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七仙银屑病研究院;银屑病;治疗方法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近年来,在我院门诊,其就诊比例由2001年统计的5.2%上升至现在的7.8%,在住院病人中其比例由12.3%上升至2009年的21.8%。我院从20世纪80年代始开展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与临床研究,经过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我院实际的特色治疗方法,并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现将其治疗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我们统计收治本病894例,年龄在18岁-52岁,病史14天-5年,均根据上述基本方法开展治疗。其中治疗14~35天(2周-5周)者307例,临床痊愈211例(68.73%),明显好转87例(15.31%),无效9例(2.93%);治疗42~84天(6周-12周)者587例,痊愈424例(72.23%),明显好转132例(22.49%)无效31例(5.28%)。

2特色方法

2.1中医药治本与西医药治标相结合:始终贯穿辩证和辨病相结合的辩证施治法则,坚持“温阳强肾、活血化瘀、解表消斑”的治疗原则。对于本病在认识上明确提出了“血热是假象,血瘀足本质”的新观点,认识到本病的病机是:肾阳不足,血瘀不通,风邪客表[1]。以气血瘀,肾阳虚为主,虚实夹杂,治疗中运用自拟经验方荆防汤(当归12 g,川芎10 g,桃仁15 g,红花15 g,人参15 g,附子9 g,鸡血藤30 g,赤芍12 g,肉桂30 g,陈皮15 g,大黄9g,甘草9g。)治疗各类型银屑病均有肯定效果。结合辨证进行化裁,即脾虚者兼以健脾利湿,肝郁者兼以疏肝理气,湿热者兼以清热利湿,阴虚者兼以滋阴清热。治疗应用方面皮质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清热凉血类中草药等三类药物均慎用或禁用。中成药参鹿丸、参鹿胶囊、消斑丸等酌情选择使用。

西医用药主要是抗过敏、改善循环和代谢,如葡萄糖酸钙、复方丹参等;维生素疗法,如维生素-C、维生素-B6等的使用;对症治疗,如使用赛庚啶、扑尔敏等;抗肿瘤药或免疫抑制剂均慎用或禁用。

中医药治疗为主,必要时辅助西药。中医和西药的结合使两者互根互用,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如对于瘙痒严重、睡眠不佳者,晚间予服赛庚啶,中药中加祛风润燥、养血安神的药物常可提高疗效。

2.2物理疗法相结合的辅助治疗:服药同时配以物理疗法有助于提高疗效。我们常用的外用药有美肤霜、洁肤散及自制的复方七仙消癣液中药酊剂或搽剂等,常用的物理疗法主要是药浴、熏蒸浴等。除泛发性脓疱型及红皮病型病例伴发高热时,其他各种病例如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疾病、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活动性结核等,均可药浴。PUVA及UVN疗法我们不建议采用。

具体沐浴时水温不宜超过40℃,以免产生刺激,沐浴时间一般控制在20~60min即可。有条件的做天然温泉的洗浴,对本病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且浴后立即涂以外用药能够提高其治疗作用。

2.3局部疗法与系统疗法相结合:银屑病虽然表现在皮肤体表,而根本原因在于肾,在于机体元气。当遭遇内外激发因素时,易于被诱发或加重。因此,一旦发病,除部分静止期病例外,一般不主张局部支持治疗。即使病情较轻的病例,应当给予系统用药,主张服用加强型参鹿丸,不但能提高近期疗效,对于调整机体元气恢复免疫功能,延缓其复发也有很好的作用。

2.4心理疏导治疗相结合。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属于心身疾病范畴。我们的研究:性格特征和精神因素在发病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患者特有的银屑病性格[2]。故而,心理疏疗在本病治疗和预防复发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按心身性疾病应用心理疏导疗法治疗银屑病,获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具体措施包括: ①个别心理疏导:耐心地与每一位患者交谈,听取他们的心理感受,收集详细资料,评估、分析引起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从患者原有对银屑病的认识水平着手,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启发和诱导患者思考、领悟; ②集体心理疏导:每半月组织1 次集体心理治疗,通过讲座、互动性讨论和医护人员解答疑问等方式,使患者了解调节自我情绪、适应周边环境的技巧,通过集体治疗让患者能互相关心、互相感染、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互相矫正,共同承担痛苦,分享战胜疾病的快乐; ③放松训练 :在医生的指导下,由患者自己控制行为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当人体肌肉放松时,排除对外界的一切考虑,无焦虑、抑郁存在或不允许焦虑、抑郁存在,经过反复训练,使患者全身发生条件反射性松驰反应。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放松训练和复式呼吸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银屑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上述做法使病人加深了对本病的了解,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其对治疗及日常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的依从性,从而对提高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有帮助。对50例患者进行3~8年跟踪指导随访,10例情绪极不稳定者,每年皮损都有多次轻至中度复发,5例因感染而复发5次,6例因重大精神刺激而各复发6次,余39例均保持了多年不发或仅有轻微发疹。

