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营销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的营销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的营销案例

企业的营销案例范文1

(一)实施病毒式营销的需要掌握的一般规律

首先:病毒式营销中的病毒有一定的“界限”,在病毒式营销的实际操作中,如果没有认识到病毒式营销的本质问题,有时可能真正成为传播病毒了。

其次,成功的病毒式营销离不开六个基本要素:

1.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消费者在互联网上浏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以为之带来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病毒式营销需要围绕这样基本目的开展营销活动。

2.提供无须努力地向他人传递信息的方式。即携带营销信息的媒体必须易于传递和复制,如Email、网站、软件下载等。

3.信息传递范围很容易从小向很大规模扩散。营销信息传递通过网络上的相关途径能很快的以指数级增长。

4.利用公众的积极性和行为。通信需求的驱动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网站和数以十亿计的Email信息,加之庞大的用户群体,建立在公众积极性和行为基础之上的病毒式营销策略将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功。

5.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互联网发展了其用户们关系网络,他们浏览或网络信息,学会把自己的信息置于人们现有通信网络之中,将会迅速地把信息扩散出去。

6.利用他人的资源。在互联网这样的开放式环境中,一则发表的新闻可能被数以百计的网站或论坛引用,成为数十万读者阅读的文章的基础。

(二)实施病毒式营销的一般步骤

实施病毒式营销要遵照一定的步骤和流程,这样才能使该策略更具计划性,可操作性也更强。

(1)病毒式营销方案的整体规划和设计

(2)为病毒式营销设计独特的创意以吸引消费者

(3)对营销信息源和信息传播渠道进行合理的设计

(4)将病毒式营销的原始信息进行小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

(5)进行病毒式营销效果的跟踪和管理

企业的营销案例范文2

关键词:生活用电;阶梯电价;电力企业;营销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2

一、引言

我国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对居民电价制定时,采取低价的方案,主要通过工业对居民生活用电实施补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能源供应日益紧张,节能减排和环保方面的需求也更加凸显,煤炭等能源产品价格迅速攀升,也致使电力价格随之提高,然而我国居民电价的调整力度有限,生活用电价格尚处在一个较低的价格水平。造成了用电量大的用户,将享受更多的补贴优惠;而对于用电量有限的用户,享受的补贴十分有限,一方面没有体现出公平负担电力成本的原则;另一方面,也不能体现出电力资源的实际价值,阻碍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实施。为了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良好型的现代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公平的电力成本负担机制,促进居民更为合理用电,避免电力能源的浪费。居民日常生活用电按照阶梯电价政策来执行,一方面,能够让居民生活电价更加合理的反映出电力企业的供电成本,推动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还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经济需求,维持居民用电价格整体上的稳定。然而在施行阶梯电价制度时,也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通过价格杠杆来调控居民的用电量,也为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带来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研究和讨论生活用电阶梯电价措施对于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居民现行电价措施与阶梯电价的差异

(1)覆盖面的差异。目前我国施行的单一制的居民生活用电费用标准覆盖了所有的城乡居民用户。然而在制定居民阶梯电价时,其电量分档标准,应该按照区域的不同,按照其居民用电户的比率进行制定。具体的来说,即第一档电量应该覆盖该区域范围中80%居民月均生活用电量;第二档电量覆盖该区域范围中95%的居民月均生活用电量;第三档电量,设置为超出前两档的电量。

(2)承担供电成本的差异。目前我国的居民电价维持在低于供电成本的范围内。按照我国现行的单一电价制度,不同的居民要承担相同的供电成本,没有从电价的角度充分的反映出用电量差异带来的不同。居民阶梯电价制度能够更好的反映出用电成本,并降低低收入居民的经济压力;在维持大部分居民电价整体稳定的前提下,促使用电量大的居民负担更多的电费,构建起更加公平的供电成本负担机制。

(3)调控作用的差异。实施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政策,一方面能够在不加重整体电价负担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发挥居民用电补贴的作用,还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价格杠杆的调控作用,引导和调控用户的用电行为,促进节能减排,从而迈出坚实的步伐向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社会前进。然而我国现行的居民用电单一电价政策将无法发挥这种作用,缺乏有效的调控。

三、阶梯电价措施为电力企业营销和管理的影响

实施居民用电阶梯电价制度,不仅能够体现社会负担机制的公平,还有利于推动我国的节能降耗政策,此外,阶梯式电价还能够有效地缓解电网企业亏损的压力。然而在其实施过程中,是通过经济手段调控居民的用电量,也或多或少地会给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带来一些明显的影响。我们通过对阶梯电价方案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对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主要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对居民用户电表数据统计的影响。按照我国现行的电价制度,供电企业统计电表数据,通常可以按预定的日程进行电表数据统计,即按月在固定日期但非固定时间进行统计。尽管国家电网在各地区都在大力推广用电数据采集系统和智能控制电表,然而由于推广时间有限,目前绝大多数的居民用户依然需要人工进行现场的电表数据统计。一旦电表数据统计时段遇到节假日或者自然环境等其他因素的限制,均可能会引起电表数据统计日期的改变,按目前的单一居民电价制度计费,将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然而对于居民阶梯电价体系而言,对电表数据统计的日期和时段将产生更加严格的要求,电表数据统计日期和时段的改变将对居民电费带来一定的影响。

