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安全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安全调查范文1
食品安全与风险的理论分析
从近年来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看,由于科技发展,工业生产使食品安全产生的问题,与传统意义上的食品安全具有不同新特征,即科技含量上升、人为不确定因素增多[3]。灌装、冷冻、防腐等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大量安全的食品,但不法商贩造假制假可利用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潜在风险成为新的规避因素[4]。风险可以界定为一种处理社会自身所导致和引进的危害和不安全的系统方法。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指出:“风险”概念直接与反思现代化相关联,“反思”成为试图规避风险的手段[5]。同时,贝克认为风险产生的同时必然引出责任问题,他在描述分析政府在风险社会中的职能弊病时,用到“有组织的不负责任”这一概念,即人们可以向一个又一个主管机构求助,并要求他们负责,而这些机构则会为自己开脱,在这种过程中,是根本无法查明谁该负责的。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涉及到卫生、农业、质监、工商等近10个部门[6]。多头执法造成责任的相互推诿,以及管理体制相互交错造成管理职责交叉,使得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落不到实处,政府监管力度被大大削弱,由此造成政府诚信面临危机。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调研所取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针对回收问卷相关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选取天津市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市内六区的人口数量分配样本[7]。调研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25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9.7%。
调查结果分析
1样本概况
样本中女性比例占46.6%,男女比例相当。平均年龄主要集中在31—49岁,占样本总数的43.2%。受访者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样本总数的74.1%,在职人员的比例为82.7%,已婚受访者的比例为78.1%。家庭总收入集中在2001—5000元,家庭人口数3人占样本总体例的45.2%(附表)。
2食品安全知识与意识
对于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与意识方面的情况,问卷设计主要是通过消费者对食品认证标识(QS标志、有机食品认证标志等)的知晓程度、对《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了解情况、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食物之间相克的知识的了解进行调查。以QS标识为例,QS标识即食品市场准入标志,食品出厂销售之前,必须在最小销售单元的食品包装上标注由国家统一制定的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并加印或者加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QS”,意味着该食品符合了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调查消费者对QS质量安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HACCP、ISO9000、ISO14000认证标志的知晓程度,结果表明,除多数被调查者只是听说过上述食品认证标志,具体的认证标准及要求并不清楚。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该法共10章、104条,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生产经营、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各项制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8]。调查结果发现,对于《食品安全法》,有28.7%的消费者根本不知道,65.7%的消费者听说过,但不太了解更具体的内容,仅有6.58%的消费者对此十分了解。《食品安全法》中还规定,当消费者买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时,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被调查者中,有37%的人不知道、54%的人听说过、仅9%的人十分了解这项规定。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主要包括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和亲戚朋友之间的相互交流等几个方面。其中,利用广播电视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受访者达到83.1%,网络的作用在食品安全知识与信息传播方面越来越明显,半数以上(61%)的消费者利用网络获得食品安全知识。
3食品安全行为
在考察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行为之前,先对影响其食品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1)影响食品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研发现,平时比较关注食品安全知识和信息的消费者占到总人数的88%,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相关讲座或培训的次数不多,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未参加过食品安全相关知识讲座或培训。消费者对购买食物地点的选择,77.5%的被访者经常去大型超市购买食品、51.9%的被访者经常去农贸市场购买食品、20.7%的被访者去食品便利店购买食品。消费者购买食物时,判断食物是否安全的主要依据前三位的指标为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品牌知名度。调查消费者购买食品后,有保留购物小票习惯的人占到54.3%。
2)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采取的措施
当消费者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是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大部分人直接找商家退换,占到被调查消费者比例的66.4%。自认倒霉的消费者比例占到23.8%,消费者会向有关部门投诉的比例为6.8%,还有消费者会提出民事赔偿诉讼的比例为0.9%,只有0.6%的消费者向媒体反映。在与商家交涉要求退换过程中,58.3%的消费者表示会要求支付赔偿金,但仅有7.1%的消费者投诉后获得赔偿。在问及为什么没有去投诉时,71.6%的被调查者回答“投诉太麻烦”、17.6%的被调查者回答“不知道找谁投诉”、6.2%的被调查者回答“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投诉”。
