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问题及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龄化问题及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龄化问题及措施

老龄化问题及措施范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对策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all walks of life, due to population aging, but it also triggered a debate on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retirement age, pension security, and population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r the country various cities,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as very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social pens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本人着眼于所在县城――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状况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进行了调研,并形成本篇调研报告。本报告包括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三方面。

人口老龄化对射阳县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常人们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过10%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志。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正处在持续增速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上升到2006年占14%以上,只用了8年左右时间,预计2012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6%,202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9%以上,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当前射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叠加,与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相伴随,这就使得射阳县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态势。概括地说,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态势十分严峻,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将对射阳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重。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年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负担。

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人配偶之间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1/3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60.42%,而且我县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多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老人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轮椅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我县社会消费。

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射阳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经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障、权益维护、优待服务、生活照料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确立,老年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射阳县老龄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滞后。《射阳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完善惠老政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县和镇养老工作机构在性质、编制、职能、经费人员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村老龄工作机构建设还相对薄弱。

对老龄事业投入不足。面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射阳县在老龄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仅限于利用有限的福彩公益金发展养老事业很难有大作为。我县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建设不多,建设规模普遍较小,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有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城乡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比较少,农村老年事业发展滞后,设施简陋,活动单一。政府有关部门所采取的“以奖代补”和“优胜劣汰”的政策,与政府当前财力有限、急需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养老机构获得政策扶持不够。针对养老机构的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理想,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负担较重,新增床位补贴标准还不是很高。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存在着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少、人员素质偏低、专业人员缺乏等难题。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和农村务工人员,系统业务培训较少,其业务技能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从业人员收入低,导致国家制定的“两规划一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难以有效落实,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质量。

积极应对射阳县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拓宽视角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切入点。

社会视角:目前社会各层面对老龄化问题认识模糊,对老年群体存在明显负面刻板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强调老龄事业的“社会参与,全民关怀”。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全体人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和积极的观念。老龄化问题是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把老龄化看做生命周期中的结构变迁,那么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利益攸关。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家庭,都会被搅进老龄化社会。尽管有一些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技术上是可以分开的,但它们的背景是一系列综合的议题,是属于全社会的议题。

决策者视角:改变老龄问题依然处于边缘位置的状态,将于老龄问题有关的议程和事项有效地纳入社会经济战略与政策,换言之就是“使老龄问题主流化”;老龄化不仅仅涉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问题,而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就事论事,需要跳出部门的局限,不能靠应急预案,不能靠临时突击,必须着眼全局、谋划长远,在所有相关层面,都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通过清晰有序、多管齐下的方式应对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应是因地制宜,立足县情,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力,使政策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服务保障三大体系,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着力点。

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规范化。探索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要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积极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大基金征缴力度,新增扩面人员基本养老金征缴率要达到100%。继续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根据射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等因素,适时调整待遇标准。继续完善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国有破产企业及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启动居民超限额补充医疗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所不能支付的费用。继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做好资金安排,抓好平台建设,加强帐户管理,确保及时发放。

应把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子,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农村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积极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为老服务问题上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注意调动和发挥多方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运用多种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慈善资源,为老年人举办和提供各种服务。在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建设上,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服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老龄事业投入机制。要把老龄事业作为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老龄事业,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承担相应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大力培育和拓展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机构,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产业去谋划和运作,政府除了行政审批、规范市场和检查监督之外,基本不予资源分配和资金资助,那些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自己通过服务收费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补偿、自负盈亏和自我积累与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多种特色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

着力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作,加强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服务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救助和托养服务的新路子。

践行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点。

政府在发展老龄事业的过程中,要转变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照顾的观念,更加注重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水平,让老年人更多更长久地保持自理自立能力,从而把健康老龄化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老龄工作中,推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尊自立。

加强助老健康的硬件设施建设。建设社区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健身广场、健身路径,并组织开展好各种活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以此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推动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要将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理念融入到老龄工作中,努力调动老年人的自身潜能, 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健康快乐地欢度晚年。鼓励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弥补劳动力不足并变一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压力为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农村老龄工作,完善农村老龄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健全助老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方面应采取积极举措,应建立起宣传、教育、咨询、普查、主动介入服务等制度,在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医疗康复专科。在全县的社区医院应建立辖区所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设立保健康复室,对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进行专门的功能康复训练。在一些贫困居民区开设流动医疗车,定期为社区老年人诊断治疗。

