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范文1
H193;G642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了解掌握当代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其阅读倾向,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二、调查对象、内容、方法
本次调查发放250份纸质版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40份。网络版问卷共278份。共计518份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阅读时间和数量、阅读目的和内容、阅读方式和场所、对阅读与修养的意见与建议。
三、阅读现状分析
(一)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
阅读时间和数量最能直观反映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课余时间学习动力不足,阅读兴趣不高。一部分大学生只满足于专业知识上的一知半解,“考试够用,及格就行”。调查发现,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偏少。与此同时,相当多大学生不知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基本处于盲从状态,浪费课余时间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阅读的偏向及目的
调查数据显示:24.88%的同学喜欢阅读专业类书籍,54.38%的同学喜欢阅读国内外文学著作,39.17%的同学喜欢阅读新闻娱乐类,32.72%的同学喜欢阅读科普类文本,12.9%的同学选择其他。33.18%的同学阅读用来休闲消遣,11.06%的同学是为了通过各类考试,43.78%的同学是为了陶冶情操提升修养,11.98%的同学是为了增长知识促进就业。可见,增长知识、兴趣爱好和考试与专业学习居多,表明大学生课外阅读动机呈现理性化。
(三)课外阅读方式
大多数同学选择在图书馆借书,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便利,许多同学愿意在图书馆借阅书刊,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现有资源,从阅读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此外,网络阅读异军突起,如网上购书、网上阅读、在线交流等,随着大学生宅巨现象日益增多,网络为满足其阅读需求提供更方便快捷有效的工具,但同时也呈现出 “快餐化”阅读倾向,舍弃名著、专业书籍等转而选择网络小说。更为重要的是,在运用网络新手段时要学会辨别真伪、优劣,抵制不良阅读倾向,让阅读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学校引导措施
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课外阅读,烟台大学为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份“推荐阅读书目”,做到专业书籍与文学书籍相结合,建立阅读与修养体系。同时不失时机开展书评书展、影评影展、读书系列讲座与座谈、读书心得演讲和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
四、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的角度
1.阅读从兴趣开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组织活动来提高阅读能力,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其心理,使大家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2.选择性读书:“博览群书”的概念由于时代的不同,“群书”所表示的数量是不同的,一个人能力再强、阅读速度再快,也不可能把世界上的书读完。因此,从读书的效果出发,必须学会有选择地读书。选书,目的是区别哪些书应当精读,哪些书应当泛读,哪些书只要读部分章节,哪些书暂时可以不用读。
3.指导阅读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培养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学会”,而且必须要“会学”。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方式和策略,有具体到概括的顺序要求阅读。
(二)从学校的角度
1.拓宽图书来源,提供读书方便:图书馆应加强藏书建设, 增加藏书量和新书刊的流通,实行藏、借、阅合一模式, 根据学生需求,及时扩大阅览空间、时间,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的同时, 还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层次的需要推荐一批好书、新书, 使大学生能更多地与时代同步发展。
2.提高网络信息素养,增强信息辨别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既要学会利用网络阅读的优点了解世界、吸收知识、沟通他人、放松娱乐,也要清楚网络阅读的局限性,清楚地辨析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区别。在网上获取、阅读、生成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学校要及时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阅读观,并应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自觉抵制非法与不健康的网络信息,懂得如何科学地利用网络为社会服务,做一名文明的网络阅读者。
参考文献:
[1]史怡琳.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其思考[J].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3(1):14-17.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范文2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阅读认知、阅读动机、阅读媒介、阅读场合、阅读内容等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当前大学生阅读的特征,并从阅读环境、阅读资源、推广途径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33-03
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民的阅读行为发生了嬗变,传统阅读、网络阅读、移动阅读、社会化阅读等阅读形态并存。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和新兴媒介的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传统媒介中,纸质图书阅读时长增势较为明显;新兴媒介中,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分钟[1]。
