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资金的概念和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动资金的概念和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动资金的概念和特点

流动资金的概念和特点范文1

内容摘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表现在提供资金方面。然而,众多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发展面临瓶颈。我国融资服务发展的水平不高,影响融资服务模式的因素众多,融资有效性不够。本文结合我国现阶段企业所面临的融资服务困境,通过对影响融资服务模式的因素进行筛选,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终建立了融资服务选择指标体系。

关键词:融资服务选择 指标体系 评价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全球经济正在进入服务经济时代。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服务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一个国家的服务水映了该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服务经济开始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加大其比重。它是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途径,关系到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外自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国外已有研究从概念着手,指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在概念上经历了由服务增强型制造到服务嵌入型制造和服务导向型制造的过程,并且提出了一些新型概念。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了服务型制造的概念。显然,在定位上,服务型制造与生产业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仍然属于工业范畴,而后者已经进入服务业行列。我国仅仅能将升级定位于“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笔者发现资金流以及物流在企业转型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游企业在面对下游企业资金缺乏的状况时,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融资服务,为实现产品增值的整套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融资服务的概念以及类型

(一)融资服务的概念

关于融资服务的概念,笔者发现国内少有学者给出较为严格的定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于淼等(2010)给出如下定义:融资服务是项目融资的逆向思维,融资服务过程中的主体是为客户实现融资的服务提供商,原有项目融资中的两大主体―融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融资服务体系中分别充当着客户和中介的角色。经过主体转化后的融资服务使得各方的利益更为均衡,同时较大程度规避了金融企业的风险。通过这一定义可知融资服务项目的主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二)融资服务的类型

信贷融资服务。生产制造企业的信誉度和金融机构的出资是信贷融资服务建立的基础,同时制造企业和金融机构也会考虑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这种融资服务基本上类似于传统的融资,但制造企业的介入和客户资产的抵押,使得风险的承担者不再完全是金融机构。现在来看比较常见的信贷融资服务是“制造企业垫资+金融机构融资”。

转移性质的融资服务。通过转移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生产制造企业获得了销售价款,客户获得了价格不菲的设备。转移的实质是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的按揭服务,而正是这种服务使得融资的风险在无形中转嫁给了中介机构。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节约税费,并且操作起来比较便利。比较常见的转移性质的融资服务是“融资租赁”,融资租赁即金融租赁或财务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供货人和租赁标的物的选择,由出租人向供货人购买租赁标的物,然后租给承租人使用。

自营方式的融资服务。不同于前两种融资方式,自营方式的融资服务的参与者比较简化,在整体运营中不会出现金融机构,生产制造企业在这种方式中占据绝对核心的地位。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生产制造企业在自营期的收益由自己创造,但不可避免的是生产制造企业在这个时期也承担着绝大多数的风险(这种风险可以通过客户企业少量出资的方式降低)。比较常见的自营方式的融资服务是“BOT模式融资”。

以上三种融资服务模式各有特点,本文将分别选取“制造企业垫资+金融机构融资”、“融资租赁”以及“BOT模式融资”作为三种融资模式的代表,来分析每一种融资模式的特点。

制造企业垫资+金融机构融资。这种融资服务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有担保的信用贷款,主要贷款给附属于大企业、为大企业提供服务和配套产品的中小企业。从定义可以看出,大企业可以理解为上游企业,小企业可以理解为下游企业。金融机构是否决定向下游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主要看上游企业的信誉度,当然下游企业的还款能力也极为重要。这种融资服务模式的特点即参与这一模式的各方是利益共同体,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效果。

融资租赁。它的具体内容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租期届满,租金支付完毕并且承租人根据融资租赁合同的规定履行完全部义务后,对租赁物的归属没有约定的或者约定不明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然不能确定的,租赁物件所有权归出租人所有。融资租赁的主要特征是:由于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只是出租人为了控制承租人偿还租金的风险而采取的一种形式所有权,在合同结束时最终有可能转移给承租人,因此租赁物件的购买由承租人选择,维修保养也由承租人负责,出租人只提供金融服务。租金计算原则是:出租人以租赁物件的购买价格为基础,按承租人占用出租人资金的时间为计算依据,根据双方商定的利率计算租金。它实质是依附于传统租赁上的金融交易,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工具。

BOT模式融资。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经营―转让方式,是政府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商。承包商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政府。实质上,BOT融资方式是政府与承包商合作经营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特殊运作模式。BOT作为国际项目融资方式的创新模式,具有以下特点:项目规模大,经营周期长;政府积极参与其中;承包商承担了项目全部风险,融资成本较高;承包商在特许期内拥有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等。目前这种模式正在我国兴起,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所有项目都使用BOT模式。

融资服务选择指标体系

本文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了我国融资服务选择指标体系(见图1)。首先将这一体系分为三层:目标层―融资服务选择指标体系;准则层―成长因素、收益因素、安全因素、流动因素、成本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下分的指标层。

其次,来具体分析所构建的融资服务选择指标体系,对五大因素进行剖析分解。结合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以及企业经营目标,笔者认为成长因素主要考虑以下指标:实现利润和税收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市场占有率增长率。企业的发展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我国特殊的背景下,企业要与政府建立良好的“政治关系”,以获得政府的支持,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实现利润的基础上完成一定的税收任务。企业的发展不能以投机为目的,投资应该确保本金的价值。企业在产品市场竞争,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市场,市场对企业的产品需求变化巨大,因此,企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不断生产出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一)考察收益因素应该达到的目标

