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艺术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艺术教学

儿童艺术教学范文1

舞蹈作为形体动作艺术,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一个好的舞蹈,除了有好的编导手法外,还必须在用规范动作展现舞蹈的风格、动律的同时,将内心对舞蹈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现出来,使观众在观赏舞姿的同时,受到情绪的感染而得到美的享受。然而,当前舞蹈教学中由于过多地注重舞蹈动作技术、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舞蹈表现力的隐性学习。

关键词

儿童舞蹈;表现力;傣族舞蹈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舞蹈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陶冶情操的一种理想方式。舞蹈教学绝不是单纯的模仿美,而是应当在提高学生舞蹈技术、技巧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舞蹈文化素质,包括好奇心、洞察力和表现力。学生在跳舞时没有将舞蹈本身所表现的情感和内涵展示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本文建立在了解舞蹈表现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总结和归纳制约表现力的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通过选取中国儿童艺术团舞蹈基础相对较好,年龄在7~13岁之间19名女学员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单一性训练,到综合性训练,再到表演性舞蹈训练,教学内容,进行傣族舞蹈教学。包括单一性动律、步伐、手位训练,进入到综合性训练,最后进入到舞台表演性训练并配有学生由浅入深的自编舞蹈训练组合。

一、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

1.动作不熟练,导致表现力欠缺。

动作是舞蹈的基础,在动作熟悉的基础上,孩子们才能顺畅地进行舞蹈。如果动作不熟悉,无从谈起表现力的提高。

2.对于舞蹈的内涵理解不深刻,导致表现力不足。

“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种是目前孩子们学习舞蹈的主要方式,因为不了解舞蹈的内涵,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系列的动作,孩子们只能认真听,认真记,一遍遍地回想,一遍遍地记。也正因为记忆的认知负荷过大,孩子们在跳舞时,无暇体会到舞蹈的美,艺术的美,反而形成一种负担和压力。

二、提高舞蹈表现力的教学策略

1.儿童舞蹈教学的目标应重视表现力的培养。

舞蹈教学的目标,不应只是让孩子们记住动作,会跳相应动作,而是要让孩子们通过舞蹈,感受舞蹈表现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感受舞蹈的美,学会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1)舞蹈表现力要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舞蹈教学应和孩子们的生活结合,与他们所熟悉的情境结合。

(2)舞蹈表现力要与情境相结合。舞蹈教学应在情境方面下功夫,这有助于孩子表情的丰富,同时也有助于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动作,还有助于通过场景激感。

(3)舞蹈表现力要与动作的熟练程度相联系.动作的熟练程度是制约舞蹈表现力的最大因素之一,在要求学生进行表现力的训练时,先要解决动作记忆问题。

2.提高儿童舞蹈表现力的教学方法:

(1)通过音乐来提高儿童舞蹈表现力。

在舞蹈训练当中音乐不仅仅只是成为伴奏和单纯的背景,更重要是开发出内心的力量,激发出创作和想象的灵感。舞蹈的呼吸、动作以及其间的连接、舞蹈动作的力度、速度的变化等都需要有不同的音乐与之相对应,特别是舞蹈教师对于同一舞种个性化的解读,都需要音乐能有及时的呼应。

(2)理解与掌握所表演舞蹈风格。

众所周知,舞蹈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表现力。对作品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美的特质等内涵的阐释,靠的就是表现力。表现力的重要显而易见。它是表演者对作品内容、音乐舞蹈形象的理解,对舞蹈动作和动作组成舞蹈语言以及表演技巧的掌握。因此,研究者依托傣族地区的舞蹈文化,使学生对傣族舞蹈风格、韵律有个大致的了解之后在进行舞蹈的练习。

(3)激发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掌握动作技巧的环节中,要会启发、善调动、深挖掘,要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焕发出潜在的表现力,以情带动表现、以表现揭示情感与美。

