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艺术教育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艺术教育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范文1

关键词:美术教育 新课改 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

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此,笔者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访和讨论,以期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改进。

一、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总体上说,美术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教学质量大有提高,教学设施逐步得到了改善。这就为我国的美术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很不平衡,西部与东部地区,城市与农村,乡镇与乡村,在教育资源、教学设施、师资状况等方面差异很大,美术教育水平也不大相同。而“我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左右的学生在农村,农村的美术教育是最为薄弱的环节”,美术教育现状是很不乐观的。以县级学校为例,极大部分学校还没有专用的美术教室,也没有一件专供学生写生的石膏静物。去年“五一”去农村风景写生时,我顺便走访了许多乡村中学,结果发现有70%的乡村中学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更多的美术课依靠其他学科教师或班主任来兼任,使美术课成了平衡教师工作量的砝码。乡村中学尚且如此,乡村小学的现状就更不用说了。据调查在乡村中学,本科学历的专职美术教师人数为5%,大专学历的专职美术教师占40%。所以,从目前广大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来看,笔者认为,除了要切实提高对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更要加强农村美术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课程安排不够完善

去年夏天,我走访了许多乡村小中学,据这些学校的教师说,美术课程每周只有一次,有时还让其他课的老师占用,这远达不到新课标的每周两节到三节课的要求,还有些乡村中小学没有开设美术课。就我校来说,高一级美术鉴赏课两周一次,美术课和音乐课轮流进行,高二、高三级没有开设美术课,只有一些专业生才学习美术技法,并且训练时间很少。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必须开设美术课,小学初中最少每周两节,并且应将美术课程列入期末考查和毕业考核科目。而目前来说,在一些城市也只开设每周一节的美术课,更何况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呢?另外,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或艺术活动的小组,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举办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但这些活动在农村中小学就成了泡影。

三、美术教材准备尚不充分

美术教材是根据美术教学大纲提出的教育目标和目的任务,选编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从广义的角度说,美术教材除了传统的文字教材、图像教材、实物教材之外,还包括视听教材、计算机信息教材等。但是这些教材在农村中学来说就更为稀少。据调查农村中学90%的学校没有画室,更不用说展室,多媒体教室几乎为空,美术课就很难占用,再加上制作课件也无电脑配备。本来就很难理解的知识变得更加抽象,既累坏了老师,也听睡了学生,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以致很多学生的艺术细胞被摸杀了。

1.美术教科书

美术教科书的内容不再是美术课堂唯一的教学内容后,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也自然受到美术教师的格外关注。当下,美术课堂教学由封闭式、单一化教学模式向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转变,极大地激发了美术教师自主创新的热情,教师千方百计利用各种美术教学资源于课堂活动之中,以体现自主教学的话语权。然而,在这种高涨热情的背后,却隐含着美术教育理性的缺失,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出现了种种偏颇。尤其在农村,虽课程资源很多,但学校为了安全,要求学生不能出校门,使得很多有利的资源被浪费。对一堂风景写生课来说,农村美丽的自然景观是很理想的教学资源,但紧闭的校门却成了最大的阻碍,导致师生长期在封闭式的美术教学模式下,使用统一的美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被设计成了固定统一的套路,教师只需如样“翻版”,久而久之,教师不仅失掉了认真研究具体教学情境下教学目标的习惯,同时也失去了自身的教育理想追求。当然也不会对创造性地吸纳与整合课程资源感兴趣,在落后的农村,更加封闭了这些线索,美术这门课成了可有可无的学科。

2.美术教学的物质设备

美术教学的物质条件是教学活动得以运行的基本保证,随着教学技术学的完善和医学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发展,教学物质设备在质量规格上和功能上都不断得到改进。

美术教学活动比其他学科更为特殊,所以,教学的物质设备也更加复杂。美术教学物质设备完善的程度是衡量学校美术学科建设水平、美术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影响中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全国有75%的学生在农村,而农村的经济条件有限,在目前,大多数农村家庭有两个学生,这就更加给农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困难。因为我也生活在农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对于农民的收入很了解,又顺便走访了一些农户。据他们说这几年的庄稼收成还算可以,政府也对农产品的价格有了调控,但是对于一个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很难供他们上学。

