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流动监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金流动监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金流动监管

资金流动监管范文1

当晚我就送她回到她家,与她母亲做了一次长谈,得知她家是两年前来乌市,父母早年前就以离婚,母亲靠给别人洗头来维持家用。言谈中母亲多埋怨女儿不认真学习,不听她的话。抱怨学习花费太高,家中负担不起及有心想让女儿学一门手艺等等。望着家徒四壁,看到奶奶苍老的面容和无助的眼神,我深深的体会到家庭的艰辛,我顿时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一碰即碎的家庭中,孩子那脆弱的心灵又怎堪负重。我告诉自己今后要给她更多的父爱

在之后的时间里,我经常找她聊天,帮她辅导功课,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自信心并且反复告诫她要与那男青年保持距离。在我的关爱中,她的学习态度、仪容仪表都有了很大的好转,这使我也倍感欣慰正当形势在往好的方面发展,怎会"五一"刚回来第一天就离家出走了呢?我立即拨通她母亲的电话,从电话中得知,靳丹丹其实在两天前就以离家出走,此时她母亲正在四处寻找。为了解更详细情况,我晚上又去她家。其母见我如获救星,泪水涟涟、泣不成声。从她又急又恨的表情及断断续续的只言片语中,方知整个事情的经过。原来"五一"期间,那位男青年又来约她,她欲出门,其母不允许,于是她强行出门,其母打了她一巴掌且怒叱,不允许出门,怎奈女儿推开母亲,夺门而出,自此再没回来。面对此情此景我只得耐心安抚家长,并且说了许多如何与孩子沟通及怎样正面教育孩子的话,见家长情绪平静下来,我才离开

第二天,我发动全班学生寻找,几经周折终于在两天后的中午靳丹丹站在了我的面前。看着她凌乱的头发、深黑的眼圈、疲惫的身体,纵有千般训斥,瞬间也化为无言。我带她先吃饱饭,随后带她回到她家。在车上她告诉了我这五天的经过。其实当天她挨母亲一巴掌,赌气摔门而出,并没有找那个男青年,而是开始了"流浪"生活。白天就逛商场,晚上就蹲在某楼梯过道,一蹲就是一晚上,仅靠口袋里不足15元维持了5天。我问她"为何不回家,晚上不怕吗?"她说"每天上课很累,晚上还要听妈妈唠叨,并且经常还无端骂我,有时还打我,我不愿意回家"看着她漠然的表情,我尽然无言以对

到了她家,她显然是太累了,尽然顾不得她母亲以举起了要打她的双手,径自往床上一躺睡了过去。我赶紧拦住她母亲,和她母亲做了近三个小时的思想工作终于使她母亲同意明天送她来上学。当我看到她母亲给她盖上了被子时,我才放心的离开她家

第二天我等到放学也没见靳丹丹来上学,我心中略有不安,赶紧打电话,关机。

第三天靳丹丹仍然没来上学,电话依旧关机,我有些紧张。

第四天靳丹丹还是没来上学,我终于坐不住了,赶紧去了她家,房东告诉我她们家以与昨晚退房离开了,去了哪里,不知道

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近几年来流动人口子女大量增加。我校是一所流动人口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我班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占到全班的60%,所以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迫在眉睫。

通过以上案例,透过靳丹丹同学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一、生存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造成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水平普遍偏低,心理压力过大

靳丹丹母亲自两年前带着一家三口来乌市打工,至今无固定工作,只靠打零工赚取微薄收入,勉强糊口,又何谈能给女儿以正常的生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呢?而靳丹丹同学本身就是学习、思想均落后的后进生,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就会出现感情淡漠,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思想差异使得流动人口子女心理严重失衡

流动人口子女初到城市,都市的繁华以及形形的事物都给他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很快的时间里他们的思想、行为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他们这些本身就处于身心发展的学生无法控制的。此时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就有可能沾染许多恶习,比如男生抽烟、打架、甚至劫钱。女生则留怪异发型、描眉涂粉等。还有少数学生会产生孤独自卑的情绪,但是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因此会严重地造成心理上的失衡。

那么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教师、学校又应该做哪些工作呢

一、多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个性心理,构建爱心网络,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学校的温暖

由于流动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相对艰苦,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不够,容易使他们形成孤僻、执拗甚至自卑的性格。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在关注着他们,并且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形成"一帮一"互助小组,在生活上关心、日常行为上指导、学习上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体验到教师一视同仁的关爱,激励他们积极进取,为班级争光、为学校争光,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开办心理健康课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资金流动监管范文2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资金流动;电子化;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8-0036-03

一、金融信息化对全球各国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

金融信息化是以计算机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深入的应用。世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金融机构内部信息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纷纷开始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作业来辅助银行内部业务和管理,加强了金融机构内部纵向管理;第二个层次是跨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网络化。为了满足银行之间资金汇兑业务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国内银行与其分行或营业网点直接的联机业务逐渐扩大为国内不同银行直接的计算机网络化金融服务交易系统,国内各家银行之间出现通存通兑业务,实现了水平式的金融信息传输网络;第三个层次是跨国界金融业务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等趋势日益凸显,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虚拟化了金融机构,打破了各国金融机构的空间限制。目前,全球各大金融机构都同世界其他金融中心通过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联接,如1982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芝加哥交易会和英国路透社共同推出一个称为GLOBEX的全球电子交易执行系统,系统构成的交易网络至少连通129个国家,经营几百种世界级证券和上万种美国、欧洲及其他联网国家证券,形成了无国界的电子证券市场。(见图1)

