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范文1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免费开放;陈列文物;管理与保护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博物馆不仅是各类文化珍宝的收藏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群众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自2008年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县(市)博物馆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文博单位,既面临着发展的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观众数量的增多,对文物陈列管理,参观环境维护、文物安全保障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陈列文物的管理与保护是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制定一套健全的馆内规章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基层文物馆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度,并结合自身馆藏文物实际,建立健全文物保护与管理制度[1]。其中,要重点健全以下制度:(1)馆藏文物接受、鉴定、登记、编目与档案制度;(2)文物库房管理制度,细化出入库、注销以及统计细则;(3)文物保养、修复与复制制度;(4)文物安全检查制度;(5)其它文物收藏保管制度。

二、强化安保意识,加强展厅管理

(一)进入展厅前采取的必要措施

展厅是博物馆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做好陈列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要地方。鉴于参观者剧增的现状,馆方应在参观者进入展厅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充分准备。首先,借助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媒介大力宣传博物馆免费开放制度,并加强舆论引导。告知公众博物馆是长期免费开放的,建议大家合理安排参观时间,不要一哄而上。第二,对每日参观人数进行控制。博物馆应定时播放参观须知,讲解员加强对人流的组织疏导,引导大家文明参观。在博物馆门口发票处设置观众排队领票围栏,每日早上8点开馆发票,直到发完当天控制数量为止。对团队、外宾团体参观实行提前预约制,对旅游等团队也实行预约制[2]。可适当增开新的进出口通道,并注意错开高峰期,以调节参观者流量,从而保证团队参观质量。第三,改进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根据观众需求,进一步改进相关服务设施。比如,增设供观众休息的座椅、存包柜等;对馆区内的无障碍标识与无障碍通道进行优化;更换模糊、不明确的指示牌,并全部进行英文标注,方便外宾参观。

(二)加强展厅内的管理

1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与管理

基层博物馆根据自身馆藏文物情况,建设符合国家安全技术防范标准的库房,提高文物保管条件。同时,建立本馆文物信息数据库,实现文物的信息化管理。文物布展必须符合文物移动操作规程,由专业人员清点核对无误后移交给展厅文物保管员。单据需标注文物名称、时代级别以及数量,标明文物柜号及柜内位置,并标明页码。采取账物分管机制,由专人保管相关单据。清扫时需挪动文物,务必要双手轻拿慢放。不宜用湿布擦拭灰尘,而应用干布与吸尘器轻轻擦拭灰尘。戴手套提取字画与珍贵文物,以免手汗与赃物玷污藏品。展厅文物保管员负责对文物进行每日检查,确保账、物、卡相符,隔半年或一年与库房保管员一道根据原始单据清点陈列文物[3]。此外,为了避免文物受到破坏,展厅内的全部设施必须采用无毒、无污染的建材装饰材料,并将展厅内的温湿度、光度调整到相应的标准。对容易发霉、生锈的文物应及时上报,尽快进行补救。对于陶瓷等易碎文物应做好防震与防滑措施。

2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

根据展厅大小以及文物数量、级别等合理安排展厅工作人员,并明确其工作职责,严格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由于每天的参观者都很多,展厅内时常出现拥挤现象。工作人员要做好导向工作,告知观众应与展柜、展架保持一定距离,不可用手指点或触摸文物,避免损坏文物。提醒观众不能用闪光灯拍照,不能大声喧哗,追逐嬉闹,严禁吸烟、乱扔垃圾、损害博物馆设施等。将一级文物柜与金银玉器等重点展出部位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借助先进的技术设施进行严密监控,并安排保安在展柜附近执勤,及时劝阻个别观众不文明行为,保证文物安全[4]。对观众集中的展室应采取人员限制措施,当人员过多时,立即通知安保人员在展厅门口疏导,组织观众排队等候,或劝导观众先参观其它展厅,以减少展室的人流量。

3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实行协作联动机制

文物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挽回。为保护好文物,博物馆应根据自身安保状况,制订安防、消防、保安、公安、中心控制室等每个环节的安全责任制度,并严格加以落实。同时,制订突发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采取协作联动机制。工作人员必须签订安全防范工作包保责任合同书,防火、防盗保卫包保合同书,以增强其责任意识。同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强化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提高文物陈列设计的仿真复制水平