2.社会因素

社会要进步,教育要先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这些年来,国家对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还实行了免除学杂费的政策,这都有利于学生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尤其是有特长的一些学生,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农村的一些社会风气对学习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社会上有些人认为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就是学习成绩差或者是不学无术的学生,这也就给学生造成了社会舆论的压力,家长也不愿听这样的舆论,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美术专业敬而远之。

美术教学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很大的帮助,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创能力,我们要大力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改变美术教学现状,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的现状对美术教育事业的兴旺有很大的改变。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师

小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小学必修课程之一。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本文想针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来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领导不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乡村小学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惟一标准,跳不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窠臼。因此,忽视音乐教学、占用或“砍掉”音乐课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显然,这是造成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而且在农村小学,乡、校一级的基层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且本身艺术素质低。他们认为音乐是人人都可教的课,所以凡是认为教不好“主课”的老师就去教音乐,音乐教师当然就低人一等,于是纷纷改行,使本来就缺乏的音乐教师就更加缺乏。因此,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彻底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使乡村小学重视音乐教学。

2.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目前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没有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任音乐教师,学校的钢琴民办教师不擅长弹奏,上课不用,长期闲置,只成了学校创品牌验收的办学硬件摆设。由于民办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素质急待提高。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于是许多能唱两首歌的音乐爱好者便成了音乐教师。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3.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首先,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在农村小学,不仅低年级的音乐唱游活动难以开展,就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上课也受到制约。学生坐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课,受课桌、凳子、学习用品等影响,学生在音乐课上的活动空间受到束缚,有时需要练声、唱歌,全班学生站起来都很困难。更重要的是,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音乐课,发出的声响,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班级上课。可见,没有专用音乐教室会有许多不便。其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虽然学校有电脑、多媒体、影碟机、投影仪等设备,但极少用在音乐教学上。由于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也就使得音乐教学的设备缺少独立性,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最突出的就是没有从事音乐教学的多功能讲台。需要指出的是,音响、音像资料也需要不断地丰富,特别是有些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使得音乐欣赏无法进行。

4.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并且发展相对缓慢,在财政收支方面比较困难。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就显得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也就没有更多的财力去添置音乐教学设施了。更不要说引进优秀的专业音乐教师,就算是引进来也没有什么用。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就更谈不上钢琴、电子琴、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最多也不过是在公开课或赛课等时候用一下,其他时间也就像博物馆用来展览的文物一样。

5.音乐教材内容偏深。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在此情况下,不少学校虽然订了教材,但无法按教材的要求施教,以至不得不抛开教材。许多教师不讲乐理知识,不渗透五线谱常识,没有音响资料,更谈不上如何去欣赏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

二、改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应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激活思维,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音乐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让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即从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使音乐课成为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首先,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现有师资的适度使用,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放任。同时,音乐教师在教师评优评先活动中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面对农村专业音乐教师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用优厚的待遇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如果经济有困难的地区和学校也可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音乐教师素质。在岗培训的内容应包括:第一,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教师熟练掌握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常见结构以及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加强音乐教学基本功。第二,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荐城市中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国外著名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发展教师的创造性。第三,文化素养。音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艺术内各科之间的渗透,还包括与音乐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教师各方面的文化素养,使教师对教材掌握得更深、更精,理解得更透彻。

