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传统工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传统工艺范文1
1.1普通民众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在民间走访过程中,发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大多民众对传统工艺的基本内涵不清,更别说对其所含内容和形式的了解了。其中,年轻一辈更是特别,他们普遍对民间艺术和工艺不感兴趣,对传统习惯、传统习俗更是不屑一顾。普遍民众眼中的传统工艺仅仅指上一辈留下的民间习俗和习惯,是不需要花大力气去传承发展的。它们通常对传统工艺包括在内的民间传统文化知晓程度很低,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对当今社会的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还有少数人认为有些传统工艺已经与社会脱节,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这些现象表明,当今的农民对传统工艺的认识严重不足,作为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保护传统工艺的意识淡漠,没有承担起相应历史责任的意识和驱动力。
1.2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的工作模式单一
如今,各地都纷纷兴起文化强省战略的热潮,对于保护民间传统工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是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模式过于单一,主要以旅游开发带动文化产业开发的工作模式为主。这种工作模式虽然迎合了现代文化发展趋势和旅游消费的潮流,但是由于太重视经济利益的追求,忽视了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正在逐渐吞噬传统社会结构特点和地方传统工艺文化的独特性,使它们被迫融入商业化和流行文化的洪流。在这个大趋势下,人们对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变成了单一的追求物欲的行为,成为物质主义者用来谋取利益的工具。这种开发、继承和发展民间传统工艺的工作模式导致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1.3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凸显,对于民间传统工艺进一步发展的科研创新滞后
民间传统工艺属于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弱势文化。在如今现代文化蓬勃发展、西方文化强势冲击的形势下,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如今在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中,保护、继承和发展的主体仍是老一辈,而自小接受现代文明熏陶的年轻一代不愿耗费精力去投入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使这项工作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同时,为了实现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的深化开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是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来看,我们对于民间传统工艺进一步发展的科研创新滞后,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经费不足。
2、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的新思路
2.1加大对民间传统工艺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传统工艺的认同度
为了增强普遍民众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意识,提高对自身民间传统工艺的价值和情感认同,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来加大对民间传统工艺的宣传力度。首先,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进行民间传统工艺的基本知识的传播。其次,还可以举办各种传统工艺竞赛来激发民众对传统工艺的喜爱和保护意识。最后,民间工艺展也是能够向外界展现民间传统文化魅力和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好方法。
2.2创新民间传统工艺继承和发展机制
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的体系和机制,形成制度体系保证。政府应该为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提供资金、人才、技术支持,鼓励支持民间传统工艺保护组织开展活动。从社会、政府和企业三个来源进行资金的筹措,拓宽投资渠道,为社会力量自发举办相关传统工艺宣传活动提供平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实际情况申请和分配筹措的资金,补助、扶持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给予掌握独特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者充足的物质奖励,以激起农民保护传统工艺的热情;建立健全相关组织和实施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对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的领导。
2.3以人为本,注重农民主体地位
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以人为本,重视农民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的主体地位,逐渐形成完善的人才供给和培养机制。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只有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才能调动农民投身于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要重视民间工艺艺人的骨干作用,形成有效人才培养机制。
2.4国家加强立法,实现有效监管
国家要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国家立法机关要根据民间传统工艺发展现状,综合现有法律,制定出合理的保护条例,切实保护好珍惜的传统工艺不受非法侵犯。
3、总结
农村传统工艺范文2
[关键词]传统工艺;原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
[Abstract] The authentic raw materials is the life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s.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revolutions on the traditional raw materials have bee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nder the banner of the name of the innovation. The change of raw materials such as printing and dyeing, lacquer craft, silver forging, Xuan paper making and other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re the typical cases.After the revolution in the form of substitution to the raw material,the authenticity, integrity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s will encounter the great reduction undoubtedl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rafts;Raw material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基 金: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760006)成果之一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载手工技艺的专门论著、至迟在西汉成书的《考工记》对此前的工艺造物传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从其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著名论断中抽离出来的“天时、地气、材美、工巧”,也几乎成为绵延其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工艺造物的“八字真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所取得的成绩正是来自于这种对自然资源、天时气理的尊重。