文物仿真复制技术属于博物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反映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水平的重要因素。文物属于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特殊产物,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价值。当前,受保护条件、运输条件、陈列条件、养护修复等环节的限制,一些珍贵文物并不适合经常展出,以免使藏品受到破坏[5]。因此,适当采用文物仿真复制技术,用复制品代替原品展出,有利于延长文物的展览寿命,保护文物的原貌。同时,也能提高博物馆的文物陈列设计管理与保护水平。此外,运用该技术有助于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馆际之间藏品的借用、交换。既保证了藏品的使用安全,也促进了博物馆间的陈列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博物馆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文物保管水平

空气中含有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氢化物、尘埃、微生物等均属于空气污染物,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展厅内的有害气体与粉尘颗粒可能导致文物风化,金属锈蚀,纺织物变色。因此,博物馆要加强对文物环境研究人才的培养,为馆藏文物提供适宜的保管环境。另外,还应加强对文物保管员的专业培训,更新他们的工作理念,学习先进的文物管理与保护方法,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前台咨询人员、安保人员、保洁员等采取集中培训,强化其安全意识与文明礼貌服务意识,要求采用标准的文明用语,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结语

总之,博物馆免费开放是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大举措。基层博物馆要把握好这一机遇,建立健全文物保护与管理制度,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文物保管水平,以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观念,推动我国基层文化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 峰,金成光.简析免费开放形势下基层博物馆陈列文物的管理和保护[J].大众文艺,2011,13(11):186-187.

[2]刘卫清.浅析发展形势下基层博物馆文物陈列设计管理[J].西江月,2013,11(6):304-305.

[3]周向东.试析博物馆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工作[J].卷宗,2015,5(9):51-51.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范文2

两个转变

《规划》提到,“十三五”时期,国家文物局将推动文物保护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二是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确保文物安全。

注重预防性保护,尤其是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是当前要关注的重点。因此,文物局将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效应的文物保护重点项目,推进长城保护计划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开展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推荐和遴选工作,落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善尚未核定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措施。

此外,需要提升考古在文物保护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除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外,可移动文物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工作也很重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和普查成果显示,创新文物安全监管模式是确保文物安全的关键。国家文物局将配套开展12个文物保护工程,包括:长城保护计划、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工程、西部地区石窟保护展示工程、及四省藏区与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古建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程、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保护展示提升工程、水利遗产保护工程、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馆藏文物保存条件达标和标准化库房建设工程、文物平安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办、出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作为重点项目,国家文物局将在的统一部署下组织实施。

文物利用

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文物合理利用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规划》中可以看出,文物局已采取了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其中,强调要坚持保护为主、保用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拓展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有效途径,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此,文物局还配套了五个工程,包括:国家记忆工程、“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可移动文物资源共享工程、“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工程、中华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政策保障方面,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转发了四部委《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家文物局对《意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经过调查研究,在《划》中提出了2020年发展目标:打造5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建成1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基地,文化创意产品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文物单位和企业超过50家,其中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超过20家。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指导意见》也是指导“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工程、中华文物走出去精品工程等项目重要的政策性文件。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范文3

【关键词】离子色谱法 预防性保护 出水文物 不可移动石质文物

一、引言

离子色谱法属于高效液相色谱的一种,是测定阴离子、阳离子及部分极性有机物种类和含量的一种液相色谱方法。分离机理主要是离子交换,基于离子交换树脂上可解离的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溶质离子之间进行的可逆交换。分离方式分为三种:离子交换色谱、离子排斥色谱、离子对色谱。离子色谱仪由贮液罐、输液泵、进样器、分离柱、抑制器、检测器及色谱工作站组成(见图1)。

离子色谱法因其快速、方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同时分析多种离子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自来水工业、石油化工、食品、农业、地质、医药和生物等领域[1]。随着文物科技保护的不断发展,离子色谱法在文物研究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2-4]。基于近年来文献,本文综述了离子色谱法的特点及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应用现状,展望了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中的发展前景。

