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文化的感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企业文化的感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企业文化的感知

对企业文化的感知范文1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才流失感知

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农)50多年发展起来的经营作风、产品特色、服务理念等均已积淀为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扬农对企业精神、价值观、经营理念等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制定了员工行为规范,统一了视觉识别系统,发行了《企业文化手册》,对扬农的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这还很不够,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在继承中坚恃不懈地有效推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对于扬农来说,安全、环保、人文、质量、服务、社会关爱等许多方面都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为此,我们要从这些小的方面抓起,在点点滴滴中让新员工来感知扬农的企业文化。

一是文化感知。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特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因此,我们要用《企业文化手册》来对新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让他们从根本上了解扬农的发展概况,了解扬农是个优秀的企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许多困难,以此激励新员工不怕苦、不怕累,在生产生活中迎难而上,不懈进取。

二是安全感知。许多新员工对于到化工生产一线工作,从内心来讲是很排斥的,认为从事大化工很危险,化工原料和产品毒性强,对人体伤害大,这情有可原。我们的企业和领导,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全体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面对这样的新员工,我们要从硬件上、业务上、专业角度上去打消他们的顾虑,为他们讲清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劳保用品的佩带、日常饮食的调节……把新员工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三是环保感知。环境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要让新员工在这方面能和企业产生共鸣,需要我们做大量艰巨的工作。例如公司废水综合处理项目的建设、工业"三废"处置方案的实施,还有日常环保制度的严格执行,这样都能让新员工意识到扬农是个对环境、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企业。

四是人文感知。扬农傍运河而生,依托长江进行了二次创业,目前已挺进了西部宁夏中卫市,甚至走出国门。很自然的,组织生产需要的员工不可能都招收本地人,很多员工都来自异地他乡,我们要给予他们以家的关怀,要让员工在扬农上班有种回家的感觉。公寓、食堂、卫生所、幼儿园、俱乐部、图书室等硬件和配套设施的完善给了员工日常生活的依靠,公司团委、工会举办的中秋节晚会、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既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增进了员工之间的友谊,使我们的凝聚力、战斗力得以提高,全公司上下焕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风貌,既有助于我们搞好生产,同时也让新员工产生归属感,形成主人翁意识,这就是扬农最大的收获。

五是质量感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是个很重要的方面,刚从学校毕业的新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显的比较懒散,这在化工生产中是必须要坚决杜绝的一个陋习。为此,需要我们在日常生产中督促新员工坚决按照技控指标要求和操作规程来操作,抓好产中质量控制和产后质量追踪。

六是服务感知。服务是展示扬农最直接的一个窗口,这体现在老员工对新员工的"帮、扶、带"上,体现在扬农的卫生所、幼儿园、食堂、浴室等窗口部门,相信我们至真至诚的服务会温暖新员工在异乡漂泊的疲惫之心,达到栓心留人的目的。

对企业文化的感知范文2

关键词:农信社;企业文化;普遍问题;主要措施

一直以来,文化建设是农信社发展的重要课题,是推动农信社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企业形象等的总和。临清市农村信用社多次组织演讲比赛和知识竞赛,举办业务培训与技能培训,着重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水平,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成绩永远只意味着过去,农信社面向的是未来,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市场对金融业提出的新要求,还要再接再厉做好文化建设工作。

一、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随着我省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金融需求由单层次变为多元化、多层次,这就对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深度融合不够。企业文化建设的归属点在于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业务经营进行深度融合。当前,农信社还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致使企业文化建设起点低,难以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缺乏时代鲜明性、系统性、扩散辐射性及实践可塑性。

2.偏重形式忽略内涵。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存在只停留在表层文化建设的问题。企业文化的内涵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层面。精神文化包括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共同愿景等;制度文化包括各项规章制度;行为文化包括企业外观、内部环境、员工行为模式及品牌形象等。一些单位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着重追求形象识别,只注重企业的外部形象包装,投入巨资宣传企业形象,却忽略企业文化管理方面的内涵。

3.品牌特色创新不足。企业文化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侧重点应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近年来大部分农信社纷纷以多种形式推出了企业文化口号、银行价值观、形象标识等。然而,结合本社工作、具有本社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较少,往往是大同小异,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风格,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

二、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支持农信社商行改制。量身打造信用社企业文化,对于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势在必行。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建议:

1.以学习教育提高文化感知。文化建设应与员工行为、工作作风有机结合,农信社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员工参与文化建设。临清联社一方面利用节假日期间,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培训,改变了以往应急性为主的培训方式,转而以系统性、定向性培训为主,对不同的培训目的与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促进全体员工的思想、文化、技能等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和有利条件进行教育、宣传,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来充分展现信用社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精神。利用绩效考评,增强员工的积极性,鼓动全员各尽其所,发挥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共同参与文化活动策划。通过不断地塑造文化精神,进行教育培训,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提高全员的文化感知,让文化建设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养成工程。