结论与讨论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食品安全知识与意识方面,绝大部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相关标识都不了解,容易造成消费者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9]。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法》知晓程度看,大部分消费者对它的内容不甚了解,这很容易造成消费者不知道如何保障自己的权利。从消费者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看,电视广播、网络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要求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信息要及时、客观、准确。媒体是影响消费者支付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电视比报纸等媒体更能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改变[10]。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看,去正规的场所购买食品和保留购物小票是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此外,在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即购买到问题食品时,近1/3的被调查消费者自认倒霉,只是表示碰到类似情况以后不会再到相同的地方去购买食品,怕麻烦不愿意找商家理论或者去消协投诉,不懂得利用法律或者媒体等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消费者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对食品安全问题不够关注;另一方面是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食品安全信息。同时,维护消费者合法利益的渠道和途径也不够方便和畅通。调研结果表明,从消费者的角度来思考食品安全问题,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以及由此导致的食物不安全消费行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则在于食品安全的风险防范与危机控制。
食品安全调查范文2
按照沁阳市创建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市的工作要求,XXX食安办采用纸质问卷调查方式,主要围绕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度评价、公众对食品安全变化的感知、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公众对沁阳市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反映等内容,面向XXX社会公众,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度;(二)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评价;(三)公众对食用食品的满意度;(四)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的态度。
二、调查实施与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纸质问卷的方式,组织工作人员在广场、菜市场、大型超市等人群密集的场所发放调查问卷。
三、数据评估及主要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完成有效问卷40份,样本覆盖了问卷中的所有职业身份、各个年龄段等人口学特征,调查汇总数据有较好的代表性。
食品安全调查范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由深圳市教育局提供全市6个区所有高中学校(包括民办学校)的名单,按序号输入电脑后,采用随机数字法,从每个区中随机抽取2所高中学校共12所中学。然后,在每个中学采用现场随机简单抽样法,抽取高一、高二各1个班,调查学生总人数为543人。因高三年级正处于准备高考的紧张阶段,接受市教育局的建议,未调查高三年级学生情况。
1.2 方法
参照有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知识和行为等。经预调查修改后,统一发放问卷,统一回收。
1.3 资料分析
将所有问卷数据统一录入Epidata 3.0系统,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发出调查问卷550份,回收调查问卷550份,回收率为100.0%,其中有效问卷共543份,有效率为98.7%。高一学生298名,高二学生245名。男生247名(45.5%),女生296名(55.5%)。
2.2 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情况
2.2.1 得分情况 食品安全知识部分总分值为20.0分。543份有效问卷的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平均为(11.56±2.57)分,高一学生平均得分为(11.23±2.45)分,高二学生为(11.95±2.3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平均得分为(11.08±2.52)分,女生为(11.96±2.2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食品安全知识得满分的高一和高二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16.4%和18.7%。学生对食品QS标识、绿色食品含义等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含义等比较生疏和模糊。对食用红心鸭蛋致癌、过度烧烤食品致癌、发芽土豆不能吃等常规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率较低,对相关食品卫生法规的知晓率也较低(表1)。
2.2.2 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 45.8%的学生选择电视广告宣传,30.6%的学生选择学校老师讲解,23.6%的学生选择父母或其他亲人教导,12.4%的学生选择报纸、书本、故事等。
2.3 食品安全态度情况
在被调查学生中,认为目前食品安全状况很安全,表示很放心的占57.3%,认为目前食品安全状况不安全,表示很不放心的占12.4%,回答认识不多,不清楚的占30.3%;认为路边小吃是安全的占79.4%,认为路边小吃不安全的占20.6%;认为食品中根本不该添加甜味剂、香味剂的占61.7%,认为甜味剂、香味剂是加工食物中的必需品,可适量添加的占18.2%,回答认识不多,不清楚的占20.1%;认为食品防腐剂对人体健康有害,不能添加在食品中的占30.6%,认为只要不超标,对人体应当是无害的占57.0%,回答认识不多,不清楚的占12.4%。