二、离子色谱法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1.离子色谱法在文物预防性保护中的应用

1930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第一次提出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即是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实现有效管理、监测、评估和控制,抑制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使文物长期处于“稳定、洁净”的安全保存环境中,以达到有效长久保护和保存文物的目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是指包括库房、展厅、展柜、储物柜(箱、盒)等的物理、化学、生物条件。温度、湿度、光照、污染气体、虫害和霉菌等环境因素均是引起馆藏文物劣化和损害的原因[5]。其中污染气体分为以下几类:(1)有机化合物:甲酸、乙酸、甲醛、乙醛等,主要是从馆藏环境中各种装饰装修材料中散发出来的,或者是文物修复不当残留在文物表面的,均对文物有腐蚀作用[6]。(2)含氮化合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这些气体分子可转化成硝酸与亚硝酸,对金属文物、纺织品、石质文物、壁画等产生破坏作用。(3)含硫化合物:二氧化硫等,对所有文物均有一定的腐蚀作用[7]。(4)碱性气体:氨气,主要来源于建筑、装修材料中释放及参观者汗液挥发,会使有机质文物脱色、褪色[8]。因此,有效地监测、检测和控制博物馆微环境中的多种污染气体十分必要,离子色谱法的发展为检测污染气体的种类和含量提供了可能。通过对污染气体进行采样,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离子,即可得出结论。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Velichka Kontozova-Deutsch[9]等人对德国科隆大教堂的空气样品进行了离子色谱检测分析,通过选择合适的色谱柱、优化淋洗液和流速,确定了空气样品中甲酸和乙酸气体的浓度,并对比两种色谱柱对氟离子、甲酸根离子及乙酸根离子的分离效果,表明IonPacAS14色谱柱可同时有效分离这三种物质。上海博物馆徐方圆[10]等人通过“无动力扩散采样-离子色谱”技术,对文物藏展常用的14种木材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红橡、樟木及经防腐处理过的椴木与棱柱木中的甲酸、乙酸含量较高,应谨慎使用;并提出采用铝塑膜包裹后的木材能较好地阻隔藏展木材中污染气体的释放,可有效降低展柜污染气体对文物的腐蚀破坏。刘霞[8]等人通过自制的无动力扩散采样器与离子色谱仪,对博物馆微环境中的碱性气体氨气进行了采样分析,获得了采样点氨气的浓度,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环境的监测、检测、控制提供了参考方法。

2.离子色谱法在出水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水下考古快速发展,各地纷纷展开了水下考古调查和发掘。近年来的水下考古项目有:西沙“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发掘、福建“半洋礁I号”沉船水下考古、广东“南澳I号”沉船水下考古、宁波“小白礁I号”沉船水下考古、辽宁“丹东I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广东“南海I号”沉船考古发掘与保护等。伴随水下考古的发掘,涌现了大批出水文物。这些出水文物,特别是从海洋中打捞出来的,长期受海水侵蚀,含有大量的盐分。一旦出水,可溶盐在器物内部反复溶解和重结晶,致使出水陶瓷器酥松脆弱、釉面剥落,会加速金属器的锈蚀等。所以在保护修复处理过程中需要对其脱盐,脱盐前需确定结晶盐的成分和含量,并选择合适的脱盐方法和判断脱盐终点。离子色谱法是测定无机盐离子种类和含量的有效检测方法。在文物保护领域,常选用离子色谱仪检测文物脱盐过程中的离子种类和浓度,通过离子浓度的变化来监测出水文物脱盐的过程及脱盐终点的判断,并大致确定文物中结晶盐的成分。

陈岳[11]等人通过离子色谱仪对“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的陶瓷样品进行了处理分析,测出陶瓷器中的含盐量都很高,达到数百数千微克/克。可溶盐中阳离子主要为Na+、K+、Mg2+、Ca2+,阴离子主要为Cl-、SO42-,说明陶瓷器样品中含有大量的可溶盐。这些盐分在长期的保存中会反复溶解和析出,对文物有损害,所以需要对其进行脱盐。文中利用电导率仪与离子色谱仪来监测脱盐过程,对比了三种脱盐方法,筛选出最有效的方法为超声脱盐法。但基于文物的安全考虑,建议多种方法合理结合,确保文物安全有效地脱盐。成小林[12]等人利用X射衍射仪、X射线荧光仪、离子色谱仪分别对室外保存、水下打捞及近海出土的铁质文物锈蚀样品中氯元素的存在形式及含量进行了分析对比,其中离子色谱仪主要是测定铁质文物锈蚀样品中可溶性氯含量。结果表明,海水打捞的铁质文物中的氯含量最高。金涛[13]等人利用离子色谱法等分析方法对宁波“小白礁Ⅰ号”船体构件进行了全面调查,其中可溶盐主要为Na+、K+、Mg2+、Ca2+、Cl-、SO42-等离子。其中离子含量较高,由此判断船体需要进行脱盐处理;并通过实验对比,确定清水浸泡法可以有效去除部分可溶盐。