2.以健全制度构筑文化保障。文化建设既要靠学习教育的软约束,也要靠制度政策的硬约束。以健全制度构筑文化保障,就是要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以正确的政绩观和全新人才观为指导,营造重知识、重人才、重业绩的用人环境,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二是要根据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制度文化宣讲,督促员工把执行制度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把制度转化为文化,转化为员工自觉的内心需求。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在重塑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做到:从制度到文化,再建新制度,再倡导新文化,二者交互上升。企业管理正是在这种交互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臻于完美。

3.以文体活动营造“家园文化”。企业的发展,靠的是全体员工相互间有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当企业文化与相应的人际关系结合的时候,才能把企业的信念转化为员工的信念,为共同的理想齐心协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营造“家园文化”行之有效的极好手段。通过文体活动的开展,员工不仅在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得快乐,而且能够增进同志间的接触、交往和了解,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使企业文化不断在活动中得到灌输和强化;能够打破部门之间的界线,产生亲合力和凝聚力,使农信社的价值观、服务宗旨,在无形中得到认同和转化;能够在制度不能涉及的地方、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表现出“以社为家”的自觉行为,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维护农信社的声誉和形象,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农信社的兴衰成败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不把文体活动看成是一种娱乐,而将它作为我们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计划,长期不懈的坚持下去。

4.以“内建外宣”优化文化环境。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共享企业文化的基础。内建,就是通过农信社文化设施的改善、文化橱窗的建立、文化场景的不断更换、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营造出积极地企业文化氛围。外宣,就是社会、公众对农信社的认可和信任,对农信社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大力宣传企业文化,不断地将农信社的经营理念、员工的良好行为、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等传播给社会广大公众。加强农信社与社会的沟通,在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的关系,把农信社的产品或信息与文化信息紧密联系在一起,给社会公众留下美好的印象,在公众感受农信社独特文化的同时,对农信社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信任感,从而为农信社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林洁.对当前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33-34.

[2]金昭华.浅谈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J].时代金融,2014,20:122.

[3]毕华.构建具有农信特色的企业文化[J].中国农村金融,2013,05:11-13.

对企业文化的感知范文3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意念地图身心语言程式学

企业文化自导入我国以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企业和理论界都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其重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的文化只停留在VI层面上,即企业文化口号式、公式化。许多企业为了彰显本企业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在公司门口、老总办公室及媒体等公共场合大打标语横幅,不惜重金大作宣传诸如“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之类的口号,其中也不乏“以品质创市场,靠信誉求发展”等至理名言等等。企业文化绝非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几条标语,也不是肤浅的几句名言警句,而是一种需要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能真正落到实处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其是否能激起员工对企业的共鸣,能否唤起全体员工的认同和觉醒,并能自觉指导员工行动,成为企业上下共同的哲学信仰和企业精神。

所以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塑造员工核心价值观、影响员工理念的过程,是漫长、艰苦的,正是因为这样提到企业文化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企业文化是一个抽象的东西,难以驾驭”,许多企业开始打退堂鼓。但我们研究一些成功的企业发现了一个企业文化塑造的有效方法——事件营销。

一、贯彻企业理念的重要性

3M的员工在工作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创新;海尔的员工在生产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质量。没错,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它潜移默化为人们的思维模式,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在思考问题时,在做决策时自然而然会用到它,就像我们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样自然。就像我们第一次看到外国人的见面礼节是亲吻时,我们都会感到不可思议,但外国人却认为理所当然,没有什么稀奇的。对同样一个事情的态度,人们会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人们的意念地图不同,我们中国人受儒教的影响认为男女授受不亲,但西方人就不这样认为,所以他们的观点与行为就和我们不同。企业文化也是一样,成功的企业文化是转化为员工头脑中意念地图的文化,它被员工接受并自觉执行。

根据身心语言程式学我们知道个体采取具体的行为方式并不是以外界的真实环境为基础,而是以个体所看到的或所相信的环境为基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常常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我们大脑的意念地图为现实赋予了颜色的同时扭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通过信息输入通道感知这个世界,这个信息输入通道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外部事件通过信息输入通道进入认知程序后,再经过内心过滤器——我们的意念地图加工处理,进行删减、曲解和概括,然后形成我们对这个事件的认知并作出相应行为。

当我们有选择地将注意力集中于体验的某方面时,我们往往会删除、忽略或遗漏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果保留所有的信息的话,我们就会因为“信息超载”而不堪重负。另外对于任何事物,大脑总是会试图从纷乱中找到一些相互联系,以便迅速敏锐地洞察该事物,这就需要人们从自己的经验、知识中提炼一些模式来运用。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定意念地图,并用它来加工外来的信息、认识世界。如果我们企业的理念与员工的意念地图不一致,那么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就会被员工扭曲、抵触甚至破坏。相反如果我们能把企业的理念成为员工意念地图的组成部分,让员工对事物的态度、认知与我们所期望的一致的话,我们将看到一个有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的团队,其能量可想而知。

二、事件营销在影响员工意念地图中的作用

我想以塑造质量文化为例。假如一个企业想降低产品的缺陷率,它可以购买先进的设备,或可以通过申请获得ISO标准来提高质量。但如果员工没有质量意识,他们认为只要生产出来能用就行,没有必要那么精细等等,那么,企业会发现它耗费很高成本采取的措施是无效的。所以,要降低产品的缺陷率,关键在于改变员工的意念地图,塑造质量文化。

