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1

近十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渐完善,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2015年,我国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4.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3万亿元,旅游业生产总值3.32万亿元,占GDP总量4.88%,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7911万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人才的匮乏以及旅游教育供需矛盾的突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旅游人才总量不足、学历偏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有关数据显示,每年院校向社会输送的旅游专门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很大比例的旅游从业人员接受专业教育培训不足,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用工难问题。本文从分析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我国继续教育现有体制,提出关于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的思路与对策。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本文所称之旅游从业人员泛指在旅游行业工作的一线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以及旅游行政管理干部,旅游研究人员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

一、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现状

(一)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现状

在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一般包括资格类培训、技术等级类培训和适应性培训。培训组织者一般为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从业人员参与培训的形式包括两种:一是单位内部组织培训,以入职条件或者工作任务免费参加培训;二是为了进入旅游行业或者获得某种等级资格,自筹经费参加有关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441.5万人次。其中,资格类培训39.2万人次,技术等级类培训50.5万人次,适应性培训351.8万人次,适应性培训占培训总人次近80%。同样,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培训人次也存在较大差异,旅游饭店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达到272.3万人次,占培训总人次60%以上,旅游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以及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培训规模相对较小。此外,不同职务级别的从业人员培训人次也存在较大差异,一线服务人员培训达到294.4万人次,占培训总人次近7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类型比较单一,行业内的资格认证体系尚待完善,从业人员入职以后的技术提升受重视程度不够。此外,旅游饭店企业相对来说具备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旅行社以导游资格类培训为主,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以及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对岗位培训的重视程度较低。另外,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以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人次相对较少,受重视程度不够。

此外,笔者在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酒店以及旅游餐饮类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交谈中发现,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有专门经费投入,培训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持续、有层次、系统的培训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单靠企业的力量难以完成。

(二)我国旅游从业人员成人学历教育现状

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还包括成人学历教育。目前,我国成人学历教育有四种类型:成人高考、高校网络教育、自考、开放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的学习形式为业余学习。旅游从业人员自筹经费参与学习的比例较大,部分旅游企业对员工给予经济支持。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教育34万人。其中,中等教育14.4万人,高等教育19.6万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成人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规模形成鲜明对比。旅游从业人员在工作以后实际提升学历的人数所占比例非常小。同时,企业对于旅游从业人员学历提升的重视程度以及实际投入相对较少。

二、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研

为了了解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笔者于2016年4月向某知名旅游培训中心参训人员以及旅游酒店、餐饮企业、旅游交通企业从业人员发放问卷共计210份,收回有效问卷202份。近70%的受访者学历在大专或者大专以下,约63%在年龄在25岁以下,约59%从业年限在3年以内,受访者主要为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以及旅游交通企业从业人员。

在被问及是否愿意提升学历时,约8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或者非常愿意;在被问及产生提升学历想法的动因时,约51%的受访者表示来自工作晋升或职称评定等刚性需求,约17%的受访者表示来自转行的需要;在被问及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时,约71%的受访者表示喜欢网络学习和线下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约45%的受访者更喜欢“以线下面授为主,同时有配套的网络课程”,约26%的受访者更喜欢“以网络学习为主,一学期参加几次线下辅导”,约20%的受访者喜欢 “全部面授”; 在被问及学习或培训的重点时,“专业技能或服务技能”被选择的频率最多,占约82%,其次为外语应用、管理技能和理论知识。

调查结果初步显示:旅游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明显,对于学历教育的需求明显存在,而参与学习的动因主要来自外部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刚性特征。另外,对于学习方式的选择,旅游从业人员也表现出对于面授的偏好,但是网络学习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和新型学习模式,也被广泛认可。从继续教育的内容结构上来看,旅游从业人员表现出明显的务实倾向,认为技能类教育培训仍然是重点。

(二)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形式以业余学习为主,分为岗位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的举办者以企业为主,院校的参与度不高,院校与行业企业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合作不够深入,笔者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规模有限,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2015年,我国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数7911万人,但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总量仅为475.4万人次。因此,教育培训供给存在很大缺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旺盛。一方面,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存在年龄小、学历低、职业生涯短暂、流动性强等特点,已经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从笔者发起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多数旅游从业人员主观上存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强烈意愿。因此,加大力度,扩大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规模,对于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培养目标不明晰,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特征明显,职业生涯短暂。有关数据显示,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率比其它企业员工流失率平均高10-20%。旅游企业在组织岗位培训时,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培养目标不明晰,把注意力集中在员工技能培训上,缺乏“分层递进”的人才梯队培养思路。基层员工缺乏上升空间,中层管理者的教育培训不足。另外,院校提供的成人学历教育与职业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大同小异。总的来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3.培养内容和方式过时,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解决工学矛盾。目前,很多旅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手段和激励机制,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有限。此外,旅游管理类成人学历教育由于规模不大,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意识到学历教育对于提高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的重要性,培养内容和方式缺乏针对性,对从业人员缺乏吸引力,也不能充分解决旅游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工学矛盾问题。

三、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创新思路

(一)理念创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尚未建立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完善机制。笔者认为,要想突破现状,解决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理念创新应该先行。目前,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旅游行业组织和各类院校在面向从业人员组织继续教育活动以及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的时候互动和联系较少。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缺乏整体的设计。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紧靠单方力量是不够的,因此,突破传统的教育培训观念,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院校主办、企业参与的立体化继续教育体系,是实现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的首要环节。