总资产报酬率又称资产所得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它表示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用以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销售净利润率是净利润与销售收入净额的比率。表明企业每百元销售收入净额可实现的净利润。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但它所受行业特点影响较大。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二)考察安全因素应该达到的目标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是指近五年累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同期内的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的比率。该指标说明企业经营产生的现金满足资本支出、存货增加和发放现金股利的能力,其值越大越好。比率越大,资金自给率越高。自有资金,是指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经常持有,可以自行支配使用并毋须偿还的那部分资金,是与借入资金对称的。自有资金的安全程度关乎企业在面对突发问题的灵活应对能力。市场集中度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它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怎样的市场集中度决定着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考察流动因素应该达到的目标

流动资金占用率是指一定时期每百元商品销售额平均占用的流动资金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与生产的产值和取得的销售收入之间的比率。通常用产值资金率或销售收入资金率两个指标表示,反映生产单位产值或取得单位销售收入,所平均占用流动资金的数额。其值越小,说明流动资金利用效果越好,相反,其值越大,说明流动资金利用效果越差。现金流动负债比是指企业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期末流动负债的比率。这一指标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

(四)考察成本因素应该达到的目标

直接成本是指生产费用发生时,能直接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某项费用是否属于直接计入成本,取决于该项费用能否确认与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直接有关和是否便于直接计入该成本计算对象。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备品配件、外购半成品、生产工人计件工资通常属于直接成本。直接成本的投入额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营业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投入的多少对于企业利润的计算起着重要的作用。

评价以及建议

本文认为,各个企业由于自身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的不同,需要在实际选择中对不同指标赋予不同权重,选择最适合企业自身成长的衡量指标。融资服务站在产品制造商的角度,一定程度地解决了下游企业资金短缺的实际问题。在充分考虑不同融资服务模式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本文建立了一种综合评价模型,为产品制造商选择融资服务模式提供了理论计算方法。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以及所面临的客观环境进行调整变化。

参考文献:

1.于淼,卞芙蕖.融资服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探讨[J].财会通讯:综合(中),2010(1)

2.何哲等.服务型制造的兴起及其与传统供应链体系的差异[J].软科学,2008(4)

3.李齐.我国现行供应链融资方案之比较与展望[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8(3)

流动资金的概念和特点范文2

关键词:“零库存”模式 财务管理 储存成本

随着新技术、市场经济和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先进的管理科学的应用,在计划经济和卖方市场下形成的药库,在储存药品、调节余缺、方便领用、保障供给等方面的功能已经弱化。日本的一家大公司首先在生产中实行了零库存,此后零库存不仅应用在生产过程中,而且延伸到原材料供应、物流配送、产成品销售等各个环节。零库存是利用最少的资金、库存发挥最大效益的手段,是物料管理的最高境界,对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药品存货约占医院流动资金的40%――60%,如此巨大的资金停留在药品存货的物流中,使其丧失了在其他场合所能获得的收益,致使医院资本利息损失过大,无形中增加了机会成本、储备成本和管理费用。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在药品的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利弊权衡,在充分发挥药品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实现其最佳组合。药品日常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医院经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库存,防止积压。因此,我院可通过零库存或降低库存来减少人员和资金占用,避免药品价格风险,节约开支降低损耗,从而提高医院的效益和医疗服务质量,大大节约了医院的资金。

首先,“零存货”管理模式的优越性

一、什么是“零存货”

零存货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它并不是等于不要储备和没有储备,而是指药品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均是处于周转的状态。它并不是指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药品的储存数量真正等于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

二、“零存货”管理模式的优越性

(1)可减少药品存货资金的占用量,减少机会成本,提高我院的资金使用效率。传统的药品存货管理方法容易导致大部分流动资金被药品存货占用。而在“零存货管理”方法下,每天的药品经营结束后库存量为零,药品存货占用的资金也降到了最低限度,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医院流动资金的投入,节约了医院的资金。

(2)可降低药品存货的储存成本与管理费用。传统的药品存货管理方法必须要保存一定数量的库存以备不时之需,就必然会发生储存成本以及药品存货的保管费用。而“零存货管理”的方法,由于存货数量为零,从而避免了储存成本的发生,降低了储存成本。

(3)可防止医院药品过期和跌价损失,保证了医院资金的正常流动和回收。传统的药品存货管理方法,由于库存量较大,有些药品周转不够快,容易发生药品变现损失和跌价损失。而在“零存货管理”方式下,医院药品的库存量基本上为零,大大加强了流动资金的流动性。

(4)可对医院药品质量实现全面控制,必须保证药品的质量,将药库转移到药品流通企业,是医院由自办服务向购买服务过渡的有益尝试,这样才能为医院带来更多的收益。

(5)药品“零库存”管理可使库存压缩到最低限度,所需采购的品种和数量相应减少,从而减少因库存量大而占用较多的资金。

(6)零库存提高了资金的效益,零库存是以需求为向导来制定采购计划,其特点是少量、多次,从而明显提高了药品资金周转率,减少了资金的占用,极大地盘活了流动资金。

三、“零存货”模式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一)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药品管理的重要环节,实现“零库存”管理需要财务部门的大力配合,财务管理工作能否做到控制严格、管理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是决定“零库存”管理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二)做好会计管理

药品在医院的进出,都必须有严格、规范的会计管理,药品会计工作的实施、准确、迅速决定着药品流动的效率。在HIS中,系统对药品进出的流程有着严格的控制和规范的管理,会计与库管之间有严格的审核与牵制关系,药品会计账基本都可以由计算机完成。因而做好对药品品种、批次、价格、包装单位的清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如原始凭证、审核签章就显得非常必要,另外还必须强化对付款凭证、月末结转、财务对账的管理,做好财务核对和付款准备工作,为药品流通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强药品审计