(4)培养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首先,从舞蹈表演技能素质来说,舞蹈表演的技巧和技能也是制约表现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是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对角色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学科呈现出不断交叉渗透,又不断分化、综合的趋势。各个舞种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渗透,中外文化的影响也不断加深。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舞蹈知识方面的教育,而且要进行文学、艺术、历史、美学等人文学科的教育,同时还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三、教学效果

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在舞蹈动作、节奏、表情等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其中,有2名学员分别获得海淀区中小学艺术节独舞比赛的“一等奖”“三等奖”。其中一名还在“全国艺术特长生比赛”中荣获“金奖”,教师也荣获“优秀教师指导奖”,其余还有3名学员学习了舞蹈作品《雨竹林》《小卜少》《傣家小阿妹》并准备参加舞蹈比赛。研究者结合在教学中学员的回馈和反思、总结、整理,编创了傣族舞蹈课堂训练内容,它们是:单一训练元素(手位训练、步伐训练)———到综合性训练;小跳训练、呼吸训练、姿态训练、噶光训练之后进入到舞台表演性训练;小卜少快板训练、云之南训练———技巧训练;孔雀飞来,还配有学生编创练习;从创编舞蹈动作———舞蹈短句———舞蹈片段的练习。

作者:孔令华 单位:中国儿童中心

参考文献:

[1]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儿童艺术教学范文2

案例教学法又称作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交流、总结等活动,最后做出判断和评价,从而指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方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紧密联系的课程。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技能性、表现性、创造性、审美性等特点,是需要把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科以及大学语文、儿童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机融合的一门课程,其追求的教学目标突出表现在“学以致用”方面,即学生通过学习《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能够基本解决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实际问题,初步具备从事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综合能力。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特点与案例教学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合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结果多元化等特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实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目标、达到“学以致用”,应用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结合教学实践及课题研究,对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生动直观、化繁为简

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理解和掌握较为复杂的教学原理和教学策略。

2.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员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3.能够基于学生经验帮助建构新知

案例的选取往往与学生的实践经验密切联系,如学生的绘画、歌唱、舞蹈基础以及在幼儿园见习、实习的经历,都能够在案例呈现中引起共鸣,使其回顾、观察、思辨,从而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能力。

4.能够集思广益

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5.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掌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分析、帮助归纳提炼、进行总结评析。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采编、收集、整理案例及相关材料,不断学习、研讨、提升,不但可以扬长避短,而且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成效可以反观自我,进一步收集材料、充实案例。

二、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缺憾

1.案例的来源较难及时满足教学需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无论是幼儿园音乐、美术还是艺术综合活动,往往是教学设计(文本材料)与教学实施(声像资料)相结合,研究、编制、拍摄、制作一个好的案例,至少需要1至2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同时,收集、筛选、编制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案例有可能难以及时满足教学需要。这也是案例教学法推广和普及受阻的一个主要原因。

2.案例的分析需要较多的专业储备,对教师要求较高

就算有了一个好的案例,如,学习“幼儿园歌唱活动”时选取一个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案例,其教学价值如何充分挖掘,才能帮助学生明确教学设计如何基于幼儿身心特点、歌唱特点及幼儿教育特点,并让学生观摩、借鉴歌唱教学策略,这需要执教的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水平及实践指导能力,这是一项挑战较大的工作。

3.案例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较多

由于要进行较为充分的阅读、观摩、思考、分析、交流及总结等活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整个课程教学时间有效,较难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

三、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进思考

1.遵循原则选取优质案例是根本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案例应该既能融会相关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案例的选取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性、实用性较强,而学前教育的对象——幼儿的情况又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案例的选取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每个案例要以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原理为依据,案例要重点突出、融合基本理念及基本能力,案例要利于思考、可借鉴性强。二是必须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根据《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每个专题教学来对案例进行精心整理,编写出具有实用性的案例,而不能凭空臆造,脱离实际。这样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每个案例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目的。

