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信用出现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信用出现问题范文1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管理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将资金周转、项目投资、规模扩大、应对竞争风险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都转向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由于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有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所以银行在享有信贷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良贷款的严重偏高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银行贷款风险的存在不仅有历史原因,还有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原因,同时还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管理机制原因以及社会道德与信誉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银行信贷正常、安全的运行,应提高银行信贷风险意识,加强管控能力,不断完善信贷管理的机制。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
从产生信贷风险的来源不同,可将风险来源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等因素。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中诸多因素的变化导致信贷资产的损失。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借贷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贷款目的和用途、贷款违规行为如多头贷款或透支,贷款抵押物变现较难,贷款担保没有实际意义等方面带来的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是因为贷款环节的基础工作没有真正按要求落实,信贷档案资料缺漏、虚假;贷款业务时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等环节没有真正落实,缺乏系统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违规帐外经营较为严重等因素造成。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贷前调查存在漏洞
在国有商业银行贷前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工作不全面,资料收集不全、可参考数据真假难辨;企业或个人提供的审核资料假信息较多、并且使用各种不正规的方式骗取贷款;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审查工作不认真,道德缺失,责任感不强导致借款人注册资金未到位或抽逃公司注册资金以及个人不良信用等都未及时发现,使前期调查失去意义,不能从贷款调查一始把好贷款的安全关卡。
(二)社会信用管理不健全
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社会信用以及贷款对象的信息是贷款审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调查资料,但是由于信贷审批机制尚不完善,对信贷主体的资格、资质、信用、财产状况缺乏全面系统的审查,社会信用不真实、信用管理缺少真实的数据,商业银行信息收录滞后、银行之间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企业信息不符、有的银行之间为了争夺业务甚至提供假数据或是隐藏数据等现象,导致参评数据缺少真实的依据,无法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除此之外,银行信息查询不能与国家公务机关如工商、税务、法院、产权登记等部门的数据进行挂钩和使用,有的地方政府保护企业现象比较严重,对信息调查工作更造成了困难,信贷工作人员仅能凭借会计师、评估师、审计师等机构出具的报告进行判定,而这些机构往往可信度比较低,因此也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使得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或个人顺利通过信贷资格审查。
(三)信贷风险管理滞后
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风险管理过程中,还主要以贷款的发放为主要工作任务和实际收益,部分客户经理和管理者为了完成当期任务而忽视了贷款的管理,虽然有贷款“三查”制度,但是过于相信或依赖贷前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审核、论证、第二来源落实等工作确定后,认为信贷风险应该是降至很低,即便出现问题也有第二还款来源担保,忽视了贷后管理,因此重视信贷营销而轻信贷后检查的管理模式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较为突出,所以一旦信贷问题出现,风险便已经成为现实,就无法挽回。与此同时,风险预警机制的不健全,即便出现风险也不能追究责任,更不能将责任落实到人,从而更加促进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四)贷后检查工作流于形式
部分工作人员由于与贷款客户没有形成对等关系,不愿得罪人或是对于较大贷款客户存在畏惧心理,也有部分人员不知道如何将管理工作执行和落实下去,将贷后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不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没有及时发现企业或个人由于经营不善出现的倒闭、亏损等问题,导致大量贷款变成呆账、坏账、死帐。同时,更有极少数管理人员,工作作风不正,出现接受客户馈赠等现象,导致管理工作形式化、流程化。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贷前风险管理
在信贷之前要全面、真实的对企业和个人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对客户的授信,做到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统一管理,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统一管理。充分评定客户的偿债能力,做出客户授信额度的确定,将第二还款来源以及贷款变现方式认真审核。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对相关产业和行业政策的风险了解,避免贷款环节的不正规操作行为,从贷款第一道关卡保障信贷安全。
(二)重视贷后检查工作
为了减少因忽视贷后检查工作出现的弊端,首先应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强风险管控的技能,同时还应调整三查岗位的管理关系以及比例关系,增加贷后检查岗位的工作人员,引进优秀信贷工作人员,定期进行金融专业培训,增加贷后检查环节的实力,真正将信贷责任落实到人,完善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管理员应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督,对贷款对象进行实时管理,确保贷款安全。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不良贷款的预警机制,从制度上加强贷后检查。
(三)建立客户信誉等级评价体系
根据社会信用出现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建立客户信誉等级评价制度将信用风险相关资料如主体资格、资质、信用、财产状况等建立全面系统平台,加强与国家公务部门的合作如工商、税务等,做到资源共享,扩大信息采集方式,完善征信系统和个人信用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将相关评估中介、审查机构也列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之中,以促进社会信用的形成,使银行可以对客户做出完整的、真实的信用和还款能力评估。
(四)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要根据不同贷款金额、行业、用途制定信贷风险识别的界限,设定预警方案,同时要结合贷款风险进行分类,加强可操作性的实时监控,除此之外还要对贷款人进行违约风险程度分析测算和跟踪监控。对贷款业务品种进行适度的限制,避免信贷品种盲目增加,减少商业银行不良信贷的比例,建立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综合风险评估体系,通过对信贷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的监测及拨备计提,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从体制上防治信贷业务操作风险,形成科学、谨慎的风险控制长效机制。
(五)处理不良信贷业务
对已经形成呆账、坏账的贷款应尽快处理,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资产剥离、法律诉讼、以资抵贷、呆(坏)账核销等方式将不良资产盘活,同时还要将资产处理方式多样化,可以借助社会中介、投资银行、二级市场等机构,将不良资产压缩到最小范围。
参考文献:
[1]陈诤.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4)
[2]何国勇.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丛.2008:(3)
[3]李平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原因探析[J].经济师.2008:(12)
[4]张小明;刘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问题[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2)
[5]任书敏.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