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美术活动审美感知儿童审美感知

一、审美感知的概念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统称为审美感知。这是审美感受的基本心理形式。审美感知力是从具体审美对象出发,通过生动的直观,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是我们在审美观过程中把握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各种审美特点的能力,它的形成不是单纯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往往取决于主体的意识指向。

审美感觉,按心理学的分析,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它是通过感官与对象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当我们感到的某种色彩、声音、线条、质地而产生愉快时,这种愉快就起于感觉。一切较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如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审美知觉不是知识的判断,不是科学的归类,而是透过事物的形式达到对它们的情感表现的把握。只有当人们看到一条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时,立即感到它的欢快和生机;看到黑云压城的景象时,感到威胁和压抑,这些才是审美知觉。作为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审美知觉与其他心理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二、儿童美术活动中审美感知的培养

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要注重审美意识的启蒙与培养。美术教师要重视儿童的艺术潜能,保护其艺术天性,关注儿童对美术作品敏锐的知觉观察力。让他们从静止的画面中感受到生命的运动,从流动的旋律中描绘出生动的场景,通过对画面感知和分析体会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特别的情感和美感。注重提供适宜的环境,激发儿童大胆表达自己感情理解和想象的艺术潜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儿童对环境的需要,创设良好的绘画欣赏的教育环境。

1.创设环境、潜移默化。创设良好的环境,装饰具有绘画艺术特色的墙面和空间美,对于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儿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离开具体形象儿童就无法接受和感知,也就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情感,只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室是儿童观察、学习、感知的良好场所,教师在设计墙饰画面时教师有意识采用红、黄、蓝、绿、紫等对比强烈的传统色彩,在民间剪纸展示上以并列、重复的排列方式贴满展板,色彩如同版画般的效果,红绿相间、单纯大方,使儿童身临其境、潜移默化。

2.主动参与、共同布置。教育实践发现,儿童积极主动参与教育环境的创设,能有效的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教师有计划的组织儿童参与艺术作品的收集,还发挥家长的力量一起收集民间绘画艺术作品,如在收集年画艺术作品时,有的儿童拿来了挂历、有的拿来了月饼包装盒、有的拿来了书籍、图片、碟片,通过主动收集作品,儿童对年画作品有了初步的感受;教师还与儿童、家长一起参与每单元的环境布置,教室里有教师的作品,也有家长的作品,更有儿童的作品,我们把大家创作的作品经过剪辑、装饰,以美的形式呈现在教室里,让儿童体验创作所带来的。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儿童绘画情趣,体验审美愉悦。

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必须选择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育方法,利用游戏法、儿歌故事法、歌谣、看画说话等不同形式来进行美术绘画艺术的欣赏教育。通过讲故事“精卫填海”、“嫦娥奔月”,让儿童感受传统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画的色彩、造型的美感,结合幻灯、范例让儿童观察、讨论作品的构图、设色,初步地感受民间绘画的艺术美,在此基础上让尝试创作,鼓励幼儿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通过区角活动,提供头饰、磁带、云袖服饰让儿童进行表演,以情景游戏的形式把欣赏和表现有机的结合;儿童在设计屋、巧手屋中,听着传统音乐进行扎染活动,把自己沉浸在情景中大胆构想、创作,极大的鼓励了儿童的创作欲望。

(三)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充分实践。

有了充分的感受和体验后,根据单元内容,提供不同种类、各种材质多种材料,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例:欣赏了脸谱后儿童在活动区用水粉或泥塑来表现;在欣赏了年画后儿童运用学过的吹塑纸版画来制作年画;在欣赏了剪纸画后幼儿动手利用废报纸、彩色挂历纸剪自己喜欢的十二生肖,并进行编故事活动;在欣赏了蓝印花布后儿童参与印染活动,儿童用宣纸、水彩进行扎染活动,体验色彩的浸透和晕化;在欣赏了中国画后,儿童尝试在宣纸上画鱼图,并通过师生合作动手制作灯笼,把自己的作品变成美丽的手工艺品,这些活动充分地激发了儿童再创作的积极性。有了丰富的材料有了多重的选择,儿童才能把自己的欣赏经验给予充分的表现。