(2)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涉及学科知识、技能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是多样的,但这一多样性又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能力环节有机组合而成的。因此案例的选取应当考虑案例要突出什么能力指导、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能够引起积极思维等。要从搜集到的大量的原始资料中,分门别类地整理出具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作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案例的构成内容。一个类型的典型案例能够充分运用已学的学前基本理论,启发学生明确《学前儿童艺术(下转157页)(接上155页)教育》的教学对象、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样,通过案例教学,就能从典型案例中,学习和掌握幼儿园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活动的基本策略,从而掌握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

(3)案例应能够承上启下。即注重案例与所涉及知识和能力的前后衔接性。从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较多,所以组织案例时应特别注意尽量少涉及未学的内容,对多融汇已学要点,应注意设计相关问题,突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联性。

2.建立健全教学案例资源是保障

建立教学案例库。教师要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的工作,应更多地深入幼儿园教学一线、多参加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收集和筛选案例。这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执教教师的专业成长十分必要。

3.提高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是关键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执教教师不仅应具有正确的学前教育理念和良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还必须在音乐、美术、文学、教育技术等各方面具备基本能力,并熟悉案例教学的基本策略,才能胜任教学。

4.配合教育技术呈现教学案例是助力

现代化教学媒体的配合,使教学案例的呈现能够视、听、操作、互动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案例的使用成效。

儿童艺术教学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070―01

儿童绘本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书籍。图文交融,画面精美丰富,深受幼儿的喜爱。因此,将儿童绘本应用在美术教学领域,即寻找绘本中有价值的美术教学点,以区域游戏、主题教学等形式呈献给幼儿,可以让幼儿尽情地欣赏、评价,并学会用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文学之美,描绘出孩童的美好世界。

一、儿童绘本有助于幼儿感受艺术的美

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美,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成长更需要美去滋润,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完善的个体。幼儿对绘本的喜爱也是他们对美的追求表现,书中的不同视角都带给幼儿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因此,一本优秀的绘本不但有它的教学价值,而且还具有非同寻常的美学价值。幼儿阅读它的同时既感受到了美、体验了美,也会创造出美的事物。就让我们通过儿童绘本让幼儿感受更多的美,让这种美走入幼儿的心里。

二、儿童绘本有助于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幼儿对美术似乎有天生的兴趣,他们都是富有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如果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儿童绘本的出现正符合这一需求,它就像放大镜,一副副放大、近焦的新鲜而惊奇的图画,满足了幼儿对幻想世界的心理需求,也满足了幼儿视觉审美的需求。幼儿手捧着绘本,可一边感受文学故事的美,一边欣赏美轮美奂的图画,从而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刺激其对形象的想象思考能力及艺术创作的欲望。

三、儿童绘本有助于回归正确的幼儿美术教学方法

皮亚杰指出, 2~7 岁是儿童的前运算时期,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思维都是以具象思维为主,他们喜欢用表征性的形象表达事物。此时期的幼儿也处于前书写阶段,他们会画下具体的形象物体表明自己的意图。简单的图画象征是幼儿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一直以来,幼儿的模仿画是一种历史性的误会,是幼儿美术发展中被颠倒的历史,儿童绘本对美术教学最大的意义就是将倒写的历史翻转过来,遵循儿童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儿童重回属于他们的读图时代,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接受、表达知识。

四、儿童绘本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美术知识及联想创作能力

绘本是集文学、自然、艺术为一体的书籍,是拓展幼儿认识世界、社会,周围人、事、物,让幼儿了解美术、掌握美术技巧和表达元素的好教材。比如,颜色与心理特征的一一对应关系,画面的大小变化与等级、远近的关系等,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将知识深深刻入幼儿心底。图与图之间的逻辑思维能力也给幼儿提供了绘画创作的联想空间,给予了他们自由发挥的天地,让艺术活动成为他们的精神创造活动,不再受拘束。