2.4 食品安全行为情况
2.4.1 食品消费习惯 经常食用洋快餐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在购买食物时能够经常查看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学生所占比例却不高(表2)。
2.4.2 饮食卫生习惯 被调查学生中,能做到“饭前便后经常洗手”的占45.3%,偶尔记得洗手的占35.3%,基本不洗手的占19.4%。
2.4.3 食品选择习惯 被调查学生中,口渴时首先选择喝饮料的占45.7%,选择喝水的占31.0%;学生经常吃的零食依次是棉花糖(40.0%)、刨冰(30.6%)、瓜子(14.0%)、果冻(10.3%)、话梅(5.3%)。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高中生的食品安全知识还比较欠缺,食品安全行为习惯也存在不良隐患。因此。应采取学生较易接受的食品安全教育方式,如食品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宣传画册、食品安全知识电视片、食品安全知识有奖竞赛等,提高高中生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
吃减肥药成为高中生中的一股风潮,85.1%的被调查高中生承认尝试过减肥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圳市学生中出现了不少“胖子”,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饮食不合理,经常食用高热量的方便食品、快餐食品等造成营养过剩而导致的。因为肥胖产生自卑,进而使减肥在青年学生中成为流行时尚,甚至包括那些并不肥胖的孩子,也以追求更苗条为目标。但是减肥药的安全性目前还非常不确定,对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的潜在危害可能更严重。因此,食用安全食品、合理健康膳食,应当成为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4 参考文献
[1]蓝国强,岳新.生命在你手中[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27.
[2]史根生,刘亦农.张卫民,等.广东、吉林、四川、湖北四省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8):677-680.
[3]高歌.上海市居民食品卫生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1998,18(3):31-33.
[4]梁洁,向志锐,刘燕文.广州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18-219.
食品安全调查范文4
关键词 : 食品安全意识;城乡比较;调查问卷
调查背景
近几年,虽然我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产业链条依然危机四伏。卫生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更趋严重,频频见诸媒体和走进公众视野的如广东“毒大米”案件、“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一号事件”等。
我们进行此次关于居民食品安全的调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对海宁各地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观念进行一次比较详细的调查,了解在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和教育都比较发达的省份,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状况以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差别。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法为主,访谈法为辅。另外为了保证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我们还采用了观察法与文献法。观察法主要是我们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在农村或城市生活获得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除此之外,我们还用到文献法,在浏览一些资料,文献,尤其是网络资源、报刊等二手资料,甚至直接查找了一些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话题调查活动及论文作为参考。
本次调查对象基本包含了各个职业,包括学生、工人、商人、农民、教师、行政官员及其他等。被调查者年龄从20岁到70岁,以20-40岁为主;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等);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认识;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食品安全的消费意识;遇到的食品问题以及处理方式;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等。
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8%。参与调查的居民中,男42名,女58名,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24%,20-30岁的占30%,30-40岁的占26%,40岁以上的占20%。调查对象基本包含了各个职业,包括学生、工人、商人、农民、教师、行政官员及其他等。
2、消费者眼中的食品安全状况
调查发现,对于近几年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农村居民中有35%认为是逐年好转的,而城市居民中有高达59%的居民认为是逐年好转的。20%的农村居民和11%的城市居民认为食品安全状况的一年不如一年。
消费过程中曾遭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 农村 城市
食品不清洁加工 12% 17%
转基因食品 24% 37%
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 44% 32%
农药、抗生素、重金属等高残留 8% 10%
食品过期变质 28% 33%
据调查现阶段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最担心的问题主要有食品过期变质,农药、抗生素、重金属等高残留,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食品不清洁加工等。
在被问及已经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否被解决的时候,有34%的农村居民和46%的居民认为有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解决;只有3%的农村居民和11%的城市居民认为产生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食品安全调查范文5