加强老年学研究。在统计、经济、金融等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老年资料采集部门,跟踪最新的老龄化进程和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定期对特定的老龄专题进行研究分析,为领导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老龄问题决策依据。

加强老龄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对队伍的专业结构和人员配比进行严格规定和要求。加强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和监管,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培训,推行持证上岗,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工资待遇标准,增强年轻人从业吸引力。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与国内的大学签约开设老人护理系和硕士课程,举办各种专业 人士的训练班。在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上,除配置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师以外,还应配置心理咨询师、专业社会工作者、保健专家、营养师和护师。只有加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才能够使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具可靠的保证。

老龄化问题及措施范文2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 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

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老龄化问题及措施范文3

关键词:日本人口老龄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C9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122-01

21世纪的今天,全球已进入“老龄化世纪”。东亚的日本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也在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中日两国在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大相似性,日本在老龄化社会中采取的积极对策,对我国有较强的借鉴性。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日本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齐心协力采取了很多独特的解决方法,主要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国民皆年金的制度老年人收入保障系统。日本的养老保障制度也称为年金制度,包含三重含义,即养老保障、对因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保障及一家之主死亡后对其被抚养人的保障,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养老保障。日本的退休养老制度,靠三大支柱构建而成,一是公共年养老金制度,二是企业补充养老金制度,三是私有养老金制度。体现出安度晚年要靠公助、互助和自助。但三大支柱中,公共年金制度又居主导地位,不但是三大支柱的中坚,更是老人和老人家庭赖以为生的主要财源。其目的在于国民之间依靠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原则来防止因长期丧失劳动能力而影响生活的稳定,维护和提高国民的正常生活。(二)实施高龄雇佣对策。日本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已经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因此,进行适当的雇佣结构和雇佣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和活用老龄劳动者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和社会负担加重的问题。首先,政府鼓励和促进各企业将退休年龄延长,成立具体的老龄指导小组,对推迟退休年龄段中遇到的各项问题给以建议,积极运用推迟退休年龄奖励金制度。同时,建立老年就业体系,政府设置就业促进指导官和雇佣指导官等专职干部,对老龄求职者的就业进行具体指导。其次,企业的对策主要是推迟退休年龄,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人力资源。除了推迟退休年龄,日本不少企业还实行延长工作年限制度和再就业制度。(三)健全完善的老年医疗保健等社会福利对策。在日本,社会福利指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制度和一个领域。老人保健制度包括医疗和保健两大部分,医疗是针对70岁以上者,及65岁以上至70岁卧病不起者实施的医疗费保障(如支付医疗费或特定疗养费等);而保健是针对40岁以上,即从壮年期开始,实施防病与身体功能恢复训练。此外,还有老人保健设施的应用等内容。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革,己经摸索出了一套具有日本特点的服务制度,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设立老人病院,其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对老人疾病的治疗护理进行研究开发。二是实施出诊看护制度,这是对已经出院的患慢性疾病和卧床不起的老年病人,医院和看护派遣所派护士到病人家里出诊,根据医生的意见和诊断,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治疗和看护指导。与此同时,壮年时期的防病和健康管理是维持老年健康的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以市、镇、村为主对本地区40岁以上居民开展广泛的保健事业,从消极的医药治疗转向积极的预防保健是老人保健中推行的一个主要方针。(四)提倡居家养老,继续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虽然日本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但由于国家财政连年赤字的压力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提倡居家养老、继续发展家庭的养老功能。老年人除了需要经济保障外,还需要心理慰藉和生活的护理,而居家养老则可以满足老年人的这些需要。为了使居家养老成为可能,继续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日本政府采取了有利的措施,一是在税收、贷款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不仅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本身扣除一部分收入所得税和居民税,而且对于抚养老人的亲属,也可以扣除一部分收入所得税和居民税。二是提倡三代同堂和子女尽抚养老人的义务。为推行家庭养老,日本还实行与之相配套的在家福利对策。一是推行“老年人家访看护制”为住在家中的60岁以上老人服务。服务内容有家庭帮助服务,疾病防护,事务咨询,精神陪护等。日本除了维系老龄者的亲缘关系,还要维系老龄者的地缘关系,这就是注重社区内的养老互助,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二、对制定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策的启示