五、儿童绘本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绘画技能

教师可以以绘本为载体,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征设计一系列主题性的美术创作活动。通过阅读儿童绘本,幼儿已经潜移默化地接触了绘本的构图、色彩、画面的叙事方法,了解了绘本中潜在的节奏、表现细节等知识。当幼儿的美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创编绘本故事,或者将绘本中的绘画用手工等其他美术形式表现出来,增强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例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的色彩丰富、明亮,故事情节幽默、简单并且流畅。绘本中的图画清晰,使用的线条十分简单,然而所产生的效果却非同凡响。整本图画书所采用的色调是以黄色为主的暖色调,充分体现了主角母鸡萝丝的母性,一个个美妙的因素被幽默的故事串联在一起,是美术欣赏、学习的佳作。在幼儿阅读后,可引导他们观察书中的图片,让他们将书中出现过的花纹画在自己的衣服上和画纸的背景中。经过这样的创作,幼儿对于图画的处理就不再是简单的涂色填充了,而会将自己的想法填入画中,使自己的作品更丰富、生动,表现手法更多彩、有创意。

儿童艺术教学范文4

关键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心理健康

1 艺术教育与情绪情感

要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质联系,我们首先需要深刻了解什么是艺术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

1.1 艺术教育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品为媒介和主要手段进行的教育活动,其范围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一般认为,艺术教育可分为普通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两大类。普通艺术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艺术审美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修养和总体素质,这一类就是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学校的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而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各类艺术专门人才来满足社会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其实质主要是完成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审美、创美任务。作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该为幼儿创设和营造一个美好的音乐环境,将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幼儿建立起快乐的桥梁,给幼儿带来愉快与美的感受。

1.2 情绪情感与幼儿心理健康

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和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将他们统称为感情。情绪主要是指一种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环境情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如开心的时候人会喜形于色、愤怒的时候会横眉怒向。情绪存在着较大的情境性、短暂性,应激性,它会随着具体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也会随着特定需要的不同满足程度而发生变化。而情感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往往被用来描述某些稳定的或者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等等。

情绪、情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情绪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在生活中,幼儿也会遭受着各种外在的压力,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而且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释放和合理疏导,时间一长,幼儿就会出现性格或者行为上的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 学前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联系

2.1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成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用来表达人内心情感,是声音的表现艺术。在学前阶段,儿童能够通过音乐作品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来发展自身的情感,儿童在学习音乐时,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美,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同时,积极乐观,活泼健康的儿童音乐作品,可以凭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启发幼儿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音乐氛围中成长,潜移默化中发掘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塑造幼儿活泼健康的个性,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2 舞蹈律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身体发育黄金时期,幼儿通过参加活泼生动的舞蹈活动,节奏鲜明的舞蹈律动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其体力,同时可以促进其他生理机能发育,比如关节的灵活性、腿部肌肉的发育等。同时,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亲切的目光,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柔和、清晰简单的语言,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能在这在充满活力、优美的舞姿的启发、引导下受到感染,幼儿的性格情操得到陶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幼儿热情、开朗、大方、活泼的性格特征。

2.3 美术活动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美术被称为“视觉艺术”,美术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出一定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作用于人发视觉感受,引起人大情绪律动,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 3 ~ 6岁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能用多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通过大脑去思考、理解、再现、加工、想象审美对象,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情感。

艺术教育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表面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在于从深处唤醒和激发了人与生俱来的潜在的潜能。现今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忽视教育与人发展的实质联系,重新审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质联系,有利于帮助我们重新树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3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树立的价值取向

3.1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必须顺应时展,走向综合化,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

