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美与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美与教育

审美与教育范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爱心;创造力;心理调控力

一、爱心的培养

培养爱心,当然不只是美育的任务,各种教育都应将它纳入进去,但美育有它特殊的作用。因为,说到底,审美就是爱心的流露。美感,其实就是一种爱感。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能有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吗?人在审美中,将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最主要的是爱的情感赋予了对象。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

审美与伦理都讲爱,这两种爱有重叠的地方,美一般以善为前提,因此审美的爱有助于道德情感的培养,反过来亦然。这叫作以美成善,以善成美。美育与德育在这里,实际是互为手段的。审美的爱与伦理的爱也有不统一的地方,这主要是审美比较注重形式美,在特定的情况下,它可以将事物的内容存而不论,只欣赏它的形式,这样,它与善就没有太大关系了,尤其是欣赏自然美。一般伦理是不管自然的,然而在审美活动中,自然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这时,善就不是美的前提了。审美讲的爱在许多情况下不符合伦理讲的爱。伦理有它的合理性,审美也有它的合理性,它们都是现实的存在。

就对人的爱心培养来看,伦理与审美都有它的作用,由于爱在审美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比伦理的爱广泛,比功利的爱深刻。因此,它对人类爱心的培养也就显得不同一般。可以说,审美是人类爱心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想象与创造力的培养

审美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想象。想象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可以说,创造新事物是想象最本质的特点。审美心理是很丰富的,有感知、理解、联想、想象。感知、理解、联想不是审美活动特有的,真正体现审美心理特点的是想象。想象丰富的人,审美感受必然丰富;想象贫乏的人,审美感受必然贫乏。

正因为审美的心理特点是想象,所以审美对于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作家、艺术家是最具审美力的人,这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有着必然的联系。艺术最重要的品格是创造,它来不得半点重复。任何称得上艺术的作品都是“这一个”。正是因为艺术是独创性的工作,所以康德将它派属为天才。黑格尔认为“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创造性的”。

智育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知识教育,二是能力培养,能力中主要是创造能力的培养。美育对智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美育通过培养人的想象力达到培养人的创造力。不少科学家如爱因斯坦认为,真与美比较,美更重要,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美更富于创造性,或者说审美最富有想象性。

三、审美超越与心理调控力的培养

审美的超越有多层意义,就它对培养良好的心理调控力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点。

1.对物质功利的超越。审美主要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它对于物质功利必须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一定的心理距离就是超越。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同一件事,其实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的。这不同的角度中就有个对事物与自己功利关系的态度问题。提出“心理距离”说的布洛举了一个例子:海上遇雾,从功利的角度看,它耽误了行程,心情只能是很糟糕的,但是如若换成审美的眼光,则大不一样。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海上的大雾,首先不要考虑它对行程有何妨碍,只把它当作风景来欣赏。这样,人们就会感到那海上的大雾其实是很美的,心情就不是糟糕的而是愉快的了。这种将功利用括号括起来,存而不论,换种眼光(审美的眼光)去看问题的人生态度,其实就是一种心理调控。

2.对主客对立关系的超越。主客两分,对人类的进步发展有重大意义。强调主客两分是西方的重要传统。这种哲学的优越性是明显的,但也有局限性。这就是它相对忽视了人类与自然的统一,群体或个体与对象的统一。与之相对,还有另一种哲学――主客两合的哲学,在中国古代叫“天人合一”。主客两合的哲学重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与自然、个体与整体的和谐。

审美与教育范文2

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议题,探究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对教学改革与发展有极大的正面影响。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育;审美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体现,促使众多教师加强初中音乐教学改革,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目前,针对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研究议题较多,但对初中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基于此,本文在此探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感受音乐的“外在美”

音乐是由节奏、旋律和曲调等多种元素共同组成的,它具有明显的外在美。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得到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正规。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感受音乐的曲调美、节奏美,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以此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以《瀑布与溪流》这篇乐曲为例,作者利用短笛、长笛、单簧管等多种乐器进行演奏,通过乐队的完美配合营造出九寨沟美丽的景象。在学习这首乐曲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等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细心聆听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的外在美。通过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察觉到弦乐的震音和声以及竖琴的有力刮奏,在乐队的演奏中感受到音乐曲调变化、乐器组合、节奏婉转所体现出的“美”。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够指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寻求更加美好的事物。

二、体悟音乐的“内在美”

与此同时,音乐是具有灵魂的,美妙的音乐不但拥有动人的曲调,同时也向听众诉说着美好的事物。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体悟音乐的内在美,由此陶冶学生的心灵,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在《日出》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这首音乐的曲调美,同时向学生讲述乐曲的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美丽的日出景象,让学生在音乐、图片的搭配中感受作者营造出的美好氛围。学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认识到日出的美丽,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魅力。基于此,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发现美、感受美,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审美与教育范文3

美,能陶冶性情,排除卑琐私欲,经常性体验无私、高尚、博大,逐渐积淀从而使人完成心里塑造,达到树人的目的。另外,美还能开发智力,培养和提高道德境界,坚强意志,增进健美。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始终关注审美教育,要把作品深邃的神韵美,丰富的情感美,崇高的人格美,明丽的文采美传授给学生,启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寻,点燃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心灵之花,提高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及文学作品美的感触及鉴赏力!