3.离子色谱法在其他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除了上述应用外,离子色谱法也被广泛用在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的病害调查研究中,如摩崖石刻、石窟造像、石塔、石桥等石质文物[14]。这些石质文物长期暴露于野外,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下,表面污染和风化非常严重。若不及时保护处理,会加速其腐蚀,从而导致文物珍贵信息的丢失[15]。盐结晶是导致石质文物风化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易溶盐,易富集、易浓缩、易风化,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c结晶破坏力,它常常引起石质文物表面酥碱、空鼓及剥离[16]。因此,如何脱盐与控制盐分的析出一直是石质文物保护修复的重要工作。赵凡[17]等人采用离子色谱法等分析方法对四川绵阳北院摩崖造像及刻经岩石表层劣化样品与新鲜岩石样品的溶液进行了可溶盐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新鲜岩石样品,岩石表层劣化样品中,表面粉状脱落样品、表面片壳状剥离中外层硬壳样品和表层片层状剥离样品中的可溶盐总量明显有所增加,这对研究该摩崖造像及刻经岩石表层劣化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姚政权[18]等人对徽州地区的28座石质牌坊进行了系统的病害调查,其中包括利用离子色谱对石质牌坊构件样品进行了可溶盐含量的测定,阳离子有Na+、Mg2+、K+、Ca2+、NH4+,阴离子有SO42-、Cl-和NO3-。结果表明,这些可溶盐的来源不仅来自雨水,还跟石质文物的风化产物及地下水的离子相关;牌坊的柱坐石、柱底端出现的片状剥落应与这些可溶盐的活动有密切的关联。

此外,离子色谱法还被应用于陶瓷器、土遗址、壁画等的病害研究中。受考古出土环境的影响,一些陶瓷器易遭受周围环境中可溶盐的侵蚀。可溶盐的穿透迁移能力强,在陶瓷器的胎体和釉层之间随环境的改变而反复溶解析出,这样会造成陶瓷器的釉层剥落、裂隙增大。楼署红[19]对临安水丘氏墓出土唐代越窑青瓷进行了表面附着物X射线荧光光谱与离子色谱的分析,两种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表明瓷器表面含有大量的Na+、K+、Ca2+等易溶盐。这些易溶盐会造成釉层的剥落与瓷器裂隙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后续需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修复。荆海燕[20]对比了不同淋洗液浓度、流速对双通道离子色谱法测定结果的影响,选定了较好的色谱条件来分离优化测定结果,并研究了陶罐表面的结晶盐及脱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实时监测脱盐溶液中离子含量的变化来判断器物脱盐的程度。张虎元[21]等人对土建筑遗址表面结皮进行了可溶盐离子色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粒度分析,并提出了土建筑表面结皮形成和剥落的机理。靳治良[22]等人采用离子色谱仪等分析仪器对硫酸盐和氯化物对壁画的破坏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莫高窟壁画酥碱病害的可溶盐主要是Na2SO4和NaCl,破坏程度最严重的是Na2SO4;经过高仿真的模拟研究,验证了引起壁画盐害两类盐的行为机理,并证明了Na2SO4具有极强的穿透、迁移及结晶破坏力。

三、结语

离子色谱法样品用量少,自动化程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应用到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中,为各类文物的病害研究、保存环境及保护处理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很好的科学依据。离子色谱法不仅能分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空气中的污染气体,还可以分离有机碱、有机酸、生物物质等可与离子基团作用的化合物和能电离的化合物,因此离子色谱法还可用于有机质文物的研究中。

注释:

[1]于泓,王宇昕.离子色谱法分析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J].色谱.2007.25(3):303-309.

[2]杨小林,胥.离子色谱(IC)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462-466.

[3]IzabelaOzga,NadiaGhedini,ChiaraGiosuè,etal.Assessmentofairpollutantsourcesinthedepositonmonumentsbymultivariateanalysis[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4.490:776-784.

[4]荆海燕.双通道离子色谱法测定一件陶罐表面结晶盐以及脱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7(4):70-75.

[5]黄河,吴来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发展与现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24(增刊):13-19.

[6]徐方圆,吴来明,解玉林等.基于被动采样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多种污染气体检测技术研究[C].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331-338.

[7]施超欧,李静,刘霞等.博物馆微环境中多种酸性气体采样和检测方法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2008.121-126.

[8]刘霞,李静,徐方圆等.博物馆室内微环境中碱性气体的被动采样方法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1):13-17.

[9]VelichkaKontozova-Deutsch,AgnieszkaKrata,FelixDeutsch,etal.Efficientseparationofacetateandformatebyionchromatography:Applicationtoairsamplesinaculturalheritageenvironment[J].Talanta.2008.75:418-423.

[10]徐方圆,解玉林,刘霞等.文物藏展常用木材挥发性酸快速检测评价方法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22(2):1-5.