3讨论

3.1应贯彻综合性疗法:我们的经验认为: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治疗难度较大,单一的一种治疗方法难以达到治疗目的。应遵循以下原则:据病史及病情,慎择综合性用药方案。各类药物或物理疗法间搭配应合理,避免产生刺激和毒副作用。中西医药结合有助于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开拓思路。而合理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规避毒副作用及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我们一直强调的治疗银屑病的十二字真言的意义也在于此。

3.2应注重治疗的个体化:每个患者的病史、病情及身心状况等都不完全相同。故临床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在疗程中适时调整。

3.3应强调心理疏导治疗:坚持不懈地向患者进行本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心理障碍指导以及生活护理指导等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3.4应规避诱发和加重因素:本病的诱发和加重危险因素很多应尽量指导患者加以规避,以期提高疗效,减轻病情和延缓其复发。

3.5倡导“知识求医、绿色治疗”: 鼓励患者树立健康意识,端正健康态度,提高患者自我认识和控制疾病的能力,对于降低或消除影响患者健康的危险因素,增进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6对于银屑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一直在探索新的方法,但目前并无理想之策。建议在此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银屑病的治疗,发挥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与研究优势,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范文2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相关文献的学习,总结分析本病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配合经络理论的取穴方法与针灸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各种方法在临床上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虽本病所使用的中医治疗手段较多,但单纯使用针刺治疗的研究较少,均未使用盲法,且总体观察样本量不足,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临床治疗本病需要进一步的相关研究观察。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针灸;治疗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7-0069-02

慢性浅表性胃炎[1]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因多样,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有关。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慢性胃炎约占临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而慢性浅表性胃炎占其中的绝大部分[2]。

现代医学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主要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与对症治疗等[1]。中医学将本病归胃脘痛、胃痞、嘈杂等范围,临床上主要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等[3]。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可通过不同的穴位配伍达到疏肝和胃、健脾理气、养阴益胃之功效。针灸配合不同的中医治疗可以达到协同的作用,可在症状改善及缓解时间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现将笔者对近10年国内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电针 韩秋艳[4]用电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总有效率为90%。曹淑仪[5]使用电针治疗与药物对照。电针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龙桂花[6]将实验室及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分为综合组30例及药物组28例。2组均于餐后服用铝碳酸镁及多潘立酮各10 mg,每日3次。综合组加用电针及超短波治疗,综合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药物组。

12 穴位埋线 张江层[7]取中脘、上脘、梁门、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足三里进行穴位埋线。有效率为925%。全部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张海峰[8]取中脘、梁门、足三里穴位埋线并配合使用自拟中药汤剂,疗效明显高于单独使用穴位埋线或自拟中药组。吴涓[9]穴位埋线的主穴为胃俞、脾俞、中脘并随证加穴,总有效率为967%。蔡丽娜[10]选用中脘穴、双侧脾俞透胃俞、双侧足三里埋线治疗,有效率为882%。李红等[11~12]将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分为穴位埋线组与针刺组,结果显示穴位埋线组在近期疗效上高于针刺组,但在缩短病程上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针刺组明显低于穴位埋线组。胃电图幅值、胃电频率无明显差异,但在对血浆Gas、SP含量的改善作用上埋线组优于针刺组。潘文斌等[13]、杨朝勇等[14]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西药+穴位埋线)和对照组(西药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邹铁刚[15]使用“老十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总有效率90%以上。

13 穴位敷贴 朱秀平等[16]将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与穴位埋线合用,穴取脾俞、胃俞、足三里等,与西药组对照。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8周后胃镜复查HP感染清除情况,结果:治疗组HP感染清除率为8103%,对照组HP感染清除率为6481%。蓝波[17]使用麝香追风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例,治疗1月余,症状逐渐改善直至完全消失,随访1年,未见再发。

