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审美德育;原则;方法

前言: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曾明确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由此可以看出,审美育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道德修养,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体现出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审美育德的原则

(一)是时展的需求。当前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改革的重点便是,改进美学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以及人文素养,进而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2)。审美育德对于维护社会的平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重要,这也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试想一下,在实际生活中,若是有人缺失了审美或者育德观念,无法正确理解审美育德理念,就很有可能缺失掉正确的价值观与信仰,难以明辨是非,最终甚至做出威胁社会民生的事情,给人们的安全带来威胁。现在的各高校里,不少大学生因学习压力过重或者别的诸多因素,导致心理上的障碍或者拜金、享乐等负面情绪逐渐增多,对于善恶最基本的认识也很难辨清,甚至有些学生有愤世嫉俗情节,而且并不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些都很有可能导致他们做出出格的举动,莘莘学子的大好前程就这样被浪费。而美学教育不止是外在美的表现,更是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上是很关键的一点,至于育德教育,它能够帮助到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以及由秩序和规则的生活理念。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在审美育德上的修养。

(二)审美育德的完美融合是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育更倾向的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输送,很少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审美与育德教育,这样很容易致使学生的人格不完整。审美教育与育德教育本着一个相辅相成、相互连接的关系,二者在教育中完美融合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培养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让学生今早成长为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

二、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审美育德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教学模式。审美育德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有待高校的探索,这个过程也需循序渐进,不能急于一时。首先必须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做一个明确了解,并且在制定教学大纲或者教学方法时,要把目标放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以及整体道德修养上(4)。再一个,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对教学的内容也要深入透彻的了解清楚,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全面清楚教学内容后,更要重视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强化艺术教育中的审美育德教育,因此,其教学内容必须充满正能量,选用那些能够突出民族功能特色、同时又不乏时代气息且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主观审美,而且也突出了审美育德的教育功效。最后,审美育德的一个重要教育方式就是对其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设置相应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还可以采用课堂情景教学,基于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之上,经过艺术鉴赏、艺术表现以及艺术创造等形式,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理会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创造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正确价值观,认同当今社会主义下的思想道德。

(二)扩展教学实践活动。不同于别的学科专业,艺术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学中,合唱作为教学时常见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其施行力高、影响范围广,育德功能相当明显。还可以经常性的带学生参观一些价值观正确的讲座、演讲以及电影话剧等等,或者是定期举办班级联欢会,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等等,这些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正确的价值观,其审美育德的功效相当不错。另外,除了欣赏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作品之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自行创作符合本校精神以及价值观正确的歌曲、绘画作品或者小说散文等等,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育德能力。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协助,帮助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对于不健康作品或者理念要积极自觉地进行抵制,让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和道德品质进一步的得到提高。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中生动的插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育德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到审美育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上课时没有了传统的说教感,学生从心理上自然不会产生反感或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念,对学生的成长百利而无一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课审美育德的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能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帮助学生在艺术造诣上更进一层楼,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人生价值观念,从而让学生在社会上不止是成为专业技能型人才,而是兼具知识与审美以及道德的三重优秀型人才。同时在审美育德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只有当教师本身具备了“审美育德”,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到学生。审美育德教育所能描绘的远不止这些,因本人才疏学浅,对其认识尚还不够透彻全面,再加上篇幅限制等因素,其余便不再做赘述。

参考文献:

[1]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2]北京联合大学赵思童.审美育德之道[N].中国教育报,2014-07-26004.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2

一、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改革及高中音乐改革的重要性

(一)新课标音乐教学改革

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不仅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而且为我国音乐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课标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在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完善评价机制”等为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

(二)新课标对高中音乐的重要性

1.高中音乐课作为单一的欣赏课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面临许多难题,使教育工作者力不从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2.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大范围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育者来说,都是最大的课题。

3.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单调教学手段,滞后的教材,不规范的考试、评价制度等因素,使课堂教学陷入极大的困境。因此,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改革,评价制度的完善,如何运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改善音乐教学课堂结构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摆在每一个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二、“音乐审美”概念的学科性表现

(一)“音乐审美”概述

1.纵观我国数十载的教育实践,从最初的基本“德、智、体”三育发展到全面的“德、智、体、美、劳”五育,明确美育的地位,说明我国教育体制正在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美育的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仍然处于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中,给音乐来师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音乐教育是高校进行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中音乐教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通过音乐教育在校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通过音乐美育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常识,通过中、外音乐的欣赏,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引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音乐审美”对音乐学科性的强调

