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才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人才培养

教育人才培养范文1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网络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的增加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这种变化,各国职业教育相继提出了关键能力和核心技能概念,倡导新经济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共同职业能力,以及不同职业领域之间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实际上早在1936年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就曾指出:“如果一个年轻人已经通过体操和跑步训练了他的肌肉和身体耐力,今后他将适应任何体力工作。头脑训练及脑力和手工技巧的训练也是类似的”;“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理论,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而且比起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1972年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开发学生的“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es)”以培养其对职业变化的适应力。在英国,这种能力被称为“核心技能(coreskills)”,其内容包括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他人合作、学习与业绩的自我提高和问题的解决六项。1992年,澳大利亚教育审议会迈耶委员会(MayerCommittee)一直致力于关键能力的开发工作,关键能力内容中除了技能型要求外,还有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等。美国劳工部《关于2000年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劳动者应具备种五种关键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职业的适应力的思想很快成为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是所有国家发展日程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必须重视教育培训和就业政策的紧密联系,职业技术教育不应该仅仅由需求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驱动,应该是人的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具代表性是2002年,吕鑫祥在文章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逐渐成为一个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动态系统,职业岗位的消失和产生持续交替进行,因而职业岗位只能适合于作为岗位培训的目标,而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稳固基础。所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职业教育重点。我国官方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1996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1998年教育部提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用人才”,2002年修改为高职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4年教育部将高职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高技能人才”,显然,这一定位是和教育部倡导的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相配合的。这一定位引发了一场关于高职定位的讨论。有研究者认为,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相对较低,中等职业教育足以培养出来,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当前社会越来越多地需要高技能人才,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条件所限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高职教育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任务。为了进一步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005年教育部提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际上这一目标也体现了与国际接轨,国际上对高职教育定位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高技能“双高”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职院校明确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原则

以从事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突出“高素质、技能型”的养成;二是面向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三是为院校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提供可能性和便利性;四是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灵活开展和特色创新提供空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体现职业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强调学生的职业性,强调知识、技术的应用性而非创造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决定了培养内容具有专业化和专门化的特征,培养出来的人才须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和特定技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在国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般用“knowledge,skill,attitude”三个单词表达,香港地区通常译为“知识、技能、态度”,这是按照英文字面涵义做出的直接翻译。所谓知识,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三类。它是人们长期生产经营实践经验的系统化总结。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自身处于不断地充实完善的过程中。所谓技能,即个体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水平,包括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以及运用这些因素的速度、灵活性与准确性。所谓态度,则是个体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在国内,“knowledge,skill,atti-tude”通常被译为“知识、能力、素质”。与按英文字面涵义有较大差异的就在于最后一个词。所谓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与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一般把人的素质分为五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比“态度”与“素质”的涵义,可以看出“态度”包含在“素质”之中,或者说“态度”体现了“素质”。因此,国内翻译的“knowledge,skill,attitude”为“知识、能力、素质”,包含了香港翻译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意思,并且囊括了更为宽泛的涵义。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应满足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的要求: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掌握本专业基本原理、核心概念和主要操作程序。技能(能力)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革新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从事多岗位的复杂性劳动,能够有效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人完成目标任务;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能够将最新的理念、最新的技能要求、最新的设计,最终转变成最佳的服务和效益。素质(态度)方面,要求学生热爱祖国,理解并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身心健康,人生态度积极,恪守职业道德,通达商务礼仪。

4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人才培养范文2

作为首批试点学校,江苏电大按照“试点”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课题指南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建立了具有江苏电大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下对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过程的管理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教学媒体的多样性、教学管理的多层次性、教学要求的统一性、教学的开放性与管理的分散性等特点,江苏电大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过程中,根据电大教育的特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搞好远程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设计与管理,科学规范教育教学控制目标。

根据江苏电大远程教育的教学实际,我们努力做好了以下几点:

第一,搞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计划的设计,科学规范培养目标。第二,严格教学计划的实施与管理。第三,加强远程教育教学大纲的管理。第四,制定与实施远程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和全员质量管理制度。把远程教育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分解为可考核的量化指标,对承担这些工作的人员进行逐项测评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工资奖金挂钩。

