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1
学会听孩子的“课”
孩子有时会兴奋地给家长讲他的所见所感,有时也会精神不振地抱怨遭遇,这时家长一定要认真听取孩子给我们上的“课”,切不可说“这个问题爸爸早已知道了”或者“你真幼稚”之类的话,因为这正是我们积极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大好机会。家长在听“课”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向孩子发问,以此启迪孩子的思维,并且对于孩子的表现多加鼓励和引导,还可以设置各种情境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如“今天爸爸请你来当当裁判,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之类,只要加以点拨,使施教的“外因”与受教的“内因”结合起来,自然能在生动具体的环境中达到教育目的。
让孩子批改“作业”
有时孩子也会对家长所做的事情加以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此时家长先别急着打断孩子,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想:何不让孩子像“批改作业”一样表达评价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呢?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听取一下孩子的心声,不但利于家长反思自我,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主和平等精神。
提供机会让孩子做主
如何让孩子的主体精神及时得到保护,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当家庭面临一些决定和选择时,家长不妨扮演一下学生的角色,向孩子征求意见,请孩子拿主意,这样孩子就能从主人翁的角度积极思考,发表看法,并在家长的不断“质疑”中完善想法、意见。对于与孩子切身相关的事情,家长更是要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可以适当提一些意见供孩子参考,但不要过多干预孩子,让孩子自己做主。
礼貌接受孩子的批评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2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青春期教育刻不容缓。一方面,青春期是人格塑造、核心价值形成的关键期;另一方面,青春期也是行为偏执的叛逆危险期。青春期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可是通过对教师、家长的走访,我们发现青春期教育存在诸多的迷思与困惑:青春期教育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今天的青春期教育与以往有何不同?家庭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等等。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震雷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长达二十多年,对此有丰富的经验与深度的思考,我们请他对青春期教育中的迷思与困惑作出解答。
青春期教育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教育,而是长期的人生教育
:青春期是一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教育应该在什么时候开展比较合适?
徐震雷:我个人认为青春期教育从一出生,就应该开始。虽然叫青春期教育,但是青春期的想法和心理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当然刚出生的时候,孩子没有主体的意识。所以系统的说,青春期教育应该是从幼儿园开始。
幼儿园阶段,孩子虽然才只有3岁左右,智商只有成人的一半,却已经有很高的智商理解两性关系。不过,3岁以前,孩子虽然理解不了两性关系,但是家长的教育也非常重要。如关于性的害羞心理,其实在1岁时,就有性害羞意识,孩子会从穿开裆裤到穿时装裤。3岁之前,教育中更多关注的是羞与耻的教育。
在这个方面,过去的教育与现在的不同。过去重视耻感教育,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会对性有一种罪恶感。现在呢,是把羞与耻分开,害羞是可以的,耻辱是尽量避免的。如小孩问自己从哪里来。耻感教育认为不能说。当我们认真考虑孩子为何问这个问题,真正了解一个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孩子问这个问题,实际是为了寻根。所以,我一直强调,青春期教育不仅仅是某个阶段的教育,而是长期的人生教育。
:在长期的人生中,如何针对不同阶段年龄特点,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
徐震雷:刚才说3岁后,可以开始青春期的系统教育。因为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要预防性骚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建立简单的家庭概念。幼儿园孩子都会唱这么一首有趣的童谣:“小小子,坐门敦,哭哭啼啼要媳妇,要媳妇干吗?点灯,说话,吹灯,做伴,晨起来,为她梳小辫。”可见,孩子们脑海里已经有了初步的爱情意识和婚姻观念。
进入小学,应该以案例教育为主。因为这时候的孩子都是具体思维,所以青春期教育应该适合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符合他们心理的特点。
随着营养的丰富、性知识的刺激。很多孩子的青春期提前,特别是女孩,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身体提早成熟,这时候就慢慢进入男女生关系的教育上。男女的生理、心理有什么差异,怎么相处,以及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引导孩子形成一个对自己的认可(第二性征发育带来身体变化、心理变化),以悦纳自己,获得尊重。所以说小学高年级,青春期教育可以讲一些抽象东西,如两性尊重的基础、包容的基础,让孩子尊重并包容别人与自己的不同。
初中阶段,应该是第一性征教育与第二性征教育并重。第一性征教育指的是性教育,如拥抱、拉手、接吻会带来什么,知道性情感、性冲动,否则他们会有恐慌,另外还有生殖避孕。第二性征教育主要是了解身体的变化,坦然面对男女生理的各种差异。初中阶段的青春期教育一定要强调家庭教育,要让孩子感受到信任和爱。初中阶段的逆反是正常的,家庭要帮助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高中阶段,学生恋爱现象开始多起来,发生的学生开始多起来。青春期教育主要是性教育、避孕教育。我个人以为,我们的教育在阻止孩子发生方面还是管用的。
:青春期教育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青春期教育有什么新特点、新要求?
