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保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博物馆文物保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博物馆文物保护范文1

对于我国的不同的省以及地区来说,因为经济上或者上级的重视级别上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底层的一些文物的管理单位要负责的东西比较多并且杂,比如文物的保护管理所以及考古所和研究室和钻探公司和博物馆的各种功能和责任都是底层的一些文物机构所要负责的工作范围,这就是的底层的一些文物管理机构身上的胆子太重,不但要进行相关的管理和保护还要履行一定的政治责任,并且人手也比较的却是,这就很大地阻碍了相关的工作的进展。

二、经费短缺

对于底层的一些文物的管理单位来说,他们的经费通常都是通过各个地方的政府进行拨款的,但是如今每个政府只重视自己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成绩,从而忽略了文物保护以及管理的相关工作,所以相关的经费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特别是在一些比较贫穷的地区,工作人员的相关工资都不能准时发放,因为经费成为了管理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缺口,所以导致底层的文物保护工作很多都不能正常进行,并且眼睁睁看着文物损坏以及丢失,并且虽然如今社会上有很多自发性的文物保护组织,但是他们的经费也有限,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积极性小时,对于文物的流失上,更为严重的就是在民间的一些文物不能有效地进行回收以及管理并且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现代博物管文物保护管理趋势分析

如今的社会正在飞速的发展当中,这导致相关的犯罪的手法也越来越高端,所以博物馆应该积极宣传并且尽可能获得政府以及相关公众的支持从而通过社会的力量来在最大程度上进行文物的保护以及管理的工作,并且使相关效率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1、加大文物保护资金投入

首先,因为藏于博物馆的文物一般都是比较珍惜并且具有相当大的历史价值以及不能再进行复原的文物,所以相关的保护以及管理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应该提高相关的投资,国家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优惠的政策来帮助文物更好地进行保护以及管理,对于地方的政府来说,政府不能从文物保护方面获得经济建设的相关成绩所以在这一方面的认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但是对于文物的保护以及管理来说,其的社会意义十分重要,首先,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社会精神的文明建设,其次就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旅游业的进步,间接地使地方的经济获得发展,所以相关政府应该加大对博物馆的资金的投入力度,使得社会的经济以及相关的文化和精神文明能够获得比较大的发展。

2、加强文物保护制度建设

对于文物的保护以及管理的制度必须不断地进行完善,特别是文物的提取以及交接的相关制度上,首先,要提取文物的话,要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并且签署一些提取文物的依据并且注明相关的名称编号以及文物的时期和文物的情况和何时归还等每一个情况,而且相关的责任人以及博物馆的领导应该进行签字来对该依据进行生效,并且双方应该当面检查以及何时相关的提取和交接的工作,这样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文物的安全。

3、文物保护管理向智能化、全民化方向发展

现在群众已经了解到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以及相关价值并且对于文物的保护措施也更加的人性化以及全民化和智能化,第一,文物的保护措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因为再多的高科技都离不开科技人员的操作,所以,技术人才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第二就是对于博物馆来说,要知道自身是公众的形象并且相关工作是一项对公众以及社会都有利的一项公益工作,所以博物馆应该积极宣传让更多的民众和社会的多个力量共同参与进来,使得文物保护的相关工作更加的全民化。

四、结束语

博物馆文物保护范文2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价值;承载者;措施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96-01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很多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被保存流传下来,成为当今人们的宝贵财富,它们是未经任何修饰的历史资料,是人类过去生活的真实情况,为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完成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使命,在馆藏文物时,必须要进行合理恰当的保护,避免文物遭受损坏,影响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做好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是当前博物馆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基于此,笔者在论述了文物保护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对博物馆文物的保护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文物在长期的收藏历史过程中,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并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工作,一方面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人民群众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提高民族意识、品鉴古人的精神文明世界知悉时至今天的发展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科研价值。激发了无限的爱国热情,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素质水平与科学文化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教育作用