那么作为教书育人的语文教师应当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

首先,挖掘课本的美学内蕴,引导学生在感悟作品美的内涵基础上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美文。讲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睡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色,有情,有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启发学生去发现荷花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去领悟月光下的荷塘图和荷塘上的月光图两幅画的美,鉴赏整篇文章蕴含其中的动静美、虚实美、浓淡美,疏密美,神韵美和诗意美。我们语文教学正是通过潜移默化,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文学鉴赏力。

其次,教学过程重在点拨学生自己动手发现,自己去感悟、去体会,避免教师越俎代庖。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作用重在启发引导,否则审美教育只能成为空谈。

最后,介绍诱导学生多读多看多学多用一些美学方面的书籍,加强美学修养。我把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艺文杂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著作《生活与美学》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试着去阅读,去感受。当然,其中还有一些知识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透彻,但随着他们生活中阅历的积累,感悟鉴赏能力的提高,他们会慢慢克服盲目主观,掌握正确的审美方法。

审美与教育范文4

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可以促进专业水平提升

1.造型审美的重要作用

高校开展的各个专业之间,看似相互独立,但实则有很多联系。因此,在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当通过教研、交流等形式,了解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审美教育在其他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在审美领域中,造型属于主要内容之一,造型教育可以被分成造型、空间、结构、工艺等多个层次,或者被分成具象造型、抽象造型和意象造型。例如,建筑学专业、园林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等都会有相应的造型审美知识。再如,从园林设计角度讲,我国在园林设计中就有着独特的审美形式。又如,在素描速写中,也可以通过园林的尺寸、空间构图等显示出造型审美。

2.色彩与材质审美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的美术专业中学习色彩与材质的内容对其他学科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印染专业、汽车专业、材料专业等都对色彩与材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还有一些其他专业对学生学习色彩和材质内容的要求更高,相关教师应当在开展类似知识讲解时,对学生进行专业和深层次的引导,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3.具象审美和抽象审美的重要作用

具象美学和抽象美学之间是对应关系,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现代设计学和文学等学科。抽象美学对人们的美学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应当具有基本的概括能力、总结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想象思维。例如,具象的美与文学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有着相同之处。因此,在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4.生活环境及生态审美的重要作用

在审美领域中,生活环境和生态审美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与现实生活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在美术专业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对相关学生拓展原理和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同时,教师也应当注意学生对美学的理论学习,使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高校美术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突出问题教育者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息息相关。现阶段,在部分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审美教育并不重视,甚至认为在课堂上没必要开展审美教育,只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即可。还有一些高校的美术教学活动虽然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但是由于缺少对审美教育的本质理解,在开展过程中形式化较为严重,质量难以提升,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久而久之,师生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默契关系,加之缺少相应的教学评价,使得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度不高。由此可见,学校教育者对审美教育所持有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教师在审美教育课程上使用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审美教育目标的完成。现阶段,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例如,首先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理论知识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美术绘画练习,试图通过让学生自己研究、自己体会的形式来了解审美教育。学生缺少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科学的引导,在领会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缺少审美教育的专业训练活动审美教育的目标难以达成与训练活动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审美教育的形式与常规的美术课堂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二者仍然有很明显的区别。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反而还会让审美教育的形式变得固定、缺少新意,教育质量也难以提升。部分高校在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没有与其他文化类知识区别开来,只进行理论讲解,不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如此一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逐渐减少,从而影响着整个班级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学生自身的美学思维没有被开发审美教育的效果提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时更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美术思维也同样重要,良好的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然,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时,应当及时根据学生的思维动态调整教学方法,这样在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时,就会更加轻松和顺利,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但现阶段,部分高校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只关注学生的作品是否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忽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大打折扣。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体制教育体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保障各个学科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但是现阶段高校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仍以灌输式为主,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讲授为主,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优势,这并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第三,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开设的艺术修养等审美文化课程都以选修课程为主,并且课时少,学生的参与性也较低。第四,在教学评价上,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校领导对教师、家长对教师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以成绩为主的评价形式实际上会限制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当然,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校美术教学中结合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应用