徐震雷:过去,我国比较传统守旧,西方相对开放开明。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打开大门,关于青春期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手段,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十分丰富。可以说,世界上所有青春期教育的成果都可以在我们国家展现,所有最开放的青春期教育方式都可以得到利用。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包容各种不同的想法,通过认真讨论,加以吸收,形成自己的想法。
一方面是多元的社会,开放的青春期教育形式;另一方面,也因为开放与多元,使得我们很多青少年无所适从,没有办法选择信息。我们孩子的决策能力很差,不知道如何面对无所不在的媒体、信息爆炸的社会。所以,一定要培养孩子的抉择能力,引导他们选择有用信息。在网络时代,没有办法完全净化网络,剔除不良内容,所以应该教会孩子如何选择正确信息。不是教会孩子必须选择什么,而是引导他们如何选择。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让青少年去选择接受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教育内容。
了解青春期教育的共性与特性,学校和家庭都应尊重、理解孩子
:青春期中的男孩与女孩性别意识开始加强,青春期教育需要考虑性别差异吗?
徐震雷:处于青春期中的男孩与女孩,身体构造不同,激素水平不同,必然意味着心理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女孩稳定文静一些,男孩更加刚强有力量。不过除此以外,男孩、女孩之间相同的地方比不同的地方要多得多,也就是说共同点远大于不同点。所以,我认为男孩教育、女孩教育不应分得太细。我不同意一定要把女孩培养成淑女,把男孩培养成绅士。因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首先都是人,所以最起码应该把他们培养成人――社会的人,独立的人,自食其力的人,有能力的人。
我个人不建议分开教育男孩与女孩。当我们回顾过去几十年教育对今天的影响,会发现基本上对女生教育得多,对男生教育得少。男孩教育的忽视,使得女生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强。基本上从幼儿园到大学,学习好能力强的大多是女生;男生越来越显得不像是一个男生。不能忽视男生教育,应一视同仁,齐头并进往前走。对此,我想我们应该做一个反思。
:绝大多数青春期孩子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出现逆反心理,家长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
徐震雷: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敏感脆弱,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青春期的主要问题是逆反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逆反呢?是因为家长要管孩子,孩子开始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不愿意被管制,所以逆反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
在青春期以前,一般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到了青春期以后,家长应该调节与孩子的关系,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调整为陪伴与被陪伴的关系,陪着孩子度过他的青春期。不逆反的孩子是不正常的,孩子有逆反心理,家长应该高兴,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了。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家长应该是陪着孩子一块思考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把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的想法毕竟幼稚,有些不成熟,甚至荒谬,但是,那也是孩子的想法。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都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一旦把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为陪伴与被陪伴的关系,孩子的逆反是可以减少的。
对青春期孩子来说,他如果有困难有问题,他会向家长寻求帮助的,不用去探听孩子的秘密,孩子就想告诉家长。如果孩子不想告诉家长,那说明孩子自己有秘密,家长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借鉴国外先进的青春期教育,让青春期教育符合国情,与本国文化相联系、相结合
:关于青春期教育,基于国际比较的角度,有哪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徐震雷:每个国家的青春期教育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所有国家的青春期教育都和本国的文化相联系相结合,所有青春期教育做得好的,都是符合国情的教育。他们的青春期教育大多指的就是青少年的性教育。