文物有着传承历史精神文明的重要使命,是见证历史的重要符号,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因此,成为了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每一件文物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承载着特殊的内涵,凝聚着我们民族的优良品质与民族精神,有着强大的感染力。人们从文物的实物中增加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感受,了解到文物的由来,认识文物的历史背景,诠释历史年代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教育人民群众感受民族精神的内涵,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出民族的自信心。有助于人民群众继续沿袭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怕困难、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发挥出历史文物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作用。

(二)鉴古知今

虽然我们知道光阴一去不复返的不可逆转性,但是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中,可以隐约看出那若隐若现的历史痕迹。通过文物的鉴赏,可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掌握了历史知识,就是了解了一个民族。鉴赏文物就是在阅读历史,因此,对于文物的从鉴赏古人文明到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今天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可以使人民群众的情操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审美得以提高、精神得以振奋,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无可取代的推动作用。

(三)提供科研

文物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轨迹,是进行历史科学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文物丰富的文化内容丰富了文物考古研究的参考内容,拓展了更多的思路,为历史的重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因此,文物在文物的考古科学研究中发挥着史料、证史、正史、不史与科研借鉴的作用。

二、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措施

文物作为贯彻并严格执行《文物法》的重要主体,要做好依法保护文物的工作,是保障《文物法》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由于文物的珍贵性与不可再生性加大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难度。因此,保护文物工作需要从健全文物保护制度,加大政府力度获得政策的支持,在实际的文物保护的管理工作中,分为硬件措施和软件措施,硬件措施是建筑基础设施,软件措施包括:数字博物馆与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

(一)健全制度,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文物保护的工作是建立在健全的支持文物保护的制度上的,因此,要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政策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现状的科学、合理、严密的规章制度来,并且要依法管理文物、保护文物。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使这些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在文物保护的资金使用中,文物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文物保护工作意义重大,需要得到政府政策上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一方面的资金是国家财政拨款,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开发旅游项目的政策支持,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增加社会的经济效益,为文物管理工作的持续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科学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对于基础设施要加强实施措施,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增加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的科技含金量,以提高文物保护的管理水平。文物保护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筑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是数字化文物保护管理系统。

1.建筑基础设施

在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国家加强了对博物馆的建设,随着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的加大,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我们的一些建筑的基础设施要向国际化的标准靠拢,向发达国家的文物保护建筑基础设施学习,建筑基础设施主要以发挥合理保护、科学管理文物与重在预防为标准,设计并实施保护措施到位的建筑,才有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

2.数字化文物保护系统

数字化博物馆是运用信息、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整合全省文物资源,使观众可以在网上了解、欣赏到众多珍贵馆藏文物。通过文物信息数据库、文物信息采集处理和展示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馆藏珍贵文物的网上三维展示、基于地理信息的全省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推动文物在保护利用中“活”起来。数字化文物的三维展示是采用激光扫描测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文物建模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高新技术,全方位地展现文物的真实原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其独特的光源投射到文物本体上,形成光条纹。根据光源与机器的相对位置,按照计算机视觉理论,由光条纹的形状测算出被照射文物的三维光标,最终形成被扫描文物完整、精确的三维点云模型。然后,通过相应软件对所扫描文物进行数字化还原,生成被扫描文物的原始数字模型。这是高科技与文物资源的融合。

建立数字化文物就等于给每件文物做了一个“身份证”或“户口簿”,记录文物的原始数据。以后当遇到自然灾害、人为破坏、被人偷盗、病害侵蚀时,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调取“身份证”或“户口簿”,为修复文物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和保障,使文物复原。同时,还可以大力提高文物外展的工作效率。筹备文物外展,从查阅档案、拍照制表,告知对方,到确定参展文物,数十分钟之内即可完成。并且文物保护的工作,需要搜集大量的与文物相关的资料,才能根据文物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来。而文物相关的资料搜集是一个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工程,全面而具体的搜集工作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数字化系统。数字化计算机强大的系统功能,不但可以完成复杂的剖所工作,而且还可以对文物进行实时监控,对于保障文物的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全民参与,以人为本提高水平