一方面是加强药品的会计审计,对药品的账务、价格、付款情况加强监督和审核,保证会计工作的准确到位,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实物的盘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帐帐相符,帐实相符,准确掌握药品的进销情况,以便及时调整。

最后,“零存货”模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要实现“零存货”,要有过硬的软件和硬件,对市场做好充分的研究,使库存量的预测与市场所需相一致。只有具备相关的条件才可有效地实行。

参考文献:

[1]易青峰,曹湘平.试论存货零存货管理的优越性[J].《经济师》,2007年第一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流动资金的概念和特点范文3

“供应链融资”这一概念在今天似乎已经不再陌生,然而它对于企业和银行的意义究竟意味着什么,仍然是一个难以回答清楚的问题。事实上,简单地说供应链融资就是通过银行与企业间的通力合作,实现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一个全新方案。

供应链融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银企双方在融资和信贷管理上的一种观念亡的变革。思想“通”,方能实施“畅”。

对于今天的企业而言,它们已经不能只关注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应收应付账款的周期,而应更多地关注上游经销商和下游供应商的流动资金及财务状况,因为其上下游合作伙伴的资金状况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这一企业的成功与否。

同样,银行也需要转变传统的信贷观念。银行的信贷支持历来取决于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然而今天这一准则似乎已不再有效。银行的目标企业通常是一个强有力的供应链条比的重要一环,但问题是需要流动资金支持的往往不是这一目标企业本身,而是存在于同一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不给这些上下游企业提供流动资金上的支持就意味着失去这一目标企业,以至于失去整个游戏。

今天,贸易结算已从信用证、承兑汇票等传统的银行担保结算方式越来越多地转向赊账贸易,直接融资似乎变得越来越难,而供应链融资无疑给企业和银行都打了一针强心剂。在这一新的解决方案中,银行在仔细研究目标客户供应链的强弱之后,为目标客户的上游经销商和下游供应商提供流动资金支持。与传统的银行信贷相比,供应链融资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在供应链融资中,银行所关注的并非是贷款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而是目标客户(我们称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地位及其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和影响力(我们把这种掌控力和影响力称为“光环效应”)。基于这种光环效应,同时综合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的贸易历史、合作关系、地位及重要性等多种因素,银行会制订一个全新的信贷审核标准,并凭此标准控制风险,进而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流动资金的支持。

第二、通过供应链融资所提供的资金支持与每一笔贸易交易紧密相关,每次融资时,上下游企业均需提供发票及贸易合同等文件来确认贸易的真实性及融资的金额与期限。

今天渣打银行等多家国际性大银行已将供应链融资推向贸易融资变革的前沿,并且将产品系列日益完善,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贸易环节及领域,比如国内供应链融资及跨国供应链融资、供应商融资及经销商融资、发货前融资及发货后融资、银行间双保理供应链融资、以及应收账款付款信用担保。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新兴制造企业(如纺织、服装、家电、食品、日用品等)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然而位于价值链底端的他们却很少能从跨国公司那里获得信用证或承兑汇票,融资变得越来越艰难,融资成本也越来越高。其结果是,这些成本被加入到产品成本中,从而使企业丧失竞争力。

其实在一个强势的供应链中,采用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后,供应商的融资问题便不难解决了。在供应链融资中,银行所需承担的只是跨国企业的付款风险,而商业风险、欺诈风险等均可通过一系列的风控衡量指标、尽职调查及还款控制来掌控。实际上,真正的挑战来自于发货前融资,因为供应商需要这一预付款来满足生产的需要,而如何控制供应商将预付款真正用于生产而非挪作它用就成了风险控制的关键所在(见图1)。

此外,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也吸引着无数投资者及世界知名品牌。而正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市场巨大且差异性强,渠道商正成为主导市场营销的主流,正所谓“谁拥有渠道谁拥有市场”,拥有这些知名品牌的跨国企业越来越意识到这些渠道商不仅仅是一个为他们销售商品的客户,更是一个唇齿相依的合作伙伴,如何达到互赢才是取胜的关键。毋庸置疑,渠道商融资比供应商融资要复杂、困难得多。毕竟,如果作为供货商的核心企业都不愿为承担风险提供更长的赊销信用账期,银行又谈何愿意为承担融资风险呢?这个看似难以解答的问题其实答案仍然可以归结为一点,即强势供应链及核心企业的光环效应(见图2)。

今天的商业环境使得无论是企业还是银行都不能再割裂地看待一个目标客户的流动资金需求,而必须联系其整个供应链,才能发现关键点及商机。不难相像,当银行通过供应链融资服务了该目标客户大多数主要的上下游合作企业,也就牢牢地掌控了该目标客户的大部分资金流,从而理所当然的成为该目标客户的核心银行,进而也就成为了整个供应链的核心银行;对核心企业而言,供应链融资有助于密切它们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而对于长期与核心企业合作的供应商或渠道商,供应链融资能够帮助他们摆脱一直以来面临的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因此供应链融资不失为一个三方共的解决方案。

流动资金的概念和特点范文4

一、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企业的特点

建筑企业,尤其是施工企业,技术、设备上的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因为作为建筑企业来讲,大部分的技术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如果建筑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在短期内可能会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随着别的企业竞相购买相同的设备,则竞争优势将消失。而使企业能保持长期或持续竞争优势的是基于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知识的企业文化和企业能力。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目前建筑企业的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劳动力构成呈多元化趋势,对一些大型的国有建筑企业而言,其劳动力构成更是多样化。建筑企业产品具有体积大、投资大、地点固定、单件性等特点,其生产具有生产周期长、露天高空作业多、流动性强、人员安排复杂、生产技术多样性等特点。