(二)内容创新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从业人员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关注最多的为“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同样,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也以面向一线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为主。但是,在旅游业界看,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与素质仍然饱受诟病。究其原因,传统的培训较为重视知识和经验的传授,而较为忽视从业人员“软性技能”的培养,比如沟通技巧、应变能力、营销技能等。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培训内容应吐故纳新,与产业发展的新形态紧密结合。因此,重视“软性技能”的培养以及与产业新形态的融合是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创新的重要方面。

(三)方式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游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以往的培训方式对时间、空间的使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符合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特征。笔者在旅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研中发现,尽管从业人员更认同面授的教育培训形式,但对于网络学习也表现出相当的认可度,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受欢迎。因此,教育组织者和提供者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特征,打造在线学习以及移动学习平台,使面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打破时空界限,实现时时、处处、人人可学。

(四)体系创新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2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有以下特点:高职院校教师同普通高校教师一样,具有较高的学历,很多都是研究生毕业,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而且普遍专业基础扎实,有较高的学术成就。但是这些青年教师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是师范类学校毕业,从未进行过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未曾参加过相关培训,从而缺乏教育、教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确,教学实践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突出。俗话说:“不会做手术的教师教不出合格的外科医生,不懂农事的教师教不出出类拔萃的农技师,不能亲手设计的教师教不出优秀的设计师。”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具有与现代高职教育相匹配的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能力结构全面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方法

通过对笔者所在学院材料工程系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青年教师占了很大比例。材料工程系现有教师26名,其中“80后”教师(高级职称以下)有14名,占了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成为承担重要教学任务的中坚力量。结合材料工程系的具体情况,分别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获取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老教师听课的方式总结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企业调研,根据岗位能力分析,掌握青年教师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应具备的实践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及走访的方式获取先进的教师培训经验,提出了提升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措施。

1.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制定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进行个性化单独培养,分别确定了焊接结构加工工艺、焊接实训以及焊接结构制作等方向。通过培养,使其具备了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并具备了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

2.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培训,没有经历企业锻炼和职业行为训练,因此,他们很少能够认识到职业素质与道德方面存在的欠缺。所以,需要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意识,提升教学能力。

3.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为了提升青年教师对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的认识,学院先后派青年教师赴国内外兄弟院校进行学习与交流。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使青年教师体会到兄弟院校师生们积极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并掌握了“无界化”团队模式,整合各系的优质资源,通力合作,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先进理念,以及校企共赢的“教学工厂”等特色办学模式,使得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能够与学院特点相结合,淋漓尽致地发挥作用。

4.校企合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焊接基本操作技能是焊接专业学生进行技能鉴定的最基本的考核。然而,由于专职实训教师资源不足,为了保证学生考证的通过率,需要多数专任教师充当兼职实训教师的角色,对学生技能培训进行指导。为此,学院从合作企业聘请技能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焊接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焊接基本功的训练,并参加了焊接技师的考证。最终,参加培训的教师均获得了电焊工中级技师资格,许多教师于毕业于职业院校,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为了提升其理论水平,使之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优秀教师,学院鼓励留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高等学校自学考试,获取更高的学历。截至目前,全院留校教师中已有95%以上的教师经过自我培养,获得了本科以上的学历。

三、结语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3

[关键词]中英;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比较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57-02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实质是人才,尤其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既是劳动者进入市场的准入门槛,又是国家衡量人才的重要形式,因此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制度和手段。建立一种完善、高效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国家人力优势,推动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提升本国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升综合国力。[1]

一、中英两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现状

(一)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历史沿革

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经历了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前英国国家经济颓败、企业竞争力低,政府为了改变局面,开始注重将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2]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重大变革。1986年政府成立了专门负责国家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制定及考核工作的行政机构――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简称NCVQ),成为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正规化的标志。[3]1997年英国政府将学校课程与评估委员会并入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形成统一管理机制,为推行“双轨并行”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打下基础。[4]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代表政府推行新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简称NVQ)。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即NVQ,分为5个等级标准,相对应的学历方面的5个等级包括了普通中学、学士到硕士。[5]英国政府的职业资格框架中,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学历教育在升入高一级的教育层次中具有同等效力。两种资格能够交叉获取、转接畅通,表现出职普相融合的趋势。

(二)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现状

企业考核制度是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起初的存在形式,用于区分工人的工资待遇与技术等级。我国正式施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1993年劳动部制定的《职业技术鉴定规定》为标志。[6]经过20多年的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我国经历了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过程,已取得较大进展,主要表现:一是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制定并颁布了《职业分类大典》《国家职业标准》等法律法规[7];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第三方认证;施行部分职业和工种强制性就业准入。二是职业领域覆盖面不断扩展,职业资格证书覆盖的人数不断增长,同时不断加强对新的职业和工种的开发力度,出现多种新兴职业就业的资格标准。

但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诸多发展瓶颈,如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制度相衔接的国家统一资格框架尚未建立;未能形成职普融通的体制机制;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落后,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岗位需求不符;行政管理混乱,职业资格证书分属于不同部门进行综合管理;社会对部分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不高;就业准入制度存在执行不力的现象等。