文物保护工作要积极开展文物保护法规的宣传工作,从了解文物知识开始,文物知识的普及包括:对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等等,以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都参与到保护好国家文物的工作中来。工作人员要做好基本的日常维护,掌握基础的维修技术。随着科技时代的飞速发展,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使用,使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都得到了实质上的技术性突破。因此,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不断学习和进步,来获取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最先进的技术,以达到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文物是文明创造力的标志,负载着关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迁的各种信息,是对某种事物的实物见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做好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工作应得到各界的重视。在政府给予支持的同时,相关的博物馆工作者要不断对文物的保存方式以及措施进行创新,并且将目前文物保护方式进行不断地改善,从而探讨一些新的保护方式以及措施来对文物进行保护,有效地提高文物的保护水平,进而有效延长文物的存在时间,继而保障文物的价值,推动文化遗产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博物馆文物保护范文3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之中,会遗留下来许多的遗迹遗物,而这些遗迹遗物就可以成为文物,它们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来对各个历史阶段的人们从事的社会活动进行反映,呈现人类利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的情况,展现出当时人们的智慧。这些文物要想继续保存下去,就需要文物保护工作的展开。基层博物馆作为最基础的单位,在我国的文博机构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关的管理体制出现了滞后的现象。

一、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领导不重视,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在地方的政府当中,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经济,对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不够重视,尤其是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相关的管理者对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展开不够支持和配合,对其存在的价值认识不足,因此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比较轻视。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地方的政府对“面子”工程十分重视,在展厅的建设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在建设文物保护库房和引进文物保护先进技术的时候却不愿意支持。而其他的文物主管部门在进行例行的基层博物馆检查的时候,仅仅在防火和防盗方面比较关注,对自然损坏的文物情况却比较忽视,所以当基层博物馆开展相关的文物保护工作的时候,遇到困境也无法获得太多的帮助。

(二)文物保护经费不足。虽然现如今中央政府对地方文物的保护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加大对基层博物馆的经费投入,以此来保护珍贵的文物,但是由于历年来出现欠账的情况,我国各地的文博机构收藏的文物数量巨大,并且每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同,很多的基层博物馆在开展文物保护的时候,资金仍然无法落实到位,所以文物保护工作的展开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文化经费的发放仅仅只能将人员的工资和一些办公支出进行维持,却无法开展文物保护,对于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微乎其微,不少珍贵的文物由于资金的紧缺问题在库房内不断损坏。

(三)基层博物馆体制不健全。在地方文物保护之中,主体的力量就是基层博物馆,但是由于其中的人员任务繁多,常常身兼数职,例如文物保护管理所和文管办之间所使用的人是一样的,包括基层博物馆,有的时候在上级布置其他任务之后,人员还要分散做其他工作,所以基层博物馆的保护人员十分短缺,并且任务繁重。与此同时,由于缺少经费投入,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效甚微,文物保护工作的展开受到了影响。

(四)缺少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文物保护队伍。在基层博物馆之中,由于文物保护专业的人才较少,缺乏相应的人才导致基层博物馆只安排兼职人员来负责管理文物库房,而兼职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文物管理知识,甚至连基本的文物保护知识都不了解,只是负责看管文物库房的钥匙,所以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处于落后的状态,首先就是由于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文化素质方面低下,缺少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在另一个方面就是基层博物馆的管理体制问题,由于管理体制比较传统,没有开展创新改革,导致人事任免工作仍然有上级负责,缺少激励机制的刺激,并且由于工资待遇低下,无法引进优秀的人才,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二、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对策

(一)地方政治重视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基层博物馆应该将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进行认真的践行贯彻,将文物保护的珍贵性体现出来,不能因为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长期的文物保护工作,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传承,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地方政府和民众应加强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保护文化遗产。