(二)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建筑企业的特殊性,其财务管理有别于其他企业,不仅存在着企业共有的问题,而且也有其特殊问题。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建筑企业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很多建筑企业受规模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往往存在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缺位的现象。另外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体制影响,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也遇到了阻碍,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能得以充分发挥。

1.财务管理缺乏监督

财务管理需要制度作保证,而执行力的薄弱已经成为困扰众多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难题。部分财务人员往往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规不守、有责不负,年初无预算、开支无计划、成本无控制、费用无限制、核算无规矩、挂账不清理等,这是造成财务秩序混乱、建筑企业经营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

2.职能部门权责不清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企业的管理人员及各职能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我国建筑企业中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的现象。只行使权利,而不承担责任,从而造成资产流失,对重大经济损失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直接造成财务管理混乱。有些单位领导在承揽到工程后,没有对合同深入理解,对财务知识一知半解,平时不看报表,心里装着一本糊涂账,对财务工作管而不理或理而不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

3.账实不清

企业资产陷入恶性循环,现在不少企业虽然账面显示的是利润数,按理说有一些家底了,资金周转应不成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些建筑企业账面反映有钱,而实际没钱,所实现的利润是空的。还有些建筑企业账面虽然有钱,但钱不在账。由于账面上的钱是空的,不能为企业所用,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全面发展。企业账上有钱但收不回来,想用用不上,长期拖欠形成呆坏账,即使有钱也是无用的死钱。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不仅损失企业效益,而且还让企业承担着沉重的银行利息负担,有钱用不上反而增加了企业负担,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困难,直接造成企业欠发职工工资、欠发职工生活费、欠民工劳务费、欠职工社会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等费用。

二、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一)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新的理财环境,企业若不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笔者以为,建筑企业应树立以下观念:

1.现金流观念

衡量财产和价值使用的是现金流而不是会计利润,现金流是企业所收到的并可用于再投资的现金,而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会计利润是赚得的收益而不是手头可以使用的现金。也就是说公司的现金流和会计利润的发生往往不是同步的,在许多情况下,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加重要,即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但由于现金流量不足造成财务状况恶化,照样会使企业破产。建筑集团公司应特别重视现金流量,加强对子公司现金收支的管理。

2.利润最大化观念

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必须确立利润最大化观念。要实现这一目标,集团公司必须加强对各子公司收入、成本、费用、资金等指标的控制,加强对各子公司利润的考核,确保目标的实现和集团公司的利润最大化。

3.货币时间价值观念

财务管理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在经济学中,这一概念是以机会成本来表示的。为了衡量财富或价值,使用时间价值的概念把项目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都以现值表示。如果收益现值大于成本现值则项目应予接受,反之应予以拒绝。如果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无法合理地评估建筑工程项目的未来收益和成本。

4.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要确保利润最大化,必须确立财务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这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建筑企业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控制了资金、成本、利润,等于抓住并带动了建筑企业公司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

5.市场风险观念

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使得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企业要自负盈亏,必须扩大业务量,降低成本。对额外的风险需要有额外的收益进行补偿,尤其是集团公司领导和财务人员更应具有风险观念,合理投资,并加强对子公司的收入、成本、利润的考核。

(二)加强资金管理,强化财务控制

1.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

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如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如应收账款于什么时候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配比要合理。

2.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

涉及现金、应收应付、存货等的营运资金管理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主旋律”。加快生产经营资金的流动和周转,资金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企业的利润主要是靠流动资金的周转来实现的。因此,第一,要保持合理的“三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特别是现金比率,它反映企业当前或近期需支付现金的能力,应努力保持企业各项现金收入之和略大于各项现金支出之和,即接近所谓理想的“现金余额为零”,以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第二,努力降低“三费”――主要指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这三项费用可以说是直接耗用掉的一部分流动资金,严格控制并努力降低“三费”是企业当务之急。

3.加强财产控制

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塞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定期检查和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严格管理。

流动资金的概念和特点范文5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金融 尖点突变 营运资金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表现为不同供应链之间的整体竞争。随着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的日益完善,也对供应链财务层面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广泛的关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视角,给出分析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环境的一种路径,以从某种程度上丰富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供应链金融

(一)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

供应链的概念是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Christopher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组织网络,所涉及的组织从上游到下游,在不同的过程和活动中对交付给最终用户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价值(Simon C,2000)。Allen N Berger(2004)等人最早提出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些新的设想及框架,初步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思想。

陈祥锋(2008)主要通过模型分析的方式研究了资金约束条件下,供应链外部融资服务和内部融资服务为供应链带来的收益,并认为供应链金融服务能有效地增加供应链的总体收益(闫俊宏等,2007)。邹武平(2009)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的三种基本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作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胡跃飞等,2009)。

总体来看,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我国近几年的供应链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中,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具体模式已基本取得了共识,基于银行视角、核心企业视角、物流视角等角度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基于金融生态系统的视角研究供应链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方面还存在不足,而这正是该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方向。