事件营销是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目的手段和方式。与广告和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事件营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创造强大的影响力,像蒙牛等企业用实际成功的例子一次次印证了它的威力。事件营销对外营销的能力可以说有目共睹,它对内营销(即影响员工理念方面)的能力也同样不可小视。

帕罗阿托学派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点——改变定律。根据他们的理论,改变分为两种。第一种与实体改变相关,即改变现实,它产生与系统内部。第二种改变是真正有价值的改变,即感知改变,即我们所说的意念地图的改变。对于这种改变,至少需要系统中的一个规则——一种假设、一个判断或一个固定思维——已经被打破。第二种类型的改变是瞬间的,有时是不可预知的。我们一直以相同的思维方式观察某事物,直到有一天,突然产生一种割裂,于是我们发现事物已经完全不同。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总认为自己还年轻,但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并不再是年轻人了,而已经步入中年了。

如果我们想真正的改变,就必须改变两次。你不仅需要改变现状,还需要改变对现状的认知,即改变人的意念地图。改变感知是跳跃式的,一瞬间完成的,有时是不可预知的,它的推动力来自质疑、惊奇、诧异,以及并不完美的想法。某个事物如果令我们感到诧异或对我们的思想有某种冲击,它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将推动我们对感知的改变。

事件营销的最大作用是能产生轰动效应,吸引人的注意,引起人的警觉、反省,对第二种改变即我们感知的改变会产生的影响力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海尔在转产电冰箱时,面临的市场形式是严峻的:自己在规模、品牌都是绝对劣势的情况下,靠什么在市场上挣得一席之地?只能靠质量。于是,张瑞敏提出了自己的“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对产品质量实行“零缺陷,精细化”管理,努力做到用户使用的“零抱怨、零”。

当员工们含泪眼看着张瑞敏总裁亲自带头把有缺陷的76台电冰箱砸碎之后,内心受到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人们对“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与记忆,对“品牌”与“饭碗”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切身的感受。但是,张瑞敏并没有就此而止,也没有把管理停留在“对责任人进行经济惩罚”这一传统手段上,他要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将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再将理念外化为制度,构造成机制。

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却非常集中:我这个岗位有质量隐患吗?我的工作会对质量造成什么影响?我的工作会影响谁?谁的工作会影响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应该如何提高质量?

海尔又成立了质量保证体系:SST体系:索赔、索酬、跳闸。这样将质量理念牢牢地扎根于员工头脑中。

无独有偶,首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文利在开展“质量、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的主题教育活动时,经常挤时间跑工地、转现场,用数码相机将质量优劣点记录下来,组织专题点评。去年,他听到汇报,本企业在内蒙古施工的一座公路水泥桥存在质量问题,便立即赶去调查。建桥的出资方对王文利说:“问题不算太大,又是你们自己发现的,修补一下就行了。”但王文利说:“我要是今天放过这座不合格的桥,明天还会出现第二座。那时你们还会原谅我们吗?”领导班子决定炸桥,重新建。桥一炸,炸醒了职工,炸出了新理念——不制造合格产品就不是合格职工、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等,从教训中认识的理念一下子就植入职工的心田。[摘要]企业文化的贯彻往往只停留在表层,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本文探讨了事件营销在贯彻企业文化的影响力,探索一条塑造企业文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意念地图身心语言程式学

企业文化自导入我国以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企业和理论界都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其重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的文化只停留在VI层面上,即企业文化口号式、公式化。许多企业为了彰显本企业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在公司门口、老总办公室及媒体等公共场合大打标语横幅,不惜重金大作宣传诸如“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之类的口号,其中也不乏“以品质创市场,靠信誉求发展”等至理名言等等。企业文化绝非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几条标语,也不是肤浅的几句名言警句,而是一种需要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能真正落到实处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其是否能激起员工对企业的共鸣,能否唤起全体员工的认同和觉醒,并能自觉指导员工行动,成为企业上下共同的哲学信仰和企业精神。

所以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塑造员工核心价值观、影响员工理念的过程,是漫长、艰苦的,正是因为这样提到企业文化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企业文化是一个抽象的东西,难以驾驭”,许多企业开始打退堂鼓。但我们研究一些成功的企业发现了一个企业文化塑造的有效方法——事件营销。

一、贯彻企业理念的重要性

3M的员工在工作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创新;海尔的员工在生产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质量。没错,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它潜移默化为人们的思维模式,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在思考问题时,在做决策时自然而然会用到它,就像我们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样自然。就像我们第一次看到外国人的见面礼节是亲吻时,我们都会感到不可思议,但外国人却认为理所当然,没有什么稀奇的。对同样一个事情的态度,人们会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人们的意念地图不同,我们中国人受儒教的影响认为男女授受不亲,但西方人就不这样认为,所以他们的观点与行为就和我们不同。企业文化也是一样,成功的企业文化是转化为员工头脑中意念地图的文化,它被员工接受并自觉执行。