比如说瑞典,瑞典人认为自己的性教育是最道德的教育,因为瑞典人的文化是“我的身体我做主”,人与人的关系讲究男女平等。瑞典性教育是从权利角度、平等角度开展,与瑞典的社会相适应。美国的性教育比较保守。美国宗教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他们的性教育基本上不能进入学校,都是社会机构、社会团体开展,因此非常注重实用主义。青少年怀孕得多了,就在学校开展避孕教育;艾滋病多了,就在学校开展性安全教育,缺什么补什么,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者说是因为美国的理念太多了,没有形成主流的教育理念。美国的性教育也是与他们的本国文化融合在一起的。
而在我们国家,青春期教育是以教育部主导的“性健康教育”为主流,是以健康为核心的。当然中国这么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很多方面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理念与方法。
第一要借鉴国外不过分重视性别教育的做法。不搞太多男孩教育、女孩教育,只做人的教育。女人不一定温柔似水,男人不一定刚强威猛;女人也可以刚强,男孩也需要温柔。总之,不管男孩、女孩,首先得要有人样,这个方面可以吸收国外的思想。
第二要借鉴国外重视家庭教育的思想。强调家庭的多样性,对不同孩子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予以尊重,家庭与家庭之间没有好坏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而咱们现在,不少学校开学初,有的班主任会问哪些孩子来自离异家庭,哪些孩子来自单亲家庭,这是不合适的。这种做法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婚姻观、家庭观,这个方面一定要吸收国外的包容思想。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3
【关键词】师幼互动 尊重理解 平等热情
“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交流是种心灵上的交汇,幼儿只有在对教师产生信任、尊重的基础上,才会把自己的想法对老师进行表达与相互交流。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促进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从事幼教工作以来,最让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那份浓厚的师幼情。我喜欢并非常享受着与孩子们交流的过程,每一次鼓励的微笑、每一个信任的眼神、以及无数用心交流后的感动,都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重要元素。
一、平等地对待幼儿是增强师幼情感的前提条件。
教育家福禄贝尔曾经说过:“教育者的任务是帮助幼儿除去生命发展的障碍,让自我得到发展。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我活动”。可见,面对幼儿,我们不能显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或是把幼儿当成是幼小无知的群体,而是要弯下腰来平视幼儿的眼睛,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很重要的。
《纲要》指出:“幼儿不是被动的“保护者”。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应当容许幼儿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不使用粗暴地强权。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尊重孩子,也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孩子们的信赖和爱,孩子才会更加地尊重老师。
孩子们的思想就如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他们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有些问题很天真,也有些很古怪,但这些都孩子的真实想法,不管这些想法怎样,作为教师都不应嘲笑打击孩子,把有奇怪想法的孩子视为异类。
二、关注是增进师幼情感的途径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可见,要想让幼儿对我们敞开心扉,只有真心地热爱幼儿,关注、了解他们的情感变化,方可更深地触到其内心真实的感受,以尝试更好、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幼儿园中,幼儿对教师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观察的很仔细,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他们会使用自己的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幼儿是很敏感的,他们绝不愿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能与老师亲近的机会。在幼儿的