与日本完善的人口老龄化对策相比,我国在老龄化对策方面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对照日本的老龄化对策,依据国情,在制定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策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养老保障的立法工作。养老保障问题是一个社会化问题,它需要通过立法,使社会保障措施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日本在实施任何一项保障制度时,都能做到先立法,后实施,使所有的养老保障措施都有了法律基础。而我国在老年人口保障方面的法制建设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政府只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日本虽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远高于我们,但面对庞大的养老保险支出,也常常捉襟见肘。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又要扩大保障覆盖面,所以不能求快,只能求稳。应向日本那样明确国家只能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水准,将养老保障的风险分散给其他社会机构和成员,并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调整其负担份额。(三)发扬我国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家庭养老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且我国的老人在精神上都有精神慰籍的强烈需要。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宜将老人全部推向社会。日本在家庭养老方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四)积极开展社区的养老、护老工作。养老保障工作既是一项社会工作,也是一项经济工作。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关联的。我们要想使老年人口得到切实的社会保障,又不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面临的困难还很多。我们应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未雨绸缪,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廓清道路。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作者简介:王娇(1988-),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人,东北财经大学06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商务日语。

参考文献:

[1]高增杰.日本养老金制度[N].人民日报,1996-3-29(7)

[2]谢蔼.日本的老人看护保险制度[J].现代日本经济,2001,(3)

老龄化问题及措施范文4

关键词:少子高龄化;劳动力供给;应对措施;启示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6)03-0057-10

DOI:10.14156/ki.rbwtyj.2016.03.007

一、日本少子高龄化

(一)日本少子高龄化现状

少子高龄化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日本是进入少子高龄化社会较早的国家之一,少子高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联合国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就称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则称为老龄社会,超过21%则称为超老龄社会。按照此标准,日本昭和45年(197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平成6年(1994年)进入老龄社会,平成19年(2007年)进入超老龄社会,可见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十分严重[1]。对于少子化问题来说,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从日本少子化发展趋势来看,0~14岁人口数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少子化问题日趋严重。表1显示日本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及变化情况,图1反映日本少子高龄化现状及变化趋势,可以看出1950年日本各年龄段人口分配合理,并未出现少子高龄化问题,1970年,0~14岁人口由1950年的2 979万人减少至2 515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由416万人增加至740万人;1990年,0~14岁人口减少至2 249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至1 489万人,少子化程度由1970年的23.9%降至18.2%,老龄化程度由1970年的7.1%增长至12.1%,少年儿童抚养比由34.9%降至26.2%,老年人口抚养比由10.3%增至17.3%,说明少年儿童抚养负担减轻,但老年人抚养负担加重;2010年,0~14岁人口减少到1 680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到2 677万

人,老年人口数量比儿童人口超出近1 000万人,少子化程度为13.2%,老龄化程度为23%,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0.7%,老年人口抚养比为33.0%,老年人抚养负担增长较快;截止2013年,0~14岁人口1 639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3 190万人,少子化程度为12.9%,老龄化程度为25.1%,少年儿童抚养比20.7%,老年人口抚养比为40.3%。由此可见,日本少子高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日本少子高龄化的变化

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研究所的推测,如表1、图1所示:2020年,日本0~14岁人口数量将减少到1 45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增加至

3 612万人,少子化程度为11.7%,老龄化程度为29.1%,少年儿童抚养比为19.8%,老年人口抚养比为49.2%,老年人口抚养负担进一步加重;2040年,0~14岁人口数量为1 073万人,65岁人口数量为3 868万人,少子化程度降至10%,老龄化程度增至36.1%,届时日本人口中有1/3以上都是老年人,少年儿童抚养比为18.5%,老年人口抚养比为66.8%,1.5个劳动力需要抚养一个老年人;2060年,0~14岁人口数量为791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3 364万人,少子化程度为8.3%,老龄化程度为39.9%,少年儿童抚养比为17.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76.1%,日本少子高龄化程度已经达到鼎峰。此后,少子高龄化问题会逐渐得到缓解。

