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教学大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教学大纲范文1
关键词:钢琴教学 触键 重力弹奏
钢琴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教师的学养与经验往往对学生的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出现不同方式的教学方法并各执己见是可以理解的,但到底方法是否科学,或者科学性有多少,大都缺乏统一的标准与尺度。仅就出版的一些钢琴教学方面的书籍,因为其实践性,最核心的东西往往用语言难以清楚的表达,所以最核心的技术书中是难以学到的,进而形成了这样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也使得外人不能系统接受,而难得其精髓。
到底如何看待他人的经验与成果,到底如何透过文字看本质,把握其核心,又如何创新教法,这是一个成熟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本人经过多年的学习与教学,经历了不少困惑与曲折,其中积累的不光是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范例。但就一点本人深信不疑,那就是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服务的,表达得越细致,其方法的科学性也就越强。下面就从最初步的钢琴技巧训练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触键方式
触键方式看似简单,好似就是手指与键面的接触,但它却与我们终身的弹奏习惯相联,也与较高层次所要求的音色变化有关,甚至可以说是一切技术的基础,所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作出积极的开发与研究。
人们受“弹钢琴”一词的启发,认为钢琴触键之诀窍在一个“弹”字,所以就何为“弹”研究出了一系列技巧与方法。如讲究掌关节、腕关节等的弹性训练,这都是普遍认可的技巧训练,也由此衍生出对音色颗粒性的要求;围绕一个“弹”在很长一段时间各种钢琴技巧都被它左右。实践证明它没错,但是不是唯一一种,后人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甚至顶着被传统视为旁门左道的风险在艰难地做着种种尝试。仅就动作技巧而言,“弹”的触键讲究快速灵敏的弹下琴键,对颗粒性的音色形成是有益的,但在音乐进行较慢且需要连贯时,我们不可否认地是以较慢的触键方式演奏的。该如何准确描述这一触键状态,那应该是在摸到琴键时用心绪调节下的自然重力摁下琴键,这就是钢琴演奏史上又一重要流派――重力弹奏的触键方式。实际上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奏者,都在有意无意地应用这两种弹法,只是当上升到理论进行教学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得更为系统、全面。
作为后来才出现的重力弹奏一定是在音乐表达出现了更高的要求顺势而产生的,那么这两种方法在音乐表达上到底孰优孰劣,大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重力弹奏作为后来者,一定是弥补了前者之不足,有它符合时代音乐审美的元素,这里不再赘述。在教学中合理地对这两种触键方式加以穿插、融会贯通。无疑对钢琴演奏的细腻表达是有益的。到底如何融会贯通,其关键还在于让学生学会辨别不同触键方式所产生的音色特点,并就这种音色在具体音乐表达中的应用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概念。这一过程肯定要贯穿在一定的教材教学中,教师的长期强调对学生观念、意识、思维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一首首曲目的弹奏练习,来稳固学生的弹奏意识。
二、重力弹奏
在钢琴演奏中,人们一直在努力追求一种琴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对高超的演奏家似乎并没有太大困难,因为天才总是有着超乎常人的感悟与能力,但涉及到大众的普通教学,路只能艰难到一步一个脚印地扶着去走,其中必不可少的需要孰先孰后的步骤及应对、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每个程序在具体的教学中都在经历着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的考验。重力弹奏这一方法也不例外,因为其要求的隐性感觉特征比较强,缺乏传统弹法的显性、直观特性,所以较难理解、掌握。
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弹奏姿势以后,一般要求形成基本的抬指习惯与能力,何时加入重力弹奏的练习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流程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关,但前提是学生必须对手臂的控制能力有一定基础。因为重力弹奏对手臂的放松要求极高,只有解放了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紧张感,才能很好地体会到重力弹奏的精妙。重力弹奏旨在建立由心灵直达手臂的控制通道,是实现人琴合一的绝佳途径。它讲究把细致入微的力度变化、音色模拟通过弹、抹、压等触键方式与重力控制表现出来。在具体练习上方法往往具有个人色彩,本人也总结了一套方法,提出来和同仁商榷。
第一步,先练习“落滚”,由两个音的短句开始入手,到长句如何运用“落滚”技术进行表达。其中“落”就是自然重力在有意识控制下较具分寸感的下键;而“滚”则是句末随手很有重力感抬起的同时把音摁响。当然其中还有为产生一定音色而做的细微触键,这些都是以后再进行的教学内容。
第二步则是上、下行乐句渐强与渐弱的表达。上行渐强则如很有劲的登山,要一个音强于一个音。若要求每个音都铿锵有力,则需要手指有一定的抬起,并在抬起下键的同时施以渐强的力度感,触键的速度对铿锵感有着绝对的作用。若是乐句要求有连绵的推进感,则在控制好起句的力度后,按照指法手型推压而过,造势出连绵推进的渐强乐句,其中手型在推压而过的同时辅以外翻的动作技巧。而上行渐弱往往其收束感较强,一般按照指法手型用“落滚”的技法依次减弱处理。下行渐强犹如下山,越来越大的重力势能需要越来越强的顿挫控制,利用这种感觉对下行的触键加以梯次性顿挫感的控制,再辅以手型的内翻就表现得不错了。下行渐弱同样收束感较强,一般也按照指法手型用“落滚”的技法依次减弱处理。