心中,他们非常渴望与老师亲近,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喜爱,当孩子们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后,便会更加喜爱老师、信赖老师、依恋老师,这样就会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在这些行为中,其实孩子是师幼情感交流与互动的主动发起者,所以,我们要理解孩子们存在这些行为的原因和他们的真实用意。孩子的何种言行,都是为了能与教师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师都应该给予其相应的答复。对于表白性的言行,老师可以微笑地摸摸孩子的小脑袋,冲他们点个头,清清的应答一声;对于孩子们的明知故问,教师可以借机引导孩子自己回,提升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对于孩子间的告状行为,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教育他们,提高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三、热情与赞扬是增强师幼情感的基本保证。
热情与赞扬对缺乏学习动机的幼儿有良好的影响。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应避免空洞无物、枯燥乏味、呆板无力的语言。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着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接受和模仿。例如我们班的高强小朋友是一个内向的男孩。入园时一句“老师早上好” 就很难说出口。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每天看到他来园我就面带笑容,并热情主动地和他打招呼,还常常摸摸他的头和他聊几句,久而久之他有了变化,虽然不是十分明显,但能感受到他与老师的亲近,脸上的表情也自然多了。韩佳露小朋友平时不善言语,课堂上我主动邀请她参加游戏活动,并给予她鼓励与赞扬,奖励她小贴画,从此她变得努力了,并且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与幼儿良好的情感沟通,会更好地促进师幼间情感的发展,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来调整师幼间的关系,在社会和教育的整体架构中,正确清晰地把握幼教的实践方向。每个幼儿都是一本需要成人不断用心去理解的书,我们只有找到通往他们心灵世界的通道,才能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我深切的感到和幼儿间的情感上的交流需要有心灵的共鸣,需要教师的言语及行为被幼儿真正地理解、接受甚至欣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才能增强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1年。
[2]《幼儿教育心理学》,2007年。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4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有个性,孩子们总喜欢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教育孩子的工作越来越能了,有很多家长经常说不知该如何教育孩子。其实想要教育孩子必须先走进孩子的世界。
【关键词】孩子个性教育
前言
经常听到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我们都管不住他,他们一点也不听我们的话。孩子还是要给别人教才行。”其实不是孩子难教,而是家长不理解孩子。记得曾在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书中看到过的一段话“早晨,儿童进去唤醒他的父母,这对大人来说极为讨厌。但如果这不是爱,还会有什么力量能促使儿童刚一醒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黎明的时候,当儿童早早地从床上爬起来,来到他还在熟睡的父母面前时,他似乎是想说:“勤快一些吧,天已经亮了,是早晨了!”但是儿童走到他父母跟前,并不是想说这些话来教育他的父母,而是为了看一看他所爱的人。可现实中的父母并不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一旦出现孩子去触摸熟睡的父母时,父母总抱怨说:“我们已经跟你讲过多少次了,不要一大清早就来叫醒我们!”或是对人们说自己的孩子不乖,一起床了总会把大人吵醒。老是教他不要这样做,可孩子还是不会。其实,这样的例子告诉了我们,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大人不理解孩子。因此,教育孩子,要先走进孩子的世界。
1.认识孩子
1.1了解孩子的需要
从孩子的兴趣,去了解孩子的想法是可发展的。孩子自呱呱落地来到世界里,就有着他的需要。例如孩子刚出生就会哭,哭代表着孩子饥饿或是尿湿了,孩子不同需求所发出的的哭声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去观察和了解孩子的不同需求。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需要,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段话“成人的环境不是一种适宜的环境,而是一群障碍物。这群障碍物实际上是对儿童的防御,使他们的态度乖并容易受成人的暗示。作为教育基础的儿童心理学一直是从成人的角度而不是从儿童的特性出发进行研究的。因此,它们的结论必须从根本上进行重新审查。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儿童每一个不寻常的反应都给我们提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儿童每一次发脾气都是某种根深蒂固的冲突的外部表现,这种冲突并不是简单解释成的对不相容的环境的一种防御机制,而应该理解为更高的品质求展示的一种表现。