图1金融信息化的三个层次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和资金流动方式的同时,给金融监管部门对资金流动行为的监控,尤其是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的监管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流动速率电子化。金融机构信息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主要反映在金融市场中资金流动的速度加快:金融机构内部处理业务速度加快、跨金融机构间资金转移速度加快以及国际间资金流动速度加快。数以亿计的资金在几秒内从一个市场流向另一个市场,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资金转移成本几乎降为零(张朋柱,薛耀文,2005)。资金的快速流动加大了市场的灵活性、投机性。局部地区政策的变化,很快就会诱发大量资金涌入或外逃,导致局部或全球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剧烈波动,使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变得软弱,削弱了国家对金融的控制力,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明显的例证。此外,资金流动的快速性,也导致像洗钱、恐怖等犯罪活动得以猖獗,事后处理难以起到有效作用。因此,实时的、在线的资金流动监管变得尤为重要。

(2)资金流量庞大化。资金流动速度的加快使得金融机构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处理众多交易业务,金融衍生品、电子商务、电子货币等借助于网上交易,已经极大地取代了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导致金融市场网上业务交易量急剧增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虚拟经济总规模已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相当于世界各国GDP总和的5倍,日平均资金流动量高达两万亿美元,约占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成思危,2003)。庞大的交易量使得传统的现场金融监管方式在成本和效率上都变得不切合实际,也使得金融风险急剧加大。因此,对基于网络技术的金融交易监管方式变得迫切需要(Eric,1998)。

(3)资金流动方式和目的复杂化。网络信息技术加速推动金融创新,金融机构变得越来越灵活和虚拟,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技术不断创新。在金融网络中,不同交易者利用这些金融创新工具操纵着资金的流动,有的是正常的资金营运,以满足正常的经济活动需求;有的资金流动在进行异常行为操作,如贩卖、走私贩私、、侵吞国有资产等;有的希望绕过目标国对资本市场的管制,在目标国的金融、证券、房地产、外汇等市场上进行套利、投机活动;还有一些希望能把资金转到安全的国家或货币种类上去。复杂的资金流动方式和目的要求金融监管部门从监管对象、监管工具等多方面实现监管智能化。

(4)金融产品创新不断。由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金融机构变得越来越灵活和虚拟,金融衍生技术不断创新,并以更低的成本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这些变化要求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不仅对国家金融稳定政策做相应的调整(Robert,1995),使金融监管规则和制度超前化,监测手段和工具要不断创新,监管流程柔性化。

二、金融信息化给我国政府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

在我国,除了以上问题之外,我国金融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金融市场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对资金流动行为的监控还面临着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

(1)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监管范围扩大。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推进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加大金融产品的市场化开发力度;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推动发展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各类金融市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实施WTO的承诺,继续逐步地推进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将大大增加我国金融监管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张朋柱,2006)。

(2)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金融信息化和政府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各金融机构纷纷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从手工操作到联机处理业务操作,从柜台交易到实时交易,从分散业务处理模式到高度统一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然而,我国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较国外金融机构仍然不完善,如数据库的大集中、储户实名制、一个企业开多头账户等多方面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而我国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正处于建设和应用的初级阶段,正在重塑信息技术支持下多种政务业务流程,开发建立电子政务业务系统,这使得在西方发达国家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法,监管工具难以照搬照用。

(3)金融业务混业化趋势。在我国,尽管存在金融全球化与金融混业对统一监管的客观要求,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和对外开放程度都决定了金融统一监管在短期内在我国还缺乏稳固的基础。但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模式混业化趋势已经给我国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何德旭,2003)。

(4)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力量薄弱。国际专家对我国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的评价是“态度积极,案例极少,基础薄弱,手段落后”(欧阳卫民,2004)。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缺乏有效金融监管的条件,如异常交易数据采集规章与采集手段不完善,异常交易监管分析和决策支持工具匮乏,经验丰富的专家极少;多元化监管主体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证券业、保险业的监管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技术)与行业发展不匹配;金融监管缺乏科学的实务操作系统(张安顺,2001)。

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交易中心,在中国加入WTO后成为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化竞争的主战场,承担着我国资本运营中心和资金调度中心的重要职能。同时在2005年8月成立的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预示着我们正面临着如何通过管理金融中心做好金融市场各种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的大挑战。

三、信息化促进了我国政府电子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

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主要是由有经验的监管专家定期地对某一金融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或者金融服务机构将可疑数据定期上报的方式,从而实现对资金流动行为的监管。然而,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各金融机构纷纷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金融市场中所处理的资金流动速度加快、交易量急剧增加、资金流动方式复杂化,这些变革都使得传统的现场金融监管流程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变得效率很低或彻底失效,Robert(1995)特别指出,信息技术导致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样,在金融体系中政府行为也必须随之调整。