十多年前,在现代设计势头日渐强劲、越来越多时髦口号强势跟进的年代,这种源自环境闭塞落后、物资相对匮乏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成长的传统手工技艺,一度显露出种种不能与时俱进的“违和感”,并面临遭到现代社会“遗弃”的困境――近十年来“工艺美术”的失语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证。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时下对“传统文化复兴”的热烈渴望,以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口号下地方政府对地域工艺美术的重视愈见凸显,种种因素使得昔日几近为“现代设计”的光芒所掩盖的传统工艺美术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伴随着对传统工艺的重新审视,并对其提出了新的诸如“创新设计”等要求(图1)。坦率地说,当下对传统工艺的改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工艺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受到过度注重制造成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当下绝大多数传统工艺制品并未达到应有的工艺水准,更有甚者乃至偷工省料,一批批粗制滥造的“工艺品”源源不断地在市场出现,在令人对“传统工艺”深感失落的同时,也为其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阻力。其中,打着“创新”的旗号肆意更换传统工艺材料的行为,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问题。
纵观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历程,传统工艺的发展史其实也是前人不断发现新材料、
并将其与新兴的技术手段不断结合的历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个又一个高峰的创造,也是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完成的。基于此,对于传统工艺原材料在当下的变化,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消极抵制,而应该站在历史、文化、科技协同发展的角度进行重新认知和仔细辨识。我们认为,尽管传统工艺需要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应该是在不彻底改变根本材质、原有技术的基础之上的提升或者是再设计,或者是在功能或其他方面的再创作。对其材质尤其是诸如植物染料、生漆、白银、植物纤维等传统环保材质的现代化学变迁的创新,无异于另起炉灶,丧失了传统工艺的内核。从这个角度上讲,对传统工艺的创新,犹如戴着脚镣的舞蹈,需要一定的限制,换而言之,这种创新需要在一定的维度内进行。
我们知道,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传统工艺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较为缓慢的渐进过程,这种渐进对于传统社会的生态节奏而言,无疑是合拍的,也因此维系了诸多工艺门类在传统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然而,随着近三十年来国内社会的快速发展,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社会现实都正在或即将遭遇剧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传统工艺材料进行适当改进,或许也是促成原有工艺升级进步的契机之一,毕竟一种工艺的形成尽管有其稳定性,但也始终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基于对工艺提质改进方面的革新,我们应该乐见其成,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此为借口肆意更换工艺材料、进行各种“偷梁换柱”式“革命”的做法。大体上来说,时下对工艺材料的选择和改造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由于某些特种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速度超过生产速度,最终导致的原材料日渐稀缺,而被迫选用其它的替代品;二是因为特殊原材料的获取在时间、经济上的成本太高,生产者为追求“效益”或其他目的以更加廉价的化工材料或其它材质代替;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工艺的现展中,这两种“改造”都需要把握一定的度。
在时下颇为流行的“新中式”居室设计和服饰艺术设计中,蓝印花布是比较典型且得到较多注意的“中国元素”之一。传统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以从植物中提炼出来的染料作为主要原料(图2),通过发酵、搅拌、蒸煮、浆染、氧化、漂洗、晾晒等一系列工序完成,其原料所用植物如板蓝根等,本身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等药用价值,以此染就的布料无论是作为服饰还是传统铺盖,即便直接与肌肤接触也是无害的。由于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种植蓝靛的收入与其它经济作物所得差距甚大,直接导致蓝靛等传统印染材料的锐减,目前绝大多数印染作坊因此多选用价格低廉的化学染料。而且,相较于植物染料而言,化学染料在染色过程中更加便于掌握和控制,浆染的失误率大大减低,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控制了成本。从表面上看,这种形式的材料变迁实现了对传统材料的升级改造,但实际上,这样的化学染料不仅对人体有害,小型作坊在染制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一般也未经任何处理便排入下水道或河道,对环境也造成不小的危害。用于穿着的印染技艺如此,在饮食器具的髹漆工艺方面也是如此。由于市场对漆器餐具的供求量较大,原本髹饰餐具的生漆,因为原材料的供求关系紧张和制作工序的复杂,也逐渐被合成大漆甚至化学油漆替代。生漆富含漆酚、漆酶、树胶质等成分,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无辐射的绿色材料,现在却被一些生产商直接替换成含有甲苯、甲醛等有毒成分的化学材料,可以想见,长期使用这种餐具,对人体的呼吸道、血液等将造成不可逆和巨大的危害与损伤。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化学漆餐具不仅见诸于城市快餐厅,连原本以漆器餐具为特色的羌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图3),也未能在这股漆器材质变迁的浪潮中幸免。
在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银饰制品也莫不正在或已经遭遇同等的尴尬境遇。银饰历来是我国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群众最为衷情的贵重金属饰品(图4、5),其间寄托着苗家人对生活的感恩情怀、承载着对历史的尊重态度,使之成为苗族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的外在彰显。在传统苗族社会,一个家庭往往以十数年的积累为女儿打制一套银饰嫁妆,银饰也因此成为苗族最典型的文化符号。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价格低廉的苗家演出服饰开始大量生产,苗族银饰最基本的原材料白银开始逐渐为白铜所替代,直至今日依旧如此,甚至相关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也多以打制白铜产品为业(图6)。从材质本身来说,纯银历来被誉为“安全金属”,佩戴在身上可以作为人体状况的“晴雨表”,而白铜中所含有的镍与人体体液接触后会释放一种金属盐,导致皮肤过敏、肿胀、发炎,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另一方面,由于白铜可以为部分机器制造成丝、片、珠子等半成品,传统银饰锻制技艺中的拉丝、炸珠等较为复杂的工艺技术也逐渐不为工匠所用,从而面临失传的可能。
农村传统工艺范文3