发脾气就像一场暴风雨降临,它是针对儿童心灵秘密显露的一种无奈的流露。”这对话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到孩子的每一次发脾气都只是想表达心灵最真实的感受。例如:我家的小侄子,他总爱用手去拍拍他刚出生不久的妹妹,或是在大人喂妹妹喝奶或洗澡时去弄妹妹的东西或是故意哭闹,让成人去关注他。可在成人看来他的行为是不对的,便对他进行批评。或对他说:“你不乖,我们不喜欢你,我们喜欢妹妹。”成人越批评他,他就越对着做。总这件事看来,我家的小侄子所表现的行为只是在表达他心理的不满。我家小侄子会有这样的表现主要是,因为以前家里只有他一个小孩,成人都关注他,疼爱他。可突然间家里多了一个比他小的孩子,大人都更关注妹妹,使小侄子一下子接受不了大人的关注转移,因此是他的缺乏了安全感,所以他会经常在成人去照顾妹妹时哭闹。可一旦成人对他说:“你不乖,妹妹比你乖,我们喜欢妹妹。”时他心理的不满感受不知该如何表达时,他便动手去打妹妹了。小侄子的表现,我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后,我开始站在小侄子的角度物理解他,用了一种与家人不同的教育方式去引导他。他开始变得很听我的话,也不再去捉弄她的妹妹了。例如:在妹妹哭闹,要喝奶时,我告诉我家的小侄子: “你很棒的哦,妹妹哭了,你能帮我照顾妹妹,你会唱歌给妹妹听的,我去冲奶给妹妹喝。”这时我家的小侄子很开心的在旁边跟妹妹聊天,还会唱歌哄妹妹开心。通过我用语言对他的肯定,他不再去捉弄他的妹妹。记得有一次,我家来了许多堂兄妹,他们总爱逗我家小侄子,当小侄子调皮不听他们话的时候,他们总爱说:“你不乖,我们不要你了,我们要小妹妹。”每次我家小侄子听到这样的话的时候,总或更加的不听他们的话,还会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去打小妹妹。他们一发现小侄子打妹妹了就会打小侄子或是赶他出房间,不给他跟妹妹玩。因此,我就爱小侄子会经常去偷打他的妹妹。对于小侄子这样的行为,我采用了聊天的方式,引导他学会关爱自己的妹妹。我会带着小侄子去妹妹的房间,叫他轻轻的摸妹妹,告诉他,:“只要你轻轻的摸妹妹,我们都会很喜欢你。妹妹哭了,我们要抱抱她,虽然我们抱妹妹,没有抱你,但我们都很喜欢你的,你是哥哥,你胡照顾妹妹哄妹妹开心,我就更喜欢你了。”经过我的一番谈话,小侄子好像焕然大悟了,以后妹妹哭了,他都会去哄妹妹开心,也不再去拍打妹妹了。有时候还会爬到妹妹的身边和妹妹一起睡。
以上的例子让我更清楚的了解到,我们要教育孩子就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去分析他的行为,这样才能找到孩子接受的教育方式去引导他,而不应该以成人的想法去教育他们。
1.2了解不同孩子的特性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在游戏活动中能发现孩子的不同特性。记得自选区域活动时孩子们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刚开始孩子们玩得好开心。可突然间传来了哭泣的声音。我走过去了解情况。便有孩子告状了,说XX抢玩具还打人。我便向孩子了解情况。问清楚孩子们为什么抢玩具。XX小朋友告诉我,有小朋友抢我的玩具我就咬他了,我只是想拿回我的玩具。我告诉XX小朋友你以后有什么事情可以告诉我,不要用嘴巴去咬人。XX小朋友答应了我。然后我问被打的小朋友,他告诉我,我想要那块玩具,有了那块玩具,我的小汽车就可以开动了。然后我便告诉孩子,“你要玩具可以,拿你的一个玩具跟他交换,但你不可以去抢哦,长大了要学会用言语去跟人交流。”孩子答应了我,但他刚开始还不太懂得如何用言语去与同伴交流。我便鼓励引导他尝试去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渐渐的他就学会了与同伴交流。
上述例子让我明白了,在游戏活动中,我们能观察出每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特性。Xx小朋友他具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特性。他每次游戏时都不会去拿别人的东西,但一旦有人不经过他同意就拿了他的东西,他便会还击别人。被咬的孩子,他是一个不善于与人交流的孩子,他是“自我中心”的个性。他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手,他不懂得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只会直接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同的游戏都能使孩子特性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去理解孩子的特性,根据孩子的特性去引导,教育孩子,这样能做到因材施教,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
2.儿童模仿与发展
2.1模仿是孩子的特征
孩子从小就爱模仿,孩子的模范能力很强,因此,我们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经常会有家长告诉我们:“我家孩子在家模仿老师,要我们当学生他给我们上课。”其实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他们小时候模范大人说话、模仿大人走路。到幼儿园了模仿老师上课、模仿老师的举动。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模仿着大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们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2.2有益的模仿促进孩子的发展
