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才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人才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人才的培养

对人才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化工技术类竞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各类技能竞赛蓬勃发展,自教育部2002年首次举办全国性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职业技能竞赛良好地推动了高职人才培养改革的发展。化工技术类专业竞赛作为竞赛的主要工种比赛,主要参照了化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将竞赛内容设置与工种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竞赛评分标准设计科学、可操作性强,符合化工行业高技能、新技术、发展型人才的要求。面向国内高职院校的化工技术类竞赛以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普惠性较高、影响力较大,为全国的化工类专业中、高职院校提供了交流学习和同台竞技的平台,成为师生交流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窗口。

1专业竞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技能竞赛的导向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注重岗位技能训练,强调理论知识对岗位综合能力形成的基础作用,规范学生技能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人才培养改革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促进性。

1.1竞赛影响人才规格的标准

高职培养化工专业人才规格的标准按照化工技术类企业的职业工种和工作岗位相结合,即对应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所列的职业工种可概括为两大类:化工产品生产通用职业工种和专属化工领域生产职业工种。因此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学生应具有就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技能)、职业素质和知识能力;在企业中岗位职责较为明确,需求人才类型较为专业;现行的化工技术类竞赛选取了企业中较为通用的岗位操作作为竞赛项目,具有普适性和通用性,在竞赛推广中能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学校的认同。化工技术类竞赛在国赛中主要有工业分析检验、化工生产技术、化工设备维修、化工仪表自动化、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等赛项。技能竞赛的操作技能对应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岗位和岗位技能,体现选手技能水平,如工业分析检验赛项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品的常规测定、微量测定的标准规范能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考查了学生对化工装置的规范操作、紧急事故的处理能力;化工设备维修赛项考查了学生对化工设备装备技术的应用能力;化工仪表自动化赛项考查了学生对仪表设备的校验、控制系统的运行调试能力;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赛项考查学生对精细化学品生产、产品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可参照比赛要求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比赛项目”,使学生学习完整的操作过程以及工艺流程,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项目化,使学习内容体现企业实际需要。

1.2竞赛促进考核方式的标准化、客观化、合理化

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方向,在注重过程考核中应强调考核的标准化、客观化、合理化;考核项目设计体现知识能力的综合性与模块化,在竞赛项目考核方式设置主要由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专业教师和竞赛组织者共同开发制定考核细则,并经大赛实施修订;选择有代表性、体现某一完整职业岗位技能的项目作为考核项目,如化工生产技术赛项中以化工企业中较为常见的精馏操作为实操考核项目,并以乙醇-水为介质,符合化工生产装置的代表性、化工环保要求;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评价指标的标准化、精细化,评价主体为第三方(竞赛裁判),评价合理化,如精馏操作考核中,其中电脑技术分项指标自动评分项占85%,减少裁判评分比例。

1.3竞赛规范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化工行业具有高危、易燃、易爆的特点,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有严格的职业素养,在校生可通过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考证等形式,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通过竞赛可以强化和规范学生职业素质,如在化工生产技术竞赛中,其中专门针对安全着装、工艺记录规范、规范操作,团结协作等职业能力要求。

1.4竞赛促使人才培养改革

技能竞赛营造了重视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提高行业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认知度;通过竞赛,教师可以看到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学生们能看到最先进的器材、设备,见识最先进的技能技术,并得到相应的训练,学校在竞赛过程中学习到高水平院校的培训模式,将其用于本单位的人才培养改革中,扩大了竞赛的影响力,推动了化工行业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技能大赛存在问题分析

化工专业技能竞赛实施以来,高职院校踊跃备战参加技能大赛,企业积极参与有效推动了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标准化和高职教育改革深化,为社会经济产业提供高技能、职业素养高的“精英蓝领”,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随着竞赛的发展,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

2.1竞赛选拔机制违背了大赛初衷

竞赛作为人才培养的较量平台,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为了取得好成绩对极少数精英进行集中“开小灶”封闭式训练,甚至可以打乱元教学的课程计划,最后难免搞成“应赛教育”,违背了大赛促进师生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初衷。