二、中英职业资格证书的差异比较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统一程度不同

英国实行全国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成为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实施的重要保障。政府职能主要由教育与就业部(DFEE)来实现,负责制定职业资格教育政策的政策框架。该委员会负责大致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二是核定国家发证机构;三是监督国家职业资格教学培训机构。产业指导机构主要承担职业标准的制定。整个行政管理权责明晰,有效统一,保障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统一性和有效性。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体制,制度的推行主要依靠政府的组织以及政策法规来实现。此外,行业组织也可自行颁发资格证书,造成各类资格证书种类较多,标准不统一,且出自多个部门,相对管理体制不顺畅。

(二)法律制度的保障程度不同

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得益于英国政府一系列完善的法律做支撑。从1562年到1994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工匠法》《技术教育法》《教育改革法》等,不断推动国内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此外,英国政府还颁布各类法律,且有针对性的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白皮书,作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的指向标,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拥有了更加稳定的基础。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使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既获得合法地位,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尊重。在英国的劳动力市场,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就业准入门槛,并逐渐形成职业资格证书的准入文化。我国目前虽然出台了职业资格证书推行有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如《职业分类大典》《国家职业标准》,施行部分职业和工种强制性就业准入等,但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和管理的法规相对缺乏,对于法律法规如何科学有效的发挥职业资格证书的效用与功能尚未涉及。

(三)行业的参与程度不同

英国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构建由政府主导,以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评定为管理核心。行政管理中产业指导机构负责制定和开发职业标准,企业、行业协会得到了充分的参与,并进行有效分工。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整体上看,社会化程度并不高。我国职业岗位的产生是由国家劳动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职教部门联合确定,相关企业行业的参与程度不高,因此无法充分反映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由此产生的职业资格的标准也是自上而下,脱离行业企业的实际,企业的认可度低。

(四)证书的价值不同

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适用范围普遍、教育资历可以等值交换。在英国,90%的岗位职业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准入要求,95%的行业人士已获得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8]由于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重视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的融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学历教育(文凭)具有同等效力,可以相互转换,兼具就业与升学的双重功能,成为沟通职教与普教的重要桥梁。[3]我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尚未形成,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还未形成实质性的沟通体制,两者缺乏相应的等值互认。如果职业资格书兼具就业和升学功能,更易激发职业教育的内在活力。

三、完善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资格证书管理制度,政府适度干预

英国职业资格委员会的设立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效统一的重要保障。这得益于政府有效的干预,制度管理权责清晰,制度规范有序运行。我国应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干预,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权威机构,如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负责对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行宏观指导、质量监督、标准认证。政府加强职业教育的实质性干预,可加速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制度的构建。

(二)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加强行业参与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人力资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准入规范,必须要了解劳动力市场――行业企业的需求。国家统一的职业标准必须强调由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确保职业标准能够符合行业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进而可减少企业对新进员工的再培训,削减人力成本。同时,统一的职业标准有利于提高资格证书的规范性、权威性和认可度,肃清当下职业教育中证出多门、管理混乱的现象。

(三)强化劳动准入,促进职普融通

推行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规范企业用人行为,有助于改变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不均衡、不平等的局面。强化就业准入制度,提升持证劳动者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加理性规划自身职业生涯,减少劳动力市场的波动。通过借鉴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等效互换的经验,促使职教与普教互相融通,打通职业教育人才上升渠道,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四)改革传统考核评估方式,提高证书质量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将客观的证据材料作为考核评估的条件,重视过程性考核,提高考评者的参与度,缩小考核方式产生的偏差。我国的职业资格考试采用的是单次考评方式,可以通过借鉴英国的过程性考核方式,引入多阶段评估及综合评价,使技能资格证书的考核结果能够更真实地体现从业者实际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 注 释 ]

[1] 单嵩麟.中英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2).

[2] 郭伟萍.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5.

[3] 郑静姝.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 段太勇,李佑成,方丽华.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成人教育,2009(2).

[5] 庞利,毛志忠.国外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沟通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6] 王竞.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走向及其政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9).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目前,学术界对如何定义“教学能力”尚未有统一的说法。许多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完成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要求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青年教师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这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总体水平的提升以及促进现代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系统研究之前,笔者检索、查阅了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掌握了我国对高职院校教育青年教师的培养现状。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随机听课的方式,调查总结出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存在的问题,并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笔者所在学院材料工程系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对部分青年教师进行调查,在研究中详细分析,由个别到一般,建立并完善现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有针对性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将其转化为行之有效的途径,推动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职业能力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特征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有以下特点:高职院校教师同普通高校教师一样,具有较高的学历,很多都是研究生毕业,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而且普遍专业基础扎实,有较高的学术成就。但是这些青年教师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是师范类学校毕业,从未进行过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未曾参加过相关培训,从而缺乏教育、教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确,教学实践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突出。

俗话说:“不会做手术的教师教不出合格的外科医生,不懂农事的教师教不出出类拔萃的农技师,不能亲手设计的教师教不出优秀的设计师。”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具有与现代高职教育相匹配的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能力结构全面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二、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方法

通过对笔者所在学院材料工程系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青年教师占了很大比例。材料工程系现有教师26名,其中“80后”教师(高级职称以下)有14名,占了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成为承担重要教学任务的中坚力量。结合材料工程系的具体情况,分别通过学生问卷调查获取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老教师听课的方式总结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企业调研,根据岗位能力分析,掌握青年教师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应具备的实践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及走访的方式获取先进的教师培训经验,提出了提升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措施。