(一)政府主导机制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是关乎国家建设、民族发展的大事,这决定了该举措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政府化行为。因此,壮族乡村传统工艺的抢救、保护、传承、开发、研究、创新等整个过程都应以政府为主导。当前,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扩张的能力十分弱小,其组织形式普遍处于原始状态,表现为规模偏小、经营分散、结构单一、关联度低等。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市场指导。市场是乡村传统工艺品的发展载体,也是其生命力的体现。目前壮族乡村传统工艺市场的开拓是广大壮族乡村村民颇为关注的问题。对市场进行调查和预测是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因为村民们只有在了解市场动向的前提下才能及时调整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受社会历史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目前壮族乡村民众的信息交流渠道相对狭窄,加之村民整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此仅依靠村民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对传统工艺市场的调查与评估。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传统工艺市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及有关单位对乡村传统工艺产业进行正确的市场指导。2.活动支持。壮族乡村地区普遍具备“文化丰厚、民风淳朴、风景宜人”的特性,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就素有“风景小桂林、气候小昆明”美誉,近年来有关调查结果充分显示,旧州的自然环境、文化遗存、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和精神生活仍保存在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化生态中,是一个难得的、活生生的、底蕴深厚、不断发展的文化整体[2]。壮族乡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政府在当地举办相关文化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当地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以“文化搭台”的形式实现“经济唱戏”的目的,如通过举办绣球文化旅游节、绣球文化艺术节等吸引专家来调研、商人来考察、游客来观光,节庆带来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势必为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赢来商机与生机。3.资金帮扶。资金紧缺是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的桎梏,也是目前当地农民无法自行解决的难题。因此,政府有必要对其进行积极适当的资金帮扶,既要安排必要的研发启动资金,也要兼顾广告宣传、技术培训、技艺保护等方面的费用资助。对于资金的来源,政府除财政拨款外,还应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采取投资与受益相挂钩、民办公助等原则进行多渠道筹集。此外,还可借助乡村的传统信仰文化组织相关民俗活动进行社会募捐等。
(二)民众参与机制
扎根乡土、依附自然的乡村传统工艺是源于乡村、基于乡村的草根文化。广大乡村民众是乡村传统工艺主要的创造者和传承人。离开乡村民众的广泛参与,乡村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将无从谈起。为此,应该注重落实民众参与机制,通过激励、抢救、带动等方式充分利用乡村民众的力量推动乡村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1.激励创业。为了树立乡村传统手工艺人的信心,激发其创业热情,进而壮大乡村传统手工技艺的人才队伍,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应该着手组织建立乡村手工艺人档案,收藏他们的作品,同时组织策划相关活动,如乡村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竞赛、乡村传统工艺产业品牌创新人物评选等活动,通过设立相关奖项和颁发证书,使人们树立尊崇乡村文化艺术的人才价值观,激发人们在手工艺产业方面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积极推荐农民艺术家申报“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广西民间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让乡村传统手工艺人的技艺及成果得到肯定,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业信心、激发创业热情。2.抢救人才。高尔基曾说:“一个民间文艺家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3]对于壮族乡村绣球技艺,乡村传统手工技艺能手往往是绣球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绣球产业化开发的主力军,但一些手工技艺能手多是年迈老者,年轻能手寥寥无几,如不采取相关补救措施,必将造成“人走技失”的局面。例如,最具特色的旧州绣球绣制工艺“堆绣”,目前只有极个别老人掌握,24股的堆绣技艺目前已经失传。而从总体上看,旧州年轻一辈绣工的技艺与老一辈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可见,抢救技艺人才势在必行。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鼓励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跨代传承,如动员开展家族(庭)式传承,即鼓励祖辈与父辈将技艺传给子辈与孙辈;组织实施师徒式传承,即乡村传统工艺协会通过办班培训或通过资深艺人招收门生,将技艺传给学员或学徒;等等。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及时深入采访年迈的乡村传统工艺能手,通过调研—整理—归档等程序,建立乡村传统工艺能手的资料库。3.带动学习。目前,乡村教育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广大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部分义务教育学校不达标,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以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为例,目前当地村民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小学或初中水平,其薄弱的文化基础及思想意识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旧州绣球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如巨型绣球的制作,巨型绣球的造型设计涉及代数、几何等知识,球体的巨幅图案也需要更高的设计、绘画与刺绣技艺,而当地大多数手工艺人因缺乏必备的知识,所以对绣球制作显得力不从心。对此,当地有关部门可以针对绣球生产所涉及的文化知识,通过文化培训等形式对当地民众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带动民众学习。
(三)专家指导机制
实践证明,通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开会研讨、撰写论著等方式,对乡村文化进行针对性、全方位研究,既有助于人们了解乡村文化的个性特征,继承发展和开发利用乡村文化,又有利于对外宣传,提高乡村文化的知名度。构建专家指导机制,应该落实以下两点:1.创设研究平台。所谓的“研究平台”,一是研究基地,如依托专项试点项目建立的“政府主办”式研究基地、由政府联合科研机构或高校共建的“官学合作”式研究基地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根据自身研究需要自行选择某一乡村作为研究点的“民间自办”式研究基地等;二是生态博物馆或生态保护区,如2005年在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建成的壮族生态博物馆,这为专家学者研究旧州壮族绣球手工技艺及其保护开发提供了平台;三是经济文化示范点,如2008年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被文化部选定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为旧州绣球技艺的保护开发创造了积极的环境。2.实施对接指导。研究成果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智力支持的作用。对于乡村传统手工艺,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对接指导形式:其一是“专家—民众”形式,即专家启动其研究成果直接指导乡村民众;其二是“专家—政府—民众”形式,即专家把研究成果提交当地政府,再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指导乡村民众;其三是“专家—企业—民众”形式,即专家把研究成果转让企业,再由企业通过培训等方式指导乡村民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旧州绣球为代表的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开始走向市场。受其所处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仍然处于相对盲目的发展状态,生产和销售均有待改进与提高。要打破当前的发展桎梏,应该启动创新理念,着手对“产”和“销”问题进行调整。