(四)教师尽可能在与儿童的活动中创设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

活动中教师和儿童不是灌输和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把民间绘画作品中的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的形式美,通过观察、讨论,给予儿童启发,不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儿童,而是作为引导者,让儿童畅所欲言大胆的观察和理解。在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理解力后,经常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说出意想不到的见解,如欣赏了古代双鱼太级盘子后,儿童对盘子上的花纹、造形就有丰富的理解,有的孩子认为是鱼爸爸和鱼妈妈相亲相爱不分离,有的孩子根据年画欣赏的经验迁移,认为表现的是年年有余,还有的孩子认为是克隆小鱼,通过讨论儿童感受了鱼形图案所包含的循环、重复的形式美。

总而言之,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忽视美育的教育是低质量的教育,通过对儿童实施美术教育将会对整个教育体系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注重对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应对儿童的美术潜能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相信儿童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保护其艺术天性,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绘画的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与适时、适当的指导,开展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有生命的艺术教育,方能使儿童在审美意识上保持纯真的“个性”。为其以后的素质教育打下基础,为其顺利成长创造条件。儿童必将是能创造新生活,创造新时代,创造新国家的一代人,也必将是最具艺术修养的人。

参考文献

[1]许鸿.幼儿艺术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教育评价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3]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2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复苏阶段

1966—1976年,我国的“”使国民经济几乎瘫痪,国家遭受严重灾难,人民受到巨大创伤,教育领域也成为“重灾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几近瘫痪,学前教育毁坏严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更是畸形发展。十年间,学前教育方针被歪曲,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被批判。音乐、美术、文学成为政治教育的工具,造反歌舞、样板戏成为幼儿园的全部教学内容。孩子们得不到完善的教育,失去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失去了对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这一时期的儿童艺术教育,政治倾向和成人化倾向严重,全然不顾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整个幼教管理体制被破坏的体无完肤,艺术教育相关的师资培训全面被叫停,致使大量师资流失,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接近崩溃边缘。改革开放初期,学前教育工作者们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挖掘整理我国早期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著作,并以此为理论基础,结合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始逐步探索我国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使儿童艺术教育方方面面的工作得以恢复,各项研究工作也陆续开展起来。1978年党的后,改革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同时也唤醒了儿童艺术教育事业。有少数专家学者开始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进行专项理论研究,并探索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摸索建构儿童艺术教育的教学体系。在探索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问题上,大家开始逐步认识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幼儿园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非常有益,同时能带动其他科目的教学。这一时期的儿童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将美术与音乐教育采用分科教学模式,美术教学主要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音乐教学的内容很宽泛,有唱歌、游戏、舞蹈律动、欣赏、及演奏打击乐器等,但是由于物质条件的原因,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唱歌课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实际教学中,艺术教育只是为智育作陪衬,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音乐与美术课程二者独立教学,其他科目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更是毫无联系,教学组织形式也仅限于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以讲解、示范为主,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脚步向着纵深发展,我国社会的主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从阶级斗争过渡到了经济建设上来,经济迅速恢复带动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素质教育的概念适时被提出并在全国全面推进,艺术教育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儿童艺术教育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80年代以后,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权威地位得到高度推崇,忽视了对儿童的权利和主体地位的尊重,当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中此类问题也普遍存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教育信息交流日益频繁,许多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对儿童权利以及儿童的主体地位日益关注。1990年8月,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这标志着我国儿童权利保障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2年后,我国又相继出台了《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文件,一系列文件纲要的出台都充分保证了儿童的权力,肯定了“以儿童为本”理念的正确性。这一阶段,儿童艺术教育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是还是显露出了一些变革的迹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可喜变化,为其顺利过渡积蓄了力量,打好了基础。

3.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全面探索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知识技术更新速度飞快,尤其是网络使人们社会交往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了。这种形势下的学校教育,不再像以往那样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扩展到整个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过程中。众多儿童教育工作者开始从多角度对儿童艺术相关问题展开分析研究,生态学、人类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都被借鉴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中来,日益走向多元融合的发展趋势。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美育被正式写进教育方针,自此,美育真正摆脱了从属于智育的附属地位。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分析