孩子的模仿无形的促进孩子自身的发展。
记得我们幼儿园正在实施文明礼仪的教育。刚开始我们只是告诉孩子,:“你们见到老师或其他人都主动问好哦。”可我们老师之间由于太熟悉了,还时时都会见,所以我们看到时总少了问好。因此,无论我们怎样引导孩子主动向人问好的文明礼仪教育总不见成效。后来,我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见到谁我都会主动的向人问好,在无形的带动下,我们班的孩子不用提醒都能主动的向人问好了。在此事中让我更明白了无形的教育,让孩子在模仿中得到发展。
3.幼儿发展中的教育
“孩子进行活动的首要目的,以及对构建活动具有真正吸引力的是他自己的四肢,有时候甚至是他的整个身体。他将自己的小手放在不同位置上,甚至试图通过它们以及他的整个身体描绘不同物体。换句话说,通过其他的物体和材料,使他的四肢和身体为达到早期的发展而做好准备。
其他物体主要是那些立体的、固定的、庞大的、能够用手牢牢地抓住的东西。儿童首先检查它们单独竖立、移动、柔性和与其他物体结合的力量,以及容易与其他物体结合和容易分开的可能性。因此,球体、木块、石块是儿童最早的玩具。
通过使用这些玩具,儿童将身体之外展现出内心隐藏的东西。这表明他要做事情和构建的倾向(他的创造冲动),也是表明他后来在绘画方面的努力再次证明这一点。”这段话是福禄培尔在《幼儿发展中的教育》中所提到的。玩是孩子得天性,也是孩子发展的重要途径。孩子会自己寻找东西玩,或是喜欢爬楼梯、喜欢在椅子上爬上爬下,都象征着孩子在发展,因此,我们要先了解孩子发展的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去引导孩子,为孩子创造他的玩具。例如:刚开始给孩子准备球、石头、木的积木等玩具。在绘画活动中我们不仅能使孩子手的小肌肉得到发展,也能通过绘画活动看出孩子心中的想法。例如:在中班美术活动《我的小志愿》中,孩子们能大胆选择色彩绘画自己的作品,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手的小肌肉得到了发展。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能与同伴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的语言同时也得到了发展。还能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有一位孩子,他画了一个警察抓了一个坏人,他画的警察的表情是笑嘻嘻的,坏人是用一个纸袋套住了头,只看到眼睛。坏人的旁边是一栋房子,房子里有五颜六色的火。在警察的旁边有一辆红色的消防车。看到孩子的这一幅画时,我感到很惊讶。中班的孩子居然能画出一个故事情节,那人物的表情是如此的生动啊。我便请这位孩子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他告诉我们:“坏人去放火烧房子了,警察把他抓到了,所以笑嘻嘻的对坏人说:“有我在,你是逃不了的。”消防车也赶着过来救火了。孩子还告诉大家他长大后要当警察和消防员,这样就可以救人的,可以向超人一样保护人们。
结束语
孩子每一个行为都有着他内心的想法,有着促进他发展的作用。比如:孩子喜欢把自己的玩具车拆烂,这一行为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及他的思维的发展。孩子想要自己安装修理自己的车,好奇想要看看车里面有什么东西。还有孩子喜欢撕书的行为,是幼儿手的小肌肉得到发展,可每次看到孩子撕书我们总会批评孩子,并没考虑到这时孩子手的小肌肉得到发展的问题。其实对于孩子撕书的行为我们一旦深入了解了,就能细心的引导孩子撕书是不对的行为,便给一些不要的广告引导幼儿想要撕纸了,可以找一些不要的纸来撕。这样孩子就不会不听大人的话了。
想要教育孩子让孩子听自己的话,那就要先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需求,再通过孩子的需求去教育孩子。
参考文献
[1]童年的秘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第2版.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5
关键词:爸爸 培养孩子 家庭教育
随着一系列父子亲情秀《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热播,屏幕中,“爸爸”的身影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一时风头无两,甚至有人感叹道:“做了10年爸爸了,好像今天才懂得,孩子是这么需要我,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而节目中几个爸爸和孩子单独相处遭遇的困境,以及他们的教育方式也在家长中引发热议和讨论。
一、现状:爸爸都去哪儿了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幼儿园开家长会、亲子运动会的时候一般是妈妈占多数,其次是爷爷奶奶,出勤率最低是爸爸们。郑州一所幼儿园也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育中,妈妈的参与程度远远超过了爸爸,有近七成爸爸基本淡出幼儿教育。而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时,69%的孩子会选择找妈妈,30%的孩子会找爸爸。从网络上这段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似乎爸爸这个角色,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渐行渐远。