1.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开展审美教育

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当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科特点,充分结合现代艺术赏析课程、美术概论课程等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教师也应当根据学校所持有的公共教研室安排相应的课时,这样可以有效发挥师资力量的最大优势,使不同学科的教师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也可以将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共享。高校还可以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设置虚拟教研室,例如,美术基础虚拟教研室可以为其他专业的学生讲解素描、风景速写等相应的课程。当然学校所选择的课程也应当与专业课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建立紧密的契合点,这样才能推动学生专业和能力的共同提升。

2.教师要提升自身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

高校应当关注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高校可以通过结合必要的改革措施,将美术教育作为调整、优化、创新的专业试点,将审美教育与所有美术专业的学习充分融合。其他高校也应当从教学管理、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的重视程度等入手,积极进行审美教育的相关尝试。高校还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把审美教育纳入评价标准,定期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活动展开调查,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重视审美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可以促进情感提升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在课堂上,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时,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自然而然接受审美教育。例如,在开展中西方美术史课程中,教师可以将西方的写实画派代表作品与中国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培养学生辨别历史的能力以及跨文化意识。教师还可以借助提问或者其他教学活动,与学生展开有效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思想动态,为后期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调整提供方向。另外,在开展理论知识讲解时,教师也应当与审美教育互相结合,让审美教育真正贯穿于美术学习中。

4.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模式

首先,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等,加入必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将专业课程和审美教育课程比例变得更加均衡,让学生明白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其次,教师之间应当加强学术交流。例如,为了提高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高校可以与其他的学校建立联合关系,将优秀资源进行共享并共同开展教师教研会、研讨会、交流会等,使所有的教师都能在互帮互助中成长,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再次,学校应当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构建良好的环境,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例如,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一些专业教师来校举办讲座或担任一定职务,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都能感受到审美教育的浓浓氛围。最后,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个人美术档案,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进行登记和了解,并进行动态调整,以便于教师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措施。

在课余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1.开展艺术社团类的活动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在大学期间,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开展社团活动的便利条件,让美术审美教育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也可以有效体现。例如,高校可以开设国画类学生社团、书法类学生社团、陶艺工作室学生社团等。社团之间要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精彩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些实践活动中,这样学生既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也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借助专业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2.开展各种展览艺术节或竞赛活动

审美教育在大学美术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就是借助各种展览活动、艺术节活动或者竞赛活动,活动的开展可以是个人形式,也可以是班级集体形式。教师在学生参与展览之前,要对学生的作品加以指导,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学生在观看别人的作品时,要养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良好习惯;同时各种各样的美术信息,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拓宽眼界。

3.鼓励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

学生学习的美术知识多是用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高校开展审美教育时,应当让教师鼓励学生基于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加以创作。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自己的审美思维,再借助一定的创作技巧,创作出有内涵的作品。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作品创作,帮助学生养成感知美、思考美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总而言之,高校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中,应当重视审美教育,采取相关的措施以保证审美教育活动的有效落实。审美教育的效果是难以在短期内完成的,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以及学生的活动中加以渗透。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又要立足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良好发展,真正推动审美教育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参考文献

[1]周娜.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艺术科技,2015,28(07):16+98.

[2]黄春芸.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实践路径探究——评《审美教育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21(10):2.

[3]王海龙.浅析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4):207.

[4]陈石.基于高校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10):405.

审美与教育范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文献

一、引言

《国家教育方针》指出,我们的教育要使受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把审美教育看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提倡注重教育的“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这是我们当今现代教育的要求,同时新时期对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这一形势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进行了文献综述。

二、文献的来源与国内外审美教育的研究动态

(一)文献来源。

本次所综述的文献,大部分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中少部分来自书籍和报刊。

(二)研究动态。

随着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审美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内外教育界比较热门的话题。西方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美育就是当时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曾对美育有过深刻的论述。而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孔子把“礼乐”定为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的首位,其中“乐”为审美教育的范畴,到了近代,梁启超、王国维、先后提出了美育的主张。至今,国家一直在提倡审美教育,虽然由于历史原因一度中断。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高中语文优秀论文唯理性教学模式与按“知识点”的高中语文优秀论文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呢?

听觉和视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曾经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们用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还有的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李岚清同志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的讲话中曾指出:“素质教育要彻底摈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特别是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今天,国民素质直接影响到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具有重要的位置。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自觉遵循“美的规律”,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通过各种美的形态所进行的教育。其中语文审美教育又是进行美育的一个主要阵地。语文审美教育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三、审美教育的含义

综合对众多文献资料的分析,虽然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的表述有所差异,但大体可总结出审美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和具体审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四、主要观点的陈述

就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本文在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后,尝试将它们归纳如下。

(一)借助教材,依托文本。

研究者张金坤一贯认为“充分运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不断地获取和增强美感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水平”。(张金坤,《谈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1期)张文清和杨淑妮则指出:“审美教育与小语教学密不可分”,“美就蕴含在教材中”,所以“对小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应该从教材抓起”。(张文清,《如何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实施审美教育》(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美。