(一)生产策略创新
目前,绣球产业的开发经营者缺乏对市场的敏锐观察与理性分析,这导致绣球产品的生产缺乏针对性,商品种类相对单一,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绣球产品的销售面,制约了绣球产业的发展。要解决以上问题,最主要的应该从绣球的功能入手。从文献资料看,绣球最初是壮族男女求偶传情的产物[4]。以绣球传情求偶的习俗至今在壮乡仍有所保留,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代的更替,当今绣球已不仅是壮乡男女的爱情信物,更多情况下还可以充当多样化的商品角色。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了解并拓展绣球的现代功能,有针对性地对绣球进行分门别类的加工制作,例如可生产成双结对的“情侣用品”类绣球、囊括挂饰、摆饰、香球、贺礼等多种形式的“生活用品”类绣球、用于点缀装饰盛大节庆活动会场的“节庆饰品”类绣球、附属于当地旅游业的“旅游纪念品”类绣球、附属于民族体育赛事和民间游娱活动的“体育用品”类绣球,等等。如上所述,通过丰富绣球的产品种类来扩大绣球的市场功能,而绣球市场功能的扩大势必为绣球赢来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和更多的消费者。
(二)营销策略创新
当前,手工艺品开发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手工艺产品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营销问题理应成为开发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文化促销。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作了定义:“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5]由此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产品一旦被赋予文化因素后,其身价就不仅仅是物质因素的总和,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将随之提升。如旧州绣球是当地壮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这是制造绣球销售亮点的重要筹码。为此,产业经营者应该注重挖掘绣球的文化意蕴,如在颜色上,绣球的主色一绿色象征着壮族世代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文化———稻作文化,主色二黄色反映了壮族古老的信仰文化———土地膜拜,主色三红色体现了壮族民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鲜艳的色彩搭配彰显了壮族人民热情勇敢的性格、自然纯朴的感情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观念,等等。将绣球的文化意蕴融入销售环节,通过文字图片的宣传介绍和促销人员的讲解,势必能让无形的文化价值转为有形的产品价值,从而提升绣球对消费者的吸引力。2.平台促销。构建多样化的产品销售平台是广开产品销路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借助当前科技迅猛发展、大众传播媒介日趋丰富的大好形势,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构建网络销售平台;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当地发展势头良好的旅游业,以旅游为销售平台,将壮族乡村传统手工艺产品融入当地旅游文化产品的销售行列。此外,举办壮族乡村手工艺品展销会等标志性节庆活动也是构建绣球销售平台的有效途径。3.广告促销。在众多促销手段中,广告无疑是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广告界有一句行话:“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你推销商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6]因此,在对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进行宣传时,应该策划好可以唤起人们注意的醒目标语和响亮口号,如旧州绣球可以将广告语设计为“购旧州绣球,游美丽壮乡”、“旧州:精美绣球眷恋的地方”、“好绣球、旧州造”等。另外,广告代言人的选定也非常关键。物色广告代言人,其重要的准则之一就是在产品与人物之间找到一种价值诉求与文化内涵的融通,使广告代言人与产品共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旧州绣球广告代言人的遴选,在影视圈中因扮演“刘三姐”而声名大振的艺人可考虑列入人选的范围,因为绣球与刘三姐是一脉相承的:其一,绣球是壮族民间传说中刘三姐送给阿牛哥的定情信物;其二,电影《刘三姐》的重演是绣球脱离“四旧”、逐渐被社会认同的新起点。
“品牌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能将产品与消费者的认可迅速连接的时尚文化;是一种能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多重财富。”[7]要实现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经营者应当树立起品牌意识。
(一)落实商标
落实商标是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也是通过法律途径树立和保护自有品牌的重要手段。商标是品牌最光荣的象征,一枚好的商标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商家创造利润。旧州绣球商标的设计,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特色化。壮族乡村传统工艺是特定乡村地区的民族传统工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特点,可将这些特性考虑成为其商标设计重点凸显的优势因素。第二是提高知名度。将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因素融入商标设计中,有助于商标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消费者所熟悉和认可。旧州绣球在商标的设计上就具备有利的知名因素,如具有“中国绣球之乡”美誉的产地旧州,再如在当地技艺精湛、曾荣获多项荣誉称号的杰出绣球能手,等等。第三是具有合法性。近年来不少商标的设计尤其是区域民族产品商标的设计引来了诸多非议和官司,因此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商标的设计应注意吸取前车之鉴,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的基础上完成。
(二)优化包装
商品包装是附属于内装商品的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又是实现内装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重要手段。目前壮族乡村手工艺品普遍没有采用正式的商品包装,这使其商品价值大受影响,非常不利于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如何给乡村手工艺品设计合理有效的商品包装,首先是凸显特色。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的包装既要体现民族特色,又要兼顾地方特色,如可以在包装的正面,将工艺产品的精美形象、关于传统工艺文化意蕴的文字介绍以及山清水秀的壮族乡村图景,经过现代技术处理,整合成情景交融的广告图,以吸引消费者。其次是注重适用。壮族乡村地区众多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材料都不具备防潮、防尘及抗污染的功能,所以壮族乡村传统工艺的包装要适用于抵抗外界环境的破坏。另外,介于绣球的购买者有跨省份,甚至是跨国的特点,所以包装还应注重迎合目标市场的接受需要,如包装上的产品文字介绍应同步体现壮文、汉字、英文三版说明。再次是体现美观。基于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外形精美的特点,可以在包装盒的其中一面设置由透明材料作成的视窗,这样既不影响密封的效果,又可以让购买者透过视窗欣赏到工艺品的精美形象。
(三)有效宣传