根据身心语言程式学我们知道个体采取具体的行为方式并不是以外界的真实环境为基础,而是以个体所看到的或所相信的环境为基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常常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我们大脑的意念地图为现实赋予了颜色的同时扭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通过信息输入通道感知这个世界,这个信息输入通道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外部事件通过信息输入通道进入认知程序后,再经过内心过滤器——我们的意念地图加工处理,进行删减、曲解和概括,然后形成我们对这个事件的认知并作出相应行为。

当我们有选择地将注意力集中于体验的某方面时,我们往往会删除、忽略或遗漏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果保留所有的信息的话,我们就会因为“信息超载”而不堪重负。另外对于任何事物,大脑总是会试图从纷乱中找到一些相互联系,以便迅速敏锐地洞察该事物,这就需要人们从自己的经验、知识中提炼一些模式来运用。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定意念地图,并用它来加工外来的信息、认识世界。如果我们企业的理念与员工的意念地图不一致,那么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就会被员工扭曲、抵触甚至破坏。相反如果我们能把企业的理念成为员工意念地图的组成部分,让员工对事物的态度、认知与我们所期望的一致的话,我们将看到一个有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的团队,其能量可想而知。

二、事件营销在影响员工意念地图中的作用

我想以塑造质量文化为例。假如一个企业想降低产品的缺陷率,它可以购买先进的设备,或可以通过申请获得ISO标准来提高质量。但如果员工没有质量意识,他们认为只要生产出来能用就行,没有必要那么精细等等,那么,企业会发现它耗费很高成本采取的措施是无效的。所以,要降低产品的缺陷率,关键在于改变员工的意念地图,塑造质量文化。

事件营销是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目的手段和方式。与广告和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事件营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创造强大的影响力,像蒙牛等企业用实际成功的例子一次次印证了它的威力。事件营销对外营销的能力可以说有目共睹,它对内营销(即影响员工理念方面)的能力也同样不可小视。

帕罗阿托学派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点——改变定律。根据他们的理论,改变分为两种。第一种与实体改变相关,即改变现实,它产生与系统内部。第二种改变是真正有价值的改变,即感知改变,即我们所说的意念地图的改变。对于这种改变,至少需要系统中的一个规则——一种假设、一个判断或一个固定思维——已经被打破。第二种类型的改变是瞬间的,有时是不可预知的。我们一直以相同的思维方式观察某事物,直到有一天,突然产生一种割裂,于是我们发现事物已经完全不同。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总认为自己还年轻,但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并不再是年轻人了,而已经步入中年了。

如果我们想真正的改变,就必须改变两次。你不仅需要改变现状,还需要改变对现状的认知,即改变人的意念地图。改变感知是跳跃式的,一瞬间完成的,有时是不可预知的,它的推动力来自质疑、惊奇、诧异,以及并不完美的想法。某个事物如果令我们感到诧异或对我们的思想有某种冲击,它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将推动我们对感知的改变。

事件营销的最大作用是能产生轰动效应,吸引人的注意,引起人的警觉、反省,对第二种改变即我们感知的改变会产生的影响力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海尔在转产电冰箱时,面临的市场形式是严峻的:自己在规模、品牌都是绝对劣势的情况下,靠什么在市场上挣得一席之地?只能靠质量。于是,张瑞敏提出了自己的“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对产品质量实行“零缺陷,精细化”管理,努力做到用户使用的“零抱怨、零”。

当员工们含泪眼看着张瑞敏总裁亲自带头把有缺陷的76台电冰箱砸碎之后,内心受到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人们对“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与记忆,对“品牌”与“饭碗”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切身的感受。但是,张瑞敏并没有就此而止,也没有把管理停留在“对责任人进行经济惩罚”这一传统手段上,他要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将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再将理念外化为制度,构造成机制。

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却非常集中:我这个岗位有质量隐患吗?我的工作会对质量造成什么影响?我的工作会影响谁?谁的工作会影响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应该如何提高质量?

对企业文化的感知范文4

海航集团有限公司是2000年1月组>文秘站:旅游等产业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海航集团2012年营业额1073亿元。海航集团从偏居一隅的海南岛壮大为年营业额上千亿元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优秀的企业文化一直被其视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海航的企业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为核心的。表1试图说明海航的文化体系。正在这种企业文化的引领下,海航集团曾四次荣获“中华慈善奖”,多次荣获“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杰出企业”、“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奖”、联合国颁发的“南南奖-企业社会责任奖”等。海航自成立以来,热衷于公益事业。持续推出“光明行”、“至善井”等公益活动,在支持教育、帮孤助残、扶贫赈灾、环境与文物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累计向社会捐款、捐物总价值逾8亿元。[2]这些都是海航文化中“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的体现。

2海航文化融入长沙南方职业学院校园文化的实现方式

海航集团于2010年4月开始接管长沙南方职业学院。学院专业和集团产业对接的同时,将海航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学校的校园文化融合使长沙南方职业学院的职业教育锦上添花。