2.强化电化教学,发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优势与特色。

保障和提高远程教育质量,首先重视强化视听教学环节。视听教学能准确、直观、快速、形式多样地传播教学信息,是远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主要措施和手段之一,是进行教学最直观、表现方法最丰富、传播面最广的一种形式。当前,江苏电大在视听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从规章制度上强化对电化教学环节的管理。第二,端正学生学习录播课、直播课、交互课等电播课的态度。第三,加强视听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学生在视听课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复习等方法。第四,为学生学习视听教材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方便他们学习。

3.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

面授辅导教学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是联系主讲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纽带,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与有效形式,是提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控制、保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抓好这一环节。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对面授辅导教师的管理。第二,加强面授辅导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三,要求面授辅导教师从各个层面上提高面授辅导教学的质量。

4.加强远程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

江苏电大对本校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建设进行了合理规划,选择合适地点建立了实验教学基地,以满足本地区实验教学的需要,努力探索改善办学条件的有效途径。在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强调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在教学大纲中应突出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联系;在教材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努力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实践教学的评估,加强课程作业的管理、课程实验管理、课程设计管理、社会调查或生产(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管理。

5.加强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

在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过程中,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使多媒体教材更加适合于自主学习的需要。

(2)指导学生掌握自我学习设计、提供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促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加强对学生自学环节的管理。明确市(县)级电大在支助学生自学方面的职责,做到对学生分散自学有布置、督促、指导和检查,全面提高对学生分散自学的服务质量。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种形式和手段助学服务的优势和特点。

二、实践性教学环节

1.课程作业。

作业涉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平时练习、形成性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或大作业。江苏电大从加强过程管理的角度为统设课程及部分统服课程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使用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旨在帮助学生和提醒辅导教师准时、高质量地以作业册为媒体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实践表明,作业不仅能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习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答题技能,找出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批改作业且及时反馈和有针对性地评价对学习者的激励和学习力的保持影响较大。以统一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形式规范教与学双方的课后行为,对教学质量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对会计学专业的平时作业,提出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要求,作业各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能力层次、题型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平时作业设计的结构合理。平时作业题型设计向开放型题型过渡,根据课程特点,把1—2次作业设计成实验、设计等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综合性作业。

对“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的平时作业,运用电子邮件管理、FTP管理技术、安全技术、保护技术、在线平台技术等,从作业内容的设计与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实验题、布置(课堂、网上公告栏、FTP文件传输)、提交(书面、软盘、电子邮件、FTP上传)、批改(人工批阅、机器检查、上机阅览、在线平台自动批阅、课堂检测)、讲评(网上交互、课堂讲评、网上BBS、网上答案、网上成绩公布)等多个环节、不同形式的作业,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利有弊。以一次作业提交的调查统一为例,在76人中,19.7%的人选择了书面提交,10.5%的人选择了电子邮件提交,69.7%的人选择了软盘提交。三种形式的作业教师手工批改每份花费时间分别为10分钟、30分钟和25分钟。愿意上网浏览作业答案人数比例为80%,作业讲评学生到课率为60%。开通上传服务器后,在一次36人参加的调查中,13.9%的人选择上传,16.7%的人选择电子邮件,11.1%的人选择书面提交,软盘提交由于技术故障较多逐渐淡出。愿意在网上自检自测的为83.3%,愿意在线平台离线作业的为77.8%。在60人参加的作业讲评形式的调查中,53.3%的人选择课堂讲评,40%选择网上,6.7%的人选择网上BBS。对作业抄袭现象的认识,在41名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能力不够的占17.1%,认为时间不够的占63.4%,认为态度消极的占14.6%。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好的在线平台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作业的提交,方便反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抄袭和帮助教师批改作业。

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是检验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终考核。当前,江苏电大在职学习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参加某项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或从事某项应用课题的研究等),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在教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同时,以《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南》规范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要求,保持基本教学质量的一致性。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提出了“业务专案组”模式,该模式构建要素包括:运作管理模式、筛选设计题材、组织答辩会、综合评分标准和有效的沟通手段。对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提出了辅导、答辩和成绩评定三部曲。在论文答辩中,不同的专业聘请参加答辩的教师来自法院、银行、会计事务所、行业主管、普通高校教师等。答辩方式尝试了远程(网上)论文答辩,双向的视频和声音清晰,在技术上能够保证答辩效果。