14 穴位注射 宋建宁等[18]将胃镜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与针刺组,穴位注射组总有效率高于针刺组约25%。李振琼[19]采用自拟方疏肝健脾汤内服加穴位注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

15 温针灸 辛银虎等[20]、刘虎[21]温针组与针刺治疗组对照,结果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张红[22]温针灸中脘、足三里、丰隆与西药药物组对照,结果温针灸组效果优于西药组。

26 其他疗法 其他针灸治疗方法包括推拿、小儿针灸推拿[23]、浮针、芒针、指针、腹针、针刀、拔罐、单独使用灸法包括雷火神针、隔物灸等,配合其他民族医药方法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均在临床取得了良效。

2 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思考

21 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选取文章均以针灸为基础治疗方法,对照其他治疗方法,并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关键词或文中提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效率均为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有效率,未纳入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类型胃炎。通过对目前发表的临床文献的学习,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于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文献整体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治疗方法较多,单纯针刺治疗研究较少,多根据研究者的临床经验选穴,基础方亦不尽相同,针灸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也没有统一标准。虽临床针灸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多,但单纯针刺治疗的报道或研究不多。不同针灸治疗方法之间也未有横向比较。针灸配合其他中医治法的方法较多,但缺乏统一标准。以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为例,不同的研究者所选取的中药方剂不尽相同,多为自拟方,对不同治疗方法之间的评价带来不便,再者疗程也不够统一。②随机对照实验的缺乏。虽大多数研究均设对照组,但对照组的设计不够严谨,或对随机方案的描述不够具体,或仅提及随机,对随机后是否隐藏亦没有明确阐述。③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针刺研究。国内目前多数试验都没采用多中心的方法,没有对进样本量进行估算,且样本量普遍较少,这对证实针刺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可信度不利。④中医症候分型、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目前多以症状积分与胃镜下的表现作为诊断标准,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从而会导致对于疗效的判定出现偏差。⑤不良反应、随访、安全性监测、远期疗效的报道不够全面。绝大多数没有足够的随访时间,故难以得到治疗的真实结果,近期疗效观察报道较多,远期疗效观察的报道较少。针刺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适应症及不良反应,研究者常常只注重观察疗效指标而忽略了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22 改良措施 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目前在临床上取得了较为肯定的疗效,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才能为临床疗效提供有力的证据。①严格设计实验中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的选择、配伍等,恰当设置对照组。②计算样本量,按照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的要求进行随机分组以及隐藏,至少要做到单盲。③疗效评定标准应严格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选择敏感的疗效评价指标以及体现针刺优势的评价指标。症候分型应根据中医或者西医标准规范化进行分型,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辨证取穴,使针刺治疗更具体化和规范化。④不良反应、安全性监测对于临床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不论适用何种治疗方法,都应注意安全性指标的监测,筛选出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3 小结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研究较多,研究水平也在逐年上升,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但目前治疗方法虽多,总有效率大多数都在90%以上,却未有标准化,单一的临床观察占大多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疗程,治疗效果的评定也不统一。各种治疗方法之间的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多数临床报道为病例总结,并以慢性胃炎为主,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特殊性胃炎等,其病理性质不尽相同,临床研究大多未明确治疗何种胃炎。目前仍缺乏高质量、设计严谨、统一诊断、治疗方法规范化、疗效评定一致化、多中心、大样本、使用盲法、长期追踪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为临床针灸治疗本病提供较为有公认度的基础。进一步可在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生物学基础上进行研究,以进一步证实针灸治疗本病是安全可靠的。参考文献:

[1]陆再英,终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2~384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l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6l

[3]张声生,牧童,汪红兵,等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18~21

[4]韩秋艳,王华电针治疗慢性胃炎45例疗效观察[J].2003,20(2):41

[5]曹淑仪电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康复,2008,23(5):346~347

[6]龙桂花,丁晓虹,段俊峰电针并超短波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J]2009,24(5):297

[7]张江层埋线治疗慢性胃炎120例[J].中外健康文摘 2011,8(28):225~226

[8]张海峰穴位埋线联合中药治疗慢性胃炎30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0:109

[9]吴涓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30例[J].广西中医药,2006,29(3):33

[10]蔡丽娜,曾伟穴位埋线治疗胃痛17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9(5)