二、少子高龄化对日本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年龄结构老化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和供给取决于这个国家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多少,劳动力年龄结构和数量对劳动力的供给变化具有制约作用。日本是进入老龄化较早的国家,老龄化速度的加剧对劳动力供给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根据表1可以看出,日本劳动适龄人口1950-2000年一直呈增加趋势,由5 017万人增加到8 622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4%;从2000年开始,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开始出现大幅下降,到2010年降至8 103万人。截止2013年,日本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为7 907万人,13年间减少715万人,降幅为8.3%;预计2020年劳动适龄人口减少至7 341万人,2040年则跌至5 787万人,2060年降至4 418万人。由此可见,日本劳动适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并且减少的速度不断加快。日本劳动力人口的现状及变化情况见图2,1990年日本劳动力人口6 384万人,占劳动适龄人口的74.3%,65岁以上劳动力人数360万人,占劳动力人口的5.6%;2000年劳动力人口数增加至6 766万人,占劳动适龄人口的78.5%,65岁及以上劳动人口493万人,占劳动力人口的7.3%;2006年、2012年日本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开始下降,2006年为6 557万人,2012年则降至6 628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劳动力的比重达到8.8%。根据总务省统计局推算,日本劳动力人口继续呈下降趋势,2017年、2030年劳动力人口数量将降至6 556万人、6 180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劳动力的比重分别升至10.4%和11.1%。由此可见,受日本少子高龄化趋势的影响,日本劳动适龄人口及劳动力人口呈下降趋势,劳动力供给数量不断减少,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及老年劳动力数量呈上升趋势,劳动力人口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导致日本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是日本社会的安全网,有力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其作用不可替代。日本政府为解决少子高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危机,日本政府不断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对年金制度、医疗制度、介护保险制度等进行改革,以提高社会保险费收缴水平,降低社会保险支出,“开源节流”,多措并举,达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的目的。日本公共年金制度改革,主要有公共年金财政政策、建立大学生公共年金缴纳制度、实行公共年金减额发放制度、推迟领取老龄厚生养老金者实行奖励制度等[9],此外,政府不断强调加强和改善年金管理和运营、加强对年金机构的改革、组建年金基金经营会、提高年金基金运营人员专业化水平、设立监督机制和公开经营状况等措施,以加强国民对年金基金运营的信心。在推进医疗保险改革方面,主要采取提高国民加入健康保险的个人负担比例、改革老年人健康保险制度、将“老人医疗制度”年限推迟到 75 岁开始、选择“特别养老院”的老年人个人承担房费和水电费及针对7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高龄者医疗制度”等。在介护保险制度方面,主要针对体弱病残老人生活所需方面的护理和照料, 2000年正式实施护理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居家护理和设施护理。居家护理是以老人的家为中

心向老人提供护理; 设施护理是老人住在特定的设施内接受护理服务[10]。日本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措施,对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保障老年人福利等起到了一定作用,尤其是对于抚养负担不断加重的年轻人来说,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保,是他们选择就业的主要动力,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利于增加年轻人就业的信心,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三)发展老龄产业,支持老年人就业