2.1物质文化层面引入海航企业文化物质文化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就企业而言,物质文化体现在人们可感知的企业建筑、企业徽章、标识、统一制服等被人们第一眼所感知的外在物质形态上。就大学校园来讲,表现在校园的建筑形式、道路名称、校徽、标识等多个方面。加入海航集团后,长沙南方职业学院在校园文化物质层面建设方面引入了海航企业文化。具体做法包括:将教学楼命名为“求知楼、至诚楼、楼”等既体现海航文化精髓又有人文感召力的名称;在教学楼门栏上悬挂了海航的经营理念“诚信、业绩、创新”字符,同时行政办公室中、图书馆、宣传栏等显着地方张贴了《海航同仁共勉十条》;修建了凉亭缅怀《海航同仁共勉十条》的提出者南环瑾先生,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凉亭;学校宣传片及教室里的宣传黑板报引入了海航企业文化宣传;教师及行政人员上班时穿工装、配带工号牌等。这些做法,使广大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海航企业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起到了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2.2日常校园管理中引入海航企业文化具体做法是:第一,将海航企业文化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每年新生入学的开学第一课,海航集团的陈锋董事长总是亲自给学生讲授海航的企业文化,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学会“人道做人”的学问。并通过设立“董事长助学金”表彰和鼓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这体现了海航“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作点事”的理念。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做一个社会有用个的人的理念。学生在校期间,开设不少于8课时的《海航企业文化》课程,这门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二,建立每周二海航文化全员学习长效学习制度。每周二下午的时间,学院不安排教学活动,将此时间段固定位为海航文化学习。此外,通过在学院积极开展海航价值体系演讲比赛、海航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推广海航文化。通过宣传片演播、书写海航文化学习心得等形式,强化广大师生对于海航文化的认识。培养师生员工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精神。在情感上认可海航的企业文化,在道德上树立遵守职业操守的理念。第三,开展新生劳动周教育。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开展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通过用自己的双手美化校园,加强对校园的认同感。建立日常上课考勤制度、学生会会议穿工装、带工牌等一系列制度,使学生意识到上课就和上班一样。慢慢在校园中形成了职业素养。第四,积极组织师生员工参与海航集团活动。每年夏天,海航集团会奖励集团内的优秀员工参与集团组织的夏令营活动,除了参观旅游景点外,还参观集团内其他企业,此活动也辐射到校园中。学院每年也会选派优秀的师生参加该活动。使师生更加了解海航集团的运营情况。

2.3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文化建设建设高度仿真实训室,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我院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在航空模拟仓上课时,主讲老师是具有工作经验的海航集团的空乘人员,要求学生必须身着海南海空

公司空乘人员的工作制服,这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一名学生,还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其毕业后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同时学院依托海航集团相关产业,开办了“海南航空空乘定向班”、“海航酒店班”、“海航金海重工班”、“物流管理人才定向班”等,还与多个知名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这使学生接触到与今后工作岗位极其相似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对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环境等形成身临其境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其他引入企业文化的措施其他的措施包括校企共建课程开发、企业专家座谈会和任职职业教师、教师深入企业学习等等,都能有效提高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的深度。

对企业文化的感知范文5

关键词:行业文化;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对接机构;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4)01-0067-04

在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由规模扩张逐步转向内涵提升的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已从重技能、重功利的岗位技术层面转变为关注人才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行业、企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积极探索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准职业人”的方式,寻求学校、企业和职业人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路径。2004年4月2日,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指出:“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市场需要人才指明了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要与行业、企业开展互动与交融,将行业、企业的对职业要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融合,让人才在专业技能培养、人文知识熏陶和行业、企业文化感知中提升技能,塑造人格,培养具有实践性、行业性和社会适应性的高技能型人才。

一、行业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的。国内外学术界目前普遍认可的文化从广义层面是指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层面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即价值观念、传统习惯、风土人情等。所以,一般认为行业文化是大致介于组织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与职业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该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此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1]行业文化是行业内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行业文化是一种以价值观为基础和核心,包括行业使命、共同愿景、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整合体,是社会文化与行业建设、行业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思想导向和精神力量。[2]优秀的行业文化的形成可以起到 “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目的。行业文化的作用表现为:

(一)行业文化的凝聚功能。行业文化是行业长期积定的、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种心态、习俗可以给人带来满足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这种心理上的认同感可以把员工与行业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产生与行业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效果。

(二)行业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任何文化都是一种价值取向,行业企业通过行业文化把员工个人发展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教育员工居安思危, 增强员工的忧患意识, 自觉树立为实现个人人生理想与行业企业目标的远大理想。

(三)行业文化的激励功能。当行业文化内化为员工的行为规范,能够让员工产生坚定的信念,激发员工的进取心和使命,员工原意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实现行业的目标。

(四)行业文化的约束功能。行业有一套行业特色的管理手段和制度,这些有形的制度与行业企业传统中约定俗成的无形的、非传统的行为准则形成的一种特有的行业氛围,对员工的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