创新的宣传方式对塑造、打响品牌至关重要。传统的宣传方式,如文字、图片的纸质介绍或影视、网络的立体传播,在宣传的广泛性、深刻性和持久性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所以,壮族乡村传统工艺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寻求更合理有效的宣传方式。例如,借助会展进行宣传。“所谓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带来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并形成一个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8]通过会展宣传新兴产业或特色经济往往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壮族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会展经济在当地发展迅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年一度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该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和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广西的壮族文化与东盟诸多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文化特性,抓住博览会这一有效平台,深入宣传特色鲜明的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与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将壮族乡村传统工艺融入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轨道中。再如,借助高校进行宣传。近年来,广西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了广西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率的提高,广西高等教育形成了“立足东盟、面向世界、开放—合作办学”的新局面,高校的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与高校对接的宣传即利用高校这个平台宣传壮族乡村传统工艺,如可以选择广西的部分高校,在每学年新生入学之际向外国留学生赠送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首先,此种做法属于公益行为,没有商业气息,更易于产生宣传效应;其次,投资少但却可以产生跨区域跨国界的宣传效果;再次,宣传活动对象是高校的师生,他们是社会上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其产生的社会内化力比一时的直接销售力意义更深远。此外,还可以借助名人、借助节庆、借助活动进行宣传,这些宣传方式均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农村传统工艺范文4
据住建部村镇建设司统计,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87%,但村庄的污水处理率只有8%。据悉,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约占我国生活污水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是我国主要流域水污染的重要因素。当前,急需打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的困局,走适合自身的农村污水处理之路。
治理农村污水 FMBR技术崭露头角
2015年3月,江西省住建厅、省委农工部、财政厅、环保厅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了《江西省百强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工程运行实施方案》,并提出2015年全面启动百强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2017年镇区污水收集率达80%左右,镇区生活污水基本得到有效处理。截至目前,江西省120个百强中心镇中已有38个乡镇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
以江西百强中心镇污水处理试点项目――高安八景镇污水处理项目为例:在该项目建设之前,当地有关部门原计划将污水输送到远离人群的镇郊,在镇郊征地30亩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但仅管网建设预算费就需要3000多万元,设施建设预算费200多万元。对于农村乡镇来说,3200多万元的资金投入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
为此,当地有关部门考虑寻求更经济、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通过多方调研和现场考察,他们最终选定了江西金达莱环保公司的FMBR技术。2014年10月,采用FMBR技术在集镇空地上建设了污水处理站,设备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算上绿化面积在内大约占地1000平方米,与之前传统工艺相比,投资节省了80%以上,而且处理出的水经检测,达到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标准。
目前,已建成的江西省38个百强中心镇的污水处理项目,绝大部分采用了金达莱环保公司的FMBR技术。
这让人不禁要问,FMBR技术是何技术?具有哪些优势?为何适用于农村污水治理?
自主创新 FMBR技术“四两拨千斤”
FMBR技术是江西金达莱环保公司历经多年自主研发并诞生于江西本土的核心专利技术。该技术已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35项,其中欧美、日本等国外发明专利就有16项。
FMBR技术的突出优势为:一方面,FMBR技术不排有机剩余污泥,也就不会产生异味,容易被当地居民接受,避免了传统污水处理需长距离输送至远离人群的地方处理,从而大大节省了污水从镇区往郊区输送的干管建设;同时,可以变“大集中”为“分而治之”,使污水在污染源处就近处理。另一方面,可以因地制宜,对现有沟渠修缮,利用农村现有的明沟、暗渠作为污水就近收集体系组成部分,有效处理非雨季节的污水,避免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建设。
据悉,在传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农村污水管网投资普遍占总投入的80%,甚至更高,而FMBR技术仅无须新建污水干管网这一项优势,就可大大节省投资。与传统工艺相比,FMBR技术只需花20%的污水处理设备投资,就可实现80%的治污效果,这将有效解决我国农村污水收集设施薄弱、财政资金不足的难题。
工艺简单、占地少,节省占地80%以上。FMBR技术将传统污水处理:生化―沉淀分离―过滤―消毒―污泥脱水干化―污泥处置等多个环节合并、高度集成,大大简化了处理工艺。
光投资省还不行,农村污水处理点多面广,加上农村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一定要运维简单。
FMBR处理设备操作简便,普通村民就可以操作;同时凭借其智能化控制,运行全自动化,无须专人值守。另外,金达莱环保公司还首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借助远程监视,再配合现场建设的“4S流动站”,4人可就近管理150台设备,实现线上线下协同监管。既有效保障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长效稳定运行,又降低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人力投入,与传统工艺需人员值守相比,节省人力90%以上,解决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因专业人员缺乏、管理不到位而“睡大觉”的难题。
因此,FMBR技术凭借诸多独有优势,得到了江西省的青睐,下一步,将在尚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百强中心镇和其他重点乡镇继续推广FMBR技术,让江西创造的FMBR技术为江西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驾护航。
开拓进取 FMBR技术走出江西
FMBR技术虽诞生于江西,但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对其他地区的村镇污水治理和湖泊流域保护也极具重要意义。
重庆位于丘陵区,山多地势起伏,管网建设困难。通过多方调研和考察,当地多个乡镇政府最终以单一来源采购的方式采购了金达莱环保公司的FMBR设备,采取污水就地产生、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方式,在璧山、铜梁、万州、云阳等地已建成60多个乡镇污水处理站,不仅给当地节省了大量污水管网投入,而且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云南大理的洱海是天下闻名的景观性湖泊,金达莱环保公司FMBR技术作为国家水专项洱海湖泊项目的应用推广技术,大理市政府近水楼台,通过单一来源采购的方式,环湖构建了一圈FMBR珍珠链,有效处理了直接排入洱海的生活污水,为洱海湖泊保护出力。
农村传统工艺范文5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江苏