1.开阔视野,启发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

学前儿童利用感觉器官感受客体的存在,从而引起人脑对客体各个部分产生审美心理的反映,被称为审美感知。审美感知不同于一般感知,虽然他们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但是一般感知更加直观,实用,而审美感知则更倾向于对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的真实感受。譬如当儿童看到一棵盛开桃花的树时,一般的感知会告诉儿童它是一棵桃树,并盛开着花朵,而审美感知则会触动更深的情感,可以在怒放的桃花的姣好姿态中感觉到幸福,希望等。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感知的培养,最主要的不是让他们对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认知,把握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才是关键所在。由于学前儿童语言、文字、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的限制,所以在引导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进行把握时肯定会遇到一些难题,我们可以运用简单的画面,与音乐的配合,视觉与听觉、触觉等的感官体验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儿童的视野就会被打开,生活经验也得以丰富。

2.调动想象,激发学前儿童的艺术联想

学前儿童在欣赏音乐和绘画作品时都能产生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受到感染而展开的想象被称为再造性想象,譬如在观赏桂林山水或泰山“十八盘”时,能从中联想到各种熟知的事物的形象。一切审美活动得以顺利展开需要学前儿童的审美想象力作为基础,孩子们通过客体刺激感官,从而激发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和体验,继而协调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使审美空间得到了无限的扩大,审美想象的过程也一并完成,从而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和审美想象能力的发展。

3.触动心灵,丰富学前儿童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的体验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审美活动的动力。在审美活动中情感可以使欣赏者与创作者产生共鸣,在创作中又是灵感的巨大推动力,所以它具有特殊的地位,连接审美心理的各个要素,使他们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譬如: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欣赏浩如烟海的优秀艺术作品时,孩子们可以掺入自己独特的情感,感受不同的内心体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情感是无形的,看不见也摸不到,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为了使他们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调动孩子们各种感官,从整体上把握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情感,从而引导学前儿童更深刻的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

4.深化感受,提高学前儿童审美理解力

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中与艺术作品中的事件、情感区分开来,并对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完全理解是审美理解旨归所在。在审美活动中,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才能使整个审美活动完整进行,审美活动不能缺少审美理解这一重要环节。学前儿童单纯、未经世事,右脑功能占优势,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想象、理解所遇到的人和事。因此,为了使孩子们更容易理解艺术作品,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引导方法必须要恰当。

5.协调沟通,塑造完满型人格

艺术审美是情感的的活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是学前儿童最佳的教育途径。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艺术与德智体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使社会性、科学性和审美性得到完美结合,获得审美教育的自动调节,为塑造孩子完美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3

在幼儿阶段就开始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仅意义重大,还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任何一个人的创造力都起始于婴幼儿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如同一张未被玷污的白纸,他们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成人不同,能够发现我们忽略的美。他们本身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在这一心理的驱使下,乐意去探索、去发现。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有意地为儿童创造出一片能够任由他们自由发挥的天空,注意呵护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少限制、多鼓励,对于幼儿的个人成长和未来的社会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幼儿美术教育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具有极高的契合点。美术是美的艺术,它能够培养一个人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力,能够在不断的欣赏和品鉴中形成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其次,美术过程本身就是创作。作为一门艺术,它并不是对现实事物“镜子式”的描摹,而是经过作者的创作和加工后形成的,是具有一定情感和态度的综合艺术。因而,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当前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诚然,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早已成为教师心中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这一认识的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依旧存在一些需要及时更正的问题。发现这些问题、正视这些问题,然后着手找到解决策略是改进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一大关键。

1.对儿童创造力的呵护度不够

儿童的创造能力需要呵护。一方面,不能用成人的审美能力和成人看待事物的视角来评判和限制儿童的创造成果。另一方面,要多鼓励幼儿敢于创造,勇于付诸行动,少一些对创作的限制。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却没有给儿童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发挥。比如,我们不需要告诉孩子雪花必须画成白色的,在孩子眼中他们可以是彩色的;我们也无需告诉孩子雪花只有在冬天出现,在他们眼中蒲公英就是夏天的雪花。在对儿童的作品进行评判的时候,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正。儿童也有好胜心,当他们的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时候,会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创作欲望,会赋予他们更大的自信和更多的勇气去创作。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中逐渐形成的。