大学生作为国民阅读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阅读行为是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出发点和依据,相关研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张卫、邓香莲从阅读时间、文献来源、阅读媒介等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特点进行了实证分析[2]。陆波在分析在校大学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图书馆干预和引导学生阅读的措施[3]。王建军对上海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4]。此外,另有较多的学者对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了重点研究,如:钱鸥、李翔翔从阅读时间、获取方式、阅读内容、阅读便利四个方面研究了用户手机阅读行为特征[5];李武从使用年限、使用频率、使用时长、阅读场所、阅读方式、付费方式、读物类型和依赖程度等8个方面揭示上海地区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使用状况[6]。
1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现场发放问卷和在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征集样本数据。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对大学生阅读现状的考察,主要包括阅读认知、阅读意愿、阅读目的、阅读频率、阅读方法、阅读内容、阅读媒介、内容获取渠道、阅读场合、阅读障碍、到馆目的及到馆频率等方面;另一部分用于对大学生主体特征的考察,主要包括用户性别、学历、专业背景。
本次调查于2015年4月开始,历时1个月。现场调查的对象为南京邮电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84份,其中有效问卷357份;在线问卷调查通过E-mail邀请大学生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获取有效问卷141份,合计收集到有效问卷498份。在有效问卷样本的调查对象中,从性别来看,男生218人,女生280人;从学历层次来看,大一本科生159人,大二本科生120人,大三本科生98人,大四本科生74人,研究生47人;从专业背景分布来看,理工科专业学生259人,文科专业学生127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104人,其他专业学生8人。
2大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2.1阅读认知
大学生课堂教育的重点是传授让大学生成为行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而课外阅读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知上,有264名受访者(比例为53.1%)认为大学期间的课外阅读很重要,有194名受访者(比例为38.9%)认为一般,仅有40名受访者认为无所谓(比例为8%)。数据表明,大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较为清楚的认知。在认为课外阅读很重要的264名受访者中,有185名受访者会经常性地在空闲时间选择阅读课外读物,有76名受访者有时会在空闲时间选择阅读课外读物;在认为课外阅读一般重要的194名受访者中,有10名选择经常阅读课外读物,有79名选择有时阅读,有102名选择偶尔阅读课外读物;而对课外阅读持无所谓态度的40名受访者中,有21名选择不会在空闲时间进行课外书籍阅读。由此可见,认知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服务时,不仅要注重服务的形式和规模,更要从源头上想方设法提高读者对课外阅读的认知,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引领作用。
2.2阅读动机
动机是决定思想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课外阅读有别于课堂阅读,课堂阅读是为了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阅读动机呈现较高的一致性;而课外阅读因用户兴趣、习惯等个体特征的差异表现出多样性。笔者对大学生课外阅读动机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在477名愿意选择课外阅读的受访者中,有38.8%的受访者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为增长见识,有31.5%的受访者的目的为提高修养,有16.9%的受访者的目的为休闲娱乐,另有12.8%的受访者的目的为精通专业和应对考试。由此可见,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多为内在性动机,主要是为提升修养和增长见识。
2.3阅读媒介
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与其他阅读群体相比,大学生因其年龄、学识等因素,对新媒体更容易接受,其阅读方式也由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媒介阅读拓展为使用网络、手机等进行数字阅读。受访者的阅读媒介选择方式及数字媒介中各阅读载体的选择情况如表1所示。
2.4阅读时间与场合
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频率、场合的调查情况如表2所示。56.4%的受访者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每月课外阅读图书数量上,有20.8%的受访者超过3本,有47.8%的受访者为1~3本,阅读量远超2014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在阅读场合选择上,图书馆仍然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阅读场所。
2.5阅读内容
从受访者喜欢的图书类型来看,通俗小说、文学名著、生活励志和历史传记类图书最受读者的喜欢,选择比例依次为23.1%、16.8%、15.9%、14.0%,而自然科学、宗教哲学、经济管理等相关图书的选择比例较少,宗教哲学类图书的选择比例仅为2.7%。由以上数据可见,当前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类型以人文阅读和休闲性阅读为主,以专业性和学习性阅读为辅。
在阅读内容选择影响因素调查中(见图1),因教师和朋友推荐从而进行阅读选择的比例最高,为25.1%,而经图书馆推荐进行选择的比例仅为13.8%,说明大学生社会网络关系对其阅读选择的影响较大。