艺术教学大纲范文2
关键词:教学形式;展览;国际交流
现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教育体系仍然沿用的传统的教学大纲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虽然说可以几年修订一次大纲,但很多事不是能预先设计的,每一届的学生所遇到的情况也一定不完全一样。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极大的教学热情,还要有活跃的思想,再次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资源支撑。有了这些基础条件,教师可以本着利于学生、利于教育发展的原则,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去设计课程。当然,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设计课程不能完全脱离教学大纲,但可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加以变通、丰富,可以将新设计的课程与既有的教学大纲进行整合,使教学大纲之内和之外的课程不再有隔阂、融为一体。
教学大纲之外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其终极目的是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创造成果。举例来说,可以是真实项目的参与、展览的策划、社会活动或者是国际交流等等。
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把社会项目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这是很多高校都在提倡的做法,具体内容在此不再赘言。目前有些院校仍然固步自封,禁止教师将社会项目带入课程,割裂了教学与社会的关系,学生难以学到真实有用的知识。必须值得注意的是,真实项目课程如何与传统教学大纲融合才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一些院校过于重视真实项目,完全从项目需求出发,却忽略了项目存在局限性,而教学必须系统性,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全面发展。笔者在为雕塑工作室设计项目课程时,在项目中穿插了大量基础性课程。这些课程看似与本项目无关,但从长远看,却使学生受益匪浅。例如笔者主持的雕塑课程中就引入了实际雕塑项目,学生从考场现场到设计方案、制作雕塑、最后安装雕塑全程参加,项目完成即课程结束,教师可根据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和作用打分。最后整理项目课程的资料,撰写出一本教材《捏造的技巧》,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
展览是传统美术教育中激励学生的常用手段,也是项目课程汇报的重要环节。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后,举办一次高质量、高规格的展览,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提升学校影响力都是极为有利的。但展览并非越多越好,展览也不是可以随意举办的,它必须经过充分的策划,在合适的时机下举办才能达到效果。有一些学校把展览当做计划体系下的任务,没有专业人员策划,匆匆召集各部门收集作品展示,组织者自身没有对展览产生足够重视,如此办几次展览后学生也不会对展览重视,这样的展览有与无已经没有区别。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展览的策划中来,让学生从作品的创作伊始就谋划着最终展示效果,这无疑对教学质量有极大提升。从这个意义讲,展览的策划比展览本身更重要。
学生参与社会真实项目可以锻炼学生的业务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建立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可能要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就是方式之一。教师可以设计某种兼具专业教育与树立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活动式课程,比如笔者策划的“苏州公共艺术评论大赛”。具体做法是:该大赛作为课程来设计,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市区几处公共艺术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段的作品,要求学生拍照、画速写、写出评论。还可以推荐几处公共雕塑或公共艺术地点,让学生课后自行参观,要求也必须拍照、写评论。教师在网络上申请一个论坛,学生将图片、评论上传到论坛。上传的同时,学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评论,自己可以跟帖再评,教师也将自己的看法跟帖其后,甚是社会人士也可以对其评论跟帖复评,这样达到一种繁荣的讨论局面。在一个阶段之后,召开一个总结性的讨论会,邀请业界知名人士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最终大家评选出优秀学生评论员。对于学生在各处拍到的公共艺术作品,讨论会上也将评选出年度最佳和最差公共艺术品,并将此结果在网络和报纸公布,使学生参与社会的行为产生真实效应。该策划案已入选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得到资金支持,保障了课程或是大赛得以顺利进行。学生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实实在在感受到艺术设计对社会的影响,并且也使自己的活动对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最终优秀作者还获得教育厅经费中的奖学金。
艺术教学大纲范文3
一、教育思想比较