2.2竞赛公平性不够,企业参与竞赛力度不够

目前承办院校参与选拔赛竞争,而承办院校的选手在平常训练设备即是比赛设备,自然对大赛设备了如指掌,往往更能取得好成绩,从历年来竞赛结果看承办方选手成绩都是胜过其他选手。因此为了体现竞赛的公正,应该让企业更深入参与到竞赛中,可选择在企业承办比赛形式,以保证比赛的公平。竞赛题目应由企业制定,企业可以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融入到比赛设置中,这样高职院校师生能够通过竞赛掌握最新企业的实际需求,也体现了高职教育为企业服务的宗旨。

2.3化工技能竞赛的开放性不够

虽然化工技能竞赛提供了对外单位院校简短熟悉设备、场地的时间,但无论是国赛还是省赛,现阶段只是在比赛前一天才公布操作规程或开放设备参观,而这种参观仅仅停留在眼看,而不能动手操作,致使外单位选手在比赛日难以适应实际工况。以化工生产技术赛项化工操作项目为例,该精馏设备属于高危、易损设备,由于设备的批次不同,操作性上也会出现不同,容易造成参赛选手在正式比赛中出现操作错误,如果在比赛中出现错误难免造成比赛被迫中止,甚至使整个比赛功亏于溃。

2.4化工技能竞赛的赛后反馈机制还未建立

每年的职业技能竞赛调动了数百学校、成千上万选手的精力,而比赛过后,除了自己学校的反思、吸取教训外,真正获得好成绩的学校如何分享成功经历?竞赛设计了哪些新工艺、新方法是企业最迫切需要的?企业是如何参与到竞赛中以及校企合作带来影响等,这些赛后的反馈机制没有建立,尤其是没有机会参加国赛的绝大部分学校。化工技能竞赛来源于行业、企业,通过技能竞赛对人才培养的改革为化工行业提供了大量优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只有企业真正参与到竞赛中,将更多的企业技术、企业需求融入到竞赛中,并将大赛成果的融入到常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丽洁.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5(9):10-12.

[2]林木森,孙海燕.化工技能竞赛促进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J].成功(教育),2012(1):92-93.

[3]李媛媛.我国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8:165-167.

[4]徐海枝.高职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衔接融合的调查与思考[J].南京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5):45-47.

[5]魏振乾.以技能竞赛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5):412-414.

[6]刘广武.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252.

[7]张小菊.高职技能大赛的探索与实践[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1):35-39.

[8]曹克广,温守东.以化工技能竞赛为策略引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石油教育,2007(4):37-40.

[9]陈益飞.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9(4):4-7.

[10]丁帮俊.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促进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基于职业教育属性视角[J].江苏高教,2015(5):143-146.

对人才的培养范文2

[论文摘要]数学建模对现代教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使得数学更具有人才培养的功能。本文从数学建模的内涵、人才培养等方面,探析了数学建模教育对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途径。

数学建模教学和数学建模竞赛对教育教学改革、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在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学科分支,渗透到各项领域中,当今社会日益数字化,各学科各领域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日益精确化、定量化和数字化,使得数学模型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一、数学建模教育的内涵

在现实世界里,任何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发展过程中,都要表现出量的变化。数学模型就是用数学语言、方法近似地刻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对于已建立的模型采用推理、证明、数值计算等技术手段及相应的数学软件求解,并用所得结果拟合实际问题。如果结果不能说明实际问题或与实际问题相差较远,则需要适当修改模型,使之能合理解释现实问题。一个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是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数学模型课就是一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基本技能课。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当前进行的大学基础数学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数学建模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这门课程的教学已经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数学应用是一门技术