(1)金融信息化为电子化金融监管工作提供了对金融交易进行持续性监管的条件。传统的金融监管流程面临金融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监管的时间和空间上均变得不切合实际。电子化金融监管系统提高了对金融机构交易信息采集、分析、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金融监管工作提供了更为详细和及时的信息。图2为建设我国政府电子化金融监管体系的基本框架。

图2电子化金融监管体系(2)金融信息化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资金是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中不停地流动,因此对资金流动的监管也应该是实时的、连续的,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金融机构内部是无法进行的。目前,我国各金融机构正在进行的数据大集中、建设数据仓库的工作为金融机构间实现信息共享创造了初步条件。然而,考虑到金融机构之间由于竞争关系而给信息共享带来的阻力问题,对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中的信息共享工作最好通过各金融监管机构(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来实施。

(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为金融监管机构参与政务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创造了有利环境。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政务共享系统来充分利用政府其他部门(如工商、税务、纪检、海关等)中所有有利于监管的信息,有效识别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的目的。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的资金流动异常行为监管系统也可以为政府其他监管部门服务,提供可疑交易证据。

(4)金融机构内控信息化建设工作是电子化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内控部门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同时,金融监管机构的任务之一就是对金融服务机构内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因此,促进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信息化建设将极大推动我国电子化金融监管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Robert C.Merton.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themanagementandregul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1995(19).461-481

[2]Eric D Hepbum.IT facilitated regulation on London’s financial markets――a case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ProjectManagement 1998.16(1).27-34

资金流动监管范文3

要:本文利用2006—2012年月度时间序列数据,对人民币汇率预期与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与人民币汇率预期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人民币升值(贬值)预期能够导致跨境资金的大幅流入(流出)。通过对样本企业调查发现,汇率预期在微观角度上影响着跨境资金流动机制的形成。最后,本文对完善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汇率预期;经常项目;跨境资金;协整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2006—2012 monthly time-series data is used to research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MB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 and the current account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ent account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and the RMB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RMB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 appreciation(or depreciation)could lead to a substantial cross-border capital inflows(or outflows);at the same time,the mechanism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 influences the cross-border capital flows in microcosmic environment is presented through sample enterprises surveys. On this basis,this paper gives some brie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

Key Words: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cross-border capital flow,co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2-0020-05

自200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汇率由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改为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汇率市场形成机制进一步增强。此后,伴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波动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了较为一致的人民币汇率预期。与此同时,我国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持续扩大,对国际收支平衡、国内货币政策等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受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判断跨境资金流动方向和规模的难度不断增加,影响跨境资金流动的因素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化与跨境资金流动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凯恩斯主义国际收支分析理论,结合我国人民币尚未完全兑换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现实,将汇率预期变量引入模型中,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以及样本企业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了汇率预期影响跨境资金流动的具体途径、梳理了管理人民币汇率预期方面的突出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理论分析和模型设定

从理论上讲,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是国际收支的一部分。凯恩斯国际收支宏观分析模型认为: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收支是由国内外的收入水平和衡量两国相对价格水平的实际汇率决定的,资本和金融项目则受到国内外利率水平和当期汇率及汇率预期的影响。即:

(1)

(2)

其中,CA表示经常项目,实际指贸易收支;X和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Y和Yf分别表示国内外的收入水平;R表示实际汇率;K表示资本和金融项目;I和If分别表示国内外利率;E表示当期名义汇率; 表示在t期对t+1期的汇率预期,汇率均以直接标价法表示。

对于经常项下收支而言,国外收入水平上升会导致本国出口收入增加;国内收入水平上升会增加本国进口支出;本国实际汇率贬值导致出口收入增加、进口支出减少。对于资本和金融项下收支而言,当国内利率水平高于国外利率时,则资本会流入以套取利差;当预期本币升值幅度较大时,则资本会流入以套取汇差。

该理论隐含的前提是资金能够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当预期到本币升值或本国利率上升时,资金可以通过资本和金融项目流入以套取汇差或利差,因此经常项下收支只与国内外收入和实际汇率有关。但是,在人民币仅实现了经常项下自由兑换而资本和金融项目仍受严格管制的情况下,当预期人民币升值时,跨境资金可能会通过经常项目流入,从而绕开资本项目管制。因此,影响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因素可能会影响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日常监管经验对此也予以了证实。

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对凯恩斯理论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利用相关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修正模型将国内外利差和汇率预期纳入影响经常项下收支考量因素中,则有:

(3)

其中, 为其他影响因素。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说明和数据来源

1. 中外利差(LC):目前,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所以本文选择上海银行间市场1年期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作为国内利率指标。国外利率水平选择市场化程度高的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1年期同业拆借利率(LIBOR)指标。

中外利差(LC)=LIBOR-SHIBOR

LC为正,表明国外利率高于国内利率水平。LC越大显示国内外的利差越大。

2. 人民币汇率预期(HY)①:人民币NDF市场形成的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国际社会认可的人民币汇率远期市场价格,但要作为汇率预期的替代变量还应将NDF远期汇率与人民币即期汇率进行对比。本文选择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即期汇率(E),NDF汇率则选择交易活跃的一年期报价。

人民币汇率预期(HY)=NDF-E

HY为正,表明人民币兑美元的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即人民币汇率存在贬值预期。HY越大显示人民币贬值预期越强烈。

