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1
俗话说,兴趣是一切行动开始的最初动力,教育者能否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步.初中物理作为国家九年一门必修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还比较基础简单贴近我们的生活,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将物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以及自然界里的一些物理现象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课本中的知识毕竟还比较抽象,因此,教育者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本知识点相关联的物理情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光的折射现象时就可以据此设计一些实验情景,可以让学生将一支筷子插入水中,然后透过玻璃杯观察水中的筷子的现象,这样他们便可以轻松的理解折射现象的具体概念.类似这样的物理实验都可以很快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有利于快速帮助他们理解,一旦理解了一样东西,便会很快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另外,教师一定要动脑筋去精心设计这种物理情景,这样才能使物理课堂真正变得活跃生动起来,产生艺术的效果.给学生设置疑问,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求知的欲望,如果凡事都是一清二白,则会使学生没有继续探索下去的欲望.文学中应用设疑艺术往往能使读者感觉意犹未尽,起到发人深省的效果.而中国古代绘画中亦是如此,通常不会讲图画布满全部白纸,而是十分注重留白,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思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的表现.物理课本中的知识小到分子运动大到天体间的万有引力,本身就是一门充满神秘感的课程,教师可以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引用一些经典的故事为学生设置疑问,例如,伽利略当时在比萨斜塔做的自由落体实验,他站在斜塔顶端抛掷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这时候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哪个球会先落地呢?”,这样便可以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投入到课堂中来.
二、审美艺术
美的事物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这无疑是一条真理.但是生活中往往缺少的是那些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物理本身虽然不是美学,但它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中向学生慢慢展现出物理中的美.物理学研究的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规律,而不是感觉抽象的东西.物理的美就在于其简洁却蕴含无限知识.比如,一个物理公式,虽然就只有简单的几个字母,却是很多科学家在背后默默付出了无限的努力所推导总结出来的,可以用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这不禁让我们为这一个短短的公式感到震撼.简洁美还表现在物理语言的表达上,在表达一些物理规律以及物理概念的时候都要力求简洁,每一个字都要相当精确,让人读起来很快便能理解其中心思想.物理的美还在于包含其中的和谐与统一,在这变化万千的世界中,似乎每一秒钟都在不停的变化着,让人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可预测.然而,物理却将这变化着的大千世界统一了起来并从中找到了规律,让人们不再盲目相信一些迷信或者因为一些不能理解现象陷入恐慌.比如,万有引力解释了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旋转,为什么苹果会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等问题.有了这些科学依据,很多现象便有了规律可循,在不断寻求统一中,世界正在飞速发展.这正是物理带给我们的美.当然,教育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己从内心去感悟到了属于物理独特的美,这样在课堂中表达给学生的东西才会更加具有感染力.
三、激励艺术
困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但人的成长过程中同样需要鲜花与掌声,尤其是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加需要来自外界的鼓励.教育者要能够把握住这一点,当学生在课堂中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表现良好的时候,一定要适时的给与学生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一句“非常好”等激励性的语言,也可以是来自同学的掌声.要知道,有时仅仅是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或是一个浅浅的微笑对学生都是一种鼓励.对于那些在物理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激励他们课下进行一些自主的创新,然后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介绍一些物理学家潜心研究的故事,例如,爱迪生是如何在无数次的失败后成功的发明了现在普遍使用的电灯;居里夫人是如何为科学而献身的;贝尔在发明出电话以后的激动心情.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以及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2
1.激发兴趣,享受语文。
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因而,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能有效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表演激趣: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孩子的特点。从课堂实践看,学生的表现欲很强,他们喜欢表演,表演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例如《包公审驴》一课,我安排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课文为依据,加上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自编自演,收效甚佳。通过表演,学生不仅懂得了包公的铁面无私,为民作主。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把表演带入课堂,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
1.2游戏激趣:在低年纪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游戏,能使课堂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在游戏中学生要看、要听、要说、要做、要动脑、要创造。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即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让语文课成为学生享受的乐园。
2.答题的引导。
问题的设计并不完全等同于提问的效果。教师问题设计再好,提问再恰当,学生在思考分析、确立答案的过程中,总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不能保证学生准确顺畅地作答,此时,教师要善于想办法为学生指点迷津,让他们变得“山重水复”为“柳暗花明”,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方面注重相应的技巧。