3.教学实习。

实习研究主要在生产实习、社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范围内进行。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中,探讨让有条件的学生独立承担一项具体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积累工程技术或管理经验。对护理专业的实习研究,考虑师生双方,促进二者的互动和积极参与,从内容设计和操作设计两个层面进行了一些尝试。设计的实现落实在毕业实习手册和技术操作与评价、综合能力评价上。从制度和技术两个维度保证护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五统一”,即统一实习要求、统一实习内容与操作标准、统一技术操作考核标准、统一综合实践能力考核标准、统一建档内容和标准。

教育人才培养范文3

当下,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肩负着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职责,应当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该文从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入手,探索高校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当前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校园文化等角度创新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达到促进高校专业艺术教育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

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专业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艺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目前,高校在专业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艺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属于应用型学科,艺术人才需要以持续的创新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群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新形势下,高校需要加强艺术人才培养,提升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创新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出现了高楼林立的街道和拥挤的道路。而艺术能为城市增添活力,增强城市的魅力。在这种趋势下,设计师应当将现代科技手段与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为城市建设增添色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创新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艺术属于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正处于起步阶段,涉及多媒体、出版印刷、数字媒体、广告设计、工艺美术、影视创作等。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元素,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目前,高校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的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有限。国家重点扶持文化产业,将其列为重点产业,提供了大量政策和资金,社会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加强培养专业艺术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高校应当积极抓住机遇,创新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娴熟的复合型人才。这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能推动相关行业稳步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推动艺术教育改革,改变固有的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高校专业艺术教育发展。

二、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艺术专业开设了理论知识课程、设计知识课程、电脑课程和实践课程等,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落后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艺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广,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各学科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学生难以融会贯通专业知识,不利于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难以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深度不够。使用的教材至少是4年以前出版的,跟不上知识发展的速度,过时的知识注定被淘汰,学生毕业后还需要重新学习新知识以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实践活动不足

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实践能力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但目前部分高校的艺术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不足,影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更多的是在教室或实验室中学习专业知识,较少参与真正的项目或设计,难以锻炼动手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同时,部分高校的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常见的是将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教学相结合,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远远不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仍然较弱。课堂教学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固化,对外界新事物接受度不高,缺乏创新意识,作品不符合实际要求。实践经验不足直接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并找到心仪的工作,打击了毕业生的信心,影响了其职业规划。

3.师资力量匮乏,硬件设施不完善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艺术专业,但是专业教师的数量存在不足。部分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较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开设了大量迎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但是课程体系和教师配备存在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高校的口碑。一些高校的硬件设施没有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得到补充和完善,导致学生的实践学习时间大幅减少,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匮乏的师资力量、不完善的硬件设施影响了高校专业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综合素质。

三、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目前,部分高校的专业艺术教育存在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从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等方面着手,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导向的专业艺术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高校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高校艺术专业应当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固有的教学方法,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研讨式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的职责从课堂主体转变为课堂引导。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并积极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转变教学理念和改革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确保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两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可有效推动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终身学习的观念、娴熟的专业技能,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职业准则,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不断丰富教学理论,紧跟时代步伐,鼓励学生了解前沿知识,跟上时展。教师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师应尊重学生,以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建立良师益友的亲密关系。教师还应当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熟练操作各种教学用具,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应用于日常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学习前沿的技术。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室模式等,为学生提供接触并参与真实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实现知识的整合与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的重要保障。

3.培育校园文化

高校是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当具备良好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创新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高校不仅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应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下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高校可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促进理论知识的转化,如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设计比赛等。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平台,展现平时所学,展示个人才华,积极进取,不断创新。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参观等活动,掌握知识转化成技能的途径,了解自己的不足,不断提升自我。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高校的大力倡导,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结语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高校应当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从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培育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出系统、全面的改革措施,为专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高校在积极改革的同时,需要获得企业的支持,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企业、学生的多方共赢。

作者:李平平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建设,杜冰.高校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的探索.工业设计,2015(1).