3. 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变量(SFCH):目前,尚未有研究文献将经常项下资金流动予以单独计量。本文基于日常监测经验和所掌握的数据情况,以收汇与付汇之间的差额来衡量跨境资金流动,以SFCH表示。

SFCH为正,表明经常项下跨境资金呈现“净流入”特征。SFCH越大显示经常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规模越大。

受数据可得性制约,上述指标数据的时间区间为2006年10月—2012年5月,数据为月度数据,共计68个样本点;其中,LIBOR和NDF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数据库(CEIC);SHIBOR和人民币即期汇率数据来源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网站和中国货币网;SFCH数据来源于国际收支相关报表。

(二)实证分析

1. 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法验证变量的平稳性。结果显示:原有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 协整检验。采用Johansen法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确定了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即SFCH、LC和HY三者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如下:

(4)

3. 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中外利差不是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格兰杰原因,而汇率预期则是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格兰杰原因。

4. 方差分解。在不考虑自身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对SFCH方差分解发现:相较于利差变动,汇率预期变动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更大,最大能够解释跨境资金流动的16%。

5. 脉冲响应分析。分别给中外利差和人民币汇率预期一个正单位大小的冲击,可得到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脉冲响应函数图。结果发现:在本期对汇率预期一个正冲击之后(贬值),收付汇顺差会减少,且在第4期达到极值。

(三)基本结论

1. 汇率预期与山东省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因果关系。具体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期贬值1个点,则经常项下收付汇顺差会减少44.9亿美元。

2. 与汇率预期相比,中外利差虽然也与全省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具有稳定关系,但却不具备因果关系。格兰杰检验显示,中外利差不是收付汇顺差的格兰杰原因,尚无法对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产生直接影响。同时,方差分解的结果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3. 从影响期限上看,汇率预期变动对全省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在滞后4个月达到最大。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在4个月后汇率预期的影响逐渐弱化,但直到15个月后这种影响才会消失。

4. 实证发现,存在资本项下资金通过经常项下实现跨境流动的可能。根据国际收支理论分析,汇率预期主要对资本项下资本流动产生影响,而实证结果却显示汇率预期也对全省经常项下资本流动产生较大影响。

三、汇率预期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机制分析

实证分析证实了人民币汇率预期对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具有较大影响。为了进一步分析汇率预期影响跨境资金流动的微观机制,本文选择了山东辖内部分样本企业开展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不同人民币汇率预期下,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采取多元化跨境资金运作方式,直接影响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企业资金运作方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贸易信贷)和银行信用(贸易融资)。

(一)样本企业选择

本文选择41家样本企业开展问卷调查。样本企业均为山东省大中型进出口企业,其贸易项下跨境资金流动规模较大、跨境资金操作方式多样、对人民币汇率预期较为敏感。样本企业2012年1—6月进出口总值为100.5亿美元,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7%,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汇率预期对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机制

1. 商业信用(贸易信贷)。贸易信贷是货物交易方之间提供融资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即由于商品的资金支付时间与货物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债权和债务,是一种建立在买方和卖方商业信用基础上的融资行为。贸易信贷包括四种形式:出口预收货款、进口延期付款、出口延期收款和进口预付货款。调查表明,在不同的汇率预期条件下,企业选择的贸易信贷种类差异较大,而贸易信贷种类的不同则直接影响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的方向和规模。

以人民币升值预期情况为例,企业利用贸易信贷实现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入的机制如下:人民币升值预期企业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当期收汇增加和付汇减少实现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入。

企业倾向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的主要原因是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和获得汇兑收益。例如:A企业2011年3月1日收到出口预收货款100万美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5706。2011年5月31日货物报关出口,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4845。A企业汇兑损益为100*(6.5706-6.4845)=8.61万人民币。该笔预收货款造成2011年5月经常项下资金净流入增加100万美元。再如:B企业2011年3月1日进口货物100万美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5706。2011年5月31日支付进口货款,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4845。B企业汇兑收益为100*(6.5706-6.4845)=8.61万人民币。该笔延期付款造成2011年3月经常项下资金净流出减少100万美元。

对样本企业的调查表明,汇率预期之所以能够对经常项下跨境资金流动产生影响,主要是企业基于规避汇率风险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主动采取不同类型的贸易信贷和贸易融资产品的结果。因此,建议进一步增强监测分析的针对性,加大对贸易信贷和贸易融资的分析,关注贸易信贷和贸易融资产品的发展动态,尤其是对贸易融资产品组合加强监测管理,深入研究贸易信贷和贸易融资影响跨境资金流动的具体渠道。

(四)鉴于经常项下跨境流动资金中无法排除存在资本项目资金的可能,建议进一步深化外汇主体管理改革,提升外汇管理有效性

实证结果显示汇率预期对经常项下资本流动产生较大影响,而传统国际收支理论却认为汇率预期仅对资本项下资本流动产生影响,因此实证结果无法排除存在资本项下资金通过经常项下流动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在日常监管中尚未发现资本项下资金通过经常项目渠道进行流动的典型案例,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开一闭”的管理现状势必会带来“资金串项”的风险,从而大幅削弱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建议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主体监管改革,打破分项目管理现状,对企业主体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业务统一进行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外汇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注:

①国内相关文献对汇率预期指标有不同的选择。王刚贞、王光伟(2008)根据合理预期假设选择下一期名义汇率作为本期的汇率预期;李晓峰、钱利珍和黎琦嘉(2011)选择了彭博资讯终端(Bloomberg)每月公布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对人民币的季度汇率预期;潘成夫(2008)则将黑市汇率与官方汇率之间的差作为汇率预期;此外,还有文献将境外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价格(NDF)直接作为汇率预期的替代变量。

参考文献:

[1]王刚贞,王光伟.汇率预期与贸易收支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08,(1).