(2)对计量设备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最长采用的电表为普通机械电表、预付费电表、智能电表几种,其中预付费电表使用较少。采用预付费电表的用户在预购电量时,因为其用电行为还未进行,故而无法按用电量设定阶梯电价。对于预付费用户,每月再通过实际电量数据进行计费,无形中又增加供电企业的工作量。

(3)对于营销体系产生的影响。据相关统计和研究表明,使用阶梯电价方式对居民用电采用的阶梯状逐级递增计价方式同单一居民电价计费方式比起来,对于计费计算形式的影响不大,然而居民电价阶梯计费,使得电费发票和电费统计清单格式有所不同,此外,对于电力企业的营销报表统计也将有所改变,将为现有的营销管理业务系统带来许多的技术难题。

(4)对于电力企业经营指标带来的影响。推行居民阶梯电价,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对于超出第二档的电量的用户,电价提价通常超过每千瓦时电0.20元,该计价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居民部分电能浪费,从而改善居民用电习惯,更能够有效地推动供电企业更好地开展经营管理,增加企业效益。

四、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改进建议

(1)注重经营管理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加强对居民生活阶梯电价管理数据的分析,对居民用电量分类分区的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并利用相关统计的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掌握不同季节、地域居民的特点和需求,时刻了解市场动向,以便更好地完成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

(2)加大宣传力度。居民生活阶梯电价制度的实施会引起部分用户电费的增加,也可能造成其对供电企业的不满。如不能有效的开展宣传和舆论引导,就有可能阻碍供电企业的运营管理。故而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时,应该充分利用媒体、营业厅、客服热线等渠道解答用户的疑惑,通过群众的监督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避免引导社会舆论。

(3)保障电表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加强营销管理工作的基础是保障电表数据统计的规范准确。在居民生活阶梯电价制定推行后,一旦发生未按时统计电表数据,或者统计错误时,很容易发生电费纠纷。故而要严格加强电表数据统计工作的质量管理,充分地告知居民统计时间和电表数据。此外,电力企业还应该强化内部监督,认真处理每一起纠纷,避免出现工作疏忽和错误,维护电力企业的公众形象。

(4)扩大电力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投入。加强智能电能表以及用电信息自动化采集系统的推广力度。加快远程抄表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智能电能表在电表数据采集和冻结方面的功能,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引发的纠纷。此外,还应该加强管理,尽快完成老城区居民电表和电路改造,改善供电质量,进而推行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

五、结论

供电行业作为一项关系到国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产业,在企业多年的发展中,凭借自身的行业特点及我国供电行业的政策等因素,电力企业始终处在一个垄断的发展环境下。然而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体制改革也逐步得到了深化,电力行业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也就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电力企业的关注程度也加大了电力企业运营的难度,盈利空间逐步被压缩,只有有效地改善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才能更好的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确保电力企业持续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综上所述,生活用电阶梯电价措施对于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正确的面对这些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管理工作,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作了简单的分析和介绍,然而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和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还有赖我国电力行业全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许贵东,杜宾.浅谈实施居民阶梯电价对供电企业经营影响[J].供电企业管理,2010(06).

[2]刘卫.居民生活阶梯电价对供电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J].农村电工,2011(03).

[3]闫旭,闫辉,朱士珍.居民生活阶梯电价推行中的难点与建议[J].农村电工, 2011(05).

[4]施建锁.关于居民用电执行阶梯电价透视与攻略[J].供电企业管理,2010(02).

[5]国家发改委就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答记者问[J].农村电工, 2010(12).

[6]宋佳楠.节能家电如何为阶梯电价保驾护航[J].家电科技,2010(12).

[7]杨娟.市场经济国家关于阶梯电价的讨论[J].中国物价,2011(01).

企业的营销案例范文3

关键词: 营销安全;预警管理;装备制造企业

中图分类号:TE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080-02

1大庆油田装备制造企业

1.1 油田装备制造企业的现状油田装备制造企业主要是根据该企业所在的区域油田的地理特殊性,提供适合该区域油田采油中使用的地面装置及地下设施的企业。而大庆是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基于这样特殊地域的装备制造企业,在其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势必存在很多有别于其它企业的特点,只有针对其独特性研究,才能使企业可持续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纵观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从亏损大户到赢利明星,中国石油的装备制造业可以说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道路。2003年全行业刚刚实现扭亏为盈,2006年就实现了5亿元的利润,发展速度十分惊人,而“十二五”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形成与分化的过程。油田装备制造业伴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装备制造业迅猛的跃进,已经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迅速扩大的善业规模,产品综合性能的告诉提升,使得高科技产品攻关获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了9000米超深井钻机、顶驱、大口径高钢级钢管、快速测井平台、中大功率内燃机、大功率烟气轮机等新产品。油田装备制造的业内人士把“十五”以来称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春天”。面对这样的温暖,企业应该考虑的是,春天过后还有冬天,未来的发展如何,取决于是否能够居安思危,理性分析当前形势。这样的快速发展,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营销策略,那么,很多方面都会遇到瓶颈,过速的发展,没有一个好的软件支撑,将会带来拔苗助长的后果。

1.2 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前景国内的装备制造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多,除了创新意识,人才技术等因素外,国际化经营薄弱是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受到很多制约。不少企业技术与管理现状严重影响效益和发展。因此,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好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在体制上突破瓶颈,整合资源,提升竞争力。

油田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要了解环境,掌握市场,注重营销安全。打造国际竞争力是装备制造业适应未来全球竞争、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装备制造集团总部以利润为中心,除人事财务外,重点抓研发中心和国内外销售服务网络,打造国际化品牌,营销服务一体化,促进国际化发展。