[2]闫奇峰.基于实践教学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西北美术,2016(3).

[3]匡石.综合性大学体制下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6(11).

[4]吕娟霞,张林.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艺术科技,2014(3).

[5]李洁,贾辉.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4).

[6]刘菁菁.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创新实践.艺术研究,2015(1).

教育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49-0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在短短数年里迅速迈进教育大众化阶段做出了巨大贡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为已知的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未知的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又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加强创新性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根据我院的具体情况,就高职创新性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和途径措施作些初步探讨,为高职院校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益探索。

一、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既要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要有自己的个性,这一个性不仅体现在培养目标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培养过程的特定要素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从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师资队伍建设以至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必须依据对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内涵的准确把握,依据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的准确定位。能否从理论上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有效地区别开来,能否在教育体系中给予高等职业教育一个符合逻辑的特色分析和本质说明,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上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我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点把握以下基本特征:(1)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本专科教育等同。前者属于职业类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后者属于科研类教育,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高职教育是相对于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的,是一种职业特征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类型。(2)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特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培养将科学、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等技术专门人才。(3)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或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我院近年来一方面重点研究我们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才”情况,充分考虑我们长三角地区的板块状经济的高速发展,把区域板块经济中重点发展行业作为我院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所以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岗位,适应我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具有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并受到良好的职业技能培训,能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又有一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创新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1.建立灵活的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设置机制。针对高职教育与高等普通教育的差异和特色不同,我院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不只为了维护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树立发展为职业岗位服务的观念,优化岗位职业技能资源的配置。我院每两三年均会邀请来自企业的研究人员对我院相关专业设置进行专业论证,座谈、分析、评价和总结目前专业岗位中的一些变化趋势,同时结合这种变化灵活适当调整设置相关专业及知识结构体系。所以我们的专业总能面向新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满足社会岗位的新需求。

2.针对性和适应性兼顾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但是不能只学技能,不学理论,否则就不是高等教育。如何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中兼顾针对性和适应性是当前在高职教育中所面对的一个难题。我院原来高职教育一直以来强调针对性,以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具备的能力为目标,按将来就业的岗位需求来设计开发课程。近年我们在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中,按学科系统分三段式(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设计适合高职教育的方法,但应根据学制长短、就业前景,增加一些适应性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灌输一种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知识观和教育观,在教学计划中以“知识、素质、能力”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掌握广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实践(训)课程中已初步建立开放式的课程教学体系,基本上走出了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龙头,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选修课中强化、课外辅导中点拨的创新教育之路。

3.建立具有创新意识,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师资是实现高职教学的关键环节,具有创新意识、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是高职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师资的好坏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适应市场变化需要的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具有鲜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主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创新活动中我们主要体现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教学主动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教学互动,实现高职教学的创新。还有我们也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以下环节:(1)要选准突破口,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的喜好和接受知识的程度,充分考虑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程,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节奏。(2)理清知识结构,这是实现教学活动的载体。理清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热情,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与诱导,通过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应是消极的死记硬背,而是主动参与,把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按一定比例纳入考核中,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通过艰苦努力,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头脑中存在的创造潜力和重视科技创新。(4)展现创造性。把学习过程表现为一种学创结合的过程,在教学互动中,以学生为本,让其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就业能力,积极倡导和推动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科技发明制作和创业计划竞赛。

诚然,高职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涉及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创新能力作为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础,传统的教育已很难适应竞争所产生的职业流动。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应通过培养学生独立创造能力,鼓励提出问题和多角度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把培养创造性与发展个性结合起来,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更好地把握自身的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众多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也正在蓬勃进行,更需要我们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各类人员齐心协力、大胆拓进,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和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62-63.

[2]吴宪洲.论以就业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33):26-27.

[3]康福玲.强化实践创新?摇提升育人质量[J].教育与职业,2006,(33):111-112.

[4]张醒.适应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实施“双证书”制度[J].辽宁高职学报,2006,(8):19-20.

[5]周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4,(3):26-27.