《新课标》开宗明义写道:“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没饭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里突出了审美的内涵――“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也即是音乐的审美,而不是其他艺术类课程的审美。以往的音乐教育忽视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过多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过分强调音乐技能的“专业性”,但是新课标中“学科综合”的提出不仅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拓宽音乐知识面。然而,重视“音乐审美”元素,不仅体现音乐有教化的本体性,也表明音乐最终有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的工具性,“音乐审美”是音乐本体性和工具性的价值统一。

三、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

(一)音乐审美心理初研究

心理活动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也可以说是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此过程中个性的倾向规律。 对于音乐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音乐审美心理的研究将会给我们提供多视角的思维分析能力。任何音乐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音乐心理调节下完成的,认识人的音乐心理活动过程,了解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差异以及音乐思维能力极为重要。

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常会有对同一作品有不同感受结论的现象,这是因为审美个体各持己见,才会引起争执而不知所终,使人困惑不以,终其原因皆由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差异所致。音乐审美心理构建由对音乐的审美感知、音乐审美想象、音乐审美理解和音乐情感的培养四种心理机能组成。

(二)如何提高音乐审美心理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1.培养审美感知,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能够帮助和促进鉴赏者更好的体验。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人文教育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在当时指的就是礼教文化。到现代,我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广义的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那么,人文如何能被清晰的感知?而就影响力的广度或深度而言,没有哪种社会文化能与设计艺术相提并论。艺术设计具有审美功能和物质功能,它还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具有明显的人文精神。所以,纵观世界艺术设计史,任何一项设计都是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的产物。

一、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1、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没有“技术”的支持,一切只能是“空想”。但是只有“技术”,是无法创作出具备审美性,独特性,功能性的产品。人文知识就是提供给设计师依据和灵感的源泉。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古典园林的设计大都是出自文人学士之手,无不体现了当时的人文思想。著名的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初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名――景――境,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体现了中国文人清醒的世俗理性精神、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礼乐和谐的审美和幻想浪漫的气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2、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必要性

清代学者沈宗骞在文章中说“笔格高下,亦如人品,故凡记载所传,其卓乎昭著者,代惟数人,盖乎几千百人中始得此数人身。”道出了人文知识的必要性,道出了直接影响笔格高下的内在原因。所以说“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心”就是品质、修养。先天人品固然不足,必须以丰富的人文知识修身,通过内心的认定、取值、积淀、拓升而定型,人品高学问深,设计自然精妙。

3、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延伸性

艺术设计的结果演变成为商品后,商品的出口不仅仅意味着经济上的变化,而且意味着人文和意识形态的交流和渗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设计文化受到压力,设计师应该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传统,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人文精神,在设计中彰显民族性。

二、高校艺术设计中人文教育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通过用人企业的反馈情况暴露了学生的很多问题,大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及地方文化知识,语言沟通及文字表达能力差,缺乏敬业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热情,价值观金钱化,缺少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等。究其根源,反映在艺术设计人文教育方面的问题是突出的。

1、教学安排上的不重视

2、实用主义的浮躁心态

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在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学生们一味追求实用价值,认为凡是马上能用的,能带来财富的,就是有价值的,就值得去学习和获取,变成了一批研究能力弱、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转变能力差的“机器人”。

3、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

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设计艺术教学战线上的教师,这部分专业老师们盯着的是做好该门课程学习,殊不知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是空洞的,无力的。

三、高校加强艺术设计专业人文教育的手段

1、有针对性的加强艺术设计专业人文类课程,提高综合艺术素养

文学、绘画、诗歌、音乐、建筑等都是关系非常亲近的艺术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各门类的艺术,如带领学生去听音乐、品味绘画、观摩戏剧等方式和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学生的艺术欣赏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2、在专业课中潜移默化人文素质的教育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4

一、艺术教育的价值

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不断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对形而上学哲学问题的思考,将人的欲望加以恰当的节制和引导,使人进入一种超越,人我之人的境界,把对艺术的思考转化为对哲学问题的探究。西方学者将美术价值分为本质价值和工具价值,将艺术家与看作是一种工具,其作为工具对人的价值。学生在艺术活动中不断培养感受力,将学生带入自己的潜意识中,使心灵深处隐秘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来,把握其中的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审美教育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艺术教育,还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熏陶。审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艺术教育有意识的培养,这种能力不是一学就会,而是要扩展到整个社会中去,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去引导学生,用美善刚健的艺术主导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化宣传阵地,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艺术环境。