论文摘要:调研组通过与浙汀省丌化县商局,药监局,质检委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走访基层,采取随机取样、会议交流与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开化县月前24个乡镇的食品企、超『和商店等的食品安全现状,发现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中存在的‘些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的措施,让全社会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近年来,由于国际上些地区和国家频繁发生恶性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门:rE式颁布实施,新法在农村的实施普及力度,更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及时做好宣传工作,使《食晶安全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调研方式、时问和对象
为调查《食品安全法》从实施以来,在农村普及影响力的成果,调研组结合浙汀省开化县]商局,药监局,质检委等相关部门于2009年9月15r]和16日走访了全县24个乡镇,对每个乡镇的食.}安仝示范创建1.作进行了调研和考核验收。调研组在听取乡镇创建1:作汇报后,采取随机取样、会议交流与发放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查看了创建资料台帐,实地检查,种植基地、农资连锁店、食品生产加工氽业(小作坊)、食品超市、农村放心店(食杂店)、学校食堂、小餐饮店等场所,并对照《开化县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验收标准》进行了现场打分,调研组组把检查的基本情况做了统计并向乡镇作了反馈。
2食品安全企业抽样检验结果
2 1调研对象、检验项目及结果
抽样检验组对各乡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食品超l_J、小餐饮店、单位食堂等60个场所的食品货物原料及添加剂如:油类、米类、酒类、水、月饼系列、酱油、饮料类、猪肉产品、鸡加『产品等。通过检验项目如:酸价、过氧化值、敌敌畏、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乐果、黄曲霉毒素B2、致病菌、总砷、铅、总酸、氨基酸、蔺落总数、大肠菌群、酸度、铅、_|氧化硫、酒度、色素、甲醇、杂醇油、铅、洒度、沙门氏菌、志贺氏蔺、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致病菌、二氧化硫、铅、铜等。检验结果出现如下:汉堡中检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合格:鸡类产品中检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合格:月饼中检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肠道致病菌不合格,其它食品正常,食品合格率为99%。
22食品安全法普及问卷调查
调研组通过采取随机面谈、发放问卷调查、会议交流等形式,走访各个乡镇的普通农民与餐饮食品机构的商家,对食品安全法的普及程度及运用进行调研。下面分别是针对普通农民消费者与商家的不同问卷,在参与普及调查的十五个乡镇中,每个乡镇随机挑选出3O个普通消费者,l5个商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3调研结果分析
3、1农村食品经营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在农村食品商店检查时发现,些食品在店主进货时已临近保质期或是过了保质期,部分食品外包装上生产厂家、生产口期等标识不清晰、不规范,这些食品来源多是不规范的批发部,一些甚至是从城里商店拆下货柜的食品,也被不法商贩送到农村出售。农村经营户对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食品安全思想观念普遍存在,放纵了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泛滥。
3、2食品安全法宣传力度不够,农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普遍不强
目前农村经济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变,但农民的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属于弱势群体。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选择消费品时容易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而先考虑价格。加之,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或者维权成本太大过程负责,这些都在定程度上给制假售假者和违法经营者以可乘之机。
3、3低端食品低端消费市场大,形成监管盲区
在江浙地区存在了大量的外来务T人员,而他们闽经济收入相对较低,以消费价格低廉的低端食品为主,主要以低档白酒、油炸食品、豆制品、卤味制品等食品为主,加工点多位于城乡结合部,业主以外来人员和本地…些欠发达乡镇农民为主。存在生产条件差、设施简陋、流动性大、从业人员素质低等特点,政府在监管难度很人。
4加强开化县食品行业安全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4、 1严格实施《食品安全法》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食品安全法》明确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新“j定”方案的要求,牢同树立依法监管和依据职责监管的理念,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监管法定职责,监管部门对于农村食品安全更要要加大督查力度,严惩不规范的批发商铺。为扩大打击范围,监管部门也要鼓励农村百姓和经营业主积极举报到农村市场推销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商贩,对于举报有功人员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4 、2做好《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工作
让食品商户熟悉掌握《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从事食品经营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并懂得义务向客户宣传,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广泛的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宣讲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努力使食品商户严格依照《食品安全法》履行经营者责任和义务,了解违法经营将受到何种处罚,并使消费者知道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增强广大食品经营者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努力使广大消费者明白其享有的权益以及维护权益的途径,为《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3不断完善农村食品质量检测体系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各级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结构科学、功能完善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网络,重点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商铺的监督检查和抽验,形成统一岛效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