(二)供应链金融的国内实践

深圳发展银行是我国国内第一家提倡供应链金融的银行。基于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迫切的融资需求,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一些传统国有银行也都推出了此项服务。这些银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品牌,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3年深发展在业内首次提出了“自偿性贸易融资”理念,率先推出了“1+N”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2005年提出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转型策略。2006年深发展推出了“供应链金融”品牌,并在产品、流程等方面开展了深化创新。2007年兴业银行推出“金芝麻”系列服务产品,试图一站式解决企业面临的资金难题。招商银行是国内电子银行市场的领先者。2005年电子票据在招商银行面世,2008年招商银行全面推出了U-BANK6.0。国内商业银行推出的特色供应链融资服务,在很多大型、稳固的行业供应链中已得到应用,已成为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公司共同关注的焦点。

根据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本文定义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将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联系在一起,将资金流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为所有成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系统性的融资安排。因此,企业可以借助它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机会,从而缓解营运资金短缺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涵义及构成

(一)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涵义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的良好运行更加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杨晏忠,2007)。同样供应链金融要想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持。金融生态系统的普遍特征也是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具备的。因此,通过参照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学者对金融生态的定义,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做一个系统的阐释。

本文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划分为两部分: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和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它是由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之间、参与主体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在这个系统中,外部生态环境构成各参与主体行动选择的约束条件,而参与主体的创新活动又可以对已有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并进而推动参与主体产生新的行动。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构成

供应链金融实质上是对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它主要涉及以下参与主体:一是资金的需求主体,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商等;二是资金的供给及支付结算服务的提供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三是环节外包主体,包括物流公司、仓储公司、保险公司等;四是监管机构,主要是指各级银监部门。

它的外部环境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制度环境,首先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动产抵押登记原则、受偿的优先顺序等法律。其次是司法体系。另外还包括监管部门的业务监管制度;二是技术环境,包括金融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

完整的供应链金融体系除了包括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和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以外,还应包括供应链金融产品以及供应链金融市场。供应链金融具体产品主要是指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类产品,如存货质押贷款、保理、预付款融资等信贷产品。此外,金融机构还提供中间增值服务,如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等服务。从供应链融资市场来看,它基本上属于短期的货币市场,从融资用途和期限的角度看,基本上可以归入广义的短期流动资金授信的范畴。

尖点突变模型的特点及原理

(一)尖点突变模型的特点

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于1972年提出了突变理论,这是一门用来研究各种突变现象的新兴学科,主要方法是将各种现象归纳到不同类别的拓扑结构中,讨论各类临界点附近的非连续特性。雷内·托姆归纳出了七种初等突变模型,其中尖点突变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模型(见图1)。它具有以下典型特点:

多模态性。对于控制变量的某些取值,系统可能出现多个不同的状态。

不可达性。中间皱褶部分有一个不稳定的平衡位置,系统不可能处于此位置。

滞后性。突变发生在分叉集线上,从上叶跳到下叶与从下叶跳到上叶发生的位置不一样。

突跳性。突跳性指的是系统从一叶到另一叶过渡时出现突跳现象。

(二)尖点突变模型的原理

尖点突变模型的势函数方程为:

v(x)=x4+ux2+vx+c (1)

其中,x是状态变量,u、v是控制变量。令v`(x)=0得出势函数的平衡曲面方程M:

4x3+2ux+v=0 (2)

由v``(x)=0求出势函数的奇点集S:

12x2+2u=0 (3)

联立v`(x)=0与v``(x)=0,消去状态变量,得到分叉集B:

8u3+27v2=0 (4)

平衡曲面是势函数所有临界点的集合,奇点集是所有在平衡曲面上有竖直切线的点的集合,分叉集B是所有使状态变量x产生突跳的控制变量的点的集合。

图1为尖点突变模型的突变流形和控制平面。平衡曲面由三层组成:上叶、下叶、中叶。分叉集B(b1Ob2)是奇点集S在控制变量所在平面的投影,是系统发生突变的临界位置。当控制变量没有越过分叉集时,(u,v)的平稳变化会引起x的平稳变化;越过分叉集时,x会产生不连续的变化,表现出状态的不稳定性。如图1所示,A1出发演化到A2,当接近中叶边缘时,只要控制变量有微小的变化,系统的状态就会发生突变。从C1到C2演化路径中,控制变量的连续变化引起状态变量的连续变化,从而系统是稳定的。

平衡曲面方程实际上是一个关于x的一元三次方程4x3+2ux+v=0,实根数目由判别式=8u3+27v2的符号决定。>0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尖点突变模型的构建

(一)实证研究

1.公司概况及发展。ABC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BC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中小型服务经销企业。国内钢铁供应链条是“铁矿石-钢铁生产-钢铁经销-各类用户”,ABC公司处于该链条的中游,扮演着经销商和采购商两个角色。它的上下游合作伙伴都是实力强大的大中型企业。

2001-2004年恰逢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升级阶段,国内高级板材缺乏,需求量持续增加。ABC公司把握发展机遇,得到了迅速发展。2002年底公司总资产2536万元,销售收入达到11534万元,实现净利润834万元。2003年底销售收入达到22796万元,净利润达到1757万元。但是销量的迅速增加也使ABC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营运资金压力(见表1)。

由表1可知,尽管公司流动资产从2002年的2 533万元迅速增加到2003年度的4 538万元。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依赖于预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迅速增加,而货币资金却急剧减少。ABC公司在稳固的供应链交易关系下,短时间内虽然获得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面临着严重的流动资金缺口。

2.融资困境及其化解。ABC公司属于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有限、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很难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它的融资困境表现在:自身信用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实现信用授信的条件;通过担保公司获得担保授信,会导致融资成本过高;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很低,难以通过抵押授信解决资金缺口。因此,传统贷款方式不能帮助它破解流动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