“工艺美术的历史相当悠久,它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虽然远古时期人们的用品相当粗糙,但为人类生活的方便而设计、制作的各种物品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1)民间工艺美术以民间手工技能为主,民间工艺大师们掌握着技艺和制作秘诀,当他们专注于一件工艺美术作品时,可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创作的价值体现不仅凝聚了民间艺人的娴熟技艺,还体现在惊人的原创力上。江苏民间工艺美术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特征,拥有大量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产品,融入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包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它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反映了长江流域特有的人文、民风、民俗等传统工艺的生产活动。
一、江苏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概况
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长江、淮河的下游,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和浓烈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风格。在这些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有生活器具,也有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装饰功能的器物和饰品,可以说,这些带给人极大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众所周知,工艺美术行业生产不同于一般性的工业生产,它既包括大量艰苦的艺术劳动艺术创作和技巧运用,又需要提高艺术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适应市场。”[2](136)江苏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最初是老百姓为生活所需而创作的实用品,后来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了符合民众审美需求的品种繁多、工艺精湛、传承久远的且地域特色鲜明的产业,最终遍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衣食住行到四时方物,蔚为大观。例如宜兴的陶瓷、紫砂工艺摆件、南京的云锦、绒花、剪纸、空竹、绳结、南通的不同风格的扎染、彩印、蓝印花布、手工编织品、织毯、无锡的泥塑、陶塑玩具、扬州的漆器、金属工艺制品、苏州的玉作手工业、刺绣等。伴随江苏地方经济和文化的演变,一些工艺美术品原本作为日用品正逐渐丧失其实用价值,变成以审美、装饰功能为主的工艺品,因而被赋予了新的审美价值,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似一个博大精深的海洋,它承载着劳动人民的赞美、热爱生活之情,也蕴涵着对未来希望的生活方式。
二、江苏发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优势
民间工艺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苏历史文化发展演进中扮演着见证人的角色,无论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或者其他领域,都是无法替代的。根据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的数据统计,目前省级以上中高级职称的工艺美术大师江苏共有89人,其中平均年龄45岁左右,他们一直从事工艺美术创作,正在进行师徒传授的有53人。江苏民间工艺美术匠人积年累月的利用长江流域丰富的天然资源,依靠传统精湛的民间技艺,设计生产出大量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工艺美术产品。这些带有社会历史、民族传统和人类文化气息、蕴含着人们物质文明、精神生活的工艺美术产品,现在已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它将在人们的记忆中永远珍藏。民间工艺美术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需求,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工业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和人类需求、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在实践的生活中,必须把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与其内在的决定性因素——工艺美术与民间工业的发展盛衰密切相连,江苏的传统工艺如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始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后迅速发展至今,名匠辈出,所遗留下来的产品不仅仍为人们所珍藏,且在当代文化审美语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江苏省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产业还具有显著的地域特性,逐渐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出现,又如在全国影响深远的苏州刺绣、桃花坞大街的木版年画、缂丝织造、御窑金砖制作,南京的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金珀锻制作、南通的蓝印花布印染、扬州的漆器髹饰、无锡惠山的泥塑、连云港的水晶等。其中苏州的刺绣、无锡惠山的泥塑、宜兴的紫砂陶艺、连云港的水晶等工艺产品已具备了产业化、产业集群的规模。近几年来,江苏政府对民间工艺美术产业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致力于多元化、精品化、一体化的系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服务。同时,各地政府大力倡导具有民间特色的手工艺品协会和生产园区的成立,便于得到政府资金、政策、信息资源的支持,有利于加强民间手工作坊村的统筹建设,扶持起着龙头作用的民企发展壮大、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通过多元化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库的建设,进行多元、整体的布局和开发,逐步推出了品种繁多、地域鲜明,具有无限发展空间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系列产品。例如被文化部命名为刺绣“民间艺术之乡”的镇湖高新区,有近万工艺秀工,其中聚集了300多家民间刺绣工艺产业的民营经营户,他们中200多人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成为一支以刺绣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力军,是“苏绣”产业基地的代表;以民间传统工艺著称的东渚镇,汇集了上万名制作红木器具、玉石雕刻、刺绣的民间艺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产体系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艺街”。在这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地区,大大小小手工作坊式的产业模式,汇聚成了东渚特有的人文景观,形成“前店后坊”的独特风景,包含着浓郁的地方气息,又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生产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民间工艺品,使人身居其中乐而忘返。
三、江苏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化的发展障碍