从教育思想上看,合作教育学在俄罗斯占主流地位。早在1986年10月,合作教育学的倡导者通过各自的教学实验提出“合作教育学”的理论。合作教育学,其核心思想就是强调把教学、教育过程建立在师生合作这种新型关系之上。口号是:合作人道化、个性民主化。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这是合作教育学基础的基础。我国教育思想虽然也很明确,中央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了教育方针、路线、政策,规划了教育蓝图,原国家教委出台的《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语文教育来讲,魏书生提出过建立科学、民主的师生关系,钱梦龙提出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主张,但其理论深刻性以及可操作性,不如现在俄罗斯语文教学深刻和广泛。虽然我国也有合作教育学的实验学校,但其实验结果,远不如俄罗斯普及和卓越。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必须放到教育体制、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我国的教育,学校办学自比较小。而俄罗斯教育是开放教育,学校拥有组织教学和教学过程的自,具有法律和财政上的独立性。
教育思想实际上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受制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又影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它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和方式。它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通过什么途径培养人的问题。
由于我们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与西方不同,过分强调一致性,势必在语文教学上忽视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所谓科学、民主的师生关系也很难落到实处;由于我国采取统一考试制度,而这种选拔考试又和学生岗位、就业、职业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三主”教育思想也很难贯彻。我们的两全(指面对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主张和教育实践的反差,困扰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学的效益不高,激发我们去探索和改革,整体教改实验的构建和实施应该由我们这一代去运作。
二、课程比较
一般地说,课程是一个国家某一时期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生活多侧面的综合反映。同时也是教育理论、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应用。俄罗斯的课程安排优于我国。
从课程结构看:1.增设反映当代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的新学科;2.重视体育教学,十年级、十一年级每周各增加一节;3.重视个性发展,选修课为五课时。
从课程内容看:1.向整体化方向转变,把学科分成类:语文、数学、社会学知识、周围世界、自然知识、艺术、体育、工艺,有利于学科互相渗透和融合,符合时展的脉搏;2.注重全面发展:我们在选修课中加修《人与社会》、《生活指导》《经济学》、《农艺》、《安全教育》、《生态学》等。
从课程形式上看:1.编排形式是直进式排列方式;2.修业形式:增加选修课,注重学生差别,十年级和十一年级选修课为十二节,给学生自学和主动学习提供了广阔天地。
三、教材比较
俄罗斯的语文教材是语言和文学分设。他们的语文包括两门课程,一是俄语(国语)相当于我国的汉语;一个是文学,包括俄罗斯文学、俄罗斯各民族文学和外国文学。他们大纲多本,教材也多本。各校可自选大纲和教材,如基础中学九年级文学大纲,就有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和俄罗斯教育科学院两家制定的两种版本。本文把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制定五~十一年级的文学大纲和五~九年级俄语大纲分别与中国的语文教学大纲进行对比。文学课教学大纲(五~十一年级)教学目的:开设文学课,其目的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为形成个体的内在需求创造条件,使其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需要系统地阅读文学作品,广泛而又有针对性地了解祖国和世界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教师应经常关注学生对作品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关注他们对作家所提出问题的思考。在文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开始接触文学问题到毕业考试要始终坚持让学生独立理解作品。俄语课教学大纲(五~九年级)。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功能和交际功能。语言功能,指学生精通俄语,培养学生科学的语言世界观,用俄语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交际功能,指学生精通俄语口语、书面语的功能特征,培养学生牢固的正字法及熟练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掌握俄罗斯规范的标准语,丰富学生词汇,掌握语法体系,教会学生善于用连贯的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在一切运用语言的社会环境中自如地使用语言。
俄罗斯完全中学是十一年一贯制,十年级、十一年级不开设俄语课。俄罗斯完全中学是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小学(四年或三年)称为初级阶段。第二阶段――初中(五年)称为中级阶段。第三阶段――高中(二年或三年)称为高级阶段。本文所列的俄语教学大纲,相当于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文学教学大纲,相当于完全中学大纲。