幼儿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又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辅相成,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提示我们,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应该是集创造、表演、欣赏及唱歌、舞蹈、奏乐为一体的,任何单一形式的唱歌、诵读、舞蹈是不存在的。我们要从塑造幼儿完美人格角度出发,将学前教育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教学手段综合化,把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一个过程中,用艺术教育趣味性、情景性和游戏性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使幼儿享受到美感,受到陶冶,具有审美素质,进而建构幼儿健全的人格,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基础,课程、内容及方法的构建应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一,学前艺术教育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这样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们要从幼儿出发,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幼儿本身都具有身心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这些潜能,使幼儿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我们要多去研究和了解学前儿童。多去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差异性,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每个学前儿童,教师不仅要研究和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差异性,我们的家长也应该多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与不同阶段的需要,不能将兴趣爱好等强加在幼儿身上。了解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提出与他们相匹配的期望与要求,设置艺术教育的“最近发展区”,使艺术教育课程更加合理、内容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摒弃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僵硬过激做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志刚,张琼辉.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儿童艺术教学范文5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学;想象力;创造力;培养

想象力不是生来就有的先天素质,而是后天开拓的结果,它是完全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英国有位学者曾经说过:“英国最丰富的资源不是石油,也不是煤炭,而是英国人民的想象力,而这想象力是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和发展起来的。”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画家,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儿童的智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进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告诉我们,美术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四多,让学生的思想飞翔起来。

一是多积累。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儿童只有见多识广,才能拥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累分为直接积累和间接积累。就直接积累而言,就是要多看、多听、多经历、多感受、多见识,见得多了,头脑中的表象也就储备多了,将它们化作记忆、印象、图像蓄存起来,以利于用时好调动。从间接积累方面讲,就是要从作品中、书上、电视上、电影上、图片上、电脑上,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接收和储备图像信息,所谓“胸有成竹”便是这个意思。社会越先进,越发达,儿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积累越多,想象的空间就越大,想象内容也就越丰富,创造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可以这样说,现代信息社会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是过去的人无法比拟的,因为他们接收和储存的东西要比过去的人大得多。在人美版二年级上册《会变得小手套》一课中,我收集教学信息(有:各种范作图片,制作步骤图片,导入视频,视听音乐),通过导入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目的的欣赏各种小手套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制作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制作的方法步骤,以及各个作品的创意点。通过这些启发,同学们最后的作品更是让老师惊喜不已。

在五年级《飞天》一课中,飞天是人们想象中的飞神,最早源于印度神话,在我国只有敦煌壁画上有飞天的造型,离我们生活太遥远,画飞天造型更是无从下手,为了让同学们了解飞天艺术,我收集了大量视频资料和飞天图片。同学们在体验飞天的动态,我找了很多关天的动态图片,分别运用到教学三个方面:1.通过动态线的动画效果让同学们感受飞天姿态和站立姿态的不同。2.画飞天动态线。3.欣赏飞天造型在生活中的用途。飞天视频运用在教学两个方面:欣赏飞天的舞蹈,吉林大学学生制作的飞天动画。飞天的历史演绎。通过这一系列的感受,同学们对飞天有了认识,也有了兴趣,也有了再造想象力。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通过老师大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启发,同学们不再只是完成了一次作业,而是收获了一种探究过程的体验,这种感受终生受益。

二是多练习。通过引导儿童勤练习、多绘画,使儿童了解绘画艺术的特点,掌握绘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丰富和扩大知识的领域;使儿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丰富他们的审美素养。

三是多游戏。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在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运用游戏可使儿童毫无思想负担,自然轻松地学习,教师用游戏口吻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并引起作画的兴趣,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来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如让儿童练习涂色时,不是单纯涂色,而是让儿童玩曲线走迷宫的游戏,然后让儿童涂上不同的色块,这样儿童涂色的兴趣很高。如让儿童画小动物时,让儿童选择各种几何图形组合一个个小动物,这样他们能把自己看到、想到的动物都能用几何图形表现出来。由此看出,有趣游戏可以使他们毫无拘束大胆地勾画各种图形。