1.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

制定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进行个性化单独培养,分别确定了焊接结构加工工艺、焊接实训以及焊接结构制作等方向。通过培养,使其具备了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并具备了较强的专业技能以及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

2.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职业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很多新来的青年教师成长在顺境中,很少遭遇挫折,普遍缺乏对教师这个职业特性的深刻理解,缺乏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培训,没有经历企业锻炼和职业行为训练,因此,他们很少能够认识到职业素质与道德方面存在的欠缺。所以,需要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指导,帮助青年教师,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意识,提升教学能力。

3.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

为了提升青年教师对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的认识,学院先后派青年教师赴国内外兄弟院校进行学习与交流。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使青年教师体会到兄弟院校师生们积极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并掌握了“无界化”团队模式,整合各系的优质资源,通力合作,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先进理念,以及校企共赢的“教学工厂”等特色办学模式,使得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能够与学院特点相结合,淋漓尽致地发挥作用。

4.校企合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焊接基本操作技能是焊接专业学生进行技能鉴定的最基本的考核。然而,由于专职实训教师资源不足,为了保证学生考证的通过率,需要多数专任教师充当兼职实训教师的角色,对学生技能培训进行指导。为此,学院从合作企业聘请技能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焊接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焊接基本功的训练,并参加了焊接技师的考证。最终,参加培训的教师均获得了电焊工中级技师资格,许多教师于毕业于职业院校,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为了提升其理论水平,使之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优秀教师,学院鼓励留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高等学校自学考试,获取更高的学历。截至目前,全院留校教师中已有95%以上的教师经过自我培养,获得了本科以上的学历。

总之,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能力出众,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与教学。青年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取代的中坚力量,只有对青年教师进行适当的岗前培训、师风师德教育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等,才能使广大青年教师健康茁壮地成长,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绪梅,徐晗,彭绪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9).

[2]王文丽.浅析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如何提升教学能力[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

[3]许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创新培养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0.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双岗街道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其“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还没有完全实现,主要问题就是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缺乏相应的人才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展开。

一、概况

庐阳区双岗街道位于合肥市核心区北部,辖区面积2.67平方公里,设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截至2013年5月,总人口数为85914人。庐阳区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业务用房4800余平方米,分为基本医疗区和公共卫生区,一体化管理辖区内的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代管安庆路街道的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计管理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本文主要以合肥市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的和非在编的各类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以及中心管理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相关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共调查77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其中男性22人,女性55人。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包括学历结构、薪酬状况、培训情况等内容。

(一)人员情况

1.职称结构

目前,中心有职工37人,其中临床全科医师为13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为9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为4人;护士1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为2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为9人;其他相关人员13人(如药剂、预防接种、公共卫生等)。辖区内实行一体化管理的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计有医务人员34人。代管的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计有医务人员16人,见下表。

2.岗位结构

本次调查的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护士分别为19人、31人,比例为1:1.63,略低于规定的医护比例要求。

3.学历构成

人员文化程度主要以大专学历为主,人数为43人,占调查总数的55.8%。硕士及以上学历1人,本科学历有14人,占调查总数的18.2%;高中或中专学历有17人,占调查总数的22.1%;初中学历2人。大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大多数;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最高学历主要以大专为主,分别占到52.6%和67.7%。

(二)人力培训现状

1.培训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在近三年的时期内,中心(站)卫生人员接受过岗位培训的为51人,只占调查总数的66.2%。

2.知识和技能水平

根据调查统计,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完全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5人,占调查总数的6.5%;基本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55人,所占比例为71.4%;不一定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11人,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6人,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太能满足工作需求的比例达到了22.1%。

三、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相关配套政策

相应的政府部门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社区卫生服务,使每一个社区居民都能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的便利和好处。目前,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程度不高,不管大、小病,多数社区居民仍然习惯到大医院就诊,群众的认识和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不高,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鼓励社区居民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及优惠的政策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从而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推广和运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经济条件

安徽省在经济上属于中部经济区,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合肥市综合经济实力也只接近中等水平。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主要在基层开展,条件较差、待遇较低,难以吸引高技术人才和全科型人才,使得合肥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

目前,相较于国内浙江、重庆等省市制定的标准,安徽省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标准仍然偏低。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偏少,主要是全科医生的数量少,不能很好地保证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要求,无法让社区居民满意,从而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

(四)卫生机构资源短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短缺主要包括机构数量少、机构资金短缺及机构卫生人才短缺。从卫生统计数据来看,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补贴比例增长不大,且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绝大部分财政补贴还是流向了医院。目前,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主要由财政拨补专项资金提供,相比其他发达地区,合肥市的地方财力比较薄弱,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也比较有限。

四、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1.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职称评定部门要制定适合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实际情况的职称评定标准和办法,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财政、人事、教育、民政等部门应协同配合,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聘用、岗位管理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引导、鼓励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毕业生、大中型医院在职及退休的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各相关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制定、完善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配套政策,在各个社区卫生机构建设起持续稳定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快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补充并更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需的医疗设备,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环境及就诊患者的就医环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项目的专项资金费用补贴,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相应的财政资金保障。

(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1.提升职称水平

为了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人员的培训、加快高技术人才的引进,以提升现阶段的职称结构水平,通过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及完备知识水平的高级职称医护人员对年轻的医护人员进行工作指导,提升整个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职称水平,增强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提升学历层次