对比看出:俄罗斯语文教育,从培养人这个角度看,强调个性发展和创造力;从培养能力上看,强调语言功能和交际功能,并侧重实际的自由运用。
中国的语文教育,从培养人这个角度看:强调思想感情的方向性,强调个性和智力;从培养能力看,侧重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自理能力。
两者从程度上比较,俄罗斯语文教学目标高于我国。从文学教育来看,他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学目的,是具有开拓意义的。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没有提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一个欠缺。从语言教育看,他们提出交际功能,也是有远见卓识的。特别强调的是“使学生在一切运用语言的社会环境中自由地使用语言”,要求要比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高。
俄罗斯教学大纲,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如语言功能,分三项说明,一是科学的语言世界观,二是俄语知识,三是语言美感。这就便于把握。而我国语文教学大纲表述比较模糊。如“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就见仁见智,不易把握。如果我们的教科书也是文学与汉语分编的话,我想大纲好写,教师好教,学生好学。教材很重要。从宏观上看,“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还都是文选式模式,还都是文言文和白话文并存的混编型;还都是由若干单元构成的既存框架;还都是由课文、知识、练习三大块合成的联结体;大都是差不多的分量”。当然也很难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了。
俄罗斯教材从结构到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确定的。以五~八年级文学教材为例,民间文学等体裁(童话、谜语、英雄故事、谚语、俗语、传记、神话、民歌)大大增加,又吸收了一些从前在学校未学过的儿童读物作品。同时,也加大了外国文学的容量,以便使学生在世界文学背景中了解俄罗斯文学。学生对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目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教材有《文艺理论》、《文学与其他艺术》专章,以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作品。重视文学作品的背诵及表情朗读。俄罗斯语文教材编得比较活,不像我们的语文教材成人味浓,而且多从政治角度去考虑。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模糊及不易操作,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教材的不理想是一个重要原因。
艺术教学大纲范文4
【关键词】摄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摄影基础》是普通高院艺术、新闻、媒体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常见专业基础课程。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摄影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介绍与训练,同时又为学生继续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了构图、用光、配色、审美等方面的能力预备,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纵观当下高校中所开设的摄影基础课程,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拟对其中主要的几个展开分析和探讨。
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与管理环节中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者(大纲制定者)与专任教师缺乏沟通,造成大纲与教学内容脱节。开设《摄影基础》课程的院系横跨了文、理、艺术、教育等多个学科门类,因此必然会出现教师跨院系授课的情况,尤其是在选修制和学分制盛行的今天。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在学校内部共享软硬件设施以及人力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因为,各个院系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制定教学大纲的,而他们又往往不会去主动征求通常是属于其他学院的摄影任课教师的意见,因此,在真正上课之前,教师可能并不知道教学大纲是如何安排的,因而无法针对性的备课。而大纲的制定者通常也没有摄影的学科背景,因此在制定过程中,常有一些细节考虑不足,他们更无法知晓学科前沿知识,因而无法在大纲中做出反应,往往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判断来进行调整
(2)课程安排不符合教学规律。由于只是一门看来难度不大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很多院系都相当随意。比如有的院系会将教学内容原封不动,然后将学时数压缩为原先的1/2甚至于1/3, 1/4,以留下更多的时间去安排其它专业课;而丝毫不考虑是教师与学生是否能够在课时之内完成任务。另外有些专业虽然不压缩课时,但却会在课时的排布上随心所欲,有时候要求1天连上8节,在几天之内就将这门课程讲完,另有些时候则可能只要求每周上2节课,然后持续四、五个月。这种课时密度太高或者太低的做法,都不利于摄影这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3)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受到缺乏实验设备或者实验指导教师的影响,很多院系都没有办法安排摄影的相关实验,于是他们只好增加讲授的课时,使这门课沦为一门纯理论性的课程。这么做虽属无奈之举,但摄影基础主要是技能与经验的学习,它是无法通过纯理论讲授来实现的。实际的教学效果也无法保证。