[11]李红,邹军,张家维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2):133~134

[12]李红,李素荷,唐纯志,等穴位埋线对慢性胃炎患者胃电图及胃肠激素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2(2):123~126

[13]潘文斌,王丽荣,陆廷信,等穴位埋线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4):40

[14]杨朝勇,吴万庆,杨朝举穴位埋线配合西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J].临床医学,2009,29(8):110~111

[15]邹铁刚“老十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38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6):29

[16]朱秀平,朱美群,黄少姬,等穴位贴敷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6):1~3

[17]蓝波麝香追风膏穴位敷贴法的应用举案[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81

[18]宋建宁,陈庆龄穴位注射、针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70例疗效比较[J].福建医药杂志,2002,24(5):161

[19]李振琼疏肝健脾汤加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3例[J].新中医,2008,40(1):71~72

[20]辛银虎,陈小玲温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52例[J]陕西中医,2005,26(9):959~960

[21]刘虎温针灸配合腕踝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8:38~39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老年性黄斑变性;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重要的致盲眼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AMD是西方国家老年人低视力和致盲的首要原因[1]。这种疾病会对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影响,正在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健康负担。近年来,我国AMD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由于AMD可引起患者中心视力的不可逆性损害或丧失,为此国内外学者就如何控制或减缓病情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本病的治疗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现就近年来AMD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概况简述如下。

1 西医治疗进展

1.1 激光光凝(1aser photocoagulation)的原理是用高能量激光束所产生的热能,摧毁黄斑区的异常新生血管。常用激光有氩激光532nm激光等,可直接破坏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组织。激光光凝是为了封闭已经存在的新生血管,但很难破坏活动性很强的新生血管,也不能阻止新的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种对症治疗。同时,激光稍过量,可以使CNV增生,且对附近的正常组织也产生损坏[2],视功能将受到较大影响,操作必须谨慎。

1.2 光动力疗法(PDT) PDT通过冷激光加光敏剂联合氧化作用治疗CNV,是目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治疗费用昂贵,且CNV的类型、病灶的大小、位置及活动性对治疗的效果影响较大[3]。

1.3 瞳孔温热疗法(TTT) TTT通过采用直径可调节的大光斑,用波长达810nm的红外激光连续照射,使靶组织缓慢升温,消除CNV病灶的同时还能相对保存病变表面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TTT适合治疗各种CNV,包括隐匿性和典型性CNV,有助于延缓病程,改善症状,经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少部分患者病情得到稳定,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该治疗方法突破了激光治疗的,为AM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1.4 放射治疗(radiotherapy)的治疗包括放射敷贴治疗和外照射治疗[4],其原理是基于CNV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旺盛,放射线照射可破坏细胞DNA,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达到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目的。Churei[5]等认为放射治疗对渗出性AMD的CNV有一定疗效,可使CNV停止生长或消退,促进视网膜下液及视网膜下出血的吸收。但在其具体机制、有效剂量、适应证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其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1.5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近年来AMD的CNV治疗中出现的热点,主要针对局部抗炎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来进行,国外开展较早。(1)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作为人工合成的含氟长效糖皮质激素,可稳定血一视网膜屏障,减少渗出,促进吸收,减轻炎症反应并可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但单纯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AMD不能有效的阻止患者视力下降。若与PDT联合治疗,可很好抑制PDT治疗后的局部炎症反应和血管生长因子的释放,能够减少复发,改善视力。但它也有引起眼压升高及白内障形成等副作用须要解决。 (2)VEGF拮抗剂:VEGF及其受体系统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增加是CNV形成的主要原因。抑制VEGF的表达可相应地抑制CNV,促进CNV渗液的吸收。目前,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的药物已成为治疗CNV的重要手段之一[6]。 (3)其他药物: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对AMD治疗方法研究中发现,对于某些AMD患者,维生素C,E,β-胡萝卜素、锌和铜可以降低干性AMD的视力丧失风险。

1.6 基因治疗是通过把目的基因导入人的细胞去修正原有基因缺陷或者合成新的物质从而达到治疗作用,已成为目前治疗CNV的研究热点。有报道显示用腺病毒介导的水溶性VEGF受体能抑制CNV形成,这可能对ARMD患者的CNV有治疗作用,这为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7]。