人口少子高龄化引起日本年轻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为补充劳动力供给,日本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发展老龄产业,支持老年人就业[11]。日本老龄产业主要包括老年产品制造业、老年生活和护理服务、老年房地产、老年金融保险及老年休闲服务等五大领域。日本老龄产业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80年代、90年代逐渐完善,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大公司和企业转变经营战略模式,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进军老龄产业相关领域,产业规模逐渐扩张,并以每年4%~5%的利率增长。目前,日本老龄产业已经开始步入了结构合理、分布平衡、竞争有序的相对成熟阶段,不仅能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基本物质消费需求,也能满足老年休闲、健康、文化、娱乐等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日本政府为应对今后更加迅猛的“银色浪潮”,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老龄产业市场,促进老年产业发展,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日本老龄产业已经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渐明显。在促进老年人就业方面,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支持措施,为鼓励60以上的老年人延长就业年限,或者重新选择新的职业,采取逐渐延长退休年龄政策,并且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对企业设立高龄雇佣奖励政策,向雇佣 60~65岁老年人的企业雇主提供25%的高龄职工工资补助,对于临时雇佣老年人的企业也给予一定的补助[12]。此外,政府还划拨专款,成立“银色人才中心”,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就业帮助、寻找就业机会、延长老年人雇佣年限,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老龄化对社会的冲击。实践证明,日本老龄产业不断发展,老年人就业增加,对少子高龄化的经济影响产生了一定的缓解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四)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外国年轻劳动力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明治维新之前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状态,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逐渐开放国门,加强与外界的经济往来,但由于岛国根性,日本在吸收外国劳动力和人才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政策还不够开放。随着20世纪90年代少子高龄化速度的加快,日本政府认识到单靠提高生育率难以弥补国内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放宽了移民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国劳动力,缓解国内劳动力不足的压力[13]。根据日本相关研究机构推算,日本今后50年间,每年需要外国劳动者60万人,才能补足劳动力供给,维持国民经济发展。日本将移民对象的首选放在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身上,主要通过奖励措施留住高学历留学生,对拥有一技之长的留学生,放宽其就业劳动许可,使其尽可能长期或者永久居住日本[14]。2013年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将不断放宽移民政策,增加移民数量,补充国内劳动力不足。根据政府确定的方针,日本将大幅放宽接收外国劳动者进入日本国内的限制条件。除将放宽技能劳动者的入境条件以外,日本政府还计划将现行制度下未被允许的不具备特定专业、技术领域能力的单纯劳动力在限定条件下也允许其入境。2014年日本《读卖新闻》相关报道指出,日本政府已经就建设、护理等领域引入外国劳动者的政策进行论证。第一阶段为扩充建筑行业的外国劳动力数量。由于东京成功申办2020年奥运会,国家建筑设施需求会逐渐增加,未来建筑行业将面临劳动力严重不足问题,所以日本政府决定将延长外国人技能实习制度规定的在留期限,由原先的3年更改为6年。少子高龄化给日本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放宽移民的政策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增加了外国劳动者数量。

四、启 示

(一)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中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未富先老”,再加上经济实力水平相对较弱,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难度较大。因此,中国要解决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主要依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用强大经济实力做后盾,解决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为实现经济发展,政府应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解决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发挥作为劳动力资源大国优势,在积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增加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本、技术投入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保持经济发展后劲。此外,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促进就业,平衡教育资源的分布,重视发展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增加其就业的机会。劳动者素质提高,尤其是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增加更多就业岗位,更有利于增加高知识、高技能的老年人就业机会、改变其生活观念,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11]小林真一郎.bI造と少子高h化――2015年にP力は本当に不足するのか[J]. 季刊政策・U友芯浚2009(1):95-111.

[12]森田子.少子化が企I行婴擞毪à胗绊[J].日本P研究jI, 2006(553):4-18.

[13]木江理子.日本の外国人P者受け入れ政策[M].|京:原房,2006.

[14]井口泰.国H的な人の移婴颏幛挨毳ジア槁[J].ファイナンシャル レビュ`, 2013(5):88-114.

[15]藤江泰郎.人口p少下でのP市觥―女性、高h者のP力率引上げにより2040 年にかけてのP力不足を\り切れ[R].|京:世界平和研究所IIPS Policy Paper ,2014:1-68.

老龄化问题及措施范文5

摘要:本文围绕新疆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现实问题,简述了新疆本地老龄化的特殊现状及老龄化出现产生的问题,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些主体在实行积极老龄化中所能够承担的责任,并提出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新疆 人口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 措施

一、概述

随着2013年两会的召开,养老开始成为今年两会上的焦点话题之一。近些年国家极其重视推动新疆经济的发展,新疆的经济确实在加速的发展。随着这些年新疆已迈入老龄化阶段,虽然新疆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相比全国而言晚近11年,但是到2050年新疆将与全国同步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由此可见,新疆人口老龄化在以后的几年里,发展速度将大大加快。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以及解决老龄问题的任务将越来越重。

“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它们最大效益,从而继续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过程。(不仅在社会、肌体,还是心理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积极地去面对晚年的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其目的在于使进入老年的人,包括那些残疾、虚弱和需要别人照料的人,都能提高他们生活质量和他们健康的预期寿命。

二、新疆老龄化面临的问题

1.经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养老问题较为突出由于近些年新疆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导致城乡发展差异越来越大。而人口老龄化将会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进一步阻碍新疆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家庭养老负担的加重,老龄人口贫困问题的继续恶化,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由此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对新疆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但从长期发展稳定的趋势来看,其消极影响超过积极影响。