在阅读内容获取渠道方面,有49.7%的受访者选择从图书馆获取阅读资源,另有29.5%的受访者选择电子书或在线阅读,仅有20.8%的读者选择自己购买图书,数据表明图书馆仍然是大学生获取课外阅读资源的主要途径。
2.6图书馆使用情况
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传承和文献信息服务的中心,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优美的阅览环境、多层次的服务内容,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场所。
笔者对受访者到图书馆的频率进行调查,有26.6%的受访者每周到图书馆的次数多于5次,有33.4%的受访者为3~5次,有34.2%的受访者为1~2次,另有5.8%的受访者从不到图书馆。数据表明,图书馆仍然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场所。按个体特征对使用图书馆的受访者进行细分发现,性别对受访者到图书馆的频率没有明显影响,本科生到图书馆的频率高于研究生,经管类和人文社科类学生到图书馆的频率高于理工类学生。
受访者到图书馆的目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利用图书馆优美的阅览空间进行自习或阅读,成为受访者到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不再是用户查找信息的唯一选择,用户到图书馆的目的也由图书借阅、信息查找等延伸到图书馆空间使用。
3大学生阅读特征
3.1不同媒介的阅读呈现差异,图书阅读仍然是大学生阅读的首选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为大学生带来了即时、互动的全新阅读体验,手机阅读等新媒体阅读成为大学生阅读所偏好的方式之一,并且手机阅读在大学生阅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大学生对自己的阅读需求有着清晰的定位,并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为了增长见识和提高素养,他们仍然把图书作为阅读媒介的首选。
3.2阅读场所多元化,阅读空间成为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的主要目的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用户实现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进行阅读提供了可能,户外成为用户阅读的一个重要场所。但对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活多集中在校园内,各种生活设施和活动场所的物理位置相对集中,大学生在户外进行阅读的比例较低。图书馆仍然是大学生阅读的主要场所,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图书馆是他们阅读场合的首选。结合受访者到图书馆的使用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图书馆安静、舒适的阅览环境成为大学生使用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原因,享受图书馆空间服务已经成为用户到图书馆的主要目的。
3.3图书馆仍是大学生获取阅读资源的主要途径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不仅拥有丰富的纸本资源,还包含了各类电子数据库,在满足大学生学习和科研需求的同时,也基本满足了大学生的其他阅读需求,成为大学生获取阅读资源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受图书馆采购流程限制,仍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去书店获取最新的出版物信息,满足阅读的新颖性需求。通过对阅读内容与阅读媒介的关联分析,还可以看出经典图书和专业图书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介来阅读,而休闲类和信息获取类内容主要通过新媒体媒介来获取。
4总结与建议
4.1优化阅读环境
图书馆应通过营造阅读氛围、美化阅读环境,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进行阅读;可以通过开辟专门的阅读空间供读者阅读交流;通过构建移动阅读平台、提供馆内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为大学生新媒体阅读提供保障;可将二维码技术和图书推荐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多途径的阅读资源获取渠道和阅读心得交流途径。
4.2优化采访质量,加快图书上架速度
虽然新媒体阅读对传统媒介阅读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但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图书馆的资源仍然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阅读的主要来源,图书馆要在保障专业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基础上,实现纸质文献,尤其是人文学科文献采访的质量,实现文献采访的个性化、层次化及精品化,让读者通过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发挥阅读的价值。
4.3利用社会网络,拓展推广途径
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服务工作时,不仅要依靠馆内工作人员,还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及虚拟社区的作用。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开展阅读推广主题活动、定期推荐经典书目、开设读书心得交流区等方式引导读者阅读。对此,图书馆要加强和大学生社团的联系,关注大学生的虚拟社区,通过社团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将阅读服务辐射出去,扩大阅读推广的范围。
4.4加强阅读分析
进行用户阅读需求及阅读行为的分析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服务的根本需要,是实现阅读服务效果提升的必要途径。图书馆可以通过用户访谈、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来实现对用户阅读需求及阅读行为的分析,为图书馆开展阅读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大学生阅读行为的嬗变,图书馆应该发挥主体功能,通过服务平台融合、阅读资源拓展、服务模式创新等途径,促进图书馆阅读服务的深化。
参考文献:
[1]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新阅读方式正在形成[EB/OL].[2015-04-22].http:///zt/zt_xkzt/zt_wxzt/2015sjdsr/sjdsrzqmyd/201504/t20150422_1596633.shtml.