2 中医治疗进展

“治病求本、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也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所在。中医认为AMD可归属于传统中医眼科“视瞻昏渺”、“视物如曲”、“暴盲”等范畴。唐由之[8]教授根据长期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经验,将中医基本理论中之“气血”理论结合眼底辨证,认为血气虚,脉络不通则会导致机体生病。因此本病属“本虚标实”,采用“凉血化瘀方”进行治疗。宋威[9]总结关国华教授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经验,认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生乃因年老体衰、脏气虚衰尤其以脾气虚为主所致。因此,在治疗上,对早期AMD应以健脾益气为主,兼补肝肾。

3 中西医结合综合性治疗

赵月霞等[10]用“维脑路通”、“复方丹参注射液”静点,维生素类药物、肌普片、葡萄糖酸锌片口服的基础上,加以中药汤剂内服,并配合眼周穴位注射、眼体瑜穴针刺等中西医结合治疗AMD,收效显著。王圣祥[11]治疗29例AMD患者(45眼)在内服“六味地黄汤”基础上,辅以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氧化锌和氧化铜口服,治疗总有效率为65.66%。

4 展望

目前还没有成功预防或有效治疗AMD的方法和手段,各种治疗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CNV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某一种治疗方法并不能完全阻断CNV的发生、发展和患者视力的改善。目前国外出现了多种治疗方法,如美国最新研究显示,注射干细胞至体内具有保护光感受器,维持视功能以及挽救血管病变的能力,该治疗方法还在进一步研究中,并未应用到临床。国内外学者就如何控制或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或保存患者的视力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及深入的临床验证,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挥中西医在治疗AMD方面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以现代医学明确诊断,以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在临床疗效上为突破口,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最终达到进一步阻止本病早期病变的发展,减轻或减少渗出及出血,迅速缓解已发生的渗出性病变,尽可能多的挽回患者的视功能,让中西医结合造福于广大AMD患者,探求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发挥中西医各自的特色,正是今后治疗AMD的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HAAS A,PAPAEFTHYMI0UIG,LANGMANNG,et a1. Gamma knife treatment of subfoveal classic neovasculariza-tion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 pilot study[J]. Neurosurg,1993(3):172-175.

[2] Neelam K,Nolan J,Chakravarthy U,et a1. Psychophysical

function in age-related maculopathy.Surv Ophthalmology 2009;54(2):167-210

[3] 俞慧燕,等.光动力疗法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J].国际眼科纵览,2006,(4):234-237.

[4] Hooper CY,Guymer RH. New treatments in age-related maeular de-generation.Clin Experiment OphtbMmol 2003;31(5):376-391

[5] Churei H,Ohkubo K,Nakajo M,et a1.External-beam radiation therapyfo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two years’follow-up results at a totaldose of20 Gy in 10 fractions.Radiat Med 2004;22(6):398-404

[6]Kaiser PK.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gents and their development: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in ocular diseases.Am JophtbMmol 2006;142:660-668

[7] 叶子,等.脉络膜新生血管基因治疗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08。(6):460―464.

[8] 唐由之,周尚昆,冯俊,等.中药治疗湿性晚期老年黄斑变性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9,19(6):

[9] 宋威,关国华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经验[J].江西中医药,2008,39(7):22-23.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中医护理;中医特色;中医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89-01

一前言

我国中医药学历史悠久,5000年的岁月流传和文化积累,铸就了中医的完备体系、积累了中医的博大内涵。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健康观念出现转变,在此环境下,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越来越被重视起来。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医护不分家”,在护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的特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中医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意义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人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考量,同时将人置身于宇宙中,将人看作成是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等治则以及用药性偏颇来纠正人体偏颇的基本治疗原则,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七情配伍,相使、相须、相恶、相杀,中医用极为简单的表现形式,通过望、闻、问、切查明病因,判断病情并进行治疗。中医医法取自于自然,至简的治疗方法却可以将药物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一直深受人们的重视。

中医护理是我国现代医学整体护理的重要部分,通过利用中医护理的独特优点,结合现代护理方法,有利于促进医疗工作的开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结合中医护理的优势,创新护理方法,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内在的科学护理方式,将中医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出来,促使护理工作能真正发挥作用,确保患者病情的治疗效果。