(二)多渠道争取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经费。在基层博物馆中,经费的主要来源就是地方政府的拨款,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无法对馆藏的文物进行保护。首先,利用《文物保护法》将文物保护作为一项事业,通过本级财政预算进行经费拨款。其次,通过举办展览会展示地方特色,加强基层博物馆的影响力,引起重视。再次,争取企业的资金援助,通过社会吸引资金,形成博物馆和企业之间的互利互惠。最后,增加造血功能,将基层博物馆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从而增加经费。

(三)加强文物保护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建议高校开设相关的文物保护相关专业,由于现如今的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较少,导致人才需求增加,人才队伍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而在发达国家,文物保护专业是高等学校的热门专业,所以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高校应该开设相关的专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其次,要对在岗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在文物保护之中,主力军就是在岗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但是由于其专业技能素质低下无法进行科学的文物保护,所以要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人员拥有更加全面和先进的文物保护专业技能。再次,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馆藏文物的保存情况不理想,主要是由于修复技术不强导致的,相关人员主要是利用陈旧的文物保护方法进行研究,不会利用计算机和物理化学等综合专业技术开展修复工作,所以需要加强现代技术的掌握。

三、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及人才队伍建设,从文物的保护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合理地展开对基层博物馆中的文物的保护,只有不断的培养人才,才能够更加有序且可持续地帮助基层博物馆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斯利.略谈县(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南方论丛.2008(10).

[2]胡继高.当前文物保护科技发展中的人才培养问题.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1).

博物馆文物保护范文4

关键词:纸质文物;博物馆;保护;修复;损害

一般把以纸张为载体具有艺术价值或历史意义的古代文物成为纸质文物。纸质文物包括古代文献档案、古代书籍、古代字画等,可以反应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艺术等信息,保存好这些文物可以给后人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文物在时间的推移中只会逐渐减少,且无法复制,一旦丢失将无法复原,那么与之相关的文化、艺术、历史、精神价值也会随之消逝。

1 造成纸质文物受损的原因

1.1 文物本身因素

在博物馆展厅中,大多数纸质文物的材料为手制纸张(如宣纸)、丝绸、绸缎、锦缎等。这些材料制作都很简单,在保存过程中不仅显得脆弱,而且极其不稳定,容易在各种条件下分解。因此,在展览过程中或者发生某些意外例如虫害、霉变、水灾时,会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害。从化学组成上看,纸质文物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因而就容易水解、氧化,从而变黄,硬度和耐折度降低。

1.2 外部环境因素

(1)温湿度。在保存过程中,温湿度控制不好,纸质文物便会受损。一方面,温度过高,空气的湿度便会增加,文物容易受潮发生褪色、潮解现象。另外,空气过于潮湿,会加快微生物的繁殖,进来造成文物的腐烂。另一方面,温度过低,空气中的水汽会大量减少,过于干燥的环境会减小纸张纤维的抗张力强度。

(2)有害气体。在众多外部因素中,有害馓逡舶缪葑挪煌寻常的角色。例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溶于水显酸性,严重影响纸张的机械性能,致使纸张变脆甚至酥化成粉末,再如,空气中的氢硫酸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使文字、绘画颜料褪色。

(3)粉尘。空气中的粉尘也会悄悄损害纸质文物。当粉尘落到纸质文物上时,一部分会牢牢附着在上面,随着文物的整理、使用和翻阅,便会引起对纸张的摩擦,使之起毛甚至穿孔,影响作品的清晰度。另外,某些粉尘中含有大量的霉菌孢子,而文物又为霉菌孢子的传播和繁殖提供了极佳的场所,这都易使纸张发生腐烂。

(4)光照。光的辐射热作用用于纸张时,会引起纸张的理化反应,当温度高于30℃时,就会加速纸张变黄、发脆。在光照射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加快文物的分解过程。

2 对纸质文物的保护措施

纸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是一项极富技术含量的工程。在此过程中,专业保管员需要经过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周密的方案制定、小心的操作和足够的耐心,否则,非但没有达到保护和修复的目的,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另外,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课题,不能将目光积极局限于文物本身,更要懂得改善其周围的存在环境,时期留存千古。