“工艺美术的发展表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通过所获得的技能和智慧,以表达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历史。在漫长的工艺美术创作活动中,人类不仅提高了对各种材料的加工技术和把握能力,而且造就了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创造意识。”[3](100)工艺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民间工艺制作在江苏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既是民族文化艺术瑰宝又是日常生活用品,民间工艺品因人们的物质和审美的需求而产生,多数是民间艺人直接创造的,随着人们风俗习尚、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审美方式要求不断开发、研制、创新更多民间工艺美术品,但是目前产品的市场创新观念模糊,此外,在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下,经济与文化失衡的现象屡次发生,部分生产民间工艺品的民营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有些企业因此急功近利,目标转向生产成本低、做工粗糙的低廉工艺美术品产品充斥旅游景点和地摊,导致大量传统民间工艺品的质量下降,仿制产品、劣质货大量蔓延市场,结果造成产业优势不断下滑。任何时候,市场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近年来,伴随着江苏旅游业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市场随之不断的壮大。但从宏观上看还是薄弱,市场竞争目标不明确,创新力不够,导致精益求精的民间工艺品和获得的经济收益不对称。相反质量一般、价格低廉的产品却到处泛滥,从某种意义上许多和旅游纪念品等同,失去了作为工艺品的升值空间及收藏价值,结果既限制了产业市场的开拓,也限制了这一产业化创新发展的进程。“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由诸多自然、社会因素决定的,与经济和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经济和技术的一体化以及文化的全球化既给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创造了机遇,也给传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带来了难题。许多有久远传承史的工艺美术种类遭遇市场淘汰而面临消亡。”[4](211)目前,江苏一批技艺精湛的民间老艺人寥寥无几,面对传统民间工艺产品市场的萎缩,再考虑传统工艺的创新,绝非易事。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急剧改变,原有的民间工艺美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缺乏其应有的市场,民间艺人必然就会减少。民间工艺美术没有了传承,也就面临着失传和灭绝的窘境,如南京制作秦淮传统手扎花灯的艺人已所剩无几,从事曲艺、杂耍娱乐活动民间艺人也日渐趋少。同时,今天的年轻人对于一些精湛的民间技艺不感兴趣,原有的手工生产模式也在遭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严重阻碍了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传承。“民间工艺与民俗活动结合密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吃、穿、住、用、行、娱乐,样样离不开民间工艺。民间工艺在岁时节日、人生仪礼、祭祀供奉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5](15)目前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自身概念的界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江苏没有出台关于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既定目标和合理规划方面的文件,对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产品的研发没有系统的布局和规划,缺乏高效率的运作机制、生产园区及产业链接简单。产业链中的资金、人才、技术、融资环境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四、加快江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改革开放后,许多原有的工艺美术国企单位进行了改制,涌现出大量的个体、私营的手工作坊,与此相适应,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出现了具有现代文化管理机制的民间工艺美术企业。目前,江苏一些民间工艺美术已纷纷走出乡镇,积极融入时代文化元素,政府对促进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技术和文化进行鼓励,不断提升民间工艺美术品的技艺和水平。在工艺美术生产园区和集聚地建立产业研发中心,依靠现代化的科技提高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劳动效率。如南京云锦的生产,南京云锦是江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明末文人吴村梅描写南京云锦“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南京云锦因绚丽多彩,美若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南京云锦的技艺虽然达到了中国古代织锦传统工艺的高峰,但是,由于还是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产量低,其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进程。”[6](161)因技术繁复、工序杂多,南京云锦的生产、销售正急剧萎缩,现在通过电脑设计云锦纹样及机器织造技术的智能化运用,缩短了制作的进程和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在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中具有个性化的工艺品才能成为艺术品、才具有流传、传承的价值,只有流芳百世的精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我们必须让民间工艺美术与市场有益结合,彰显出民俗的文化特质,找到与当地民俗文化发展创新的最佳契合点,才能使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获得不竭的动力。“不同层次、不同档次的产品,其设计和制作所依据的原则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工艺美术品的创造和纯艺术不同,不能只从创造者的自我表现出发,而要考虑市场效果。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外,一件只能看而根本卖不掉的产品,不能算是成功的产品。”[7](8)近年来,江苏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产品中拓展出一些新工艺品类开始风靡国内外市场,如饱含传统元素的“中国结”、仿古器具、藤制的日用品等,均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同,它们借助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吉祥文化特质,融入了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收益,这种产业化的生产形式带来的市场效益说明了创新要与时俱进,不断提供给工艺大师们新的思维方法,不能忽略时代的要求。江苏的民间工艺大师们也意识到艺术生产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导致民众审美趣味的改变,不再推崇富丽张扬的工艺品,而是追求质朴、自然的民间工艺品自身的形式美,一般不作过多的修饰。崇尚从大自然中提取色彩、线条、形体和律动,表现出心灵和自然的契合,追求自然质朴的随意性;在材料上以天然材料为主,大都是带有环保意识的自然物质,如纸张、石头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体现出材质自身的肌理、纹饰等,充分保持其自然形态特征,歌颂对生活的情钟,创造了沁人心扉的清新的艺术美。因此,时代审美的需求是第一的,明确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目标,提升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有效地拓展国内外市场是不可缺少的。如江苏地处长江流域,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和浓烈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风格,旅游资源丰富。民间工艺美术可以与当地的旅游资源整合,鼓励一些民营企业和民间艺人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产品,打造鲜明、专业、个性化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市场,具有代表性的手工作坊对外示范开放,建立覆盖全省的富有民俗特色的品牌民间工艺美术品网络系统,促进带有江苏地域性的工艺美术产品产业化的进程。拓展江苏地域性传统手工工艺美术品的普及、促使民众更新观念都来关注、关心江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进程,使江苏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家喻户晓,为产业的发展奠定市场和经济的基础。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放眼未来,使民间工艺产业化资源的发展、配置最大化。例如可以借助新媒介传播、宣传的优势,各种广播、电视、网络、杂志、报刊的强力推进,公共场所、地铁站、公交站、民间工艺美术馆及博物馆的宣传、展示,大型的商务、文体活动,不仅仅是民间工艺产品的展示,更多的是其背后赋予的地域特色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建设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江宁民间艺术交流中心、冶山镇民间艺术活动中心、南通民间艺术馆、南京民间工艺美术馆、玄武湖街道民间工艺创业园等,对宣传江苏民间地域文化,提升工艺美术产品的文化品位,塑造高端的特色品牌形象,拉动整个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以此提高普通百姓对民间传统艺术价值的认同,增强地域文化竞争力。
