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物的数字化保护范文1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105 — 02
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地域特色是齐齐哈尔市发展的灵魂。不仅仅是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变迁中丰富的民俗历史和人文特色,更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区文化品质提升与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根基与精髓。在城市化推进加速,地区发展思路雷同的时代,保护特色文化并使其融合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是在打造文化软实力趋势下,一种可持续性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与发展思路,同时也是中国梦实现的一种民族自信。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文化形式的原貌传播。借助新媒体平台,探索保护新思路不仅具有历史文化意义,更具有时代性的现实价值。
一、数字化及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的过程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丰富素材通过信息转变,使其成为可以存储操作的数字符号,通过计算机的统一处理,实现数字信息的稳定性保存,同时为信息所承载的意义创造更加可靠的传播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实际上就是将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的文化形式固定下来,转化成一种可观、可感、可留存的模式。更确切地说,目前所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对其进行的数字化转化。数字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技术前提,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理论的探讨跨步到实际的操作。数字化是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以人为载体的文化形式进行记录。这种记录以如实反映文化原貌为最高要求。科学严谨的操作和持续性完整采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功的关键。
在新的传媒环境中,数字化被赋予平民化的色彩。信息平民化,信息共享平民化。互联网使信息的传播呈现密集的网状结构,强大的超链接功能使一条原本在小范围内传播的信息被瞬间放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能量,延续了人际传播的效果。手机终端的广泛使用使信息传播更加及时。碎片化的信息处理,随时随处的浏览和分享,使信息传播的过程更加多元化。微博时代、微信时代的到来又使信息传播拥有了微视角。微传播状态下的信息更加具有人性化特征,更容易被围观。新的传媒环境和传统的传媒环境相交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息环境。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有效地调整信息传播形态,便可以获得超越以往的传播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陈酒,新的传媒环境是新壶,只有改变思路,突破传统,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一壶受人青睐的佳酿才能完美呈现。
在新媒体平台上,特别是4G网络技术支撑下的微视角传播优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搭乘新技术动车组,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与存储并不是文化保护的核心,这只是文化工程建构的第一步。经过数字化处理,使原本散落于民间的文化形式得以重现并获得新生,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与当代受众的内心达成共鸣的机遇。这种采集与重构的最终目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在时代的变迁中被认同与传播。
二、数字化保护是生存性保护
生存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首要优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性保护应该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础。只有获得了生命才能谈及生命力。生存性保护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于文化的敬仰。地域特色文化的发掘与拓展是城市文化的丰富,是最直接的城市品牌。文化的根基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浓缩了历史、现实与未来。这里所指的生存性保护主要指两个方面:
(一)完整的数字化保存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人和地域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很多珍贵的文化形式无法得以妥善保护,甚至有一些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困境。随着人口城市化转移的普遍,很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虽然近几年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保护力度,但是仍然有许多传统文化形式濒临失传。在数字化保护推广普及之前,很多传统的文化形式保护更多地依赖于文字记录与图片采集。后人对于文化形式的了解需要借助文字与图片的断裂式记录,重新解码。需要研究者调动自身感官系统与想象将其重现。这样的记录是碎片化的,是平面的记录。这种记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化形式的连续性,无法记录文化在人的口传心授过程中所领悟的神韵与精髓。数字技术使传统的文化形式真实再现。全面立体化展示声音、画面以及神韵。弥补原有信息采集中的种种不足,以纪录的形式将文化原生态的艺术特征和技艺风采进行准确的合成。数字化保护以其多种优势迅速获得了广泛认可:存储功能强大,不易失真,便捷的拷贝能力,低廉的保存成本,强大的数据库建设与搜索功能等等。
(二)拥有时代更新能力
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使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也走上了创新发展的道路。依靠先进的网络技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开发,使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走进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对于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重要价值指标是看它与当代生活的关系。这种重要关系有的是显现的,比如它的传播价值甚至经济价值,而有的是隐现的,这种隐现的价值往往要从这一文化形式的历史沿革中去发掘。无论是显现的价值还是隐现的价值,都会是这一文化形式历经无数代传承的基础。经过数字化转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了更加灵活的传播属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际传播,能够在传播中获得最及时的反馈,并因此聚合海量的注意力资源。这种传播模式的开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呈现碎片化、即时性无界传播,改变了文化传承的传统思路,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了文化创新。