(五)行业文化的辐射功能。行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既能影响、激励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又能为即将走向这一行业的人,甚至广大社会群众所了解、接受,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效融合行业文化,可以让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提前从思想上、心理上感知到行业企业文化,行动上逐渐用、行业企业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学习态度与就业观念,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已步入注重内涵建设阶段,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根据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对用人单位用人情况的反馈显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适应岗位需求,但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普遍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和应用的责任感,表现在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缺乏纪律意识、团队精神与奉献精神。造成这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对行业文化了解不够,缺乏必要的行业文化底蕴。高等职业教育中引入行业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校提前感知到行业文化,有利于学生提前实现从“学生”过渡到“员工”的得角色转变,进而更好地适应岗位文化要求,同时也利于实现个人职业成长,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二)有利于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首先,可以让高等职业院校安排教师到行业、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实现教师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把行业管理理念、行业规章制度和相关行业文化引入课堂,按照行业企业要求,提前让学生感知行业文化,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可以发挥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定期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知名人士、技术能手参与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指导学生综合实训,以及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领略行业文化内涵,为顺利实现角色转变提供可能,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立足行业文化,服务行业”的办学宗旨。

(三)有利于培植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创办有个性特色的高职院校,是提高职业院校竞争力的首要之选。具有高等职院校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能让学校在众多高等职业院校竞争中脱颖而出。譬如,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院校打造以水文化为主导,提炼培育学院文化精神,形成“上善若水”的核心价值观;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发扬服务军工的光荣办学传统,培育和发挥以军工特色为核心的高职校园文化。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有利于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个性鲜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在管理者和师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的能无形中深刻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有效融合的平台

(一)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的对接机构

为便于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工作,需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的对接机构。成立由高等职业院校领导、专业课老师、行业协会的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协调、指导、监督和组织实施文化融合活动的实施。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人才定位、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合理化建议。

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类别较多的客观情况下,为保证专业建设委员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真正的作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设立应建立在专业群的基础上,以利于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合理化建议得到具体的落实。

(二)利用行业文化资源构建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1. 建立与行业企业生产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比较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校企合作模式、“2+1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选择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生产实际,要有利于行业企业的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在与行业企业开展文化融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尽可能减少融合中企业的负担,尽最大可能实现行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如:陕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的学期制改革,采用四学期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了更好适应行业企业的生产规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改变的不仅仅只是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变革,如教学内容的变化、考核方式的变化、学生管理的变化等。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利于实现行业文化的积极融合。

2 . 运用行业文化资源培育行业“双师型”教师

教学之根本在于教师。为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教学需要,教育部曾启动“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培养胜任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老师。高等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积极贯彻落实,但高等职业院校在衡量是否是“双师型”教师的唯一标准是行业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职业资格证书”一般通过卷面考试就可以获得。“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从课堂到课堂实现的,这种“双师型”教师手上有证书,事实无能力,其动手操作能力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行业企业一线的真正认知。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需要在生成实践的真实环境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才能锻炼成熟。[3]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利用与行业企业文化融合的契机,通过在企业设置“教师工作站”的方式,让承担一线教学任务的教师到行业企业去感受文化,然后再回到课堂上,把行业企业的道德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感知行业企业文化。

3. 利用行业文化资源营造校园行业文化氛围

行业文化的感知是全方位、持久的过程,通过营造行业文化氛围,让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让行业文化成为“准职业人”的一种行为自觉。高等职业院校在行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校园中建设行业企业的标志性文化,如行业企业形象标志、行业企业的格言警句等;在管理中可以引进行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在精神文化层面,系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来给学生做讲座,条件允许可以设立行业企业冠名的奖学金,定期开张评奖和颁奖活动。同时,利用实习、实训的时机让学生深刻感知行业企业优秀的文化积淀,如,感知企业的礼仪文化、感知企业制度文化、感知企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等。利用行业文化氛围的营造,达到感知行业企业文化的目的,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4. 运用行业文化资源打造校园社团活动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社团活动是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学生社团都有自己的理念、口号,甚至标志。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已初具职业教育文化的雏形,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社团活动一直游离在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之间,社团文化与职业理想、职业精神、专业素养脱节,缺乏“精、气、神”。[4]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文化融合中,学生社团的形象设计要融合行业企业文化,在社团活动开展中,要能展现行业企业的价值取向,打造属于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社团自由的活动中,于无形之中汲取到行业企业的优秀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在文化融合中的桥梁作用。

四、高等职业教育与融合行业文化融合的相关建议

(一)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文化融合的主体

对企业文化的感知范文6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意念地图身心语言程式学

企业文化自导入我国以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企业和理论界都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其重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的文化只停留在VI层面上,即企业文化口号式、公式化。许多企业为了彰显本企业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在公司门口、老总办公室及媒体等公共场合大打标语横幅,不惜重金大作宣传诸如“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之类的口号,其中也不乏“以品质创市场,靠信誉求发展”等至理名言等等。企业文化绝非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几条标语,也不是肤浅的几句名言警句,而是一种需要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能真正落到实处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其是否能激起员工对企业的共鸣,能否唤起全体员工的认同和觉醒,并能自觉指导员工行动,成为企业上下共同的哲学信仰和企业精神。

所以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塑造员工核心价值观、影响员工理念的过程,是漫长、艰苦的,正是因为这样提到企业文化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企业文化是一个抽象的东西,难以驾驭”,许多企业开始打退堂鼓。但我们研究一些成功的企业发现了一个企业文化塑造的有效方法——事件营销。