EF商业银行根据ABC公司供应链和财务状况的特点,2004年,提供了采购阶段的“未来货权质押授信”融资产品,提供了 2000万授信额度。2006年,双方办理了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保理”融资,获得4600万元授信余额。

3.尖点突变模型的应用。阿伯丁大学“2008供应链金融市场的状态”的调查报告总结出四条与供应链金融有关的绩效指标:平均现金周期、过去一年现金周期的相对改进量、应付账款天数、应收账款天数。本文选用影响营运资金周转四项关键指标:应收账款余额、预付账款余额、货币资金余额和存货余额,通过对主要指标尖点突变模型的建立,分析当年各指标的数据是否发生了突变(见表2)。

利用尖点突变模型来分析2004-2008年间,ABC公司营运资金四项指标数据变化所隐含的突变信息。首先对预付账款余额进行尖点突变分析。考虑到尖点突变函数是四次函数,因而先用四次函数来拟合历史数据。取时间为自变量x(以2004年为基准,作为第一年,其他年度依此类推),取预付账款余额为函数y,用四次多项式以最小二乘法拟合表中的数据(见表3),得到的四次多项式为:

Y(x)=-64.5x4+842x3-3780x2+6706.5x-1810 (5)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运用四次多项式拟合的结果非常好,相对误差极其小。实际应用中,通过对四次多项式进行初等变换得出尖点突变模型的势函数方程,设四次多项式为:

y(m)=a0+a1m+a2m2+a3m3+a4m4 (6)

为消去(6)式中的三次项,令m=x-n,n=a3/4a4,(6)式变为:

F(x)=b0+b1x+b2x2+b4x4 (7)

其中:

进行变量代换,令得:v(x)=x4+ux2+vx+c,得尖点突变模型的标准形式。

对(5)式进行初等变换,得:

n=a3/4a4=-13.05,b0=-557410.9,b1=911618.4,b2=-36721.8,b4=-64.5。

再进行变量代换,得u=569.33,v=-14133.62,c=8642.03,即尖点突变模型为v(x)=x4+569.33x2-14133.62x+

8642.03。

计算该尖点突变模型的分叉集:

B=8u3+27v2=8×(569.33)3+27×(-14133.62)2>o

同理,对应收账款余额、货币资金余额及存货余额进行突变分析,会发现分叉集也都大于0。分叉集>0时,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主要为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存货和货币资金,因此影响中小企业营运能力的主要因素可用这四个指标的余额来表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四个变量进行处理,合成为两个综合指标。

u=0.825x1+0.282x2+0.897x3-0.484x4

v=-0.040x1+0.918x2+0.182x3+

0.805x4

主成分u、v解释了全部方差的83.115%,基本概括了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把u和v的表达式带入尖点突变模型的势函数方程,可得该模型的突变条件:

4[0.825x1+0.282x2+0.897x3-0.484x4]3+27[-0.040x1+0.918x2+

0.182x3+0.805x4]2

当企业营运资金的关键指标值满足公式(8)时,资金链条会面临断裂的危险,发生突变。由上述结果可以判断,2004-2008年间ABC公司的营运资金流转未发生突变。这与ABC公司利用供应链金融后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ABC公司2004年获得融资后,有效解决了现金不足的压力。2005年末销售收入达到27396万元,资产规模稳步增长到6799万元。2006年获得融资后,应收账款的占用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2006年,公司的销售收入和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定性分析

本文运用定性的方法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进行突变分析。平衡曲面是状态变量,代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总体状况,它受u(代表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和v(代表供应链成员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两个控制变量的影响。

政府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鼓励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外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后,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此时,供应链成员企业会出现不同的行为。中小企业中信用较好的成员会有效利用这一工具发展产业,处在平衡曲面的平稳过渡部分。信用较差的企业会发生虚假交易、挪用资金等行为,引发资金流、产品流的中断,给其他参与成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健全,系统会过渡到>0的状态。企业的行为受到生态环境的有效约束,系统状况会得到明显改善。供应链金融将中小企业变成和大企业风险水平相当而受益水平更高的客户群体,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提高的同时也都会守信用,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综合成本的降低。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与定性分析得出结论:一是供应链金融主要是解决企业短期资金缺口问题,当影响营运资金的四个关键指标满足公式(8),就会引起系统状态发生突变,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或破产。二是灵活运用供应链金融有利于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实现流动资金的良性循环,促进整条供应链各环节的顺畅合作。三是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促进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平衡与升级。供应链金融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就需要供应链金融各方参与主体共同努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中小企业应当努力达到供应链融资的准入条件;核心企业应有效利用供应链融资技术;商业银行加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管理;政府加强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积极构建公共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Simon C.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European Jour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2000(6)

2.Allen N.Berger,Gregory F.Udell.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World Bank Conference 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Overcoming Growth Constraints,2004(10)

3.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摸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4.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流动资金的概念和特点范文6

充分利用信息化可以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成本,相关企业工作人员需要认真研究其中的管理问题,通过格式化的数据,数据的实时更新,相对准确的销售计划等措施来提高集中采购的时效性,提升企业物资集中采购的管理水平,使采购活动能够满足企业运行对销售、产品质量、财务指标的要求。

关键词:

集中采购;时效性;信息格式;实时更新;管理

物资采购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核心之一,直接影响生产进度、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流动资金占用。更重要的是采购的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是库存管理和流动资金管理的核心指标。大型企业为降低采购成本,保证物资质量稳定都会采用集中采购模式,以确保产品的成本和质量,同时简化采购操作,降低企业总体的采购管理费用,并通过集中采购有效控制库存水平和财务成本,可以说集中采购是现代化企业的基本特征。