2.1 纸张脱酸

纸张的酸性有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变质所致,有的是在制造过程中遗留的。现代的机制纸,都是经过强力的化学作用加以清洗和漂白的。因此,在纸中还残留有硫酸、明矾和氯漂白剂等。这些都容易引起纸张腐蚀、朽坏。酸性纸的耐折力低,当纸张的pH值低到4~4.5之间时,就变得相当脆弱。如果发现纸的pH值低于5.6,就应当采取脱酸措施。

脱酸的方法可用石灰水 (氢氧化钙溶液) 饱和溶液(浓度约0.15%)或碳酸氢镁溶液浸渍纸,约20分钟后,纸的酸性即被中和。不用水的脱酸方法可用氢氧化钡甲醇溶液浸渍、甲基化镁作烟雾剂或采用气相二乙基锌除去旧纸张的酸性。

2.2 纸张的防霉菌和防虫

纸张的纤维是有机物质,在制纸过程中大多还要加入动物胶、淀粉等,加之在装订书籍时所用的各种浆糊原料等,都提供了霉菌和虫害生长的食物。一旦环境气候条件适合(如温暖、潮湿),菌、虫害便会很快蔓延,不仅使纸张性能变得脆弱,还会造成颜色污染。所以纸质文物的保存,必须经过消毒处理,以达到防霉、杀菌的目的。纸张的消毒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杀菌、杀虫剂进行熏蒸。常用于纸张消毒的熏蒸剂有麝香草酚、甲醛蒸气和环氧乙烷气体等。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防霉药纸。它的种类和制法较多,如麝香草酚药纸是用白吸墨纸,放在10%麝香草酚酒精溶液中浸透后,让溶剂挥发掉,留下麝香草酚均匀地分布在纸上而成。将这种纸夹入书中,可起到防霉杀菌作用。某些大型的卷轴,可选用毒杀效力较高的消毒剂,如五氯酚钠药纸。制法是拿一卷薄纸在10%五氯酚钠水溶液中浸渍一遍,干燥后即可使用。红丹(即四氧化三铅)制成的防蠹纸亦具有防蠹作用。常用的杀虫药有对位二氯苯、萘、烟草等。

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还要做好密封盒防水,展台关闭严实,通风和通水的装置要有保护网,博物馆周围树木要避免鸟类的栖息和繁衍,这样可以从根本上防治虫害。

2.3 纸张的保存环境气候

首先,控制好室内温度和湿度。纸张易于吸水,过量的水分会使纸张性能减弱。因此,保存纸质文物时,必须注意防潮。库存或陈列时的气候条件应当稳定。温度应保持在15.5℃,湿度保持在60%。否则,纸张纤维的抗张强度会受到很大影响,并可能滋生大量的细菌微生物。

其次,室内要加强通风。闭塞的收藏环境会使有害气体长时间停留,加快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化学反应后会损害纸质文物,因此加强通风。

第三,严格控制好光源的照明强度。陈列纸质文物时,照明水准不宜超过50勒克司 (Lux)。对于特别珍贵的字画,应尽量缩短陈列的时间,珍品最好在暗处保存,以复制品陈列为妥。窗户的玻璃应一律改为毛玻璃或茶色玻璃,阳光中的紫外线和太强的光线环境对纸张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第四,创造低氧环境。为有效控制有害昆虫和微生物的滋生,可以向一些展柜内充入大量惰性气体(稀有气体),使氧气的浓度降到10%以下。

最后,规范操作行为。保管员应在拿取书画时要带手套(白色光滑的手套)和口罩,防止人讲话时唾液和手上的油脂、汗渍等物质损坏文物。甲醛也会损害书画,因此现代橱柜不适宜存放珍贵纸质文物。

2.4 纸张的加固

脆弱的纸张,用“夹衬法”加固。夹衬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纸张的前后两面各罩上一幅丝网,用淀粉浆糊作粘着剂;另一种是把纸张夹在两层醋酸纤维素的薄膜中间,加热压合。夹衬只有在酸性去除后(pH6~9之间)做才有效,否则不能阻止纸张继续变质。

作为祖先文明的受益者与后代的教育者,我们应对保护纸质文物怀有高度的责任感。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更是引导我们日后不断壮大的最好素材。然而,这些珍贵的文物正在慢慢减少,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保护纸质文物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献哲,裴全香.山西省博物馆纸质文物库藏的保护工作[J].中国博物馆, 1990.