教育人才培养范文5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城市社区音乐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论文首先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社区音乐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从三个主要方面对城市社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究。

【关键词】

城市社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从某种程度上讲,与其他相对发达国家的社区音乐教育比较,我国的社区音乐教育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在专业化人才以及基础性设施设备配备方面都比较匮乏。然而,随着社区音乐教育日益发展,传统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树立新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观以及如何培养社区音乐教育方面的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管理模式方面可以有效划分成几个大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音乐教育办学模式的职业化

其主要特点为:具有明确的职业化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关注对国内外音乐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重视对学生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将作曲理论类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实际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联;教学理念符合时展的需要。职业化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更好胜任实际音乐教学工作。在授课形式上排除钢琴课属于个别课之外,其他课程都属于集体课。然而,因该模式往往将职业化的办学模式作为教学核心,不会开设相应的声乐个别课以及专门化的舞蹈课的等,在挖掘学生舞蹈表演潜力与声乐表演潜力上相比之下存在不足。此办学模式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代表。

(二)传统的专才式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模式

传统专才式模式对音乐培养目标不能够准确化理解,因受到专业化音乐院校不同程度影响,一般情况下,学校师生仅仅对音乐技能课程非常重视,却忽视了教育类的课程,具有“轻教育以及重音乐”与“轻理论以及重技能”的思想观念。从课程设置出发,该模式几乎不会设置音乐教育的“师范性”职业特点,所以大多数学生在教育理论以及教学技能潜力上都不能够得到充分挖掘。此办学模式主要包括师范院校、艺术院校等

(三)扩大招生后部分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模式

从办学特点分析,该模式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同时也创造了相对良好的经济性效益。但由于生源增长过快,而学校的各方面没有及时跟上,便造成学校诸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场馆不够,学校管理不到位,教学设备陈旧等等不利教学状况,在学校不进行大的教学改革的情况下,其教学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专业知识,不重全面素质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普遍实施比较专一化的教学计划,近年来虽然有一些变化和改进,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专业知识不重全面素质和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陷。专业量多而面窄,选修课少,必修课多,而且缺乏跨学科知识和全面的文化修养知识,视野窄,人文素质较差,思路不活,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另外,教师授课具有较强的师徒关系色彩,我们虽然大力倡导教书育人,教师通过教学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而是包括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人格魅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脱离的状况。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不科学现象,主要体现在过细以及过多,出现与城市性社区音乐教学脱节问题。一般情况下,音乐专业的课程有基础乐理课程、中国音乐史欣赏课程、合唱指挥课程、艺术概论课程、民族音乐课程、歌曲作法课程、和声课程、配器课程、声乐课程、复调课程、视唱练耳课程、欧洲音乐史欣赏课程、钢琴课程、舞蹈课程,大致由音乐专业技能教学以及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两大部分组成。而且专业理论课程更加注重西方音乐作品,轻视中国音乐作品,且各学科间缺乏彼此联系与沟通。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喜欢照搬专业院校,不重视城市社区大众通俗音乐作品。

(三)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陈旧

一般音乐教育专业仍普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一味进行以自我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忽视创造性思维、研究能力以及音乐学习能力的积极培养。现在大部分学校音乐理论课教学都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但并没有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而只是把教案从黑板复制到投影仪上,上课的时候老师往往在上面口若悬河,而学生则在下面昏昏欲睡,成为部分同学逃课理由,严重影响到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主动性。

(四)实习活动不能真正落实

近几年来由于教育目标淡化、教育经费紧张等原因,很多学校对教育见实习活动并不重视。教育见实习是学生在学校期间最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教育理论知识的检验、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都要通过教育见实习来实现。教育见习在很多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体现,学校也很少组织学生见习。教育实习时间一般都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一学期进行,时间安排上不尽合理,因为学生返校后忙于毕业演出和论文答辩,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反思。而且教育实习多数是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地点过于分散,不利于监督检查和组织管理,有些学生干脆就不参加实习。