2.有时未能抓住引导幼儿教育的时机

一些教师不善于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比如,一个小朋友问:“老师,为什么树叶在夏天是绿色的,而到了秋天就成了黄色的呢?”这时,有的老师就会解释其中的原因,而有的教师就会反问:“那你觉得秋天的树叶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此时,儿童就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是彩色的,因为雨后的彩虹把他们染成了彩色。”“可以是粉色的,因为粉色能够让他们变得更漂亮啊”。显然,后者抓住了对儿童进行创造力引导的时机,极大地激发和释放了儿童的创造欲望。

3.忽视了不同年龄段儿童创造力的特点

儿童的美术绘画能力按照年龄发展阶段分为三个时期:涂鸦期、象征期和写实期。涂鸦期属于有意识但是无目的的随意涂鸦时期;象征期的儿童有了图形的概念,开始能够利用一些图形进行创作;写实期的儿童能够形象化,能够对现实当中的事物加以创造性的描摹。然而,有些教师却没有遵照儿童在不同绘画期的创造力的特点,在美术教室布置中悬挂一些复杂的素描、油画,这看似从小培养儿童高雅的艺术鉴赏能力,但实际上儿童对这些画都不能够很好地理解。

二、如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教育工作中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积累。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讲求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成果:

1.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需要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创作的特点

鉴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处于不同阶段的绘画期,教师应该顺应儿童在不同时期内创造力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学。比如,在现在的很多美术教学中,给学生展现优秀美术作品的教学方法十分普遍,以期通过展示一些模范、优秀的美术作品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然而,值得反思的是,倘若总是给幼儿展示这样的画作,幼儿会习惯于学习和临摹,难道这不是对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扼杀吗?笔者以为,这无异于把儿童的思维限制于条条框框之中。因而,教师要抓住不同时期内儿童的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比如,在象征期,教师在教会学生一些基本图形后,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组合、自己创作。

2.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创造富有艺术气息的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创造富有艺术气息的环境,能够在无形当中培养孩子的艺术情操,能够为他们提供舒适的创作环境,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包括幼儿园墙体的设计、美术器材的使用、室内艺术品的摆放等等。创造富于艺术性的物质环境,可以在活动室挂置名画、幼儿作品,也可以通过摆放雕塑等艺术品实现。而心理环境的创造要求教师对儿童的创作和绘画多鼓励、多支持,同时儿童之间也有一定的乐于创作的氛围。

3.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形式切忌单一,除了绘画以外,还可以包括美术欣赏、手工制作、户外活动等。比如,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些彩色的纸片作为创作素材,让儿童自己创造性地粘贴出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再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一次户外郊游,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生活中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竞赛。比如,我曾经在班级内举办了一个名为“多彩的石头”的小型比赛,通过给孩子们发一块石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用粉笔给石头上色。孩子们的创造力让我大开眼界。

4.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创造型教师的引导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4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音乐素养 家庭环境

一、缘起

笔者自身喜欢音乐,对孩子的音乐教育也非常关注。笔者家中有一男孩,从5岁起,学钢琴、学葫芦丝已近两年。我们由着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做父母的只是努力为他学习音乐创造条件。笔者觉察到,现在社会上的音乐培训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大部分的家庭、学校、培训机构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并没有齐心合力地把“音乐教育”这件事情做得较好。笔者考虑,社会的大环境没法改变,家庭的小环境总可以努力去改善。从而开始关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学习所得,诉诸于文。

二、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儿童在以家庭为主的音乐教育环境中进行的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音乐与教育两方面的结合。家长或者家庭音乐教师是实施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儿童是教育的对象。音乐是教育的媒介和手段,通过听、唱、跳、奏等音乐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引导儿童良好的个性及创造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培养人才的第一站,父母是儿童的启蒙教师。儿童在今后的一切成功都有赖于家庭在儿童幼时的教育。在我国,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更是让整个社会对儿童的教育倍加重视。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为举世所公认。笔者以为,实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1.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教育在开发儿童右脑的发展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左脑负责逻辑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只有左右脑平衡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中,儿童通过唱歌、跳舞、弹奏等音乐活动,右脑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中,从而得到良好发展。

笔者仔细观察过家中的孩子在学习音乐中的状态。听歌的时候,孩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两耳竖起,眼睛乌溜溜地转;唱歌时,发音系统和听觉系统需要不断地作出调整;弹钢琴时,孩子的手、眼、脑需要高度协调;吹葫芦丝时,孩子的肺活量有明显的增大,等等。