(4)课程评价的方式不合理,教师没有自主进行课程评价的权力。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会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来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评价,开设了实验课的可能还会将实验成绩折算一定的比例计入总评分数。这么做看起来似乎很科学,但在执行的细节上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实验成绩在最终的总评成绩中到底占多大的比重?是30%、50%还是100%?这个比重是由管理人员预先设定的还是由教师自己来决定的?可不可以完全以项目实践的方式来替代试卷考试?如果有多次实验,那么每次实验在总评成绩中又占到多大的比例?如果没有实验,那么平时成绩如何给出?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是不会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通常的做法就是“一刀切”,即把摄影基础课与其它所有同类型含实验的课都按照一种方式来进行管理与评价,这种无视课程自身特点的做法最终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5)教学方法落后。目前多媒体教学在高校中已经相当普及,但在摄影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认为并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归根结底,是教学思想落后所致。
第一,多数教师仍然沿袭旧思维,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别开设。在理想状态下,我们希望能够创设出一种类似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浸入式学习环境,或是类似于“工作坊”的学习空间,能够让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互动,边学边练,在听课的同时就进行实践操作,增进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现在有些教师虽说也制作了课件来进行教学,但在教学思想却没有转变,仍然是由教师“一个人主导的课堂”,而无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存在。
第三,在实践操作环节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先“演示”,然后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或者“模仿”。这种方式无视学生的自主思维与学习能力,严重制约了其创造力的发展,只能培养出熟练的“操作工”却并不能培养出“艺术家”或者“设计师”
三、对摄影基础课程教改的几条建议
(1)教学大纲的制定要与教学环节联系起来。要建立一种动态机制,使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改能够紧密联系专业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同时,我们还应该创设一定的条件,使任课教师与学科专家也能够加入到教学大纲制定者的队伍中去,而不是仅凭管理者的主观想象。
(2)课程安排科学化,模块化。我们认为,应该在课程的安排上秉承科学化的教学思想,使课程安排保持适当的密度,同时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实验。此外,我们还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一些模块化的项目实践或者实验,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提高课程管理水平。课改离不开决策与管理层的支持。只有让他们放下身段,切实提高自己的决策力与管理水平,贯彻服务意识,课改才能获得生长的土壤与环境,教师才有课改的动力,学生才能真正从课改中收益。
(4)提高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而言,转变思想认识,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在“做中学”,“玩中学”,重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是他们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以外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曾晓剑,普通高校摄影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云梦学刊 2010年 01期 pp127-128
[2]刘勇,公共艺术课程背景下的摄影教学研究, 大众文艺 2012年 06期 ,pp235-236
艺术教学大纲范文5
关键词:高师 音乐学 视唱练耳 教学 听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必须通过人们的听觉才可能实现。因此,学习音乐中的任何学科――无论器乐、声乐还是理论,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学会创造和聆听艺术的、触动人类灵魂的声音,从而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是否具有一副“音乐的耳朵”和良好的内心听觉,是每一位专业人员能否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音乐艺术的关键之一。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视唱练耳》一直是一门占有重要地位的、基础性的必修课。