四是多自由。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儿童作画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用色、用线时大胆、果断、单纯。二是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很多印象成份。三是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出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而这些恰恰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教授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儿童各种能力。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在儿童作画时,美术老师不得用一种固定模式来要求他们,要给孩子一个可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在绘画过程中,老师不干涉,只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儿童完成一幅作品时,老师要改掉往日那种“象形”的评价方式,绝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而应该重视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以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新颖的视角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衡量。

总之,美术教育作为国家义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不增加他们负担的前提下,以培养儿童的艺术素养为主,因势利导、因人制宜,使他们既学得开心、画得愉快。唯其如此,才是我们每一位儿童美术老师的终极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儿童艺术教学范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9-0047-03[WN]

儿童立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是以儿童为本,根据儿童的实际,从儿童的认知、能力及兴趣出发,尊重儿童的前数学经验,以儿童视角设计数学课程,开展富有儿童味的数学教学活动,协助儿童自由地探索和发现,建构属于儿童自己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满足儿童内在旨趣和生命成长的诉求,引领儿童健康地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数学课程要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使儿童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文从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浅略地谈谈教学要基于儿童的立场需要,改变“见数学而不见儿童”的尴尬现状,改变打着“为儿童服务”的旗号却实施“成人本位”的教育。

一、情境导入

出示奥运赛场比赛前抛硬币决定先后顺序的录像画面)

师:在竞争激烈的奥运赛场,裁判员正在干什么?为什么要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先后呢?

设计说明:奥运会赛前常用的抛硬币决定发球的先后顺序是儿童熟悉的情境,又与本节课有着紧密的联系,选择这样的情境引入课题,既符合儿童熟悉的生活实际,又贴近数学学习内容,而且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

师:下面我们先一起玩一个摸球游戏。袋子里事先放了4个黄球,2个白球,儿童不知情)袋子里有黄白两种球,每次任意摸一个,组内成员轮流摸,摸后放回,一共摸30次。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算女生赢,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算男生赢。

活动要求:

1.组长负责拿袋子,组员轮流闭眼摸,摸前先搅匀。

2.推选一名记录员将摸球结果记录在活动单上,其余组员监督。

3.观察本组的摸球结果,你想到什么?推选一人准备汇报。

小组按顺序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填写全班摸球情况统计表)

师:引导)男生、女生分别赢得几次?观察本组的摸球结果,再观察全班的摸球结果,你有什么想法?儿童自主回答,互相补充、纠错、完善)

师:设疑)大家根据摸球的结果推测袋子里的黄球和白球的数量。那么,到底推测得对不对呢,打开袋子看看黄球、白球各有多少个。掌声祝贺自己推测成功)

师:追问)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师:根据儿童的回答小结)正像同学们所说的,当袋子里的黄球和白球的个数不相等时,摸到的可能性就不相等,所以游戏不公平。

同时板书“个数不相等”“可能性不相等”“不公平”)

师:根据输赢的具体情况追问)那为什么这一组男生还会赢?

根据儿童的回答指出:当摸的次数较少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偶然现象,而观察全班摸球情况,就会发现摸到黄球的次数比白球多得多。

设计说明:让儿童通过摸球游戏决定输赢,能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与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让儿童通过摸到黄白两种球的次数猜测袋子里黄白两种球的个数,这样能激活儿童已有的经验,让儿童发现游戏的不公平,从而产生修改游戏规则的需求。安排女生赢,考虑男生比较外向,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更急于设计公平游戏规则的强烈欲望。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作为活动主体的儿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精神陶冶情操,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儿童的数学乐园。

三、修改游戏规则

怎样修改游戏规则才公平呢?并说出你这样修改的理由。

根据儿童的回答相机出示不同的方案。

相机板书:“个数相等”“可能性相等”“公平”)

师生共同小结:只要袋子里的黄球和白球的个数相等了,那么摸到的可能性就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

设计说明:在修改游戏规则的过程中,让儿童自己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把发现和探索的空间留给儿童,让儿童感悟黄球和白球的个数相同时,任意摸一个球,两种球摸到的可能性相等,那么男女生赢的可能性就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儿童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方法与思想,使儿童的生命历程更有意义,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提升儿童生命的质量。

四、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师提问:游戏规则公平了,摸球的结果又会怎样呢?大家可以选择一种方案,像刚才那样在小组里再摸一摸。并将摸球结果填在记录单上,同时派一人填写到老师提供的电子表中。

讨论:游戏规则公平了,还会有输赢吗?在组内说出你的想法。

全班交流:比较全班两次摸球结果的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

追问:游戏规则公平了,为什么还会有输赢呢?