三、数字化保护是传承性保护
传承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另一大优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保护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时代性趋势。借助于数字化处理的技术,实现档案式的音、像、色、形、神等全方位记录,是文化遗产得以保护的基础。数字化保护的另一个层次是以原汁原味的文化本源为基础的再度创作,进一步开发文化潜力,使文化传承更加富有生命力,更加符当代信息资源的传播属性,使受众或者消费者通过信息传播形式获得更多感染,从而增加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记忆的倾向性。
(一)“媒介即信息”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百年前提出“媒介即信息”理论,科学地阐释了媒介自身特征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在信息传播格局重新整合的当下,信息传播媒介自身的特征依旧深度影响着信息内容本身。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微传播形式,使原本很难进入大众视野的信息寻得了传播的机遇,并因此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自媒体时代,只要拥有一部支持网络上传功能的手机,就能够实现信息传播。只要所传播的信息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一条微博甚至能够掀起一阵巨大的舆论海啸。2012年张家界市旅游局副局长、调研员郑亚平,因为在张家界旅游宣传MV中客串“稻草人”,模仿 “江南style”中的情节,大跳张家界“茅古斯舞”,从而使他本人与当地的微博关注与网络搜索量迅速飙升。在这场舆论风波中,原本很少被大众关注的“茅古斯舞”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入了大众视野。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茅古斯舞”是舞蹈界和戏剧界的活化石,成为受众关注的热点并不是经过精心策划,但这次传媒事件中新媒体与古老文化形式结合所引发的关注,传播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传播效果之显著也着实让研究者震惊。
(二)文化自信即民族自信
2012年11月,十报告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即“三个自信”重要理念。自信不仅是一种底气,更是一种精神状态,自信是崛起与发展的动力。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言,前提是保护民族的文化精髓,延续中华民族多彩的历史文脉。抢救濒临失传的文化技艺、再现古老而淳朴的民间文化样式。同时以发展的视角来看,数字化保护的另一项任务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播。静态的文化资源只有被注入了动态的时代因素,才能够与当代人形成一种互动。这种互动让更多的人民感受到民族的文化力量,让更多的人民在以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传播中达到精神的共鸣。文化自信既来自文化传承人的自信,也来自文化共享者的自信,进而达到全民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也借助这种民族自信得到拓展和传承。
四、数字化保护助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可以实现文化元素在传播形式上的创新,并深入展现更加原汁原味的文化魅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市场对接,探讨如何以更加有效的传播途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市场的认可,这种努力与探索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也是获得一种可持续性的保护和发展。
齐齐哈尔市委第十二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要以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为统领,扎实做好2013年工作,构建齐齐哈尔更好更快发展新格局。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促进文化发展由基础向高端、由高端向产业迈进,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和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除了与旅游相结合,还可以在很多方面大有作为。重要的一点可以探索在“三化”建设中的文化凝聚力的问题。
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改变原有生活环境的同时更希望融入城市,共享城市文明。人口向城镇、城市转移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实现,人口的增加会有效刺激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城市与县镇的农村人口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资源。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凝聚独特的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人际交往密切,民间文化气息浓郁的乡村文化和节奏快、人际关系相对冷漠的城市文化原本各有千秋。如今,因为人口的地理转移,要将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并均衡发展。这种尝试能否成功,除了硬件上的必要准备,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引导。农村人口离开家园进入城市,除了要有全面的政策和经济的保障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认同。文化环境的凝聚力能够打通城乡居民的认知壁垒,构建全面和谐的人文氛围。拥有浓郁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了城乡居民共通的乡恋。以文化为纽带,挖掘并推广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着力发挥文化的创新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搭乘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快车获得前所未有的推广。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城镇化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基本实现稳定的高级状态。城市化、城镇化的过程,不仅是人的城市化和城镇化,也是文化的城市化和城镇化。打造个性化城市文化品牌,不仅可以增强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还能够带动城市经济运转。很多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都深藏民间,让文化进城,在更加活跃的城市信息氛围中,激发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在活力。避免了一些传统文化形式因为后继无人而濒临灭绝。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更容易在城市环境中被关注进而得到传播和保护。同时城市环境也可以实现传统文化与市场的对接。繁荣的文化产业能力、良好的群众文化素质可以为城市化和城镇化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参 考 文 献〕