[2]张卫,邓香莲.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阅读现状实证分析[J].编辑学刊,2012(5):33-36.
[3]陆波.大学生阅读现状与图书馆干预[J].图书馆杂志,2012(3):58-60.
[4]王建军.上海大学生阅读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3(6):93-98,80.
[5]钱鸥,李翔翔.综合性大学在校生移动阅读行为特征研究:基于用户体验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92-98,22.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 现状调查 问题分析
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与毕业人数增加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双重压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改善困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阅读是扩充阅历、丰富知识的重要手段。众多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促进大学生阅读的举措,14所知名大学校长的推荐书目也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渠道也应变得多样。本次调查研究主要是了解当前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关注大学生的阅读活动与阅读兴趣,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为大学生正确对待阅读夯实基础,也为高校有效地开展读书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
本次调查主要在南京工业大学展开。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文、管、法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大学,是国家首批入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以该校作为调查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以现场发放为主、网上为辅。共发出问卷500份,有效回收问卷353份。其中男生237份,女生116份。
一、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1.大学生阅读时间、阅读量普遍很少
问卷统计发现,大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4小时以下的人数占67%,每周阅读课外书籍2本以下的占77%。这样大学生平均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不到1个小时。很多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非常少,远远低于国家对大学生阅读量的推荐数,反映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课外阅读严重不足。进一步对不同性别大学生阅读情况分析,阅读时间在4小时以上的男女比例为81:32,由此可见男同学比女同学花在阅读的时间更多。或许近年来随着韩剧、动漫、游戏等娱乐快速进入,微信、微博、QQ等快餐式信息采集手段的发达,大学生对于阅读活动的兴趣逐渐减少。加上从高考的压力中“彻底”解放出来,多数大学生投入到读书和思考活动中的意愿降低。
2.阅读方式的改变
大学时期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阶段,现代社会里知识传播形式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当代大学生阅读的方式和手段。此次调查收回的353份问卷中,有50%的人依旧坚持选择了传统的纸质阅读。但是,使用手机等手持设备阅读的人已高达37%,使用PC网络在线阅读的人占到7%。相对于纸质书籍的厚重、不便携带,使用手机、电子书进行阅读,则更加方便,随时随地。并且电子阅读在价格上也更加便宜。这就使得手持设备阅读占有很大的优势,日益赶超传统纸质阅读。而在读书地点的选择上,超半数大学生选择在宿舍进行阅读,图书馆以36%位居第二。
3.阅读内容偏向于休闲娱乐
目前市场上书籍种类繁多,各种职业作家的小说、杂志铺天盖地。数据统计发现,33%的大学生偏爱于小说。选择专业技能等实用性书籍和娱乐休闲书籍的人数都占到总人数的16%。而选择阅读经典文学名著的只有13%。男女比例显示,女生比男生更爱看小说、杂志,男生则偏向于军事、政治书籍。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以娱乐为主,似乎印证了现阶段“全民娱乐”现状。
4.阅读目的被动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阅读是为了储备知识,为将来专攻某一项内容打下基础。根据调查,35%的同学在选择阅读书籍时,会选择公认的经典书籍,27%的同学会选择老师推荐的、销量高的书籍,老师推荐或“市场公认”成了选择阅读书目的标准,自己主动地发现好书并产生兴趣的比重不高。当前大学生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或是为了消遣,或是为了应试需要。阅读需要不清楚,目的不明确,在选择阅读内容上则对自己的帮助减弱,做不到学以致用。
二、当前大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分析
1.热衷的阅读与知识累积之间的冲突
有些同学选择阅读作为课余的休闲方式,希望通过阅读加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根据统计,选择小说、动漫等休闲内容作为阅读首选的大学生人数占到总数的49%。而使用手持设备、电子书等一次性阅读的人数占到了45%。阅读内容的休闲性加上看过即删、即忘的习惯,这样的阅读并没有带来真正的知识积累。很多大学生在推荐书目中写下了《云中歌》、《花千骨》、《大漠谣》等一系列小说的名字。还有一些同学是为读书而读书。选择辅助教材、考试书籍的大学生人数有16%,只为了应急,完成学业考试,而考试过后则弃之不用。真正选择阅读经典名著的大学生占比13%,而阅读军事政治的只有10%。只有近三成的同学选择阅读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充实自己,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此一来,看似积极的阅读却成了白费时间精力。