[2]李晓峰,钱利珍,黎琦嘉.人民币汇率预期特征研究[J].国际金融,2011,(12).

[3]潘成夫.银行结售汇与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3).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资金流动监管范文4

我国外汇管理在2012年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演化、国际流动性泛滥以及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预期的改变,对国外和本国资本流动产生影响,跨境资本呈现双向流动的特点。二是出于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调整经济失衡的需要,我国外汇管理部门面临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以及稳定出口和保增长的双重任务。

对此,从外汇管理部门整年的管理活动来看,我国外汇管理改革核心是促进贸易便利化与加强监测和控制风险的双管齐下,体现出“外汇管理理念与方式转变”的思想,也是我国应对国际新形势以及推进改革深化的必然之举。具体而言,2012年我国外汇管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稳妥有序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第一,RQFII的启动与QFII的增容。继我国推出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直接投资业务的有关规定之后,2011年12月,证监会、央行、外管局联合有关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香港子公司作为试点机构开展RQFII业务,并于2012年增加2000亿元的投资额度。此外,为进一步促进境内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我国相关监管部门提高了QFII的投资额度并加快了审批节奏。

第二,进一步放松直接投资项下资金运用的限制。2012年1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通知,进一步改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放宽直接投资项下外汇账户开立个数及异地开户和异地购付汇限制、放宽境外放款资金来源及放款主体资格限制、允许境内主体以国内外汇贷款对外放款、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向其境外母公司放款。

第三,允许个人境内合法资金参与境外股权激励计划。2012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通知,允许个人以其个人外汇储蓄账户中自有外汇或人民币等境内合法资金参与境外股权激励计划。

从总体来看,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实践,可用“坚持”与“调整”两词加以概括。一是坚持限制性的资本可兑换改革。无论是过去遭受资本自由化主流的冲击,还是危机之后国际社会对资本项目管理的重新评价,我国政府对于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基本论调没有发生变化,即强调“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把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与风险防范的统筹安排结合。二是调整了关于资本可兑换改革的表述和内容。党的十七大与十报告的有关表述由“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调整为“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尽管其中的内容并无实质变化,但是这一更改强调并突出了把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作为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实践。

从具体的改革内容来看,目前我国对资本项目下的交易和汇兑行为仍然存在较多的管制,而上述改革多为简化程序和促进交易的便利,并未真正触及资本可兑换的实质。而与此同时,发展人民币跨境业务又意味着间接开放了资本项目,支持了套汇和套利行为的发展。故而,发展人民币跨境业务的风险问题以及是否应当先行于汇率和利率市场改革等问题的争论随之产生。从政府文件以及推出RQFII的事实表明,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决心未变,并期望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借以促进相关配套金融制度的改革,这从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以及减少汇率市场干预的言行之中得以反映。

跨境资本流动的均衡管理

自2012年以来,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出现了明显的双向流动局面,这是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内资本跨境流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除一季度外,2012年二季度至四季度资本项目和金融均呈现逆差。一方面,中国经济形势的相对稳定也吸引了境外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增加,2012年总额达1801亿美元。另一方面,汇率预期的变化以及“藏汇于民”的措施,境内企业和银行持有外汇资产的愿望加强,本国资金流出强度随之增加。根据国家外管局统计数据,2012年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入25900亿美元,累计对外付款24787亿美元,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付款顺差1113亿美元。此外,2012年的前10个月的银行代客结售汇的顺差形势明显缩小,资金流入增速明显低于资金流出增速。

过去我国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主要放在对资本流入监测与管理方面,而2012年以来,央行与外管局等各方监管机构表达的政策信号显示,我国政府更加认识到需要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均衡管理,具体动向包括以下几点:

2012年2月,外汇管理局提出,从思想上转变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理念,按照均衡管理的要求监测资金流入和流出,防范跨境资金大进大出;要改变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方式,按照主体的监管的要求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预警和预案机制等。

2012年9月,金融“十二五”规划,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要求下,对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指明了方向,要求进一步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健全资本流出流入均衡管理体制。

2012年12月,外管局要求各境内银行自2013年1月开始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报送外汇账户内结售汇、账户信息和银行资本项目数据,将原本独立的三个系统合并成一个统一的资本项目信息系统。