文物的数字化保护范文2
摘要: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参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探究了面向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图书馆角色定位,最后提出了面向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希望能促进我国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序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人们的生活已经逐渐开始数字化,正在由传统的物质社会向编码社会转变,人类生活印记的载体也变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这种虚拟的、有意义的数字资源又被称为数字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文化服务机构,公共图书馆必须承担起数字文化遗产保护重任,这对我国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是让后人通过数字编码来解读我们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
1.国内外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关于数字文化遗产的研究,最早来源于联合国颁布的《数字遗产保护章程》,以下笔者对数字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国内外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进展进行概述。
1.1数字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
数字文化遗产指从内容角度出发,具有一定审美与文化价值,并且能够起到文化传承作用的数字资源。实际上,数字文化遗产与数字资源两个概念极易混淆,数字文化遗产与数字资源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即数字文化遗产一定是数字资源,但数字资源不一定能够成为数字文化遗产。数字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①多样性。数字文化遗产的内容广泛,包含人类世界的各个领域,此外,数字文化遗产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既包括文字,也包括图片、影音视频等。②增长速度快。据统计,2007年的数字文化遗产数量为4,700万,而2015年则迅速增长至1.7亿。③消失速度快。数字文化遗产的消失受到技术手段影响,随着相关软件、硬件的更新换代,原有的数字文化载体遭到破坏和淘汰,导致数字文化z产消失速度快。
1.2国外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美国是最早重视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美国政府制订了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与保存计划,对数字文化遗产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保护工作,截至2014年,该计划已经覆盖了25个国家,形成了190个数字文化遗产保存网络。此外,欧洲各国对数字文化遗产与数字资源的保护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欧洲国家图书馆会议倡导并发起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网络化项目,该项目得到了荷兰、德国、法国等国的支持,创造了数字文化遗产的欧洲联盟体。亚洲方面,日本图书馆制订的网页存档计划,加强了日本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力,该项计划重点收集与保护学术信息,同时规范了数据保护的流程。
1.3我国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
我国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北京大学网络实验室带头发起的“中国信息博物馆项目”,以及中科院关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都说明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我国对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十分重视的。然而,我国数字文化保护工作刚刚起步,尚存在诸多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以及技术都还不够完善。
2.公共图书馆参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国外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我国启动公共图书馆参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具有推动数字文化遗产建设、充分实现特色资源共享、建立整体数字遗产环境三方面意义。
2.1依托图书馆技术优势,推动数字文化遗产建设
相对其他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来说,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能够采用现代数字整合技术对数字文化遗产进行妥善的保存与管理,进一步推动数字文化遗产建设。而数字文化遗产又能够在精神层面推动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给公众以更直观的感受,相对于苍白的言语教育,数字文化遗产可以充分调动公众的爱国情怀和历史素养,促使青少年读者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总之,公共图书馆参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完善数字遗产的技术转化和保存,从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与传承。
2.2借助地方数据库展示,充分实现特色资源共享
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一项遗产是必不可少的,即城市中的历史建筑物。不同城市不同年代的建筑物都有其特殊内涵,对了解我国发展和体会我国时代特征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公共图书馆通过展示地方数据库,将城市文化遗产系统地收录其中,可以为读者提供随时随地的在线查询,实现特色资源共享,并使数字文化遗产的获取更加简单、准确和便捷。此外,地方数据库的建设还可以将地方的优势体现出来,带动具有独特文化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2.3发挥图书馆整合作用,建立整体数字遗产环境
公共图书馆能够发挥资源整合的功能,建立起广泛的数字资源库,并通过形成保护与防护保护两方面人手,实现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交互影响。简单来说,就是调动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吸纳数字文化遗产,对于已经在保护的数字遗产,要完善其保护机制,对于可能成为文化遗产的资源,则要着手防护措施,避免资源的损坏和丢失。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科研单位等机构的交流合作,打破它们之间固有的界限,扩大信息资源的来源,这样将有利于制定科学的数字遗产保护策略,建立整体的数字遗产保护环境。
3.面向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图书馆角色定位
