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研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教育研习范文1
一、汉语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1.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校在结合社会发展需求针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期间,不仅是确保学生了解与掌握汉语言文学体系,具有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是想要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与发展期间拥有较强的文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在人们生活质量提升作用下,学生数量逐渐增加,这也使得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其在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拥有较强的综合素质。[1]学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期间,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动性,进而真正抒发自身的想法及情感,这可为其强化语言表述能力创建良好条件。另外,学生也可在汉语言文学学习期间了解更多文学名著,并根据实际需求与其他同学及教师进行充分探讨,在分享自己体验的同时,也可撰写评论文章,这也可实现学生文字编辑水平的提升。而当学生参与各种汉语文学竞赛活动时,还可促进其自主思考能力得到强化,进而为社会生存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2.强化人文情怀
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怀,是优质生活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期间,学生可利用阅读各种文学著作,真正体会到历史的发展与改变,进而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同时还掌握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发展现状。[2]从根本上发挥出汉语言文学教育优势与功能,可有效确保学生文学素质教育效率的提升,使得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文情怀,并在憧憬与期望未来生活的基础上,还可更好地鼓励学生不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针对理科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时,也有着极为明显的优势与作用。通常情况下,理科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专业性与乏味性。这就使得学生经常利用大部分时间进行学习,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时间不断受到挤压,而阅读各种文学著作的机会也就相对较少,进而导致学生全面发展受到直接影响,使其情商相对较低,同时人文素养也较为缺乏。所以,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可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1.学生人格不健全
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经常受到身边各种因素与环境的影响,会使其逐渐形成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如:恶意攀比、缺乏团结性等。而一些学生在缺少父母约束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因素影响下,若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相应的困难就会形成一种迷茫感,甚至还会出现逃避现实以及迷恋虚拟世界等现象。[3]另外,部分学生会在利益等诱惑下,不断冲击法律的底线,而在缺乏引导时真正走向错误的道路。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人文素质教育。
2.人文素质教育缺乏重视
在社会快速发展作用下,汉语言文学教育也有着全新的变化与创新,这就使得以往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模式不符合当前的教学需求。以往的汉语言教学对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过于重视,而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则缺少相应的关注,进而使得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升。同时,受到教学模式不断创新的影响,学生的逻辑思维模式与阅读习惯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期间,教师需要科学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不仅可确保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完善的人际关系,还可有效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当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学生生活有机整合后,才可真正确保学生人文素养快速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优化措施
1.提高人格培养重视度
结合我国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都具有“轻德育、重智育”现象。由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在掌握各种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却无法进行融合与运用,进而使得自身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所以,想要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快速发展,教师就需要不断创新与完善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而确保在教学期间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4]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期间,需要将强化学生思想道德与完善人格等作为主要目标,对于理论知识教学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相同的重视程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综合性极强的教学活动,同时也需要不断支持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而为主动思考创建条件。另外,教师还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制订完善的交流互动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保证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缓解压力的方法,为其健康发展创建良好条件。
2.设置教学内容
学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期间,需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以此促进学生人文素质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通常汉语言文学教育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想要保证具有较强的教学效率,就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与创新教学内容,进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快速提升。首先,学校需要以设置课程为基础,确保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兴趣选择相应的文化课程,这可为优秀传统文学课程的落实提供良好条件。同时也需要将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理念、思想等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有机整合,保证学生在汉语言文化学习期间形成较强的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其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人文知识。[5]如:教师可不定期为学生推荐各种文学著作与文章,并让学生背诵与记忆文章中的经典语句,接着再利用读书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身的观点。再如,教师在针对李白的诗集进行教学时,需要提前整理各种资料,以此保证李白思想与情操的传递具有较强时效性,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李白的思想,使得学生从根本上体会到人文主义情怀。最后,在实际教学期间,需要与生活紧密相关,寻找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进而确保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针对《赤壁赋》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期间,教师应真正展示出作者创作文章时的心态与思想,并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将作者心态豁达、胸襟开放等超脱的情感引入到课堂之中,同时教师再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心理状况,使得学生真正产生心理共鸣。
3.完善教师队伍
教师的高能力与高素质是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主要基础,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直接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根据自身的文学素养能力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对于汉字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确保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通过教学魅力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想要强化综合素质,就需要在实际工作期间利用书、网络等工具促进自身知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同时不断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借此机会与其他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另外,学校也需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进修与培训机会,并不断渗透全新的教学措施与教学理念。也可聘请专业的汉语言专家开展各种讲座,进而确保教师与学生具有完善的自主学习条件。
4.创建人文环境
完善的人文环境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发展的主要条件,同时也可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期间,重视与尊重所有学生具有的主体地位,落实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力度快速提升。当学生提出相应问题时,教师需要耐心、及时地进行讲解,利用引发、引导的方法确保学生实现自主分析与解答问题,以此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重视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日常生活状态,真正地从多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另外,教师也应不断发现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改变,这也是树立人文环境的主要基础。
汉语言文学教育研习范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研讨式
我国历来重视语言文学的研究和教育。从先秦至清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就以语言文学为重要内容。及至清末“西学东渐”后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语言和文学也是最早设立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因此该专业的课程教学很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容易出现教法陈旧、教学理念落后等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学能够主动学习知识,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加强研讨式教学。下面以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为例来阐述这一问题。