[11]陈岳,李乃胜,罗武干等.华光礁Ⅰ号出水瓷器脱盐方法研究[J].江汉考古.2013.1(126):117-122.

[12]成小林,陈淑英,潘路等.不同保存环境下铁质文物中氯含量的分析[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0.5.25-31.

[13]金涛,李乃胜.宁波“小白礁Ⅰ号”船体病害调查和现状评估[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28(2):92-100.

[14]IlariaDegano,JacopoLaNasa.Trendsin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forCulturalHeritage[J].TopCurrChem.2016.374:20.

[15]马易敏.不可移动石质文物污染物清洗技术和可溶盐破坏机理研究[C].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6]刘仁植,张秉坚,魏国锋等.云冈石窟的污染物病害调查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28(2):101-110.

[17]赵凡,姚雪,谢振斌.四川绵阳北院摩崖造像及刻经岩石表层劣化特征研究[J].四川文物.2016.188.76-87.

[18]姚政权,杨娟,徐靖等.徽州地区石质牌坊病害机理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6.74-79.

[19]楼署红.临安水丘氏墓出土越窑青瓷的病害评估与成因分析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25(2):15-23.

[20]荆海燕.双通道离子色谱法测定一件陶罐表面结晶盐以及脱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7(4):70-75.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范文4

关键词:古籍保护;纸质文物;档案保护;比较

我国文献遗产主要包括古籍、档案与文献形态的纸质文物这三种形式,这三种文献遗产的管理方法和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但就目前的状况来说,我国的古籍保护还存着不足与缺陷,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若想要在古籍保护方面取得成就,首先我们应当正确的认识到"保护"究竟是什么,充分理解到保护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1 比较保护工作的不同发展趋势

1.1馆藏文物逐步由主动保护代替被动保护 我国的文物保护的基本状况是,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早,至今已经至少进行三次普查,全国文物系统馆藏的珍贵文物基本上都被编制进了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档案。馆藏文物的保护是十分重视其保存环境和文物损坏的具体原因的,并且在以后的馆藏文物的保护中直接运用到了之前的研究结果。与此同时,这也使得文物的保护工作从预防性保护逐步取代抢救性保护,文物保护工作也不再仅仅担任临时救援的角色。

近几年来,国家财政加大了对馆藏文物的支持力度,较多地区的省市级博物馆都进行了新建或者是改建。有了更好的硬件条件后,很多博物馆都大幅度的增加了馆藏陈列的面积,并引入了控制温度湿度以及光环境的高科技控制技术,这些改进不仅提升了文物存放柜的安全性,并且为妥善保管文物创造了很好的硬件设施,是文物损坏或是被腐蚀的现象得到控制。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实现了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1.2档案保护应当重视如何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保护条件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档案事业开始突飞猛进的发展起来,档案保护也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不断的发展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应当是档案保护工作的核心理念。在这个理念下,应当注重如何才能不断改善档案保护工作的基础设施和基本保护条件。

在档案保护工作刚刚进行之时,我们应当注重档案库房的环境控制,维护好大批的档案,执行以防为主的保护策略。于此同时,还应当尽力争取到保护经费,这部分经费应当用于重点档案的抢救工作。如此一来,才能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更好的进行档案保护。

1.3古籍保护处在清点及抢救古籍的起步阶段 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刚起步不久,目前的工作重心仍放在清点估计以及对受损古籍的抢救工作上。有人说目前所做的古籍保护工作,准确的概念是抢救。在近期《古籍保护条例》的起草讨论会议上呼吁,现在古籍保护最需改善的是古籍保存环境。

目前,对纸质文物和档案保护的主要方式已经从原来以抢救性工作的被动性保护转变为以预防文物受损为主的主动性保护,然而,对于古籍的保护工作,却仍然停留在被动性保护阶段。之所以会出现以上差异,一方面是古籍保护工作开展时间较短,另一方面是观念问题,即对"保护"的认识问题。

2 比较保护工作不同保护内涵及保护策略

2.1古籍保护的内涵与策略 目前古籍保护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专门的古籍保存环境标准,对此,应当尽早投入专项资金,对不合格的古籍书库进行改造。古籍保护和文物保护有着同样的基本方针,但其保护内涵及相关保护策略却不尽相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规划中,第一个10年(2006~2015)就将抢救古籍作为重点工作。