结论
“传统工艺美术以手工技艺见长,在大工业生产甚至高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面对大众消费环境下的消费者,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在形式、风格、趣味诸方面,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要,因而创新成为其必然。”[8](70)江苏民间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研究,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课题,需要几辈人不断地孜孜耕耘。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首先要处理好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通过文化产业创新解决江苏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优化城市文化产业结构,强化民间工艺美术用品的设计创新,充分发挥好江苏优越的人才市场、丰富的社会资源及民间传统文化和地域资源等条件优势;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在充分继承、吸收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增强本省品牌意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江苏创业,使江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徐思民.中国工艺美术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徐琛.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徐勤主编.新编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4]邱春林.设计与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5]张丽君.中华工艺概述[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
[6]王宝林.云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农村传统工艺范文6
飘香的山西老陈醋、精美的苗族银饰、惟妙惟肖的山西中阳剪纸、原汁原味的河北魏县七彩土布织染、巧夺天工的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近日,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及一些知名民间艺术家相聚北京农业展览馆,现场展示我国民间传统技艺与技巧。展览内容包括绘画剪纸、印刷装潢、陶冶烧造、雕镌塑作、五金錾锻、制茶酿造、木作编扎、织染纫绣、中医中药等9大项,是建国以来我国最大的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偌大的展厅中各式灯笼高高悬挂,人们欣喜地看到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艺和用品,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
老手艺照样吸引人
大展开始后观众汹涌而至,让人充分感受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尤其当面对那些与旧日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艺和物件时,惊喜和赞叹充溢了偌大的农展馆。
来自陕北的白凤莲老人是安塞剪纸的传承人,70岁的她依然飞剪自如,一张普通的红纸在她手中,顷刻间就成了栩栩如生的飞鸟走兽,引起观众的惊叹;四川分水油纸伞是我国唯一保持使用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生产的纸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70多道工序都由手工操作,在展销台前,这些色彩鲜艳的油纸伞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内联升布鞋是北京传统老字号,多种传统样式使人感受到了内联升的厚重,其为北京奥运会定制的样品,更引起观众的不断追问……
中国红成为整个展馆的主题色,在展馆中央展出的是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刻纸等工艺技法为一身而成的“乐清首饰龙”,更是张灯结彩,烘托出红红火火的气氛。这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邦栋及其儿子林顺奎,花了300多天时间精心制成的,有80多个楼阁、亭台,浓缩了《封神榜》、《西游记》等80多出戏剧的场景,有近300个形态各异、各行各业的古今人物在手舞足蹈,仿佛一幅幅活生生的民俗风土画卷。
织女的绝活
“为人民服务”的红色条幅挂在一架百岁以上的织布机上,60岁的张爱芳正端坐在祖辈相传的织布机前,神情专注地穿梭引线,将七彩棉线织成色彩斑斓的农家土布。张爱芳是河北魏县土织技艺传承人,她的老伴郭焕友面对观众开了话匣子。
魏县织染始于宋代,兴于明清,有着悠久的土纺土织土染的历史渊源。“姑娘年十八,织布又纺花,心灵手又巧,找个好婆家。”心灵手巧的魏县织女祖祖辈辈传承着纺织技艺,创造出了条、格花纹布花色图案200余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弥足珍贵的文化研究和收藏价值。像其他农村姑娘一样,张爱芳从小就学习织染,一架织布机传了一代又一代。从最初的补贴家用到现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传承人,“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啊!”张爱芳感慨道。
郭焕友说,以前织出的布料一般都是自用,而现在县里专门建立了一座集收藏、陈列、印染表演及研究开发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魏县土纺土织、印花布收藏馆”,馆内收藏有明、清至上世纪80年代的花布作品8000多件,旧花印版100多块。
徽墨、歙砚竞飘香
还没走近就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展厅内文房四宝的展板格外醒目。这里就是安徽徽墨、歙砚的制作现场了。
天下墨业,尽出徽州。安徽歙县自古就有“中国徽墨之都”的美称。周美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正在现场展示徽墨的制作技艺。老周告诉笔者,目前徽墨的生产仍用古法,就是用松枝、桐油燃烧取烟,和骨胶、黄山水搅拌、锤打成墨坨,手工称重、装模、压制、阴干、填彩直到包装成品。在现场的条形桌上,摆放着大小不一、图形各样的制成品,吸引了观众纷纷购买。
古语说“砚与墨须臾不能分离”,紧挨着徽墨制作的就是歙县的砚台制作现场。传承人曹阶铭正在埋头雕刻,旁边的玻璃柜里,摆放着水立方、鸟巢形状的两尊硕大的砚台。曹阶铭说,歙砚对石料的要求很高,只有歙县当地的石料才能制成。制作一尊砚台,从构思、素描到雕刻成型,少则10天,多则数月。目前,歙砚砚石原料奇缺,传统工艺后继乏人,急需加大保护力度。
据了解,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被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和歙砚为佳。在国事交往中,歙砚多次被选作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
绚丽的少数民族技艺
展览大厅里,每个展台前都是人头攒动,但特别吸引人们视线的,还是那些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人们。他们身穿绚丽的民族服装,展示着城市人难得一见的银饰锻造、鱼皮衣制作、木版佛经雕刻、蜡染绘画等少数民族传统工艺。
杨光宾是苗族银饰锻制艺人,出生在贵州黔东南雷山县一个苗族村寨,这个村寨因制作银器成为远近闻名的“银匠村”。杨光宾13岁跟随父亲学艺,15岁出师带徒弟。如今杨光宾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作坊,带有16个徒弟。
头戴一顶小白帽的冶洒力海是甘肃保安族腰刀制作工艺的第四代传人,他告诉笔者,保安族腰刀以锋利著称。保安族男子遇有喜庆日子都喜欢佩带腰刀。腰刀是保安族群众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
玉勐是云南傣族慢轮制陶艺人,为人随和,凡是有人与她搭讪,她总是停下手里的活,笑呵呵地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她说,她的制陶技术是从小看奶奶、妈妈做土陶学会的,尽管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用电器来煮饭,但是许多傣族老人还是愿意用土罐煮饭。傣家供佛的时候,都用传统的土陶制品。小沙弥外出化缘时必须用土陶。玉勐的儿子、女儿现在都学会了制作土陶。通过家庭传承,玉勐把自己掌握的慢轮制陶工艺传给了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