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公共图书馆不仅是重视数字文化遗产安全体系的守门人,也是按照国家规定落实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的责任人,更是探索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与制度的科研人。
3.1守门人:重视数字文化遗产的安全体系
公共图书馆在进行数字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做到重视数字文化遗产的安全防御体系,承担消除信息隐患的责任,因此可以将图书馆定位为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守门人。首先,图书馆有责任维护与保养资源读取设备,并按照规则使用,避免人为操作不当的数据损害;其次,图书馆有责任加强网络的自然灾害抵抗力,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如数字文化遗产的保存介质应是耐湿耐潮的;再次,图书馆有责任开发先进的防火墙技术、数据秘钥技术等,保证数字文化遗产不被侵害与盗窃;最后,图书馆要重视数字文化遗产的修复与处理,由于存储数字资源的介质易损坏,图书馆要对其进行及时的保护处理,并定期检查或更换,提高数字文化遗产的信息稳定性和介质材料耐久性。
3.2责任人:按照国家规定落实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
公共图书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落实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不仅要明确责任主体,还要做到统一规划、相互协调,因此,图书馆又被定位为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人。由于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因此图书馆有义务公开其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来源与使用情况(见图1)。
如图1所示,国家财政部拨款给公共图书馆后,图书馆要将物质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并进行相应的数字化、特色化馆藏构建工作,开展相关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以及资助数字文化遗产生产主体津贴与补助。总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责任,更多地体现在对资金经费的负责方面。
3.3科研人:探索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与制度
由于我国对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范性、系统性的工作流程,公共图书馆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中,不仅要从事数字资源的采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数字遗产保护的方式与制度,因此还将图书馆定位为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科研人。在探索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上,图书馆要尽力避免重要资源的遗失,对不同的网站和资源要进行周期性的采集,关注数据的标准规范和系统层次,还要探索数字遗产资源的命名格式,便于元数据编码的检索与传输。在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探索方面,公共图书馆正在积极推进资源呈缴计划,力求形成一种强调法律责任与义务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以促使我国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良性的循环轨道。
4.面向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
根据上述对公共图书馆与数字文化遗产的分析,笔者提出面向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即明确概念,辨析数字遗产与数字资源的差别和联系;寻求合作,建设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数字文化遗产合作网络;对症下药,对不同数字文化遗产制定不同保护策略;重视产权,构建有序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环境。
4.1明确概念,辨析数字遗产与数字资源的差别和联系
公共图书馆保存数字文化遗产,首先要辨析数字遗产与数字资源的概念,正如上文所述,二者并非完全相同,在具体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重视数字文化遗产和数字资源的区别和联系,既不能一刀切,排除原有的一切数字资源,也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将所有数字资源都进行保护,而应该对二者M行严格区分与筛选,真正保护那些对人类文化传承有积极意义的数字资源。明确概念,辨析数字遗产与数字资源的差别和联系,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好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
4.2寻求合作,建设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数字文化遗产合作网络
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项目,虽然公共图书馆在其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必须要认识到,单靠图书馆的力量是无法有效实现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的,因此,图书馆应该积极寻求广泛合作,如吸纳新闻广播、高等学校、互联网络等多方力量,通过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建立起以图书馆为中心的数字文化遗产互助、互信以及合作的网络联盟。就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网络联盟的主力军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组成,仅局限在文化服务机构方面,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在未来的图书馆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图书馆可以将合作关系延伸到非文化机构方面,甚至延伸到个人,毕竟在网络环境下公众已成为数字遗产的重要生产者。
4.3对症下药,对不同数字文化遗产制定不同保护策略
实际上,数字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并非一概而论,是有所区分的。公共图书馆对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可根据其不同层级制定不同的保护策略(见表1)。
4.4重视产权,构建有序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环境
公共图书馆进行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然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如何平衡知识生产与数字遗产保护,是图书馆面临的艰巨挑战。从社会长远发展角度考虑,数字文化遗产的版权主体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做到生产、保护同步进行,不能仅将保护工作甩给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同时,图书馆也应在保护数字文化遗产之前,明确数据的生产主体,涉及个人或企业公司的要根据法律法规获取其生产人的授权。从国外的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来看,明确数字资源生产者与图书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公众对数字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减轻图书馆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负担。