从上述我国政策动向来看,我国资金流动管理理念正从“宽进严出”向“均衡管理”转变,但是新的均衡管理还刚刚起步,监管措施的制订与实施面临巨大挑战。金融危机以来,关于跨境资本流动的有关理论探讨日渐丰富,尤其在跨境资本流动对我国的影响方面讨论较多。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外汇资本流入方面,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入的讨论较为丰富,而关于外汇资本流出以及本币资本的跨境流动的影响及其相应的政策建议还比较缺乏。因此,如何建立适合中国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确定与跨境资金流动走势关联性强的核心指标,对跨境收支影响渠道和传导机制的研究与跟踪等等问题均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此外,跨境资本流动具有顺周期性,如何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了解金融机构外汇净头寸、杠杆率和货币错配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汇率、利率变化等宏观货币政策与资本管理政策的关系也尤为重要。正如外汇管理局所言,“建立健全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增加汇率弹性与完善外汇市场管理

随着我国外汇市场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大,加之政策当局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单边升值与预期已经结束。2012年4月,央行公告,决定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为了配合此次汇率浮动幅度加大的改革措施,国家外管局还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银行结售综合头寸管理措施,取消对银行收付实现制头寸实行的临时性下限管理,提高银行外汇交易和风险管理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二是扩大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范围。三是简化外汇掉期和货币掉期业务的市场准入管理。

外汇市场的管理与建设是我国对外金融改革的一部分,是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但相对全球外汇交易市场发展而言,我国外汇市场以及人民币交易的地位和影响力还十分有限。根据BIS报告,人民币交易量占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占比0.6%,排名全球21位。就市场监管而言,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衍生品监管制度。汇率机制改革的深化将对我国外汇市场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外汇市场提供相应的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交易工具。从我国外汇衍生品发展次序来看,我国首先推出了远期人民币外汇交易、接着是外汇和货币掉期交易,进而推出外汇期权交易,而并没有急于推出人民币与外汇间的期货和期权交易等易于出现投机风险的交易产品。这样的管理与建设措施遵循了衍生品风险从低到高的原则,并充分考虑到衍生品的特性及其对宏观金融稳定的影响和微观主体的风险管理能力。由于外汇衍生品市场刚刚起步,一方面的监管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对外汇衍生品的监管涉及多个监管部门,实践中往往存在监管权限模糊或交叉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关于衍生品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制度等还不尽完善等。

藏汇于民与外汇储备管理

为了尽快改变外汇储备的单一化局面,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部门试图加快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最新出台的金融“十二五”规划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多层次使用渠道和方式,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2013年,央行和外管局在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机构内,成立了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办公室,负责创新外汇储备运用。

对中国而言,优化外汇储备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于如何改变官方储备与民间储备结构,真正实现从“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在经常项目方面,我国由强制结售汇制度逐步转变为意愿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汇兑管制。在资本项目方面,我国逐步谨慎开放居民与企业对外投资渠道。这一举措的实施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相对应。从居民角度来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放宽境内金融机构境外证券投资和代客理财的措施。从企业角度来看,外管局和商务部依照我国“走出去”战略规划,简化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的各种审批手续和放宽购汇限制。2012年,外管局为了便利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外汇市场,减免村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费用,这一措施也将有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用汇需求及其对外投资的积极性,此外,还扩大银行贵金属业务汇率敞口平盘范围,支持藏金于民。

官方外汇储备增速放缓与私人外汇资产增加成为2012年外汇储备管理的重要变化。在企业与个人方面,2012年我国企业持汇意愿增强,外汇存款增加明显。企业等市场主体在银行的外汇存款余额增加1314亿美元,因而银行系统向央行系统转移的美元资产也有所减少。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并不多见。企业持汇的增加体现了扩大汇率弹性和人民币均衡汇率条件下,我国私人机构在外汇管理条件许可下进行“负债本币化、资产外币化”的财务运作。在官方外汇储备方面,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幅减速趋势开始确立。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数据,剔除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我国2012年新增外汇储备资产34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少增3501美元,减幅深达91%。尽管外汇储备的增速并非国内外汇管理措施改革所决定,但是藏汇于民的措施以及促进国内外汇资金合理流出理当成为外汇储备的增速放缓重要因素之一。

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近十年来,我国涉外经济规模与跨境资金流动总量迅速增加。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2010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提出外汇管理理念与方式的“五个转变”,从这两年的外汇管理的有关改革措施来看,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明显贯彻其中。2012年,外管局加快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外汇管理措施包括:2012年8月起在全国范围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改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方式,大幅简化事前审批事项,强化事后管理与统计监测工作;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便利化,简化和规范了外汇登记和外汇账户管理等。

外汇监管理念与方式的“五个转变”其实质就是由过去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转变的过程。从这些管理措施改革不难看出,我国外汇管理已经转向强化主体服务、提高监管效率和加强风险监管并重的原则。外汇管理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建立,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考察金融机构与企业的风险状况,提高我国整体的监管能力与效率,也有利于监管当局将国际收支风险与外汇风险因素纳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全面把握系统性风险状况。在这些外汇管理改革之中,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的变革最受关注。自改革试点之后,企业对外贸易收付的时间缩短,办理贸易收付效率大大提高,而监管手段的提升也得以体现。、