一、贯彻企业理念的重要性

3M的员工在工作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创新;海尔的员工在生产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质量。没错,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它潜移默化为人们的思维模式,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在思考问题时,在做决策时自然而然会用到它,就像我们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样自然。就像我们第一次看到外国人的见面礼节是亲吻时,我们都会感到不可思议,但外国人却认为理所当然,没有什么稀奇的。对同样一个事情的态度,人们会有很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人们的意念地图不同,我们中国人受儒教的影响认为男女授受不亲,但西方人就不这样认为,所以他们的观点与行为就和我们不同。企业文化也是一样,成功的企业文化是转化为员工头脑中意念地图的文化,它被员工接受并自觉执行。

根据身心语言程式学我们知道个体采取具体的行为方式并不是以外界的真实环境为基础,而是以个体所看到的或所相信的环境为基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常常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我们大脑的意念地图为现实赋予了颜色的同时扭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通过信息输入通道感知这个世界,这个信息输入通道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外部事件通过信息输入通道进入认知程序后,再经过内心过滤器——我们的意念地图加工处理,进行删减、曲解和概括,然后形成我们对这个事件的认知并作出相应行为。

当我们有选择地将注意力集中于体验的某方面时,我们往往会删除、忽略或遗漏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果保留所有的信息的话,我们就会因为“信息超载”而不堪重负。另外对于任何事物,大脑总是会试图从纷乱中找到一些相互联系,以便迅速敏锐地洞察该事物,这就需要人们从自己的经验、知识中提炼一些模式来运用。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定意念地图,并用它来加工外来的信息、认识世界。如果我们企业的理念与员工的意念地图不一致,那么我们所采取的措施就会被员工扭曲、抵触甚至破坏。相反如果我们能把企业的理念成为员工意念地图的组成部分,让员工对事物的态度、认知与我们所期望的一致的话,我们将看到一个有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的团队,其能量可想而知。

二、事件营销在影响员工意念地图中的作用

我想以塑造质量文化为例。假如一个企业想降低产品的缺陷率,它可以购买先进的设备,或可以通过申请获得ISO标准来提高质量。但如果员工没有质量意识,他们认为只要生产出来能用就行,没有必要那么精细等等,那么,企业会发现它耗费很高成本采取的措施是无效的。所以,要降低产品的缺陷率,关键在于改变员工的意念地图,塑造质量文化。

事件营销是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名人效应、新闻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目的手段和方式。与广告和其他传播活动相比,事件营销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创造强大的影响力,像蒙牛等企业用实际成功的例子一次次印证了它的威力。事件营销对外营销的能力可以说有目共睹,它对内营销(即影响员工理念方面)的能力也同样不可小视。

帕罗阿托学派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点——改变定律。根据他们的理论,改变分为两种。第一种与实体改变相关,即改变现实,它产生与系统内部。第二种改变是真正有价值的改变,即感知改变,即我们所说的意念地图的改变。对于这种改变,至少需要系统中的一个规则——一种假设、一个判断或一个固定思维——已经被打破。第二种类型的改变是瞬间的,有时是不可预知的。我们一直以相同的思维方式观察某事物,直到有一天,突然产生一种割裂,于是我们发现事物已经完全不同。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总认为自己还年轻,但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并不再是年轻人了,而已经步入中年了。

如果我们想真正的改变,就必须改变两次。你不仅需要改变现状,还需要改变对现状的认知,即改变人的意念地图。改变感知是跳跃式的,一瞬间完成的,有时是不可预知的,它的推动力来自质疑、惊奇、诧异,以及并不完美的想法。某个事物如果令我们感到诧异或对我们的思想有某种冲击,它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将推动我们对感知的改变。

事件营销的最大作用是能产生轰动效应,吸引人的注意,引起人的警觉、反省,对第二种改变即我们感知的改变会产生的影响力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海尔在转产电冰箱时,面临的市场形式是严峻的:自己在规模、品牌都是绝对劣势的情况下,靠什么在市场上挣得一席之地?只能靠质量。于是,张瑞敏提出了自己的“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对产品质量实行“零缺陷,精细化”管理,努力做到用户使用的“零抱怨、零”。

当员工们含泪眼看着张瑞敏总裁亲自带头把有缺陷的76台电冰箱砸碎之后,内心受到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人们对“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与记忆,对“品牌”与“饭碗”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切身的感受。但是,张瑞敏并没有就此而止,也没有把管理停留在“对责任人进行经济惩罚”这一传统手段上,他要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将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再将理念外化为制度,构造成机制。

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却非常集中:我这个岗位有质量隐患吗?我的工作会对质量造成什么影响?我的工作会影响谁?谁的工作会影响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应该如何提高质量?