文物的数字化保护范文3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对策探讨
提起文物, 人们的脑海里往往就会浮现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金字塔、维纳斯雕像、 《蒙娜丽莎》 油画等一系列赫赫有名的文物珍品。 其实, 文物远不止这些, 它包括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 恩施州不可移动文物有大水井古建筑群、唐崖土司遗址、建始直立人遗址等 8 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可移动文物一、二、三级有 795 件套。仅州博物馆通过调拨、征集、购买、考古发掘等多种方式收藏的就有七万余件, 极具巴文化特色。如“ 双虎钮T于” “巴式甬钟”、“巴式矛”、“巴式剑”以及“土司帽”、“土司印章”、土司夫人使用的 “ 金凤冠”等珍贵文物。 特别是 “双虎钮T于”于 1999 年 10月参加了法国钟铃艺术节, 是恩施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文物不分地域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是我们后人感知历史最直观的载体。 一件件文物, 就是一个个标本, 不同时期的文物就是不同时期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生产技术进步、科学文明文化水准的历史见证, 它具有不可再生性。 能否对文物实施有效保护, 显示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及经济实力。
一、恩施州文物保护情况
恩施州是湖北省西部地区唯一规模最大、民族文物藏品最丰富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目前,全州有可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3个,文物管理所8个,全州拥有民族历史文物、革命文物10万余件,其中国家级一、二、三级文物(传统数)795件套,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恩施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越来越多,文物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部分建设单位要么对文物保护的相关政策不甚了解,要么知道政策却不按相关手续报批,使得施工过程中一大批文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措施
(一)科学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对于基础设施要加强实施措施,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增加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的科技含金量,以提高文物保护的管理水平。文物保护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筑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是数字化文物保护管理系统。
1.建筑基础设施
在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国家加强了对博物馆的建设,随着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的加大,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我们的一些建筑的基础设施要向国际化的标准靠拢,向发达国家的文物保护建筑基础设施学习,建筑基础设施主要以发挥合理保护、科学管理文物与重在预防为标准,设计并实施保护措施到位的建筑,才有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
2.数字化文物保护系统
数字化博物馆是运用信息、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整合全省文物资源,使观众可以在网上了解、欣赏到众多珍贵馆藏文物。通过文物信息数据库、文物信息采集处理和展示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馆藏珍贵文物的网上三维展示、基于地理信息的全省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推动文物在保护利用中“活”起来。数字化文物的三维展示是采用激光扫描测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文物建模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高新技术,全方位地展现文物的真实原貌。三维(或曰 3D)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其独特的光源投射到文物本体上,形成光条纹。根据光源与机器的相对位置,按照计算机视觉理论,由光条纹的形状测算出被照射文物的三维光标,最终形成被扫描文物完整、精确的三维点云模型。然后,通过相应软件对所扫描文物进行数字化还原,生成被扫描文物的原始数字模型。这是高科技与文物资源的融合。建立数字化文物就等于给每件文物做了一个“身份证”或“户口簿”,记录文物的原始数据。以后当遇到自然灾害、人为破坏、被人偷盗、病害侵蚀时,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调取“身份证” 或“户口簿”,为修复文物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和保障,使文物复原。同时,还可以大力提高文物外展的工作效率。筹备文物外展,从查阅档案、拍照制表,告知对方,到确定参展文物,数十分钟之内即可完成。并且文物保护的工作,需要搜集大量的与文物相关的资料,才能根据文物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来。而文物相关的资料搜集是一个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工程,全面而具体的搜集工作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数字化系统。数字化计算机强大的系统功能,不但可以完成复杂的剖所工作,而且还可以对文物进行实时监控,对于保障文物的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以文物普查为抓手,夯实工作基础
以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夯实文保工作的制度。普查工作中逐步形成县文体旅局指挥,县文物局具体实施,各乡镇、街道(社区)等有关部门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上摸清分布在恩施州各个地区的文物点的保护现状。所有普查结果均以“一户一档”要求制作成文物电子档案,并对已公布的文保单位专门划定了保护控制地带,所有电子档案已上报省文物部门数据库。并且文物保护部门要定期对文物、古建筑进行复查,对复查后的古建筑如何保护利用,提出建议。
(三)加强文物安全工作,切实履行文物保护职责