二、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天才常由父亲一手造就”这句话我不完全赞成。但从父母的心理差异和育儿特点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或母亲往往会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对子女施加不同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参与到孩子生活中的父亲使孩子在陌生环境下更为自信,能够更好地应付沮丧;在父子关系外,更能获得独立感和身份感;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同情心的成年人;具有更改的自尊和学习成绩;更为社会化。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发现:父亲比母亲更理解孩子,对孩子培养目标更明确,更实际,要求更严格,方法更适宜,更有利孩子的发展。父亲是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是积极情绪满足的重要源泉;是幼儿的依恋对象;是孩子社交满足、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在父亲与孩子游戏时,尤其是触觉的、肢体运动的游戏总是刺激孩子,提高其兴奋,逗得幼儿“咯咯”大笑。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时期,父亲的角色对幼儿成长来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如何做一名称职的父亲
做为父亲,能使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是每一位父亲执着的追求,那么如何做一个好父亲?在此,我虽不能很清楚地说出一个好父亲的标准是什么,对于现在的父亲来讲,他除了要具有传统的父亲所具有的一切之外,还应该把教养子女当成是一种乐趣,而非仅仅是义务。
(一)俯下身去,做孩子的好朋友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亲总是以长者自居,采用的口气也是命令式的,如“你不许这样”,“你马上就得怎么样”等等。孩子永远是处于被教育的地位,父亲不管孩子是否能接受或者是否喜欢接受,这时父亲就是传授者,孩子就是被接受者。其实,这样做对于孩子是很不公平的。因为,虽然孩子年龄小,但他们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也需要父亲能够平等对待他们,孩子他们也懂得尊重,他们也希望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能够被父亲理解。虽然有时他们的想法和见解在父亲眼中看来是那么的幼稚和滑稽。其实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更需要的是那种“朋友型”的父亲,能够与自己一起探讨和商量很多未知东西的“伙伴”。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非是一个结果。这就是很多孩子在你明明已告诉他明确答案后,还要来问你“为什么”的原因。因此,如果你想成为孩子的老师,首先得放低身段,做孩子的朋友。也只有在成为孩子的朋友以后才能做好孩子的老师。我们熟悉的伟人马克思的夫人燕妮曾说过“希望您能成为可爱孩子们的忠实而不需要受过分尊重的伙伴”。
(二)严慈并济,成孩子的领路人
孩子常常对父亲敬畏有余,亲近不足,父亲与子女的真诚交流甚少,而对母亲则依恋较多,母子情深,这些在一个家庭当中是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的。其实父亲的角色不能“严”字当头,严中也应该有慈,刚中也应该有柔。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强迫孩子接受你的意愿,要学会把自己的想法向孩子“分享”,让他懂得你的内心,理解你的教育,做到真正的心服口服。同时,也应该让家中成员育观点,不简单地分“红脸”,“黑脸”,会让孩子更亲近父亲,有利于孩子和父亲的交流。
(三)忙里偷闲,当孩子的陪伴者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记得北京卫视热播的《音乐大师课》中,从小远离父母,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吴子安,在被主持人问道你对家长有什么要求时,他只是含着泪说了句:“多陪陪我!”全场观众泪奔。许多父亲总是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与孩子共处,他们总认为孩子身体好好的,就不用花更多时间浪费在孩子身上。但他们内心却又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其实,培养孩子,没有比与孩子共处更好的方法了。
但现在的父亲工作忙,要让他们在进入孩子的世界,同时还要将一切的时间给予孩子,看似天方夜谭。其实,这并非是让你改变自己的生活规律,而是要灵活地掌握时间。比如可以利用早晚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这一过程,和孩子聊一些他们喜欢的话题。问一问孩子幼儿园发生的事情以及周围的一些事情。这不仅可以增加父子间的情感,还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还可以在每天晚餐时全家人围在一起讨论一些话题并让孩子参与讨论;或者晚饭过后,你可以与孩子一起看动画片,增加与孩子共处的时间。
(四)同心协力,筑孩子的避风港