据说,爱因斯坦的大脑切片“突触”比一般人较多,一个原因是爱因斯坦从小接触和学习音乐。学习音乐能让儿童生理得到发展,此言不虚。

2.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促进儿童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音乐在培养儿童听觉、记忆、想象力、意志、情感和自信心等方面,均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音乐教育是锻炼儿童听觉感受性行之有效的手段。它是在有意和无意相结合的情景下,让儿童愉快地接受美的熏陶。音乐中美妙的韵律和节拍强烈地吸引儿童,在无意识中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儿童还可以根据音乐的不同格调,想象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儿童学习音乐,需要全神贯注,排除外界干扰,从而得到意志的锻炼。儿童的情感,易变而冲动,音乐教育富于感染力,在审美过程中自然得到情感的培养。儿童通过学习音乐掌握一定技巧,有机会对他人展示才能,自信力得到相当的建立。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中,家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在儿童的音乐教育中又亲切,又灵活,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健康发展,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三、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现状

关于当今中国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状况,有人在重庆经过调查研究,得出一个在中国城市中的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轮廓。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家长已经认识到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功利化倾向严重;片面强调音乐教育的专业化,而生活化受到忽视;家长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缺乏主动性,方法单一;0~3岁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严重缺失。笔者结合对社会的认识,谈一些切身的体会。

1.功利化严重

大多数家长出于“让孩子有一技之长,以后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的目的,让孩子学习音乐。很多家长自己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只是别人都在学这学那,所以跟风,让孩子到某个培训机构去学习器乐、或者声乐。更有甚者,直接就是为了中考、高考中的特长加分,所以逼着孩子学习。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在身体、心理、智能、情感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能够提高儿童的修养、升华儿童的人格、启迪儿童的智慧,这些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的。

功利化倾向严重会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家长自己心浮气躁,有一点点进步便沾沾自喜,考了一个什么级就到处向朋友炫耀,达不到那个级别便气急败坏――哀叹自己的孩子没有音乐天赋,直至轻易放弃。其次,功利化倾向严重伤害了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儿童喜欢音乐,那是人的天性,可是,如果学习音乐就是为了考级,孩子会觉得学习音乐真枯燥、音乐真难学,会对音乐敬而远之,从而大大制约了孩子长大以后在音乐方面的成就。目的性太强,忽视了过程中对美的享受,反而难以达到目的,这是我们成年人学习事物的经验体会。儿童也一样:欲速则不达。

2.理解过于狭隘

现在很多家长对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学习音乐就是弹钢琴、练古筝、或者吹笛子什么的。成年人熟练掌握一门乐器,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何况儿童。过于狭隘的理解学习音乐,会对孩子造成畏难情绪。

有一类家长,把音乐看得又精深又神圣,自己不懂一点音乐,但是很虔诚地逼着孩子“苦练音乐”,这可把孩子逼苦了。音乐本来就是拿来“玩”的,是一件特别快乐的事情,太严肃了就很不容易快乐。有一回笔者家中来了一个美国朋友,抱着孩子就玩起了钢琴,这不奇怪,因为普通的美国人相对的音乐素养高些,再说英文中本来就是“play piano”,“play”的本义就是玩。随后他看见了古筝,古筝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全新的、充满中国味的乐器,但他立即“play”起了古筝,还玩得挺有那么一点味道。这件事对笔者很有启发,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从生活出发。孩子带着“玩”的天性去学习音乐,可能更接近音乐的真义。

还有一类家长,以为唱卡拉OK就是学习音乐,听流行歌曲就是学习音乐。家中的CD、VCD格调不高,还经常播放,美其名曰:和孩子一起学音乐。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严重制约了儿童的音乐才能的发展。

过于功利化和理解狭隘,都是由于家长对音乐教育的理解不到位。究其原因,还在于家长自身的音乐素养。在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总得懂一些音乐才行。学习,是唯一的途径。

四、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发端

笔者对于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理解,得益于对近代三位教育家的文本阅读,他们分别是:陈鹤琴、丰子恺和陶行知。笔者以为,他们代表了近代中国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发端。