“行业的边界已经被彻底打破,客户的需求就是边界。”这句话已经很明确的反映出目前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营销的核心,就是安全。只有做到了安全的营销,才能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达到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当营销出现危机,企业能够准确的对其进行预警,那么,危机就会被规避,营销的安全就会得到保障,由此可见,营销安全的预警将会是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体系。

2油田装备制造企业的营销安全理念

油田装备制造企业越来越专业化、规模化,各个油田的采购范围从一个区域扩展到全国所有的油田装备制造企业,而油田装备制造企业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只有那些产品质量好、供货及时、售后服务质量好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逐步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而差的企业逐渐淡出本行业。

随着中国与国际间石油开采合作步伐的加快,以及全球石油装备采购的中心向中国移动步伐的加快,中国的石油装备逐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给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又提出了挑战,怎样在国际竞争中获胜成为装备制造企业目前需要重视课题。仅仅靠优良的产品质量,竞争力的价格,售后服务质量,是不足以取胜的。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确保企业营销安全,在出现风险和危机的时候,能够准确的为企业预警,成为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需求。

3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营销活动,从实质意义讲是指营销流在营销线上的运动过程。该过程是由一系列要素支撑,并有其自身运动规律。因此,当营销流自身某些要素产生变化,企业也必须相应采取变化,以适应新的规则从而保持营销活动正常秩序。反之,若企业不能意识到或者意识到而未相应改变,定会产生营销危机。所以,这些需要当企业不能明显意识到风险和危机的时候,能启动一套预警系统,来警示企业可能发生的营销危机,这样,就会降低要素发生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对企业利益的冲击。因此,在企业营销过程中推行营销安全管理已成必然趋势。

3.1 指标的选取方法①理论分析法。从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中得知,营销安全预警理论等应该选取适合本企业相符或者相近的营销安全指标,并对指标加以科学分析,依据结果确立初步的营销安全预警习题。②调查分析法。调查包括访问专家,掌握该企业的营销数据,发放问卷调查等。

3.2 指标选取原则①敏感性原则。所选的预警指标与目标之间有函数关系,预警指标作为一个自变量,它的变动必然引起因变量一目标的变动。只有当自变量与因变量有高度的相关性时,这个指标才能选作预警指标。对敏感性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证调查结合统计中的相关分析来解决。②异质性原则。不同的指标之间之间只能反映出不同的内容,选取异质预警指标,若不同指标所反映的是同一内容,则称之为指标两者间的同质性高,因此选取时应当选择一个最为敏感的指标数值作为最终确定指标。可以对指标进行肯德尔和谐系数分析,当和谐系数L~0时,这样才可以确定最终指标值。③全面性原则。选取的指标范围应当包括能覆盖企业营销安全的不同方面,既要全面,又要精准到位,这需要借助大量的取证调差和数据验证来解决。④定量化原则。选取的指标可以量化。量化不成的就没法相互比较,也就难以做出较为客观性的判断,一般客观性的指标都是可以量化,对于主观性指标的量化需制定出一套具体的量化标准,借助专家多方意见加以量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来量化,其进行移植性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

3.3 体系的建立安全预警理论,是企业营销安全的理论核心。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得当准确,是企业营销安全的保障。根据前人总结的营销安全预警理论,构建出企业营销安全预警模型(图1),这是企业建立的一个以营销安全管理制度为基础的早期营销安全预警体系。

企业营销安全指标的确定是十分困难的工作,要量化这些指标更为困难,因此,有几点是需要说明的:①要进行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做好对指标值进行量化。②量化方法有主观法与客观法。客观法准确,主观法不太准确。③主观法虽然准确度不够,但是相对于完全不量化的笼统判断而言,主观量化法的准确度又高得多。因为有许多指标是根本无法进行客观量化的,在主观量化与完全凭主观笼统判断之间,前者就更为准确。④主观量化法除了可以界定安全的层度外,关键是我们可以完整地分析安全的广度和深度,借助量化过程,可以加深对安全状况的了解,总比没有任何标准的笼统估计科学得多。⑤任何主观量化指标,只要进行层层细分,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客观标准,对这些细分标准进行有权重值的综合统计,可得到有客观基础的主观分数,相对于简单的估算要精确得多。

4预警警限的确定方法

4.1 专家意见法确定该方法主要是通过专家组合讨论来给予各个预警值表的五级警限。为保证意见的客观性,对其的评定结论,还需要进行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直到达到高标准的一致性。方可确定为最终的警限值。

4.2 效标法确定效标法确定是以企业营销安全管理特别突出的企业为效仿基准,通过检测所获得的最终结果即可作为警限标准。但是作为好的企业,并非各个方面都是很突出的,所得标准也并非完全准确。因此,也可以从反的方面,即以营销失败企业为基准,将其结果作为警限获得部分结果数据。但都是体现在局部方面的借鉴,而非完整的惊现标准。

4.3 经验总结法确定此方法是通过企业多年从事营销安全管理经验而确立的一套安全预警警限,其中包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这也是国内最常见的一种确立预警警限方法。然而,实际情况中,既是企业有标准的预警警限,也应当根据自身情况予以适当修正,以与企业自身实际相符合。