三、城市社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面向地方基础教育,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端正和明确培养目标是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根本。调研数据显示,一方面,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走到社会基层,从事社区音乐教育相关的工作,且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结构不合理。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城市的社区音乐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人数比较缺乏,而且教师素质也急需提高。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与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差距,造成这种现象意味着地方高校在培养音乐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由此看来,科学的定位培养目标并自觉承担为城市社区培养专业人才是地方高校首要的任务。具体看来,城市社区应该具备的素质应该包括热爱社区音乐基础教育事业、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过硬的专业素质、优异的教学能力、合理的知识架构和教育创新研究能力等。在明确了培养目标后,围绕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将有序开展。所谓教师教育,其特点是将学科性教育与师范性教育做到相应结合。那么对于音乐教育来说,音乐教育专业应同样是音乐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强调素质教育,构建音乐教师综合素质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文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是现代音乐教育所一直强调的。由此看来,音乐教育不再是传统上的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必须要在此前提下,不断关注学生在音乐文化内涵上的培养,促使学生加强对音乐价值的积极探索以及开拓,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阶段的社区音乐教育要求音乐教师需具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综合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1.完备的文化知识是社区音乐教师的基础

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文化的重要成分。要想对音乐作品进行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只有追溯到音乐本身所处的环境并将其还原于其所在的大文化背景中。因此,具备相对完备的基础性文化知识属于音乐教师应有的基础性素质。通常情况下,音乐师范生在正式入学之前往往具有文化基础差以及文化素质偏低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在文学课程、地理课程、历史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上的学习。通过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了解,拓宽其知识口径,实现音乐专业课学习以及文化课学习的共同发展。

2.综合的专业能力是社区音乐教师的根本

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是音乐教育的基础部分,而专业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音乐专业学生通过实践强化专业知识的运用。针对城市社区所需求的音乐教师来说,现阶段一个社区往往只有一名专业音乐教师,其不仅要完成正常的课堂音乐教学,还要在平时的社区文艺演出中进行设计与排练,合唱、舞蹈、乐队等活动的组织也要具备指导能力,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具备全面多能的专业能力。由此看来,现阶段对乐教师的综合的专业能力应该包括:歌唱、舞蹈、演奏、指挥、音乐鉴赏等。音乐教师只有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才能够音乐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应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音乐审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得以实现。

3.较高的教学水平是社区音乐教师的关键

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其终将面向求知者传授知识,因此,教学能力是其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的关键。音乐学生接受基础性音乐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与音乐技能,还必须要深化以及强化自身的音乐审美感知以及音乐体验能力,进而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不断破除单向音乐知识传授教学思想观念,形成学生为主体以及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

(三)增设前沿学科课程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由音响制作技术、计算机技术、声学技术、音乐艺术相结合的电脑音乐及其创作技术已趋于成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经常可以见到,比如戏剧音乐、演唱、广播、音乐创作、舞蹈、电视之中。因此,开设电脑音乐课程应该是大势所趋,将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引入课堂,也可使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变得生动,与音乐欣赏、基础乐理、合唱与指挥视唱练耳、声乐等课程相结合,可使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习质量

针对以往教育实习走过场、流于形式的情况,应对教育实习加以规范。教育实习是师范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一次全方位的教学演练,对学生了解城市社区音乐教育实际,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和锻炼从事城市社区音乐教育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按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演晚会和音乐欣赏会,至始至终让学生自己构思、筹划、组织、导演、主持、和演出。学校应该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选择一些条件好的中小学和一些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好的城市社区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甚至还可以和他们签订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要做好跟踪和访问,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

(五)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社区音乐教育课程或设置社区音乐教育专业

教育人才培养范文6

当前,广东高职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改革可以说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相应也造成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的局面,主要出现偏重理论,忽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状况。由此,高职美术教育教学未能与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达成完全一致,依旧仿照本科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模式,缺乏高职美术教育本身该有的一些特色,而进行条条框框的教学。况且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没有真正意义上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去,这样也就难以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美术教育人才。