3.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感官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是感官听觉的教学。录音机、电视、钢琴、多媒体、手风琴、风琴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配置足够的音乐图书、唱片、光盘等资料,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各学校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修建音乐专用教室,配置钢琴,拓宽渠道聘用专职音乐教师,尽快解决音乐教师短缺的问题并拿出大量资金添置音乐教学设备,从而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只有教学环境的改变,音乐教师的自身价值才能体现,音乐教师忠诚音乐教育的信念才能坚定,从而使我国的农村音乐教育得到开拓和发展。同时,音乐教学设备是完成音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努力完善教学设施。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如键盘、音像器材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乐器及西洋乐器,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等。而且要加大音乐方面的图书、相关期刊与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吸取更多的音乐最新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4.开发农村资源,促进音乐教育发展。虽然农村小学没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音乐教学设施,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却拥有丰富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如醒狮锣鼓、客家山歌、采茶、风俗音乐等等,都可以运用于欣赏教学、节奏训练等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又因其接近学生生活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同时,地区地理环境与地方特产也为农村音乐教育的立体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学校虽不一定具有雄厚的资金配备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教学设备,但它地处农村,竹、木、泥等自然资源对师生来说唾手可得,只要我们稍动脑筋,就可加工成精美的具有特色的乐器:竹筒可制作双响筒和竹鼓,硬木可制作木鱼,泥可捏烧制成陶埙、陶鼓,用矿泉水瓶装沙子做成沙垂、用钢丝将酒瓶盖串在一起当串铃、用竹片加工成快板……还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套或组建一支特色乐队等。这就为农村学校基本上处于空白的“演奏”,提供了极为生动的教学内容,并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带动农村音乐教育全方位立体化发展。

5.积极稳妥地改革音乐教材。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不管是对农村还是城市都应该有适用性。要适应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必须因地制宜,改编适合农村音乐教育的教材。编写教材上,要多选用当地优秀民歌、民乐。这些优秀民间音乐艺术最纯朴动人,最有生活气息,最容易使学生联想到周围的事物、备感亲切,引起更大的学习兴趣;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音乐游戏,来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音乐教学生动活泼,更具有乡音乡情的民族特色。例如:可以增加一些乡土内容。在音乐教材中,可以增加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歌曲,比如当地的民歌,还可以增加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少儿歌曲等,这些歌曲既可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删除教材中超出农村学生接受能力和认识水平内容。农村学生基础差,对新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很难接受。这种超出农村学生实际水平的内容会增加学生害怕音乐、厌烦音乐的情绪,因此,要适当的删除不适合农村学生的音乐内容,增加一些他们熟悉的内容。

总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文化在繁荣,全社会的审美需求也在提高,因而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必须尽快改变,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全体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应当为此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范文3

【关 键 词】苏北乡村小学教师;教师专业技能;专业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26-03

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的队伍建设力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别强调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在此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而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是教师专业的必由之路。当前,苏北乡村教师的学科本体性知识的缺失,教师专业技能的不足日益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薄弱环节。本文从教师专业技能理论入手,探索苏北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专业技能概念的界定

(一)技能的一般概念

技能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将其定义为:“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1999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将其解释为:“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辞海》中对其的定义是;运用知识的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叫“技能”,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迅速、精确、运用自如的技能叫“熟练”,也叫“技巧”。

(二)教师专业技能的定义

每一种行业,每一个领域,都会在不断地实践发展中衍生,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各具特色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师这一职业,不可避免地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衍生,提炼出了属于教师的专业技能。这种技能既具有一般专业技能的共性,同时也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有了更加特殊的内涵。

对于教师专业技能的定义在学界也众说纷纭,定义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综合学术界的各种界定可以提炼为: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练习、积累起来的,同时也是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且经得起评价检验的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如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教学评价技能),还包括身为教师的通用基本技能和研究技能。

二、苏北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现状与困惑

为了如实反映苏北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现状,课题研究组对苏北(宿迁、徐州、连云港)地区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为保证样本的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对三个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选取了其中10所学校中的200名教师和二至六年级的7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发放《教师专业技能调查问卷》和《学生问卷》。其中,《教师专业技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学生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1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8.4%。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后,课题研究组发现很多现实存在的,不能忽视的问题。(见图1)下面是我选取的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首先,苏北乡村的小学教师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内涵没有较清晰的概念。他们对教师专业技能有着最朴素的界定,认为只要把一堂课按照教学流程讲完就是教师的专业技能。这种看法在以偏概全的同时,也是不科学的,他们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具有独创性、艺术性的许多手段、能力,忽视了教师的研究技能。这种朴素的教师专业技能的观点将严重阻碍他们发展、优化自身的教学技能,更不可能推动他们迈向专业化。