[2]陈艳芳.博物馆图书室对纸质文物的保护[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1.

[3]张欢,梁义.纸质文物保护技术及环境控制对策[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

[4]王以坤,书画装裱沿革考[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博物馆文物保护范文5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免费开放;陈列文物;管理与保护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博物馆不仅是各类文化珍宝的收藏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群众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自2008年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县(市)博物馆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文博单位,既面临着发展的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观众数量的增多,对文物陈列管理,参观环境维护、文物安全保障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陈列文物的管理与保护是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制定一套健全的馆内规章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基层文物馆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度,并结合自身馆藏文物实际,建立健全文物保护与管理制度[1]。其中,要重点健全以下制度:(1)馆藏文物接受、鉴定、登记、编目与档案制度;(2)文物库房管理制度,细化出入库、注销以及统计细则;(3)文物保养、修复与复制制度;(4)文物安全检查制度;(5)其它文物收藏保管制度。

二、强化安保意识,加强展厅管理

(一)进入展厅前采取的必要措施

展厅是博物馆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做好陈列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地方。鉴于参观者剧增的现状,馆方应在参观者进入展厅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充分准备。首先,借助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媒介大力宣传博物馆免费开放制度,并加强舆论引导。告知公众博物馆是长期免费开放的,建议大家合理安排参观时间,不要一哄而上。第二,对每日参观人数进行控制。博物馆应定时播放参观须知,讲解员加强对人流的组织疏导,引导大家文明参观。在博物馆门口发票处设置观众排队领票围栏,每日早上8点开馆发票,直到发完当天控制数量为止。对团队、外宾团体参观实行提前预约制,对旅游等团队也实行预约制[2]。可适当增开新的进出口通道,并注意错开高峰期,以调节参观者流量,从而保证团队参观质量。第三,改进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根据观众需求,进一步改进相关服务设施。比如,增设供观众休息的座椅、存包柜等;对馆区内的无障碍标识与无障碍通道进行优化;更换模糊、不明确的指示牌,并全部进行英文标注,方便外宾参观。

(二)加强展厅内的管理

1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与管理

基层博物馆根据自身馆藏文物情况,建设符合国家安全技术防范标准的库房,提高文物保管条件。同时,建立本馆文物信息数据库,实现文物的信息化管理。文物布展必须符合文物移动操作规程,由专业人员清点核对无误后移交给展厅文物保管员。单据需标注文物名称、时代级别以及数量,标明文物柜号及柜内位置,并标明页码。采取账物分管机制,由专人保管相关单据。清扫时需挪动文物,务必要双手轻拿慢放。不宜用湿布擦拭灰尘,而应用干布与吸尘器轻轻擦拭灰尘。戴手套提取字画与珍贵文物,以免手汗与赃物玷污藏品。展厅文物保管员负责对文物进行每日检查,确保账、物、卡相符,隔半年或一年与库房保管员一道根据原始单据清点陈列文物[3]。此外,为了避免文物受到破坏,展厅内的全部设施必须采用无毒、无污染的建材装饰材料,并将展厅内的温湿度、光度调整到相应的标准。对容易发霉、生锈的文物应及时上报,尽快进行补救。对于陶瓷等易碎文物应做好防震与防滑措施。