三中医护理的特色及应用

1.整体观念是中医护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中医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人体自身在生理上会相互协调,在病理上会相互影响。通过人体的五官、色脉和形体人体外在变化都可以反映内在脏腑的病变。中医将人体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看成一个整体,经局部的疾病放到整体的环境中来进行分析、判断、治疗。通过利用人体局部变化来推断整体反应状态,来观测患者的内脏病变。根据患者的经络变化,了解患者的体质。中医护理时对患者进行多方面观察和了解,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外部环境及疾病变化来妥善护理。将整体观念和现代护理结合起来,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来考虑现存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

2.辩证施治是中医护理的科学方法。

中医认为:“证”和“症”是不同的概念,证是疾病的原因性质,而症是疾病的现象,是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来进行判断的。中医讲究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等治疗方法,通过固本扶正、调节免疫来治疗患者的疾病,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在护理工作中,中医护理着眼于病机,按照相同病机或证采用相同护理方法,而不同的病机或证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由于并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让护理工作更加有利于患者身体状况的改善。

3.中医护理的应用。

(1)护理观察。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望闻问切等基本治疗手段来收集护理对象的病因、病情及身体状况,为辨证施治做好准备。根据护理对象发病原因,在了解病因和病位的基础上,对症下药。

(2)饮食护理。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只有饮食得当,才能对身体起到补气养血和强身健骨的作用,有利于人体免疫能力的提高,能够促使患者今早痊愈。不同疾病的患者,需要不同方式的饮食护理来配合治疗。由于疾病存在航热表里不同,食物也存在辛甘酸苦咸等五味,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只有确保疾病性质和食物的性味吻合时,通过饮食护理才能真正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

(3)情志护理。情志护理主要是对护理的语言、表情、行为、姿势、气质及态度等能够影响情绪的方面,让患者除去烦恼和忧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让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达到早日治愈的目的。在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要详细了解护理对象的心理状况,及时调节患者的情绪,消除消极情绪和负面思想,同患者保持沟通,让患者间相互鼓励,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促进身体状况的积极改善。

(4)生活起居护理。生活起居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衣着、卫生及生活习惯和病房布置与管理等方面。确保安静、整洁、温度适宜、光线充足及布局合理的治疗环境,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四结束语

中医护理和中医药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治疗和护理相辅相成。中医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将中医护理和现代护理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能够提供护理效果,有力于护理对象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孙秋华.谈中医护理的特色及应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3):88-89.

[2]何滨,王丽娟,戴菲等.浅谈中医护理的特色及应用[J].吉林医学,2008,29(6):476-477.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刁本恕; 中医学家; 急症/中医药疗法; 中医外治法; 儿童

中医在救治急症过程中有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中医外治法治疗急症是中医特色之一,是治疗急症的手段之一,尤其在小儿急症抢救治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导师刁本恕主任医师在学习继承王静安前辈的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疾病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运用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治疗小儿急症,其临床疗效显著,深得患者好评,余有幸跟随刁老左右深受启迪,今略举一二于后,以示刁老灵活的治疗思路。

1 幼儿肠套叠

患儿陈某,男,7个月,20031103初诊。家长述:昨晚患儿突然出现阵发性高声哭叫、四肢乱动,大便稀溏。于今日上午到本地某市医院求医,腹部B超提示:右上腹查见“腊肠样”团块回声,长约5 cm,横切面呈“靶心征”,直径2.5 cm,余肠管未见扩张,肠间及盆腔未见积液。诊断:肠套叠。下午即来刁老处求医。观其患儿:形体肥胖,精神差,哭闹,烦躁,舌质红,苔白,指纹青紫。测体温38.5 ℃,查血常规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中医诊断:肠结脾虚气滞,肠体搏结不通。西医诊断:肠套叠。治以健脾和胃,疏通气结。其症来势急迫,刁老先在患儿神阙穴敷贴自制的“行气消滞膏”并用刁式钟型灸罩灸治,治疗约15 min后,患儿在其母怀中逐渐安静入睡。然后自拟温经行气缓急方(广木香、香附、枳实、槟榔、小茴香、吴茱萸等)行敷熨药浴法:上药加水2 000 mL熬开30 min,去渣取药液再兑温热水洗浴,再将药渣用3~4层纱布包裹,待温度合适时敷熨患儿关元、气海穴,每日1~2次。中药大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内服,每日服7~8次,每次10~20 mL左右。