2.1注意提问的铺垫,开启学生思维。教学中,如果教师不作好答问的铺垫,仓促提问,那么课堂气氛就会陷入沉寂的尴尬之中,不能真正实现答问的互动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提问前的铺垫。如在教学杜甫的《春望》时,教师不应直接问“这首古诗属于律诗还是绝句?”因为对于读古诗不多的学生来说,不能明确回答问题是很正常的。因此教师事先要传授相关知识,学生自然能作出相应的回答,而且这样的回答绝不是一知半解。因此提问铺垫得当,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给出答案。
2.2创设提问的线索,点拨学生思维。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一般会不断设置问题,以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一旦学生的思维受阻教师需要相机引导,适时点拨。如在教授杜甫的七言律诗《蜀相》时,当讲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中心句子,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感情?”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启发:杜甫诗哪一年、在什么背景下来到四川的?入蜀后为什专程游武侯祠?入祠后为何只写碧草和黄鹂?这样联系课前讲的有关背景知识,学生们自然会明白:诗人此行绝不是一般的吟咏歌颂,而在于借景抒情,借武侯祠的荒凉之景,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寂寞之情、凄凉之意。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会一点点地开启,逐渐深入问题的中心,最后顺利作答。
总之,教师设疑的角度不同,提问的语言组织形式各异,就会使课堂提问产生怎样的学习机制。无论怎样,精彩而恰当的提问,总能较为全面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3.鼓励质疑,增强创新信心。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从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开始。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发问家。对小学生而言,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问号构成的,所以他的问题很多。为什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很多孩子最后不会问问题,提不出问题来,这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是相联系的。对于孩子的很多荒诞不经的问题,我们常常采取的方式是呵斥制止,不予理睬。这样时间长了后,孩子的质疑问难的精神就会被窒息掉。所以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另一方面,要保持学生始终有一种比较强的问题意识。要使学生能够不断的提出问题来,教师还应该有正确的应对发问的策略。在课堂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应该冷静地对待和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跟教科书、跟老师设定的不一致的意见,教师更应该慎重地给予解答,在不明确的情况下,最好延迟做出判断。而不象我们现在所形成的习惯,教师马上要给一个反馈,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式的给予否定。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老师不经意间就可能受到伤害。学生需要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和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的表现、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外,还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4.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
在课堂上,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易涣散,易转移,而教学幽默犹如兴奋剂,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如:三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先请一个学生读钓鱼的过程这一部分,该生读得磕磕绊绊的,读不顺畅。问:第一次钓鱼吧!准备工作不够,这么磨磨蹭蹭的,鱼早就跑光哕!所以,做任何事之前都得做好充足的准备。现在看看别人是怎么钓的吧!然后又找了一位同学还读这一部分。真好,你是个钓鱼能手!谁是钓鱼高手啊?再找到刚才读不好的那位同学。问:你会了吗?再试试?真不错,偷学的本领不错呀!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是一个难得的优点,下次给你颁发一个最佳偷学奖。什么,偷学不好听?那就叫博采众长奖。
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3
一、教师上课的引言要具有艺术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引言设计和运用得好,会使学生迅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会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可先讲一个和平行四边形面积有关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经过一辈子的辛勤劳动,到晚年的时候,
图1终于拥有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土地,由于年迈体弱,他决定把这块土地分给他的四个孩子,他是这样分的,如图1所示.
当四个孩子看到时,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的地少.“同学们,你们认为老人这样分合理吗?为什么?”这样的引入自然,且具有艺术性.
二、教师讲课节奏要具有艺术性
教师讲课要保持恰当的节奏.所谓恰当指的是这种节奏要适合一般的听课者的心理,张弛有度,交替出现.既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他们接受起来毫不费力,又不至于因神经持续高度紧张而引起过分疲劳,对学习活动产生厌倦心理.讲课的节奏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主次的组织方面.要使一堂课具有鲜明、恰当、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思考的节奏,必须要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如果平铺直叙,面面俱到是形不成节奏的.
三、教师讲课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课堂讲授的载体是语言,语言的好坏直接影响讲授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讲课语言应抑扬顿挫、风趣幽默,富有艺术性和感召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同时全面、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师板书要具有艺术性
板书是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板书具有极强的直观性,它是最简易的利用学生的视觉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合理的板书布局须由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构成.板书要提纲挈领,条理清楚,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也可以把一些错误的东西写在黑板上,同时应写出正确的东西,并在错的旁边画“×”,在对的旁边画“√”,以免一些粗心的学生错对不分;如何突出重点,怎样出示板书应考虑周全,思考性的应在教师稍作提示后出示,而结论性的应经过逻辑推理后出示,可适当地应用彩色粉笔,如在强调重要的结论时用彩色粉笔写或画,均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板书时,要书写端正,字体规范,不仅每个字写端正,而且还要注意字与字排列要匀称,不要写写就向上“翘尾巴”或向下“滑滑梯”.