2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

根据展厅大小以及文物数量、级别等合理安排展厅工作人员,并明确其工作职责,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由于每天的参观者都很多,展厅内时常出现拥挤现象。工作人员要做好导向工作,告知观众应与展柜、展架保持一定距离,不可用手指点或触摸文物,避免损坏文物。提醒观众不能用闪光灯拍照,不能大声喧哗,追逐嬉闹,严禁吸烟、乱扔垃圾、损害博物馆设施等。将一级文物柜与金银玉器等重点展出部位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借助先进的技术设施进行严密监控,并安排保安在展柜附近执勤,及时劝阻个别观众不文明行为,保证文物安全[4]。对观众集中的展室应采取人员限制措施,当人员过多时,立即通知安保人员在展厅门口疏导,组织观众排队等候,或劝导观众先参观其它展厅,以减少展室的人流量。

3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实行协作联动机制

文物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挽回。为保护好文物,博物馆应根据自身安保状况,制订安防、消防、保安、公安、中心控制室等每个环节的安全责任制度,并严格加以落实。同时,制订突发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采取协作联动机制。工作人员必须签订安全防范工作包保责任合同书,防火、防盗保卫包保合同书,以增强其责任意识。同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强化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提高文物陈列设计的仿真复制水平

文物仿真复制技术属于博物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反映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水平的重要因素。文物属于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特殊产物,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当前,受保护条件、运输条件、陈列条件、养护修复等环节的限制,一些珍贵文物并不适合经常展出,以免使藏品受到破坏[5]。因此,适当采用文物仿真复制技术,用复制品代替原品展出,有利于延长文物的展览寿命,保护文物的原貌。同时,也能提高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管理与保护水平。此外,运用该技术有助于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馆际之间藏品的借用、交换。既保证了藏品的使用安全,也促进了博物馆间的陈列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博物馆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文物保管水平

空气中含有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氢化物、尘埃、微生物等均属于空气污染物,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展厅内的有害气体与粉尘颗粒可能导致文物风化,金属锈蚀,纺织物变色。因此,博物馆要加强对文物环境研究人才的培养,为馆藏文物提供适宜的保管环境。另外,还应加强对文物保管员的专业培训,更新他们的工作理念,学习先进的文物管理与保护方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前台咨询人员、安保人员、保洁员等采取集中培训,强化其安全意识与文明礼貌服务意识,要求采用标准的文明用语,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结语

总之,博物馆免费开放是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举措。基层博物馆要把握好这一机遇,建立健全文物保护与管理制度,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文物保管水平,以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观念,推动我国基层文化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 峰,金成光.简析免费开放形势下基层博物馆陈列文物的管理和保护[J].大众文艺,2011,13(11):186-187.

[2]刘卫清.浅析发展形势下基层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管理[J].西江月,2013,11(6):304-305.

[3]周向东.试析博物馆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工作[J].卷宗,2015,5(9):51-51.

博物馆文物保护范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活态展示

中图分类号:G2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博物馆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传承,专家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尝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博物馆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所参观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博物馆,从其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思考博物馆对于古老文化记忆的留存与传承,以及这种展示方式与观众内心之间产生的互动,进而探讨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博物馆。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博物馆的认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它有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正确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博物馆的概念内涵和特点,是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和基础。

实物性是博物馆的主要特征,博物馆作为一种事物的运动形式,可以说自始至终是围绕着“物”进行的。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不受物质载体的限制,并不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态,也不以物质载体为主。其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和表述中,存在于不同的艺术表演之中,存在于各种民俗、节庆、礼仪之中,存在于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之中。它展示的是人或人群甚至一个民族对生产生活在认识上产生的情感或动机,是以人为主体的一种表达,并逐渐被人们共同体接受,形成固定模式,被后人继承且不断的创新发展,成为他们普遍接受的固定的表达内心情感或动机的最佳方式。②博物馆内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看成博物馆基本职能的一个扩展,它改变了单纯以物为主的陈列,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与其载体的实物性相结合,通过对其详细介绍,达到了宣传教育的目的。