博物馆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观念,切实把文物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建立文物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各项防范设施,制度健全,责任到位,严格预防和杜绝各类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博物馆安装了监控设备,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有效的保证文物安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相结合、重点巡查和一般巡查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对重点乡镇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安全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通过政府行为, 加强对文物知识、法规的宣传普及
文物的数字化保护范文4
【关键词】数字化博物馆关键技术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70-01一、数字化博物馆的含义与重要性
1.数字化博物馆的含义
数字化博物馆指的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将博物馆中的藏品通过多媒体信息与参观者进行互动,并且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和运用,最后将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数字化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局限性,通过五官的感受向观众进行物品的展示。数字化博物馆中所运用的技术是一项拥有交互性与动态的新技术,还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物进行综合管理与维护。
2.数字化博物馆的重要性
数字化博物馆将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通过颜色,音频,图像等信息的传递,让参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方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互动的方式让参观者拥有主动性,数字化博物馆已经从传统意义上围绕“物”展开的一系列参观活动转化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参观活动,这样可以让观众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博物馆进行有选择性的参观,并且观众可以更加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接收。另一方面,数字化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很好地保护文物,还能够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达到同一时间可以在不同地点展出同一件物品的相关信息。
二、数字化博物馆中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1.展品信息与导览系统的统一
博物馆数字化的关键技术有实现展品信息与导览系统相互统一的功能。非常有效地简化了观众的参观流程,并且极大地增加了参观者对文物浏览参观时的弹性。
展品的信息储存在电脑中,使游客可以事先对展品位置、简介以及路线进行了解,并且在参观过程中,所有文物都通过数字化进行介绍,不仅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数量以及其工作负担,而且还能够让游客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只需要对着窗口点击自己想浏览的展品,系统将会根据参观者的需求设计出一套路线,方便参观者进行浏览。博物馆在每一个展物附近都配备相应的数字化技术,使用最新的音频定位方法以及语音导览系统向游客展示大批量的信息,让参观者通过感官接受不同的信息,还可以通过与参观者的互动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和人性化。
2.扩增空间展示技术
利用各种先进的空间展示技术,能够很好地弥补数字博物馆中所缺失的灵活性和丢失的情感因素,并且可以让参观者自主选择所要寻找的信息。扩展空间展示技术结合了虚拟技术,并且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之上的,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实物在空间中无法呈现的信息反馈给参观者。众所周知,博物馆中的物品展示是禁止参观者触摸的,扩增空间展示技术提高了观众和产品之间的互动,通过虚拟技术模拟参观者对物品进行感官触摸,这使得博物馆在参观文物与保护文物中得到一个两全的方法。通过新技术将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相结合在一起,系统会有一个隐性的信息储备,它会根据观众所处的不同位置,智能地提供观众所想要看到的消息,方便参观者进入虚拟的空间,全方位地感知所展示的物品。同时会播放视频或者音频信息,让观众对物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全程人性化的设计,保证参观者在浏览过程中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还能够增加参观者的兴趣度,并且在参观的同时,系统不会激活与观众所处位置不同的展品,避免信息混乱,导致观众应接不暇,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博物馆系统。与此同时,系统根据参观者的需求,调用不同的感官互动让观众身临其境,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障碍,使得他们在互动中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关于展品的讯息,数字化博物馆的各种系统遵循人性化这个特点,以人为中心实现观众的自主性。
3.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储存与管理
博物馆中需要对所有的展品进行记录,这里就包括了展出时间、文物名称、贡献者、出土年份、物品简介等信息。当物品在博物馆之间传递时,储存日期与使用日期都成为了重要的讯息。并且参观者需要的展品信息都是需要进行提前编辑的,这样才能够在参观者浏览时做到准确无误的讲解。这些数据都需要储存在数据库中,因此数据库技术是整个系统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在用户需要时进行检索,还能够对数据进行修改、增加与删减等操作。在用户的请求到达时进行调用。参观者可以从中调用物品的细节对其进行了解,并且还可以通过放大与缩小对物品进行整体与细节的观察。
数据库中还可以储存多媒体信息,让参观者在通俗易懂的讲解中获取知识,了解文化。博物馆中物品众多,如果没有一个可靠的博物馆系统,很难对所有展品进行综合的管理,所以物品的储存与出库都可以通过数据库进行登记,方便博物馆的管理,不至于丢失展品时无处可查。
4.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实践
文物的数字化保护范文5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ic display, dynamic display as well as static and dynamic combination display of ancient artifacts three-dimensional art form; points out the display atmosphere of the digital display design, including realistic sense, history sense and space sense; clarifies the main content and basis of the digital display design planning; and confirms that the efficient antiquities 3D modeling digital display make a new level for enhancing the appreciation display of ancient artifacts, popularizing the cultural relics collec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our cultural heritage.