其次,苏北乡村的小学教师在教学反思技能、学习指导技能、激发动机技能和信息传达技能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技能有的属于教学实施技能,有的属于教学反思技能。在这两种专业技能方面存在问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极其严重可怕的,这两种技能的缺陷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最后,苏北乡村不同职称的小学教师在专业技能上存在明显差异,且小高职称的教师在大部分专业技能上明显强于其他职称的教师。我认为存在差异是正常的,教师职称的高低在一定程度的确与专业技能的高低存在正比关系,但是这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关系,也并不应该体现在大部分的专业技能上。因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都有自己比较擅长出色的一项或几项专业技能,这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隐患。

三、苏北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有效策略探究

(一)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自觉、自主意识

叶澜教授说过,“我们将作为职业主体的教师个体与群体自身的追求,自觉与切实的行动,视为发展最终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教师专业技能要不要发展,要怎样发展,关键取决于教师想不想发展,一个自觉想要发展的教师比一个没有发展意识的教师有更大的发展可能性和预见性,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优势。

苏北乡村的小学教师对专业技能缺乏科学、明确的认识且并不重视专业技能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缺乏专业技能发展的自觉意识,缺乏改善、优化专业技能的自主意识。这种自觉、自主的意识是发展苏北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提升苏北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自觉、自主意识首先要改变根植在他们头脑中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教师只是一个教师匠”。无可厚非,“教书匠”这个名称不如科学家、艺术家那样光芒四射,但是 “教书匠”所从事的职业同科学家、艺术家一样,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伟大的,都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提升专业技能发展的自觉、自主意识必须要提升教师对这个职业的认同感,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是一个教书匠,并且教师要做好一个教书匠。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范文4

一、关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乡村小学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因此忽视音乐教学、占用或“砍掉”音乐课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显然,这是造成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而且在农村小学,镇、校一级的基层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且本身艺术素质低,所以凡是认为教不好“主课”的老师就去教音乐,音乐教师当然就低人一等,于是纷纷改行,使本来就缺乏的音乐教师就更加缺乏。

2、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目前在乡村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没有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任音乐教师,学校的钢琴民办教师不擅长弹奏,上课不用,长期闲置,只成了学校创品牌验收的办学硬件摆设。由于民办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素质急待提高。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经过特别的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于是许多能唱两首歌的音乐爱好者便成了音乐教师。

3、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首先,缺少音乐专用教室。在农村小学,不仅低年级的音乐唱游活动难以开展,就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上课也受到制约。学生坐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课,受课桌、凳子、学习用品等影响,学生在音乐课上的活动空间受到束缚,有时需要练声、唱歌,全班学生站起来都很困难。更重要的是,在原来的班级教室上音乐课,发出的声响,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班级上课。可见,没有专用音乐教室会有许多不便。其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虽然学校有电脑、多媒体、影碟机、投影仪等设备,但极少用在音乐教学上。由于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也就使得音乐教学的设备缺少独立性,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

4、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并且发展相对缓慢,在财政收支方面比较困难。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就显得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也就没有更多的财力去添置音乐教学设施了。更不要说引进优秀的专业音乐教师,就算是引进来也没有什么用。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风琴都没有就更谈不上钢琴、电子琴、音响、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的教学中,最多也不过是在公开课或赛课等时候用一下,其他时间也就像博物馆用来展览的文物一样。

二、关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改革的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应提高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尤其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激活思维,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推向深入。严格按照《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音乐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让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把欢乐和美的感受还给孩子们,让每一个孩子确实拥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行政领导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全局战略的高度即从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使音乐课成为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音乐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首先,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这部分师资力量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现有师资的适度使用,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放任。其次,面对农村专业音乐教师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用优厚的待遇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如果经济有困难的地区和学校也可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音乐教师素质。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范文5

【关键词】改善 乡镇小学 美术教育

近年来,由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已有了较大改善,又因实施素质教育,美术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大家的共识,但在广大农村乡镇小学校,美术教育的实施、推广却是另外一回事,甚至大多数农村小学美术几乎是一片空白,实在令人担忧。

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其他的学科中无法代替的,但当前美术教育现实可以说与我们想象的差距还很大,尤其在乡村基础教育中整个美术教育是严重缺失的,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美术教育在乡镇小学是非常薄弱的!那么我们又将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呢,笔者想就此提一点粗浅的看法。

1 目前乡镇小学美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够

乡村与城市的最大区别也体现在教育氛围的差异上,而教育氛围又包括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几个方面,就美术教育情况来看,城市的小孩子基本上可以受到较为正式的美术教育,而校外的美术辅导班也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可乡镇小学一般第一课堂都没有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受到好的美的熏陶和教育了!