一.从讲授式教学到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法据说最早源于德国,现已成为欧美国家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教师在课前创设问题,布置学生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对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发现真理,掌握知识和技能。从教育心理学来看,通过认识过程是可以掌握认知结构的,因此,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参与研究过程,可以培养他们的认知欲望,从而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逐步开始独立“行走”,从“学会”走向“会学”。研讨式教学方法就是要求发掘学生创造的潜力,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占据主体地位。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只能充当课堂教学的“导演”,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演员”。这种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共进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师生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和谐共进、教学相长。一般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围绕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面对面讲授,从而达到传道、授业和解惑的目的。诚然,这种忠实于教材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传播知识和弘扬文化,在教育史上也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现代的教育使命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他们探讨问题的兴趣和掌握知识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上进行大胆变革。事实上,传统课堂教学太过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种教育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当代社会知识老化速度很快,过去陈旧的知识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时代要求,所以学生必须要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具备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能够适应迅速发散、升级,甚至是裂变的知识发展”[1]。所以教育理念的变革势在必行,即从讲授式教学向研讨式教学的变革就理所当然了,而作为传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要想在新的时代继续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必须在课程教学方法上向研讨式教学转变。也就是说,通过研讨式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学生探讨中国语言文学知识殿堂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自我探索知识规律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另外,研讨式课堂教学方法也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在研讨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以及课外查找资料的自学能力等,都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我们甚至可以说,研讨式课堂教学正是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来达到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真正目的。
二.从教师中心论到学生中心论
在研讨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创设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求知欲望。在研讨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对问题发表的各种见解,平等对待每一名积极参研讨的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研讨,使师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摸索着前进。20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的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2]但是,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这种“只管教”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在很多大学课堂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教师是一枝粉笔一本教材,学生是一支钢笔一本笔记,教师台上只管不停076地讲,学生在台下只顾不停地记。到了考试的时候,学生不停地背笔记,考完之后,所以背诵的知识与笔记,一起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种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没有任何好处,也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的最后结果是,学生在毕业时可能变成了学习的“板鸭子”。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一定要从教师中心回到学生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例如,在“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鉴赏不同体裁文学作品时良好的审美心态和纯正的艺术趣味。我们可以在课前告知学生要解读的经典文学作品篇目,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自己去欣赏和体悟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相互交流,从别人的发言中来汲取知识的营养,达到对文学作品认知和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文学课堂成了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机械地记录一些条条框框的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学生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没有理会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微之处,没有以文学理论常识来深化审美体验,没有培养学生从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把握审美意蕴的能力。古往今来,所有先进的教育思想都告诉我们,教师的善“教”是为了学生的会“学”,或者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所以,“最理想的教学艺术不是如何讲授得生动有趣,而是懂得如何启发和引导”[3]。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欧洲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一个平庸的教师只懂得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知道教人发现真理。课堂教学的真谛不在于讲授的知识,而在于激励和鼓舞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教师应该指点他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大量劳动建成的现成大厦,而是指引他们如何去做砌砖的工作,从而带领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反复强调,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教学生学知识。与其把学生当作北京鸭填入大量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开发中国语言文化的宝藏。因此,在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中,我们与其告知学生一些名篇名著中的“闪光”之处,不如告知学生欣赏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去探究、去揣摩。
三.从知识传授为主到问题分析为主
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体现为如何把传统文化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要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研讨式教学不能停留于知识的传授,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对所要研讨的选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以“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为例,该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应采取以课堂讨论为主,辅以适当练习的方式。课前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指定经典文学作品,使学生基本熟悉所要研讨的对象,为学生的课堂讨论作为知识准备。课堂上,教师则以精选的经典文学文本为个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品味。讨论时,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该课程以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解读为单元,每单元安排学生的自我练习,充分突出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实践性。具体来说,该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可以这样安排:其一,发动学生课前阅读作品。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发动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提前预习,对要所要讨论和分析的作品有所了解,这样课堂讨论才会深入。特别是长篇小说或戏剧,只有先布置学生课前研读,课堂讨论才会深入。其二,课堂精讲部分文学作品。为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和能力,在讲授过程中强调以审美的方式读解文学文本,通过文学语言、意象等层面的辨词、会意、识味、涵咏,给学生打开一个文学审美的天地,让学生体会一种新奇感,唤起学生进行审美探究的兴趣。其三,充分开展课堂教学讨论。教学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鉴赏,培养学生文学文本解析、鉴赏能力为目标,实践性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程讲授到讨论、阅读和课程考试,均突出对鉴赏实践能力的要求。其四,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文学文本解读”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而那些经过历史筛选的经典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开展经典作品解读实践,鉴赏不同民族和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研讨式课堂教学改变讲授式教学的单向度模式,使之变为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的双向度模式,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权,争取使每一名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甚至是“我会学”,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对探索知识的尊重。“这种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定位,它要求学生象教师一样上台讲课,因而学习目标较高,有很大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可激发其高度的热情、强烈的参与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以求达到目标”[4]。研讨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强调学生以自我学习为主,迫使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风.教育理念与研讨式教学[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3(3):5.