2.广泛阅读与有效阅读之间的冲突
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阅读计划也没有老师和家长来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方法随意,不分精读、略读、泛读。有49%的大学生在选择阅读书籍时,会选择公认的、销售量高的书籍。有13%的大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推荐来阅读。学校乐于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体育锻炼。而现在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学校主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量,鼓励学生参与实习,自主创业。然而,作为学生,读书这一重要任务却被忽略了。在收回的问卷中,16%的大学生选择阅读专业技能书籍,12%的大学生选择阅读职场励志书籍,积极为创业工作做准备。学校过于的注重就业能力,而放弃了大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使得很多同学过早的接触社会,变得急功近利,而没有心思去读书。
3.实际阅读环境与预期环境之间的冲突
首先从基本的阅读环境开始看,图书馆是公认的适合阅读的地方。目前,只有36%的大学生依旧选择去图书馆进行读书,而选择在宿舍阅读的人数已超过半数。阅读环境十分吵闹随意。从社会的大环境下看,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百无一用是书生”。人们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改变,多数人认为读书上学没有用,学习知识文化已不是成功的唯一道路。在校大学生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宁愿选择兼职来丰富社会经验,选择社交活动来扩充人脉,放弃阅读,以便更好地寻求就业机会,融入社会。据统计,有80%的大学生坦言身边同学没有爱读书的好习惯。随着职业作家、的出现,市场上的书籍大都朝着“忆青春,疼痛系”发展,同质化严重,加上大量的成功学、创业论等,这些都使大学生耳濡目染,偏离正确的阅读轨道。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快餐文化” 等等, 虽然在大学生阅读比例较高, 但这种作品阅读得快, 遗忘得也快, 很少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整个社会浮躁、急功近利,使得大学生没有一个能安心阅读的良好环境。
三、 大学生阅读问题改善建议
1.大学生本人明确阅读目标
作为学生,读书依旧是首要任务。在调查中,27%的大学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取信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而阅读的占比26%。然而,有4%的大学生阅读的目的确实盲目随机的。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曾说过:“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多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等书籍,可以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文化素质,加大知识储备。根据自己日后的学习、工作发展需要,明确目标,独立自主选择有用的书籍。而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将自己每天的阅读时间,阅读内容做一个一周的详细规划,尽可能的完成目标,并且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将阅读作为一种目标直至变成习惯。
2.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项阅读导读活动
学校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生的引导者。学校应发挥大学生社团等正式群体的作用,培育、建立课余文化中心,积极培养课余文化骨干力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把校园文化活动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根据调查显示,13%的大学生根据老师推荐书目来选择阅读内容。由此看来,学校老师时可以给大学生一定的指引。在不影响学业知识的学习下,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开展专项的读书活动,学校可以提供场地和经费,让学生在组织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同时了解阅读的重点和意义。其次,将阅读作为一门课程建设。由专门的老师进行讲解引导,让学生充分了解阅读的趣味性和重要性,设置阅读任务,督促学生进行阅读。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名作家来校开展讲座,读书会等,利用名人效应,让学生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提高阅读的积极性。
3.社会进行积极的宣传,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大学生阅读现状的改变一方面是本身思想观念的转化,根本则是社会这一大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中,由于竞争的压力,大学生的阅读除了为完成学业外,更多是满足于日常娱乐消遣以放松身心,对繁杂的经典阅读不感兴趣。出版社可以利用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等各种契机,将读书活动,读书交流会带到校园,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组织相关的读书讲座、读书交流会、作家签售活动等。重视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做好营销推广活动。目前,通过纸质阅读的大学生人数占到68%,所以说书店的宣传尤为重要。将经济利益的驱使转变为文化知识的沁入,加大对文学名著、经典内涵书籍的推广,能在很大程度上勾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地点与环境提供给大学生。