从上级领导到基层教师,从家长到学生本人,都存在着重智育、德育,轻美育的认识,他们往往把眼睛盯在语、数、外等文化课的教学上,而忽视了美育对德育、智育的辅助作用。许多学校的美术课开设不完整,随意性很强,有的既便是开设了也不能正常上课,在多数家长对美育的功能更是一点也不知道,认为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美术与考大学无关,学不学无所谓,开了这些课反而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影响自己的孩子“升学”。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宣传工作,特别是我们美术老师自己要先重视再渗透给学生和家长。

对那些痴迷于美术的学生,天真的以为在家里就能拥有一方静土,可是刚刚操起画笔,就听到家长的严厉训斥:“有时间不好好搞学习,总搞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干什么?你还能成画家不成?”画笔连同孩子的“美梦”,一同被扔得无影无踪!

1.2 美术师资的匮乏与浪费并存

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师,有些是土生土长的民办教师,甚至还有临时代课教师,他们极少经过艺术教育的培训,就是有这些老师也被安排上其它课了,农村小学真正开设美术课的学校也只有中心校,即使课程表上有美术课也是拿来应付上级检查的,其实是拿来上语文、数学等要统考的课。

笔者从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在农村中学工作十几年,现在又在一所小学从事美术教育。而我的不少同学在小学教起了语文,还做了班主任,有的则在中学教起了其它学科,到现在真正从事美术教学的屈指可数的几个了。在很多学校严重缺少美术师资,而另一方面美术专业毕业的又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师资严重浪费。

1.3 缺少教学工具和教学场所,难以有效开展美术教学

多年来不少学校虽然有了美术教师,但学校从来就没有配置专门的画室和有关美术教学的用具和材料,教师很难按学科特点进行规范的教学,就是示范也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示罢了,根本就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象中国画没有宣纸、没有国画颜料、毛笔等怎能去画好国画,岂不是笑话吗?那学生又能怎样知道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呢?美术教学就是直观教学,需要教师亲自示范,不示范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 改善乡镇小学美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1 强化领导意识,转变教育观念

应提升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领导水平,这样方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充分认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2 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合理的投入现状

应加强乡村小学的硬件、软件的设施配备,加大对乡村小学的教育资金的投入和配齐美术专业师资及专业师资的合理利用,这样才可以缩小城乡与偏远山区的教育差距。同时,要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和学具,以弥补美术教育器材不足的问题。

2.3 加强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

不仅要评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的教学决策进行评价。要建立学生美术成长档案,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发展水平,要把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与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美术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各类美术活动促进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和学生美术素质的提升。

2.4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安排并落实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乡村艺术教育现状范文6

关键词:乡村;症结;对策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155-02

一、乡村文化危机的表现

1、农民朴素的价值观转为功利化的价值观

过去的农民满足于进行农耕的生活,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而现在的农民更多的是追求自身的社会性价值,也就是农民更加注重在村民、邻里以及朋友等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认可和评价,这个还包括他们对认可和评价的自我感受。而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农民的社会性价值更多的体现在物质财富的拥有,并不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反倒是精神文明的倒退。例如,现在在乡村进行的红白喜事更多讲究的是排场和面子。每户办丧事的时候却都要请吹鼓班子,而且要在火化遗体时多雇车送行,有的甚至有10多辆小车,排场很大。举办婚礼时也很注重排场,讲究多少桌酒席,安排名牌婚车。

2、权威的乡村道德规范成为一文不值的口头说教

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功利价值观的影响,农民将那些传统的约定俗成的乡村道德规范抛之脑后。赡养老人、邻里和谐、互帮互助这些优秀的道德不再具有约束性,农民之间的亲情淡化、家庭关系淡漠,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化、利益化。可是一旦农民不再受其内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不再在乎村民的舆论,那样失信的问题,甚至丧尽天良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当前在乡村中出现了很多骗取同村人财物,甚至谋财害命的案件,而且儿女虐待老人的情况也是层出不穷。