二、高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达不到实际要求。目前,相关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进行大量的扩招,由于开设美术教育专业实践时间较短,相关学校领导在美术教育认知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进而影响学校财政部门对于这一专业的资金投入,导致一些必要的教学设施配备不完善,如天光教室、专业器材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水平也有所下降。另外,学校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做得还不够到位,教师的教研水平也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势必也影响到整体的专业教学水平。(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缺乏高职特色课程,学生达不到全面多样化的发展。课程设置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就学生职业性和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样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不仅保证了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具备了很高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学习能力,也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三)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投入还不够。现阶段,虽然学校具有一定的师资力量,但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缺乏社会锻炼。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还不高,缺乏骨干型人才。美术教师比较缺乏学习意识,教学理念比较落后,部分教师文化底蕴不足,对相关的一些美术理论知识不甚理解。高职院校对于美术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也还不够重视,将大部分财政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进而忽视了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在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也得不到相应提高。(四)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合理。一般大多数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都不大合理,都是选择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而学生当时很多也是忙于寻找工作。学生在平时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强化理论教学效果,从而巩固教学质量。

三、高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院现有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在因素,鼓励多参与各种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学生,使其逐渐形成一种温馨、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自己也应该融入到学生集体当中去,这样才能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提供便利。(二)以就业为导向,组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研发团队,调整课程设置结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应当顺应社会发展,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美术教育人才,学校就要相应的对美术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项任务需要高职美术教师和中小学美术教师共同完成,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一起调研、收集并整理资料,达到对课程改革深入研究的目的。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对团队工作进行指导,最终调整出适合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具体有如下几方面:1.大一开始,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师组织下,有计划、分批次的、有秩序的参观了解合作企事业的具体情况,如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整个操作流程等,从而进一步感受合作企事业的文化、氛围及员工的工作态度等,一般可以安排在半天到一天的时间。2.在大二期间,按照企事业的意向,可以进行短期的、整班性的教学实习,一般时间可以安排一个月到两个月。通过短期的教学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企事业、认识企事业,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从心理上逐步接受企事业的管理方式,感受企事业的文化氛围,体会企事业职工的劳动强度,实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的转变,以便为日后的顶岗实习奠定一定的工作基础。3.顶岗实习,即大三学生根据企事业的需求进行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半年以上,让大学生的准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双向选择进入到对应的企事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完全按照企事业的要求和企事业管理模式进行工作,基本与一线工人一样在各个岗位上进行劳动,待遇也与一线工人基本相同。顶岗实习可以说是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一次好机会,是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最密切接触的一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及岗位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后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三)提高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力保障,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是关键因素。高职院校需要提高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与水平的提升。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美术骨干教师进行专业性培训,到国内外各重点院校及相关企事业组织参加学习各类美展、设计展等,专题培训班等形式。也可邀请一些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鼓励教师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以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项要求。专业的教师只有具备比较专业化的素养,才能够对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只有师生教学达到一致,才能更强有力地保障教学质量。(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要盲目追求结果及统一性,根据学院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引导他们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应当从多元多维的角度来进行。另外在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方面,应当具有针对性,可以开设一些创造学课程,如《创造心理学》《创造工程学》,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挖掘。如果我们能对学生的这种创新性的本性加以开发利用,将会有利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良性循环的进行,就能更好地运用自身的优势实现高效的学习,达到产学研的一致性。(五)高职美术教育教学在注重技能型培养的同时力。求多元化发展一般来讲,高职美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向社会输送一大批具有专业美术能力和美术功底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在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的高低,可以说是衡量一个高职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美术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型人才培养,也不能一味盲目的追求,应当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需要人才需求市场、技能和理论这三者能够更好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在高职美术教学进程中应结合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将人才需求市场、技能和理论这三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保证高职美术教育教学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高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与实施后,高职院校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兼备的性质将会更加突出,一系列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也会由此推出。同时,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将积极推行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设置与之还不匹配,造成学生在知识结构、职业素质、工作时间等方面存在差距。为此,在模块设置上,应实行“2+1”模式,即三年制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和职业素质模块教学安排在前两年,最后一年只安排职业拓展课,这样将有利于全新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总之,在新形势背景下,广东高职美术教育发展会面临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对高职美术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要求高职美术院校培养出整体素质高的人才。我们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美术教育体系,进行不断地美术教育课程调整,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者:林培亮 单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连方.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06):99-100.

[2]彭陵非.高职美术教育应重视学员的个性发展[J].美术大观.2008,(06):142-143.

[3]谢嘉琳.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1).

[4]苏志强.高职美术课程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