对于图书的购买阅读,有36%的大学生在乎图书的价格以及封面内容和印刷效果。出版商可以适当降低书籍的售价,更用心的进行书籍编排和形象设计,提升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购买欲望。在促进大学生积极阅读的基础上,也有效的提高出版社的销售量。社会更需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加大对知识文化素养的重视程度和阅读设施环境的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参与阅读,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从根本上说, 大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综合问题, 既要让大学生有书读, 又要做好导读工作, 同时, 还要深化教学改革,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以利于他们有时间读书, 乐意读书,读好书。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大学生本人和学校的多方努力,提升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阅读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内涵,贯彻“读书、读好书”的理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这次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 当代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要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家庭、高校和社会各界予以重视和关注,进行积极引导。阅读,作为一种精神的需求,真正能满足这种需求的,还是要有高品位、高格调、高质量的图书。在新形势下,出版业除了要有社会使命感,多出好书,多出精品,为培养新一代大学生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外,还要有时代紧迫感,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着眼于未来,做有品味、有风格的图书以丰富和充实大学生的心灵家园。
参考文献:
[1]孟恒芳.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年作家,2015(3):142
[2]王亚琴.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出版业对策浅析[J].中国出版,2010(9):58-60
[3]余双好,梁涛.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思考[J].青年探索,1996(3):7-10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范文4
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价值认知与现状自评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对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名言,36%的学生非常认可,5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道理。显然,大学生对于阅读的价值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阅读态度比较端正(详见图1)。相对于对阅读的评价,大学生对于阅读现状自我评价的满意度却不高(详见图2)。认为学校读书氛围一般、阅读功利性很强的学生有47%,认为学校读书氛围较差、很少人阅读的有27%,认为学校读书氛围特别好、大家都喜欢读书的学生只有14%,还有12%的学生对阅读状况不关心也不清楚。
图书馆的“文献中心”地位弱化。大学自诞生伊始,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与质量便一直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与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图书馆利用方面,每星期去图书馆2~4次的有37%,一个月去几次的有28%,基本不主动去的有21%,几乎每天都去图书馆的只有14%。在经常去图书馆的学生中,目的是获得安静的学习氛围的占41%,借阅图书资料的占30%,阅读期刊报纸的占18%,娱乐的占7%,电子阅览的占4%。
网络阅读规模不断扩张。对获取课外知识主要途径的调查显示,50%的学生选取网络,34%的学生选择纸质书籍,13%的学生选择报纸杂志,3%的学生选择视听媒体。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各种移动终端产品的普及,使大学生的阅读观念、方式、途径等方面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变革。
阅读内容选择的“朋辈”影响值得关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以班级和宿舍为基本单元,同学之间具有相近的阅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较多,相互间的影响较大。调查显示,65%的大学生认为,身边同学对学校阅读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最大,而选择教师特别是任课教师的有20%,选择校长和领导干部的只有15%。
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零散阅读多,系统阅读少。大学生对自己的课外阅读缺乏整体规划,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时间不多,且比较零散(详见图3)。50%的学生每学期阅读1~4本课外书籍,25%的学生阅读5~9本,18%的学生阅读10本以上,7%的学生基本没有课外阅读。对书籍的宽泛撷取和“见缝插针”式的信手翻阅,引发不连贯、不系统的阅读行为,使得学生无法通过阅读对于某一领域的知识形成全面、深入的把握和理解。