五、教师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性
要使提问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把握住最佳提问时机.教师要学会“察言观色”, 要了解学生听课的“即时心理状态”,要尽量挑选在学生情绪比较愉快、比较稳定和对学习内容比较感兴趣时提问.一般情况下,在刚上课和将下课时,不少学生 “人在教室心在外”,教师可设计一些复习性或总结性的问题,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的情绪处于愉快、稳定状态时设计一些利于突出重点或突破难点的探究性问题上让学生进行讨论,这将极大地刺激他们大脑中的思维活动,这样学生学习才会全身贯注,学习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举例应有艺术性
举例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时,特别是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举例加以阐明必不可少.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举一些与学生生活
实际比较贴近的实例进行串讲,使学生自然地对学习活动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这对提高听课效率是大有好处的.
七、教师的课堂总结要有艺术性
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4
方山乡校 曾凯
美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布鲁姆有一著名的教育观点“只要提供适当的帮助,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任何一门课的知识并达到掌握程度”。鉴于此观点,我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是可以实现的,那就是加强对课堂教学中设问艺术的研究。
一节课有精确的设问,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作用概括为:一是通过设问,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而且设问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出来的,也就是跳一下就能摘到苹果,站在学生认知能力的前沿处。二是设问可以很好的沟通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和学习信息的传递。三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四是通过设问可以有效的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点尤为重要。
如何在教学中使用设问艺术,是问题的关键,我认为设问的艺术应从四个教学环节中重点体现。
一.在新课学习之间的设问应遵循的原则——一是少而精,二是要解决与本节课学习有直接关系的知识点,通过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复习了已有知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扫除心理上的障碍。目标教学理论关于差生形成有一个观点值得商讨“差生的形成是因为学生在先前学习的过程中无数次的失败积累,造成了其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因此,课前设问艺术本着实现上述要求去准备。
例如,学习“运用完全平方公式”一节课时,课前我这样提问:
1.什么叫因式分解?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区别?
2.目前我们学习了几种因式分解的方法?
3.因式分解的结果要注意哪几点?
4.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多项式必须具备什么特征?
5.运用平方差公式关键必须找到什么?
二.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的设问,把所要讲的知识尽可能的不要老师通过讲解来完成,而是采取设问出若干个小问题,启发思维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的作用是导演,而学生则是演员,最终节目要由演员来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对于“完全平方公式”一课的新课讲解我是这样问学生的:
1.哪位同学能把a2+2ab+b2因式分解?那a2-2ab+b2呢?依据是什么?反过来又怎么样呢?你再试试。
2.观察a2+2ab+b2的左边特征:有三项,有两项是平方项,中间一项是积的2倍。(这里就要注意拉,要有一点基本功底,把a,b看作是一个整体)
举例:①x2+6x+9 ②4x2-20x+25
问:1.具备完全公式的左边特征吗?
2.谁能把它写成a2+2ab+b2 的形式?
3.谁是公式中的a?b?结果是多少?
注意:4x2≠(4x)2
三.知识应用过程中的设问,数学课的学习与运用存在着较大差距,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记住数学定理法则,但要使学生会用又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使学生产生知识的迁移更是数学课学习中的关键,是数学中一大难题.所以通过设问进行类比,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有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所在.
如,第一个例题老师主讲,可以采取提问启发式重点讲,学习第二个例题时,通过讨论形式学生答题,老师板书,学生重点讲,而第三个例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选一题多解的例题让学生自己上台板书.
四.练习小结过程中的设问,目的是通过练习设问反馈,学生对本节课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矫正,通过设问让学生总结出学习要点,本节课学到什么,有什么体会等.