2.社会稳定方面

由新疆特殊的区情决定。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新疆作为西部重要的边疆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问题非常复杂。目前新疆基本上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未来40年内,新疆人口老龄化形势会越来越严峻。与沿海发达地区不同的是,新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是新疆将要面临的重大人口社会问题。同时,多民族聚居使得人口问题更加复杂,这些因素导致了新疆老龄化趋势具有特殊性。

3.养老服务体系相关政策不健全

国家相继出台了“十二五”规划及实施意见,而适合当地的具体政策还未出台。县市财政用于社会养老服务的投入十分有限,工作制度、考核制度不健全。各级政府没有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中,养老服务机构的布局与市场需求脱节,新建小区没有预留养老服务站,援疆资金列入民政项目较少。

三、如何积极应对新疆老龄化

1.加大敬老教育宣传

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集聚区,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道德、宗教、价值观、风俗习惯、家庭的结构和生活的方式,在长期生活和工作中,新疆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辐射,逐步形成了以孝敬父母、尊老敬老、互助互爱为基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养老文化。

首先,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调查,从中发现一些有利的文化元素,加以保护并宣传到新疆各个地区,这对全国的养老事业都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各少数民族乡村可以在制定村规民约的时候,对尊老、爱老、敬老、养老这些内容加以强调,还可以规定如果不遵守这些内容就可以进行惩罚,对优秀者进行表扬奖励;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法制意识的增强这种方法将十分有效。如果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尊老、敬老的氛围,在人们的意识中不尊老、敬老的行为就会受到鄙视,甚至会遭到冷落。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形成尊老、敬老的氛围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干部的教育宣传、电视节目的教育等方法进行。

目前社会养老文化构建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吸取传统的合理成分,弘扬各民族优良的养老传统,而且要让它包含更多时代特征,坚持传统的养老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养老氛围。

2.大力发展经济,应对“未富先老”问题

近些年在国家的帮扶下,新疆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等原因,相对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很多,尤其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未富先老”问题更为严重。首先,从人口老龄化方面来说,人口老龄化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人既是消费主体,又是市场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新疆老龄人口的增加,为老年人的婚姻介绍、老年人的医疗保健、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市场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老年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农村老年社区服务市场的开拓,将会促进老年保健,医药、老年人的休闲娱乐场所、旅游业、老年人用品市场等老年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新疆经济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应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人力度,大兴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搞好生态农业和特色畜牧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增加农民收人,逐步提高家庭养老的功能,从而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压。

3.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应对人力资源不足现状

(1)开发农村“银色”人力资源,推动农业现代化。新疆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农村劳动力的不足必然促使增加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为大力开发农村“银色”人力资源,让更多的有能力的老人参与新疆经济社会建设创造非常有利的社会环境。人口老龄化会推动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新疆新农村建设打好良好的物质基础。

(2)弹性延迟退休年龄。对于那些身体较好而又有特殊任务的同志还可以适当通过“延聘”或“返聘”等方式延长其工作年限,在人员编制上可以不占名额,让老年高知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余热”,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对于那些年老体弱的同志可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准予提前退休。

(3)建立和完善老年高知人才的市场开发机制。人事部门应该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办理离退休手续的部门,逐步建立老年高知识人才资源信息库,进行分类管理,并积极建立和完善高校老年人才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创造有利环境和机制供老年高知识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帮助老年高知识人才解决在发挥“余热”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保护老年人才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在现代化建设中再立新功。

4.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及相关政策

对于新疆的老年人来说,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社会养老当前急需解决的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问题。因此,要清醒地认识到新疆的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早做谋划。采取各有侧重的战略解决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需求差异,可能是当前解决新疆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最佳选择。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老龄事业的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多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而建立完善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老年事业发展的关键。高龄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养老保障涉及到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及新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若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步入老龄社会以后,老人面临既不能依靠家庭养老又不能依靠国家养老的两难境地,生活更加陷入贫困,若不能妥善解决,可能会引发社会危机,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四、结论