当然,孩子的培养离不开母亲的帮助,我们知道大多数的母亲慈爱有余而威严不足,因此父亲有责任帮助母亲建立起权威。父亲必须充分尊重母亲的意见,以自己榜样的力量帮助孩子学会尊重母亲。凡是母亲决定的事,父亲尽量尊重并要以诚恳、合作的态度对待母亲。这对孩子以何种态度对待母亲有着直接的关系。夫妻之间如有意见不一致时,也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而大声指责对方,而应在孩子不在时互相商讨。
做好父亲,一天不难,难在坚持,当孩子还处在幼儿时期,任何的习惯需要的是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的培养教育才能形成的。一切不可断断续续,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成效。
在母亲参与教育的同时,我们呼唤爸爸们的加入,正是你们两个的差异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对男女的作用和特点产生理解,使孩子顺利地形成健康的性别意识和完美的个人性格。愿天下父母能共筑爱的小屋,愿天下的孩子都能在爱的小屋中健康、幸福地成长。
(江苏省丹阳市行宫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法范文6
孩子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自我认知、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能力初步形成,自我意识强烈,主观能动性又很强,看待问题的角度、方式也变得不同,对于大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独立”,这时免不了会出现叛逆的行为。孩子处于逆反时期时大人如加以正确引导,将使孩子一生受益,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成长行为。可见,当孩子产生叛逆行为时,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导方式,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化解孩子的叛逆情绪是十分关键的。
一、造成幼儿叛逆的原因
(一)过度宠爱、放纵
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步改善、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现在大多数家庭里只有一个或是两个孩子,有些父母也会把孩子交给老人帮忙照看,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娇惯、放任、迁就等错误的教育方式,难免会造成孩子固执任性、胆大妄为的行为。
(二) 不尊重孩子
有些大人有时性子比较急躁、脾气比较火爆,孩子犯了错误不问其原因也不了解情况,总是随意在外人面前说孩子的短处,贬低孩子,甚至训斥、打骂,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不听话,遇事也会变得唯唯诺诺,胆小害怕。
(三)大人反复唠叨
很多大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担心孩子会理解不了、记不住,总会反反复复地说。然而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没完没了的说教当中,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产生叛逆心理,即使明知道父母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
二、矫正幼儿叛逆行为的方法
(一)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把他们当作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情互相商量,征询孩子的意见,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我们可以尽量满足。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可以考虑冷处理的方式,用孩子感兴趣的其他事物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要冷静处理,先问问原因,了解情况后一起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平等相待、循循善诱、多鼓励、少批评。切忌把幼儿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这样会挫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
(二) 标准统一,共同监督
首先大人一定要育方法,共同督促孩子。大人一定要把自己的情绪控制住,不能以任性对任性,要语气温和地教育孩子,和他讲道理,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意图。如果孩子犯错误了,我们要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自己说说事情的经过,问问他有什么感觉,孩子冷静下来后,问问他想怎么做,可以和孩子一起想各种办法,让孩子自己说每个办法的后果,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办法,再问问他想怎么做,结果是怎样的,哪样做更好,下次如果再发生会怎么做。这样处理的话,孩子不仅慢慢地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会觉得大人说的有道理,自然不会叛逆了。
(三)发现闪光点,表扬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