食品安全调查范文6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然而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通过调查荆门市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现状,了解消费者主观风险感知程度与食品的客观风险之间的偏差,为科学防范可能因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偏差引起的食品行业震荡和社会混乱提供提供风险策略依据。
关键词 :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消费者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6.0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203171)、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2yjczh150)、2014年武汉理工大学本科生自主创新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盛佳玮(1993-),女,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风险管理;马颖(1975-),女,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风险管理、营销管理。
收稿日期:2015-01-20
从2008年三鹿奶粉的问题开始,国内几乎所有主要奶业品牌都受到了消费者的怀疑;转基因食品、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加工食品中的有害食品添加剂等问题更是由来已久。关系到人们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越发被人们所关注。
风险感知,指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的各种客观风险的感受和认识,并强调个体由直观判断和主观感受获得的经验对认知的影响。大众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必然影响大众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国家诸多涉及大众的决策,都须争取大众的理解和支持。民众的态度也是决策者决策的依据之一。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着食品行业和市场的稳定,其态度更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开展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感知的考察则显得尤为重要。
1 调查背景
1.1 荆门市食品行业概况
荆门市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产地及食品工业的集中地,食品工业现已成为除化工行业外的第二大行业,发展速度位居全市工业行业前列。荆门市的钟祥市经济开发区工业园、沙洋县官垱镇、京山县雁门口镇等3个地区被选中成为湖北省全省21个具备创建“食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示范区”条件的示范区。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57家,主营业务收入710.7亿元,增长20.07%。全年全市生产大米729万t,增长15.8%。全年食品行业完成产值732亿元,同比增长20.2%。
与此同时精品食品品牌日益增加,2013年,全市有效使用农业“三品”标志的有218家企业439个产品,其中,无公害产品321个,绿色食品69个,有机食品29个,其中国宝桥米成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充分发挥中国农谷品牌优势,制订完善食品加工生产标准化操作规程,126家食品加工企业通过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
1.2 荆门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1.2.1 监管网络
全市有食品安全牵头部门1个,监管执法部门8个,食品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到市、县、乡、村四级全市食品安全责任网、监管网络逐步健全,初步形成监管职能部门执法法责任监管为主和群众监管为辅的监管网络体系,基层食品安全工作有人抓有人管,食品安全监管有序可控。
1.2.2 监管改革
按照国家、省有关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的要求,荆门市食品药品监管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同时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已构建了政府—监管部门—企业的责任体系,实现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有效链接和无缝监管。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底,公安、食药监等部门办理食品违法案件26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员38人,严厉打击了食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2 调查方案设计
2.1 调查样本的选取
计划在荆门市内选取3处主要的街道和商业区,向消费者随机发放300份(每处100份)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涵盖了荆门市不同状态的消费者,在样本选择方面兼顾不同境况,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查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对调查对象严格保密,确保可信度。
2.2 调查实施
队伍严格按照科学调查方法设计问卷,问卷共20题,采取的是抽样、不记名的方式进行。并对调查活动进行了如下安排:一是对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要求是成年人,男女比例尽量均衡,各个年龄段都要涵盖;二是调查访问的对象应是来自荆门市的消费者;三是调查人员要在答题现场,对答卷人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解答,从而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64%。