美,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使人感受到的。“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对美的鉴赏能力还很低,要使儿童感受到美,就必须让儿童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审美对象,凭借这些审美对象,激发他们用愉悦的心情来感知美的形象”。(杨春银,《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趣》,《文教资料》,2006年11期)。

教材中的美感大多是以形象为载体展现给学生。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美的鉴赏能力还很低,往往只会注意事物的外表,还不能从本质上区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而学习情境则是一个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美的实质的途径。当然,创设学习情境的具体途径有很多,刘统江认为:“可以借助音乐、图画、多媒体等来创设情境。”同时情境也是一个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善于创设学习情境,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理解美。

(三)重在启发思维、激发想象,体会与挖掘美。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思维正处在活跃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在这样的条件下,应因势利导,诱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中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想象与美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因势利导,经常选择教材所描绘的含有想象余地的部分,适时、准确、恰当地揭示出来,诱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从中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刘华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甘肃教育》,2000年04期)张和生则认为:“启发学生想象,激活形象思维”,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品蕴含的各种美”(张和生,《〈繁星〉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四)反复诵读课文及课外书籍从中体验美。

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欣赏美,关键在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深入体味、感受作品。唐华玉认为:“正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唐华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科研论坛》,2002年06期)苏凤军认为:“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在头脑中出现想象的画面,可以不同程度地进入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语言的含义,体验文章的情感,在浓烈的读悟氛围中,移情自我,受到情感陶冶”(苏凤军,《谈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关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在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得出的成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搞好审美教育提供了众多的参考途径。然而它毕竟是较大地依赖个人的经验总结得出,怎样才能做到较普遍地适用于语文教学当中,应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彩莲.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教育论坛,2001,6.

[2]杨春银.创设学习情境与培养审美情趣[J].小学语文教学,2002,6.

[3]新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4]彭剑飞,冯周卓.新课程教法新研[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7.

[5]潘桂云.强化审美教育策略[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6]赵温叶.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论坛,2008,3.

审美与教育范文6

一、利用音乐教学

有些课文,助以相应的音乐,可以造成一种和谐美妙的氛围。如教《二泉映月》一课,我首先在课堂上播放名曲《二泉映月》,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的氛围中;然后又伴随着音乐,娓娓动听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最后,让学生伴随着音乐一起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课文带来的美感及弦外之音。这就使学生在初学课文就获得了感性的审美愉悦,对讲议有了一种朦胧的、模糊的美感,对进一步的理性把握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赏析文学作品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 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 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一种形式美; 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一种韵律美; 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一幅景观美; 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出一种人文美, 无一不蕴含着美的成分, 无处不闪烁着美的光芒。 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 从而感受美的熏陶, 增强美的享受。

三、组织游戏、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审美情趣。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组织学生创作、排练、表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一种富有情趣的精神享受,并通过他们个性化的表演,再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生动美,使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受到审美教育。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人的感觉和非社会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天生自然的人体生理机能的感官必须经过社会实践(包括审美实践)的锻炼,才能趋于完善。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在审美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组织适当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自然、社会的观察,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四、进行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是凭借语言文字来进行的。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才能真正地鉴赏美。

《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最后一段描写了扬科临死前的环境。在学习这段时,首先要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在理解中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让学生从前文中找到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扬科酷爱音乐的。学生可以找到,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音,在扬科听来,都是音乐;他用树皮马鬃做成了一把小提琴,他整天拉着;他看到仆人的小提琴,他不怕遭毒打,一种巨大的力量促使他一定要摸一摸;就是在他临死前,还在静听着燕子的鸣叫,姑娘的歌唱,小溪的流水,牧童的短笛……这正是扬科向往与追求的真正的美好生活。然而偌大的社会却容不下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扬科是正义、善良人们的代表,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中,他遭到了摧残与打击,他只能带着美好的愿望,离开这黑暗的社会。这正是一种悲剧美。

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于是他们含泪读着:“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动了……”这里引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他们悲痛、同情、愤恨,从而激发了斗志,净化了心灵,提高了鉴赏力。

五、通过学生习作

作文实质上是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的一个过程。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审美教育的贯穿,教师已让美的内容、美的形象、美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一幅美的画卷,培养了他们初步的美感,为作文中再现美打下基础。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命题导向,有意识地在作文命题上渗透美育因素,使学生原来所漠视的事物变为颇受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如对常来常往的大街小巷、对司空见惯的四季变更、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等,学生以往可能并未体会出何等美感,但一经摄入作文内容,就会激活学生的审美感受,促使他们留心到身边寻常事物所蕴含的美,发现到身边普通人们所具有的美的思想和美的行为。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