5小结

5.1 油田装备制造企业营销安全预警指标总值所反映的是该企业营销安全的总体水平,并不能实现对企业营销安全的全面预警和预控。因为作为一个企业,就算有相当好的安全总值,但若是在哪一方面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就难避免使其陷入危机。因此,工业企业营销安全预警管理应当相对于每个具体的安全指标,只有每个安全指标运营到位,才能实现完全的营销安全预警和监控。营销安全预警指标总值对企业并不非没有实际意义,从营销指标安全角度来讲,它可反映企业营销安全整体总况。检验企业营销管理的整体水平,还可作为预测企业营销安全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基准。让企业时刻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时刻明白企业实际状况与预想安全状况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制定和弥补有效策略,提高企业安全营销管理整体水平。

5.2 选作企业营销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指标应当遵行遵异质性的原则。但是在现实中,有些指标数据是难以获取的。所以就要引进近似的代指标。即如其他测试数据一样,选用同性质的其他指标数值来代替某一类似的预警值表数值。在确定数值结果时,应当选用同质指标数值结果,并标明同质指标数值与正选预警指标数值之间的同志系数做好排序,便于企业评估选用时作一参考。

5.3 企业构建好营销安全预警系统后,应根据企业活动实际情况具体实施管理。作为对企业整体全方位监控,并对企业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危机进行预警,灵活性和策略性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在营销过程中是否能避免营销事故和营销危机的发生,就看是否对营销安全预警管理系统推行的是否到位。

参考文献:

[1]李蔚.论营销安全[J].商业研究,2000,(9).

企业的营销案例范文4

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信息技术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信息技术的超限应用。

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是基于绩效管理中的信息点来进行的。所谓信息点,就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源和信息传递与汇总的集中之处。这些信息点有:员工工作绩效信息,员工工作绩效生成原因信息,员工工作绩效改进信息,目标绩效参照系信息和员工工作过程信息。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就是这些信息点,而信息技术的超限应用问题就是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范围超出了这些信息点,扩展到了非信息点领域从而给绩效管理的实施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企业的发展总是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相对于企业总是具有超前性。这种脱离企业发展的超前性如果应用于绩效管理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问题。产生信息技术超限应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的局限性

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钥匙,信息技术也是一样。信息技术解决的是关于信息方面的技术性问题,除此之外的领域就不是信息技术所擅长的。这是信息技术最根本的局限性。具体到信息技术在绩效管理应用中的局限性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技术指导思想的局限性。作为一个技术系统,信息技术是以工具理性为其指导思想的。工具理性是一种以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指导行动时只被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在一定的范围内,工具理性的这种特点在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时会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若超出了必要的限度,过渡关注工具本身,使手段成为目的,则会使人们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只是为做而做,失去了应用信息技术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此外,信息技术将实践置于第一位的理念可能使人们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忽视理论的作用,从而在把握问题上缺乏宏观视角和战略眼光;信息技术对功效最大化的追求和对有效性强调的负面影响是形成功利主义,使人们只是一味地强调成本核算而不注意非成本资源的巨大价值;信息技术对于精确性的强调,会导致人们过度追求量化(这一问题在绩效管理中已经显现出来),而对那些无法量化的事物要么忽视,要么束手无策;信息技术对技术手段的过度强调会将人们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到手段方面,而不是去关注手段所要服务的目标(这是工具理性负面效应的最突出表现)。

二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对于信息的加工是有限的。其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条件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辨别,但这种筛选和辨别仅限于数据性信息或简单的文字信息。对于通过问卷或访谈所获得的复杂的文字信息,信息技术是无法对其进行深入加工和分析的。实际上,对于信息的使用,最终还是需要相关人员作出判断。技术所解决的仅仅是技术问题,对于技术以外的问题是鞭长莫及的。此外,信息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容易受到许多干扰性因素的干扰,如传播介质的干扰、问题设备的干扰等。这些干扰都会使信息在采集、存储、传递过程中产生损耗,削弱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些干扰性因素也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绩效管理自身的原因

信息技术在应用到绩效管理中时所受到的局限性不仅是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有绩效管理自身原因,这些原因主要有五点。

第一,绩效管理体系不只是一个工具体系。绩效管理系统中,除了技术和信息部分属于工具体系,其他的部分属于非工具体系。非工具体系所遵循的是价值理性。价值理性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在价值理性看来,行为人所需要关注的是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而不是所选择行为的后果,即其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具有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判定行为的合理性。绩效管理体系包含了两种理性,因此单一以工具理性为理念基础的信息技术是不可能解决全部绩效管理的问题的。

第二,工作性质差异的原因。如果按工作结果的可测量性对工作进行分类,那么工作可以分为定量性工作和定性性工作。定量性工作的工作结果是可以通过数量的形式加以测量的。这部分工作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相对工作结果而言,定性性工作注重的是工作的过程,其结果多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评价。对于这种性质的工作而言,工作绩效很难进行量化,所以信息技术对于这类工作的绩效管理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

第三,指标和标准体系设计的原因。在绩效管理中,绩效信息的采集是有选择性的。选择的依据就是绩效指标和标准。绩效指标和标准不仅是评价实际绩效的标尺,还是绩效管理的方向标。指标和标准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评价实际绩效,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员工的努力方向。因此,如果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存在着不合理,那么信息技术所采集和处理的信息也就不合适,这些信息无助于绩效管理的实施,因此信息技术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企业的营销案例范文5

关键词:IT服务管理;IT安全管理架构;IT企业;ASP托管

中图分类号:TP311.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73X(2008)06-087-03

Typical Application Model Analysis of IT Service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Library in Small Enterprise

WGNA Ruixiu,DONG Shufu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Xi′an,710077,China)

Abstract:IT service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has unique applications in small enterprises because of the gap between resources and demands of small enterprises′ IT system.This essay discusses how to realize IT service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in small enterprises based on two typical application model of small enterprises IT infrastructure:ASP outsourcing model and multi-level network administration model,and to provide a solution to IT service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management in small enterprises.