关键词: 古文物;三维艺术造型;数字展示
Key words: ancient artifacts;modeling of three-dimensional art;digital display
中图分类号:P31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79-02
0 引言
展示,英文翻译为“display”,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利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将物品统筹配置或组合,并以一种美的艺术形式体现出物品的外在和内涵。“一个好的展览不是简单的器物堆列,而是借助艺术手法,适当的予以展现。”[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展示设计的新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文物展示设计的概念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传统的“文物+图片+说明”单一形式向科技与艺术融于一体的数字化展示设计转化。这种现代化形式的展示设计,高效、快捷并拉近了受众者与文物视觉上的距离感,为提升古文物鉴赏过程的真实感受、文化感受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从古文物三维艺术造型的数字展示设计类别、氛围的营造、展示规划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数字展示设计类型
古文物三维艺术造型数字化展示,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去表现和承载文物本体,但是其展示和设计的艺术原则仍然和现实世界的方法原则相同,是展示艺术的数字化,其基本要素离不开“图”“文”“声”“像”这些方面,主要可分为静态展示、动态展示和动静结合展示三个类型。
1.1 静态展示 将古文物艺术造型以数字化图像形式点击翻看的展示方式逐帧鉴赏。静态展示的数字图像,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及高精度数码影像技术,获取原文物艺术造型相关信息,如质地、材料、形态、色彩、纹饰、装饰手法等数据,进行二次复制,存入计算机内,再优化结构,可以说是原文物艺术造型及相关信息的忠实仿真。相对于观众,静态展示的数字图像以及展示空间都是静态的。
1.2 动态展示 利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对数字化图像进行动态处理,并以各种动态、静态化以及声音的非线性编辑制作,形成生动形象的虚拟真实的动画形式展示。文物艺术造型数字化动态展示,实现了文物信息的多元化、立体化包装和展示,更利于解读和传播。
1.3 动静结合展示 以上两种形式以人机对话的方式,灵活的获取静态的或动态的古文物三维艺术造型数字化图像进行观赏。动静结合展示,巧妙地运用幻灯、全息摄影、激光、录像、电影等多媒体技术,结合数字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使古文物三维艺术造型的静态展示得到拓展,造成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的展示环境,使参观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效果,达到全面的了解古文物三维艺术造型的“图”、“文”、“声”、“像”。
2 数字展示设计氛围营造
文物的数字化保护范文6
[关键词]美国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60-02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博物馆有100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严密的组织体系、科学的运行机制、高科技的保护手段和有效的保障措施。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我国与之相比差距都很大。特别是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方面的科学化、规范化,更值得我国博物馆学习和借鉴。
2013年1月16日至2月5日,受国家外专局项目基金资助,笔者有幸作为甘肃博物馆代表团成员之一,赴美参加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培训及相关考察活动。在考察期间,除参加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藏品保护、宣传教育等相关内容的课程培训外,还利用学习间隙,拜访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博物馆联盟、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橙县宝尔博物馆等相关机构;另外,参观了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华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航天航空博物馆、斯坦福大学博物馆等,收获颇丰。
由于国情和体制不同,美国博物馆大都是私立的,所以从管理体制、经费渠道等方面与我国目前博物馆情况大不相同,但他们在博物馆教育、文物保护技术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与做法,对目前我国博物馆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是涉及博物馆藏品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方面,让笔者感触颇深。目前,我国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正处于建设阶段,许多做法尚在尝试中,经验不足,美国博物馆的许多理念和做法对我国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有很大借鉴、指导作用。
一、美国博物馆藏品资料数字化管理考察情况
美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起步很早,比如国会图书馆在1900年就开展这项工作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些博物馆就开始利用计算机处理藏品资料的尝试。80年代中期,艺术博物馆信息系统(ARTIS)、艺术史信息程序(AHIP)、藏品信息系统(CIS)等软件相继开发应用。目前,美国大部分博物馆都己建立了规范的藏品档、完善的藏品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博物馆管理的信息化。在数据库中,不仅包括藏品的原始信息,如名称、年代、质地、尺寸、流传经过和来源等,还拥有藏品入馆后的一切后续信息,如其参与了哪些展览及在展览中发挥的作用、修复者对其采用了何种修复方法及使用材料、关于其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等。数据库内储存了藏品方方面面的信息,如橙县宝尔博物馆一幅收藏画,要登录作者、背景资料、画面状况、画面人物履历、自传,该画参加的展览及时间、地点等。数据库中不仅包含了详尽的藏品原始档案,而且可以随时增补信息,记录了藏品从诞生之日起的所有信息。