事实上,当今的数学早已不再仅限于纯粹数学,它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教授在《今日数学及其应用》一文中说到:“‘高新科技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历史性结论充分说明了数学对国家建设的作用。其次,由于计算机的出现,今日数学已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从宇宙到原子,从大型工程到工商管理,无不受惠于数学技术。而今日的数学兼有科技与技术的两种品质,这是其他科学所少有的。” “某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数学方法是唯一的,非此君莫属。”姜伯驹院士也讲到:“数学这门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在技术领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学渗入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数学已从幕后走到幕前,在很多地方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已成为一种关键性的、普遍适用的、增强能力的技术。”现代医院中常用的先进检测仪CT,其核心技术就是一条数学定理,即Radon逆变换公式的运用,一个很好的数学建模的例子。日本在普通电视生产上占有优势,但在数字化的高清晰度电视上却败在美国之下,就是因为诞生于美国的一种信息压缩的数学技术——小波技术起了关键作用。中文印刷排版的自动化、飞行器的模拟设计、指纹识别、石油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信息安全技术、基因位置的确定等,数学建模应用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数学的应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三、创新教育呼唤数学建模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教育要挑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它是多种思维形式特别是形象思维与辩证思维的高度结合的结果。开展数学建模教育,培养数学建模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合,又是数学中发散思维与辐射思维的辩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数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潜意识活动能力,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数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建模教育是数学应用的必由之路,尤其21世纪是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竞争十分激烈,而数学是科技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许多科学技术问题说到底是数学问题。另外,数学建模课的开设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创新思维人才的需要。传统的数学教学,总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数学研究的内容仅仅是从公理、公式、定义出发的逻辑推理,实际上,在实际中有用的数学技术,和其他科学一样,都是从观察开始,都需要形象思维作为先导。数学建模回复了数学研究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求取答案,解释验证的本来面目。因此,开设以数学建模为思想内容的数学应用课程,意义更为深远。事实上,数学建模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平台。创新教育呼唤数学建模教育教学。

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数学建模

开展数学建模的目的是改革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数学建模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构造数学模型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从建模的一段步骤和过程可知,建立一个较理想的数学模型,不仅需要数学知识,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建模能力:第一,在模型准备过程中,需要有观察事物的洞察力。现实中提出的问题一般不是数学化的,要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就需抓住问题的本质、内在联系及相关数据。第二,在模型假设中,需要有抽象的分析能力,将问题中的复杂因素条理化,简化次要因素,选择适当的变量,补充必要的假设条件才能使所建模型尽可能合理。第三,在建模中,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形象思维,具有灵活性和自由性,根据事物已存在的明显特征想象其内在联系及发展趋势,对事物的概况和轮廓可以有初步的描述,因而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内在因素,是成功建模的必不可少的因素。第四,在建模中,要有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在对问题透彻理解和想象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数学工具建立模型,会使我们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使人们对问题能有更深刻、更本质的描述。第五,在模型求解与模型检验中,要有数学软件的应用能力。某些模型在理论上很漂亮,但求解很困难,甚至无解析解。我们通常应用某些数学软件求其数值解,这样不仅省时、省力,而且由于某些软件具有强大的符号计算功能、数值计算功能及图形可视化功能,可以使我们很容易得到计算机结果,并且直观形象地观察到这个结果。因此了解数学软件的特点,并用于求解模型,就是利用前人的智慧结晶所创造的现代化工具来解决问题。

五、数学教育的改革需要数学建模

对人才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校园文化培养建设

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是高教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同时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我院每年举办的科技文化节与艺术节则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契机。下面将结合我院的两节特色活动来探讨一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创新型人才与校园文化

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一是要永远充满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善于获取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二是要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四是要有创造思维能力。五是要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而这些素质的具备除了需要学生们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他们将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获取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校园文化则是所有这些得以实现的路径。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学校师生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众体,并且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优良的校园文化不但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增长才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的科技文化节与艺术节便是校园文化开展的成功表现。

二、校园文化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1.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校园中互动着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蕴含着教育目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个体发展。在我院科技文化节期间,“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系列竞赛活动中的一项,它要求学生围绕一项产品或服务组成若干专业互补的创业小组,展开市场调查,完成包括生产、营销、财务、效益分析在内的一整套创业设计。此活动需要学生正确的选择和确立创新目标,培养为此目标不懈努力的创新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