Keywords:IT service management;IT security management Library;IT enterprise;ASP outsourcing

1 中小企业的需求及特点分析

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构成单元,也是社会技术创新的主体。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通常具有如下方面的基本特征:

(1) 企业规模和IT资源相对受限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内部的IT架构相对较为简单,且企业内部的IT建设与维护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对于IT建设和IT服务的成本承受能力相对较低。因而从整体上看,中小企业的IT资源相对受限,会更加倾向于通过IT服务外包等方式来构建虚拟的企业IT能力。

(2) 对IT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的需求较高

中小企业虽然IT系统较为简单,但由于企业业务相对单一,企业业务发展对于业务数据的安全性依赖性较强,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如何在既充分发挥IT技术的优势提升企业的业务能力,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企业的核心业务数据,是中小企业关注的问题。各个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也会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3) 需求与资源条件间的落差显著

综合以上2个方面,不难看出,中小企业在IT服务质量和安全性方面的需求和其自身的IT资源状况存在明显的落差,在实际的情况中将表现为:企业的IT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甚至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核心业务运行;企业的核心IT资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企业整体的IT态势面临较多的安全风险。

在网络化的社会中,IT能力水平决定了一个企业的业务拓展前景和面向最终客户的服务水平,因而上述方面的落差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业务拓展的一个瓶颈因素。当然,中小企业管理层在意识和管理理念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这些落差也意味着一个潜在的市场机会,即面向中小企业的IT服务和安全管理的市场领域。

在这里,将重点针对中小企业IT架构的2种典型的应用模式,分别探讨对应的企业IT服务和安全管理的实现机制问题。

2 基于ASP托管的应用模式

(1) 模式提出的背景

ASP应用托管服务是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的企业核心业务系统的一站式托管服务解决方案,即由ASP运营商构建统一的系统后台,提供企业核心业务功能,中小企业客户可以通过简单的客户化业务配置和定制来快速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业务系统。

在ASP应用模式下,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已经日益成为该业务拓展的瓶颈因素。对中小企业而言,业务数据和业务资源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而要将这些重要的数据存放在一个公用的托管应用平台之上,的确需要相应的IT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才能打消企业用户的疑虑。

(2) IT服务和安全管理的实现机制设计

在ASP应用托管服务模式下,企业实际上采用了整体的IT服务外包模式,因而可适用于较多的企业构建模式,包括SOHO方式。

IT服务和安全管理机制在ASP应用托管模式下的应用,主要是考虑由ASP运营商在后台针对整个服务系统构建统一的IT服务和IT安全保障体系,并作为整体面向前端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保障。ASP运营商的IT服务和IT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方法可参考通常的IT服务管理体系和IT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方法论,但需要在以下方面提供一些定制化的服务内容:

多服务级别提供 应根据ASP托管服务的业务分级特点,针对不同服务等级需求来定义相应的IT服务和安全保障的服务级别,满足不同用户群的需求。这就要求后台的IT保障系统支持多服务级别的设置。

虚拟服务提供 在后台统一服务系统的基础上,需要面向前端的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一个虚拟的服务接口,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配置需求,并能和ASP应用托管主服务无缝地整合起来。

统一后台服务调度 ASP运营商需要建立统一的后台服务调度体系,以便面向前端所有的中小企业用户提供IT服务管理和IT安全管理的相应服务,完成相应的服务调度和资源调配。

基于上述的IT服务和安全管理架构,ASP运营商即可面向前端的中小企业用户提供带服务质量和安全保证的应用托管服务。对应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3) 服务接口和SLA

在ASP应用服务托管模式下,ASP运营商和中小企业用户之间的服务接口将包括业务配置、业务管理监控、业务故障处理、业务结算等方面。

相应的服务SLA包括IT服务质量接口(业务服务质量、业务数据可用性保证要求)和IT安全管理接口(业务数据安全性、业务连续性保证要求)2方面。

3 基于分级网管的应用模式

企业的营销案例范文6

[论文关键词】国际化经营;反倾销;行为分析

如何应对国外的反倾销,我国的研究多从反倾销应对策略、准备应诉材料等角度进行研究,企业除了积极应诉、请求政府和行业协调、等待裁决结果外,只有很少的企业反思其它的出路。国外有许多研究反倾销引致直接投资(Antidumping—Induced FDI)理论的相关成果,但都是基于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定量分析,少有案例分析,国内有关研究也少有涉及企业规避反倾销的行为分析的成果。其实,我国政府一直在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也确实进一步加快了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步伐,李钢等(2000)调查得出结论:中国制造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是开拓海外市场(占47%),海外的高利润率(占17%),避开国内激烈的竞争(占15%),规避贸易壁垒(占12%),强化国际竞争力(占9。ZhangandBulcke(1996)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更复杂,共列举出28种原因,其中规避贸易壁垒列第11位。这些研究都表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确有规避贸易壁垒的目的,但在实践中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否取得了相应的效果?本文以管窥豹,从福耀集团应对反倾销的个案出发剖析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行为,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作为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一个参考,并提供一种基于国际化战略的中国企业自我保护的反倾销对策研究新视角。