二、我国基础教育中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术课和音乐课变成语文课、数学课,无法良好的开展艺术类课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施艺术教育。据我国现行艺术教育现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一)艺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这是对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使学生与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不足,在他们的头脑中塞满的仅仅是数学公式,文学概念,而他们却失去了在他们应有的年纪应该学会的基本生存能力,在他们无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实际运用到生活中去,难以与社会相融入。同时,这也是人格的一种缺陷,在情感中无法与人正常的沟通,缺失了他们这个年纪应有的审美乐趣。(二)对艺术教育本质的忽视。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理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发挥重要的功能作用,但是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艺术教育本质上没有意识到本身的重要性,一部分是在我国的主流教育中语、数、英,为主科,而美术,音乐作为副科被这些主课的时间给抢占了;另一部分原因,艺术课程教学设备较为简陋,教学的手段较为滞后,即使有专业的美术教师,但学校也没有配备专门的画室以及教学用具,只能在黑板上用粉笔演示,效果并不显著,以及纯技巧的学习和缺乏童心的成人化课堂,无法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使学生失去对上艺术课喜悦与欢乐,使其变得枯燥与无趣,背离了艺术教育的宗旨,由于正确的艺术教育思想没有形成共识,在基础教育阶段难以很好的开展艺术类课程。

三、综合性艺术是能获得最佳效果的艺术教育形式

在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课程教育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无法真正的学到什么是艺术,也无法更好的体会到艺术的魅力,传统的艺术课程枯燥乏味,缺少创新,与青少年身心发展所需的不相符,所以传统的艺术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应把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综合的教学手段,“一课切入,兼及数课”,以艺术课程中的其中一门课程作为主要课程,与其他非艺术类课程想结合,开设具有综合性的艺术课程。综合艺术课程采用各门类艺术课程的表现手法与其他非艺术课程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使艺术教育更具有生活化、情境化、人性化的特点,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容易接受形象生动事物和厌弃抽象空洞的说教的心理特点,使艺术教育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一)综合艺术教育手段是获得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综合艺术课程通过各类艺术因素,如戏剧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优美的舞蹈动作、动人的音乐旋律、绚丽的绘画色彩等,将他们融为一体,并渗透到非艺术类学科,以获得艺术美感的初步体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二)综合艺术教育有利于健全人格和丰富情感。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而综合艺术教育为一种培养全人格的养成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感知,体验,反思等活动,来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取向人文素养的整合程度得到提升,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三)综合艺术教育有利于智能发展。在艺术教育的不断薰陶下,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与感知美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也会随之上升,但这仅仅艺术教育是一部分;通过综合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训练,增加视野面,还能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艺术教育是把审美作为核心理念的,结果导致许多人轻视了、遗忘了甚至不同程度的否定了艺术教育非审美因素中的智能价值。

总体看来,艺术教育在学校基础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艺术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将艺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相融合,帮助学生提升艺术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刻不容缓。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发展并不如人意,存在着诸多问题。改变这些问题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综合性的艺术教育是改变我国艺术教育现状一条最佳途径,这也需要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教育,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骆婵 谭荣清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小鹭.浅谈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艺术教育,G633.95.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艺术;艺术思维;情境

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即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这一思维的培养与建立巩固了美术教育的目的,也拓展了美术教育的意义。美术教育应当是充满艺术情趣的教育。只有用艺术与艺术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具有美术艺术思维人才的目的。

一、教学中,美术艺术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无论是中西方,美术与艺术的关系都是紧密的、不可分割的,无艺术则无美术。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关系着学生对美术艺术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所以我们说,一个成功的美术教育应当基于一套成功的美术艺术培养模式。

成功的美术教育模式,对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有着重大的决定因素。一个具备美术素养的人应当是一个具备美术艺术细胞、正确艺术审美观的人。

另一方面,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需要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来推动。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的发展提高也需要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来推动。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通过绘画表现、体块造型以及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能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一幅好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智慧的结晶、技术的展现和心灵世界的袒露,是对现实美的创造,对理想美的追求;美术的创作活动,不仅是技术性很强的体力劳动,更是思想水准很高的脑力劳动;它不但需要技术、技巧及其理论知识,还需要艺术思维、感情和艺术灵感。

二、在教学中平衡技法训练和艺术思维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法教育而轻视艺术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技法训练的结果是一种可视化的结果,且培养的周期也相对较短,而艺术思维培养的结果往往是隐性的,不容易量化,且培养的周期显得较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艺术教育成果的评价也往往以学生作品展览的效果和学生参加校外展览和比赛的结果为标准,这样,在许多学校,教师并没有按照教材设计和编排的初衷进行教学,把有限的美术教学等同于美术兴趣小组,将重点放在技法训练上,更有甚者,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重点教授迎合比赛和展览的作品。这样为求一时之效果仅重视技法培养,甚至出现为求一时之效果只重视指导部分学生而忽视全体学生的现象。这样,美术教育实则与美育的初衷相背离。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一方面承担及早发现美术人才的任务,更重要的它是面向全体的美育,要培养包括未来能够成长为艺术人才在内的所有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