[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J].乡教从讯,1928(1):2.
[3]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109.
汉语言文学教育研习范文3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2008,(11):204-205.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
汉语言文学教育研习范文4
论文摘要:我国各个高等学校专业设立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同时又是学校专业组成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便是汉语言文学。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较为广泛、社会各个行业对其需求比较稳定,等等。但是,在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与经济文化也在飞速向前发展,这都在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人才战略观念,更对传统的人文类专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教育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
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汉语言文学教育研习范文5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汉语言文学教学
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工具。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己任,特色在于技术教育,这容易导致职业技术学校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错误思想。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就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实用性强,能够快速创造直接经济利益的专业大受追捧,而汉语言文学显然不属于这一类,其教学地位因此日渐边缘化。针对这样的新形势新挑战,职业技术学校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必须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1加强思想价值观教育,树立全面发展教育理念
汉语言文学传载着中华的历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我国民族意识和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尤其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更要牢牢守住这一思想阵地,让传统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建设助力,将民族特色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摒弃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秉持务实进取的实干精神。大树只有将根深深扎入土壤,枝干才能伸向更高远的天空。承载我国悠久历史的汉语言文学正是培育我们的深厚土壤,她虽然不会创造出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但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这是影响更为深远的社会效益。很多人认为职业院校主要就是培养技能,技能教育只是基于教育的本质确立的一个方向,而教育的本质则是要培养人的身、心、智,即全面发展。一个道德水平低下,人格不健全的人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相反还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与教育的意义背道而驰。转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职业院校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汉语言文学教育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人文意识,进而认识自我、认识人性、认识社会,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观念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思想价值观教育,树立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势在必行。
2改革职业技术学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
汉语言文学虽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但不意味着高高在上,空空其谈。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则更要求偏向于实用功能,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要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方向改革。
2.1优化课程设置
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设计本来就存在“扬理抑文”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如果还自暴自弃,不思进取,那么将恶化职业教育的文理失调。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包含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两方面,这是不容更改的前提。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技能教育方面可以结合社会需要,强化对更能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的培养,如口头表达、书面写作、鉴赏等能力,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专业知识广博,而且熟练掌握写作、评论和鉴赏等适用技能和职业素质。另外,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人文教育方面,长期以来,相比高等教育,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不太重视,导致出现家庭不愿送、孩子不愿上、企业不愿要的“三难”境况。汉语言文学可以从以前大谈文学史的教学中抽一部分出来偏向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针对当前的社会形势与就业状态,结合我国丰富的汉语言文学资源,由古鉴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定位,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经历,以适当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感受,用足够的情商去面对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2创新教学方法
汉语言文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也有很多。不断地创新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汉语言文学新的魅力。这要求教学者思想上要与时俱进,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探索新教育思路、新方法。要秉承“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教授学生将汉语言文学应用到生活中去。有目的地开设选修课程,可以开设时事分析内容,组织学生针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供学生思考。可以引进新传播媒体介绍,如微博、微信等,研究新媒体新语言的特点和传播方式,探讨将汉语言文学发展创新,使之更亲民更实用之道。在各个学期开办一些就业相关讲座,对本专业的特点和就业的相关情况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期末考试增加主观题考察,减少死记硬背,强调“学在平时、考在平时”,把过程与结果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自身素质
汉语言文学教育研习范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教学 现状 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并且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发挥空间,造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写作和阅读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因此我们刻不容缓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手段方式及方法策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当然汉语言文学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以往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古板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三)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许多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另外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
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建议应当适当地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和自主式教学法,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完善课程结构
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不断将汉语言文学教学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另外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展同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五)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就如我院的人品塑造工程项目贯穿在我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文学教育课程,起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现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文秘专业和新闻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