浅层阅读多,深度阅读少。56%的学生认为,平常接触到的书籍中令人非常感兴趣的只占少量;27%的学生认为,令人感兴趣的书籍占大多数;17%的学生认为,令人感兴趣的书籍属极个别现象。他们平时的读书习惯为:仔细读,但不做笔记或批注(33%);随意阅读,有时间就看看(23%);大致浏览(18%);边读边做笔记或批注等精读(17%);只挑感兴趣的内容阅读(9%)。阅读的“扫描化”趋势,使得学生对读过的书籍中的很多内容浅尝辄止。
功利阅读多,专业阅读少。大学生课外阅读目的主要有:满足兴趣爱好(49%),完善知识结构(34%),任意随机选择(9%),跟随流行趋势(8%)。他们喜欢阅读的书籍类型为:散文、小说、诗集等文学类(39%),专业、学术、科普类(30%),杂志报纸(19%),传记、励志、史籍(15%)。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盲目性较大,功利性强的现象。他们对自认为有用的或流行书籍一拥而上,对没用的书籍完全漠视、直接略过。平常阅读范围大多为通俗、休闲、时尚类书刊和考取各种证书的辅导用书以及面试求职、撰写毕业论文的参考资料。这种跟随流行趋势或者“即用即读”的阅读行为,与学生修读的学科专业没有建立紧密联系。
个体阅读多,分享阅读少。阅读能够带来个人的思想净化、知识拓展和兴趣提升,与有共同阅读经历的人一起交换思想、分享心得,能够进一步深化兴趣、获得收益。但调查显示,大学生阅读的个体化现象比较明显,在读完一本自己收获很大的书籍后,只有40%的人能够经常向身边人推荐并分享收获,31%的人偶尔向他人推荐和分享收获,29%的人则认为阅读是个人的事情,从不和他人交流。与此同时,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建立读书会或读书论坛,以增加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改善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建议
建设“宜读”环境。高校一要整体设计建筑风格和绿化美化工作,创设整洁安静、优雅温馨、适宜阅读的文化高地。让绿茵中的雕塑、林荫下的桌椅、墙壁上的警句成为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源泉,用窗明几净的教室和鸟语花香的校园把学生带入良好的阅读情绪中。二要加强图书馆内涵建设。调查发现,大学生认为图书馆存在书籍种类少(29%)、书籍陈旧(26%)、检索不方便(18%)、空间小(18%)、开放时间短(9%)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图书馆应经常性地与读者进行互动,掌握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各种文献的出版发行动态,努力缩短图书采购编目上架周期,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增加音像、微缩、机读文献的数量,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检索手段。还要加强与其他图书机构的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周到、人本的服务,有效发挥图书馆“阅读中枢”的功能。三要结合学生阅读方式的转变,不断完善专题网站、开发超文本阅读资源库,充分发掘传统文献价值,为其赋予具有时代特点的解读和推广,与时俱进地加强数字化阅读平台建设。
提升“善读”能力。高校应从大学生入校伊始,即开展图书文献应用专题教育,使学生了解学校图书资源状况,掌握文献检索的方式方法,做好各类文献的导读引读工作。开设经典文献鉴赏类选修课,对学生阅读提供全面指导,使学生知道应该阅读什么、如何正确阅读。教师要发挥启发式、互动性教学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推动作用。通过课前演讲、课中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布置一些课外阅读题目和范围,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深入思考、提出见解、互相交流,使阅读带来的体验、思考和理解,通过争议、辩论和研讨,成为拓展知识领域、深化专业认识、提升学习效果的基础。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读书心得,把自己的感悟传递给学生,以自身的读书热情感染学生,以自身的良好读书习惯熏陶学生,带动学生实现阅读与学习、与思考、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范文5
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其中又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一至二年级学生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这一要求表明在小学低年级养成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极其重要的。但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要求又是极容易忽视的。
1、我所面对的是一年级新生,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我要就我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作较全面的了解,包括阅读兴趣、阅读对象、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等。
2、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发现我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并简单提出对策。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阅读对象、课外阅读的习惯;家长的对课外阅读的要求。
三、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谈话调查法。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工作之余你读书吗?
经常读 有时读 没时间 30.6% 53.4% 16% 这张表表明家长大多数有较好的阅读习惯,重视孩子家庭文化氛围的建设。也许工作繁忙之故所致,有些家庭读书不能形成习惯。
2、你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吗?读多长时间?
调查显示,家长还是比较重视孩子的读书问题。而且大多数家长能按老师要求给孩子有选择的读书。
根据我每天布置,约占98%的家长都能做到一起读,时间30分钟。
3、您孩子喜欢阅读吗?他平时看什么类型的书?