三、通过艺术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

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学安排了许多艺术基本理论和原理的教学内容,这些原理都是艺术中最基本的原理,是学生了解艺术,走近、走进艺术所必备的艺术常识,也是启发和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基础知识和必经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理论知识过于乏味,学生并不喜欢也不容易接受,这样在教学中常常轻视理论教学,或者将美术理论知识的教学教成了学生所不喜欢的乏味的理论,使学生失去了解艺术、艺术思维能力得到开化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为此,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学,老师首先要认识到理论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其次,教师要将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形象化的作品和技法训练紧密相结合,做到寓教于形象,寓教于乐,通过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

四、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

美术语言较之其他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形象的直观性,而人对于直观形象的感觉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感觉能力是艺术中很重要的一项能力,也是艺术思维的重要方面。学生艺术思维如何,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看学生对艺术或者艺术作品的直观理解和会意。在国外,经济条件相对较发达,家庭、社会对孩子艺术思维培养的意识较高,我们常可看到国外父母亲带孩子参观艺术品,其目的就是熏陶孩子的审美感官,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直感能力,启发孩子的艺术思维。而在我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孩子较少有这样的机会。美术教学中每学期都安排了一定课时的作品欣赏,教师要特别重视这少量的欣赏教学,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尽量以形象、生动、浅显的语言,分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学生对形象的感觉能力和直观把握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

五、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

技法训练和艺术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的两个方面,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艺术思维的提高有助于技法的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技法教学是艺术思维培养必不可少的载体。因此在技法教学中不能为技法而技法,在技法教学中,教师需认识到,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思维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所在,教师要将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在技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重点要培养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创新的灵光,鼓励学生突破范式,大胆创造。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一主题尽量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构思和创造,这样在学生审美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确立,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6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物化,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所以,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当然是舞蹈美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舞蹈教学中的审美,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把舞蹈作为一个已然的存在物,通过这一存在去把握其形式美,把握其间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把握其真善美的统一。另一方面是把舞蹈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生成过程,去把握其审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以及其生成过程中的美的传统等等。舞蹈美感实质上就是舞蹈的审美意识。舞蹈审美意识的客观标准和个性差异,舞蹈美感的民族性与时代性,舞蹈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都需要我们联系丰富多样的舞蹈艺术实践,去做深入一步的研究。因此,要重视舞蹈审美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二、审美教育与舞蹈教学的关系

(一)舞蹈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能够将美的意境十分形象地传达给学生

因此,想要进行审美教育,舞蹈教学就是一件必不可少的重要用具。它为审美教育的萌发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当审美教育体系成熟,又能够为舞蹈教学提供一系列的帮助,两者互相作用,互为依附。简单来说,舞蹈教学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审美教育是舞蹈教学的动力。

(二)审美教育对舞蹈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学生在建立起深厚的舞蹈功底之前,一定要对舞蹈有着透彻而深刻的理解,然而达到这种程度的理解,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因此,在舞蹈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帮助学生从基础开始,建立起正确健康的审美观,保证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发展。同时,审美教育还能有效提高舞蹈的美学价值,使舞蹈更具有观赏性,对舞蹈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作用。

三、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学中的方法

(一)明确审美概念

首先要明确审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审美,舞蹈的审美与生活中的审美有着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然后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审美观来进行舞蹈学习活动,使舞蹈教学充分与审美教育相融合。学生得到了正确的教育,具有了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的基础,即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也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二)培养鉴赏能力

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只有提高了鉴赏能力,审美教育才能算是取得了成效。学生在舞蹈教学中想要发挥主动性,就必须将锻炼鉴赏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舞蹈教学中的很多细微之处,包括舞蹈本身所蕴含的精髓,都需要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才能够体会。因此,做好审美教育中的鉴赏学习,能够极大地提高舞蹈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与艺术相结合

审美教育与艺术并不冲突,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加强鉴赏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改善。从而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魅力的学习方法。这不仅是对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为艺术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者相结合,是共同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结果。

四、审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了美学的发展

舞蹈作为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和教育能力。学生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舞蹈当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舞蹈教学中,使舞蹈中所蕴含的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舞蹈教学成为了美的代表,激发了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促进审美教育的融入,两者相互作用,使美学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二)促进了审美观的建立

审美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只有好的审美观,才能产生好的舞蹈作品。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具备了审美观,才能真正领会舞蹈中所包含的美的精髓。同时,正确的审美观为舞蹈教学的美学树立起了好的榜样,也奠定了舞蹈的美学基础,对于舞蹈教学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三)促进了的整体发展

要辩证地看待审美教育和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却有各有特色。舞蹈教学为审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促进了美的传播;而审美教育为舞蹈教学指明了发展道路,树立了美学标杆,使舞蹈更具有美的感染力,促进了舞蹈教学的发展。因此,审美教育融入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使舞蹈和审美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