一、信息化是推行物资集中采购的必由之路

在集中采购的模式下,一个采购中心会服务多个不同地点的内部用户,每个内部用户又是基于自身的销售计划制定的生产计划,对物资的需求时点和数量上各不相同,多个需求时点和数量需要汇总到采购中心,采购中心将汇总的年需求包括时点和数量发给合格供应商,供应商按照要求的时间、地点和质量、数量完成交货。这是一种理论状态。在现实情况下,集中采购往往要面对时效性压力。时效性是指从采购需求产生时点到产品按要求到达内部用户指定地点的时点,其中包含两个概念:采购周期和准确性。一般来说,采购周期越短越好;同时物资要在数量、质量和规格上百分之百符合内部用户的要求。具体来讲,采购周期就是指从内部用户,比如某个工厂或子公司的生产计划产生的时点为起点,到所需求的物资到达指定地点的时点,例如到达内部用户的仓库或工厂的时点。采购周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内部周期:即从生产计划产生到采购订单发出;外部周期:即从采购订单发出到物资到达订单指定地点。采购时效性在集中采购的过程中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集中采购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动态实时数据要在内部用户和采购中心之间多次、高质量的交流,因为信息多次交流导致信息质量大幅度衰减,进而造成采购决定无法准时做出或决定错误,使采购周期变长,准确性变差。要达到采购时效性要求,集中采购比一般采购难度要大得多,在实施集中采购的过程中,内部用户,也就是实际需要使用物资的部门比如生产工厂,和采购中心,即执行集中采购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间接的、不连续的,信息流动因为体系和体制的原因交流不畅和滞后。而且,从组织结构上讲,内部用户和采购中心一般分属两个独立内部机构,在一般采购过程运行的一个决策中心的直接指令在集中采购过程中是两个决策中心在参与,指令变成间接信息。信息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幅度降低,非常容易使采购时效性无法达到内部用户的要求,造成采购失败。更重要的是,频繁的采购失败,致使生产拖延和库存水平上升,最终会影响到销售额、流动资金成本等企业运行的核心指标。这是绝大多数推行集中采购失败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信息自动化,在信息的采集、分类、汇总、分配以及反馈都做到自动化。也只有在信息处理自动化的条件下,才可能做到内部用户和集中采购中心的信息交流及时准确,这样才可能达到内部用户对采购时效性的要求。信息自动化的采购平台也是突破两个决策中心参与集中采购过程所造成各种弊端的有效手段。

二、集中采购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的管理问题

信息化处理已经有多种基于数据库的商业软件可供选择,这里不做讨论,重点讨论应用这些软件时几个主要的管理问题。

(一)信息格式统一,避免隐性信息

集中采购的物资必须有统一的定义,包括产品名称、规格要求、内部检测方法、合格供应商名录以及产品的包装形式,并以信息化的格式加以规范。可以用信息化格式加以统一的信息称为显性信息。在实际运行中,只要有不一致的因素,就必须产生一个单独的产品代码,而产品代码增加会导致信息量成倍增加,会使信息交流的时间变长甚至失控,增加采购难度。这些信息格式的统一,需要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协调制定,是推行集中采购的基础工作。除了显性信息,每种物资还可能包含大量的隐形信息,这些隐形信息以约定俗成的、没有文字或数字或代码描述的状态存在,或存在于内部用户的某些个体的头脑里,是某个内部用户特有的。隐性信息的存在会导致集中采购过程中信息准确性大幅度降低。在一般采购模式下,信息可以做到直接交流。这时的内部用户和采购部门往往处于同一办公地点同一个组织体系内,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在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情况下,除了显性信息之外,隐形信息也可以进行交流,信息交流相对准确。而且内部用户和采购部门这时处于同一个组织机构内,可以通过上层的直接指令确保信息交流的时效和准确。而在集中采购模式下,交流的主体处于不同的空间,又隶属于不同的组织结构,致使隐性信息是无法交流,使信息交流的准确性大打折扣。数据格式统一的过程就是将隐形信息转变成显性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统一已有显性数据的数据格式,还要将影响采购周期的隐形数据转变成可以通过信息自动化平台交流显性数据。这个转变过程是控制采购内部周期的有效手段。推行集中采购往往从简单物资着手。简单物资是指企业需求量大、需求稳定、质量规格统一、供应商质量相对稳定,不包含隐性信息的物资。这样的简单物资因为不包含隐形信息,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小,信息准确性较高。