为了引导和鼓励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提升学历层次,可以把学历与待遇、职称的晋升进行挂钩。上级卫生行政机构部门应加强与地方医学院校的合作,制订相应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提升的规划方案,通过地方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社区卫生人员的在职学历教育和地方医学院校的在职教育来提高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从而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水平。

3.优化专业结构

在培养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同时,要从各大医院、院校中引进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医疗水平。地方政府和上级卫生机构应增强对临床诊断、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诊断和公共卫生的岗位设置,引进相应的优秀卫生技术人才,提升整个人才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优化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及预防保健等功能。

(三)提高人员素质能力及业务能力

1.全力培养社区卫生人才

通过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培养,制订长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建立起不同种类的培训模式,培养出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的全科医生,从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服务水平。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和一些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引进,提高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2.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

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且具有临床医师资格的执业医生均要参加全科医生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社区卫生服务站聘用的医生也应参加全科医学的岗位培训。社区护理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社区护士必须参加市级认可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对社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转岗培训,依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和扩展培训内容,同时也应对这些人员开展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分流冗余人员,调整医护比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采取竞聘上岗的办法,分流冗余人员,留出编制给没有编制的社区卫生人员和新引进的高技能人才。双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应根据卫生工作的实际工作量和所需的业务技术水平,科学合理地配置医护人员。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人员,对他们的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继续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全科医学人才。通过人才的引进,逐步优化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医护比例。

2.提高薪酬制度的公平合理性

要提高薪酬水平、改善薪酬结构、增强薪酬的公平性,才能提升社区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因为收入的不满意而给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状况,上级卫生机构部门应调整对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方式和指标,中心的绩效考核部门也应该相应地调整对中心人员的考核制度并调整绩效工资的核定额度,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来逐步调整工资发放标准,做到合理分配收入,保证薪酬体系的公平合理性,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创建和谐文化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的方式,但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却没有跟上。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卫生机构部门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体人员的经济条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整个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吸引高技术人才加入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来。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营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氛围,重点培养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主人翁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心内创建出一种员工与机构、社会共同发展的和谐文化。

五、结语

搞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是:树立人力资源的思想观念,各级卫生机构及中心要高度重视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工程;发展在职继续教育,持续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社区卫生人才;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护士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在岗培训,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注重薪酬体系建设,不断激发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工作热情;促进人才管理体制创新,有效保证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运用战略管理工具,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提出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丽蔚.我国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2(17).

[2]熊万军.重庆市万州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资源现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3]沈敏祥,王珩,李念念,.安徽省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现状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06).

国内提升学历的方式范文6

【关键词】 开放教育;立交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学分银行

【中图分类号】 G7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4—0038—06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不少教育通道及其交汇处“红灯”高挂,教育体系和教育形式间的“门户”之深甚至阻断了教育领域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连续性,阻碍了教育资源共享和沟通对话。教育通道变得越来越拥塞,受教育者的终身学习成为众人之忧。教育体系内纵向衔接机制不畅,教育体系间横向沟通保障不力,致使受教育者难以享受便捷、通畅的教育服务。面对教育衔接和沟通不理想境况,开放教育立交桥成为一种现实选择。

一、开放教育立交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明确提出: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1]“立交桥”一时成为以终身学习为己任的开放教育关注的焦点,正在试点建设的“开放大学”尤其青睐“立交桥”建设,“‘开放’、‘优质教育资源’、‘体制障碍’等正是开放大学实践者的话语体系”。[2]开放教育需要“立交桥”这是不争的事实,并已在过去的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和探索,当前需要总结经验,大胆创新,以实现开放教育的“立交桥”式发展。

(一)教育沟通的现状

当前我国教育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欣欣向荣的场景里缺少沟通的色调,致使这幅“宏伟巨制”缺少生气和活力,笔者在遗憾之余分析了承担教育主体功能的学校教育的沟通状况,以求理清我国教育沟通不畅的关键节点。

我国学校教育纵向发展层次分明,义务教育后形成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阵营。一部分初中毕业生参加高中阶段学习,闯过高考独木桥后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部分初中毕业生选择了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职教育毕业生大部分选择就业,极少数人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部分人选择和普通高中生一起高考,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部分人通过对口招生考试或是资格认证,进入高职院校学习),高职学院毕业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进入职业本科院校或是普通本科院校接受本科阶段教育,并进一步争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资格。

我国学校教育横向发展结构单一,各阶段毕业生一般选择体系内纵向升学或横向就业,体系间横向交叉升学则较为困难。职业教育体系升入普通教育体系就有较多限制(如图1中虚线所示),就算同一体系内不同院校间的沟通互认也存在困难;横向就业的学生在中断时日后,需要进一步提高学历以适应工作和提高业绩时,想再次进入学校接受系统教育也会有诸多不便。学校教育的体系性和顺序性,造成教育横向发展的障碍。

在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中,义务教育作为国策已经得到很好的落实,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精英教育已得到应有发展,处于两者之间的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如图1虚线框标出的部分)是培养社会大众人才和提高全民素养的教育,应为全民提供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的立交桥式教育服务,是“开放教育立交桥主体架构区”,也是本文研究的重心。

