣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有的态度端正些,有的不够端正;有的已经有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有的还尚未养成。因此,面对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学生,用同一种方法,或设定同一个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如何才能把握?下面提出几点具体的策略。
首先,备课阶段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些差异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而且,关键之处是要能够使目标分层,这是实现区别对待的第一步。在分组教学方面,还要考虑组别的确定思路和方法,充分考虑哪些学生应分为一组,是同一水平和基础相当的学生分一组,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分为一组?甚至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也需要区别对待,因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非等齐划一。还要考虑不同的学生由于具有不同心理发展特点,在实施批评和表扬时把握好度,有的学生受批评了能促其进步,有的学生受批评了却会后退。总之,课的准备阶段需要充分考虑该如何做到区别对待。
其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基于课堂上观察到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法,灵活把握课堂。因此,区别对待是很有必要的,区别对待又是十分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3 “知行合一”是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保障
新课标提出4条基本理念,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实践者——一线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基本理念的知晓层面,更需要付诸于行动。假如只是停留在前者,新课改就难以向前推进。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运动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体育新课程改革以后,很多一线教师热情高涨,积极投身到改革之中。但若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准、理解不深的话,改革很容易走进误区,甚至偏离课改方向,一旦发现错误,再返回头来纠正,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要将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是关键。一方面,对“知”的程度有要求,不但要知道有多少基本理念,具体内容是什么,还要深刻理解其内涵,要求教师做什么,明确方向和要求之后,贯彻落实基本理念才能有望实现。另一方面,“行”的方式有策略。“知行合一”中的“行”不是盲目的,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课改目标的。这样做到“知行合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叔新. 王守仁与杜威学习理论之比较[J]. 台州学院学报,2013(2):52-54,6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尤传豹. 体育教学的生活回归——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视角[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5):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