考虑到新疆经济基础较薄弱,因此既不能照搬西方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又不能仿效苏南模式,只能从新疆实际出发,坚持个人、集体、国家共同承担、分类推进、因地制宜、个人账户及社会统筹相结合原则,建立一套可持续、求适度、行得通、符合新疆区情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养老需要。继续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及农村老年福利事业的投入力度,继续改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药品流通体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以社区卫生所为主的多元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朋岗. 基于“六普”数据的新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思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2]阿里木江·阿不来.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养老文化与新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关系研究[J].西北人口,2009

[3]李依诺. 高校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研究——以南京W大学为例[D].南京理工大学,2013

[4]吐热尼古丽·阿木提. 新疆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及其影响分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2

老龄化问题及措施范文6

关键词:建立综合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同时,人口老龄化的过快发展,会导致老年人抚养系数升高,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

一、当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收支矛盾日显突出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和财政补贴。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保费欠缴的情况非常严重,弹性收缴与刚性支出的矛盾日趋突显出来,加上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享受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养老保险费用开支增加,成为应对老龄化危机最主要问题之一。

(二)交费率高,企业负担重

目前的状况是,养老金的交费率高达30%左右。由于一些企业破产倒闭,经济效益不好导致养老金收不抵支,拖欠养老金问题特别严重。

(三)历史欠债严重,“空账”运行规模大

我国当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却形成了一种在资金流程上与现收现付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空账”运行机制。1997年《决定》指出已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继续按照过去的标准,这意味着企业要同时承担退休职工养老金之需和为在职职工积累养老金的双重任务,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缴费困难,逃费、欠费现象严重。

(四)退休年龄偏低,且男女性别在退休年龄上差距太大

退休年龄的高低决定着领取养老金时间的长短。而退休年龄越低,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长,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多。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

(一)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传统理论的冲击

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私人养老保险市场成为不完全市场,而强制性政府公共养老保险能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公共养老保险还能解决私人保险市场不能处理的通货膨胀等风险,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各国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公共养老保险计划。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口老龄化使得世界各国的公共养老保险计划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从而引发了对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个人在养老保险提供中各自承担作用的探讨。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

人口老龄化减少了人均GDP的数量,也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这些因素与老年人口增加相结合,自然影响到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1.人口老龄化首先体现在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65岁以上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加,而出生率的下降导致年轻的工作人口日趋减少,也就是说,工作人口负担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不管今天的老年人以什么渠道获得资金来源,老年人消费的是现在工作的人所生产但不消费的产品。大量老龄人口的存在势必对整个社会生产出的经济资源提出挑战,也势必造成人口跨代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和跨代之间的不平等。从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看,15至54岁年龄人口数量2015年后将显著下降,55至59岁和60至64岁人口将成为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世界平均老年人口赡养率相比,我国在今后50年的老年抚养负担增长速度更加明显。

中国的老年抚养指数超出了在同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的老年抚养指数的国际平均水平,意味着中国所要承受的老年抚养指数超出了国际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其它国家,或者说,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压力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早在老年人开始消耗大量国家资源之前就实现了繁荣,而中国在没有实现经济的繁荣之前就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即“未富先老”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养老对社会提出的压力更大。

2.老龄人口的增加使得更多的人领取养老保险金,带来了养老保险资金预算的压力。1989年全国离退休人数为2201万人,到2005年增至5088.2万人,增长了131.2%。领取的退休金从327.96亿元升至5308.77亿元,增长了16倍多。现在离退休人数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养老保险资金收入小于支出,存在资金缺口。

三、建立综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只有不断进行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建立综合养老保险制度,才能应对养老保险供不应求的社会矛盾。

(一)实施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

在我国现阶段,家庭养老仍是目前养老的重要方式,这是由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及我国传统的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但是,由于老年人口增多,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养老也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制定有利于家庭养老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使养老服务社会化。

(二)扩大基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的能力,实行国有资产变现,发行社保长期债券,进入资本市场等措施,把社保基金做大。

(三)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即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强化个人自保的意识,加强企业和个人对养老保险的责任与义务,使得养老保险的各个支柱都得以发展和完善,为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打好基础,为降低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促进个人账户实账运行创造足够大的活动空间。

(四)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1.建立账户分立制,建立个人账户专管体系。将个人账户从社会统筹金中分离出来,实行账户分立,从而避免社会统筹向个人账户“借”的风险。

2.建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来负责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与营运,确保其保值增值。

(五)鼓励个人缴费与退休待遇挂钩,实施积极的促进劳动和就业的养老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