20031104复诊。家长述昨晚按医嘱敷熨药浴后患儿未哭闹,排稀黄便,安静入睡,守法守方继续治疗。

20031106三诊。家长述患儿神情安定,排便正常,能安静入睡。复查腹部B超无阳性体征,病愈。

体会:(1)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当属中医“肠结”的范畴。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均处于幼稚、嫩弱阶段,尚未发育成熟完善,古人谓之“稚阴稚阳”。肠有输送、消化饮食营养之功能,以通降为顺,若气、血、寒、热、湿、食、虫等诸因素,作用于人体,造成肠的通降功能失常,使肠道气血不通而发病。(2)刁老研制的刁式钟型灸罩,其灸治方法是在传统的悬灸基础上的创新,保持了传统灸疗特点。利用艾灸的温热芳香、温经散寒、止痛、辟秽、振奋阳气等作用,结合行气消滞膏贴敷神阙穴,通过药物的生物活性[1]与渗透作用激发经气,可达温经通络,行气通腑,解结止痛等作用。(3)小儿敷熨洗浴法,首见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常用外治法。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薄弱,通过局部洗浴治疗全身疾病,借助浴水温热之力与药物本身的功效,使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起到发汗退热,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行气止痛等作用。(4)小儿脏腑柔弱,气血反应灵敏,脏腑发育、再生、修复力强,通过灸疗、穴位敷贴、敷熨药浴法等中医外治法、中药内服综合疗法的及时治疗,调护得宜,就可以较快恢复而痊愈。

2 小儿外感发热

患儿陈某,男,2岁4个月,20041203初诊。家长述:晨起感觉患儿发热,咳嗽,测体温37.2 ℃,纳差,随即前来刁老处求医。见患儿面红,无鼻翼煽动,无呼吸急促,烦躁,测体温38.3 ℃,咽部充血,乳蛾无肿大、脓点,舌质红,苔白,指纹青紫。查血常规:白细胞13.2×109/L,淋巴细胞5.2×109/L,中性粒细胞7.0×109/L。X线示:右中下肺支气管炎。诊断:发热风热犯肺,肺失宣降。治宜疏风清热,宣肺透表。先行小儿经穴刺络放血法:十宣、耳尖、少商,放血1~3滴。自拟中药洗浴方(麻黄、桂枝、细辛、陈艾、石菖蒲、紫苏、青蒿、大青叶等)洗澡,每日1~2次。中药银翘散加减内服,每日6~8次,每次30 mL左右。连续治疗2 d后,体温正常,咳嗽减轻,舌质红,苔白,指纹淡红。复查血常规:白细胞7.1×109/L,淋巴细胞4.0×109/L,中性粒细胞2.4×109/L,病愈。

体会:(1)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急诊常见的症状,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且婴幼儿脑细胞分化不全易引起惊厥,须及时处理,尽快降低患儿体温。(2)刺络放血疗法,俗称“刺血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通过数千年的医疗实践,特别对于某些急病重症更有抢救及时,收效迅速,无副反应的特点。刺络放血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和针刺原理,通过泄热解毒、调和气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泻热定惊、清热开窍等作用,来调整人体脏腑,使脏腑和谐,经脉畅通,气血和调,阴阳平衡,治病祛疾。(3)祖国医学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耳穴刺血疗法具有泄火、宣畅气机、化瘀通络、调气和卫的功效。

3 婴幼儿泄泻

患儿陈某,男,2岁,20060713初诊。家长述:排稀便1周,经中西药治疗疗效不佳。大便稀黄,每日多达5~8次,少则2次,不成形,甚时完谷不化,面色不华,纳差,舌淡,苔薄白,指纹紫红。诊断:泄泻脾虚食滞。治则:健脾和胃止泻。先用自制的药棒灸条灸体穴天枢、水分,每穴3壮,然后在患儿神阙穴、中脘穴分别敷贴自制的“和胃止痛膏”“行气消滞膏”并配合小儿推拿,中药香苏饮加减内服。