海尔又成立了质量保证体系:SST体系:索赔、索酬、跳闸。这样将质量理念牢牢地扎根于员工头脑中。

无独有偶,首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文利在开展“质量、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的主题教育活动时,经常挤时间跑工地、转现场,用数码相机将质量优劣点记录下来,组织专题点评。去年,他听到汇报,本企业在内蒙古施工的一座公路水泥桥存在质量问题,便立即赶去调查。建桥的出资方对王文利说:“问题不算太大,又是你们自己发现的,修补一下就行了。”但王文利说:“我要是今天放过这座不合格的桥,明天还会出现第二座。那时你们还会原谅我们吗?”领导班子决定炸桥,重新建。桥一炸,炸醒了职工,炸出了新理念——不制造合格产品就不是合格职工、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等,从教训中认识的理念一下子就植入职工的心田。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可以对某些能符合自己期望理念的事件进行深入、全面的挖掘,并采用多渠道重点宣传,从而引起轰动性的效果。这个事件会引起员工的关注,成为员工日常的话题,那么在改变员工原来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并让他们领会到企业所提倡的理念上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三、如何运用事件营销塑造企业文化

1.企业首先要有明确的、易被人接受的核心理念。把自己的企业发展成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取得竞争优势,对此企业家首先要有清晰的理念。像惠普的核心理念:“我们对人充分信任与尊重,我们追求高标准的贡献,我们将始终如一的情操与我们的事业融为一体,我们通过团队,通过鼓励灵活与创新来实现共同的目标——我们致力于科技的发展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摩托罗拉的核心理念: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的尊重。这些理念都容易被人接受,能激发人最深处的东西。这就需要企业家在工作中、生活中感悟,提炼出真正符合自己企业的理念,而不能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特点。拥有核心理念,也就知道了把员工的理念塑造成什么样的。

2.选择典型的、恰当的事件进行对内营销。进行事件营销的事件不一定需要是大事件。张瑞敏比较擅长从日常中找到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小事来宣传,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如在他上任之初颁布了一个禁令:禁止随地大小便,这有效的增强了员工的纪律性。这样的小事情每个员工都可能遇到,能使员工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深,触动更大。

选择的事件要恰当,符合塑造企业核心理念的要求。诺世全公司的核心理念为:杰出的顾客服务,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性。它选择宣传的事件:有一个诺家帮的人,替一位当天下午要开会的顾客熨烫新买的衬衫;一位诺家帮的人高兴地帮助一个顾客,把在梅西百货买的东西做好礼品包装等等。迪斯尼的核心理念为让大家快乐,它要求员工文明礼貌,“要是偶尔不小心在沃尔特或众人面前说了一句脏话,结果总是立刻被开除。”我们可以看到所选择的事件有一个特征:它可以冲击人们的思维,它往往让人们产生不可理喻、要求太苛刻等这样的感受。我们就需要这样的事件来纠正员工原有的理念,需知矫枉必须过正。

3.多渠道、长时间持续宣传。当年蒙牛借“神五”一飞冲天,除了找准了关联性之外,其到位的整合营销传播也是成功的关键。早在“神五”成功发射前,蒙牛便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策划这次活动,调动了上千人参与,确立了“蒙牛强壮中国人”的传播主题,并与广告公司、电视台签订了“军令状”。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五”安全着陆,就在举国同庆之时,蒙牛关于此次飞行事件的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网络广告在第一时间在各大城市实现“成功对接”,“蒙牛:中国航天员的专用牛奶”在极短时间内传遍全国,同时,蒙牛的销售渠道也积极跟进,一系列整合营销传播行动有条不紊地展开。

同样对内的事件营销也应如此,要利用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宣传,取到轰动的效果。通过各种会议、标语、企业刊物、等多种渠道,运用文章、歌曲、表彰仪式、小组讨论、比赛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宣传无所不在。

然而一个事件营销产生的轰动效应毕竟是短暂的,想要保持事件的长期影响,还需在事件后将事件及的相关信息不断灌输给员工。韦尔奇在实施组织扁平化、数一数二等战略时,他会在各种会议、各种场合不断重复地说他的理念,查问实施的情况。正如韦尔奇所言,当明确了理念,接下来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只有不断重复才会加深员工对理念的记忆和认知。

4.建立相应的制度加以巩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跟进,员工就会怀疑企业的宣传只不过是在作秀,对以后企业的活动也不再相信。企业必须设立相应的制度加以巩固,通过制度的强制,使员工发生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像上面提到的海尔一样。可以说有着出色企业文化的企业都有着与之相应的制度。如“宝洁的CEO认定,对于更加努力工作这件事表现得漠不关心的员工,应取消他们原本可以享有的红利,这些人的红利应该转发给关心这件事的员工。所以,他根据经理们评定的员工合作程度,制定了四个分红的级别,这样做大有帮助,可以确保形成正确的态度。”沃尔玛对于有助于节省成本,提出加强服务构想可供其他商店仿效的同仁,实行现金奖励和公开褒扬的制度,还定期举行“量产项目竞赛”等活动。正如我们所看到,只有把企业文化制度化,企业文化才能不断延续下来,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四、结语

科特勒认为营销实践通常经历三个阶段:创业营销、规范化营销和企业内营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在公司内部重建那种创业之初使它们成功的创业精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内营销就是树立企业理念,事件营销可以说是企业内营销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塑造企业文化中会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希望能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杨金德:CI基本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徐璇柳清泉: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中外企业家,2007.2

[3]安东·卡马罗塔:发现你的领导力.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