目前,古籍保护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和纸质文物及档案保护的成功经验,加深了古籍管理者对古籍保护内涵的认识,要尽快将重点从被动性保护转为主动性保护,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2.2纸质文物保护的内涵与策略 我国保护纸质文物的方式主要包括原生性保护、延缓性保护、再生性保护等,但这些方法都不能对纸质文物完整的保护。除此之外,还有主动性保护和被动性保护两种保护策略。主动性保护是在藏品完好时就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以防止其发生损坏,属于未雨绸缪。而被动性保护是指在藏品已经出现损坏的情况下,采取修补工作以及防止其受到二次损坏。从保护藏品投入的成本以及效益来说,主动性保护更优于被动性保护。尽管主动性保护的效果不能立刻显现出来,但是却比被动性保护更加科学,更加具有前瞻性。主动性保护由于是在藏品尚未受损的情况下就对其进行保护,虽然前期投入的人工和物资成本比较高,但是却可以全方位的保护未受损的文物,因此成本相对较低。被动性保护一般是抢救性保护,针对的是已经受损的文物,虽然修复付出了很高的成本,但实际上却不能完全复原文物。

2.3档案保护的内涵与策略 目前,档案保护的工作方针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防"指的是提前采用各种方法保护未受损档案的完整,而"治"的实质是补救已经受损的档案,防和 治是档案保护工作的两个重点,如果只"治"不"防",就会使大量档案处在不良环境中,日后会有更多的档案受损。如果做好的"防"的工作,日后就会减少"治"的麻烦。而如果只"防"不"治",那么已经档案的损坏程度就会加深,最终无法挽回。因此,对档案的保护应和文物一样,要防治结合,以主动性保护为主。

3 结论

总之,目前我国档案文物的保护工作前景是将工作重点转到主动性保护上,加强文物全程保护,预防文物受损,降低档案文物抢救工作的风险。而古籍保护的现状相较于纸质文物和档案保护,就更加需要改善了。古籍保护工作可以借鉴纸质文物保护和古籍保护的成功经验和相关技术,对其保护内涵有正确认识,树立防治结合的理念,另外,有关部门还需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且当地政府也需要保证规定的进一步落实。

参考文献: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范文5

[关键词]馆藏文物 管理保护 利用 思考

基层博物馆处于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最前沿,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的责任。2016年3月4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文物保护,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博物馆作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展览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使之长久地保存下去,留传给子孙后代,并利用这些馆藏文物开展社会教育,造福社会百姓,促进博物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做好文物征集,丰富馆藏内容

博物馆的基本职能是收藏、研究和展示,而文物藏品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馆的社会地位和影响的重要标志。博物馆只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物、资料、标本,才能更好地进行陈列展览和科学研究。目前,许多基层博物馆普遍存在文物藏品质量较低、珍贵精品文物匮乏的问题,难以为社会公众提供精品荟萃、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展览陈列。因此,要做好藏品的征集工作,通过征集文物,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基础。

(一)征集重点。为丰富馆藏,基层博物馆应结合实际做好文物藏品的征集工作,确保征集文物、资料、照片的质量。藏品征集的目标要从单一的精品文物扩大到一般文物、近现代文物、革命文物及民族民俗文物,特别是那些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及当代重要实物。基层博物馆尤其要做好能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及人物掌故的碑、志、牌匾及资料;以及反映当地百姓在仕、农、工、商、衣、食、住、行、婚、丧、喜、庆等方面民俗文物和反映当地历代名人的文物、实物及资料的征集,以此充实和丰富基层博物馆文物藏品,展示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征集方式。征集馆藏文物是项系统的工程,要鼓励基层博物馆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征集。主要方式:一是捐赠。接受个人、单位捐赠,由博物馆颁发《捐赠证书》或《收藏证书》,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奖励;二是暂存。对于民间收藏者不愿出售和捐赠的文物藏品,可在其自愿的基础上,采用适当支付一定费用,所有权不变的借展方式暂存;三是购买。私人和非管辖系统单位(文物商店、拍卖市场、旧货市场)出售的文物、藏品,可按相关规范和程序购买;四是复制或仿制。对于捐赠、暂存、购买等方式无法获得的文物,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复制或仿制。

二、加强文物管理,保护文化遗产

馆藏文物是博物馆可持续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资源和物质基础,博物馆的一切工作都建立在馆藏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然而馆藏文物由于其脆弱性、偶发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区别于其他藏品,需要特殊保护。当前,许多基层博物馆“库房”简陋,加上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比较匮乏,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现状十分严峻。而加强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是我国宪法与法律赋予博物馆的职责。基层博物馆要坚决执行国家的文物法规和法令,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收藏和管理保护好馆藏文物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强化管理和保护工作,使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长久地保存下去。