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素养。在艺术节中,“宿舍环境艺术大赛”、“集体舞大赛”等活动使相当多的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还有其它的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更是不胜枚举。这都激发了学生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先决条件,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的需要与动机。高品味的校园文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拓宽了空间,开辟了新视角。

3.校园文化的品质优化作用

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不仅要看他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还要看他是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是开发出创新能力的支撑。集学术性、娱乐性、创造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为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提供了机会与舞台。高品味的校园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坚韧性,增强了学生敢于面对磨难和失败的勇气;培养学生不断的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努力地去探索,去追求,去奋斗;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既不狂妄自大又不妄自菲薄。

三、如何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培养创新型人才

1.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做到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性

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更是培养人才的有效载体。为了保证活动的主旋律,坚持正确性,我院的校园文化都以爱国主义为起点,以学生的内在成才需求为动力。每次活动从筹办到落幕都要经历层层把关,学院每次都对各项活动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使得我院的校园文化出现多层次、多格局发展的新特点。形成“传播、审美、创造”三位一体的新模式。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教育、引导着学生,以好的活动鼓舞和激励学生,不断提高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2.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强调主体性,注重大众性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学生则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学校的主导性,只有通过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得以实施。所以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与智慧、意志与能力以及特长在参与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在参与的主体上,要注重大众性,校园文化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在这方面我院及各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社团的依托作用,通过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强化指导与管理,使其真正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渠道,成为学校发展与稳定的积极力量。

3.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创新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品味

校园文化的建设如何,直接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其一,要创新思路。要敢于否定前人、“独树一帜”,在变中求新意、求精品;拓宽主题,选择更贴近国情、校情、学生实际的论题,使学生从中收益。其二,要创新内容。要突破传统,反映时代气息。把第一课堂的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完善;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常规管理、人文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其三,要创新方式。可以把校园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至校外,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企业、社区、部队、媒体联姻,通过科技、文化等,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在借助社会力量,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我院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列入学分制是推进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一次创新性的大胆尝试。

参考文献:

对人才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药学教育;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8..01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生产动力,是我国文明进步与社会科技进步必须的要素,同理在药学的教育中,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将会决定我国的药学行业持续性蒸蒸日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五谷杂粮的饮食习性得到了拓展,因此一些多见的生活疾病频发,使得药学教育难以固步自封的沿用传统理论施展用武之地,药学只有经过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对症下药的为患者解决病痛,缩减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提高药物的有效性,使得人们在生活生产的路上扫清障碍,以健康的身心迎接新时期的挑战,促进我国的社会的和谐发展。

1规划教育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萌芽需要在教育中,首当其冲的以身作则,树立教育者本身对于创新的向往,从而潜移默化的传递到药学专业的学生身上,让学生真切的意识到,他们是国家的药学创新新成长起来的人才,需要他们改变药学在国家的地位,从宏观的意义上来讲,这是报效祖國最直接的方式,从个人的利益来说,药学的创新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也使得学生终身受益,成为药学行业的标杆,对于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学生面临就业,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向往,但药学本身的发展空间有限,创新即是药学教育本身的创新,也是学生职业规划的创新途径,尤其对于一些药学兴趣较浓、专业素质较强、基本功十分扎实的学生来说,教育中可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讲座,将学生自身对于药学的水平状况利用SWOT分析法或者新型的软件测评等形式,帮助一些对自身认知模棱两可的学生确定药学的创新方向,比如一些学生在药学教育中凸显出记忆牢固的优势,那么在创新中就可以鼓励学生塑造脑海全面的药学结构模型,从中提取出相似与相逆的元素,为创新提供灵感,学生意识到自身在创新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就可以扬长避短在主观意识上加深对创新的理解,树立创新信心,规避创新能力发展中的误区,影响创新积极性。