从下表来看,2000年加拿大和美国对福耀反倾销后,福耀的各经营指标均表现得非常出色,表明福耀的经营业绩受到反倾销的影响有限,可见福耀应对反倾销是成功的,那么福耀是如何成功应对反倾销的呢?在分析之前先简要回顾福耀集团的国际化战略进程。

一、福耀集团国际化战略进程

改革开放伊始,大量进口汽车涌人中国,基本上使用日本玻璃,其进口的成本一两百元,而售价却是几千元,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福耀进入汽车玻璃维修领域。福耀引进当时玻璃制造行业最先进的芬兰设备,仅四五年时间,就占据了国内维修市场六七成的份额。但仅做国内市场,进一步发展只有苦等国内汽车工业的繁荣,对于想尽快成长壮大的福耀来说,走向海外是无法回避的选择。

福耀实施国际化战略刚开始并不顺利,产品进入加拿大汽修市场,因质量问题被全部退货,这让福耀认识到自己与“能够满足轿车工业需要”的玻璃工厂的差距。同时,福耀一直增长缓慢,只有借助强大的外力,才能在运营、管理、技术、理念上使公司朝世界一流企业迈进。为了使玻璃制造真正跟国际接轨,提高产品的质量,福耀花重金从芬兰引进当时国际最领先的钢化炉,并按芬兰标准建设新工厂,抓住美国对高能耗高成本产业进行削减的时机,再次进入美国市场,一举占领美国10%的市场份额,1995年大规模进军美国市场,1998年在美国就很有影响了。

1996年,圣戈班投资1530万美元,福耀投资1470万美元成立合资公司——万达汽车玻璃有限公司。福耀也由此从单一的汽车玻璃生产企业,转而成为具有汽车玻璃设计能力的企业,为进一步发展赢得了机会。由于圣戈班只把福耀看作其在远东地区的一个工厂,用以供应亚洲客户,而福耀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市场,合作不久,双方就产生了冲突,矛盾集中在开发国际市场上和对中国市场发展的战略上。圣戈班坚持产品出口到美国要谋求高利润,断然拒绝了福耀希望提供价格支持的请求。

圣戈班在南美有自己的工厂,福耀拓展北美市场,与其全球布局发生冲突。1999年,福耀最终以4000万美元买断圣戈班在福耀的所有股份,并以此为条件与圣戈班约定在2004年7月1日前圣戈班不得进入中国市场,为福耀在5年内排除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赢得发展的时空。合资确实让福耀在产业链条中前进了一步,从单纯生产跨入了设计、研发领域,奠定了福耀日后成长为世界级大型企业集团的关键基石。福耀亲身积累了与狼共舞的宝贵经验,加深了对竞争对手的了解。

福耀还曾在美国建厂,但在雇佣了1O多名员工后,觉得员工的成本太高,而单位产量又太低,在美国生产难以为继。到1998年该工厂就变成一个仓库,2001年卖给一家以色列公司。此次海外投资失败使福耀寻求其他国际化途径。2002年福耀接到现代起亚中国公司出口配套业务(500套PORTER车型的左右侧窗玻璃),使用的是贴牌(OEM)战略,从而加快进军国际OEM市场的步伐。在遭遇反倾销后,福耀加快转向国外OEM市场,此举不仅避免了贸易壁垒限制,而且使其超越配件市场,进一步接近为汽车厂整车配套生产的目标。通过努力,福耀先取得了为韩国车厂OEM配套的资格,之后又进入了美国OEM提供商名单。

二、福耀集团应对反倾销的行为分析

(一)OEM的国际化模式

海外OEM市场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汽车玻璃国际产业转移加速随着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公司海外汽车玻璃OEM销售开始加速增长,汽车玻璃OEM出口为福耀公司最大的盈利增长点,且潜力巨大。2002年开始公司陆续获得了国际主要汽车行业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2004年又陆续通过了通用、福特、大众、现代等世界几大汽车公司的认证,通用汽车还将公司列为全球战略合作伙伴;2005年正式介入由五大汽车玻璃巨头垄断的国际汽车玻璃OEM市场,开始大量参与国际汽车公司2008-2009年新车型的配套开发,这些配套订单均属于大批量;2006年公司又成功接收到首批俄罗斯拉达和韩国现代1.2亿元左右配套订单。优质低价的产品为公司赢得大量海外OEM市场订单。2007年福耀取代当地供应商得到北美现代汽车公司的配套订单,通用、福特、大众、现代和拉达各有一款或几款新车型将主要由公司配套,通用和大众还计划将几款成熟车型的配套订单也转移给公司。预计这一订单将为福耀玻璃带来最多18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加上原有的韩国现代、俄罗斯拉达、沃尔沃等订单,预计2007年的海外OEM配套销售收入将达到5000万美元,2008年OEM出口将达到8000万美元,到2010年,销售总规模有望达到400万套以上,包括中国市场在内,在全球OEM市场占有率达到8%,跻身于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行列。

国内OEM市场龙头地位稳固。中国汽车市场的长期快速增长可以期待,未来几年,汽车玻璃需求仍将呈迅猛发展态势并拥有广阔的空间。汽车玻璃OEM市场将保持同步增长。随着国内高等级汽车玻璃产能的迅速扩张,汽车玻璃配套市场已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目前福耀在国内OEM市场占有率70~/6左右,在轿车OEM市场的占有率超过6O%。