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教学 导入原则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等作用。
1.导入的作用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虽然只是一个很短的环节,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集中精力;导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导入可以起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作用;导入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目的;导入可以带领学生步入学习情境中。
2 导入的“七字”原则
导入技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是“七字”原则,即准、启、联、形、趣、巧、简。
2.1 “准”字原则
“准”字原则是指导入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导入的实际要以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也就是说要紧扣教材,根据学习者的特征来构思导入。对与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否则,导入的形式再新颖,导入的内容再充实都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切忌盲目的偏离教学内容的导入。
2.2“启”字原则
“启”字原则是指导入要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说导入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以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导入的启发性要与教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方式有机结合。
2.3“联”字原则
“联”字原则是导入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导入内容既要与新知识紧密相连,又要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如果脱离新知识的导入,形如虚设,起不到衔接作用。注重导入的关联性,可以使学生对新内容不感到陌生,利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促进知识同化和应用。
2.4“形”字原则
“形”字原则指导入要体现直观性和形象性。直观事物往往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学内容大多的具体而形象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维而形成概念,从而理解原理。
2.5“趣”字原则
“趣”字原则指导入要有趣味性。有趣的导入可以使教学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2.6“巧”字原则
“巧”字原则是指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导入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导入不仅要在形式上新,在语言上也要精雕细啄。总的来说,导入的语言要求精辟、准确、朴实易懂,更要实事求是。
2.7“简”字原则
“简”字原则指导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导入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它不是教学的主体。由于时间分配是有限的,所以要求导入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导入过于繁冗,会产生头重脚轻的感觉,学生也许会厌烦,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3 导入的方法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学媒体的发展,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3.1 以旧拓新,承前启后
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简单的导入方法,是从旧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明确探索目标 ,从而进入新教学内容的学习 。它以回忆 、提 问 、练习等方式复习旧的教学内 容 ,从旧教材的连接点上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案例】在学习 “光合作用”时,可以这样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以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原有的知识一起深入的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
【评析】生物学科中许多知识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利用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是很常见的。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但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学生从已知领域容易地进入未知领域,能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3.2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直接导入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 , 明确学习 目标和要求 ,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
【案例】在学习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时,可以这样导入:全球的环境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评析】 这种导入方式直截了当、干脆利落,点明了学习内容,提出了学习要求,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意志中的积极因素。
3.3 引用实例,贴近生活
生物学有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能使学生有亲近感和实用感,不失为一中好的导入方法。实例导入能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 ,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案例】大家都打过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没想过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特异性免疫
【评析】通过疫苗来导入特异性免疫,把知识与生活实例联系,使学生对知识没有生疏感。
3.4 设置疑问,层层递进
设置疑问导入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要疑问和悬念设计的恰当,学生就会急切的产生“愿知其详”的心情,促进学生学习。
【案例】在讲解 “遗传的物质基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处?”“父母传给子女的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呢”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疑问专心学习。
【评析】 案例中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三个问题也许正是学生的疑惑,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5 实验导入,印象深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是学科,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课前教师巧妙的设计实验,指出一些现象,让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归纳 总结,从而得出结论便是新课内容。
【案例】在讲解物质出入细胞方式中“扩散现象”时,可以在课上做实验,准备两杯水,往其中一杯水中滴墨水,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特点。