童话故事 漫画等画报 科普类 其他 78.7% 14.8% 6% 有97%的学生喜欢阅读。从这张调查表不难看出,童话故事类和漫画类的书籍最受学生欢迎,而科学类和古诗词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得较少。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天读书,自主性不大。
4、从上面这张调查表很容易看出,一年级学生的学前识字量程度不一,大部分孩子的识字量有限,阅读速度受到影响,独立阅读的能力欠佳。
5、阅读方法没有得到重视,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随意翻翻过就算了,更多的家长较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缺乏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观,少部分家庭中缺乏读书的氛围,未能较好地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榜样。
五、几点建议
(一)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保证学生的阅读量。
(二)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尤其在小学一年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责任重大,应想方设法,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当学生出现阅读障碍而引发厌读情绪时,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逐渐培养起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本着推荐、自由选择的原则让其广泛阅读。阅读书籍的来源还可以是信息量大而丰富的网络世界。
(四)给予一定的阅读指导。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应让学生树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观念,要求他们随读随记。
大学生课外阅读建议范文6
【摘 要】阅读的真正目的是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让学生从阅读中得到成长。而评价是促进学生阅读的一种手段。该如何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这就需要对评价的形式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探索了几种较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有效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 课外阅读;评价形式
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而发展性评价也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多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所以,在阅读评价中,我改掉了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其它人员参与评价,即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查评的多元化评价。
1.我心中的我——学生自评
“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续的作用。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而且有利于消除评价人员与学生之间可能出现的对立情绪,使评价结论更容易为学生本人所接受。所以在倡导评价主体之间双向互动、相互理解的当代教育评价中,自我评价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课外阅读的目的和态度,认真地总结各种阅读方法,检查课外阅读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阅读。
每周学生要填写自评卡(见下表)外,还请同学们认真回顾一个月的课外阅读情况,从阅读内容、阅读数量、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方面作书面评价。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价时总结了经验,学会了反思,这种由衷的体验将激励着他们更加投入其中。
2.同学心中的我——小组互评
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进行自我评估、自我 反思。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互评,因为小组经常进行一些交流活动,在小组活动中大家互相比较了解。其目的是互相交流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技能,提倡学生学会欣赏别人,从别人身上找到长处;同时学会如何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自己的课外阅读;再者,也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具体操作: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一个自我评价以后,在第二天的小组交流以后由小组成员共同进行相互评价,对各自的阅读情况给出星数。一周后组内进行小结,并由小组长填写本小组对该组员的评价表(见下表)。
3.老师心中的——教师点评
学生的阅读成长记录每星期上交一次,教师根据每个同学记录积累的情况,坚持给每位同学写激励性评语。当然,我们做教师的不能以敷衍的态度对待来随意地写评语,我们要用充满爱心、暖意的评语,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注意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利于孩子的改进,表达教师的美好期望。
4.家长心中的我——家长查评
初期的课外阅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在家中进行,因而家长的检查督促,参与评价至关重要。当学生每天完成阅读任务后,要求家长一起帮助计算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根据阅读时间评估阅读量,然后进行记录。每周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作一个书面评价。(表格如下)事实证明,家长评价不可或缺,它使孩子们感受到了父母深情的关注,激起他们进一步努力的欲望;同时家长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体验了和孩子共成长的喜悦,分享了沟通交流的快乐。当然在家长评价中偶尔也会出现评价不实的情况,个别家长对课外阅读评价的认识不足,评价要求过低,导致评价失误。只想让孩子从伙伴和老师那里得到好一点的评价,而忽视了评价是促进孩子自主阅读,自主发展的手段。对这种倾向,教师需要及时地给与关注和指导。
只有家校结合进行的阅读评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是进行新课程实验,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坚持先进文化方向,更是广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如果我们真的想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孩子多读书,那么就以落实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形式为载体,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他们一生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孙莉平.让每个学生享受快乐阅读——小学生个性化阅读评价的探索[J].fzxpj.cersp.com/XSPJ/xx/200609/1
529.html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