但是,过去的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照搬专业音乐院校在这门课程上的教学模式及内容,使得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目的等在一定程度上不相符合,教学效果自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本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一、 明确培养目标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由于生源、课程设置、学习时间等诸多客观条件,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与专业音乐院校相比,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1.生源。高师音乐学专业招收的学生,其来源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接触音乐的时间大多比较晚,有些甚至是高三才临时抱佛脚报考的本专业;同时,由于教学条件、教师专业水平的限制,使得学生也没有机会接受科学而系统的艺术训练,导致音乐素质的普遍偏低、技术性学科(钢琴、声乐等)的程度也参差不齐,这种情况对于来自农村、乡镇和边远山区的学生显得尤为突出。相比之下,专业音乐院校招收的学生,大多从小学习音乐,尤其器乐演奏专业的学生,更是从附小、附中到大学,一直接受的都是系统、科学的训练,具有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音乐素质。
2.学习时间。客观来说,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视唱练耳方面,早已错过了建立稳定的固定音高与内心听觉能力的最佳时期。任何一个从事音乐专业的人都知道,建立固定音高概念是视唱练耳的核心内容;而从小学习器乐(尤其小提琴、钢琴)的人,在长期的严格训练中,这个乐器上所有音的固定音高早已烂熟于心。从生理上看,高师学生大多已经成年或即将成年;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的。
总之,诸多客观因素决定了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与专业院校相比在培养目标上有较大差别;明确培养目标、立足自身情况,是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质量能否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前提。
二、制定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工作发展和规划的“蓝图”,它直接关系着选择什么教材、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学进度的安排等重要环节的制订,可谓是教学工作的法则。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兼顾科学性和统一性的教学大纲。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音乐专业在这门课程上还没有一个非常统一、具备较高权威的教学大纲或范本教材。不同学校(甚至同一学校不同教师)在使用教材、涉及内容、教学方法上都有所差异,其积极意义固然在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这种局面也使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显得比较混乱,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是有很多消极影响的。
从短期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统一的视唱练耳教学大纲并推行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因此,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各个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学专业立足自身,制定统一大纲,在教学中严格执行。在制定过程中,应特别注意:
1.在教材的选择和进度的安排上,千万不能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模式;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音乐素质、接受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合他们,能突出实用性和师范性的教材,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2.制定教学内容时,在广度、深度上与专业院校相比应有所降低,但绝不意味着高等师范的视唱练耳教学就是非常简单的、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就可以随便应付、降低要求。
这就好比钢琴教育中,表面上看分为“专业”和“业余”两种,但从教学的角度看,无论专业还是业余,在技术技巧、艺术表现、声音概念等方面的要求上是完全一样,两者的学习只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区别。同样,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高师与专业院校相比,因为,培养目标和教育侧重点的不同,使得教学内容在“量”上有所减少,但在教学的“质”上,我们应始终坚持向专业的标准看齐。
三、总结并完善教学方法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在明确了自己的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基础之上,当然还要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总结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使它逐步完善。
在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方法中,最为核心、一直以来争议也最多的就是到底应该采用什么唱名法进行训练?