(二)开放教育迎来教育沟通的曙光

开放教育以终身教育和全民学习为指导思想,在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平台的基础上,“开放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教育时空、教育内容、教育媒体和学籍管理,为学习者提供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采用弹性学分制度和学习激励机制,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3]本文中开放教育主要包含远程教育、社区教育、自学考试、三校生、在职培训、资格认证、自主学习等形式,其教育成果有证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资格证书、结业证书、获奖证书等)、课程成绩、教育(实践)经历等形式。开放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选择,人性化的教育理想趋于实现。

(三)开放教育立交桥奠定教育畅通的基石

立交桥是为消除道路交叉处的交通冲突而建设的立体交叉通道,以避免“红灯”限制,从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立交桥有分离式和互通式两种结构,分离式是指一条道路从另一条不同走向的道路上方通过,双轨各行其道、互不阻碍,以保证上下层道路的顺利通行;互通式是通过设计和修筑迂回的匝道,实现不同层次上各条不同走向道路之间的交互通行。[4] 立交桥的核心图式是消除红灯限制,使不同方向行驶的车辆在桥上桥下、桥前桥后、桥左桥右自由通行,从而提高道路通行效率。[5]

开放教育立交桥是在开放教育理念指导下,借鉴“立交桥”设计思想,在各类教育和学习成果间进行立体架构,实现教育形式的衔接和教育成果的互认,解决教育领域“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形成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交叉的终身教育新格局。”[6]纵向衔接强调教育体系的组织性和教育结构的完善,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学校教育,从而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合理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以保障终身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横向沟通强调教育领域的统筹规划与合作共建,通过规范学分标准和质量内涵,实现学习成果的转化和互认,以保障终身教育的一体化和社会化;纵横交叉强调教育空间的辐射性和渗透性,在教育领域内形成既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相互交叉,又相得益彰、协调发展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为学习者提供理想选择的人性化教育,以保障终身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二、开放教育立交桥实践案例分析

开放教育肩荷终身教育使命,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开拓者的勇气和智慧,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奠定了搭建教育立交桥的基石。

(一)开放教育架构联盟式发展立交桥

开放教育是为全民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系统,只有依托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不断提升教育的质量和品质。教育主管部门协调支持下的联盟式发展是开放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正在试点建设的开放大学联盟式发展模式已初见端倪(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

1. 大学支持联盟:选择与若干所大学合作成立大学支持联盟,依托其师资、专业、课程资源优势,全面促进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提升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

2. 行业支持联盟:选择与若干行业协会合作成立行业支持联盟,引入行业资格证书,加强在职成人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学习型行业形成。

3. 企业支持联盟:选择与若干大型企业合作成立企业支持联盟,利用企业技术、专家资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发特色专业和课程,加强企业职工培训,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

4. 城市支持联盟:选择与若干教育综合改革中心城市合作成立城市支持联盟,利用各自资源和优势,大力促进各类培训、社区教育、市民素质教育等工作,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由地域相近的省级电大构建成开放大学联盟,在平等、自愿、互利、共建、共享原则上建立联盟关系。加盟的各个省级电大在资源使用、拥有、相互关系上都是平等的,共同开发课程,共同享有,共同使用,互惠互利。”[7]联盟式发展是开放教育走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不仅使社会学习资源得到落实,也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营造学习氛围,将社会潜在学习者转化为现实学习者,使终身教育成为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全民行动。

(二)开放教育架构学历教育立交桥

学历教育是根据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录取的学生,按教学计划完成学业后,由学校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的教育形式。以往学历教育主要集中在普通教育体系内,开放学历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大创举,为更多优秀人才提供获取学历教育的机会。

学历教育是开放教育的出发点,开放教育为学历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广播电视大学自建立起就承担学历补偿教育,通过媒体手段为学习者输送学习资源,满足了大批错过接受高等教育的热血青壮年的学习愿望和学历教育需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对全体社会公民开展(专科、本科)学历考试教育,“通过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形式,积极推进在职专业学历教育和大学后继续学历教育”[8];清华大学等67所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拉开了我国网络学历教育的序幕,实现了人们在网络虚拟空间通过鼠标“点击”高等教育学历的梦想。学习者接受广播电视学校、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等形式的开放教育,参加规定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并完成毕业论文或其他教学实践任务,就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位)历证书。

开放教育开启了高考“独木桥”之外获取高等教育学历的另一扇大门,架构了成人学历教育立交桥,提高了大批在职人员的理论素养,满足了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实现了人们的高等教育梦想。

(三)开放教育架构职业教育立交桥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而职业教育体系支离破碎的现状是突破该困境的最大障碍。如表1所示,职业教育学生发展道路较为狭窄,就业成为职业毕业生的普遍选择,升学属于少数人的奢侈品,“断头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形象描述。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联合架构职业教育学生成长的立交桥,有效扭转了职业被动的发展局面,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1. 基于开放教育的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

“一体化”培养模式以实行学分制和教学水平较高的中职学校为试点,“招中职一年级在校学生(可扩展到在校二年级学生),免试注册入学接受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开放高职教育,让学生在接受中职教育的同时接受高职教育。”[9]该模式以课程为单元实施模块化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在中职教育期间部分或全部修完高职教育课程模块。学生就读开放高职教育期间实行弹性学制,学籍八年有效,修满规定学分可颁发国家认可的开放教育专科学历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2. 基于开放教育的中高职教育“直通车”培养模式