3、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生活变为单调乏味的赌博游戏

乡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被金钱充斥着,剪纸艺术、皮影戏、放映露天电影、举办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艺术表演等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当前的乡村生活中逐渐消失,有的甚至早已失传、不复存在。原本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现在变得单一、乏味,农民的娱乐活动更多的是局限于电视,或者是三五成群地凑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另外,乡村的文化设施很破旧,有的甚至已经废弃了。

二、乡村文化危机的症结

危机的出现并不是单一的因素所造成的,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所倡导的“城市化”和农民本身“非农化”的强烈要求迫使农民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去外面谋求生活,最根本的还是乡村教育的缺失。

1、城市化使得乡村文化失去了发展繁荣的土壤

城市化是指人口及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农业产业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生活方式变换的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一方面,促进了农村和城市的紧密联系,加快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使农民被迫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收入,不得不寻找其他的谋生之路。有统计显示,在过去13年里,由于征用土地,全国已有2000多万农民从土地上撤离。而从2000年到2030年,我国计划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亩,这就意味着有1.1亿以上的农民将要失去土地。

特殊的文化需要有特定的土壤才能繁衍发展的。乡村文化是伴随着农业发展应运而生的,可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耕地的不断减少,使得乡村文化的土壤面积在逐渐缩小,另外,农民为了生存不能完全依附于土地,更多的选择外出打工,于是乡村文化土壤的营养也不再那么丰富,变得更加贫瘠。

2、非农化意识加强了农民脱离依附土地的强烈愿望

一方面,土地面积的减少,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减少,甚至有的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另一方面,农民外出打工多年已经完全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有的青年也很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减少了对乡土的认同感。于是,农民自身产生了强烈的非农意识,迫切需要改变靠天吃饭、单一的生活方式的现状,想要更快的融入城市的氛围里。

3、乡村教育的缺失无法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政府为了尽快步入“城市化”行列,大力发展经济,投资新兴产业,可是由于资金短缺往往忽视了乡村教育的投资,因此,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改善学生的读书环境,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也无法为当地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待遇,甚至有的学校无法保证教师的基本工资,这样就导致了大部分的教师流失。教师的大量流失无疑给乡村的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在教育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甚至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他们知识和教育的唯一来源就是老师,可是老师的流失致使学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无法正常进行,这样就为农村青少年犯罪埋下了隐患。国务院1993年2月31日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可是,已经到了21世纪,我国的教育资金的投入还是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另外,有数据显示,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可是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

三、解决乡村文化危机的对策

乡村文化现在岌岌可危,可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文明的象征,是农民的精神文明的精髓,是农民行为的导向。因此,我们不能让乡村文化在这里终结,要重建乡村文化的辉煌,造福农民。

1、政府引领乡村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以保证每一个农村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同时,健全和完善乡村教师的待遇机制,尽量使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得到同等的待遇,减少差距。另一方面,鼓励和帮助农民引进新的种植技术,发展科技农业,实行生产―深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根据地方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最后,发展高技术产业,既能解决当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为乡村的发展吸引大量的知识型和技术型的人才,为其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2、兴建乡村文化设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政府和村委会大力翻新原有的已经废弃的文化设施,充分调动农民的娱乐积极性。根据农民的现实需要,兴建一些文化设施,使得农民积极参与,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另外,乡村可以和其他乡村、城市建立文化交流的桥梁,经常可以互相表演、接触新的文化,例如,举行送电影、表演下乡;举行文艺汇报表演;成立本村的特色文化节。

3、大力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

为了农民们可以继承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每一个村里可以搞一些类似赡养老人、互帮互助的活动周,逐渐改变村民的观念,提高道德水平。另外,为了防止村民们只是三分钟热度,村里可以开展文明家庭、模范家庭的竞选活动,这样,大家就不会一时兴起,而是在生活的点滴中发扬着这些优秀文化,长此下去,和谐、文明的氛围营造了出来,村民身上的淳朴、善良的精神就会熠熠放光。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道军.SWOT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例分析.商业时代,2010年第21期.