2提高创新队伍建设力度

创新型人才的培育需要创新人才教育队伍的建设,现阶段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很多,师资力量的素质提升,是激励学生创新参与的源动力,教育从业者本身应当具备一定的创新认知,以个人魅力使得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过于守旧的观念,无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点拨,反而会让药学专业的学生怀疑自身的创新思维是否偏颇,摇摆不定的态度对于需要专心致志创新的人才来说,将会造成严重的思维掣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间教师队伍药学创新论坛,集思广益拓展教师在创新教育方面的认识,启迪教师开辟新型的创新教育空间,在实际教育中师生共同参与创新的小型模拟实验,调动教育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活跃度。

3转换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创新需要鼓励,需要不断的帮助创新人才明确创新意图,破除创新疑问,教学评价体系的新型构建,应针对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认识与表现,提出对应性的评价意见,切实指导学生取长补短,认识到自己的创新问题,教师可研究或引进关于学生药学创新结果评测的软件设备,以数字化的反馈了解学生创新方面需要改进的部分,评价中既要凸显出对学生的认可,又要定位到误区为学生指明创新道路。

4搭建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创新并非一纸空谈,教师应基于现有的药学教育环境,积极为学生搭建创新的启蒙与发展平台,让学生将创新的思路落实于实践,真正领会创新内涵,感受创新带来的荣誉感,可同组之间针对药学的典型命题,举办创新实验比赛,学校专业联合共同推进比赛进程,为比赛中创新能力突出的小组提供实践的更多机会,为其奖励创新实践仪器等,鼓励其持续创新发展,同时校企联合,与我国较大的药学行业达成共识,获得有关药学部门的支持,带领学生深入到药学制品的第一线感受药学教材中的真实画面,为学生提供创新载体,了解市场上关于药学创新的成功案例,教育中添加观摩与培训环节,让学生充分的明确药学创新中潜在的风险以及预防方式,帮助学生减轻创新压力,强化创新动力。

5结束语

总而言之,药学教育应着眼于社会的未来发展,积极为培育创新型人才做好前期准备,激发学生的创新潜意识,以自身的创新探究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为药学的前进与发展培育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17,20(7):91-93. 

对人才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信息;高校;财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F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078-0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越发受到重视。在21世纪,人才是增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教育这一环节。在高校中,财会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一方面,财会专业教育可以培养出合格的财会人才;另一方面,其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对我国财会事业的发展都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时代对于财会专业教学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一切信息化的前提下,高校教育的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当传统模式和现念发生碰撞时,高校财会专业应如何把握信息时代的浪潮,不断完善自身改革,则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企业的竞争实质就是信息的竞争。企业通过搜集信息,对企业的经营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同时,对于各作业点的终端信息反馈更是企业财务部门整理信息、为企业提供财务报表的重要依据,而这些信息的采集都依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和网络管理水平。在现代电子商务的带动下,许多企业的财务活动开始结合网络,以更加专业、先进、便捷的方式运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财会人员不仅需要有专业的财会知识、丰富的经验,还要有娴熟的网络知识和操作能力,通过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正是迎合了信息时代的发展。因此,高校财会专业教学需要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跟进教学改革。

哈尔滨广厦学院是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本文将结合其实际情况探讨财会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传统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该校过去传统的财会专业教学都是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具体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典型的1+1,却并没有将财会专业课程与计算机课程有机结合,在太过分散的同时,也忽略了二者优势的结合。对于财会专业课而言,由于专业性极强,如果不能很好地与计算机课程相结合,那么就会出现理论与实践断档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教师都十分重视财会教学。在为学生讲述了大量的财会专业知识之后,再去讲解信息技术课程,尽管教师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学会用计算机知识处理财会类问题,但信息化的实践课程往往安排较少或是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与理论结合的相对分散,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将财会专业知识与计算机课程融会贯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很生疏。而且财会专业信息化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大多数为模拟实验教学,与专业的信息化财务工作依然有一定的差距,长此以往,二者之间就会出现断档的现象,而专业与专业之间缺乏互通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影响高校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信息环境下财会专业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在信息环境下,财会专业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教学资源,使软硬件均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这才能大大满足财会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与时代接轨。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该校财会专业教育需要制定新的培养目标,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使人才得到全方位培养,实现教育教学国际化。这种形势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体现得更加明显。而且企业也将随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该校人才的培养更是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目前,我国高校财会专业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和观念陈旧,培养的人才很难与世界接轨,这就需要我们财会专业教育工作者紧紧跟随时代的潮流,在信息环境下快速推进传统财会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工作。