“直通车”培养模式是在中职学校实施学分制的基础上,以中职三年级学生中修满文化课程学分、愿意参加开放高职教育的学生为对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凭中职教育毕业证书(由开放教育学校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为符合条件且愿意搭载“直通车”的学生提前一年办理毕业证书)验证注册入学,开始接受高职教育,形成了经典的“2+X”培养模式”(“2”为中职教育学习年限,“X”为开放教育高职教育学习年限)。“学生通过2.5-8年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可颁发国家认可的开放教育专科学历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10]

3.“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架构农民职业教育立交桥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关乎人的难题,解决人的问题必由教育。现行教育体制下,让文化层次低、觉悟低、收入低的农民接受学校高等教育是很困难的事情。开放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采取“计划单列,注册入学,不转户口,就地上学,自主学习,累计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可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11]的政策,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依托,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将高职教育输送到县和中心乡镇所在地的基层学习站点。该计划每年在各农村村委会招收一名具有高中、中专或技校及以上学历的青年,通过注册入学方式,在就近的基层站点学习种植、养殖、管理三大科类业务知识。通过二至三年的学习,学员可以获得培训证书(岗位资格证书),修满规定学分的可以申请国家认可的开放教育专科学历。

基于开放教育的中高职教育联合培养模式,改革现行招生考试办法,建立系列证书管理制度,有效整合了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资源,建构了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为中职学生和农民开辟了高考独木桥之外的继续教育通道,以省时省钱的“绿色”方式为更多学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将集中在大中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延伸到农村,架设起农民职业教育立交桥,为农村第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对建构农村基础学习型组织和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开放教育架构非学历教育立交桥

非学历教育是指在学制以外的无权授予学历证书,对入学资格、学习时长和考核形式没有严格限制的各类教育活动。非学历教育“注重参与学习过程和理解学习意义,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觉自愿和多次参加的教育活动。”[12]开放教育非学历教育主要有在线学习、社区学院和移动学习等形式,为社会各类群体搭建学习立交桥。

1. 在线培训

在线培训借助Internet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分布式教学和学习交流活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在线支持,“从而收获知识,建构个人意义”[13]。开放教育通过在线培训,为国家干部和企业职工架构了非学历教育立交桥。

(1)干部在线培训

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骨干,是一个组织或团队的管理者和领头人,干部的素养关系组织和团队的发展与成败,“干部经常受教育,人民长期得实惠”[14]。以往干部培训要脱岗到党校集中进行,不仅占用了工作时间,还会影响到组织管理工作。广播电视大学等开放教育机构发挥自身系统优势,与党委组织部门牵手,利用现代网络教学手段,为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系统和国企的领导干部提供政治理论、党性修养、政策法规 、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等课程的在线课件群,搭建了“干部教育在线”网络培训平台,建立了适合干部成长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保障体系。干部学习在线课件,通过在线测试后,可获得相应课程学分,达到规定学分后可以获得由组织部门颁发的《干部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和履职晋级的参考依据之一。

干部在线培训成为开放教育与各级党校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重要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为广大干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和增长才干提供了重要渠道,拓展了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渠道,实现干部工作、学习两不误,搭建了党员干部学习立交桥,为建设学习型政党、培养学习型干部提供了有力支撑。

(2)职工在线培训

为实现“大规模培训人才、大幅度提高才干”的目标,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队伍,广播电视大学等开放教育机构与政府工业主管部门联合,搭建了培养工企业党政领导干部、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职工在线学习平台”。学员登录学习平台后,可以根据工作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在选课系统中自主选学,系统对学员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管理、记录和考核。“学员学完规定课程,并通过网上考核后,可获得相应课程学分,达到规定学分后可获取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与广播电视大学联合颁发的《工业人才培训合格证书》,该证书作为学员年度考核和履职晋级的参考依据之一。”[15]学员学籍由广播电视大学统一管理存档,学习档案和学分存入开放教育“学分银行”,计入个人终身教育学习卡。如果学员继续参加学历教育,相同课程学分可以被认可。

2. 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设立于大中城市的社区,由地方政府投资主办,并受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主管与督导,为社区成员提供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新型教育的社会机构。”[16]由于社区学院以社区为单位,地理位置分散,实施起来相对困难,中央电大发挥自身系统深入基层的优势,联合其他高校将教育服务功能延伸到社区,建立了全国多数省市的社区教育实验中心,探索了开展社区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

开放教育社区学院以信息技术为推手,选择部分市县、乡镇和社区建立了终身示范性学习中心,形成了“政府主导、整合资源、项目带动”的发展模式,在社区居民的成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居家养老服务、外来务工者培训、弱势群体再就业培训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四点半学校、家长学校、青帆学校、妇女学校、老年大学等社区学院不断涌现,开展社区青少年和农民工子女学习辅导,搭建社区青壮年和下岗、失业、困难家庭妇女谋职、创业学习平台,为社区老人提供休闲教育服务。社区学院通过学习中心开展公益性教育服务,形成点线面融合的发展局面,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教育服务,扩大了社区居民的继续教育机会,培养了社区建设和发展所需的人才,为社区居民搭建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立交桥,让社区居民能卓有成效地学习和生活。