外汇管理前景展望

2013年国际收支展望

鉴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我们认为2013年我国将延续2012年国际收支的形势特点,经常项目顺差缩小,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特征增强。尽管全球经济失衡格局正向经济再平衡转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订单出现向周边国家转移迹象,并且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将“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平衡”作为2013年的重要工作任务。但是,东亚与美国在储蓄率和贸易重组步调方面的差异调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再者,稳定增长仍然是201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加之,中国目前拥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廉价高效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贸易顺差以及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主导因素在短期内不易发生重大变化。在经常项目顺差和国外直接投资流入的同时,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预期的结束、“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外贸主体对外汇信贷需求的增强以及我国藏汇于民的外汇管理政策的深入,将会加强人们持汇意愿的增强、跨境资本的流出的可能,这些因素将导致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出现双向特征。而影响国际收支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国际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以及事件使得中日两国的贸易金融关系开始恶化。2013年,这些因素将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2013年外汇管理展望

资金流动监管范文5

首先,新条例将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与流出的管理,有助于将热钱堵在国门之外。

热钱流入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密切相关,热钱流入我国的途径多种多样,大量的热钱主要通过虚假贸易、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地下钱庄等渠道进入我国。而虚假国际贸易、FDI披着合法的外衣,隐蔽性很强,因此,加强对国际收支中上述两项的监管对防范热钱意义重大。热钱通过虚假贸易进入国内主要采用进出口伪报方法。研究发现,2005年汇率改革后进出口伪报急速上涨,规模越来越大,增速越来越快,其中以进口低报为主要形式。FDI是热钱流入的另一重要形式,2008年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23.88亿美元,同比增长45.6%,新批设立外商投资项目同比却下降22.1%。虽有外资投资规模趋大的原因,但短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异常增长与投资项目下降的现象不排除有大量热钱混入其中。

新条例明确要求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应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并规范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结汇管理,要求资本项目外汇及结汇资金应按照批准用途使用,增加对外汇资金非法流入、非法结汇、违反结汇资金流向管理等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还明确了外汇管理机关有权对资金流入流出进行监督检查及具体管理的职权和程序。因此,新条例的颁布实施对防范和打击以套利套汇为主要目的的虚假贸易和虚假FDI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新条例在制度上强化了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有利于建立对热钱流动的风险预警机制。

作为投机性很强的资本,热钱寻求的是一国外汇管理法律、政策的漏洞和空隙,追求的是不同货币市场中的价差,特点是快进快出。旧条例自1996年1月29日实施并于1997年1月14日修订。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5年人民币实行汇率改革并确定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取向后,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量和外汇储备快速扩大,外汇管理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日益国际化、国际资金流动加快的情况下,需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以有效防范风险,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新条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监管的不足,有利于建立健全我国外汇监管的风险预警机制。

再次,新条例规定了外汇监管手段和措施,赋予外汇管理机关更多的外汇监管权,有利于对热钱实施全方位监控。

近几年热钱之所以大量流入我国,与我国缺乏对热钱的管制力度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币经常项目已分步实现了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逐步提高。外汇管理局已在很多环节逐渐放松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特别是放宽了境内机构对外直接投资限制和逐步放宽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于境内的限制。研究表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伐一直在扩大,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中的75%都已实现了可兑换,而相应的监控措施、方法却相对滞后,监管力度相对薄弱,这必然给国际热钱提供可乘之机。

与旧条例相比较,新条例赋予外汇管理机关更多的外汇监管权,有权依法对境内居民的可疑外汇流向进行追查。例如,新条例明确规定外汇管理机关可全方位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监测;外汇管理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时,有权进行现场检查,进入涉嫌外汇违法行为发生场所调查取证,询问有关当事人,查阅、复制有关交易单证、财务会计资料,封存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的文件、资料,查询与被调查外汇违法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账户(个人储蓄存款账户除外),申请人民法院冻结或者查封涉案财产、重要证据等。同时,新条例增加了对资金非法流入、非法结汇、违反结汇资金流向管理、非法携带外汇出入境及非法介绍买卖外汇等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

通过建立和完善早期预警系统,建立外汇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机构的监管信息通报机制,对跨境资本流动实施全方位监控,新条例必将在防范和打击国际热钱,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保持我国金融市场稳定上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摘自2008年8月8日《证券时报》作者系齐鲁证券研究所高级分析师)

相 关 链 接

资金流动监管范文6

【关键词】 资金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预期;房价

众所周知,2009年3月份以来,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房地产市场告别了短暂的低迷,重回急涨的态势,走出了一轮量价其升的大牛市行情,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和交易量都创了历史新高。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采用“债务货币化”来挽救经济,首先大量增发债券,又由央行印发钞票购回债券,从而大量增加流通的货币,扩散信用。美国增发货币带动了欧洲各国大量增发货币,迅速形成全球性货币增发潮,促使通货膨胀预期到来。鉴于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资金开始大规模流入中国。加之,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不可避免地制造了经济体内的流动性过剩。2009年流动性过剩让我国房价在金融危机后,从短期的弱势下跌到后来一路狂飙,并且不断创出历史新高。

一、推动房价上涨的需求因素

1.正常需求:供不应求。中国经济正处于强劲增长时期,国民对住房的正常需求非常旺盛,新增住房供不应求。主要有五个原因: (1)人口增加。1982年全国人口10.1亿,2008年13.28亿;(2)城镇化程度上升。1982年城镇人口2.148亿,占总人口比例21.1%;2008年城镇人口6.0667亿,占总人口比例45.7%,平均每年净增城市人口1743万人;(3)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在1982年471元,2008年11242元,银行居民存款持续上升;(4)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在1982年是8.2平方米,2008年是27.1平方米;(5)家庭规模小型化。由1987年的每户3.5人降低到2008年2.9人,新增家庭数/新增住房套数 = 1:0.8。