【评析】“扩散现象”实验十分简单,但是效果确实很好,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仅亲身体验了科学方法,还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自总结,印象尤为深刻。
3.6 情境导入,感情共鸣
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而感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会使所授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感情,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奠定基础。
【案例】在讲到 “食物链”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来导入新课,视频最好是鸟语花香,春色满园,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学生的思绪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然后教师质疑:“你知道吗?在这百花盛开的森林中存在着吃与被吃的现象……”然后再一步步讲解事物链的相关内容。
【评析】情境导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学生对生物课产生农厚的兴趣。通过视频来导入,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画面中,不经意间进行了美育,做到事半功倍。
3.7 矛盾导入,出奇制胜
这是向学生揭示事物矛盾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要求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在讲解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时,可以这样导入:“我们都知道人体有23对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是和卵细胞结合而形成受精卵,发育成子代个体。如果和卵细胞染色体不变的话,子代个体的染色体数就是46对,这就与“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相矛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 “矛盾”。
【评析】本案例是利用矛盾导入法导入新课,“矛盾”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亮点。就是这个“矛盾”极大的带动学生的思考,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8 故事诗词,引发兴趣
故事导入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即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利用故事、谜语和笑话来导入新课。在各学科的发现史和发明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古代诗词中也有很多佳句;引人思考的谜语等都是导入的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选择内容,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案例】在讲到食物链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大家都听过这样的话“螳螂捕禅,黄雀在后”,那么,它反应什么样的生物学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评析】这次导入是结合古诗词“螳螂捕禅,黄雀在后”,在生物课上出现古诗词是很新颖的,它能极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9 类比导入,印象深刻
类比导入就是把抽象的食物与形象的事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模型,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在讲解“特异性免疫”时,可以这样导入:大家想一想,在古代,为了御敌城堡有几层保护啊?我们知道从外依次是护城河、城墙、官兵。其实护城河与城墙就相当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那么官兵就是第三道防线,那么第三道防线是怎样御敌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
【评析】案例中把古代城墙等实物与人体防线类比,十分新颖,具有创意,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是实现高质量生物教学的具体化,对于课堂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提到的是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创新,让导入更加艺术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侯喜瑰.浅谈生物教学中新课的导入[J] .保定师专学报,2001,(4)
[2]蒯国锋.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初探[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3]王庆忠,李兴东.简谈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导入原则[J] .维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1)
[4]杨善禄.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
[5]郭友, 杨善禄,白蓝.教师教学技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课堂教学的艺术范文6
关键词:夸美纽斯;教学艺术;课堂教学;启示
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生活于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下半叶欧洲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交替的时期。是十七世纪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改革者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毕生献生于教育事业,在人类教育史的长河中犹如一朵绚丽的奇葩。享有“现代教育之父”的美誉,人们甚至尊他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捷克文化巨子之一”。[1]美国教育家巴特勒曾给与夸美纽斯极高的评价,他说:“夸美纽斯与现代教育的关系可等同于哥白尼和牛顿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培根和笛卡尔与现代哲学的关系。”[2]夸美纽斯在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思想遗产,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教育思想等各种新思想的基础上[3]结合自己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教育经验,写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现代系统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在其被理论界看作是近代教育的标志性著作的《大教学论》(MagnaDidactia)中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教学艺术的问题。众所周知,任何活动都有其艺术性,蕴含了艺术性的活动则更具有科学性和审美性,因而更具享受性。同时,使活动的过程更加合理有效,教学活动更是如此。中国的大教育家孟子曾说“教亦多术也。”学者吴效锋也说“科学与艺术的珠联璧合是现代教育最完美的创造,每位成功的教师都是一位创造教学艺术的大师。”《大教学论》中处处体现着教学的艺术性。在《致读者》中夸美纽斯开门见山地指出:“教学论(MagnaDidactia)是指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浮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4]这种“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把有效合理的教学技巧与教学过程中的愉悦享受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种“全部艺术”实际上就是《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即“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可以少些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飭、和平与宁静。”[5]可以看出夸美纽斯强调的教育是充满着光明、和平与宁静的美好而愉悦的艺术活动。他以发展学生的感知、思维和各种心智能力为目的;以“遵循自然的原则”为理论依据;以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迅速、掌握得牢固为根本出发点提出了一系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本原则,彰显了教学的艺术性。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有益启示。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从“材料的应用、教师的课堂指导和学生实践”三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1材料应用中的艺术性