1.陈鹤琴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更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家。他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有:(1)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国情,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学习,发展本国特色。(2)发展儿童个性,培养儿童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是儿童音乐教育的中心任务。(3)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应使儿童音乐生活化,教学游戏化。

笔者读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对上述理论更有了直观而亲切的认识,试摘录两段:

“至于娱乐的方法,歌乐为最重要;家庭中有了歌声,如有了生气一般,试想一个家庭,吃晚饭后,父母子女同聚一室,同唱同歌,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间,有了这种团聚,不但与精神上发生无穷的快乐,而且于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所以家庭中不可不有乐歌。”

“父母能够随时随地吹吹唱唱,使家庭里充满了音乐的空气,这样小孩子不知不觉也喜欢音乐了。倘使家中有乐器设备,如无线电、留声机、风琴、钢琴、提琴、笙、箫、笛等,那就更好。总之,小孩子应有音乐的环境。小孩子学音乐,要从小学的,世界上的音乐家,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从小学起的,就是普通的小孩子,要学音乐,也必须从小学起。”

这两段文字,字数不多,但笔者以为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本质。“唱歌”、“乐器”、“快乐”、“环境”,寥寥几个词,蕴含着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理论的全部。

2.丰子恺的音乐教育思想

丰子恺是集音乐、美术、文学、教育等多方面才华的艺术大师,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丰子恺集》中的“音乐之美”一章。

他说:“音乐为何难以普及呢?一是因为音乐难于理解,二是因为乐器难于上手。”所以他推崇学习音乐从吹口琴开始,因为口琴廉价、方便携带、学习容易。这一点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启发犹大。笔者家里的孩子,拿到口琴吹吹吸吸,怎么弄都有悦耳的声音发出,他乐此不疲,玩弄许久。也许,这就是喜欢音乐的开始。

他说:“对初步的音乐学习者,正当的学习方法是三件事情,分别是:尊崇器乐,勤练音阶,辨识曲趣。”每一件事情都有大段的说明,真的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音乐的很好的方法说明。

他说:“故音乐可说是‘感情界的言语’。我们普通所用的言语,是‘理智界的言语’。理智界的言语只能传达外部的思想,感情界的言语可以传达内部的心灵。吾人处世,赖有这感情界的言语,故各人得舒展其感情,露示其心灵,而互相理解,互相赏识。倘然没有了音乐,人类的生活何等隔膜而枯燥!世间将何等荒凉而寂寞!”――对音乐的热爱,正是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核心!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公认的教育大师,他认为生活即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有音乐的生活是好的生活,所以有音乐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

他为他的晓庄师范学校编写了大量歌曲,有一首云:“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他还为儿童编写儿童歌。有一首云:“我是小,我不怕吃苦;我要开辟新天地,看我手中双斧!”

笔者无从知道这些歌曲的曲谱,但是就这些歌词,我们就知道,陶行知的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音乐教育,而是升华为一种人格教育了。

五、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之实践

行文至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家长在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实践中应注意些什么作一个梳理,帮助家长更好地实施。

1.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应有清醒的认识

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儿童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儿童智力,提高音乐素养,完整人格特征。家长不能操之过急,音乐教育是贯穿孩子整个人生的一件事情,活到老、学到老,切不可认为音乐教育可以在儿童某个阶段强力“攻关”,甚至仅仅为了考级而作突击训练。过于急躁容易扼杀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好的出发点未必带来好的结果。家长当然也不能过于随意,任孩子的音乐天赋自生自灭,因为儿童时期毕竟是为整个一生打下基础的重要时期。

教育上有一句话是说:“如果你爱他,就要学会等待”。等待不是无所作为,等待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也是如此,为儿童做些什么,但不要期待什么“立竿见影”。

2.家长应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

孩子是在环境中逐渐成长的,环境对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家长应创设一种美好的家庭音乐氛围,使儿童自然而然地接受音乐的洗礼。

比如,孩子房间的布置,可以用高雅的音乐图谱、音乐意境等;可以使用家里的音响系统、录音机、摄像机、电视机等音乐视听媒介,让孩子边听边看一些优美的音乐;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孩子学习某样或某些乐器;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娱乐活动,让孩子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也可以经常性地举办小型的家庭音乐会,邀请一些爱好音乐的朋友参加,等等。