在数据库中,通过查询编号或名称,即可查到每件藏品的所有信息及展示记录,是一个很有作用的工具。实行博物馆数字化管理,通过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公众可以随时查询想要了解的藏品信息,例如名称、种类、级别、数量等。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对于各博物馆馆际之间交流合作、相互学习都具极大益处。另外,建立博物馆网站,将藏品、展览信息到网上,可使公众在网络上欣赏藏品,了解展览信息,充分浏览博物馆。尤其是学生、老师,不用亲临博物馆即可观看到展览。同时,网站还可提供公用邮箱,用于观众留言、提问及答复不同见解,邮箱信息收集后提供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研究,并及时解答观众疑问。
数据库的建设对库藏管理、研究人员也很方便、易用。以大都会博物馆为例,除计算机中心外,亚洲部有专职电脑操作员,该部5万多件文物的档案全部进行了信息化处理,通过电脑可以查询其中任何一件文物的基本数据、级别、图片、评介、收藏库柜编号、流程情况,并可进行动态管理。电脑数据备份数份,绝对安全。而且原先的文物卡片(登录卡、流程卡)仍可同时使用,或作为备案。就库藏管理来说,为方便研究人员,他们每人都配有钥匙(开钥匙库,钥匙库中放有各收藏柜钥匙),可以随时出入库房(电脑有记录)。馆藏人员根据柜号轮流抽查文物存放,并核对电脑记录,如有挪动文物位置情况,随时发现,及时提出,确保安全。
二、美国博物馆藏品资料数字化管理的成果和经验
在美培训考察期间,通过聆听美国国会图书馆叶娜博士的讲座,并与同行进行交流座谈,以及现场参观学习,笔者对前美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总结为以下几方面:如何创建和存储数字化后的藏品文件,包括藏品文件的数字格式、如何数字化、图片的解析度和衍生用途的辅助工具;高科技的服务器管理;文件的复制、备份和转存;文件的用途和多种利用。
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首先,规划数字化的具体方法和资源,以此来决定数据库的规模和架构。其次,选择需要数字化的藏品。之后便是考虑数据库的建设和托管的具体执行。除了这些,设备的准备工作也是需要仔细规划的内容。
步骤二:藏品数字化应该采取多种途径。除了照片、全息3D影像外,也可以把视频加入进去。
步骤三:数据库的存放应进行多个备份,而且定期要更新数据,保持数据库的活力。
步骤四:在初次建立数据库的时候,应尽可能把工作做细致。这包括坚持藏品数字化的制作标准、做出详细的清单目录等。
三、考察体会与启示
这次学习考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同时,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启示。
目前,我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虽然总体发展迅速,但具体实施办法及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许多博物馆虽然也进行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建立了网站,但藏品采集信息不全面,藏品数字化采取的途径单一。除了照片、全息3D影像不完善,更别说加入视频了。而且不能定期更新数据,保持数据库的活力。网站建立较粗糙,通过网站扩大博物馆藏品利用效果不明显。
从甘肃省博物馆存在的诸多情况查找原因,主要有以下问题:首先,缺乏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充分认识与理解,尤其是许多老同志,早已习惯于传统的藏品保管查找方式,对信息时代缺乏敏感性,甚至是计算机盲,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待提高,对藏品进行数字化管理缺乏主动性,这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其次,有很大一部分文博工作者依然认为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是对文物的收藏和研究,容易忽视对文物的利用。即使研究,也都是各自为阵,不愿共享资料信息,同一研究领域内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博物馆都应具备适应信息时代的思想意识,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牢牢抓住信息社会带给博物馆的新机遇,为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建设创造出有利的条件,集中人力与物力资源,营造出有利于信息资源开发的氛围和环境,理顺博物馆藏品所涉及的信息采集、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所以,改变观念、开阔眼界、提高认识是关键。
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建档势必会对工作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他们达到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普通的文科毕业不能满足数字化建设过程中软件开发等需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文博队伍是文博事业发展的必须条件,也是必然要求。因此,增加一些岗位,如软件设计人员,使其能专注于设计,适应并熟练操作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软件。尤其对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档,不仅要求具体参与者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还要求他们具备必要的专业素质。如甘肃省博物馆馆藏不仅有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木器、汉简、字画、佛教艺术品等,还有近现代革命文物,动、植物化石标本,这就要求参与人员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否则,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