三、基于信息化财会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一)一体化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

针对信息化财会专业教学的改革途径,首先,要针对一体化教学网络平台进行建设。这种平台可以将该校财会专业理论课程和财会信息化教程有机结合,实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打造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一体化教学网络平台主要是基于互联网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突出课件的重要性,同时最大程度地丰富课件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兴趣。教学课件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存在不同的形式,文件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其中包括线上互动和线下任务,充分利用学生课余的时间,进行信息知识的搜集,并节省课上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除此之外,一体化网络教学平台还要与国际接轨,将先进的资源进行融合,以大大拓展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在此平台上进行实践学习,可以大大提升将财会知识和信息化技能相结合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学习将因此而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实践,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最后,一体化信息教学不能忽略的就是要实时更新教学内容,避免课件内容陈旧、缺乏新鲜的内容。

(二)三个层次递进式的学习体系

该校财会专业可进行合理的分配,建立三个层次递进式学习体系。第一,针对学生开展基于信息化财会基础教学,并配备相应的实践课程。这一层次主要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财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保证实践课程的质量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避免以往形式上的实践环节,真正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巩固理论的教学效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基础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尤其涉及到财务知识,更需要稳扎稳打,宁可慢也不能根基不稳。通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渐拥有丰富的财务专业知识,这样,当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时,就会更加游刃有余,使学生的协同能力、财会综合业务处理能力都有较大水平的提高。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起到增长见识的效果。在这一环节中要随时判断学生学习心理上的变化,抓住学生的内心,使其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提高学习兴趣,调动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学生掌握基础财会知识后,教师要为其打造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试验设计。教师要利用自身专业的财务知识和计算机技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试验设计中,教师起到的是指导、辅助的作用,因此,在必要的时候要对学生的试验方案进行把关,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以完善实验设计。学生通过试验设计将大大提升学习的兴趣,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具备创新意识。在这样的环节中可以融入多种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的教学气氛,如融入二元结构教学模式、同伴教学法、地图教学法等,并设置主动学习的评分标准,让学生每次的探索都能有一定的收获。第三,信息化财会技能实习。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开展信息化综合实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可以胜任以后的工作,所以,实践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确保该校财会专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信息化的浪潮下,财会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比如,与社会上一些财会信息化规范、应用成熟的企业进行联系,与其保持合作关系,增强校企合作,不断丰富自身教学技能,增长见识,真正去体会并掌握当前用人单位的用人中心和用人需求,并尽可能为学生争取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信息化财会环境。为了使学生的信息化财会技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要重视模拟实践教学,结合学生的实习岗位需求,不断完善模拟实践教学,使其能够最大程度还原真正的岗位,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上岗之前便掌握信息化财会技能。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化的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财会专业是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基地,而培养复合型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必须要着力提升高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水平。这种教学水平的提升要突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要建立在信息环境下,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实现教学改革的突破。在信息环境下,财会教学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促进高校的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洁.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效果评价研究[J].商业会计,2012,(5):121-123.

[2] 潘玉香,魏亚平,马立群,孙娟,孙永利.信息化环境下高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3):53-56.

[3] 张澄华.职业教育信息化与财会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以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为例[J].科技风,

2015,(24):218.