体会:(1)婴幼儿泄泻的病因虽多,但主要为脾虚和湿盛。然婴幼儿由于其生理特点有别成人,肌肤柔弱、藩篱未充,“脾常不足”,易为乳食所伤,而其饮食又常不知自节,故伤食泄泻实为婴幼泄泻之主要证型。(2)特制的药棒灸条[2]是刁老根据四川名中医吴櫂仙老师、雷德安老师所传秘制的“吴雷氏药线”基础上改进的一种火柴棍大小的药棒灸条。其治疗方法是在灯火灸基础上创新的一种灸法,即通过用药棒灸条直接对患部及经脉循行的部位进行快速灼灸,使局部皮肤的血管、毛孔扩张,从而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及剂量,它是通过皮肤——经络——经脉——脏腑的关系,将治疗信息传达到里,起到调整气血,疏通经脉,通痹止痛、活血化瘀、祛风止痒、消肿散结等作用。(3)腧穴敷贴法[3]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随着国外“透皮给药治疗系统”的出现,这一方法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祖国医学认为经络与体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体表与内脏相联系的通路,但不是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气之气散布的所在。腧穴是经气流注之处,故腧穴敷药可刺激十二皮部经穴,通过药粒之压力与渗透作用,激发经气,引起传导和调控作用,使中药发挥治疗相关脏腑疾病作用。小儿年幼,服药困难,采用腧穴敷贴法合内服法治疗,患儿及家长容易接受和配合,可补救内服汤药剂量不足等因素,以提高临床疗效,治愈疾病。

参考文献

[1] 刁本恕,张光中,杨永宽.中药外治机理探讨——中药的生物活性和经络俞穴的外敏放大效应[J].成都医药,1993,(4):211.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范文6

2009年1月~2010年11月笔者以三步推拿法治疗踝关节扭伤适宜技术为指导,运用手法整复、贴敷、三步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组合,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以及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可行性,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47例均为门诊病例。治疗组117例中,男51例,女66例,年龄15~75岁,平均41.4岁;病程15分钟~0.5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6~72岁,平均42.5岁;病程20分钟~0.5年。两组患者基本情况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均为跖屈内翻位损伤。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有关标准确诊[1]并经临床及X线摄片检查后排除骨折及韧带断裂及皮肤破损。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按照肿胀程度分为两期辨证治疗:一期就诊时间短,1~2天之内,或者肿胀明显;二期,局部肿胀较轻。一期,扭伤后30分钟以内的患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者而先给冷敷15分钟后,局部肿胀不明显,疼痛不很剧烈者,患者取平卧位,患下肢伸直,助手双手按住患肢小腿中部,医者一手握患侧下肢足跟,另一手抓握患侧下肢的足背做离心方向持续牵引30~60秒,然后将患者患下肢的足部作损伤类型的方向略牵引,而后作相反的翻转,此时常可听到骨错缝复位弹响声;再作纵向缓缓拔伸牵引1分钟,然后轻轻地作踝关节的左右旋转数次及屈伸数次,消炎止痛膏局部贴敷,弹性绷带做足背伸外翻位包扎固定。二期:局部肿胀较轻,或者一期病人经上述处理后肿胀减轻,按照三步推拿法治疗,操作步骤:①局部按揉法:患者仰卧位,或在床上坐位姿势,术者立于病人的患侧。在损伤部位涂上治伤软膏,以防破皮。先在损伤处的周围用拇指按揉,或掌揉法,然后在损伤处用拇指按揉,或掌摩、掌揉法。手法应掌握“轻-重-轻”原则,以病人能忍受为宜,手法频率80~100次/分,时间10分钟;踝关节活动功能正常;②伤处擦法:接上法,在伤处涂上治伤软膏,用手掌、或鱼际擦法,应注意作向心性原则,即由远端向近端的擦法,以促进血液向心性的回流。手法宜柔和轻快,频率每分钟120~150次/分,时间1~2分钟。②对照组运用足背伸外翻位包扎固定治疗半个月。治疗期间要求病人卧床休息,患踝垫高(踝高髋低位),同时不采用其他任何治疗措施的干预。

结 果

经1~3个月随访,治疗组治愈112例,好转5例,治愈率95.7%。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治愈率40%。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踝关节扭伤是社区骨伤科门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因症状轻而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又常因X线摄片显示“未见明显骨折”而不被患者所重视。伤筋与骨折同等重要,常后遗踝关节的肿胀、疼痛、功能障碍以及反复踝关节扭伤。在踝关节扭伤的治疗中贯彻局部与整体兼顾(内外兼治)、骨与软组织并重(筋骨并重)、固定与活动相结合(动静结合)及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医患合作)的原则,以三步推拿法治疗踝关节扭伤适宜技术为指导,运用手法整复、贴敷、三步推拿等多种治疗方法组合,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利用社区医院便利条件对所有患者进行踝关节健康知识教育,通过定期复诊、电话随访及上门密切观察患者疾病治疗进展,及时跟进治疗,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