(一)加强基础工作。基层博物馆最基础性的工作,一是要建立馆藏文物的账目及档案,健全文物登录制度。账目和档案是馆藏文物征集、鉴定、登记、管理、保护、研究、使用等一系列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和依据,要按照《文物藏品档案规范》和系列文物修复档案记录规范等技术标准,开展馆藏文物建账建档和管理工作。二是要开展博物馆库房环境达标工程,推动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努力改善藏品保管条件。三是要加强馆藏文物安全防护,完善馆藏文物防火设施,控制文物保存环境,把文物存放在较适宜的地方,切实降低馆藏文物的安全风险。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范文6

关键词:唐十八陵;数字化技术;修复;保护;开发

1唐十八陵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古代社会,修建帝王陵墓是国家最大的工程,修建一座帝王陵往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一座帝王陵规格的高低,往往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浓缩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唐陵是大唐帝国的一个缩影,集中反映了唐代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留给当代乃至后世难得的历史财富。但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曾经辉煌的帝陵建筑因战乱、风化、偷盗和人为毁坏等被蚕食殆尽,受损情况严重,现状不容乐观。

1.1损坏严重

1300多年来,露天分布的唐十八陵在受到雨蚀、风化、地质变动、微生物、环境污染等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的恶劣影响后,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如表层出现裂隙、层状风化、鳞片起翘等,这些损害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导致这些石刻整体结构失稳,进而变形甚至倒塌。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大面积破坏文物的盗窃事件,唐陵也不例外,五代时期耀州节度温韬的盗掘活动影响极深,对唐陵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唐昭陵内“昭陵六骏”中的两骏—“飒露紫”和“拳毛騧”于20世纪初期被倒卖到美国,现存放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物馆内①。此外,一些历史原因也对唐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例如,早些年国家分配土地后农耕对唐陵产生很大的破坏,陵区面积一般较大,划分土地时很多雕塑散落在耕地中,当时文物保护的普及度不高,为了能够顺利地农耕,大多数农民不会顾忌这些文物的价值,对一些妨碍务农的文物直接推倒或者摧毁,导致大量的雕塑破损。

1.2保护受限

目前我国文物保护主要运用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两种修复方法。基于物理方法的保护主要是填充加固、封堵裂隙、空鼓注浆等,这样虽然有利于修复文物,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填充物与原材料不相融合,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以化学方法为基础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对文物进行病害调查,然后用材料试验,遵循相容性、安全耐久、环境协调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例如,将化学层涂覆于文物表面,虽然这样可以避免石质文物发生表面氧化反应从而导致腐蚀,但是透气性差,容易引起石质的化学反应。②这些修复手段可以暂时起到保护文物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文物终会受损。唐陵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些偏僻,多在山区、农家地和村落附近,而且面积过于广阔,又大多伫立荒野之上,基础设施不完善且标识也不是很明显。在大量需要保护的文物面前,对应的专职保护人员却远远不够,难以周全地保护这些文物,保护经费也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人文保护可行性低,保护工作面临很大考验。

2唐十八陵的数字化保护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人们开始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珍贵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数字化技术指的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①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虚拟现实性、智能化创新性、低成本复制性等特点。唐陵的数字化保护以复原、模拟、修复、仿真为理念,对唐陵文物进行文物信息数据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进行数字化修复和保护。

2.1采集文物数字化信息,建设文物数据库档案

2.1.1数据采集数据采集主要是对唐陵进行实地调研考察,通过拍照对其形状、色彩等方面进行记录。然后通过特定的软件和设备来采集数据,主要是通过三维扫描测绘将唐陵石刻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二进制代码,对唐陵资源的数字化进行可视化信息采集。②采集过程主要使用的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将激光照射在物体上,照射点与两台发射器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可以将被扫描的物体密集的三维坐标信息以及反射率信息反馈出来,形成点云模型。点云数据可以对文物的实际尺寸和色彩纹理信息进行采集并反映出来,结合GPS设备将点云扫描数据完整地放置在同一坐标空间中,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捕捉和再现文物的形状和基本颜色与纹理。③2.1.2建立模型数据库采集文物信息之后,借助二维数字图像、三维模型形式,整合文物的各类参数数据,建立模型数据库。云计算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可以将文物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其迅速备份恢复的功能也能够保障唐陵数字信息的安全性,这些永久保存的数据可以用于3D打印、全息投影等。