二、如何与观众形成互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博物馆

任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都必须考虑到“人”这一要素,具体到博物馆而言,就是要考虑观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所发生的互动关系――观众看到了什么?观众有什么收获?博物馆陈列展览只有和观众形成隐性及显性互动,使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技艺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并启发观众的文化自觉性,才能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博物馆,从而达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一)何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博物馆?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博物馆主要是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生动的,是不断发展的,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必须考虑到其独特性,应区别于传统博物馆以物为主的陈列方式,发展出一套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展示方式,使其有一个生存传承的空间,在这方面我国的专家学者已经有很多论述和探讨;其二,非遗类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其具有鲜活性,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产生文化自觉性,这也是本文主要探讨的。

(二)文化冲击力、感染力的营造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博物馆对传统文化技艺的展示,应启发观众的思考,给观众内心带来冲击力,营造出一种文化冲击力和感染力。

以位于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为例进行详细介绍,作为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博物馆,其主要包括序厅、人类非遗名录厅、国家级非遗名录厅及后记厅4个展馆。实际上在这座博物馆中并未展示很多的珍贵文物,整座馆以一种简洁、生动、有趣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强大的文化感染力:进入馆内的孩童面对新鲜有趣的文化游戏乐此不疲,同样也唤起成年人对于逐渐趋于消失的中国文化的深沉思索,整个场景展示富于思考性、趣味性、震撼性。综合来看,其给观众带来的文化冲击力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光隧道带来的深沉思索

进入馆中,首先展示在观众眼前的是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拼成的世界地图,上书“世界的和声”,在这个地图上用图片、视频等合成了地球,蔚为大观。随后进入一个深长幽邃的时光隧道,简单的文字如“千童信子节活动的传承越来越困难”、“2008年汶川大地震,羌历农历新年陷入困境”、“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正濒临灭绝”……通过最简洁的文字告诉着观众一个最大的事实。在参观过程中让人感受到强大的心里冲击,或惋惜、或哀叹、或感伤,所有陈列的目的不过在于激起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愿望,在展览的开始就营造了对文化遗产的思索,可以说是为整个展陈做了一个铺垫。

2.视听等高科技的运用

该馆运用了大量的视听技术,高科技的运用拉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观众的距离,营造出传统文化的氛围,观众在动手参与的同时,用心和传统文化进行交流。在陈列民间传说如“孟姜女传说”、“梁祝传说”等时,将展板和听筒相结合,通过听筒传音的方式,分别用申请方方言、普通户、英语三种语言来讲述,拿起小小听筒选择你想听的语言,一段故事就会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民间故事、山歌、戏剧、民族器乐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展示,生动而不死板,同时加大了观众的参与度。又如对川剧变脸艺术的展示,观众站在展示区,自动化感应技术就会对应观众的脸孔模拟川剧变脸,让观众体会到了川剧的魅力与乐趣。

这种化无行为有形的展示手法,生动有趣,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性,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之陈列开头的强大感染力,让人们在无形之中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真正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达到了对其的宣传教育的效果。

(三)传统陈列和现场展演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文化盛宴

区别于上述博物馆,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用清代花楼木质机现场手工制作蜀锦;集中陈列、展示古今蜀锦、蜀绣精品,并销售产品;除此之外,仍保留蜀锦半手工半机械传统生产和现代工艺织造。进入展厅,锦绣炫目、色彩纷呈,奇美精妙,让人叹为观止。该博物馆对于蜀锦、蜀绣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制作加工工艺结合到了一起,通过对手工技艺的现场参观,传承千年的民族技艺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欣赏,还有对民族智慧的自豪之情。这种“活态”的技艺传承,无疑是观众在传统博物馆中所不能见到的,也是非遗类博物馆的不同之处。

三、小结

2013年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周的主题是“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这一主题的实现还很漫长。博物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者,不仅要考虑对其本身的保护,更应该考虑到“人”的传承和创新,思考如何使观众和展览发生互动,从而推动这一主题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文彬、张柏:中国博物馆志[M].文物出版社,2012.

[2]苏士澍: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M].文物出版社,2006.

[3]王宏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4]潘守永: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赣南师范学院院报

[5]马建军: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

[6]赵冬菊: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

[7]彭建波:谈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资源建设――以皮影数字博物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

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