(二)信息的实时更新是做出正确采购决定的基础

整个生产经营活动是个动态的,各个运行中心实时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带有时效性的特点,即定义这些数据的时候必须含有时间因素。例如说价格,一定是某一时段内的价格,某些价格变动剧烈的大宗商品甚至是某一时点的价格,包含时间因素的价格才是有实际意义的。这就要求那些涉及到集中采购的、带有时效性的数据必须能够准确地、实时地更新,实时地产生各种物资的库存、在途、已订以及预计需求等状态的信息。只有在数据更新保持实时的状态下,才能适时做出准确的采购决定。对物资状态的实时更新是搭建集中采购体系的难点也是集中采购能够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物资的状态是指内部用户需求的物资是处于订单待出、订单已出、供应商备货、供应商已出运在途、到达待验、到达不合格、到达也合格、已领用等状态以及相关的应付账款状态。通过实施集中采购对上述物资状态进行有效控制是达到各项财务指标,如库存水平、流动资金占用和周转率的必要手段,这也是实施集中采购的核心意义。在实践中,实时数据更新是依据内部用户对物资需求的频率而定的,有些需求频率高的物资数据的需要每天更新,而有些低频率需求的物资数据可以按周、旬、月、季度或年来更新。数据的实时更新过程中,要注意取得实时更新数据的成本。这里举例说明库存数据实时更新对于集中采购的重要性。仓库是企业运行的核心之一,物资、半成品、成品不停地在仓库周转,也是企业的价值链在运动平台。各项库存的状态数据是做出采购、生产、销售等决策的依据。在传统的库存数据管理中,出入库记录并不是实时更新到库存数据中,这样就会在某一时段或时点出现信息平台的数据与实物数据不相符合的情况。在一般采购中,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直接更新库存状况,确保采购不失误。而在集中采购模式下,不存在直接交流的体系和机制,如果采购人员依据这样的数据做出采购决策,一定会导致采购失误,要么耽误生产计划,要么导致额外的库存,增加流动资金占用并影响流动资金周转率。在信息化的库存管理中,就要求数据和实物应该能实时对应,这包括数量、状态、到货期等信息。

(三)重视销售计划对采购的指导作用

相对准确的销售计划是制定生产计划的基础,而生产计划确定之后,依据物资库存情况可以最终确定采购需求。但是数据的准确性,在信息化系统完善运行的条件下,完全依赖销售计划的准确性。而销售计划又会随着外部市场的情况经常变动,使销售计划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计划期间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大。销售计划要按月或按季度滚动更新,以便及时调整采购需求。这个过程会有大量的、重复的甚至无效的数据产生,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筛选必须有清晰的原则和方法,这是企业管理层经营决策的主要工作之一。计划期较长、相对准确的销售计划可以产生高质量的物资需求预测,通过集中采购向供应商下达长期采购计划,这样供应商通过其生产计划和安全库存等手段可以有效缩短采购的外部周期。

三、集中采购信息化应用中需要各部门的支持

实施集中采购必须有来自企业其他部门有效及时的原始数据,如何保证这些数据的准确和及时?这需要各个职能中心能利用信息自动化的平台做到准确及时的更新,这样才能使数据的使用部门适时准确的做出预测和决策。

(一)对销售的要求

计划期较长的、相对准确的销售计划是整个企业高效运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生产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财务部门可以得出流动资金需求计划。计划期长就能给予采购部门充足的时间研究供应市场、选择有能力的供应商,而且在关键的价格谈判中利用时间因素取得主动。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对某些稳定采购的物资能够做到一次签订3~5年的采购合同,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合同对供应商的吸引力十分巨大,也就愿意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和交货条件。同时长期合同使供应商能够尽早安排其生产计划,制定安全库存,能有效缩短了采购外部周期,使总体的采购周期缩短。

(二)对财务的要求

集中采购是否确实对整个企业的有利?需要通过财务指标进行评价。财务部门应该对集中采购制定总体的评价体系,这其中采购价格和采购流动资金占用和周转率是核心的指标。通过集中采购对采购价格的降低比较困难进行评价,因为价格中包含的时间因素使不同时期的价格不具备可比性,可以尝试比较同期的一般采购总成本和集中采购的总成本来评价的价格优劣。更重要的是对比集中采购的流动资金占用是评价集中采购的核心,也能为集中采购不断改进提供指导意见。

(三)对生产的要求

从流程关系上讲,生产是采购的内部用户,实时更新对物资的需求能够给集中采购提供制定采购策略和决策的依据。

(四)对仓储的要求

物资的实时数据都会汇总在仓库,在传统的仓储管理中,并不要求数据的实时性。在一般采购的模式下,虽然效率不高,但是不至于使采购失败,这是因为采购、生产和仓库可以通过面都面的直接交流解决信息交流的问题,而在集中采购模式下,这种交流方式失效,致使信息不是准确的、实时的,集中采购无法运行。通过信息自动化平台,仓库能对所有的物资状态进行实时更新,这包括订单待出、订单已出、供应商备货、供应商已出运在途、到达待验、到达不合格、到达已合格、已领用等,就能为集中采购提供决策依据。

(五)对技术质量管理的要求

技术质量部门对产品的质量把关,物资质量是个范围涵盖很广的概念,其中包含大量的隐性信息。有必要在搭建集采购平台时就重新评价物资的质量要求,最大限度地转换隐性信息。

四、结束语

集中采购信息化,需要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其中的管理问题涉及各个方面,矛盾冲突有明显直观的也有隐形,这都需要企业管理层见微知著,拆解各种问题。通过格式化的数据避免隐性信息,使在集中采购模式下的间接信息交换不会出现影响采购周期的信息差错或缺失;通过数据的实时更新保证集中采购中心可以低成本的实时掌握采购和库存状态,做出正确的采购决定,缩短采购内部周期;通过相对准确的销售计划得到高质量的采购需求预测,使供应商能够设立最大程度满足我方需求的生产计划和安全库存,缩短采购外部周期。本文通过分析在推行集中采购中几个主要的管理问题,为共同推进集中采购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骆健明 单位:中电科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路玲.基层站段物资集中采购工作的几点思考[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4,11:62-63

[2]张宏奇.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物资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煤炭科技,2014,04:39-41

[3]韩宪平,白海威,苏宪程,王新敏.深入推进总装物资采购制度改革的思考[J].装备学院学报,2014,03:14-17

[4]顾骏.国有企业物资集中采购财务管理体系构建——基于企业层面视角[J].财会通讯,2014,17: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