2.2安全监控预警围栏,数字技术保障文物安全

2.2.1监测文物保护系统为了尽可能降低自然因素对唐陵石刻的影响,进行预防性保护,可采用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数字监测文物保护系统。该系统涵盖大气环境检测、空气质量检测,以数据引擎为接口,借助基于温度、湿度、风速传感器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预警和防护,形成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可实现对景区历史文物的监控管理。这种传感器可以对景区的气象环境进行实时监测,通过ZigBee技术和硬件系统相结合对气象信息进行管理,对收集到的气象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然后录入数据库当中。④警报信息管理系统对景区的各项气象指标设置门限值,当该景区的气象发生很大改变,传感器监测到的气象信息达到设置的门限值时,就会在该景区范围内进行警报,以便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护。2.2.2安防预警分析系统虽说近年来随着保护手段的完善,偷盗的现象大幅减少,但仍有这种情况出现,安装安防预警分析系统,建立保护警报机制可以起到预警作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安防预警分析系统主要包括采集文物的基本信息,保证文物芯片编号和所在位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建立文物路径追踪,保护景区环境以及文物安全。此系统可以对唐陵文物的信息进行查询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查询,利用文物的信息采集结果查询文物的状态。一旦文物丢失,系统阅读器检测到该历史文物的芯片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就会启动自动报警功能,这样工作人员便可以及时地追踪文物当前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遗失的路径,节省人力和物力,保障文物的安全。

2.3数字化修复文物,科学探索保护路径

2.3.1缺失部位复原虚拟修复的主要过程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将收集到的高精度点云数据进行去噪、配准、取样等操作,再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根据处理后的点云数据构建出文物三维网格模型,使用高分辨率相机采集到的纹理进行纹理映射,最终得到文物的高精度模型。⑤在高精度三维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模型预处理,对由于在三维激光扫描过程中的反射强度及文物几何结构复杂而无法被扫描到的死角导致的漏洞进行修补,同时去除该文物模型上包含的文物表层伤害。然后进行模型处理,判断石刻的缺失情况,寻找石刻缺失部位的修复依据,利用曲面融合和曲面重建技术,在充分考虑同时期、同类型造像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论证、史料记载、相似器物参照等对文物缺失部位进行虚拟复原。2.3.2碎片拼合对于破碎的石罐,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取碎片的表面、纹理、材质等数据信息,对碎片反复比较,对对比结果进行评估计算,得到每对碎片之间的相似度,得到拼接模块选择方法的输入值,之后再通过场景数据采集、融合、模型网格化以及纹理映射等对原始发掘现场进行重建与展示,然后根据特征匹配完成自动有效的虚拟拼接,实现交互式碎片拼合。①在文物修复过程中,通常寻找相同的文物作为参照,将完整的数字化数据依附于残破的文物数据之上,再运用软件进行复制,应用这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对修复的过程进行反复模拟实践,再从结果中进行比较、筛选并得到最终的优化结果,即修复方案的最优化。

3唐十八陵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承

对于唐陵现有资源的开发与传承,可以丰富那些被储存下来的数字化信息数据的展呈方式,将数字化技术与现存的文物保护方式相结合,更好地利用科技手段去最大限度地使文物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现如今对于文物的传承我们更要注重文化产品在异质化、细分化、创新性方面的发展,从而对其进行传播、传承、活用。

3.1划分等级保护区,唐陵细分化发展

鉴于唐十八陵各陵保护开发现状和实际地理环境,各陵开发的潜在难度与保存完整程度不同,将其规划分为三个侧重点不同的等级保护区。一级包括乾陵、昭陵、献陵、建陵、茂陵五座陵区;二级主要是桥陵、定陵、泰陵、元陵、崇陵五座陵区;三级主要是剩下的几座地理位置偏远、开发难度大的陵区。对不同等级的陵区有针对性地分别采用不同的开发方案,基于三维技术对复杂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结合人机交互的虚拟现实理论与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展示。

3.2开发文旅+IP,户外沉浸式唐陵体验

文旅IP属性之一是要拥有独特性,拥有特有的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在设计上体现着独特的旅游主题、风格、内容等。②陵墓旅游文化在我国发展尚未繁荣起来,这便是唐陵的独特之处。打造唐陵IP首先要找准定位、创造内容。唐十八陵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势,我们可以将其与唐陵本身最优的石刻、壁画资源相结合,真正体现其价值。唐陵博物馆可以与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相结合,广泛地和社会优秀的文化机构、创意团队相结合,开发层次丰富、品类多样的唐陵历史文化衍生品,满足各层次受众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

3.3建立电子展馆,手机App激活唐陵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