众所周知,我国的专业音乐院校在视唱练耳课程上,都采用的是以固定唱名法为主,首调唱名法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从小就通过学习乐器培养了良好的固定调感觉,实践也证明,固定唱名法有利于学生在听觉、发音及记忆等方面准确把握乐音之间的音高关系,从而更好的建立内心的固定音高概念;另外,固定唱名在视唱有多个临时变音及频繁转调的音乐作品时,占有明显的优势。
相比之下,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多数来自普通高中,而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普遍采用首调体系,因此,他们大多运用首调唱名法进行音乐思维,固定音高概念很差。在这个前提下,过分强调固定唱名法的训练显得有些不切实际。笔者以为,本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将两种唱名法结合起来,并以首调唱名法的训练为主。但是,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和明确以下几点:
1.固定调与首调的唱名法从来就不是对立的,两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不存在谁比较科学、比较有效的问题,它们各有特点,互补有无。
2.在明确了这个观念的前提下,还要意识到,之所以采用两者结合并侧重首调唱名是根据高师音乐学专业的生源状况、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客观条件及实际需要而制订的。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特别注意将偏重理论性的视唱练耳教学与实践结合,使之更生动、更突出师范性特征,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更为紧密的联系起来。
3.鉴于目前多数高师学生在视唱、听音、记谱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唱名体系思维混乱的情况,在使用两种唱名结合的教学方法时,应特别注意首先以一种唱名方法为前提,待学生对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感觉和思维后,再引入另一种唱名方法。
综上所述,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由于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与专业音乐院校相比,在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差异。因此,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突出师范性特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成为摆在高师音乐教育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共同去研究和探讨,使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为培养优秀的基层音乐教师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维平:《《高师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音乐教育,2005.8。
艺术教学大纲范文6
山西河曲有“中国北方民歌之乡”的美誉,河曲的“山曲”曾是河曲地区老百姓人人皆能吟唱的民歌。但是,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横渡黄河时船夫们酣畅淋漓的船夫号子现如今已经听不到了。山西其他地区如左权的开花调、沁源小调也同样陷入尴尬的境况。1986年在对山西民间舞蹈的普查中发现,山西的民间舞蹈有65种。时隔近三十年之后,艺人能够依靠日常演出维持生活的舞种只剩下临县的“伞头秧歌”、孝义的“悬空椅”。而那些依附于农耕文明、祭祀文化的舞蹈,如灵石县的“独龙杆”、浮山县的“人熊舞”、晋城陵川县的“五鬼盘叉”以及曲沃的“人庄扇鼓”等,大多只有在重要活动时,让老艺人们自娱自乐一番了。山西的民间说唱也曾经遍布全省各地,深受老百姓的喜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太原莲花落”,长治地区的“长子鼓书”、“襄垣鼓书”、“潞安鼓书”,沁水县的“沁水鼓子词”,陵川的“陵川钢板水”,沁县的“沁州三弦书”等。进入21世纪以后,这些说唱艺术渐渐被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取代。山西有享誉全国的四大剧种,“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蒲剧”,而遍布全省的地方小戏更是有50多种。目前,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栏目成为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但是仔细观察台下的观众,大都是中老年戏迷朋友,基本没有青少年戏迷。可见,戏曲的未来令人堪忧。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传承地方民间音乐的路径
公共艺术课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提出了要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其内涵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大纲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其中虽然没有涵盖关于本地音乐教育融入教学的具体要求,但是在一些相关课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以及本土音乐纳入其中。将地方民间音乐多样性的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更是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摘要:音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遗产。面对当前地方民间音乐日趋衰落的现状,普通高校公化利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辐射面广、大学生数量庞大这个优势,以“活态”的方式传承下去。
1.开设相关课程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尊重多元文化”,确立教学目标。地方民间音乐进课堂并不是以让大学生掌握民间音乐的技艺为目的,而是以地方音乐为视角,放眼全国甚至全世界的音乐文化。因此,在开设相关课程和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方向。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分为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地方民间音乐属于任选课程范畴,教师在开设此课程时要以自身的优势、大学生的兴趣和音乐品种的重要性为依据。有的教师是民乐专业,即可申请开设《山西民间器乐作品鉴赏》课程,大学生不仅能通过视频领略中国地方民间音乐的风采,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演奏或教奏某种乐器培养大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提高其音乐综合能力。还有一些教师擅长声乐演唱,可申请开设《山西民歌鉴赏》课程,根据山西地域的划分,讲解山西各地不同的民歌类型、特点以及方言与民歌的关系,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人人会唱家乡歌”的主题活动。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开设《山西民间舞蹈鉴赏》、《山西说唱艺术鉴赏》等相关课程。教师在设计教学大纲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在内容上则应尽可能地让大学生欣赏到更多的音乐品种、音乐作品,提升大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山西民歌鉴赏》课程开设时要考虑山西因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民歌呈现的音乐本体和审美特征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研制教学大纲时即可按照山西的区域划分为大学生呈现风格多样的名歌。
2.开展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