在占据国内汽车玻璃市场60%和美国汽车玻璃维修市场20%份额,以及打开了最为保守的欧洲汽车市场的基础上,福耀已能自产高端的浮法玻璃产品。浮法玻璃的自产,仅国外的运费和包装费一项,令福耀获益匪浅,同时为其成为汽车玻璃配套制造商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全球汽车厂都增加了订单,福耀迅速加大销售力量,覆盖德国大众、美国通用、韩国现代、日本丰田和三菱以及俄罗斯伏尔加。

福耀的经验表明OEM生产是适合部分中国企业应对反倾销战略的。自创品牌与贴牌生产本身元所谓优劣,自创品牌不仅要在生产和品牌进行投入,而且还要开拓国际市场渠道,投入成本和风险都会成倍的增加,贴牌生产则不同,只专注于生产环节,投入小,风险低,当然收益相对也低,如果应用得当,形成规模效应,也有可能像福耀一样,但这需要加强产业配套能力,这既是规模化生产的需要,又是加强与国外委托企业的生产链环节的配合程度所必须的。产业配套能力越强,就越能促使委托方对受托方给予更多的投入和技术支持。产业配套能力既包括受托厂商用于OEM的专用资本规模扩大,又包括受托厂商的技术能力增强。中国企业如果学习福耀的OEM,就要思考本地企业是否具有这种产业配套能力,游说当地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产品销售、维修、租赁、物流、会展、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产业,建设各种形式的产品大市场、产品维修中心等产业配套,加强产业的根植性,使承接的国际产业以OEM方式在国内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此外,在OEM合作中,还要注意受托方的技术进步,因为受托方的技术水平与委托企业的差距越大,委托方的技术和品牌效应就越强,加上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也越大,在生产链处于高端的委托方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就越多,处于低端的受托方的生产利润就越少。同时,自主技术开发的能力一旦丧失,对委托方的依赖程度会不断增大,将面临着许多合作风险。如何吸引委托方的核心技术项目及关键零配件重点项目投入受托方,是受托方在OEM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策略和任务。受托方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力度一定要逐步加大,并且要通过获得委托方的技术外溢,集资本和技术积累大成,在品牌宣传、销售渠道、跨文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投资时建立自创品牌的平台。福耀的实践表明,中国企业做OEM,同样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福耀的核心竞争力兼有低成本优势和核心技术能力。凭借这个优势,福耀在世界玻璃行业有了较强的博弈能力。

(二)成本领先战略

首先投入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关键设备的自制。由于汽车玻璃生产设备大部分为非标准件,委托外部制造价格昂贵。福耀通过旗下工程机械公司已实现核心设备的全部自制,仅相当于外购成本的1/4,与最初福清基地的汽车玻璃生产线相比,将于2007年底竣工的广州和北京生产线投入额仅相当于当年投入水平的30%,折旧成本仅相当于国际竞争对手的1/3弱,规划设计具备了更高的水准,人力成本的差异也相当显著。与国际竞争对手比较,虽然公司的人均产出效率仍然偏低,但制造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仅6%左右,而国际企业的这一比例为18%左右。另外,高昂的管理费用也严重削弱了国际企业竞争力,而且其程度较直接的人工制造成本更甚。

其次是扩大规模,降低成本。2007年底广州福耀和北京福耀投产后,福耀汽车玻璃的产能将达到1100万套以上,相当于国内排名第二的旭肖子的5倍,或者相当于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全部产能之和。产能扩张将带来更佳的规模效应,更为重要的是,趋于完善的产销布局使得未来的产品供应链更为经济,目前的生产点已经覆盖国内主要汽车产业集群地,地产地销的模式大幅降低了运输费用和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率,这对降低成本、提升营运效率至关重要。随着福清、双辽和海南汽车级浮法玻璃生产线的投产,公司将不仅完全实现最主要的材料——玻璃原片的自给,同时也将使得整体的采购和制造成本进一步下降,低成本优势将更明显。其成本领先战略大大提升了福耀的国际竞争力。再次质量管理方面的严格,更使福耀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如虎添翼。1995年,福耀就建立以ISO9002质量保证模式的质保体系,并于同年荣获英国AOQC及福建商检局第三方认证证书;1998年5月获得瑞士SGS集团颁发的英国UKAS认可委员会认可的QS9000证书;2001年2月获得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认可的VDA6.1质量管理体系补充认证证书;在产品标准国际化管理方面,通过美国DOT(美国标准ASNIZ26.1—90产品认证);欧盟ECER.43(欧共体标准);澳大利亚AS/NIS2080(澳大利亚标准);中国GB56-96产品认证(同行业第一家获SG方圆标记)荣誉;2000年度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家被全球第二大汽车制造商美国福特公司评为“全球最佳供应商最高奖——金奖”的公司。是包括通用、福特、大众、丰田、本田、奥迪、雪铁龙等知名品牌在内的80多家主要汽车生产企业定点配套供应商,占全国OEM市场份额的50%以上。福耀成为中国人保、太平洋、平安等几大保险公司推荐的汽车玻璃保险赔付定点供货企业,成为奥迪汽车玻璃全球配套的定点供应商。