3 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
3.1 数据统计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情况详见表1、表2和图1。
从表1可以看出,在样本特征方面,女性达到59.9%,男性达到40.1%,18-35岁参与问卷调查者占到总数的70.8%,本科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占了总数的56.3%,其他职业、学生、民营企业员工的比例分别为35.4%、32.3%、14.1%,基本符合目前各项相关调查的结论,由此构成的消费者样本较好地代表了整体。
从表2可以看出60%左右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现状十分担忧,时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并认为消费者无法避免购买到有问题的食品,对食品安全现状持悲观态度。另外,消费者对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并不满意,近70%的消费者表示对问题食品的投诉或者协商只有一部分时候可以成功。同时,76%的消费者认为荆门市的食品安全状况虽然有不足,但是处在可控,平均分达到65.01分。
从图1可以看出,对于问卷中列出的10种食品品类,30%~55%的消费者认为大多数品类食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性适中,一般是不太容易发生的。同时,有近40%的消费者选择速冻食品是发生问题的可能性最大的品类。
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信度分析是对量表的可靠性和一致性进行的检验。目前最常用的信度系数是α的信度系数。使用SPSS19.0计算出荆门市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调查问卷的α=0.75,表明该问卷设计合理,信度较高。
(2)效度分析。效度是测量的有效性程度。经对本问卷进行计算,本卷能对超过80%的变异做出解释,公因子负荷达到0.598,因此该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可以用于实际测试。
4 荆门市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4.1 消费者总体风险感知状态趋近客观状态
调查结果显示,荆门市消费者对本市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状态总体与客观实际风险状态相符。从文献调查来看,荆门市的食品安全风险相对较低,一方面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湖北省名列前茅,另一方面荆门市近十年内无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通报,只有个别由消费者个人因素引起的食品卫生事件,如2010年荆门市沙洋县吴某一家因误将亚硝酸盐当做食盐食用导致的食品中毒事件。而调查问卷显示消费者对本市的食品安全现状态度较为乐观,总体主观感知状态较为理性。
4.2 消费者对个别品类食品风险感知存在偏差
虽然荆门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感知总体较为客观,但在对个别品类食品的风险感知上,明显仍与其客观风险存在偏差。一方面,消费者对部分品类食品的风险感知明显高于其客观风险,如速冻食品品类,荆门市的消费者对其风险感知程度却居于所列10种食品品类最高,主观夸大感知了其风险水平。与此相反的是对风险的偏低感知度,例如荆门市消费者对因饮食习惯原因对卤制品的风险感知程度较低,忽视了其食品安全风险。
5 结论与建议
5.1 调查结论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应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荆门市消费者对于本市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水平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荆门市消费者已经对食品安全问题付出了更多关注;消费者目前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感知处于较合适的水平;基于食品品类而言,消费者对各个品类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仍旧存在偏差,且夸大风险感知和忽视风险感知共存;消费者对政府监管效能普遍持消极态度,认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并未发挥应有的效力。
5.2 建议
研究认为:了解消费者担心市场中食品的安全性,自身却难以控制、避开对问题食品的购买,有无能为力的焦虑感等都是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重要因素,改善食品安全问题,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已然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本文认为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消费者正确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认知:
(1)加强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学习。科学认识食品安全,增强自身对食品安全风险的了解和把握能力。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消费者应该科学对待,而不是一味的“归咎”于食品企业和政府。
(2)自觉避开可能存在高风险的食品。可以充分利用食品标签,鉴别食品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选择正规、卫生的场所消费。
(3)加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强化个人维权意识,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或者自身权益受损的时候应该懂得积极地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不法厂商进行投诉和举报,当消费者知道自己的权益能够得到合理保障时,其前期风险感知程度会呈现相应的降低。
另外,除消费者自身努力外,相关政府部门、食品企业和媒体也应同时采取措施,引导消费者风险感知回归理性。如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的普及推广;食品企业应对产品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清晰、明确、真实的标识和宣传,不应故意误导消费者或偷换概念;媒体则应在报道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事件时,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在严谨的调查后得出结论,不应为了追求公众吸引力而使报道夸张失实。
参考文献
1 Starr.C. Social benefit versus technological risk[J]. Science, 196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