(五)开放教育架构校际沟通立交桥

校际沟通是学习成果互认的前提,高等教育机构自主发展模式无形地筑起了院校沟通的藩篱。中央电大主办的奥鹏教育作为国内最大的远程教育公共服务运营机构,通过广泛的院校合作,以灵活、方便、个性化的技术手段,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提供数字化的全天候一站式学习支持服务,顺利实现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院校合作发展模式。

学历教育方面,奥鹏教育已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40多所著名高校开展合作,为各类学习者提供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本科第二学历和辅修专业等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历教育服务。职业培训方面,奥鹏教育先后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著名培训机构、国内多所著名高等院校合作,提供专业的培训方案和课程,致力于满足各类人群参加培训和提升能力的需求。开放教育校际沟通虽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大规模的无障碍衔接还有时日,作为尝试者,且行且思,院校沟通的立交桥正悄然兴起。

基于开放教育架构学历教育、职业教育、非学历教育、在线学习和校际沟通立交桥的成功实践案例已不胜枚举,开放教育表现出改革者的巨大勇气。开放教育在学历教育、招生考试和学籍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为学习者提供多次选择的机会,满足了个人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开放教育积极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和学分银行系统,尝试把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标准学分,规范了学分标准和质量内涵,建立了各类教育之间有效衔接沟通的机制。在为开放教育自身魅力和所取得的成绩而狂欢的时刻,蓦然回首,冷静思考的刹那间,不禁会发现这些立交桥仍以“分离式”纵向衔接为主,横向沟通只是偶然现象,纵横交叉式互通立交桥应是开放教育进一步努力的目标。开放教育丰富的学习形式,为学习者提供了学历证书、资格证书、培训证书抑或学习经历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间有何联系,又如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它们,以实现各类教育成果间的互认,达成各条教育通道互通的理想局面,是开放教育亟待思考和解决的课题。开放教育过多的选择往往使人眼花缭乱而失去判断和抉择的理性。只有搭建教育立交桥,只有站在立交桥上,才不会一叶障目而不识攀登泰山的路,才会在众多的通道上做出理性选择。

三、基于学分银行的开放教育

立交桥架构模式

学分银行“借鉴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结合学分管理制度,在学分互认的基础上实现学分存储、转换、消费、信贷和结算等基本功能的学习成果管理系统。学分银行把学习者存储的各种学习成果按照统一标准转化为学分,并在学习者需要时把学分汇兑成学习成果,比如把学分汇兑成学(位)历、资(质)格证书或相关学习资源等。”[17]笔者在《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设计方案探讨》(《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一文中深入探讨了“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系统”的设计方案和运行模式,其方案得到一定的认可。本文直接引用“学分银行”的研究成果,不再做详细介绍。

按照学分银行的设计思想,开放教育立交桥似乎会更为畅通。学习者从出生开始就建立学习账户,每次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果都可以存入学分银行,经过学分银行管理机构认可后就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学分,可用于以后同类学习消费。基于这样的设想,架构出学分银行体系下开放教育立交桥模式图(如图2)。

该模式展示出学分银行体系下开放教育的无缝衔接和无障碍转换,让“开放教育立交桥主体架构区”紧密联系,而又井然有序,与图1学校教育体系分离式发展现状相比,具有明显地符合人的发展和需求的合理性与进步性。

1. 开放教育立交桥实现学历教育的无缝衔接

基于学分银行的开放教育立交桥,要实现各类学历教育的无缝衔接,实现各类教育毕业生或其他原因脱离学校教育体系学生的无障碍学历教育。

义务教育与高中和中职教育的无缝衔接是指,义务教育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可通过电视中专等开放教育形式,获取职业高中或中专学历。

高中和中职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无缝衔接是指,高中和中职教育(含电视中专)在读或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中高职“一体化”、中高职“直通车”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形式获取高职高专学历。

高中、中职和高职高专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无缝衔接是指,高中、中职和高职高专教育毕业生可以通过成人高考、网路教育或自学考试等形式,获取本科学历。

本专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无缝衔接是指,专科教育毕业生可通过同等学历方式获取研究生学历,本科教育毕业生可通过在职等方式获取研究生学历。

2. 开放教育立交桥实现非学历教育的无缝衔接

基于学分银行的开放教育立交桥,要实现工作实践和专业技能与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之间的无缝衔接。具有一定机构认可的工作实践和专业技能,可以转化为一定等级的职业资格,或者是在职业资格认证过程中减免实践操作部分的考核,职业培训也可以部分或全部认可工作实践经历和专业技能。

3. 开放教育立交桥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互通

基于学分银行的开放教育立交桥,要实现专业技能和资格认证与学历教育之间的无缝衔接。具有相应级别的专业技能或职业资格,可以转化为相应学历教育的课程学分,甚至免修该课程;学历教育过程中选修合格的课程,可以转化为对应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能,或者减免职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认证过程中的理论考核。

4. 开放教育立交桥实现全民学习的理想

基于学分银行的开放教育立交桥,要解决学校教育经历缺失的人的再教育问题,帮助弱势群体接受教育,让老人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实现所有学习经历都被认可的教育理想,从而构建全民皆学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社区学院、网络学习平台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方式,让他们的学习梦想得以实现。

学分银行让开放教育更人性化,保障了学习者终身学习和终身受益的权利;学分银行将开放教育体系内部变成一个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整体,实现了学习成果互认和教育通道更畅通的理想。基于学分银行的开放教育立交桥满足了人们自由发展的天性,将教育对人性的束缚降至最低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