(三)技术引进与创新战略

为了实现福耀集团的发展战略,福耀通过引进技术与自主技术创新,在汽车玻璃的成型上形成了不逊于世界知名公司的实力,使福耀具有了与汽车生产厂商进行同步设计的能力,有资格参与福特、通用、大众、现代等世界知名汽车厂商的全球设计投标。现在,福耀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已达7%,一些自行加工或改造的设备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奥迪对汽车玻璃的要求是公认的世界最高标准,排名在福耀之前的美国同行耗费十年不得不放弃,而福耀只用一年就成功了。同时,福耀加强对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分别整合的能力。利用欧美合作伙伴的物流把汽车玻璃运到汽车主机厂的附近,利用当地资源完成附件的安装,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又最大程度地保证了产品质量。福耀还与国际同行利用各自优势进行联合竞标,大大提高了成功率。福耀生产汽车玻璃的主要原料浮法玻璃95%依赖进口,包装与运输费占总价的四成以上,浮法生产线投产之后,福耀可以自产原片玻璃,从而进入了汽车配件产业链的最高端——参与新车型设计,既分享了更高的附加值,又使福耀大大降低了成本。近年来,福耀先后开发了上海通用、奥迪A6、广州本田等高档汽车的前风挡、侧窗玻璃,开发了国内第一列轻轨列车的配套玻璃,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轿车设计玻璃,现拥有7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型专利及多项非专利技术和设备。福耀最初生产的平板玻璃,技术含量低,又大量充斥北美市场,与国内中小厂商低价竞争,引起美国和加拿大的反倾销诉讼。之后,福耀顺应北美当时对浮法玻璃需求增加的市场形势,加大了对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发和引进力度,主要生产科技含量高的浮法玻璃。

在国际市场,技术难度越高的产品越不容易被人提起反倾销,福耀集团玻璃产品能够成功应对反倾销,后来又成为出口美国无须缴纳反倾销税的汽车玻璃企业就是有力的证明。

(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

福耀及时引入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使用国际知名审计师,通过国际管理标准认证,引进信息管理系统,聘请国际外脑进行管理改进,不断加强研发强度,使其在管理上不断提升。由此带来的竞争优势使福耀能够过关斩将,得到国际汽车巨头的认可,并从配件商升级到配套商,进而参与整车的同步研发,从而有机会制订行业的国际标准,在汽车领域拥有自己的话语权。福耀实现了从供应链低端到高附加值的迁移,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够锲而不舍地做同一件事,有效保障了成本最优化和服务的专业化。

福耀集团按照国际制造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加强管理,同时在国际贸易领域率先使用国际电子商务B&B模式。2002年在遭受美国、加拿大的反倾销案件中,开始研究BRP(业务流程重组)、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的应用并且计划建立最先进的业务集成化管理模式。先进的管理使福耀玻璃集团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通过ISO9002、OS9000、VDA6.1、ISO14001、TS16949体系认证的汽车玻璃生产销售体系的企业。长久以来良好的产品品质及其周到的销售服务使福耀集团得到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认可,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福耀集团在此次反倾销事件中能够胜诉,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国际化的管理模式所创造的奇迹。

(五)本土化经营方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直接投资,进行外资并购,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既节约了成本,又联合了设在东道国的分公司和子公司的力量共同应对反倾销,对抗诉的获胜起到了重要作用。福耀集团在美国建立全资绿榕工业有限公司,当福耀遭受反倾销时,与其相关的企业自然受到牵连。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国外的公司自然会全力应诉国外的反倾销案件;同时,设立在国外的公司对当地环境、状况比较熟悉,具有应诉该国反倾销措施的有利条件,也有效指导了国内企业的反倾销。

三、福耀集团应诉反倾销的行为分析

(一)实行国际会计标准

由于福耀在美国、加拿大的迅速崛起让全行业亏损的美国本土企业感到了威胁,随着福耀玻璃在北美市场份额的不断增长,为了保护本国的利益,2000年加拿大与美国对福耀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申请,福耀据理力争,科学应对。按照WTO的规定,凡是符合“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必须有一套完备的、符合国际会计标准的企业会计资料。由于福耀玻璃集团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不带任何政府色彩,公司的账簿透明,实行财务公开,在应诉美国、加拿大的反倾销案件中,提供了进口材料的有关票据,并且通过美国政府的实地考核,证明集团的账本是属实的,财务制度是规范的,对获得反倾销胜诉起着重要作用。

(二)联合有关利益群体

福耀加大营销推广力度,使其产品在美国的销量不降反升30%,在针锋相对的同时也开展说服工作,提醒对方不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表示希望握手言和,合作双赢。占美国汽修玻璃市场28.1%份额的PPC公司也认识到,高成本是问题的根源。福耀提出的合作条件打动了美国人。PPG在亚洲没有生产基地,与福耀合作,对降低制造成本有很大帮助;而福耀在欧美没有工厂,造成物流上的缺位,PPG可弥补这一不足。合作是符合双方最大利益的,PPG提供技术、设备支持,在福耀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汽车浮法玻璃生产基地。福耀负责产,PPG负责北美市场的物流和销售渠道,福耀让出一定的经济利益。PPG停止了对福耀的反倾销查,福耀争得了0。13%的进口关税。一对势不两立的“冤家”,就此化干戈为玉帛。合作是成功的。PPG主动为福耀的管理团队提供培训,帮助福耀提高现有的管理水平。福耀不仅赢得了官司,还将对手变成了伙伴,心甘情愿地把自己领进北美市场,此举使更多的美国汽车制造商成为福耀的客户,为福耀开辟了通向欧洲市场的道路,在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的市场份额也迅速扩大。PPG还让福耀实现了十多年梦寐以求的理想——进入上游基础材料行业,为提升参与整车研制、产业链条上移又迈出关键一步。

(三)敢于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