启发儿童回答:游戏规则公平了,只表示摸到黄球和白球的可能性相等,双方赢的机会均等,但实际游戏中,仍可能有输有赢。当黄球和白球的数量不相等时,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次数相差很多,当黄球和白球同样多时,摸到的黄球和白球的次数比较接近或差不多)。

提问:如果继续摸下去,结果又会怎样呢?

顺着儿童的回答介绍:曾有五位著名的学者用“抛硬币”的方法研究过类似的问题。

出示书上的“你知道吗?”)

说明:他们试验了成千上万次,发现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

提问: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比赛前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先后了吗?

设计说明:游戏规则公平了,结果又如何呢?促使儿童再一次产生摸球的欲望。摸球结束后,对第二次摸球结果进行分析交流,然后再对两次摸球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交流。使儿童体悟到两种球的个数不相等时,摸到两种球的次数相差较大,两种球的个数相等时,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相等,而实际摸到两种球的次数差不多。再通过介绍五位科学家抛硬币的实验,让儿童发现其中的规律,进一步体验等可能性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的关系,并解决课开始时铺设的“抛硬币”问题的疑问。这样的教学设计摆脱静态的数学知识结构的束缚,彰显了对儿童的真正尊重、理解和关心,并通过动态生长的数学给儿童的生长以启蒙和滋润。

五、设计修改游戏规则

过渡谈话:生活中,同学们游戏时,也会制定一些游戏规则,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小娟和小军做摸球游戏,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每人摸20次。摸到红球小娟得1分,摸到黄球小军得1分,摸到蓝球两人都不得分。 图见书上80页第二题)

①你认为在哪个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说出你的想法。

②判断这个游戏是否公平,关键看什么?

2.方方和圆圆用转盘做游戏,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算方方赢,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算圆圆赢。

出示三个不同的转盘)

①如果用1号转盘,谁赢的可能性大?如果用2号呢?

②他们修改了游戏规则,改用3号转盘做游戏,游戏还公平吗?

3.把下面的10张牌打乱,牌面朝下放在桌上。每次任意拿一张再放回,拿到比“5”大的算小刚赢,拿到比“5”小的算小力赢,拿到“5”不分输赢。A看作1)

①如果你是小力,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为什么?

②如果不公平,怎样修改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公平呢?

③你还能设计怎样的游戏规则?

设计说明:第一题让儿童自己通过判断分析,相互交流得出在1、3两个口袋摸球是公平的。通过说说理由,让儿童加深对“游戏规则公平”的理解,而口袋中所放的蓝球与从口袋中摸出红球与黄球的次数并没有关系。

第二题作了适当的优化,在儿童知道不公平的转盘和公平转盘的基础上,出示修改后的规则让儿童判断用这样的转盘玩游戏是否还公平,使儿童体会到只要红色区域和蓝色区域的面积相等,游戏就是公平的。

第三题对课本习题进行了开发,由原来一色的红桃设计成两种颜色、四种花色。儿童不仅可以根据数字进行设计,还可以根据花色进行设计,这样使儿童设计的方案更加多元开放,这样的方案设计不仅巩固加深了儿童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拓宽了儿童的思路,激活了课堂气氛,使课堂再一次出现了交流的。这样的设计顺应儿童自由的,善于探索、发现和创造的天性,开发了其巨大的潜能,能激发儿童的灵性。

六、总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