2.投机需求:涉及资金流,产生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如果在社会上流通的货币超过了正常的需求,就是资金流动性过剩。产生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1)外部资金流入。由于外贸顺差和外资流入造成的外汇占款增加是资金供给猛增的主要原因。2008年3月,美国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大量资金撤回美国和欧洲。10月,净外资流出大约680亿美元,2009年1月,净外资流出大约792亿美元,使得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全面萎缩。随着美国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外资回头,在2009年4月以后大量资金流入中国。外汇储备从1.9万亿迅速上升达到2.4万亿美元,同比增加23.28%。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容量:2009年1~4月,平均每月商品房销售额:北京:159亿元,上海:240亿元,广东:244亿元。外部资金流入量:2009年5月,外资净流入612亿美元,合人民币4160亿元,只要有10%流入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就足以将房价抬高。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外资不断流入中国,2010年前4个月新增外汇占款约为11225亿元,假定货币乘数为4,新增外汇占款能产生的货币供给增量将高达4.5万亿元。截至2010年4月底,广义货币余额65亿元。货币流通性泛滥,资本市场压力很大。

(2)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仅基础货币数量在增加,而且货币乘数也一直呈上升趋势。商业银行的平均货币乘数在2000年为3.77,2002年超过了4,2006年4月超过了5。自2008年9月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和信贷快速增长,经济呈V型复苏。影响货币和信贷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货币乘数,它反映了基础货币的扩张能力。

(3)货币超额发行。在2007~2009两年内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8万亿元,增加47%。2007年12月,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为16.72%,2008年12月为17.82%,表现为逐年递增,特别是2009年3月的25.51%上升至11月的29.74%,快接近30%的增速。宽松货币政策必然使得银行超额准备金迅速上升。促使银行增加贷款,从2003到2008年平均每年新增贷款3.3万亿。截止2009年12月末,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同比增加31.74%。2009年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同比多增加4.69万亿。这种货币超额发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经济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中期物价持续上涨和经济波动。如在1990~1996年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2)增速平均都在25 %以上,由此直接导致了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泡沫经济和平均10 %以上的通货膨胀率,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同样的原因也造成了1988年和1989年高通货膨胀(分别为18.5%和17.8 %)和民众对经济前景的恐慌。在泡沫经济下,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货币发行量过多,并且分配不均衡。

(4)负利率有可能使银行存款外流。尽管2009年1季度贷款急剧增加,但是存款数量也急剧上升,存贷差并没有明显下降。国内市场内需不旺,储蓄率居高不下,大量资金积压在银行,其中以相当一部分资金具有较高的流动性。2008年3月居民户存款19.4万亿,2009年3月居民户存款25.1万亿,新增5.7万亿,平均每月增加4700亿,一线城市商品房每月销售额只有150~300亿元。2009年底,存款基准利率为2.25%,消费物价指数(CPI)为1.9%,真实利率只有0.35%,扣除利息税之后,实际利率非常低。如果通货膨胀率上升,很容易出现负利率,导致银行资金外流。在200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总额只有2.4万亿元,如果银行部分存款流入房地产市场很容易推高房价。能不能提高银行利率,把这些资金留在银行里?中国的利率政策空间很小。银行把70%以上的贷款都给了国有企业。如果利率大幅度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国有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美元利率下调,外资流入,压缩货币政策空间。国内因素:货币增发超速。国外因素:输入型通涨压力。2008年原油对外依存度47%,铁矿石对外依存度57%。原油价格从2002年的22美元/桶上升为2009年底80美元/桶。2008年铁矿石价格涨幅为65%~71% 。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就会出现可怕的通货膨胀预期,房价的上升会刺激更多的银行存款流出以寻求更高的回报。这些流出的银行存款主要进入了股市,另一部分进入了房地产市场。无论从微观层次还是从宏观的角度都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这个趋势。

二、资金流动性过剩对房价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一)影响

推动房价上涨的需求因素之一的投机需求:其买进的目的是为了卖出,价格越高越买,需求曲线具有正斜率。社会总需求曲线是正常需求和投机需求的合成。当投机需求特别旺盛的时候,社会总需求曲线具有正斜率。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在房地产领域购买力严重向富人倾斜。作为投资或投机的住房购买力持续上升,和人均收入并没有很大的关系,资金流动性过剩产生大量投机性需求,大量投机性需求是推动房地产价格不健康上涨的重要因素,对资金流动性过剩的严格监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对策建议

(1)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减少国际资游套汇的机会。谨慎进行资本账户开放,对资本流入自主调控。(2)加强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的主导地位,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管理好货币供应量(M2)的投放,从而控制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局面。(3)呼吁政府出面“把房价打下去”这样的要求是不符合经济规律。政府必须坚定改革开放的道路,不搞计划经济由政府直接设定房价,应该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加快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制度化、法律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何长松.房价“飙升”的背后.海内与海外.2010(2)

[2].关注房地产市场[J].望.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