创设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父母对音乐的热爱是关键。孩子虽然小,但什么都看在眼里、听在心里,父母热爱什么,孩子就会有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3.家长应懂得一些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特点是好动、好玩,思维形象、具体。可以把音乐教育和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让孩子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乐趣。抓住一些即时的教育机会,和孩子感受音乐、讨论音乐、做跟音乐有关的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欢乐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音乐的熏陶。教学中应不厌其烦,有充分的耐心给孩子慢慢地讲解。举例子应形象化、具体化,可以结合一些儿童故事的角色来帮助孩子理解。

音乐本身就是美的,美就是成年人的“好玩”。儿童的“好玩”是值得成年人尊重的,对儿童来说,“好玩”就是美。

4.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教育,其实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很多家长自身的艺术修养不足,造成对孩子的艺术教育无所适从。特别是音乐教育,音乐殿堂本身的门槛不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家庭音乐教育就望而生畏了。

其实,音乐殿堂的门槛也不高。生活中处处是音乐,音乐,就是好听的声音。家长可以买一些经典的音乐CD,和孩子一起感受音乐的美。家长也可以学习某种器乐,和孩子一起克服学习音乐的困难,一起享受克服困难的乐趣。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好听的声音,家长应该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一起享受鸟鸣鱼跃,听风声掠过阵阵松涛、听山涧流水潺潺。带孩子去听大河大海的声音,它们时而喃喃细语,时而波涛澎湃。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其它如舞蹈、绘画、文学、书法等有着相通之处。学习其它的艺术形式,对音乐教育有着触类旁通的功效。家长提高艺术修养,无形中孩子的艺术修养也得到提高。就是为了孩子,家长也应该努力学习艺术。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丰富的人生,笔者以为,那就是幸福。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丰子恺.丰子恺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3]徐莹晖,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4]李长枫.当代中德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5]翁鲜丽.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浅谈[J].家庭与社区教育,2006,(4).

[6]蔡岳建.重庆市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7,(4):56-58.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5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

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Froebel,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

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对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解范文6

可以说,在儿童钢琴教育中兴趣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的积极态度的个性倾向。可以促进儿童的钢琴学习。又因为钢琴是一种十分复杂难学的艺术,要学生们用大量的时间完成自己的艺术技能。所以在儿童钢琴的教学启蒙时期,要注重孩子们兴趣的养成,因为在刚开始的时候失去了学习钢琴的主动性就会使得钢琴的教学变得举步维艰。一般来说,具体的做法在于钢琴教师对于孩子的学习心理的深刻解读,要充分的满足学生们对于钢琴的好奇心,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选择趣味性强的易于儿童接受的优美的乐曲。立足于教材,要选择像是《巴斯蒂安钢琴教程》,绝对不可以从晦涩难懂的曲子开始,这样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儿童钢琴教学的开展。所以要注重儿童多多接触一些音乐节奏以及情感丰富的歌曲,这样的话,这首很适合儿童年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的演奏教材《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就是很好的。这样才能使得学生能够在一个愉悦的环境下学习钢琴入门知识,并且进行很好的掌握。

二、注重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随着我们国家艺术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儿童钢琴的教学中更加注重的是儿童音乐理解以及鉴赏能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心理学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我们的儿童在钢琴的学习中,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官体验,在音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合理的音乐想象以及创造力。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使得钢琴曲中的神韵充分的表达出来。所以,在钢琴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儿童,注重音乐作品中的每一段以及每一个节奏的表达,这样才能创造出自己的音乐理解能力。具体的说,钢琴教师在教导儿童的过程中,教师要用一些灵动的语言来帮助儿童分析乐曲中的所蕴含的情绪和思想。要不断的抓住孩子的心理,要注重音乐教学环境的设置,从而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钢琴技术的基础教学上要注重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流出发挥的空间。充分的使得儿童的创造力得到应用,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很好的理解作品的神韵,从而不会使得学生的手指和大脑不能达到很好的配合,避免了只是手指的机械性弹钢琴。这样,学生们对于音乐,对于钢琴的理解就有了新的看法,不再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在弹钢琴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有助于钢琴的训练。

三、注重对儿童乐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