材料是信息的载体,信息表达的明确与否与材料的科学安排息息相关。教学中课堂材料的有效安排与课堂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教学中的材料不光是具体的载有授课内容的材料,还应是教学过程中随时遇到的和可利用的材料,包括一些挂图、图画、照片、实物和直观教具。这些材料应“简单、明晰,应充分帮助学生。”必要时,使他们“可以不必假助教师自己就能进行学习。”[6]教师为学生选择材料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心理接受能力的材料,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的材料,使一切材料“亲切地、诱人地放在他们面前”。[7]使学生学习在“自然”中进行,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因为凡是自然的事情都无需强迫。”[8]就如“水往山下流”,“笼子打开鸟就会飞出去”,“看到美丽的图画听到优美的曲调就会去欣赏一样”[9]来得自然。在安排材料时应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让学生在课堂上先接触容易解决的材料,再去接触难度较大的材料;先解决简单的问题和任务,再去解决较难的问题和任务。“使学生先知道靠近他们心眼的事物,然后去知道不大靠近的,随后去知道相隔较远的,最后才去知道隔得最远的。”[10]而且,教师所展现给学生的材料要直观,使学生尽量运用他们的感官去理解、判断。选择了适合儿童心智能力的材料以后还必须科学的安排。哪些材料先安排,哪些材料后安排什么时候让学生去观察,什么时候去听,什么时候动手,这都需要仔细琢摩,让所有的材料出现在最适合出现的时间和地方。先安排的材料为后安排的材料的学习打好基础。而且“绝对必须彻底地打好。”
2教师指导中的艺术性
“关于教育者怎样才能确有把握地达到它的目标的方法”,夸美纽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要看这些方法怎样才能适合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用来容易而且快意。”[11]也就是说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要“按照学生的年龄,采用正确的方法,步随自然的后尘。在儿童的心灵没有腐化以前就开始”[12]并遵循从“一般到特殊”,从“较易到较难”的规律,使每件事都能“通过感官去接受”,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教师应带着满腔的热情,用富含情感的语调,流利而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语言“把材料化作一股清泉浸润学生的心田,化作一座洪钟,敲醒学生那沉睡的蒙昧。”[13]教师的指导中,爱是根本,和谐是主线。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14]所以,教师课堂指导中既要注意学生与外界的和谐,又要注意学生本身的和谐发展。爱与和谐是教学具有艺术性的前提,也就是课堂中要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全体儿童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尽量使之与儿童的兴趣、口味相投。教师在组织材料时要使用学生的语言,使学生爱听,想听,紧扣学生的心弦。这里学生化的语言,不仅仅是语气、语调的学生化,更重要的是用词要接近学生的思维。课堂的和谐还体现在学生个体之间的和谐。学生的座位、小组安排要注意个性互补,知识间差异的互补,男女生性别互补。这种和谐也体现在单个个体的和谐,这就要教师在讲述、提问、指导回答问题时使问题本身与学生自身,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谐起来。适当的时候应用或欢快或柔和的音乐加以渲染,或加入一些恰当的小游戏让儿童在玩中学。不要把课堂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和“儿童材质的屠宰场”。而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儿童快乐起来,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场所,充满兴趣和快乐的场所。而这一切,基于一点———爱。对儿童的爱;对所教教材的爱;对自然的爱;对社会的爱;对整个人类的爱;……用自己的大爱温润课堂,开启儿童热爱知识,探求知识的大门,使人尽其才,各得其乐。在具体的指导中,为儿童提出合适难度的任务。给儿童提出的任务难度过高,儿童就会因啃不动而失去兴趣;难度过低,则因儿童吃不饱,也会乏味。所以教师给孩子的任务难度一定要适度,使其停留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孩子不但能吃饱,还会因为突破难关有一种成功时的胜利感。增强了他们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征服欲望。因此会对所学任务充满好奇进而兴趣十足,信心百倍。教师不但要付出自己的爱心,而且要细心,有耐心。仔细观察儿童的一举一动,耐心辅导一时有困难的儿童。课上课下不能搞一刀切,为不同的儿童留不同的任务,使儿童们都在一种自然、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度过。这种指导上的艺术也要求教师因材施教。这里的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这个儿童是个音乐天才,我们就发展他的音乐才能,这个人有诗赋才能,我们就挖掘他的赋诗才能。更应该是课堂中一切以“自然”为底线,根据孩子的天赋、兴趣、现有的知识基础、个性倾向的因材施教。这个孩子基础差,我们就给他难度低的任务,如让他学学生字,读读文章;这个孩子能力强我们就给他难度高的任务;这个孩子知识基础差,但表演能力强,我们就为他设计通过表演获得知识的任务;是个个儿童都能在一种祥和、愉悦的氛围中尽可能多的收获。包括知识、情感、意志、思想认识各个方面的最大收获。课堂上不但要面向全体,更应该给有劣势的学生更多的支持、关爱和指导。夸美纽斯说过:“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田地,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的地步,即使找到了,镜子还可以先擦干净,木板也可以刨平。”“同样,假如教员肯充分卖力气。人们是可以琢磨好的。”[15]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一些特殊学生更多的热情、耐心和关爱,用自己的爱心激发孩子的信心,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孩子的激情。三、学生实践中的艺术性常言说“实践出真知”,“站在岸边永远学不会游泳”,教师要应用自己的智慧巧妙设计大量的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让儿童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使学生忙起来、动起来、乐起来。在实践中学知识、长智慧。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我们要让学生从书写去学书写,从谈话中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学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16]也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力交给学生。教师只做一个协助者,组织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知识的联接纽带,学生成功时的喝彩者,激发学生潜力的推动者。努力“彻底地、简要地、有力地学教授”,[17]从而达到“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18]的目的。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杰出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处处体现着教学的艺术性给我们今天的教学很多有益启示,值得我们借鉴。让我们追寻夸美纽斯的艺术足迹,科学安排材料、精心组织课堂、悉心指导学生使我们的课堂处处焕发生机,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参考文献
[1]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