对人才的培养范文6

在2010年时国家教育局在高等院校的就业创业问题上下达了相关文件,文件主要提到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当加入新的思想,比起培养只会读书的学生,更加应该将教育学生的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实践的能力上,为社会输出能力强的高校人才。过度的目标日期为十年即2020年,将职业教育深入高等院校中,形成独特的教育形式,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型的高校学生。使得高等院校的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够有更好的融入社会,来积极的面对竞争并可以脱颖而出,并且适应工作岗位在工作能力上带来的压力。目前,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正在积极推动和组织大学生多层次、多技能的竞争。这明显促进了高校的办学。高校参与技能大赛,目的是积累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同时也对大学生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一、我校竞赛的概况

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自2014年起,参加由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的全省市场营销技能大赛、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先后获得四川省一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全国一等奖一次、全国三等奖一次的优异成绩。作为指导教师回顾近年来指导我院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历程,深刻体会到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和普及对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提高、对校企的合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全国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对人才的培养:

(一)育人

1.积累专业知识

营销技巧的竞争有助于学生整合专业知识,通过我院参加的三届全国大学生营销大赛的经验,学生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的营销和财务管理知识,并进行协调、整合和应用,才能在竞争中顺利完成任务。在创造性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知识和技能有限,难以将营销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

2.提升职业能力

营销技能大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在技能大赛的训练与比赛过程中,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调研、决策、沟通、管理能力,这非常契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加强综合素质

竞赛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在市场营销技能大赛过程中,我系没有实训软件,没有实训场地,相对省内外已经数次参加比赛的各竞争对手我系的学生老师都是零起点,同时为了准备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前期工作了好几个月,集训期间训练每天达到了十多个小时以上,很多时候都是十五个小时左右,但是选手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非常刻苦耐劳。其次,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力。营销技能大赛必须在五个小时内完成所有项目,时间长、任务重、工作强度大这让选手的意志力和耐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次,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所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和意义。

(二)选人目标

营销大赛的竞争可以用来为企业选择营销管理人才,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给高校提供一个展示学生,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有的企业还可以选择“订单式”培训,依托高校提供的生产培训平台,培养和吸收符合社会与企业要求的人才。

三、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对教学教改的促进

针对当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高职市场营销方面的教学改革的技能竞赛、技能大赛引入“以赛促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教学改革。技能竞赛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技能。技能大赛有利于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难点内容,但是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这些是重点、难点。通过技能大赛,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一)提升了校企之间的对接

1.市场营销技能大赛与企业对接

通过参与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实际的业务项目中,根据工作技能的需求,修改培训计划,并将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考核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企业正在需要的人才,因此技能大赛给学校企业提供了一座桥梁,连接高校与企业实现了双赢。

2.市场营销技能大赛与营销工作实践对接

营销技巧的竞争应该与营销实践和营销工作的内容相联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营销研究的组织、实施和控制、营销决策和营销决策。围绕项目竞争建立营销工作的做法,发展的评价标准,也是按照行业,公司的标准制定。

因此参加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实现了课堂与行业、课堂与企业之间的实践对接。

3.市场营销技能大赛与职业资格证对接

通过了营销技巧大赛,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市场营销专业技能考核,在获得文凭的同时获得相关部门颁发的专业技能证书。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有很大的益处。

(二)评价了学生、教师、学校的整体水平

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具备评定功能。营销竞争是建立在一定的竞争标准之上的,所以营销技巧大赛对于参赛者的认同与得失、等级的区分、评价的选择功能。评价功能是从个体到集体,从单一技能到整体素质,从学生学习过程到教师教学过程的全方位审视,进一步考察参与机构的整体实力。它主要包括:

1.评价参赛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来参加市场营销技能大赛的高校学生能不能合理、有效以及完整的实施实践中的操作,是举办市场营销技能大赛的核心所在。在比赛过程中,这些学生实践操作时的完整度,可以看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是不是熟练,是否具有比较好的应变的能力。营销技能大赛是为了评定这些参赛的学生今后走向岗位时能不能拥有专业的水平。

2.评价参赛院校的师资水平

营销技能的竞争不仅仅是学生技能的竞争,更是教师教学水平的竞争。营销技巧的竞争是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展示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